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1篇

公司这次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符合上级的有关要求,体现了公司发展的客观需要,必然对推动公司健康、和谐、快速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公司党委对这次改革非常重视,认真执行《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经过充分酝酿、慎重研究、上下结合后,将实施方案报管理局党委审批后组织实施。这次改革,涉及面比较广,调整幅度比较大,机关科室由个减少到个,三科级单位由个减少到个,个四级单位全部撤消。管理人员压减了,科级干部职数压减了。可以说是公司内部的一次重大调整,关系到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根据公司党委研究的意见,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局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上,管理局党委指出,今年是“思想作风建设年”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实质性推进年。“双压三减”作为今年工作的重头戏和硬任务,管理局党委相继出台了整体思路和实施意见。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和目标,公司党委和公司通过“双压三减”和调整公司内部结构,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薪酬分配体系和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在方案的制定和具体运作中,公司党委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议事规则,并将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团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体现了民主,符合了群众意愿。总的来说,具体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推动公司决策和发展思路落实的原则。公司发展是硬道理,惟有发展职工群众利益才有保障。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到位后,确定今年“”的发展目标,实施“”的管理思路,向职工群众做出“三项承诺”,努力办好“五件实事”,认真谋划制订公司发展长远规划,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这些好的决策和思路,必须要有最优化的组织、系统、人员和流程来实施,这是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发展的基本要素。实施“双压三减”,不仅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计划,更是企业流程再造、突出核心业务的起点。机关科室的压减、四级管理的撤消、后勤服务职能的整合,不是“减减得负”,而是“以减求和”;不是职能的弱化,而是业务的集成;不是舍弃辅业,而是强化主营业务。通过组织、系统、人员和流程不间断的优化调整,保证政令畅通、信息共享、流程简化、执行有力、人员精干,将十分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是扁平化管理、精干高效的原则。《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在横向上加强专业化协作,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在纵向上强化组织运行,减少管理层次;按照满负荷工作要求,进一步精减机构和管理人员,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同志在局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把油田各级领导班子建成“负责任、有能力、简而精、大作为”的班子,全力打造堪当重任、精于治企、善驾市场、忠诚奉献的现代企业领导层。上级的这些要求,为我们这次“双压三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政策依据和操作方法。我们这次改革,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机关科室合并,相同、相近业务整合,强调“一岗多能、一专多技”的培养锻炼方向,促使机关管理人员成为复合型、能力型人才。二是撤消四级管理,三级直接管理到基层,突出核心业务和主营业务的管理职能,更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在基层的深入推进。富有生产、技术经验的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发挥特长,在一线生产、小型仪推广中大显身手。三是后,勤服务部门整合。生活后勤、物料配送、环卫绿化集于一体,强化了为一线单位和内部用户的服务职能。四是撤站设科,引入现代物流技术,形成快捷高效的配送网络,全面提高物资供应系统保障服务功能。五是压缩科级干部和管理人员,通过调整、交流、离职等措施,使干部队伍、管理人员在调整交流后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根据这五种主要形式的改革目的、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公司党委逐个分析,区别对待,反复研究,力争形成高效、协调、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

三是释放活力、激励人才、优胜劣汰的原则。流程再造是动态的,随着市场和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我们通过“双压三减”,目的是增强管理人员、干部队伍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人人满负荷工作、队队释放活力,激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者上、庸者下,干部没有“铁饭碗”、管理人员不会稳坐“铁交椅”,谁能胜任工作就让谁干,形成“选人有条件、上岗有职责、竞争有规则、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用人制度体系。内部工资制度改革,收入向一线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关键人才倾斜,收入与贡献、岗位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建立符合市场劳动力价位的工资体系。强化问责制度的落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领导干部和管理者有权必有责,有责必究、有过必罚将成为一个新的惯例。经过公司党委调查发现,在公司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八种不负责”的类型:一是久拖不决型;二是见事就躲型;三是答应不办型;四是偷奸取巧型;五是欺上瞒下型;六是推过揽功型;七是见好才办型;八是嫉贤妒能型。有的干部属于欺上瞒下型,利用职务岗位之便,投机取巧,损公肥私,最后走向犯罪道路。有的干部属于久拖不决型,在重要发展时期,坐等观望,延误战机;有的干部属于嫉贤妒能型,让你干干不好,让别人又有意见,分管的事不主动去干。今后,对不负责、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公司党委要亮黄牌警示;屡教不改的,要给红牌罚下,要使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四是稳妥实施、确保稳定的原则。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神经的触动。公司党委实施的这次“双压三减”,是严格按照上级党委的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实施的。公司党委在改革前,进行了自我摸底和上下结合,公司分管领导和部门到其他单位调研后,按照管理局规定的指标制订了实施方案,公司领导办公会、党委常委会形成了有关决定,经职工代表团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最后报管理局党委审批。对一些敏感问题,公司领导反复讨论,在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协调各种利益、处理各种关系、安置各类人员。这样做,既贯彻落实了上级关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双压三减”的具体要求,又充分考虑了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既体现了事业发展对各级管理队伍的整体需求,又注重了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既坚持原则稳步推进改革,又友情操作保证队伍稳定。

二、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双压三减”带来的影响,决不只是形式上的减人、减官、减机构,而是对各级管理层、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精减管理人员、压扁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费用,并不意味着工作数量的减少、工作质量的下降、管理职能的削弱。相反的是,对各级管理层、管理人员的要求表现为“四个更加”,即管理职责更加强化了,管理任务更加繁重了,管理能力更加复合了,管理技术更加标准了。每一个管理人员要遵循“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的基本思想,深刻理解其内涵,做一个懂管理、会管理、善于管理的人才。

