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减政策实施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柴油补贴政策 现状 建议
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海洋捕捞产量超1200万吨,产值逾1700亿元,位居全球第一。浙江省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渔业大省,海洋捕捞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至2012年末,我国共有机动渔船69.56万艘,浙江省机动渔船拥有量为4.96万艘,其中舟山市是浙江省渔船拥有量最多的城市。由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和渔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造成渔业捕捞增收难的现象。
目前柴油成本已占到捕捞生产成本的六成以上,部分海洋捕捞渔船柴油支出已占其生产成本的七成多,而近年来油价又大幅度上涨。为缓解渔业燃油成本急速上涨而水产品价格波动不大的矛盾,自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渔业燃油补贴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渔业生产成本,加强渔政管理,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和渔区稳定等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自利倾向的影响,相关利益主体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全面了解柴油补贴实行现状,探索和发现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渔业补贴政策,有效地减少政策实行过程中问题的发生,切实维护渔区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基于作者的教育背景,以及舟山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的实际,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对舟山市渔业主管部门、渔业公司及渔民的调研,着重探讨海洋捕捞渔船柴油补贴实行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相关资料总结出合适的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海洋捕捞渔船柴油补贴实行中违规现象的发生。
1.我国柴油补贴政策发展历程及取得成效
近年来,国际成品油价格不断上升,国内油价市场波动明显,柴油价格自2005年起进行了多次调整,总体看,我国柴油价格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1]。为缓解渔业燃油成本急速上涨而水产品价格波动不大的矛盾,促进渔民增收,保证渔区稳定,在2006年国家下发的《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因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增加支出实行财政补贴的意见》([2006]16号)中就正式提出了渔业燃油补贴的政策。
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行了渔业柴油补贴政策,舟山市在工作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有些已被国家所采纳,如2007年远洋渔业油补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2]。其后在2008年的《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中规定对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助支持。在2009年1月财政部了《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进一步完善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机制的通知》(财建[2009]1号),同年12月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1006号),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为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
在2009年浙江省了《关于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财政补贴机制的实施意见》(浙财建字[2009]17号)。这些政策中提及了对渔业的扶持和渔船燃油的补贴措施,表明了国家对渔业的扶持和关注。其中补贴资金是由农业部根据各省市的具体上报情况下拨,再由各省海洋与渔业局具体发放。舟山市根据其国内海洋捕捞作业方式较多且各作业之间年油耗量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捕捞渔船分作业耗油补贴系数”,根据捕捞渔船分作业耗油补贴系数结合渔船主机总功率核算发放成品油补贴。
近十年的实践表明,渔船柴油补贴政策实施办法总体上是切实可行的,柴油补贴政策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稳定捕捞业生产和渔民生活,以及推动渔船规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普遍的拥护和肯定。渔业柴油补贴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基层渔业管理的许多老大难问题,缓解了基层渔业管理者和渔民的矛盾,改善了基层渔政和渔民的关系,为渔业规范化提供了解决途径。同时,渔业柴油补贴政策是切实解决渔业受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影响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的办法,是保障渔民生产积极性和收入的有效途径。
2.完善柴油补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渔业补贴是渔业行业特有的政府行动或无行动,且政府这种行动或无行动改变了渔业行业的短期、中期或长期潜在利润[3]。当前我国渔业已实行了渔用柴油补贴、渔民双转专项资金补助、远洋渔业扶持、渔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其中柴油补贴政策为补贴政策之一,其在施行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完善柴油补贴政策具有如下意义:
2.1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解决我国目前现代渔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增加渔民收入,改善渔民生活水平,提高渔民素质,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4]。
2.2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
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惠农政策需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渔农民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了若干个有关渔农民增收、渔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央1号文件,并落实了一系列的惠渔惠农政策。而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海洋捕捞又是渔业的重要部分,因此完善渔船柴油补贴政策,是贯彻党和政府惠渔政策的客观要求。
3.柴油补贴实行中的主要问题
从渔业产业政策和惠渔政策要求来看,就舟山市渔业的现状而言,渔船柴油补贴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6月9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邀请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负责同志分别就节能减排工作通报了情况,并邀请__工程大学教授张杰博士就《我国能源形势与节能减排策略》举办专题讲座。6月中旬,彭学增主席,王仲民、李士杰、赵新生副主席又带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部分委员,先后深入武安市、峰峰矿区、__县的部分企业和邯钢、纵横钢铁等大型企业,就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调研视察。调研结束后,李士杰、赵新生副主席又组织委员进行专题座谈,就进一步搞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言献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循环经济试点市为契机,以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为大局,立足资源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传统工业城市和国家能源基地的实际,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实施了碧水蓝天、发展循环经济等四项行动计划,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工程治理、完善过程控制、狠抓目标落实,初步形成了发展加快、能耗降低、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的良性循环态势。20__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为367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2%,万元gdp能耗为2.40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1%,下降幅度超过20__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加的前提下,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21%和4.92%;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突破300天大关,达到302天,比上年增加17天;城市水源地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漳河水质良好,滏阳河及东部水网水质明显好转,既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又为经济发展腾出了容量空间。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引导,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制度。