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保赔协会和保险公司,正在以收取固定保费的方式承揽本来是由专业船东互保协会承保的保赔保险业务。例如美国保赔协会、船东保赔协会和韩国保赔协会、澳大利亚QBE保险公司和荷兰Raest 保险公司等,我国的“中国船东保赔协会”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在尝试这种承保方式。
一、国际船东互保协会性质在改变
对于国际间保赔协会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述两点:
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协会的性质早已经在发生变化。
据我们对船东互保协会历史的了解,之所以出现船东互保协会,是由于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船舶对第三者责任的风险,于是船东们组织起来成立以全体入会船东共同的、互的和非盈利性的协会,称之为“船东互保协会”,来承担船东的第三者风险。
但是经过200多年的变迁,目前国际间的保赔协会早已经蜕变为由少数人和少数船东掌控的协会,对大多数船东来说他们的船舶入会与加入商业保险公司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部分商业保险公司也开始承保船东的保赔险业务,或单独承保油污、沉船打捞和船员人身意外等的风险。
二是,收取固定费率的真实意图。
由于入会的大部分船东特别是外国船东和中小船东,他们对协会的经营和管理并不清楚,也无法干预,纵然协会的赔付基金一直在增加,船舶的赔付率并不高,船东们还是不得不承受每年费率的增加Rate Increase和支付年终普遍增加的”追加保费” Supplement Call,还有如果离开协会需要支付的“离会费”Release Call。
现在,协会美其名曰为减少船东支付年终追加保费和支付离会的费用,而收取固定保费,为船东带来利益。但是笔者认为协会不以船舶赔付率的高低来调整下一年度的保费,而采用固定费率的做法,其真实目的还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将对几百年来船东们为抗衡商业保险公司的努力付之东流,彻底违背了船东互保协会的互和非盈利性的根本原则,使协会演变为与商议保险公司无异,最终使保赔协会日趋衰亡。
二、国际保赔协会积累的巨额赔付基金究竟是归属于谁据有关人员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国际保赔集团2008年保费收入2 573 400 000美元,保险索赔2 216 100 000美元,协会储备基金2 222 400 000美元,集团总资产9 524 400 000美元。
按传统,协会的性质是互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其积累的赔付基金属于全体入会船东所有,如果赔付基金不足时,就要向所有会员追加保费。但是,协会的赔付基金究竟是足还是不足,一般船东是很难了解到的。还有,协会为了提高最高赔偿额,如现今按不同险种能达到5亿-10亿美元不等,从而把赔付基金搞得越来越大。
这巨额的赔付基金究竟是应该被看作是属于所有入会船东的,还是属于部分船东、有关经营人和其他有关单位(如发起单位)的?还有,究竟协会是如何经营管理的,有关方是如何从协会的赔付基金中获得收益的,这更是重大的商业秘密。就拿我国“中国船东保赔协会”来说,协会多年来积累的巨额赔付基金究竟是属于全体入会船东的呢,还是中远和几家发起单位的呢?还是他们每年在分取红利?这恐怕是所有的局外人都无法搞得清楚的。
三、对我国保赔协会营运和管理方式的探讨
在我国《民法》、《公司法》、《保险法》和《海商法》等有关法规中,基本上未提及保赔协会的事,也没有一个法规就我国船东互保协会的法律地位和经营原则有过任何规定,因此“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中船保)参照国际船东互保协会成立初期的原则,同样自称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组织。
1. 笔者认为我国保赔协会可以有以下几种营运方式
(1)保持协会的互
我国现有的也是唯一的一家“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是享受民间组织待遇的。为积极发展我国的航运业和大力支持民营船东的发展和壮大,新组建的协会应该继续走互助和非营利的模式来经营管理。
(2) 收取固定费率
随同国际间协会的变化,协会可以参照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收取固定费率,但协会一定要严格掌握以入会船舶前五年的赔付率,来调整下一年度船舶保险费的原则,以利于协会和船东的双赢。
2. 我国的税收问题
由于国际间大型保赔协会都在避税天堂注册登记,从来不支付任何税收,因此他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经营管理方式。然而,在我国,如果协会以互助和非营利方式来经营协会,则可以等同于一般的民间组织,不用缴纳任何税收。为积极支持协会的成长和发展,与其他民间组织一样免除政府的一切税赋与国际保赔协会处于同等地位。
3. 对协会赔付率的要求
无论协会采用何种经营模式,规定协会的总体赔付率保持在55%~60%,年盈余和赔付基金的积累不得低于10%的保费收入。
4. 对入会船东和协会创始人的回报
关键词:企财险;核保;策略;再保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18 -02
一、引言
2009年至今,中国保险业逐步呈现增长放缓的态势,加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种种压力与挑战迫使中国保险公司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追求规模的粗放模式转变为追求品质的精细化模式,将目标从“跑马圈地式”的一味地扩大保费规模转移到控制成本、提高承保质量、强化客户服务上来。核保管控决定保险公司是否承保,是保险合同形成的决定因素,决定公司的规模和效益,核保管控策略意义重大。
