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

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

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第1篇

一心理学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史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的问题

心理学史包含了古今中外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内容,理论庞杂,流派繁多。既有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也有现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既有中国心理学史的内容,也有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流派。传统的做法是把心理学史分成两大块,即西方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但这种划分给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有关心理学史的课程只有五十多个课时,这样一来,心理学史的教师不得不有所取舍。通常,中国心理学史就成了这种教学体系安排的牺牲品,心理学史课程实际上变成了西方心理学史的独角戏,致使很多学生对中国心理学史的了解较肤浅,并存在一定的偏见,提到心理学及心理学家,学生言出必称“西方”,很少有人想起中国心理学,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的本土化,推动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

心理学史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虽然心理学史的内容方面也有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但实际的课堂上往往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认真讲、学生拼命记”的思路,学生戏称教师是“用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方式教授人本主义的内容”,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记住的也就是这样一些事实性知识,并没有真正在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史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心理学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因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对话,缺少互动与沟通,这样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缺少话语权,丧失了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创新的可能性。与此相适应,考试的内容也以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为主。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大多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心理学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尽管心理学在西方获得了更多、更快的发展,但心理学史应该是世界的心理学史和一般性的心理学史,而不是西方心理学史。因此,我们在心理学史教学中,应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把心理学史讲授成“通史”。

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分为心理学思想史、心理学学派和心理学发展新趋势三大部分。而在介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内容中,可以抛弃那种以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传统做法,改重要人物、重要著作作为描述的对象,以对心理学思想的贡献作为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人物和著作就加以阐述,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提升了我国心理学史的地位和影响,又有效节约了课时,提高了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心理学流派作为心理学史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增加对各理论、学派之间关系的比较,特别是对心理学历史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如身心关系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它们是贯穿各个理论、学派的核心问题,用这些核心问题可以联结各理论,同时对个理论流派的论述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认识。

最后是增加对心理学最新发展趋势的介绍。心理学历史都是一脉相承的,它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会向未来不断延伸,相比之下,大部分心理学史教材讲授的基本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发展,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的新兴取向已经极大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比如文化心理学关于不同文化下认知、情绪、动机差异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重塑了现代心理学的形象,应该在心理学史教学中给予适当的介绍,本部分内容我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既弥补了课时少的不足,再加上专题讲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式与评价手段的改革

1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

对于心理学史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这种讨论有时候是由教师组织,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点评,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除此之外,师生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天空教室等形式交流、讨论,其频度远比普通答疑要高,并且不受时间或其它非常因素的影响。

2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包含着许多问题的课程,有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经典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先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既促进了学生对所选择主题的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原著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心理学史是与许多伟大的著作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心理学发展的基石。现有心理学史教材,虽然罗列著名心理学著作,但是教材中对于原著内容的忠实引述并不多,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转述性的,这种转述虽然具有省时、明晰等优点,但同时可能具有曲解原意的缺陷。因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原著、自主积累资料,并要求学生提交两篇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并指导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沿着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目前,已有不少同学通过教师的指导,找到了研究的主题,有的同学还通过后续的不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了调动,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自学与主讲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主要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心理学大师生平的重大生活事件、独特的个人经历及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解介绍,这样做,不仅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它还能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史课程的情感。

“好的理论最实用”,通过对心理学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既使学生“知晓”了心理学史的核心问题,又让学生“理解”了心理学的演变历程,把握心理学的历史图景,同时,又能“运用”掌握的概念和理论去分析历史、重塑历史,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5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考察学习效果

心理学史课程的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

表现、学期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满分100分。记录课堂表现的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期考试在于了解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简单运用的情况,撰写论文则在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分值为:课堂表现20分,学期考试50分,论文撰写30分。

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学生出勤情况等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质的情况。学期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注重考察学生心理学史问题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题报告、读书笔记等,有力促进学以致用,这样,心理学史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了,不再是单用来考试的学科了。

四改革的效果与建议

1改革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心理学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型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本课程教学在学校进行的学生多次测试中,均获得一致好评。学生反映心理学课程内容实在、形式活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不只是学到了知识,还在能力、方法、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增长。

2建议

教学改革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各门课程同时都开展教学改革,都要求要学生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焦虑和紧张,尤其是二、三年级的每学期同时开设6~7门专业课程,这种时间资源的冲突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整个课程设置需要优化重组。

心理学史课程已经被公认属于为数不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之一,而为了发挥它的核心课程的作用,心理学史课程的课时需要增加。目前多数学校普通心理学都设置了两个学期共120个学时左右的课程,而心理学史只有一个学期50个左右的课程,没有给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留有足够的空间。