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认真组织实施,先后出台了《__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_市节能减排规划》、《关于实施节能减排“双百+否决”责任制的通知》、《__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市党政机关率先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发挥表率作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节能减排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各县(市)区、各重点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并加强了对各县(市)区和企业特别是“双三十”重点县(市)区和企业的督导、检查和考核,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我市列入“双三十”工程的4个重点县(市)区、4个重点企业、84项减排项目的工作落到实处(__市“双三十”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主要任务目标及完成情况见附表)。“双三十”重点之一的__县在全省率先成立节能减排办公室,从县财政拿出100万专门经费,配备专门车辆、通讯工具等,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二是淘汰落后,优化增量,重点突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 节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淘汰我市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及产品。抓结构减排,抓大关小,城乡同步推进,强力推进“双三十”行动。对列入国家发改委关停小火电机组名单和核准新建项目要求关停的小火电机组,严格在规定时限内予以关停;对省要求关停淘汰的钢铁、水泥、电力、焦化落后产能任务,也都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还自行依法关停年产3.4万吨以下12家生料造纸企业。同时,把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行业作为重点,选择全市100家重点能耗企业和100项节能技改项目,实施“双百+否决”措施,作为推进节能工作的突破口。突出项目建设,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国际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谋划实施节能项目40个,总投资188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节能330万吨标准煤,进一步优化了增量。从20__年开始,我市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将电力脱硫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作为重点,实施了三年减排行动计划,启动了14个县(市)区、14个行业的65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推进工程减排,落实总量削减任务。并通过促进节能技术改造,大力促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作为“双三十”重点县(市)区,武安市抓住“结构、工程、管理”三个重点环节,运用综合手段,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峰峰矿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既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又不过分依赖资源优势,以产业调整带动节能减排,以大企业带动节能减排,高污染企业纷纷关停,财政收入不降反升,唱响煤炭、陶瓷、水泥建材基地节能减排“三部曲”。三是服务对接,技术创新,循环发展。我市把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节能的重要措施,20__年,将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确定为重点培育的四大新兴产业,扶持新上一批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年度安排节能技术开发项目28项,科研经费123万元,占全年科技开发项目的18.54%和11.67%。组织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培训。抓环保准入,严格控制增量,确保“新帐不再欠,旧账逐步还”。通过综合治理,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与20__年相比由2.69降至2.56;主要河流及东部生态水网水质明显好于上年。邯钢坚持技术创新,将废气转化为电能,实现了蒸汽系统“无煤化”生产,企业自产电能占全部工业用电的31%,新区建成后,自产发电能力将达60%左右;将废水循环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率达97.13%,吨钢耗新水4.0m3/t钢,个别月份吨钢耗新水达3.8-3.9m3/t钢,指标在全国处领先水平;将废渣回收利用,过去外排的固废已全部实现回收利用,初步建立起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体系。四是健全法规,上下联动,强化监管。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节能监察办法和计划,建立了市级节能监察机构,认真开展项目节能评估,从源头上严把能耗关,并对重点耗能排污企业实施环保在线监测,开展节能监察,还在省内率先为全市建筑垃圾清运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对建筑垃圾清运实时在线监控。同时,市委、市政府还认真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制定《关于健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约束机制的意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职能,认真落实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地展开。
二.外地节能减排工作的部分经验
奥运在即,节能减排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外地市有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常州实施委托治污办法,强制排污企业与具有资质的治污企业签订污染委托处理合同,初步形成了“排污付费,治污挣钱”的环保产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前不久召开的省政协十届第二次常委会上,石家庄市介绍了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和“红黄牌”、出境断面水质与财政挂钩、建设项目区域限批制度等,加大对县(市)区政府的硬性考核,实施“迎奥运环保风暴”行动的经验;保定市介绍了优化能源产业体系、打造“太阳能之城”、服务绿色奥运的做法;鹿泉市和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等地方和单位介绍了加强企业用能和排污的动态监管,加大工程治理,落实“双三十”任务目标的经验和体会。省政协常委会上,30余位省政协常委和委员分别就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法律体系、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深挖建筑节能潜力、加快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等问题提出建议,省政协驻我市常委范社岭、赵林明分别就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节能减排作了发言。
三.节能减排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尽管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任务和压力依然很大。主要有:一是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环境脆弱、能源价格高企及国际社会政治压力增大等因素,使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困扰我市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因。钢铁、煤炭、火电、水泥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偏大,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依然严峻;三是政府财力和企业实力都不够雄厚,对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投入不足。节能减排所需资金投入与实际资金需求相差很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能耗较高,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尚不成熟;四是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基础工作还较薄弱,实时监测监察难度较大,缺乏制约力和执行力。五是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部分领导对节能减排的认识还不足,存在重产值和税收贡献而忽视节能减排指标的现象。等等。鉴于我市产业结构现状和经济运行实际,针对节能减排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委员们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性、紧迫性的认识。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耗水平都经历了一个从高速下降转向低速下降的经历,特别是到工业化中后期,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大大减缓,甚至会出现不降反增的趋势。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速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20%的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必须确保完成。应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就是科学发展、保护环境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抓住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强化措施,谋划长远,全民动员,干事创业,确保20__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6%以上,so2 和cod排放量在上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53万吨和0.62万吨的年度任务目标,积极构筑区域中心建设和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新空间。