文章以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描述国内产险核保管控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产险核保管控的策略。
二、产险公司核保管理现状
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非车险尚未建立完善的承保风险管理体系,也未建立起专业的风险管理队伍,仅在在承保环节有专人负责,而风险评估(查勘)少有专人管理,防灾防损工作更无人问津。 以Z公司为例,目前承保环节由非车险经营部门(产品线)负责,保前的风险评估工作也主要有承保人完成。由于缺少对风险的深入研究,加之事务繁忙,风险评估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让人满意。由于没有准确的风险评估,承保方案的制定也不可能很完善,缺少针对性,甚至经常有承保目的不明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出险后理赔难度增加,而且在操作中也常常感受到“举秀才,不知书”的悲哀。虽然部分公司内部设有防灾防损岗位,但由于资金和知识的匮乏,多数形同虚设。 与上述公司类似,太保、平安公司等主要保险公司在承保风险管理方面也没有本质的差别,尚缺少对于承保风险的全面管理,即便个别公司设有风险管理岗位,在决策领域也多无足轻重,尚没有国内财产险公司在承保风险管理方面建立领先优势。
在国际上,除 FM Global 外,其他公司也具有较强的承保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如 AIG、丘博、安盛、安联等,三井住友公司还成立专门的机构瑛得(InterRisk)公司从事承保风险管理,达信及苏黎世的风险评估体系已在业内广泛使用。慕再等再保险公司在巨灾研究方面已做出大量工作,编制的风险地图已被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使用。在人员设置方面,目前国际上大型保险公司(包括经纪公司)多设有针对承保风险的管理部门,普遍看重该项工作。
尽管国内保险企业在风险管理水平仍不高,但是很多公司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推进创承保风险管理的尝试。2010 年 11 月,人保财险公司率先成立灾害研究中心。太平洋财产保险则进行了全国首个市政工程风险管理全委托试点,桥梁新建工程风险管理全委托试点项目”被授予“2010 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平安保险总公司也设有风险管理部总管全国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在各分公司设有风险管理室,负责当地的风险管理工作,目前平安全国有近 200 名的风险管理工程师,从事风险管控和为客户风险管理服务的工作。可以说加强承保风险管理,推进财产险精细化管理已成业内共识。
三、核保策略构建分析
(一)核保风险管控要与公司的战略进行匹配
战略对公司意义重大,公司的各项工作举措必须与公司的战略进行匹配,核保管控也不例外。保险公司根据市场的情况并结合自身经营的状况提出公司的发展战略,包括人才战略、规模战略、成本控制战略、营销策略等。核保风险管控要在公司规模及成本战略指导下,拟定相应的核保政策、核保制度、核保流程。例如公司的战略为效益领先,核保策略就应该采取谨慎的核保政策进行业务审核,在承保时要全面分析评价标的风险,在大数法则下确定承保盈利方可核保;公司的战略为销售第一,核保策略就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进行业务审核,在承保时更多的要考虑市场竞争,充分考虑同业公司的承保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成功承保;公司的战略为规模效益兼顾,核保策略就应该采取稳健的核保政策进行业务审核,在承保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市场的竞争,又要考虑承保风险后的预期赔付,在确保承保标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盈利预期,拟定有市场竞争的承保条件从以保证核保策略的实现。
(二)实现核保策略要建立完善的核保制度
核保制度的建设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即核保机制、核保流程、核保技术。
首先要建立标准的核保机制。核保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保证。核保组织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的配置根据各级公司的不同职能而有所区别。由于核保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对其管理也有别于其他工作人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保险公司的机构将逐步按经济区域设置,并形成总公司、区域分公司和地区支公司这样的格局。按照这样的格局,核保部门应设置在总公司和分公司。根据总公司的职责 总公司核保部门主要负责核保政策的制定、修改与跟踪落实,协助营销部门进行市场策划,参与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的活动,对分公司业务核保人员培训,对超出分公司的核保权限业务的核保,对分公司核保部门在业务管理上实行垂直领导等。根据区域分公司的职责,分公司核保部门主要负责具体业务的核保工作,培训并指导业务员开展业务,协助分公司营销人员进行市场策划并为总公司决策提供依据等。核保人员根据其职责可分为决策核保人和业务核保人;根据负责的险种,可分为财产险、货运险、责任险、运输工具险、意健险、特种风险核保人。业务核保人员又可根据权限大小 分为一级、二级核保人员。决策核保人主要配置在总公司,业务核保人主要配置在分公司。总公司成立核保人员管理委员会,负责核保人员的资格认定、聘用、考核,只有取得核保资格的人员才有可能被聘为核保员。
