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互联网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深度洞察移动互联网机会的VC/PE而言,实践或亦观望移动互联网多年,也不时掀起移动互联网的短波投资热。未来五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孕育巨大掘金价值的移动互联网必然引起资本的深切关注。
盘点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呈现三大特征
从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来看,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为2.12亿人,营收规模为480.17亿元人民币,预计2010年其将分别达到3.02亿人及668.00亿元人民币,保持稳定增长。
据清科研究中心对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长期跟踪,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主要呈现如下三大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日益交错,生态环境产生变化。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参与者众多,由原有的电信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逐渐演变为电信运营商、平台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系统提供商、终端厂商等多种角色主导的产业链,随着第三方支付渠道的不断完善,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领导位置不断受到挑战,为此,电信运营商为了避免通道化,逐渐向内容层面、平台构架层面延伸,拟贯通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尽管长远来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必将出现裂变,多元化的产业链对于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短期内电信运营商的领导位置仍不能完全打破。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逐渐向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渗透,对于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这种商业模式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企业的移动化,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百度、新浪、盛大等都不同程度的布局移动互联网,由原有的SP业务逐渐成立专职的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并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布局加以推进。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应用移动化,在中国范围内,即时通信、电子商务、支付、SNS、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等应用都对应移动互联网端的应用,这种应用的对应容易直接移植其在互联网端的商业模式,有利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商业模式的形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专职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相对于“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厂商,竞争力明显不足;而对于VC/PE来说,虽然看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但是面对较为复杂的市场竞争,不敢贸然行动。
(三)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多元化,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移动互联网网络条件日趋改善及终端品种的日渐丰富,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产生,由最初的工具化移动应用到娱乐化应用再到商务类及政务类应用,如手机游戏、移动SNS、LBS、移动阅读、手机浏览器、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支付、移动政务等。不过,不容置否的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特色应用较少,甚至数量为零,但是现有应用的本地化与适用性的提升,也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变化的催化剂。从用户的认知角度分析,目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工具类应用的认知较高,其次是娱乐类应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认知将延续互联网应用用户认知的过程,由此预计未来移动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投资再创新高
据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01-2010年12月中旬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投资事件129起,其中已经披露投资金额的案例有104起,披露投资金额为7.97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766万美元。
2001-2009 年投资情况来看,2009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投资事件的最高值,共发生26起投资事件,其中有22起披露投资金额,总投资金额为9800万美元,平均投资额为445万美元。2007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披露投资金额总值最高的一年,在25起投资案例中有24起投资案例披露了投资金额,总投资金额为2.00亿美元,平均投资额为834万美元。2006年平均投资额为1025万美元,平均投资额为期间最高值。
截止12月中旬,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投资案例共发生22起,其中16起案例披露投资金额,总投资额为2.07亿美元,平均投资额为1293万美元。2010年不足一年间,中国移动互联网投资数据刷新历年总投资金额及平均投资金额两项数据,可见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投资市场较为活跃。
手机游戏依旧领跑中国移动互联网细分投资领域
从移动互联网细分领域历年的投资情况来看,手机游戏是最受资本青睐的应用之一。2001-2010年12月中旬,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共发生34起投资案例,占总投资案例数的26.00%,已披露金额的投资案例为27起,总投资金额为1.34亿美元,平均投资额为498万美元。从已经披露的34起手机游戏的投资案例来看,其中Series A投资案例数量为22起,占据主要份额,如联梦娱乐、新热力、掌上明珠、数字顽石等均获得不同金额的投资;Series B投资案例数量为5起,如数字鱼分别于2004年、2006年获得赛富及IDG的两轮联合投资;掌上明珠分别于2006年、2009年获得德同资本及宽带基金、德同资本、Asian Groove两轮投资。此外,无线增值业务、无线搜索、手机支付、无线音乐、无线广告等领域也是投资方关注的热点领域。
互联网周刊:移动社区有哪些特点?它与互联网社区相比有哪些异同?
穆荣:与桌面互联网社区相比,移动社区在使用场景上的区别(移动性、即时可用、即兴性)使其在内容、呈现和组织方式与桌面互联网有较大不同,在设计移动社区时,小屏幕显示、流量、耗电等是桌面互联网较少考虑的因素,输入的不便导致移动社区的内容也与桌面互联网有区别(更短小、更及时、手机拍摄的图片更多)。对于中国的移动社区而言,还有额外的一个特点:主流用户的低龄化,包括相对互联网用户而言的低收入化。
互联网周刊:当下,哪些因素阻碍了移动社区的发展?