2、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不仅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措施,而且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途径。建议:一是以与美的、中船、中粮、中棉、中化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为契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快“一核两带”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钢铁、煤炭、高新技术和服务等产业的延伸,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由弱变强”的科学发展总思路。二是制定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控新 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县(市)区坚决实施建设项目区域限批。三是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推进行业整合升级,延伸产业链,实施深度调整。四是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胆探索等量替代、异地改造、政策限制等多项措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五是加快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容量核算和环境功能区划,制定《__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__市优先发展产业名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和循环经济项目,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从根本上提升我市工业质量和层次,实现结构节能减排。
3、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探索社会与市场管制新机制、新途径。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是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建议:一是研究制定我市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建立节能减排项目专项奖励资金、贷款资金,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和使节能减排成本内化的税费制度,使企业违规成本充分内化。二是借鉴外地经验,引进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强制排污企业委托治污办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和治污责任的转换,形成“耗能排污付费,节能治污挣钱”的节能环保新机制。三是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落后生产能力退出补偿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治理,用经济杠杆推动排污主体治理污染。在市区、开发区及相类企业聚集区,探索采取合资、股份或市场委托的办法建立区域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果。如邯钢周边的相类企业可以市场委托的方式将所产生的工业污水集中到邯钢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回用,联纺各纺织印染企业所产生的工业污水可集中由统一的污水处理厂有偿处理、有偿回用或达标排放,马头生态工业城及各县(市)开发区等企业较集中的区域也可循此办法办理。四是采取无情关停、有情安置的办法,一方面加快关闭进度,另一方面加快相关的配套的政策出台,减少减排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4、加快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完善节能减排考核激励评价标准。一是政府和企业要把技术进步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措施,逐年增加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资金,加大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二是加强火电运行管理,在完善二氧化硫处理技术的同时,提高脱氮处理技术,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三是强力推进在线监测,提升环境监管和用能监管能级,不断完善监测、监控、监察、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重点耗能大户与污染超标大户列入重点跟踪监测范围,公开曝光,重罚严治,对不达标的挂黄牌警示,限期整改直至“摘牌”关门。四是加大对县(市)区政府的硬性考核,严格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和“红黄牌”警告制度等,切实把“双百+否决”问责制落到实处,对在相应时限内完不成任务目标的地方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该警告的警告,该免职的免职。五是充分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加大奖励力度,在办证、排污费征收、治理资金分配上给予优惠。
5. 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一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合力。二是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等制度。改进电价管理,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实行差别电价。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差别阶梯式水价。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三是下大力抓好建筑、交通、农业、机关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建筑方面,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节能标准,广泛利用太阳能,采用新型墙材和节能建材。既有建筑应逐步运用新技术予以节能改造。城市公共照明、交通设施和装饰灯具应推广使用高能低耗的节能灯具和太阳能灯具;交通领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健全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体系,以奥运为契机,提升并强制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环保标准;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超市商场,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度以上,推广环保型购物袋;农村农业领域,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补贴,合理规划打井取水,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生态水网覆盖地区应结合完善水网运行管理,逐步建立农村水资源收费制度,重视养殖场、屠宰场的水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沼气和太阳能利用,建立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网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党政机关应率先垂范,带头更换和使用节能灯、洁具,优先采购绿色节能环保产品,节约电、油、水、纸,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范,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具体化、持久化、深入化。
一、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现状
__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污染减排是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倒逼杠杆。“十一五”前两年由于多种原因,我市成为全省唯一未完成两项污染减排任务的市,欠账居全省之最,省环保局对推进__减排工作高度重视。针对__减排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将污染减排工作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牛鼻子”来抓,坚持科学治污、铁腕治污,并明确提出了“让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增量项目进不来,让不重视节能减排治理的存量企业立不了足,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县(市)区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而且经常调度减排项目,为完成我市污染减排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总量控制目标过低、排放强度居全省之首,污染减排工作任务仍异常艰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压力很大,“十一五”后两年污染减排形势异常严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污染减排工作,工作缺乏连续性,环境统计与总量控制脱节,对上争取和衔接不够,致使环境统计数据失真,总量控制目标过低,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一)上报基数虚高。20__-20__年我市环境统计数字明显失真。环统显示:cod排放量从20__年的38937吨猛增到20__年的60103吨,净增21166吨;
so2排放量从20__年的23458吨猛增到20__年的39607吨,净增16149吨,两项均不符合环统数据每年相差10%以内的要求。如,根据实测,从20__年到20__年,__石化cod实际排放量年均仅为728.4吨,而20__年环统数字15740吨,为实际排放量21.6倍。
(二)排放强度过大。由于20__年的上报基数虚高,测算得出:工业cod排放强度为52.37吨/亿元gdp,为全省(25.