其次要搭建完善核保工作流程。核保人员为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进行的作业过程,就是核保运作程序。业务核保人员和决策核保人员,因其工作性质不尽相同,其运作程序也有所不同。业务核保人员对业务的核保,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选择业务, 二是如何淘汰业务。业务核保人员对业务的选择可采用事前核保和事后核保两种方式。前者核保的对象是标的金额较大、风险较高、承保技术比较复杂的业务,它通常包括对风险的调查、评估 判断该笔业务能否接受、进而决定以何种方案接受,以及是否需要再保险安排等。后者的核保对象是标的金额较小、风险较低、承保技术比较简单的业务 它是通过事先制定核保标准 事后对承保业务进行抽样检查实现的。核保员对业务的淘汰仅限于保单可以解除或无续约保证的情形下它是通过关注保险标的是否发生保险责任事故 或考察同类保险标的是否经常发生保险责任事故 或进行防灾检查等办法识别不良业务 并根据《保险法》规定或保险合同约定淘汰不良业务。决策核保的运作程序主要包括:制定核保政策及编写核保手册、培训业务核保人员、监督核保政策的执行、参与行业协会或相关组织工作、修改核保政策及核保手册等。目前,各保险公司经营还是以财务控制型为主,以保费规模作为经营业绩硬指标的思路在决策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注重显性业绩,对隐性灾害风险重视不够。
最后要加强核保技术的研究。决策核保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标准费率体系的测算、风险量化模型的建立、再保险方案的制定、区域市场或险种市场经营效益评估方法等。费率由净费率、第一附加费率和第二附加费率三部分构成,故也称毛费率。净费率又称保额损失率, 它是一定时间保险赔偿金额与总保险金额之比的算术平均值。第一附加费率是考虑了各年度实际保险金额损失率对保险金额损失率的偏离,而在净费率基础上的附加第二附加费率是在一定时间内、保险机构经营所需的各项经营费用、税赋、预期利润与保费收入总额的百分比。风险量化模型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设计风险调查表;二是风险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包括量化标准;三是计算平均费率对应标的的风险量化值 (该标的为标准参照物)。
(三)实现核保策略要有再保进行支撑
再保是保险公司对承保的业务进行投保的过程。如果说保险是社会稳定器的话,那再保险就是维持一个保险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平衡器。对保险业务而言,再保险最大的作用就是分散经营风险,通过办理再保险,可以有效实现经营风险的可控,将能够承受的风险自留,将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经由再保险进行分保。再保险公司能够在更大范围和程度实现数的集合,同时,它拥有更丰富的赔案资料,能够确保风险定价的准确和稳定。因此,无论是通过续保条件的确定,还是通过临分的报价,再保险公司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向保险公司提供数据信息,确保经营稳健,同时也保证了自身经营的稳健。
保险公司在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损失和费用投入的风险,有的时候会因此望而却步。但这种市场开拓和产品创新是一种“开荒”行为,它能够有效扩大保险公司的“耕地面积”,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扩大了,业务增长了,再保险公司的发展就有更广阔的空间,最终也将受益。因此,再保险公司会鼓励保险公司的市场开拓和产品创新行为,包括为其提供研发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提供新风险业务的再保险支持。因此保险公司要实现分散经营风险,保障稳健经营必须有再保进行支撑。
(四)实现核保策略要加强数据测算
核保人应该加强数据的测算,测算每一张保单的质量以及预计的承保利润。数据测算要考虑以下因素:标的风险、预计赔付率、获取成本率、再保合约、手续费摊回比例等。标的风险状况由行业性质、经营管理水平、地理位置、工艺流程等因素决定,标的风险的大小直接决定未来的赔付;获取成本是保险公司为获得一张保单而支付的各项成本,包括支付人的手续费用、给销售人员的业务提成、公司承担的营业税金以及保险保障基金等;再保合约中列明了公司的承保能力、再保费用的摊回比例。每张保单测算可以帮助公司正确评价承保业务给公司带来的亏损与效益;能防止未出险就亏损的现象发生,避免业务技术性亏损;能科学测算出业务的盈亏点的费率,帮助公司准确拟定承保费率;能科学测算出每张保单盈亏点的费用是多少,从而准确核算公司有多大的资源打市场,超过这个费用比例后承保将会失去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皓玮. 我国财产保险核保制度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 广西金融研究,2006,(05):47-49.
[2] 卓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在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上,保险公司也在加速前进。日前,由太平人寿与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发行的“太平人寿保单质押贷款债权支持1号专项计划”(下称“太平人寿债权支持1号”),拿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无异议函复并迅速成立引发市场关注。