(一)岗位重塑,提高复合能力。每个管理岗位,作为企业管理链条的基本一环,其重塑十分重要。机关科室整合、四级管理层撤消、科级干部压减,这一系列新的变化,对今后管理岗位的能力和要求更高。从哲学思想来讲,“减”不是少、而是精,以一当百,以少胜多。要通过“减”锻造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从机关到三科级单位,每个管理人员必须要扎扎实实提高复合能力,“精一门、通两门、懂三门”,凭实力坐稳位子,靠业绩巩固地位,用技能赢得竞争。要掌握新的岗位技能,管理职能的合并要求岗位技能必须不断更新整合,“一招鲜”已经落后于新形势的要求,岗位人员要相互学习、交叉锻炼、取长补断,创建学习型团队。如行政干部要熟悉党务政工,学会从政治看经济、从经济看技术的本领。党群干部要掌握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业务,学会围绕经济中心做好政治工作的本领。机关干部要学习基层、了解基层,学会带好队伍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基层干部要勤学理论、勤于思考,学会转活脑筋、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专业技术干部要朝高层次人才方向发展,学会掌握新技术、开辟新领域的本领。岗位重塑,给公司每个人带来一次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契机,大家要好好珍惜和把握。这里明确表态,公司不会养一个闲人,每个岗位都要发挥出最大效能。

(二)流程再造,提升驱动力。管理得当的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就会适时对流程进行修正、调适,这种动态的流程再造,是一个成熟企业的显著特征。国有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原来的生意模式主要是通过完成上级指令性计划、依靠上级政策得以生存,缺陷有四:一是收入渠道单一,顾客忠诚度不高。通过市场竞价承揽任务获得收入的渠道不畅,经验不足。二是缺乏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运营成本高。三是管理水平低下,流程不畅,没有形成价值链,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流程繁复,环节众多,效率不高,难以突出核心能力,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四是服务能力缺失。为此,我们要通过流程再造解决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痼疾,不断推动公司的发展。公司的流程再造要朝六个方向展开:一是面向市场和用户需求,技术领先,快速反应,优质高效,实现生产组织流程再造。二是精简管理机构,压缩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撤改合并,职能整合,业务重组,实现组织人事流程再造。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搞好资料的深化应用研究,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共享、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结构,实现信息应用流程再造。四是提高各级机关效能,每个岗位作为工作价值链的一环,既对上游负责,又对下游负责,实现管理流程再造。五是综合服务、车辆运输和物资配送模拟市场化运作,优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流程再造。六是打造适应市场化的项目运行机制,合理划分市场布局,拿到有效益的市场项目,理顺市场经营和管理的关系,实现市场经营流程再造。

(三)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思想建设确立方向,组织建设奠定基础,作风建设塑造形象,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作为支撑和保证,制度建设是公司长远发展的重点和大计。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起一整套新的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体系,整合以往制度有效可用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制度“内容陈旧、覆盖不全、执行不力、程序缺失”的问题。如公司党委组织制订的稳定工作问责制、廉政建设问责制,既填补了公司制度的空白,又强化了稳定工作、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意识;组织制订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既归总了以往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各种形式,又新增了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要求。这些制度的建立,符合上级的要求,更结合了公司的实际,真正落实了中央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和管理局党委提出的“负责任、大作为”的要求。当前,我们要重点搞好党务、政务和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三个制度体系的建设,按照体系完整、内容统一、规范一致、简便可行的原则,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有关领导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节奏,保质保量地完成制度建设任务。

(四)规范管理,增强执行力。“管理随意性、执行不到位”,是公司各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分同志头脑里根本没有规范意识,更谈不上运用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从管理上看,我们与世界同行业存在较大差距,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文化、管理技术等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规范管理,是我们急需做好的一门“功课”。基层领导同志的管理,不仅是带好队伍、打好硬仗,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中逐步融入技术的含量、人文的和谐和文化的底蕴,凝聚起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学学“海尔是海”的管理境界,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机关同志的管理,要着眼于“学习型、服务型、干事型、创新型、廉洁型”的五个方面要求,搞好条条管理、综合管理,为公司发展当高参,在管理上永不停步。对公司已有的制度和体系,我们一定要增强执行力,抓好基层建设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体系的执行,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

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是年初局党委提出的一项贯穿全年的主题活动。最近,局党委连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负责任”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和《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下半年运行计划》。下半年,公司各级党政组织要加大工作力度,把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结合实施“双压三减”后新形势、新局面,我对干部队伍建设强调四个方面。

(一)要讲政治、顾大局,迎接新考验,体现先进性。双压三减,直接带来公司人员、机构、组织的调整,这是公司快速发展中的非常时期。越是在这特殊的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公司党委的考验,越要体现党员的先进性,遵守组织纪律,体现一个党员干部应有政治品质和党性修养。要讲政治,无条件地服从公司党委的决定,无论是岗位变动,还是机构调整,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公司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要顾大局,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主动地把本单位本部门工作放到公司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绝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有高度责任感,以对公司负责、对单位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担负起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岗位上要大胆负责任,努力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事业心,具备“把事业视为生命”的崇高思想境界,把全部心思、全部热情、全部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倾注到推动公司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公司提出的“”中心思路和今年生产经营目标,做出的“三项承诺”,从时间上看,只剩下五个月了,时间不等人,目标不能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严峻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再认识、再动员、再落实,在工作上要恪尽职守,在精神上要永不懈怠,在行动上要真抓实干,向全年目标发起冲刺。