王鹏飞:首先是资费问题,其次是内容和服务,移动互联网依旧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但现在的状况是,很多更符合移动互联网特性的应用和服务因为资费和市场普及等等问题而得不到有效开发和推向市场。然后是认知,移动互联网行业虽然在这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手机上网网民数量还比较少。仅占手机用户不到12%的量,和传统互联网比也只有它的四分之一。这说明还有很多手机用户没有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体验用户。这对WAP站点发展也造成障碍。
互联网周刊:未来移动社区如何盈利?
刘亮:目前,移动社区付费模式与现在传统互联网社区收费模式相似:一种是面向用户直接付费,会员VIP服务以及虚拟物品的付费服务;一种是广告收入,如品牌广告、植入广告等。也会产生一些特色服务,一些增值形式会出现,如结合短信、彩信和视频等通信服务创造新的营收来源。但在早期,移动社区主要以面向用户付费为主,广告的比例还是会小一些,因为终端、网速、受众等因素会影响到广告主对广告投放效果的预期和评估。
未来移动社区广告服务形式会多元化,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广告形式,如基于移动通讯技术和终端便携性的特点,会衍生新的广告形式,比如位置服务的形式会成为新的增长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广告内容和形式,这样使得广告更精准和有效,对于广告主评估广告投放效果,以及对整个移动社区广告服务的接受和认知度也会进一步提升。
1、打开滴滴APP点击左上角的个人中心;
2、下拉,找到车主招募选项并打开;
3、选择想要的注册的类型;
4、填入注册所需的信息;
5、最后点击提交,等待审核。
近一年来,以余额宝、人人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在逐渐侵蚀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行业。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互联网精神,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正在以优惠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优异的用户体验,颠覆传统金融行业保守、迟缓的形象,越来越受到个人和企业用户的欢迎。
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坐等竞争对手蚕食自己的阵地,也在积极寻求适应互联网规则的金融业务模式,并努力从外部汲取成型的先进经验,以加速金融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直销银行(Direct Bank,也有译作直通银行、虚拟银行、直接银行),一种在欧美等金融业发达国家成熟的商业模式,逐渐受到国内银行的关注,个别商业银行已经在探索直销银行在国内落地的具体形式。同时,各个媒体杂志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关直销银行的报道和文章。然而,绝大多数讨论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层面,缺少与直销银行业务息息相关的IT建设策略、运营管理、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文章。本文通过分析欧洲主流直销银行的IT建设经验,讨论国内直销银行落地的IT建设、运营管理、组织架构等相关方面的一些可借鉴思路。
直销银行发展历史
考察直销银行的IT建设思路,首先要从直销银行商业模式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直销银行商业模式的出现,是互联网和银行科技二者发展结合的必然结果,其诞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我们首先从银行业务和银行科技发展角度看直销银行的发展历程。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让传统银行意识到利用互联网渠道向现有客户提品和服务,并有降低长期运营成本的潜力,许多的传统银行逐渐开始建设网上银行,并通过网上银行向客户提供有限的产品和服务,如余额查询、转账、付款等。这时的网上银行主要还是作为现有柜面业务的延伸,服务的目标客户限于银行现有的客户,银行的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没有特别根据网上银行渠道和特定客户群进行调整。
随着早期网上银行的成功,催生了一种针对互联网网民一族,主要利用互联网渠道(包括移动互联网渠道),并结合其他自助银行渠道如电话银行、ATM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新型业务模式,即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主要通过物理网点办理业务为主不同,直销银行没有物理业务网点,运营成本低,可以为客户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同时其用户体验、营销方式、产品设计,更贴近互联网用户,迅速获得了客户认可。1995年10月,全球首家直销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诞生于美国。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这样的业务模式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目前,在世界上开展直销银行业务的银行很多,比较著名的直销银行见表1。
从上表中罗列出的直销银行来看,绝大多数的直销银行从属于传统的银行集团,如ING Direct、Rabodirect等,是传统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最主要手段。依靠传统银行的信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效应,这些传统银行下属的直销银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直销银行的主流。同时,我们发现,也有一大批独立的直销银行如Simple、SmartyPig等,它们从创立之初,就以为网民服务为宗旨,其业务模式和用户体验更贴近互联网用户的习惯。这些独立的直销银行通常由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从业者创立,有些独立获取银行牌照,有些选择与传统银行合作以传统银行作为资金托管方。这一类的独立直销银行,由于其更浓厚的互联网基因,通常在用户体验和市场银行方面,更能吸引年轻的个人用户。这两种类型的直销银行,在IT建设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稍后我们做更详细分析。