该产品虽然仅发行规模5亿元,但是对于目前已经达到2000多亿元的保单质押贷款的市场来说是一次全新试水,未来前景可期。据悉,这不仅是全国首单,更是全球首个保单贷款ABS项目。
保单质押贷款暴增
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寿险全行业保单质押贷款的规模已经达到2298.6亿元,相比年初增长了27.6%。
尽管与7万亿寿险总资产相比,目前的质押保单占比只有个位数,但从四家上市险企质押保单增速来看,未来保单质押融资仍有很大空间。
保单质押贷款,是指投保人将保单的现金价值作为担保,从保险公司获得贷款。可以进行贷款的保单是具有储蓄性质的,如人寿保险、分红保险、养老保险、年金保险等。保单质押贷款额度一般为保单现金价值的70%~90%,期限多为6个月内。若借款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当贷款本息积累到退保现金价值时,保险公司有权终止保险合同效力。
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称,近年保单质押贷款增长的原因是一些高净值客户在财务上短期需要资金周转,与退保相比,保单质押贷款既可以解决短期财务问题,又可以继续维持保险合同效力;还有一些高净值客户将原本趴在保险公司账上的资金通过保单质押贷款方式盘活进行再次投资,这样也不影响享受保障的权益。
从披露的上市年报来看,近年来内地四大上市险企保单质押贷款规模大幅上升,这为险企提供了另一种盈利方式。
截至2015年末,在A股上市的四家保险公司保户质押贷款合计达到1775亿元,较2014年末的1387亿元增长388亿元,增幅28%。
其中中国人寿2015年贷款利息同比增长36.6%,由2014年的81亿元增至111亿元,“主要原因是保户质押贷款、信托计划等规模增加”;中国平安贷款及应收款利息收入由2014年的10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53亿元;中国太保2015年的其他固定息投资利息收入为107亿元,同比增长7.59%;新华保险保户质押贷款利息收入由2014年的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9.8亿元。
在保单质押贷款存量规模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显然看到了这块市场的潜力。以太平人寿此次发行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为例,虽然预期收益仅有3.88%并不高,但是期限短仅有半年时间,资产质量又好,因此很受市场的欢迎。
可以降低质押利率
“保单质押贷款是国际通行做法,做好相应测算便没问题,目前国内寿险公司的保单质押贷款已相对成熟,而资产证券化会涉及更复杂的测算,将保单质押贷款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是保险的创新尝试,太平人寿的总部在香港,保险贷款在大陆之外的地区也有许多新做法,应当相信其对风险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分析和评价。”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太平人寿也表示,对于办理了保单质押贷款的客户而言,将保单质押贷款证券化的做法,并不会对客户的权益和体验产生任何影响。
“保单质押贷款ABS项目的诞生,经过大量的法律研究、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它在充分尊重贷款人意愿的同时,保证了项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合法合规。”太平人寿方面向本报记者介绍。
据悉,在操作方面,每一笔保单质押贷款,太平人寿都将征得贷款人对“公司转让合同项下债权”的书面同意后,方进行后续处理,且全过程中客户无需与任何第三方发生直接接触,客户的贷款、还款行为与以往没有任何变化,没有繁琐的手续。
而在确保“合法合规运作”和“客户体验不变”的基础上,太平人寿认为,通过运作保单质押贷款ABS项目,可以优化投资收益,为公司保单质押贷款利率保持在低位,甚至进一步降低创造了可能,这将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与此同时,太平人寿债权支持1号的设计和报批过程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上海保监局有关部门指出,该项目的推出是“金改40条”以来,保险机构在自贸区内探索金融创新的有效尝试,进一步促进了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双向融合。
资产证券化标的扩容至保险
据了解,随着资产证券化规模发展的迅猛,泛资产证券化越来越常见,基础资产的不断丰富,并形成大类基础资产产品,而本次太平人寿试水也是资产证券化首次扩展到保险资产。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作为激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重要工具,资产证券化成为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选择。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证券化研究组在《2015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就曾提出,2016年资产证券化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向万亿级规模进军。