7吨/亿元gdp)的两倍多,我市城镇人口cod排放强度高居101克/每人每天;so2排放强度为10公斤/吨煤,为全省(6.9公斤/吨煤)之首。由于考核方法是:当年度的cod排放增量,是将排放强度分别乘以当年新增的gdp和人口增长数;
so2排放增量,是将排放强度乘以新增的燃煤量。因此,排放强度越大,增量减排压力越大。
(三)so2总量指标过低。我市so2减排目标是,从20__年39600吨减到20__年22900吨,减排率为42%,是全省平均减排率4%的10倍多,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异常困难。压力更大的是,由于对上争取和衔接不够,20__年省环保局下达给我市20__年so2总量指标仅为2.29万吨,其中1.29万吨分配给电力行业(皖江电力、石化热电),全市非电及生活so2总量控制目标只有1万吨,只占全省1/30。从市政府下达给各县(市)区总量指标可以看出,有的地方只分配到so2总量指标70—80吨,严重困扰项目的申报。
为了完成20__年的减排任务,市环保局领导亲自坐镇,精心部署,在各单位各部门全力支持配合下,举全局之力,强力推进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局就全市的减排工作,专题向市人大、市政协、市派进行了汇报,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分别带队对我市的减排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我局的努力下,大观区政府、市人行、银监分局及各商业银行召开了__减排工作座谈会,并多次向省政府、省环保局有关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向环保部汇报我市污染减排工作的重大举措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客观困难。20__年12月8日至9日,环保部总量司刘炳江副司长一行亲自来我市,对20__年的减排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就20__年的减排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今年,市环保局共安排减排项目99个,其中cod
削减项目37个,so2削减项目62个,减排项目申报数量为全省最多。20__年上半年,__省17个地市中仅有6个城市完成减排任务,__为其中之一。20__年1月9日至10日,环保部专家组来__,对我市20__年的减排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核查,充分肯定了我市20__年的减排任务。20__年,全市cod、so2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首次完成了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二、污染减排工作问题和困难
污染减排工作政策刚性约束越来越强,既有期内目标的总量控制,又有年度任务的严格考核。虽然完成了20__年污染减排任务,但是,我市减排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偏差。主要有: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主观认为污染减排
是环保部门的事情。二是由于环保职能部门宣传和汇报不够,多数对国务院批转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个办法的内容没有系统学习研究,没有认识到考核给我市带来的严峻减排形势。三是规避检查的情况比较普遍。从3月下旬国家环保部华东督察中心来我市督查看,一些地方仍然热衷于违规环评,热衷于应付检查,甚至帮助排放不达标的所辖企业逃避检查。有些企业被查出问题后,甚至态度蛮横,对抗执法。在4月1日召开的全省环保工作会议上,就通报了我市个别地方帮助企业胡弄检查组的情况。这些不得不引起高度警觉。
(二)责任落实不力。市委、市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十分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汇报,朱书记专门在工业振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科学治污、铁腕治污”,“让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增量项目进不来,让不重视节能减排治理的存量企业立不了足”。但是多数地方对如何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尚没有完整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的工作部署。一是缺乏必要的责任落实,有减排指标设定,而无相应的落实到具体企业和工程的跟进措施。二是缺乏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通盘考虑,针对
“十一五”前两年留下的减排欠账,尚未形成补欠的具体推进方案。三是缺乏系统的工作部署。20__年各县(市)区上报减排项目76个,都是环保部门的自行上报,多数地方没有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具体部署和强有力的落实措施。节能减排作为“四个一票否决”的工作,各县(市)区还没有像抓计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那样抓节能减排。
(三)减排措施不硬。严格的考核决定了完成减排任务,必须靠过细的工作、过硬的措施。目前的问题在于:一是工程减排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撑。我市在手的污染治理项目数量过少,缺少资金支撑。8县(市)至今仍无县城污水处理厂,离省政府设定的70%县城有污水处理厂的“十一五”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城东污水处理厂自20__年3月投入试运行以来,由于排污管网不配套(进水的cod浓度低、污泥产生量少、检查用电量、排水口在线监测等),无法办理环保竣工验收,国家总量办在核查中对我市城东污水处理厂20__年的工程减排量不予认定。二是结构减排难以确认。结构减排必须有政府相关部门权威的破产、关停正式文件及相关停水、断电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相关证明,但由于难以及时取得相关证明,致使一些实际结构减排项目没有得到国家认可。如__华邦特种纸业有限公司于20__年4月全部停产,但由于相关部门不愿提供证明材料,认定手续不齐全,致使该企业20__年实际形成的cod和so2的削减量,也没有得到认可。三是管理减排难以到位。由于多数企业仍局限于达标排放,在没有政策的激励和制度的强力约束下,企业投入资金推进管理减排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排污设施运转需要成本,加之在线联网监测设施不配套,仍有一些企业存在偷排和漏排行为。
(四)执法环境不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项目准入。新上的项目能否得到环保准入,主要依据和程序是:①产业政策的导向,②区域规划的要求,③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决定属于哪一级审批,④要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的环评(根据监测勘察)形成环评文书,⑤组织专家召开环评会议,⑥是否有总量指标,决定能否进行审批。二是建设验收。主要内容是“三同时”建设,即主体项目与治污设施建设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项目竣工后,①企业向环保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批复后可投入试生产,不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可以延长;②试生产期间企业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并形成监测验收申请报告;③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三同时”验收,④到监察部门申报排污登记和许可证管理。三是执法监管。主要内容:①日常监管。根据项目准入和建设验收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监管,如环评和环评审批情况、“三同时”执行情况、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偷排漏排情况等;②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对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化工、造纸、炼铁、饮水安全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挂牌督办(国家、省、市三级)区域限批、流域限批;③后督察工作。对挂牌督办的企业,区域限批的地区,以及重大环境案件和严重违法地区进行后督察;④案件的查处。
(五)执法力量偏弱。环保执法内容具体、程序严密,不仅对单个违法企业处罚严格,而且影响全市的减排考核结果。由于执法力量偏弱和存在地方护短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法排污、关停措施无法到位,被上级督查后,就会降低我市减排监察系数,考核时就会直接扣减我市的实际削减量,这又加大了减排压力。如查处一次,监察系数就会降到0.8,查处两次,就降到0.5。我局以我市每年cod减排任务6000吨计算,如果查处一次,就要多减排1200吨,这样就要多投入5000—8000万元。
(六)我市已被列入重点监管地区。由于:一是国家、省批转的量大,今年1—3月,就受理上级批转件40多件,全省第一;二是去年专项行动中有88家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20多家实施停产治理,33家企业被省、市挂牌督办;三是城区饮水源整治被挂牌督办(今年底必须完成);四是年初核定,我市去年减排考核全省垫底。仅今年3月以来,国家和省就连续4次到我市检查,迎检工作压力大、成本高。
三、意见与对策
污染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环保工作的核心。针对我市目前面临的污染减排严峻形势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策:
