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行业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Abstract: Enterprise's administration system, may say that is enterpris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is take general manager as the highest leadership, by the administration vice-total labor division with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es by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implement, the operation, its antenna penetrates into enterprise's each department and a Branch office's aspects complete system, the network.
key word: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Function; Characteristic; Request
前言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一)公共行政的起源与特质
公共行政是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从政治学当中分离出来、形成自身特有的学术研究体系,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公共行政研究起源于美国,而后经由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而拓展到世界各地,为现代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对公共行政研究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必然要求。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实现了社会生产力高速向前推进的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层出不穷。当时,美国的政治舞台上“政党分赃制”(Spoilssystem)一度大行其道,由选举造成的周期性政治震荡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官员更替;这种人员频繁更迭进一步使得政府管理工作非常不稳定,公共政策也难以长期坚持和落实。行政管理变革的要求迫在眉睫,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宣告了美国行政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政党分赃制”的终结。为了回应社会现代化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同时也作为对行政文官制度的深度理论阐释,1887年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WoodrowWilson)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名为《行政学研究》的论文,明确地提出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出来的必要性。1900年,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FrankJohnsonGoodnow)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文,指出了美国环境下实现政治与行政二者协调的特有方式即法外调节。与此同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和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在各自的大型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也总结了可以用于行政管理的、普适性的管理原则,认为管理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习得的。由此可见,公共行政研究自其诞生之初,就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而这一特点在后来的公共行政研究发展当中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1926年伦纳德·怀特(LeonardD.White)所写作的《行政学导论》作为世界上第一本论述公共行政学的大学教材,对各大学的公共行政专业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同期卢瑟·古利克(LutherGulick)根据自己在美国公共行政研究所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一体化行政原则”,由此公共行政研究的“价值中立”取向和“政治无涉”立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至此,传统的公共行政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奠定了深厚的学科基础。
随着各派学者对公共行政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这门学科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其研究视角和价值判断立场也不时有变化的倾向,整体呈现出“螺旋式前进”的状态。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公共行政如今已经成为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此,高校当中建立的行政管理专业也与之相适应,体现出了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二)我国公共行政学的重建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建立,源于我国社会科学界对公共行政这一研究领域的重新重视。1982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学者夏书章的文章《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使得原本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过程中被撤销的公共行政学科目得以恢复,重新回到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领域。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共同举办的行政管理研讨会在吉林市召开,反映出政府对公共行政研究开始了正式的重视。而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成立,更是被誉为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1]。自学科重建之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公共行政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科重建,即建立学位点和教育体系。有相当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公共行政研究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但从整体上来讲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队伍规模有限,对于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范围仍然比较狭窄,专业化的程度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内容大多以概念讨论和辨析的层面为主,对我国的本土实践问题的关注也较少,以及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应用尚显不够。对于根植于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在吸收借鉴的阶段,并且主要是通过吸取西方对公共行政研究早期与中期的成果来实现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和国际化大环境的广泛影响,我国的公共行政研究也在逐步拓宽领域、越来越多地结合本土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38—39。
我国各大高校设立的行政管理专业也呈现出了与公共行政研究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的发展趋势。自学科重建至今为止,我国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对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教学研究的延展,与国外高校的相近专业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发展较快,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方面都一直有所提升,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兼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截至2010年9月,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已有308所[3]。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学术研究推动着公共行政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进一步的基础和素材。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当中遇到的难点,也正是公共行政这一研究领域的内容与特质所决定的。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过程带有浓厚的“移植”色彩,主要表现为研究范畴与学科结构的“移植”,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效仿,以及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流派、思潮、热点问题等等在我国国内引起的关注与共鸣。在我国,公共行政研究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统一:国际知识的引进和消化属于国际化,立足本土需求的外来知识的加工和新知识的生产属于本土化,本土知识的输出又属于国际化的范畴。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对西方理论和治理模式的了解具有高度同质化色彩,而对其内部的丰富性和异质性缺乏足够的把握”[4]。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之间的适配性,避免在西方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面前被动受限,落入“简单西化”的窠臼,则成为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的研究议题。这一议题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当中,则凸显出更为重要的一面。