(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公司快速发展。我在月日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下半年的任务更艰巨、更具体,严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握“三个主要观点、抓好八项重点工作”。“双压三减”方案实施后,促使“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必须要有新的适应。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的问题,看似是务虚的东西,但起决定性、方向性、原则性的作用。完成下半年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重点解决好思想观念上“八破除、八强化、实现八突破”的问题。一是破除保守思想,强化发展意识,在加快发展上求突破。二是破除等靠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在负责任、大作为上求突破。三是破除僵化思想,强化创新意识,在管理创新上求突破。四是破除小进则满思想,强化市场意识,在开拓大市场上求突破。五是破除功利思想,强化全局意识,在服务大局、提高机关效能上求突破。六是破除懒惰思想,强化执行意识,在主动开拓、打开工作局面上求突破。七是破除散漫思想,强化文明意识,在培育企业文化、造就过硬队伍上求突破。八是破除经验思想,强化规范意识,在“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上求突破。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对照上述八个方面的要求,认真自我检查,找出差距,迎头赶上。生产经营步伐没有踏上正点的,要问一问自己是否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抓发展、促创收。管理不规范、制度不落实、工作无活力的,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增强了创新意识和规范意识。工作中“软、拖、浮、懒、虚”的,问问自己是否强化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带队伍出这样或那样问题、职工有怨言的,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强化了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思想观念端正了,我们干好工作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三)要深化改革,稳妥推进,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从改革内容看,比较容易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现在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较大的改革。从改革动力看,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差异的显现,职工群众对待改革的态度更加理性。从改革要求看,改革已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调整和利益增进并重,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下半年,与双压三减配套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化完善分配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是某年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涉及到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系统性更强,市场化程度更深,难度更大。公司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妥善处理好各项配套改革之间的平衡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类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各级党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改革,以良好的形象和作为影响群众、推动改革。特别是要紧跟改革进程,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引导,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重点,突出强化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以作为赢地位、凭业绩定价值、靠竞争比发展”的新观念。要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既要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又要增强工作的灵活性,还要注意对象的差异性,逐级落实责任,工作重心下移,有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以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情”的感染力、“理”的说服力和“行”的号召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保障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旅游;优势条件;阻碍因素;对策;江西

一. 引言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

江西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2009年11月江西省政府了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其中提出要建立三大低碳产业群,旅游业为其中之一,低碳旅游对江西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江西的生态环境在全国一直属于前列,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根据《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西省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自然遗产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3处,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5处,全国水利风景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等等,江西森林覆盖率63%,生态效益价值达8233亿元,是低碳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客源

近年来,江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819亿人次,年均增长16.2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818.3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66%。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苏、浙、沪、湘、鄂、粤等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

(三)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及行为

低碳旅游在全国刚刚兴起,江西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识还不够,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注重经济利益,高能耗、高排放的开发方式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江西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酒店、宾馆的运营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和碳减排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不足,这其中包括资金、技术实施条件、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据对江西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游客存在乱扔垃圾、浪费食物、浪费水资源的行为,70%游客对他人破坏环境行为不会立即进行制止,环保意识不强,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受到限制。

(四)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

江西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总体来讲比较低,旅游业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不到2%,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1%,是低能耗低碳产业。其中,旅游住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6%和12%,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5%和13%,比重较小,而旅游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占江西旅游业70%左右,是旅游业能耗的主要方面,各交通工具中以汽车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其次为飞机和火车,这与使用汽车出行距离最长相关。

(五)政府旅游规划及政策

江西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已明确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编制《江西省旅游生态设计规范》和《江西省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江西省尚未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未出台低碳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行业标准,低碳旅游活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旅游业涉及的各行各业也没有明确的生态、能耗及排放指标,碳减排程度的考核和等级的评定无从实施,这不利于低碳旅游的长远发展。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可得出,江西优秀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江西近年来迅猛的旅游发展势头、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均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另一方面,江西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弱、新型能源和低碳技术利用少、缺乏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又构成对低碳旅游发展的阻碍,只有增加动力,减少阻力,才能促使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低碳旅游强调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即要求在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实施低碳管理,这就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者多方的共同推进和通力合作。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低碳旅游引导工作

政府在低碳旅游发展中应起到引导、管理和保障的作用,(1)在江西省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江西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中进行节能减排任务分解,确保2015年前能耗减少20%。(2)加强低碳旅游宣传,在旅游景区、居民小区、火车站、酒店宾馆等地设置低碳旅游宣传牌或借助江西卫视、江西旅游网、江南都市报等主要媒体开设低碳旅游专栏,倡导低碳消费,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意识。(3)制定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的碳减排标准,对碳减排量进行统计考核,并与星级宾馆评定、绿色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及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等工作相挂钩,促使和激励旅游过程中的各环节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管理。(4)制定扶持低碳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低碳旅游专项基金,对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或碳减排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

(二)旅游者转变消费模式,发扬节能环保美德

低碳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转变为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低碳消费方式。有研究表明,旅游的愉悦感与酒店的等级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旅游中开支的高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节能环保行为体现了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一份精神享受,如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不污染环境等。2010年国庆在赣州章贡区、九江武宁、萍乡武功山、鹰潭龙虎山等地,游客骑自行车,自带帐篷进行近郊游及野营,就是低碳旅游很好的体现。

(三)旅游企业实施低碳化运营,旅游交通是碳减排重点。

旅行社、酒店、餐馆、交通公司等旅游企业是提供旅游产品的主体,只有将低碳思想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去,才能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荐低碳旅游路线,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酒店客房用品一日一换改为一客一换,洗漱用品改耐用型大包装,等等。旅游交通由于碳排放量较大是碳减排重点,主要是变私家车为公共交通,变耗能大的交通工具为耗能小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自行车、马车,或开辟步行路线,减少交通带来的碳足迹。九寨沟景区的交通模式值得借鉴,庐山景区的观光公交也可在全省推广。另外,旅游企业应积极运用新型能源和碳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四)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分阶段实施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江西可分阶段进行。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是探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对省内其它景区起示范借鉴作用。婺源被授予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得益于其低碳旅游发展科学有序,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庐山、井冈山、龙虎山等地也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的很好选择,一是这些景区生态环境较好,具备优先发展低碳旅游的条件,二是这些景区客流量较大,可引领全省的低碳消费。在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从景区规划、建设、运营到游客接待都要尽量做到低碳化,使游客通过切身感受理解和接受低碳消费方式。通过低碳旅游示范景区的建设和推广,为低碳旅游在江西的全面实施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娟、范星宏、王朝辉,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2月