换另一个角度看直销银行的业务发展和IT建设,如果从互联网发展看直销银行业务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发现直销银行的发展和壮大,与不同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水平有巨大的关系。互联网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直销银行业务的发展程度,以及IT建设方面采取的不同思路。如麦肯锡公司与欧洲金融服务管理局在2010年共同进行的有关互联网与银行发展调查《Face-to-face Future For European Retail Banking》所揭示的,处在互联网发展阶段国家的银行客户,在获取银行服务的渠道偏好和选择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随着互联网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国家居民在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选择方面,越来越偏好自助渠道,北欧如荷兰、芬兰、瑞典等互联网渗透率在90%以上的国家,银行客户明显更加倾向选择自助渠道,因此完全依靠自助渠道服务的直销银行业务模式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尤为领先。在这些国家,银行的物理渠道如分行、网点的功能越来越倾向于提供理财规划和财务咨询等复杂的金融业务。监管和政策方面,同样这些国家在金融行业的开放程度更高,银行制度更健全,小型的独立的直销银行相对更活跃,其IT建设方面的思路更加灵活。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过了过去十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整体互联网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网民的比例刚刚超过整体人口的一半。然而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在互联网发展良好的地区,已经有了大量的潜在直销银行客户,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直销银行业务发展在中国大有可为。
国际业务发展路径
直销银行的发展,应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思路而不能追求大而全。从欧美的直销银行业务定位来看,绝大多数直销银行的定位是成为客户的“第二银行”,即主流的直销银行并不专注于发展传统银行已经发展十分成熟的业务,如现金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支付结算业务,其业务重点是尽量发挥其成本优势,给特定的客户群体提供高收益、低成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作为一个运营在互联网上的银行业务模式,直销银行的发展也应该遵循互联网发展的规律,即以少数几个客户关注点出发,把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到极致,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扩大客户数量并针对存量客户和市场动态进行详细分析,逐步丰富产品并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以这样周而复始的方式,逐渐的积累客户数量和扩大业务范围。典型的欧美直销银行业务发展的路线图见图1。
为了适应直销银行这样的业务发展特点,通常国际直销银行在选择或建设IT平台时,除了考虑一般银行业务系统所需的功能的完整性、产品定制的灵活性、架构的可扩展性之外,尤其需要考察系统渠道的丰富性、前后端的集成性、功能的可扩展性、组件化和模块化的特性,以确保直销可以灵活地支持渐进式的业务发展需要。
直销银行IT战略
作为完全通过互联网运营的银行,IT战略对于直销银行尤其重要。通过对直销银行历史发展和业务战略的分析,我们来看一下IT建设方面,欧美的直销银行都采取了怎样的不同策略。我们还是把直销银行分成传统金融机构的下属机构和独立的直销银行两类。
欧美传统金融机构开立的直销银行,通常是独立的法人或者独立的事业部,在品牌上、运营上和IT上与总行相对独立。这样的组织架构确保直销银行的独立的经营策略、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产品体系和独立的定价策略。这几点是直销银行可以确保成本可控,从而提供有吸引力的高收益、低价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是直销银行商业模式的根本。正是由于这样的组织架构,通常直销银行采用了与总行不同的IT战略。
在欧美,开立直销银行的通常是历史悠久的大中型传统金融机构,其IT架构经过多年的积累,通常由众多厂商提供的软硬件产品兼之银行IT部门自行开发的系统组成,系统稳定但体系架构复杂,应用的范围主要是本土市场,需要适应对公、对私等各种类型的客户。这样的情况下,对总行IT系统通常要求是稳定第一。
然而,作为独立的直销银行事业部或者独立的直销银行法人,面对的客户群相对更窄。其目标市场除了本土之外,通常也面向海外市场,故体现出完全不同的IT策略要求,分别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客户群,欧美直销银行其面向的主要是全新的、有鲜明特点的(如对价格敏感、年龄在20~40岁左右)个人零售客户群,而不像现有母行IT系统需要照顾对私、对公等各种类型的客户。二是产品,欧美直销银行提供的产品也与传统银行产品体系有所区别,通常提供的产品要比传统银行的收益更高,费用更低,更具互联网特性(如基于社交的金融产品等),甚至与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直接的交叉销售。三是监管,从监管角度上来讲,对于独立的法人直销银行,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单独合规审查。四是渠道,从渠道策略角度来讲,直销银行的移动端和PC端,需要体现出更具互联网特点的特征(如与电商的结合,与社交媒体的结合)和更优异的用户体验,这样的要求通常是现有渠道无法达到的。五是营销,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直销银行在营销层面体现的要求也与总行有所区别,直销银行完全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媒体面对客户,而不采用面对面营销的方式,这样的营销要求对数据分析依赖巨大,体现出强烈的互联网特点,对精准程度要求很高。这样的要求是不体现在传统银行IT系统中的。六是成本核算,由于直销银行通常是独立的法人或者事业部,具有一个独立的、自有的、完整的IT平台十分重要。这样的IT平台通常与总行IT平台只有极少的交互,确保直销银行的IT需求可以得到及时快速的响应,财务上可以做到清晰独立的核算。