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分为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类,这两类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仍存在某些共性可循,教学环节遇到的难点也具有共同之处。
(一)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了公共行政研究的理论实践双重性。一般来说,本科阶段设置的课程主要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全校选修课、社会实践和学位论文这几大模块。其中,除了全校选修课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没有直接关系之外,其他几大模块的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行政研究有直接联系。例如,学科基础课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课则有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西方行政学说史、行政领导学、市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学等;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政府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职位的实习活动;学位论文更是考量学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几大模块划分基本不变,但受到学习年限的影响,使得每个模块所包括的课程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但在课程内容和深度上较之本科阶段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思维创新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我们对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的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样呈现出综合性、交叉性、理论实践并重性的多学科复合特色。首先,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始于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复兴,故而起初基本上借鉴的就是国外高校的相关专业设置模式,其课程包容性强、涵盖了公共行政研究涉及到的绝大多数学科,而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其次,公共行政研究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并非纯粹“务虚”的研究学习。因此,不仅仅是社会实践这一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很必要,而是所有课程都需要学生经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参与、理解和感悟才能够真正融会贯通。再次,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大部分课程所在学科都产生于西方国家并在西方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在我国的研究时间也已不短,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仍然是以参考西方的研究成果为主,中国化的研究理论尚未真正充分建立起来。
由上所述,如何对课程体系加以改进,在课程体系中更多凸显中国特色,是值得深思的。
(二)课程教材选择
想要一门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适当的教材使用是分不开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积累,参考了大量学术资料之后进行的原创编写,此类教材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21世纪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等等;二是国内学者挑选比较经典的、评价较高的、使用口碑较好的国外著作,通过合法渠道得到授权,再翻译成中文版本并在国内出版(中译本一般都会适度地去除不适宜中国国情的内容),此类教材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经典译丛”系列著作等等;三是原版的外文教材,或者是前面所述中译本的原文教材,或者是其他在国内尚未有中译本但质量较好的学者著作。原版外文教材大多由一线教师推荐给学生用作前两类教材的补充,或者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将其当作课外参考书目使用。不同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差异性很大,所使用的教材也包括了以上三大类,具体到著作的作者和出版社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以上三类教材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使用当中也各有利弊:第一类国内学者自行编写的原创教材,从目录章节编排到行文用词都更为贴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思维,因此学生使用起来难度最低,适合本科生教学使用;缺陷是往往以纯粹的文字内容为主,显得内容枯燥。第二类国内学者出版的国外教材中译本,根据中国国情适度删除了书中不适合教学的内容,较好地保留了原书中基本的理论体系和趣味叙述,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具体案例都能够体现出显著的西方特色。由于语言叙述差异和文化习惯有别,学生初始阅读可能会存在某些理解难点,需要教师指点和多次反复学习才能适度克服,适合研究生教学以及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使用;缺陷是教材内容完全来自西方,与我国本土现实差异较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原书语言所限,文字难免不够简练。第三类原版的外文教材,则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进行知识灌输,从语言到内容都是“全盘西化”的,因此适合外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教学的推荐参考书目;缺陷是书中可能存在不适合于我国本土教学的内容,容易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干扰。
因此总体来说,如何管理、使用好教材,使其更有利地服务于教学也是难点之一。
(三)教学过程控制
根据对现实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大多以理论传授为主,虽然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实践要求,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因此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成为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由前所述可知,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基础知识有不少来自西方理论。然而,如何在指导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同时,阐明来自西方的理论知识在中国特色背景下的适用局限性;如何在掌握和辨别西方理论的基础之上自发提炼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解释中国国情下的本土实践,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由于考虑到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学科基础理论,努力拓宽知识面,尽量按照“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学的课程科目虽然较多,但内容一般不会过深。这就突显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对学生要求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理解方面和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把握方面;专业课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之学科基础课要略高一些,考察学生在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之后对于更加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而且教学内容也更为集中倾向于公共行政的研究视角。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其在解释中国本土实践的局限性方面形成清晰认识,仍是需要克服的难点。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当中,则更应注意以上问题。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目较少但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在学生已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自发思考、提问与探索。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中”实践与“西”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的思维被西方价值观所占据,杜绝“言必称西方”的情况在课堂出现,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这些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难点的若干建议