[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年第11期

[3]吴铀生、马胜,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旅游的关键要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4]石长波、彭晶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第1期

[5]黄艺农、范松,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的低碳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肖瑜、张祖明,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1年第9期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3篇

20*年,全市国税系统认真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站在确保运转、确保发展、确保稳定的高度,齐心协力抓征收,奋力拼博保任务。一年来,国税部门科学分解任务,合理调度收入,强化税源控管,创新征管举措,及时巩固完善多元化报税方式,推行了网上报税、税银联网、微机定税等行之有效的征税方法,加强征管,堵漏增收,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大力清缴欠税,控制新欠,以丰补歉,税收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共组织税收收入万元,占年计划的119.1%,同比增收万元,增长28.6%。与10年前相比,收入总量实现了翻两番的历史性跨越。

与此同时,全系统始终站在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度,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不折不扣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值税起征点、民营、外商经济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优化税收环境,为全市财政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懈努力。

市政府之所以专门为国税局向省国税局请功,就是因为保定国税局去年工作出色,成效显著,风气正,作风实,贡献大。不仅超额完成了税收任务,更为市委、市政府保了驾,为全市加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05年国税系统任务艰巨,需要创新举措,实现新的突破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力抓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税收工作。既要做到立足当前,又要注重放眼长远,始终坚持一手抓收入,一手抓发展。

今年全市国税系统税收任务已经明确,指标已经下达,总的要求是:全市总收入42.87亿元,增长12%。这是硬指标、硬任务,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国税工作的要求和希望。全市国税系统一定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狠抓落实,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时间任务双过半,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为保定市的发展再做新的贡献。

关于抓收入。一是要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税收形势,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要禁止违法和越权减免,坚决制止擅自扩大政策范围,或不按政策规定,擅自审批减免税的行为。

二是要加强重点税源监控。要围绕全市5个200亿工程以及重点经济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税源监控制。特别是加强对重点税源大户和新建项目的跟踪管理力度,及时、准确掌握主要税种、税源大户的生产经营和税收变化情况,分析、预测纳税人应纳税额与实纳税额的差距,制定堵漏增收的措施。

三是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切实加大稽查力度,对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偷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查处,确保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税收秩序的好转,发展环境的公平。

关于抓发展。实践证明,只有项目多,才能税源足。对于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区来讲,只有支持上一批好项目、财税四梁八柱项目,才能增强后劲,才能看到希望,才能找到出路,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所以说,抓发展、上项目,是立市、立县的根本;抓税源建设,是税收不断档、发展有支撑的需要。因此,特别强调:

一是要增强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使命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优化环境为主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加速发展。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增长14.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7.6亿元,增长29.4%。可以说,税务部门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全市要继续推进项目立市、工业强市、特色兴市,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税收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关系到税收环境的优劣。因此,国税系统必须站在服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保定的高度,把依法治税和促进发展统一起来,用足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做到应减则减、应免则免、应退则退,努力培植税源,放水养鱼,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要增强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紧迫感。保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低,财政可支配能力弱,民还不富,市还不强。特别是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紧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有各方面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因此,国税系统要注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特别是要研究、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成为税源大户。同时,通过加强征管,贯彻落实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公平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企业、高附加值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税负,为不同类型的经济形式发展创造平等的税收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里特别指出,在支持项目的选择上,要转变思路、转变支持方式,重点支持那些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率大、增加就业率高的好项目、新项目。通过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带动一批投资和项目建设,使我市的税收水平、财政实力很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国税系统要创造新业绩,再上新台阶,就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干部队伍。

一是保持先进性,提高战斗力。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增强广大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注重联系实际,查找问题,改进工作。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4篇

过去十余年持续观察思考并完成收录进本书的几十篇论文报告,原因只有一点:新时期中国经济追赶提速在开放宏观经济与政策领域提出许多具有认知挑战性的新现象与新问题,使任何愿意寻求理解的经济学人都难以无动于衷,一旦有机会思考与研究便欲罢不能。 一

晚近十余年中国开放宏观经济表现非同寻常。宏观经济在走出世纪之交通货紧缩后,2003年-2007年持续五年以超过两位数增速扩张,年均增速达到11.7%高位。更为独特之处在于,我国宏观经济一反早先时期高增长通常面临本币持续贬值压力的扩张形态,稳定呈现出经济高增长伴随实际汇率升值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次出现以美元衡量增速大大快于本币增速、名义追赶增速超过实际追赶增速的形势。

数据显示,1979年-2002年人民币衡量GDP实际年均增速约为9.6%,考虑GDP平减指数名义年均增速约为15.7%,然而由于同期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1.58元人民币贬值到8.28元人民币,美元衡量经济总量年均增速约为7.97%。2003年-2013年发生实质性转变:本币GDP实际年均增速10.5%,名义GDP年均增速为15.4%,但是同期美元衡量GDP年均增速达到18.89%,是早先时期同一增速指标的2.36倍。现价美元衡量GDP总量从1978年0.2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1.45万亿美元 ,24年增量为1.22万亿美元。2003年-2013年现价美元GDP从1.64万亿美元增加到9.25万亿美元,10年增量为7.61万亿美元。 《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