基于以上的特点,绝大多数欧美传统银行的直销银行均采用了与母行独立的IT架构。具有独立银行牌照的直销银行通常采用完全独立的直销银行业务系统;而作为独立业务部门存在的直销银行,其IT系统与母行IT系统的关联,通常也仅仅局限于财务核算、支付等有限的方面。根据各家银行的IT能力和策略不同,多数的直销银行选择成熟厂商的前中后台一体化系统作为直销银行IT平台的主干,辅以周边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呼叫中心系统等搭建直销银行平台。当然也有部分对渠道层开发能力强,要求高的直销银行,选择自行构建渠道层,采用成熟厂商的业务系统搭建直销银行平台。策略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各个银行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举例来说:
根据2017年4月最新数据,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宝以1656亿美元的AuM规模,超越摩根大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
2017年,百度三项技术(自动驾驶等)入选MIT 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科技
2016年度,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实现8万5千亿美元,高达美国同期的70倍以上
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美国俨然已成为驱动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双引擎。但微观层面而言,两者在市场发展阶段、用户特征、竞争格局、企业创新特点等方面都迥然各异。
因此,在关注的目光背后,世界对中国互联网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中国互联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飞跃的?它呈现出哪些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从何而来,未来又将何处去?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BCG联手阿里研究院、百度发展研究中心与滴滴政策研究院,综合汇集了四方的内部数据、外部第三方报告,并通过专家访谈调研、内部座谈研讨等多方位输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中国互联网概览和特色
我们从市场、用户、竞争三方面系统比较了中美互联网的差异,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互联网特色。
市场特色
总体来看,中国互联网规模大、增速高、潜力足,互联网化程度名列世界前茅。从影响力看,相当数量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和初创企业已登上国际舞台。从结构上看,中国互联网市场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板块尤为发达。
截至2016年,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7.1亿,约相当于印度与美国的网民总量,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中国的互联网消费规模高达9670亿美元,仅略低于美国。从增长来看,“中国速度”亦惊艳了世界。中国网民总量过去15年里年复合增长率达25%,互联网消费过去5年里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但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仍然较低,仅52.2%(截至2016年7月),其他G20国成员中,发达国家集团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均高于85%,中国互联网未来增长仍然可期,想象空间仍大。同时,中国互联化程度高,其eGDP在整体GDP中的占比高达6.9%,排名世界第二。
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腾飞也孕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巨龙”。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中,5家中国公司入列,与美国公司分庭抗礼。同时,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的近三成,市值占比则高达四成。
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市场结构上,与美国相比呈现出了鲜明的差异,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比重明显较大。
用户特色
从用户结构来看,中国互联网用户相比美国更年轻、更草根、更移动。从应用偏好来看,中国用户更“喜新厌旧”。从消费行为来看,中国用户网购更频繁,数字内容付费意愿亦快速提升,并日趋多元。
更年轻:以2016年数据为例,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年龄为28岁,美国平均年龄为42岁,相差14岁。除中国总体人口结构更年轻以外,中国高年龄段网民渗透率显著低于美国,也是导致中国网民更年轻的原因。中国60岁及以上年龄段中网民渗透率仅12%,美国65岁及以上年龄段中网民渗透率高达66%。
更草根:从受教育程度看,以2016年数据为例,中国高中以下网民占比高达51%,美国仅9%;中国大专及以上网民占比仅21%,美国则高达64%。从城乡分布看,中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5%,而美国为17%。
更移动:以2016年数据为例,在接入互联网各终端中,中国均落后于美国,唯独移动端的渗透率高出美国,达12%(中国:90%,美国:78%)。此外,中国有将近1/4的手机原生网民,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11.3%。中国手机原生网民的一般特征是:年龄较低、学历较低(初中及以下)、收入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民)、乡村居民。