4月9日,富德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分别通过二级市场增持金地集团(600383.SH),持股比例分别达12.9%、5%;在一路增持追逐战中,截至9月末,双方在金地集团的持股比例分别上升至29.99%和18.83%;12月,安邦保险再次出手,手中股权升至20%。
“伦理剧”过后,年末的佳兆业违约破产话题更像一出悲情戏。主角仍然是险资――持有佳兆业股权29.96%的富德生命人寿,正在这场违约风波中四处奔走救火。
时间到2015年初,剧情重回主旋律。以86.25亿元成交总价刷新北京地王纪录,并让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直呼北京楼市进入6万元时代的丰台区花乡白盆窑村地块,主角正是华润、首开和平安组成的联合体。
而就在此拍的前两天,“招商华润九龙仓平安”组合一举拿下了北京丰台区亚林西居住区一期的两宗地块,总共花了86.9亿元。
整整一年,在进军房地产的话题里,险资都透露着一股“有钱任性”的气势。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2014年是中国保险资金介入房地产的元年。 凶猛“入市”
显然,早年间被政策捆住手脚的险资军团,如今开始了裸的房地产资源肉搏战。原来低调、曲线投资房地产项目,现在已经转变为直接购买公司股权,以争取公司话语权,并通过提前参与项目获取更高的收益。
据万得资讯统计,截至2014年底,133家A股上市的房企中,保险资金进入前十大股东的房企数量达到21家,渗透率为15.8%。此外,占据21家房企前十股东行业的保险机构达15家。
以股权投资方式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这种方式并不鲜见,平安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平安集团通过旗下平安信托和平安置业投资入股国内多个商业地产项目,或者持续认购房地产公司的股份,增持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股份,作为战略投资,间接控制房地产项目。
合众人寿副总裁时宝东对《英才》记者表示,更多动力来自于其背后股东的战略布局。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也对记者表示,大举增持上市公司股权的目的仍旧是财务投资,“调控下的地产股估值一直不高,要抄底也说得过去。”
在时宝东看来,尽管房地产行业从黄金十年进入白银时代,但行业本身并没有问题,会一直往前走,毕竟城镇化进程远远没有完成。暂时来看,房企只是告别了过去的暴利模式,进入平稳发展的常规状态, 囤楼模式
根据保监会截至2014年11月的资料显示,保险行业总资产达到9.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62%,如果按照15%的比例上限,将有1.47万亿资金可以用于房地产投资。
1.47万亿是什么概念?2014年绿地集团一整年的销售额也只不过2408亿元。不过,尽管监管已经将投资比例放开至15%,但实际上目前多数险企真正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仍旧不到3%。在这不到3%的投资量中,购买成熟物业、间接参与房地产项目开发、投资房地产企业股权及资产证券化产品,被称作为险资投资房地产的三部曲。
据统计,自2006下半年开始,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民生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就以自用名义分别在北京CBD、金融街和中关村等商圈购买了大量写字楼,或者与其他公司合办专业公司曲线进军不动产。
在黄金地段购买现成的商用物业,除了能为险企获得合适的办公场所和借助标志性物业强化品牌形象宣传外,通过写字楼租金收取不菲的现金流以及物业本身大幅升值也会让投资方获利匪浅。
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回报率高于2%就能产生收益,而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商用物业动辄7%、8%的收益率,如果不以年度物业市值变动计投资收益,那保险公司买不动产基本上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这种被称为“囤楼”的模式是当前险资参与方式最多的一项,除了回报稳定,获利快捷,还有一个原因是保险资金以自用名义购买写字楼纳入固定资产,只需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不必上报监管部门批准,这对讲求效率的险资来说无疑充满吸引力。
这种相对简单的投资方式目前正在被险资运用在全球化资产配置的大棋盘中。
自2013年10月保监会印发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可选择部分国家或者地区进行以来,险资通往另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去海外购置商业物业,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经营,更多是为了资产合理配置,稳定长期投资收益率。”民生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规划发展中心总经理付强对《英才》记者说。
作为中国险资出海的最早一单,2013年6月,平安集团以2.6亿英镑从德国买家手中购得伦敦金融城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劳合社保险大厦;次年6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财富基金卡塔尔控股以7.95亿英镑收购伦敦金丝雀码头一处办公楼;2014年10月,安邦保险以19.5亿美元落锤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纽约公园大道上的华尔道夫酒店大楼,拿下险资海外投资不动产第三单;紧接着去年11月,泰康人寿联合香港基汇资本出价2亿英镑竞购位于伦敦金融城的Milton Gate办公楼。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险资投资不动产的最初级状态,“囤楼”并不是险资投资的最佳选择,“囤楼有固定资产的比例限制,达到一定比例,就要想办法开拓新的投资渠道和方式,否则,单纯业态的投资方式将大大阻碍保险资金在不动产领域的资产配置和回报收益。”