第一,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解决污染减排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始终把污染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减排工作的新突破,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领衔推进重大减排项目制度,保障减排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完善《__市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把总量减排工作作为县(市)区 党政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县(市)区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协调例会制度,每年的5月份、11月份市政府各召开一次减排工作协调会,及时解决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各部门联动责任制,重点是:环保部门与发改委联动,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与总量控制“双前置”的核准机制,保障增量排放及时消化;环保部门与供电、供水等部门联动,对关停企业实行断电断水的约束机制,防止关停企业“死灰复燃”;环保部门与招商部门联动,严把高排放项目引进关;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联动,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上马和扩建。
【关键词】 国际收支 持续顺差 原因 影响 对策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收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相应地提升。近几年我国原本就已存在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现象出现了总体扩大化的趋势。可以说,我国是当今世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典型国家。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持续顺差是指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持续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持续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我们看到,我国国际收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3年以外,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2006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大,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同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一举跨过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我国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外汇储备1.5898亿美元。
那么,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方面总体扩大化的持续顺差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对此做出什么反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总结性的梳理和简要性的回答,以便给读者们一些启示。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存在,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国际上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不断地输入我国。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打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
从国内来看,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基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些因素有利于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有利于增强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2、结构性失衡。而造成这种结构性失衡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近年来国内储蓄总量高于国内投资与消费而导致的内部失衡。这就意味着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和资本投入不足共存的现象。过剩的生产就大量出口到国外,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3、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借鉴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原因,中国一直坚持着出口导向型的 工业 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4、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足。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储蓄也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而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方式引入外部资金。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转贴于 三、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以上对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宏观调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是宏观调控的必然产物,它在客观上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稳定物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现;2、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4、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直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持续顺差对一国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长期的持续顺差情况下,我们更要去注意它的负面影响:首先,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这是因为持续顺差在贸易上表现为大量商品出口,而大量的出口商品会直接减少国内社会产品供给,是国内需求相对增大;持续顺差产生的储备结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兑换压力,各个持有者的兑换要求,会迫使本国金融当局增加本国货币投放,从而又创造出新的需求,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从而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一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这样,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第三,长期双顺差将加剧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尤其是欧美的贸易摩擦。短期内,持续的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摩擦愈演愈烈,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更大制约,贸易谈判中需付出更多代价。第四,持续顺差也将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由中央银行对冲掉。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中国货币政策,对中央银行来说,造成了被动投放货币的的重要任务。“这样巨大压力,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长此以往,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且,随着整个金融体系统中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货币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直接冲击。”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由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蕊.关于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天下.