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我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出更加清醒的认识;而明确了问题所在之后,接下来就要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有的放矢,方能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帮助我们聚焦问题的核心,从而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处理。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内容
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优化整合,在保留现有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论文等模块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当中所占的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课余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或者志愿服务等活动,并且要求上交实习证明,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的形式切身感受公共行政学在中国本土实践当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将学生课外实践情况以一定的比例计算进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当中;鼓励学生将课外实践中的所思所想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提出来,并且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一手资料撰写学位论文;加强对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性的宣传。
2调整课程科目,增加选修课程
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科目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保证专业必修课数量、不过分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性;教师在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时候,应以研究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相关问题为核心,增加对于国内公共行政学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对本土实践问题产生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相关研究的著作并认真思考。
(二)教材选择方面
1鼓励使用国内学者原创编写的教材
对于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研究积累成果的学科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教师优先选用国内学者原创编写的教材,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使用;应当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和本专业教学大纲来自行编写课堂教学讲义,作为学生温习与参考之用,但要注意教师不应强行向学生指定必须购买自己编写并出版的教材。
2适度使用国内学者翻译的国外教材
对于国内已经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学科和课程,在优先选择国内学者原创编写教材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适度使用一些国内学者所翻译的、较为优质的、已去除不适合内容的原版教材中译本,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参考书目,供感兴趣的或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阅读;在研究生教学当中,可以适度增加原版教材中译本在参考书目当中的使用比例;教师应当谨慎处理原版教材中译本的使用,向学生阐明该种参考书目的特质和局限性,必要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3严格管理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
对于某些学科由于国内研究和发展水平所限,需要使用西方原版教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最新知识的,应当进行专门备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5]目的是坚决捍卫高校这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防止高校课堂教学被“精神污染”所侵蚀。因此,对于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必须严格进行管理;教师在需要使用西方原版教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认真分辨教材内容,自觉批判和抵制其中不适宜的部分。
(三)教学过程方面
1把握好教学流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采用具体案例分析时要强调“中”和“西”之间的差异。同时,还要注意掌控课堂讨论的方向,不向学生传递歪曲错误的言论和思想观念,发现学生有理解偏差时要及时纠正。教师本人要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学术态度,课堂教学也绝对不能“言必称西方”;若发现学生当中出现不良话题,也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和劝导。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讲:“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要强化理论武装和正面引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5]
2以教学促进科研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科研过程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整体地提升经验研究的质量,通过继续拓展研究领域、扎根真实世界,开展中国公共行政的经验研究,并基于对中国经验的研究基础进行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建构;要继续重视规范研究,探讨和反思我国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价值规范性问题并做出合理的阐释;提高公共政策研究的科学化程度,积极吸收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我们对于公共行政学的新的认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理论和实践需求[2]42—44。
四、结束语
整体纵观我国的行政管理本土实践经验,其复杂程度绝非仅仅是通过西方的公共行政学理论视角就可以完全涵盖和充分解释的。我国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应当在国家转型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属于自己的概念、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并非只是跟随美国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解释而为。因此,我国的公共行政学应该努力超越传统公共行政学研究当中的“管理学定位”[2]42。与此相应,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也应积极跟随本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步伐,立足中国国情,处理好“中西结合”中的难点,区分开“中西之间”的差异,在熟悉研习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能够充分阐释中国国情的特色理论体系,并且将其应用拓展到高校的教学实践当中,使学生能够在价值观的指引下端正学习态度、服务社会,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本土公共行政学的教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春根,金俊宏.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C]//“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武汉: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1:664.