除了“囤楼”,早年间保险企业涉足房地产的另一惯用方式便是借道旗下信托公司。多年过去,这一方法仍旧被广为运用。“险资旗下一般都会有很多投资平台,信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且现在它的占比已经越来越大。”资深地产研究员傅硕向《英才》记者表示。 直投模式
随着险资投资形式的成熟化,在对房地产市场有了一定的掌控力之后,保险企业开始利用自身在各地兴建地标建筑的影响力,频繁成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局的座上宾。
自2012年5月中国平安第一次以平安人寿出面拿地以来,此后的两年多里,又借平安不动产频频出击,先是参与了南京G16地块的开发,而后单独拍得了广州华美牛奶场两地块;同年12月,平安分别以26.8亿、27亿和7.8亿元的价格,联手金地竞得上海宝山宅地以及杭州余杭区两处商住地。
平安不动产是平安集团为发展不动产投资业务而设立的专业子公司。截至2014年8月,平安不动产的资产管理规模近500亿元,业务范围涵盖商业地产、旅游养老地产、工业物流地产和住宅股债权投资等。
按平安集团早前表述,平安不动产与其他开发商的区别在于其不是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商,而是为房地产开发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因此,其主要的策略是借助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平台,直接拿地开发或以投资者身份对项目投入资金获得后期盈利。
如果说从拿地阶段进入对于险企来说仍旧要求比较高,那么选择有专业优势的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开发,既可获取投资收益,同时也能减少经营风险。因此,在当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养老地产开发上,中国的险资正在努力地进行实践,试图开辟一片新的蓝海。
商业地产因其稳定的收益率备受险资青睐,在养老地产上的圈地占位,被豪赌的是这一产业的未来空间。作为国民经济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的保险业,毫无疑问将在未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扮演积极的角色。目前,已经拿到投资不动产牌照的众多险企均已开始了养老产业的试水,用时宝东的话说就是“谁先进入谁就有优势,谁就能赚钱”。
2010年1月13日,远洋地产宣布中国人寿向其股东中国中化收购了4.23亿股,一跃成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此后一度增持,被解读为人寿的养老地产蓝图开始从战略高度进入实操。此后,远洋地产与美国合作伙伴共建的首家示范养老机构椿萱茂已于去年9月正式开业,并迎来首批入住老人。
此外,在养老产业最为名声显赫的两家险企――泰康人寿与合众人寿,也已经早早开始了布局。
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对盈利进行分配或留存用于再投资的决策,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公司未来的长远、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一方面可以为规模扩张提供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实现公司价值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上市公司非常重视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通常会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对各种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一种符合本公司特点与需要的股利分配政策予以实施。
股利分配政策的也会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既然股利分配政策与公司价值有很强的相关性,那么其中必然传递着某些价值信息。“信号传递”认为,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不仅是一种分配方案,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的信号传递工具。股利分配政策的变化往往是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市场影响。资本市场的效率性越强,这种传递方式越有效、成本越低。因为,投资者相信,作为内部人的管理层拥有公司最真实全面的经营发展信息,他们会通过发放股利向投资者证明其经营能力 .投资者由于具有不同的股利偏好特性,会选择在适合自己股利偏好的上市公司群落周围积聚。因此,公司可能通过设计和修改股利分配政策、在股利分配政策中包含更丰富的信息来吸引投资者。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一般可以分为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四种方式,其中现金股利方式运用最普遍。在股票市场上,公司常见的股利分配方式一般有三种:派发现金股利、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再考虑到上述几种方式混合使用,全部股利分配政策可分为八种:不分配、派现、送红、转增、派现加送红、派现加转增、送红加转增、派现加送红加转增。本文希望在国外研究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2002年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中国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相关因素和市场反应。