——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

(2003-2013)上册

卢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于 2014 年 4 月 19 日出版)

中国经济追赶提速成为新时期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美国金融危机前后,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同时在工业增加值、国民储蓄、资本形成、外汇储备规模等宏观经济指标上跃居第一。与2005年前后2020年人均美元收入将达到3000美元推测观点不同,2013年用汇率衡量我国人均美元收入已超过6000美元,2020年可能会达到早先预测量的4倍。据IMF全球数据库信息估算,2000年-2005年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为8%,2005年-2010年提升到21%,据估计这一贡献率在2010年-2015年可能会达到25%-30%。2003年-2012年用美元衡量中国GDP年均增速比美国高出13.8%,如不出特别意外中国经济总量将在未来十年内超过美国,比2003年发表的著名“金砖四国”报告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时点提前约20年。

中国经济追赶加速不仅是21世纪初年世界经济史最重要事件,也是理解当今中国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以至社会生活演变的最重要经验背景。无论是中美新型大国对话广度深度加大与频次提升,还是周边经济政治关系发展与矛盾发酵;无论是中国消费者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和纽约第五大道扫货成“招牌现象”,还是中国企业在非洲以及世界各地投资飙升引发全球热议;无论是国内PM2.5和排放污染压力困扰加剧,还是电视军事节目和网络军迷人数大幅增长;又无论是2009年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与力拓公司案件东窗事发,还是近年NBA前明星马布里成为北京金隅队“政委”并拥有无数北京球迷粉丝,这些似乎不相干的现象其实跟中国经济追赶这一基本事实有直接和间接联系。

中国经济追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派生新的矛盾与张力,在开放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方面带来一系列始料不及的全新问题与挑战。回望过去十多年宏观经济史,当经济追赶与“胡温景气”依照其自身逻辑在2003年逐步展开时,上述矛盾张力开始通过短期宏观经济失衡现象表现出来:瓶颈部门紧张,通胀压力渐起,投资与出口双双高增长使总需求增速偏快,货币信贷与房地产等行业超常扩张提示经济过热风险。世纪之交多年景气低迷背景,使2003年快速展开的开放宏观景气与通胀压力平添几分突兀,“非典”冲击与围绕央行121文件房地产调控政策争论使得如何判断当时经济形势更显扑朔迷离。

当宏观经济偏快偏热判断到2003年底逐步形成共识,信贷、货币、供地、投资等紧缩宏调政策渐次推出,其中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门投资管制政策在新一轮宏调政策中作用尤为引人注目。虽然宏观经济运行某些关键指标在2004年初提示上年紧缩政策已初见成效,2004年一季度钢铁投资以及总投资同比增长率仍在增长,推动政府出台以暂时冻结建设用地供应、查处铁本事件为标志的更为强势宏调风暴。宏观经济后续运行经历2007年前后新一轮通胀、2008年-2010年大幅V型波动以及2011年以来增速减缓调整,宏调政策取向经历紧缩、刺激、紧缩、稳增长多轮转换调整,不过2003年-2004年宏调实践意义深远,尤其是2004年宏调风暴呈现的宏调工具多样化与产业政策宏调化特点,在随后一段时期相对稳定地延续下来。 二

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与政策领域的诸多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矛盾,引发学界和媒体空前关注和讨论。如怎样理解消费率下降与投资率上升现象及其与收入分配关系?如何解释前所未有的外部顺差现象以及如何看待汇率及各种结构因素作用?我国独特土地制度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有何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空前增长原因何在?什么是社会融资结构快速变化和影子银行扩张的驱动原因?新时期通货膨胀的货币扩张机制与物价表现有何特点?如何看待扩大就业政策与“民工荒”之间关系?如何理解和评估4万亿一揽子刺激政策?如何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由于中国开放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国内外学术与信息交流扩大加强,有关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争论引发越来越多国外学界和业内人士关注,越来越成为全球范围议题。

可以把有关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错综复杂的探讨争论归结为三方面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在外部关系方面如何看待汇率与外需;二是在内部增长机制方面如何看待投资和内需;三是在政策方面如何看待产能过剩与产业政策宏调化。考察流行观点对上述三位一体问题的认知特点及内在联系,有助于梳理揭示主流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以及宏调政策的逻辑结构,为在反思厘清主流认识结构基础上加深理解我国新时期开放宏观经济规律提供启示。

首先是汇率升值问题引发最为热烈争议。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提速及相对发达国家持续追赶,逐步对人民币汇率引入升值压力。虽然90年代末东亚金融危机引发贬值预期暂时抑制人民币升值趋势,新世纪初年危机化解后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累积效应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表现为2003年开放景气增长展开同时贸易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快速扩大。由于种种原因,在是否重回1994年汇改确立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问题上产生争议,汇率政策在2005年7月汇改前盯住美元,此后央行意在释放汇率升值压力举措仍困难重重。国内经济学界和媒体就汇率政策展开讨论,同时吸引国际广泛关注评论,成为中国单个经济政策在全球曝光最为广泛深入的议题。

虽然我国早在1994年已确立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新时期容纳升值趋势仍面临多方质疑。美欧呼吁人民币升值诉求引入政治敏感因素,货币战争观点和阴谋论在社会上一度流行对必要政策调整产生制约作用。研究人员阐述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美国问题,强调增加外汇储备好处多多,或认为货币升值不能调节贸易失衡,这些观点本身有学术探讨意义,然而在特定语境下也会增添汇率政策调整复杂性和困难。从国内宏观经济角度看,质疑升值论能相当程度影响政策,分析逻辑其实仍建立在假设汇率升值对顺差具有调节作用基础上,使决策层担心升值抑制经济增速并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稳定汇率是为了保就业”成为质疑汇率的潜在最有力理由。就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选择而言,汇率问题争议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内需增长能力。换言之,严肃的升值怀疑论在逻辑上应以某种形式总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不足隐含判断为基础。