[2]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反思与展望[J].公共行政评论,2012,(1):38—39.
[3]吴波,傅志明,于秀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上海、武汉与杭州10所高校的调研分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2):20—25.
[4]周志忍.迈向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统一:中国行政学发展30年的回顾与前瞻[J].公共行政评论,2012,(1):10—11.
[5]袁贵仁.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法律、道德三条底线[EB/OL].新华网—教育频道,20150130.
PeculiarityofPublicAdministrationandtheTeachingDifficultyoftheMajorinCollege
TIANShu
(SchoolofHumanitiesandLaw,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majorofpublicadministrationincollegeisrootedinthe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intheUSA.Comprehensivenessoftheresearcharealeadstocomplexityofthemajorsystem.CurrentlyseveraldifficultiesexistinteachingpublicadministrationmajorincollegesofChina.Therearesomecontradictionsbetweenwesterntheoryandourlocalpracticeinseveralaspects.Theyarecurriculumprovision,teachingmaterialselectionandteachingprocess.Soweshouldmakegreateffortstoexploreteachingmethodsofpublicadministrationmajor,andmakesurethatthemethodscancombinebasictheorywithsocialistconstruc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Weshouldalsomake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theWest,andclearlyunderstand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theWesttoeffectivelyresolvethedifficultiesinpublicadministrationteachingincollegesofChina.
Keywords:college;majorof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administration;teaching
(责任编辑:侯秀梅)
关键词:波特五力:火力发电:竞争力;PCDA战略
一、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现状及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简介
(一)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现状
当前,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电能供给压力大,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社会用电量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年全国电力供需最大缺口为3000万千瓦,发生在1月份;迎峰度夏期间最大缺口为2500万千瓦,发生在7月份。全国共有24个省份在不同时段采取了限电措施,1月份限电地区最多,达到19个;迎峰度夏期间8月份限电地区最多,达到16个。全年累计限电量约为352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0.8%。机构预计,2012年我国电力缺口将继续扩大,或将达到5000万千瓦。
其次,我国新建发电机组容量有限。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火电装机达76546万千瓦,占到全部10.56亿千瓦装机容量的72.5%。但2011年火电仅新增装机5886万千瓦,远低于往年约8000万千瓦的水平。预计2012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将比2011年减少1000万千瓦,是2006年以来投产最少的一年。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作为电力供应保障基础的火电装机容量增速远低于用电量增速,新增装机量明显减少,更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
而造成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煤炭价格上涨迅速,而电价上涨幅度小,直接导致火电企业发电成本提高,利润下降,进而导致企业亏损严重,抑制了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的发电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造成能源浪费,间接提高了发电成本;三是由于垄断经营,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导致停滞不前,无创新意识:四是由于新型发电方式的出现。给火力发电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二)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简介
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新电)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是一座超高温、超高压大型火力发电厂。公司占地面积48.76万平方米,交通发达,水源充足,是一座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国家大二型火力发电企业。江苏新电前身是新海发电厂,始建于1941年,1999年完成公司改制,至2009年底,公司资产总额30.29亿元。江苏新电先后经历六期工程扩建,现有装机容量66万千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电源。“十一五”期间。江苏新电投入资金17500万元发展科技,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苏新电所产电能主要覆盖区域为连云港市及周边。2004-2007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发电量与用电量之间的差额持续拉大,电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新海装机容量骤增,且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明显;相反。2008-2009年。随着区域用电量及电力行业的双重发展,电力企业间竞争增大,江苏新电的发电总量低于连云港全社会用电量趋势明显,市场份额缩减。因此,对于发电企业而言,更应抓住机遇,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竞争力探究