最后,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应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所授课程及其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科研成果的第一读者,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田浩.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_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第2篇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未来教师基本师范素质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目的是实现课程设置的任务,即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培养专业教学技能。内容一般包括普通心理模块、学习心理模块、教师教学心理模块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等等。以下为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心理学》教学设计。

一、普通心理模块:形成言语说服

班杜拉认为,言语说服作为一种手段,能够加强人们实现所求的信念。单纯的言语说服要建立持续增长的效能感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积极评价已在实现范围之内,就能助长自我改变。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模块时,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我认识水平,形成个人效能的信息来源之一—言语说服。首先,引导对学习的正确归因。学习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勤奋或运气太差,考题没复习或者考试时精神状态不好。他们习惯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碰到的问题难度大,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心理学家梅钦伯姆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暗示的言语控制,而自我暗示的言语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内化为身体的组成部分,到每个人的成人阶段,仍在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如果自我暗示的言语在形成过程中出现错误,人们就会产生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教师可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成功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能力强!”“我行!”“我了不起!”在学习中如遇到挫折,则跟自己说“我运气不好!”“我太懒了!”“解决问题时精神很差!”重建或强化学生自我暗示的言语。学生如果想要减少低的学习效能感的危害,就要有准确的、迅速的反应以期强有力地驳斥自己早年预存的对自身能力不信任的自我暗示的言语。其次,指导悦纳自己。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学习效能感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可以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团体训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训练中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并能通过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帮助自己确立更高的自信心,特别是对那些自卑心强烈的学生,更要加大力度,通过心理剧等多种训练方式,让他们了解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经过和危害,寻求找回自信的正确途径。最后,采用选择性的自我监控。

劳伦斯(Lawrence,1988)提供的证据表明,由虚构成功产出的效能信念会通过自我劝导的认知过程得到加强。根据被告知的所谓成就,人们会从以往的成功经验中搜罗支持性的证据,并因此说服自己有从事该活动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对自己大大小小的成功给予特别关注和记忆,淡化失败体验的习惯,选择性的自我监控能够提高个人效能信念。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培养积极情绪

班杜拉认为,改变效能信念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增加身体状况,降低应激水平,减少消极情绪倾向。教师在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模块时,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的情绪。第一,塑造良好的心境。心境俗称心情,好心情可以增加效能信念,进而提高动机和成绩,启动一个互相肯定的过程。当发现学生面对学习情绪苦闷时,要及时了解情况,针对原因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使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摆脱情绪上的痛苦,振奋精神,保持良好的心境。第二,降低焦虑水平。焦虑、压力、疲劳等情绪和心理状态都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首先要利用在校时间多与学生交流,以自己的真挚和热情唤起共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应尽量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其兴趣,有效地解决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师还可提供控制焦虑的技术,如放松训练。引导学生注意到曾经有过的或潜在的消极自我暗示,并且有意识地去阻止以及用任务为中心的认知来代替。必要时引导学生发泄焦虑情绪。建议他们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多与家人交流沟通,变消极情绪为乐观、愉快的情绪。第三,进行情绪辅导。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情绪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情绪,恰当表达情绪,更重要的是学会疏导

消极情绪的困扰,增强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因而,可以引导他们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化解压力。首先,良好品行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指导学生要力戒奢欲、遵纪守法、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其次,必要时可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手段,如投射、补偿、压抑等,以避免和减轻有害情绪。

三、学习心理模块:动作性掌握经验

班杜拉认为,动作性掌握经验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行为表现成功一般能提高个人的效能信念。失败特别是在效能感尚未牢固树立之前发生失败,则会削弱它。有研究表明,学习策略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各种学习理论的精髓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学习辅导,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在学习目标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的学习目标要具体、系列化和有针对性。其次,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要通过及时的反馈与适当评价、正确使用奖赏与惩罚、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在指导学习方法方面,可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需要记忆的采用尝试回忆、意义识记等。最后,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了解自己的生物钟,在一天脑细胞最活跃的时段抓紧时间学习,劳逸结合,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当强调过度学习,与此同时,形成坚持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