其次是如何看待国内投资的争论。内需由消费和投资组成,我国消费增长其实相当快,然而伴随储蓄率提升投资增长更快,评估内需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投资。从经济学说史上不同学派经济发展理论看,或从近现代不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阶段投资率峰值动态提升角度看,一国经济高增长时期伴随高投资总体上属于合规律现象。然而在我国特定体制转型背景下,高投资伴随宏观经济偏热,尤其是较多领域政府主导投资存在各种弊端,另外大国投资发力加剧环保压力,如何看待高投资成为宏观分析争论焦点。

高投资现象受到各种质疑。流行观点有时将投资驱动看作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症结所在,甚至认为高投资是“自掘坟墓”。这类批评在具体场合可能是针对政府过多干预投资现象,或强调利率、环境、土地等方面价格扭曲导致投资效率低下,这类批评观点具有合理性。不过质疑观点有时也会发展为简单否定高投资,主张依赖消费的增长模式。国外一些专家机构评论中国经济特别偏好消费增长模式。如有外国著名投行专家多年孜孜不倦地呼吁“中国应把经济增长的侧重点转向消费”,宣扬“消费型中国方能持续发展”,最近更倡导“现在是美中两国互换身份的时候了:美国应该将重点从消费转向制造,中国则相反”。这类观点其实有待商榷。

质疑投资与质疑升值似乎互不关联,其实二者隐含联系。质疑汇率升值论观点潜在假设我国内需不足,这与我国投资和消费双双快速增长事实并不一致。然而如果我国投资不仅存在体制扭曲等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加以矫正的问题,而是高投资自身注定不合理,那么内需不足与出口优先就得到逻辑支持,升值怀疑论顺理成章获得依据。因而,简单否定高投资客观上会与升值怀疑论联手结盟,又通过极具特色的产能过剩分析范式为中国式宏调解决方案做潜在逻辑铺垫。

最后是如何看待产能过剩与中国式宏调。经济分析的产能过剩概念,原意主要指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偏低或闲置率偏高。市场经济下不同部门在进入壁垒、竞争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合理产能利用率标准不同,宏观经济周期运行不同阶段产能利用率会顺周期变动,另外开放经济成长过程定行业由于比较优势变化发生退出转移也会伴随产能过剩,因而产能过剩是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常态性现象。除了重要行业一次性退出调整伴随产能过剩或需产业政策适当救助,产能过剩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现象主要应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化解。不同于在总量指标基础上定义的“GDP缺口”属于常规宏观分析概念,局部范围或特定行业产能过剩对宏观分析仅有辅意义。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盛行体制性短缺而罕见产能过剩。世纪之交通货紧缩与国企改革伴随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从产能过剩角度解释当时通货紧缩成为一种重要观点,此后产能过剩成为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常用概念,并对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干预投资政策提供较多分析支持。观察新时期宏调情况,宏调部门可以借助产能过剩分析逻辑,从不同方向干预社会投资。在宏观经济不景气与产能利用率偏低时,宏调部门在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力度同时,仍可能会基于“过去高速投资带来产能过剩”的分析逻辑抑制特定行业的社会投资。在经济偏热通胀阶段,又可能基于高投资将导致未来产能过剩判断打压某些部门投资。在宏观经济周期运行不同阶段,产能过剩命题可能左右逢源为产业政策宏调化干预与宏调工具多样化选择提供分析支持。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产能过剩概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作用,如何认识市场机制与产业政策调节产能过剩功能,宏调部门以产能过剩为名干预企业投资是否合理,成为宏观经济和政策分析的争议问题。

对于上述三方面问题,人们在相关讨论中可能认同不同观点与采取不同立场,然而有关这些问题的流行或主流观点客观存在隐性联系从而形成三位一体命题。部分源自对世纪之交通货紧缩短期特例的深刻印象,我们对总需求特别是内需增长信心不足,过于强调汇率稳定保外需,结果在生产率追赶背景下引入汇率动态低估。新时期宏观经济实际总体特点是投资高增长和总需求较快扩张,总需求不足观点与基本经验事实其实不符,然而质疑高投资客观具有质疑内需可靠性含义,从而间接迂回地为汇率浮动怀疑论提供支持。我国高投资现象背后确有扭曲因素,亟须通过深化改革搞对价格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以矫正,然而简单否定高投资,或侧重从产能过剩角度批评高投资,则为利用过多产业政策管制投资提供了依据。

可见流行观点包含几个相互联系命题:高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不可持续,需用产业-宏调政策管制投资加以纠正管制;由于内需不可靠与总需求不足,因而外需作用极为关键;稳定汇率避免升值是争取外需保增长必要条件。这个三位一体命题构成的闭合性推论链条,成为一段时期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调政策设计的隐含逻辑结构。反思探讨这个逻辑结构合理因素与偏颇局限,有助于全面认识新时期我国开放宏观经济运行的真实机制与内在规律。 三

本书内容是在观察新时期我国开放宏观经济基本事实特征,以及参与宏观经济和政策讨论过程中探讨形成的。为便于读者了解和批评,可将主要内容归结为十点看法。

第一,长期不缺总需求。现代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句话:长期经济增长由潜在供给能力决定,短期经济波动由总需求变动决定,宏观政策调节总需求使之接近潜在总供给。分析短期宏观形势无疑需高度重视总需求变动,然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由供给面因素决定,总需求不再是基本约束条件。潜在供给扩张由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调整在内的社会生产函数结构因素所决定,中国经济发展以其特有转型内涵凸显制度创新的关键意义。农村改革一举解决困扰计划经济几十年的温饱问题,特区开放利用全球化产品内分工时代条件搞活经济很快收效,世纪之交改革开放重大突破奠定新世纪初年开放景气基础。经济长期增长根本源泉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并助推社会生产函数结构变化提升潜在供给能力,而不能只靠密集出手与频繁变更政府宏观调控。