(2)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3)苏志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科技资讯.2008(21).
(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5)王跃平.浅议现阶段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成因.宏观资讯
(6)(8)邵亢邑.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7)武健,方文.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财政金融.1997(6).
(9)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关键词: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Q53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20
双江蔗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种植、加工、营销、科技推广服务相配套的蔗糖产业体系,成为全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4年以来蔗糖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对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生产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蔗糖产业兴衰直接关系到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分析甘蔗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和促进蔗糖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是当前蔗糖产业发尽其所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甘蔗原料种植作为蔗糖产业的基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发展。
1 双江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1.1 甘蔗种植分布情况
双江县共辖四乡两镇两农场,有两乡两镇两农场(沙河乡、邦丙乡、勐勐镇、勐库镇、国营农场、华侨农场)种植甘蔗,蔗区共涉及37个村委会,农户12902户,人口达5914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0%,种蔗收入是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发展甘蔗生产不仅能使农民脱贫致富,而且随着种蔗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也会产生变化,相应增加技术、化肥、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能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蔗糖生产的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甘蔗N植海拔及范围
双江县甘蔗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600m范围内,其中海拔最低的分布在邦丙乡的丫口村、忙安村;海拔最高的分布在沙河乡的下巴哈村、营盘村、平掌村、陈家村、邦木村等,勐勐镇的邦买村、大吉村。
距糖厂运输半径最远的是邦丙乡的丫口村,运距60km;其次是沙河乡的下巴哈村,运距50km。
1.3 甘蔗种植规模
2015年甘蔗种植总面积5743hm2(水田蔗2454hm2,水浇地246hm2,旱地3042.722hm2)。2015年全县甘蔗农业产量36.56万t,同比减3.14万t,减7.91%。农业生产总值产值15417万元,同比减1344万元。应付蔗款15425万元,同比减1486万元;甘蔗原料平均收购价6325.35元/hm2,同比减7.65元/hm2,减0.12%。
2016年甘蔗种植总面积5952.6hm2(水田蔗2454hm2,水浇地133hm2,旱地3365.6hm2),同比增209.6hm2,增加3.65%。2016年甘蔗农业产量预计达39.34万t。
1.4 种植的主要甘蔗品种
种植品种以新台糖25、新台糖22为主。2016年新台糖25种植面积3040hm2,新台糖22种植面积1973hm2,其他品种939.6hm2,以新台糖系列为主的良种覆盖率达93%以上。
1.5 蔗糖产业是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蔗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制糖工业是双江县最具优势的产业,是全县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蔗糖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还确保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税增长和社会稳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还带动了交通运输、机械修理、建筑、建材、农业科技和各种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了社会压力,确保了社会稳定、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
2 双江县发展蔗糖产业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科学制定蔗区规划
抓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机遇,科学确定甘蔗种植适宜区,优化蔗区布局,企业蔗区建设规划经政府确定后不再安排其它产业进入。目前蔗区在海拔1400m以上、坡度25。以上,单产达不到75t/hm2,水路难配套、单产难提高的低产低质低效蔗区,要逐步退出;有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的宜蔗区,通过租赁、入股、签订农产品订单等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企业核心原料基地,实现从以面积保产量转变为提高单产增加总量,建设“高优品种领先、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综合效益显著”的高优蔗园。