更“喜新厌旧”:中国网民更愿意接受新的应用,但抛弃应用的速度也更快。如图显示,很多新兴应用在中国的渗透速度超越了美国。中国人均APP安装量高达38个,但与此同时,中国高达43%的APP仅被使用1次, 美国只有25%;中国仅有15%的APP能被使用10次以上,而美国这一比例则有37%。
网购更频繁:中国网民PC端和移动端的网购频次都远高于美国。在PC端每周网购1次及以上的占比为64%(美国:34%),移动端网购占比则更高,达70%(美国:43%)。
竞争特色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且逐渐形成生态体系,百度、腾讯、阿里三大巨头构建了广泛的生态体系,培育了不同细分行业的领头羊。与此同时,第二梯队企业的奋起直追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孕育着新一轮的群雄争霸和竞争格局的潜在变迁。从竞争特点来看,回顾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几大风口,无一不呈现出竞争迅速白热化、高峰期企业数量多、企业存活率低的现象。相对应地,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也更加容易“一夜成名”。
总结以上分析,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形象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大而独特、快速发展、活跃多变。
对中国互联网特色的思考
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经济也给世界带来了诸多“迷思”,让我们分别对其中的五大“迷思”进行逐一解读。
迷思之一: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上还能够取得快速发展?
我们认为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象,基于三个主要驱动因素:整体经济环境红利、行业高透明度、“跳跃成长”,其中“跳跃成长”成为关键。
跳跃成长
在发达国家,互联网带来的进步是渐进的,在原先良好的基础上逐步升级产业。
而中国在进入互联网时代时部分行业市场成熟度较低,有许多市场需求无法被传统产业满足,留下大量市场空白。互联网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原有产业痛点,得到了跳跃成长的机会,在某些领域甚至成为主导市场的力量。
若分析中美互联网各板块占比,可发现中国的零售交易、互联网金融两个版块在整体互联网行业收入占比较美国高。而这些也恰好是中国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较深、且原先传统产业成熟度较低的领域。
以移动支付为例,在移动支付兴起之前,中国线下交易以现金为主,而发达国家则早已有成熟的信用卡生态体系。相较于美国信用卡支付的普及,中国因支付基础设施不足(POS机普及率低)、信用卡渗透率低,消费者尚未形成信用卡使用习惯。因此,比较下图中2011年和2015年中美各支付手段占比的变化可以发现,在中国移动支付更多是对现金支付的替代,而不是去改变信用卡的使用习惯,因此中国移动支付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截至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已经是美国的70倍以上。
在报告中,我们针对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络信贷三个板块在中国的”跳跃成长”为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
迷思之二: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异常活跃多变?
中国互联网经济百家争鸣、万木争春。相比美国等成熟市场,中国互联网企业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竞争尤其激烈,互联网行业节奏变化尤其迅速。中国互联网活跃多变的现象有诸多因素。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我们认为与中国互联网企业相比美国更偏向商业模式、应用、内容层面的应用驱动型创新有关。
这一创新偏重,一方面导致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竞争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新创企业加入竞争,容易形成对风口和热点的集聚追逐,竞争更激烈;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企业行为的差异,如:更善于挖掘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的微创新、更追求创新频率和短期见效,因此节奏变化更迅速,市场波动性更大。
中国互联网行业更偏重应用驱动型创新
以Crunchbase的221家独角兽为样本,我们对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等行业内的40位专家展开了问卷调查。调研发现,中国企业以应用驱动型创新居多,技术驱动型创新显著少于美国。
中国互联网行业涌现了大量围绕中国特色展开的独特创新
中国互联网行业虽然以应用驱动为主,但围绕技术和应用的结合及技术对商业模式的推动,仍然发展开创了数量众多的独特创新,展现出惊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分析发现,这些独特的创新往往源自中国特色的市场需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将中国特色的市场要求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有两种:中国市场部分领域发展阶段尚不成熟,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优化实现落地;通过整合各种场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生态系统,实现最快速的用户获取。
我们在报告中详细将支付宝和美国PayPal进行了对比研究,该案例研究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的创新如何更有效地满足中国特色的市场要求(可参见完整版报告——创新案例研究:支付宝的“创新立方”)。
迷思之三: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为何国际巨头接连折戟?