第二,汇率升值趋势是生产率追赶内在要求,我国转型环境下人民币先贬后升具有规律性。我国对外开放最初十几年,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相对追赶不明显,加上要消化计划时期汇率高估和价格管制扭曲,人民币呈现间歇性贬值趋势。近20年来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逐步发力,通过巴拉萨效应派生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全面考察生产率追赶阶段性变化、开放早期汇率高估初始条件、不同阶段经济内外环境变化特定因素,人民币汇率先贬后升趋势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巴拉萨效应故事。新时期我国经济实践经验表明,中国作为大型开放经济体,通过深化改革搞对汇率这个开放经济最基本价格对宏观经济具有全局性意义。忽视这个规律要求,过于强调汇率稳定会导致汇率动态低估,客观上不利于开放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即宏观经济稳定。 《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

——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

(2003-2013)下册

卢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于 2014 年 4 月 19 日出版)

第三,要重视发挥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城市化规律首先表现为城市以其特有集聚与规模效应持续提升经济供给面效率,同时城市化所集聚的非农产业以其更高收入需求弹性创造源源不断的需求增长点。城市化转型期无疑应高度重视农业增长、农村繁荣、农民福利等“三农”问题,发挥农业对大国经济发展的特有支持作用,然而应立足于通过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为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而不宜预期农民长期滞留农村与农民工年老返乡来回避和延缓城市化进程。因而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与农地制度改革,突破计划经济城乡分割体制这两个最后堡垒,在财产、居住和择业方面赋予农民充分公民权。要全面理解农业部门的经济属性,防范落入农业补贴保护体制陷阱并妨碍实现完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第四,我国高投资现象具有合规律性,但亟须深化改革,消除影响投资的体制扭曲因素。投资放弃部分收入现期消费,然而能创造更多收入支持未来更高水平消费,因而投资与消费并非对立。不同国家合理投资率取决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等条件,不存在绝对标准。如同发育长个的年轻人饭量较大,快速增长阶段经济体投资率较高合乎规律。我国现阶段有能力利用自身高储蓄推动高投资,是经济能够较快追赶并逐步收敛的关键条件。但是同时要看到,由于体制转型尚未完成,我国高投资存在多方面问题。如土地、汇率等要素价格扭曲刺激投资过度冲动,政府过多直接干预,另外大国高投资加剧排放压力提出增长与环保目标之间取舍难题。评估投资根本指标是效率而非速度。投资如受机制与价格扭曲支配即便低速增长也不可取,如能消除扭曲并保证真实回报高于真实成本则较高投资也无妨。关键是要深化改革、搞对价格、扩大准入、减少管制,并在此基础上让市场决定均衡水平投资。

第五,开放发展破解大国就业转型难题。中国经济发展承载将几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岗位就业的艰巨使命。上世纪末国企改革突破使得计划体制隐性失业明显化,出现下岗失业压力急剧增加的严峻形势。世纪之交改革开放突破与宏观通缩孕育新世纪初年经济强劲增长,推动就业转型取得多方面进展。2003年-2012年我国非农就业增加1.43亿,农民工总数增加约9460万,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从49.1%下降到33.6%,涵盖下岗人员的调整城镇失业率从上世纪末超过8%逐步下降到近年4%上下水平。正式职工工资持续上升同时,农民工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快速增长,并持续出现“民工荒”现象。劳动力市场多年 “量价齐增”,意味着世纪之交严重失业压力形势已逐步发生实质性缓解和改观,就业政策从侧重数量扩张朝“数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并重方向调整。

第六,外部顺差失衡提供新鲜经验教训。如何应对各类冲击维持开放宏观经济大致均衡是政策管理面临的难题之一。过去十余年我国开放宏观经济经历冲击类型与早先时期比较发生重要变化。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宏观失衡较多表现为短期货币和总需求扩张过快引发通胀,实际汇率被动升值销蚀外部竞争力并引入国际收支逆差压力,最后不得不实施对外贬值和对内紧缩组合措施加以调整。新时期出现顺差失衡:在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提速背景下,盯住汇率制伴随汇率动态低估和外部竞争力“徒长”,“双顺差”扩大通过外汇储备资产过量积累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被动过度扩张,并为国内经济增速过快与偏热失衡提供货币条件。需要加快推进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价格杠杆对宏观经济调节作用,才能更好防范与治理经济快速追赶时期开放宏观经济失衡。

第七,大国生产率追赶阶段更需防范资产泡沫风险。在生产率追赶背景下,新时期通货膨胀的物价表现有一个新特点,就是在常规流量物价指数(如CPI或GDP平减指数等)上涨同时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等)更是间歇性飙升。月度CPI同比增长率2008年一季度曾超过8%,约一半年份GDP平减指数增幅在6.7%-7.8%较高位波动。然而通胀压力更大程度表现为资产价格飙升。如上证指数曾经从2006年初1300点飙升到2007年10月6250点,商品房平均价格则在近十年增长好几倍。物价上涨结构特点与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有关:由于生产率追赶比较集中在工业制造部门,这部分物品供给较高弹性会抑制流量产出价格上涨,但这使得某些供给弹性较小部门(如农产品)以及某些资产承受更大价格上涨压力。在通胀环境下不同流量和存量物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各自供给弹性大小成反比,现阶段我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较快追赶使流量物品价格上涨受到限制,货币过度扩张更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与相应金融风险。