2.2 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思路,加快推进蔗区土地整治,主攻以“蔗水、蔗路”配套和蔗区绿化建设为重点的中低产蔗园改造,进一步提高砍、运、榨管理水平。结合“森林双江”建设,着力推进蔗区绿化工作,对蔗区道路及蔗区规划分块边界种植经济林木复荫树和防护林,固土保水,保护蔗区生态,改善蔗区环境。使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网格化绿化效果初步形成。
2.3 强化良种良法推广应用
重点建设县级甘蔗新品种选育扩繁基地及乡镇甘蔗良种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引进和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提纯复壮现有当家品种,扶持的良种范围包括:新台糖25号、新台糖22号、粤糖83/88、粤糖86/368、粤糖60号。大力推广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在甘蔗生产重点区域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提升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新建13hm2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积极引进新良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为高稳蔗园良种推广提供保障。
2.4 是建设水浇地高稳产蔗园
到2015年,依托南等水库、湾河水库、幸福水库的5条主干渠和17条支渠,通过加强沟灌、管灌、畜水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蔗区有效灌溉面积,计划用2a时间基本建成全市高产糖料生产基地。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对勐勐镇、沙河乡、邦丙乡共7667hm2甘蔗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甘蔗种植面积6667hm2,退出蔗地100hm2;2014年10月―2015年5月对勐库镇、忙糯乡共1267hm2甘蔗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甘蔗种植面积667hm2,退出蔗地600hm2;最终达到保持甘蔗面积7333hm2(其中甘蔗轮作面积667hm2),确保全县甘蔗面积稳定在6667hm2。为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实现预期目标、任务,计划在勐勐镇、沙河乡、勐库镇、忙糯乡、邦丙乡5个乡镇建设甘蔗水浇地面积5733hm2。
2.5 实施沃土计划
在2667hm2水浇地上实施667hm2坡改梯计划,提高坡地保水保肥能力;实施6667hm2甘蔗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满足甘蔗对各种肥料元素吸收要求,减少化肥过多施用和对环境污染;增施有机肥,实施桔杆还田,甘蔗与水稻、玉米轮作,开展甘蔗间套种来恢复土壤肥力。
2.6 开展植保防治
加强甘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借助媒体平台发送和宣传甘蔗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防治方法;加大高效、低毒、新农药引进推广,加强新型农药试验、示范、推广,取缔高毒、高残留农药;必要时要组织甘蔗病虫害防治联防队,实施重大病虫害发生联防联控。
3 蔗糖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蔗区面积不稳定,原料严重不足
由于坝区水田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照均适宜甘蔗生长、种植,但坝区农田作物种植种类较多,作物之间相互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比较效益竞争激烈。近年来全县冬季农业开发势头强劲,农副产品价格上扬,导致适宜区域内的水田甘蔗种植不稳定,难于建立稳定、高效的水田原料基地,形不成大的种植规模。
3.2 甘蔗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种植、管理粗放,单产低、糖份低,效益低
科学种蔗和科学管理水平低,生产管理粗放,投入少,广种薄收的现象突出。由于70%的植蔗区处于山区和半山区,2015―2016年双江甘蔗平均单产63t/hm2,(其中旱地蔗平均单产只有30~45t/hm2),运输成本高,严重制约着甘蔗原料生产发展;由于甘蔗品种结构不合理,种植管理不到位,施肥、中耕除草不及时,病虫害防治不重视;由于70%的植蔗区处于山区和半山区,约667hm2甘蔗种植坡度超过25°。
3.3 蔗@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3.3.1 蔗园水利化程度低
甘蔗水浇地面积少,可灌溉蔗园面积(含田蔗面积)仅占37%,其它均无灌溉条件,山区90%的甘蔗种植在坡地上,冬春干旱严重(早期干旱主要造成新植蔗出苗后死亡,宿根缺塘,影响甘蔗正常生长;晚期干旱影响甘蔗加工脱糖,造成糖分流失,影响出糖率),并且是多年种蔗的老蔗区,连年施用化肥后土壤板结,土壤肥力连年下降,土壤水肥流失严重。田蔗由于蔗园支渠配套不到位,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到60%,水利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效益,甘蔗增产潜力没有充分挖掘。
3.3.2 蔗园坡度大
大部份蔗园坡度在15°以上,台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差和甘蔗园区机械化作业面积小。
3.3.3 运输道路建设滞后
双江到95%以上的蔗区道路属于泥土路,蔗区道路1970km,沙石路面等级以上只有120km,生产物资和甘蔗原料运输困难,如果雨水多的话,甘蔗难以按时入榨。
3.4 甘蔗生产成本高,投入效益比低
甘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高,2007年以来随着生产物资上涨和劳动成本上升,种蔗投入产出比低,到2015年新植甘蔗投入达21000元/hm2,按收获5a计算,年平均分摊4200元/hm2,以平均收购价430元/t计算,每公顷产值达32475元,投入产出比约1:1.5。
3.5 企业与蔗农的利益分配问题
近几年来蔗糖市场波动较大,加工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2013―2014年由于国外蔗糖冲击,白砂糖市场价高位运行结束,2015年白砂糖销售价格最低到4000元/t,目前白砂糖价格虽有回升趋势,但甘蔗原料收购价、企业效益仍面临挑战。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蔗农的利益分配,让利蔗农是促进甘蔗原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