对众多国际互联网企业而言,中国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爱”在于吸引力十足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恨”在于国际互联网巨头在华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本土企业却纷纷崛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滴滴、京东……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武林”,究竟需要哪些有中国特色的“秘笈”?
通过行业解析和国内外企业案例研究,我们归纳出了四大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关键成功要素。
本土化定制能力。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国用户的需求和欧美有很大差异。中国拥有多层次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导致中国用户需求的高度多元化。此外,中国互联网侧重应用驱动型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其竞争环境是需要更善于挖掘中国特色需求,更讲究针对中国特色需求的定制化。
快速市场响应能力。应用驱动型创新使得中国互联网行业呈现竞争者众多,节奏快且多变的特点,微创新、改良性创新往往成为竞争聚焦点。这些微创新和改良性创新更强调贴近需求变化、敏捷响应、短期见效。
线上线下结合能力。在部分领域,中国互联网扮演的是推动传统行业实现“跳跃成长”的角色,因此他们必然面临传统线下市场的成熟度不高,基础配套不足等各种线下问题,往往需要互联网公司自主参与线下运营。为快速打开局面,中国互联网企业也通过大量的地面推广来引导和培育市场。
生态建设能力。“跳跃成长”的特点要求线上线下结合,自然也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垂直领域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生态提出了高要求。中国互联网整体竞争格局亦呈现较强的生态布局特点,对生态建设能力要求较高。
针对上述四项能力,报告中我们分别选取了“eBay vs. 淘宝”、“MSN vs. QQ”、“Airbnbn vs. 途家”和滴滴进行了深度案例研究。
迷思之四:未来中国互联网的特色会不会有所变化?
中国互联网过去的发展呈现出了诸多特色。面向未来,伴随特色背后驱动因素的变化,这些中国特色将会发生演进。与此同时,也会涌现出一些新的中国特色。
中国互联网整体快速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但部分驱动力会有所减弱。一方面,前文提到的支撑中国互联网行业过去二十年飞速增长的整体经济环境红利将出现一些变化:人口红利和资本红利逐步消退;人才红利将受益于海归人才加速回流但与此同时成本优势将减小;基础设施红利在自上而下的投入驱动下将会持续。
另一方面,BAT等领先互联网企业为未来互联网行业发展构建了发展平台,为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动能。(请参见完整版报告中的共享单车案例分析。)
新发展模式带来新快速发展的机会。在部分领域,前期“跳跃成长”所带来的优势将有助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下一阶段引领新的发展模式。以新零售模式为例,新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而在前期“跳跃成长”过程里中国互联网的作用就是提供新的替代的方式解决传统行业发展不足的痛点,所以 “跳跃成长”带来了天然优势:中国互联网企业天然关注线上和线下的融合,积累较多,生态更完备。
中国互联网行业继续活跃,但多变程度将变低。我们观察到在某些领域(如人工智能)中国互联网企业有着从应用驱动型创新逐步迈向技术驱动型创新的趋势。
比如,目前中国与美日等技术创新强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几乎在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机会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下一步发展带来了独特的优势。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将侧重逐步转向技术驱动型创新。这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行为,使市场波动性降低。(请参见完整版报告中的百度人工智能案例研究: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技术开放计划和百度DuerOS。)
迷思之五: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企业逐步向海外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
相较国际互联网巨头已在多个海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海外发展起步较晚。从海外营收占比看,Google、Facebook、Amazon等2015 年的海外营收占比在38-54%之间,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营收占比均未超过 15%。但在国内市场竞争趋稳后,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把战略重心转向海外。
中国互联网向海外发展的模式和行为特征。中国互联网因自身发展产生的特色,间接影响了在海外扩张方面的行为。其中较为明显的特色包括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习惯在条件不成熟的市场高速发展,填补市场空白;同时适应以“应用驱动创新”为主、高速变动的市场环境。上述两项特色塑造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于解决传统产业痛点的角色定位和追求贴近市场,短期见效的商业逻辑。
“解决传统产业痛点”的角色定位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似乎对市场环境的塑造更为积极,如投资基础设施(物流、仓储 等)、与政府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更注重线上线下结合;更偏好进入跟中国市场比较类似的市场(具有市场总量庞大、本土化需求强、部分 行业尚不成熟等特点),复制中国成功经验,布局行业生态圈。
而“追求贴近市场,短期见效”的商业逻辑使得更愿意与与当地互联网公司合作,创造双赢;更倾向保留合作伙伴原有当地品牌及团队,确保能够贴近市场;更愿意开放自身平台的客户、商家及其他资源,确保短期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