综述
在国外类似研究中,经过验证的会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制定股利分配政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Julie Ann Elston在一项关于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Dividend Policy and Investment:ory and Evidence from US Panel Data”中,检验了股利分配政策与流动性约束、公司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这种联系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是很有可能的,当公司现金状况不佳或者投资机会较多时,通常会考虑停止或削减股利分配。Michael与Anjan研究发展了股利政策选择与投资者偏好理论。尽管资本利得具有税收优惠,但是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还是希望少发放现金股利,保留未来潜在的增长机会,或者通过资本市场回购实现大额回报。Sudipto在研究中作出外部投资者关于公司盈利状况具有不充分信息、现金股利税负高于资本利得的假设,检验了股利函数的若干相关因素,结论显示股利函数受到预期现金流量的显著影响。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上市公司期末分配收益的政策,在二级市场上也通常引起股票价格的波动。国外对股利分配政策与股价关系的研究较多。Miller 和Modigliani于1961年提出的MM定理认为,在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公司股利增减引起股票股价的变动,原因在于股利分配政策所包含的有关企业未来运作的信息。Lintner1956年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支持MM定理;而且证实公司管理当局不愿意因为利润的短期波动而改变每年的股利支付水平,而努力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股利支付水平。Aigbe与Stephen针对保险公司样本的研究表明,保险公司通过调整股利分配政策来创造独特的信号机制。这项研究使用事件研究方法和对照样本组,检验了股利增加后股票价格相应的变动,结果表明价格显著正向变动,横断面表明股价变动与公司特性和主营业务无关。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包括赵小华《不完全市场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1997),廖志刚、华荣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研究》 (1997) ,陈晓、陈小悦《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1998)等,分别从证券市场成熟性、股权治理结构、盈利性等方面探讨了股利政策相关因素与市场反应。
本文在借鉴西方股利政策理论中相关因素模式的基础上,使用2002年的数据定量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因素与市场反应。
研究设计
一、股利分配政策相关因素分析
1.公司规模。公司规模是实力的象征,代表公司的资产金额、历年积累盈利和可供支配的资源,因此会影响到股利分配政策的类型。可选指标为净资产金额。
2.公司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某个特定期间内公司利用拥有资源创造利润的能力,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分配。可选指标为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
3.现金状况。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与其现金状况有密切关系,当利润增长、现金流充沛时,公司派现的意愿通常比较强烈。可选指标为货币资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