4 巩固和提升双江蔗糖产业的对策措施
4.1 发展思路
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积极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加大甘蔗品种调整力度,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按照区域优势化、种植规范化、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砍运制度化、服务一体化的原料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稳定面积、提高效益。加大甘蔗产品深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项目的扩展,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深度化、品牌化、高价值化,形成科学、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2 对策措施
4.2.1 合理布局、优化品种
甘蔗发展要坚持3个集中的原则:向最适宜的区域集中,今后凡是新植蔗,海拔1400m以上不再安排种植,以上区域逐年退蔗还林、还草、还果;向加工企业30km距离内集中;向好田好地集中,加快吨糖田、高优蔗园建设。
重点推广以新台糖22、25等为主的高产高糖良种,按《双江甘蔗种植综合标准》和临沧市《高优蔗园种植管理方案》实施,确保新植的甘蔗良种的单产和甘蔗含糖分。调整甘蔗早、中、晚熟品种结构,通过提高单产,逐步稳定面积,根据双江县现有甘蔗品种,今后早、中、晚熟品种种植比例以4:5:1或3:5:2较为合理。
4.2.2 稳定甘蔗种植面积,确保原料供给
企业要将原料生产真正视为自己的“第一车间”,建立健全甘蔗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第一车间的投入,按市场经济模式走产业化道路,本着企业自主、农户自愿的原则,甘蔗种植要逐步转变为企业为主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耕地集中连片,建立自己的甘蔗原料基地,稳定蔗源。按照“依靠科技,推广良种,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蔗农收入和企业效益”的总体要求,落实好地块,责任到户、到人;继续引进和推广好高产高糖的甘蔗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做好甘蔗病虫害防治;依靠科技,大力推广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继续抓好甘蔗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联营、承包等方式,建立连片、高产、优质的甘蔗基地,起好示范作用;甘蔗种植面积要围绕“十二五”蔗糖原料生产发展规划,稳定甘蔗原料生产在667/hm2左右,平均每公顷产达90t以上。建成水田2667/hm2,平均单产105t/hm2;水浇地2667/hm2,平均单产90t/hm2;旱地1333/hm2,平均单产75t//hm2,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目标。
加强甘蔗生产向优势区域发展、扩大田蔗种植面积的同时,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不受影响,要有目的的选择田块,在水源相当丰富、灌溉条件便利、粮食产量较高的田块尽量以种粮为主;而已经种蔗的要积极推广坝区田蔗间套种技术,例如现在的春植蔗套种蔬菜、黄豆等,引导蔗农间套经济效益好、市场有销路的作物,把通过间套种增加的经济效益作为巩固粮食生产和调动蔗农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4.2.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蔗糖产业发展后劲
针对全县蔗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旱地比重过大的实际,要求县发改、水务、交通、财政、农业、扶贫、国土、开发等部门加大项目申报力度,认真规划,科学设计,加大投入,有计划、分步骤地改善蔗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2016年起县发改委、农业、水务局等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完善沙河乡南等水库西干渠(忙开、土戈、南布、允俸)2000hm2双高甘蔗园区水利沟渠配套,布京333hm2甘蔗园区水浇地水利沟渠配套,勐库坝267hm2双高甘蔗园区水利沟渠配套,勐勐镇那布、同化、忙建1333.3hm2水浇地水利沟渠配套,勐勐镇从荒田至南宋1400hm2双高甘蔗园区水利沟渠配套,邦丙乡的邦况、忙安、南协1333.3hm2旱地蔗园干支渠和“五小”水利工程配套;加快蔗区道路建设。把蔗区道路建设和管护工作作为蔗糖原料生产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制糖企业把新植蔗区道路建设纳入企业建设重点工程,确保甘蔗种植新区道路通畅,甘蔗种苗和生产物资按时到位;加快蔗园坡改梯建设。国土、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围绕全县甘蔗高产高糖基地建设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在甘蔗种植园区内实施蔗园坡改梯,配套水田、水浇地干支渠和旱地蔗“五小”水利工程,形成水利配套,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小型机械化应用的现代甘蔗生产体系。
4.2.4 加强蔗糖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加大政府对蔗糖产业发展的投入,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小部分资金,作为甘蔗品种试验推广、新技术开发、科技队伍建设和各N政策兑现的专项资金;加强蔗糖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各种学习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加速科学技术推广;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加经费投入,配合现代高科技、高效率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4.2.5 加强小型机械化应用
全县95%甘蔗种植区属于坡地和台地,大型机械在双江县使用范围有限,引进甘蔗种植收获小型机械是双江县实现甘蔗种植收获现代化有效途径,是减轻劳力紧张、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