(一)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电力产品的购买者可以分为一级购买者电网公司、二级购买者工业企业与居民。电力产品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很低,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力产品是工农业生产、居民日常生活、社会发展运行的必需品,充足的电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电力产品价格弹性小:第二,电力工业实施“厂网分开”。电价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商定。电价市场化程度不高,受市场因素影响小。发改委对居民用电和工业用电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定价方式。具有法律强制性,购买者没有与供电商直接议价的权利,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火力发电企业的议价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原料即煤炭价格上涨。对于火力发电企业,煤炭是最基本的生产原料,而煤炭成本费用占发电费用的70%——80%。由于煤炭资源匮乏、使用范围扩大,及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近几年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因此,这是增加火电企业发电成本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以江苏新电为例,由于国家“上大压小”的政策指导。原有的330MW机组在江苏省节能调度排序中的位置将进一步后移,很可能成为电网的备用调峰机组,负荷率和实际发电时间将得不到保证。加之一次能源价格高位运行,高耗能小机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于是大机组的建设应运而生。2011年江苏新电新增建设2台1000MW发电机组,大机组的运行在大幅提高企业发电量的同时,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第三,环保投入成本增加。电力行业是能源转换的行业,把一次能源转化为清洁便利的电力二次能源。火电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是煤炭消耗大户,更是污染物排放大户。火力发电所用原煤占我国煤炭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而排放的二氧化硫也占全国总排放量的近一半,其他污染物排放量比重也很高。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由于国家更加严格要求环保和节能减排,因此对火电企业清洁生产带来新的压力,也因增加环保投入而导致发电成本快速上升。
第四,运费和管理成本提高。江苏新电的煤炭来源主要为陕西平煤和国外海运煤。企业平均每天运煤5000-6000吨,国内外运煤,需调节交通运输和运费成本。
第五,煤炭的使用效率低。数据显示,火电企业每生产1度电能所消耗的煤炭量是120克,煤炭未充分燃烧,且存在大量杂质,造成煤炭原料的浪费,煤炭使用量偏高,成本上升。
总之,火力发电企业在整个电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是极低的,加之国家逐步推行电力产业市场化政策,使得火力发电厂的经济利益的提高不得不依赖于降低发电成本。
关键词:电力 信息安全防护 安全域 分级分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21-02
该文适用于能源行业信息安全监管部门、各能源相关企业信息安全在岗人员、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管理与技术人员等。
1 定级信息系统划分方式
由于国家电网公司的信息系统涉及业务范围广,应用面宽,为了体现重要业务应用重点保护,有效控制信息安全建设成本,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的等级保护工作原则,从管理、业务、物理位置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对信息系统进行划分。
从管理机构角度划分。不同管理机构(总部、网省、地市公司)管理控制下的信息系y应分开作为不同的定级对象。
从业务类型角度划分。根据不同业务应用的“相对独立”性,划分出信息系统的不同部分作为不同的定级对象。
2 定级信息系统分类
根据上述信息系统基本特征和信息系统划分方式,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工程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定义,将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划分为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财务管理、营销及市场交易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综合管理9类,总部、网省(直辖市)、地市3层,共69个信息系统。
3 标准解读
3.1 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3.1.1 总则
解读:《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对电力行业管理部门、电力企业等单位在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一章主要对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依据、目标和原则等做出了具体阐述。
3.1.2 监督管理职责
解读:第二章主要明确了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对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监管责任。国家能源局主管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并明确了国家能源局监督管理职责的主要内容。能源局派出机构根据授权,负责该辖区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管理。
3.1.3 电力企业职责
解读:第三章主要阐述电力企业在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职责,明确了该单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责任主体:电力企业(适用于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中国核电和中广核等两家核电企业等)。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
3.1.4 监督检查
解读: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对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以及检查时可采取的措施。
3.2 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3.2.1 总则
解读:《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流程及工作要求,明确了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和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任务,为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了规范保障。
第一章为总则,阐述了电力行业开展等保的目的、电力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职责与关系。
3.2.2 等级划分与保护
解读:第二章对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的划分和对应等级的保护做了详细阐述。简言之,电力企业依据等级划分规定自主确定相应电力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自主依据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对其进行保护。等级划分以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为依据,通过评估系统受到破坏后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国家安全的损害程度,确定其重要性。对于自主定级有困难的,也可以咨询电力行业保测评机构等单位。
3.2.3 等级保护的实施与管理
解读:第三章对电力行业等级保护的实施过程做了详细阐述。电力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按《实施指南》(GB/T 25058-2010)开展等保工作。具体包括定级、备案、安全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几个方面。
系统的定级和备案由电力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采用“自主定级、自主保护”的原则确定,各区域(省)内的电力企业的系统定级结果报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备案。