4.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公司资产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公司资产整体流动性越好,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就强。如果公司将大部分资金投放在固定资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上,流动性会大大降低,不会优先选择支付现金股利而是倾向于股票股利。可选指标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5.公司的成长性。每个公司应依据自身所处的阶段和财务状况制定相应的分红方案。一般来说,那些正处于成长阶段、资金需求较大的,其股利分配政策倾向于保留利润;而已进入成熟阶段、业绩稳定、成长缓慢的公司完全可以给股东以稳定的现金股利。可选指标为“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6.公司的再投资能力。股利分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司再投资能力所左右。如果公司有较多的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往往采用低股利、高留存利润的政策;反之,如果投资机会较少,就可能采用高股利分配政策。当然,在采用低股利分配政策时,公司管理层必须向股东充分披露以留存利润投资于盈利高的项目,以取得股东的信任和支持。选取指标时,由于一个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长期资产必须增加,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投资与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出量就会大幅度提高。同时,通过查阅当年公司披露的投资活动公告,可以每家公司披露的全年投资项目总金额,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后,可以设定一个虚拟变量为“投资机会”。如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7.公司的治理结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国家股 “一股独大”造成了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往往只考虑了大股东的利益,其他股东根本不能公司的最终决策。在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非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仍占多数,处于控股地位,而流通股只占很小比例,而且两者的持有成本相差悬殊。如果采取派现政策,非流通股股东分得的现金远高于流通股股东。这些大股东的利益要求无疑是影响企业分配政策的重要因素。
8.公司所属的行业。股利分配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一般说来,成熟产业的股利支付的意愿和比例高于新兴产业,比如公用事业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于其他行业公司。
二、股利分配政策的市场反应
公司制定了相应的股利分配政策后,在年报中披露,会得到不同的市场反应。股利分配政策制定应当结合上市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这样广大公众投资者才能通过股利分配获得合理回报。如果支付过高的股利,将使公司留存利润减少,或者影响公司未来发展,或者因举债、增发新股而增加资本成本,最终影响公司未来收益;如果支付股利过低,虽然公司可以保留较多的发展资金,但与公司股东的愿望相违背,会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公司形象受损。
同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者对股利政策的偏好。由于股市的不成熟性,长期以来投资者缺乏价值投资意识,最关心的不是公司派发的现金红利,而是公司股本的不断扩张以及二级市场形成的填权效应,因此普通投资者对股票股利的偏好不断强化。细分到八种股利分配政策类型,可以通过实证考察不同类型分配政策市场反应的差异。
三、样本选择
深沪两市2002年4月30日前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共有1153家。由于新上市公司股价变动因素太大,剔除上市时间一年以内的新上市公司32 家,以及数据不完整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数据不全或不一致,投资项目公告披露不完全等) 242家,最终抽样确定样本450家。所有财务指标、公告数据等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网、全景、新股资讯网、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查询系统V2.0.
四、研究
1.股利分配政策八种类型的相关因素。
本部分设定的待检因变量是Y1、Y2、Y3、Y4、Y5、Y6、Y7、Y8 “上市公司是否采取不分配、派现、送红、转增、派现加送红、派现加转增、送红加转增、派现加送红加转增的股利分配政策”,回归方程共有8个。自变量则选取规模、盈利能力、现金状况、流动性、成长性、再投资能力、法人治理结构、行业八类共26个指标。对于分类数据的回归,由于正态误差不对应于一个“0—1”类别,因而不适合使用正态线性模型,在此情况下,logistic逐步回归是可用的一个重要方法。
Logistic逐步回归的参数检验可选择似然比检验、比分检验和Wald检验。三种方法中,似然比检验最可靠,Wald检验未考虑各因素间的综合作用,在因素间有共线性时结果不如其他两者可靠。对数似然函数形式为:lnL=∑(ln P)=ln P1+ln P2+…+ln Pn.通过比较两个包含不同参数的LnL值,对新加入模型的参数进行无效假设检验。所用统计量为似然比较统计量(G),即G=2(LnLi+1-LnLi),因服从自由度为1的卡方分布,在α=0.05水平上,若G≥3.84则该因素有显著性。将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选入回归方程,按OR求各影响因素发生概率增加一级的相对危险度。回归分析方法有强迫法、前进法、后退法和逐步法。为研究方便,本文采取前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