第八,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特点显示增长太快不划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贸易条件在波动中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除2009年外,2001年-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持续下降,累计降幅23%,年均下降约2个百分点。同时经验证据显示,我国贸易条件短期变动与国内宏观经济涨落存在显著关联,即货币和总需求扩张偏快会加剧贸易条件恶化,反之也然。

具体联系机制表现为,货币与总需求扩张导致进口数量上升,又通过“增量超级大国效应”推动进口价格相对上涨与贸易条件恶化。经济增长本来受到“过犹不及”均衡规律制约,贸易条件与宏观涨落之间联系进一步提示经济增长太快不划算。我国在经济最为快速追赶阶段难以完全避免贸易条件不利变化,然而宏调政策应力求防范扩张过快通过贸易条件加剧恶化。

第九,金融部门内部改革与外部开放需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用汇率折算美元衡量的我国储蓄规模已相当美国两倍多,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金融系统配置国民储蓄效率,无疑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金融系统改革与开放,大体可分为汇率与利率市场化价格改革、银行与金融机构放松准入并加强监管改革、资本账户扩大开放、人民币逐步承担国际货币职能等方面内容。新时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面临几方面新挑战:一是汇率升值趋势使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在认识与利益上面临新困难;二是过多采用数量性调控工具导致金融抑制有增无减并给金融改革造成新矛盾;三是危机后美欧零利率政策与我国比较正常利率水平发生“常态性差异”对资本项开放构成新约束。直面现实新挑战,我国应将国内金融改革置于优先位置,同时稳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并顺其自然地积极呼应人民币国际化需求。

第十,需深化改革以建构与开放型市场经济机制兼容一致的科学宏调体制。新时期政府重视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并取得成效,然而总体看仍不同程度存在宏观调控对象过宽、工具过泛、部门过多、随意性过大等方面问题。宏调政策与体制不完善相互影响与支持,不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践经验表明,针对特定宏观经济形势选择具体宏调举措属于短期技术性问题,然而宏调规则与对象范围的界定和宏调干预手段的选择,则在经济运行层面界定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真实边界关系,因而具有体制性和长期性含义。

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货运场站的构成 货运场站的功能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市场作为经济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市场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运输劳务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服务,同样是一种商品,可以在市场中予以交换,因而形成道路运输市场。运输市场可以理解为促使实现旅客或货物空间位移的场所或领域,如运输交易所、货物承托的场所、旅客售票所或车站等。我们通常将此称之为道路运输有形市场。货运场站的形成是伴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

1道路运输场站的发展现状

(1)道路货运场站的布局不均,规模大小不合理。根据我国2012年道路运输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的一级货运场站大都分布在辽宁、吉林、山东、广东等省份,而其他省份的一级货运站要么很少,要么就根本没有;新疆的货运三级站和四级站可以达到几百个,而没有一个一级站。这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2)道路货运场站的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由于货运一级站以及大型货运枢纽建设的缺乏,大多数的道路货运场站建成投入使用的时间都比较久,无论是设施方面还是从功能方面都已不适应现代运输服务的需求。

(3)对道路货运场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投入较少。根据我国2012年道路运输统计分析报告显示,从2009年到2011年中,货运场站的数量有3432个逐步降低到3300个,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货运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货运场站反而不增还减,其根本的原因是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场站在交通运输中的基础性作用,长期以来只看到货运场站作为运输企业的附属设施和内部机构而存在,只重视货运场站的商品性、经营性,忽视了社会性、公益性,对场站的功能以及道路场站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各级政府没有将道路货运场站规划纳入当地城市发展规划、在场站的土地使用上没有给予特殊政策。这从统计报告中的政府投资比例就可以判断。

(4)道路货运场站建设规划环节薄弱。场站规划和城市的总体规划、公路网布局规划、其他运输方式场站发展规划缺乏有效协调及衔接,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与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经济对场站服务的客观要求有所偏离。场站规划的法律层次低,权威性、严肃性不强。

(5)货运市场过度竞争,道路货运场站经营困难。 道路货运市场属于自由竞争市场,目前市场准入的门槛比较低。市场上充斥大量小型运输企业,一般资质较低,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减少营运成本,这些企业低价得到货运资源,导致货运场站的经营较为困难。加之货运场站服务质量偏低,收费又高,就更加剧了货运场站的经营不利。

(6)场站建设投融资及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货运附加费用于场站建设的投资是无偿的,投资使用者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经济效益的发挥。场站建设资产管理机制落后,场站建成后资产产权界定不清,无法开展资本运作,不利于多元化投资,难以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化道路货运站及物流中心。

2道路货运场站的发展趋势

在物流市场方面,社会化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竞争也日益激烈,对公路运输货运场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场站内物流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为客户提供日益完善的增值服务,满足客户日益复杂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运作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效益,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在物流环境方面,积极推进交通和仓储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改革,各地政府为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也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使得公路运输货运场站多种投资主体、投资渠道、投资方式的格局正在形成。现代化的管理信息技术在公路货运场站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场站中商流、信息流与物流的有效集成,将为企业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的配送体系。

在物流研究方面,一些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积极从事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基础理论的研究,并逐步开展物流方案设计、物流规划、物流系统分析、物流整合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与实际城市发展、与实际物流业发展趋势相吻合提供理论支持,一些企业着眼于公路运输枢纽货运场站中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设备实施新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方面的研究,加快了我国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及其功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之红.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布局方案与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2] 吴吉明.福建省道路货运场站规划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3] 吴延芳.综合货运枢纽场站布局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4] 杜志芳.综合货运枢纽公路货运场站布局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