安全建设/整改(参见第十条)可请专业机构等实施。
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请符合规定(参见第十九条)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测评。
监督检查根据系统安全保护级别确定是自主保护还是上级监管部门及其授权的派出机构负责。
3.2.4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密码管理
解读:第四章对等级保护的密码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涉及国家秘密的系统采用秘密保护,应该报国家密码管理局审批,并按要求涉及、使用和管理。
3.2.5 法律责任
解读:第五章明确了电力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中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及各单位违反规定的惩处措施。
4 结语
《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国能安全[2014]317号)》和《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国能安全[2014]318号)》,跟《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发改委2014年14号令)》和《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国能安全[2015]36号文)一同,构成了电力行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文件,体现了电力行业标准跟国家标准的基本差异,突出了电力行业业务特色和管理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栋,刘识,王怀宇.电力行业三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典型设计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2(8):81-84.
【关键词】电力设备;状态维修;状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TM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77-01
电力设备是电力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的发展推动着电力设备的更新与发展,电力设备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电力行业与电力设备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力行业中的企业要重视电力设备的状态维修与状态监测,这直接关系着电力设备能否正常化运行、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效率性,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设备的状态维修
电力设备中的状态维修,是指根据电力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对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对收集而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来判断电力设备有哪些部分需要进行维修。电力设备的状态维修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它能够针对电力设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维修,对应当进行维修的部分进行实时的修理,不会出现对电力设备进行无用做功的现象。
电力设备由传统的定期维修转变为状态维修,这是电力设备在维修这一方面的巨大进步与发展,电力设备的状态维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发展前景,电力设备状态维修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了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
在采用状态维修这一维修模式之后,停电这一现象虽然还是会发生,但是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例如:孝南电业局在实行状态维修这一模式之后,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的指标由2004年的99.87%,提高到了2009年的99.93%,每年在售电这一方面还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
(二)保障了经济效益
电力设备的状态维修,能够降低我国在停电现象这一方面的发生频率,避免了我国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总由于停电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失,例如:IT行业中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电脑操作处理重要的文件时,突然发生的停电现象可能会导致文件的流失,造成巨大的损失;大型超市在正常营业期间,由于内部是全封闭式的空间,所以只能依靠相关的灯光设备进行照明,而大部分照明设备都是利用电进行支撑的,如果突然出现停电的现象,则会导致大型超市中一片黑暗,出现混乱的现象,不仅仅给超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顾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电路设备的状态维修能够减少停电事故的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各个行业在发展中的经济效益。
(三)减少了电力设备的大修次数以及故障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对电力设备进行状态维修,能够根据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对电力设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维修,这样电力设备就不会因为一些问题累积起来而需要对其进行大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电力设备发生故障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二、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是状态维修的前提,状态监测是对电力设备的状态特征量进行收集,收集的这些数据信息能够提供给电力设备的状态维修。状态监测利用各种类型的测量仪器以及测量方式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管与检测,
(二)离线试验
离线试验是指对电力设备在绝缘这一方面,进行传统的预防性试验。离线试验虽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但是离线试验依旧是在对电力设备进行绝缘诊断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对于电力设备中绝缘故障特征量以及绝缘缺陷特征量的收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离线试验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对于电气设备的绝缘诊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研究出新的方法、技术,在电力设备处于运行状态时引入新的参数,研究与制作出新的监测装置,用来提升监测时的效率、质量。离线试验与在线监测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线监测在发现电力设备中存在问题时,可以选择在离线状态下对电力设备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结语
电力设备的状态维修与状态监测,直接关系着电力设备能否正常化运行,对于电力设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