四、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模块:获得替代经验

班杜拉认为,个体在那些有成功榜样的活动中,比较容易判断个人的能力。如果个体的行为水平与榜样接近时,效能信念得以提高,反之则降低。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和介绍教育教学经验的讲座,突出这些教师的身心素质、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怎样成为优秀教师具有感性认识,获得替代经验。比如,视频中的优秀教师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训练自己的师范技能。课堂中,他们教学态度认真,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教学方法符合时代教学改革主流理念,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他们设计探索知识方案,搭好“脚手架”,让每位学生在付出脑力劳动后,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开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学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收集评价对象与某门学科有关的学习资料,最终形成评价对象某门学科学习情况的质化的判断。教师从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可以多创设适当的方式,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教师还可以根据多次评价学生的实际,为其提供洋细的信息反馈,突出优点,增加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正确归因频率,使他们最终成为独立和自主学习者。

五、提高学习效能感的心理学教学方法设计

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第3篇

模拟教学是一种很不错的教育模式.其实模拟教学模式就是在行为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基础上把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以及模拟教学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他是人为的制造了一些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心理氛围以及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况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进行心理上的模仿,按照原有的要求,以解决问题等等方法获得联系职业技能的教学手段.我们的幼儿园创设的模拟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行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为基础把模拟幼儿园教学方法以及扮演教学方法很好的结合在了一块儿从而设计的教学模式.人为的设计一种能让学生跟学生之间互动的心理氛围以及幼儿园情景,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习学前教育这门专业的学生能够在逼真的模拟情况下将自己想象成主角以及配角,从而实现心理模仿,按照设计好的内容,以幼儿还有幼儿教师的行为特点强化他们的职业技能.模拟教学模式的意义:模拟教学的好处就是能够很好的解决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不到位从而导致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是太好的问题.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水平并不适合去真正的场所进行长期而又反复性的训练,因为首先是这些训练场地的管理者要联系到责任问题从而控制学院的一些实际教学训练活动还有实习实践以及人数;然后是因为他们在训练过程当中造成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小差错,都会影响到这些正在发育以及成长过程当中的幼儿,也会对孩子的家庭造成一些明显的或者是隐藏的损失.模拟教学模式刚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其不能让学员们在没有一丝风险、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毫无顾虑的去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些高职院校办学的命脉就是培养人才,所以说模拟教学必须严格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辅导,不过光靠老师的努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学员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还有积极性,有一个好的学习心态.模拟教学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参与教学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完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还有主动性.

在设计并且实施这些方案的时候,学生们可以有一种主人公的心态,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是自我发展的主人.所以说双模拟教学不单单是利用了在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这一资源,还很好的使用了媒体资源、环境资源以及教师资源.操作步骤:储备知识经验.要开展这个活动,要求在校学员们必须贮备一定的直接经验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等等.理论知识就是指一些课本学到的东西,就例如说《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等等,直接经验则是指一些相应的技能技巧等,就比如说《幼儿舞蹈》、《幼儿钢琴》、《幼儿美术》等等这些东西,再或者就是幼儿园见实习的经验等.设计课时方案.课时方案的角色分两种,一种是主角,还有一种是配角.这一点要求在训练之前学生们必须依据教师的指导方案还有既定的课程计划,然后主角设计教室环境以及试讲方案,配角主要设计配合的方案.实施课时方案.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依据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开始进行模拟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则是控制好整个过程,然后做好笔记,随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评价,并且制定改正方案.学生们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随机的自由发挥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行为.交流与评价.在课时方案结束之后,同学跟同学之间要相互进行探讨、交流、互评、反思,然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在对其进行点评并且总结.为了使高职院校训练职业技能的水平更加到位,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操作模拟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动的主人公是学生,但是学生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的.学生们在完成角色转换的过程当中,必须有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从而更好的控制模拟情景;教师对于学生们设计好的方案也要严格把关;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所以,综上所述,模拟教学的进展应该尽量是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必须要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直接经验储备.接受这一专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的时候,指导教师应该指引学生们复习以往所学的书面知识,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举止.并且带领学生们去实地参观学习,从而获得更直接的感性经验.模拟教学应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由于学生专业能力以及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模拟教学实践的机会.提供全方位的模拟教学支持.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教学服务,就要大力支持教学设备、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制造一件模拟教室,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完善评价和反思模式.总得来说,在训练他们的专业技能时使用模拟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他是将学校的人才直接转变为社会人才的一个很好的连接点.

2人才培养模式

图1是课程建设规划,依据“强能力、高素质、优个性”的要求,完善了“111”培养模式,即“职业能力训练、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质拓展”,顶岗学习、订单培养增加了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建立了幼教机构接收学员顶岗实习的长远计划.表1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的规划.重点改善核心课程,完善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电子教案、实验实训指导细则、试题库等,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心理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论、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此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完善《学前卫生学》、《幼儿手工》、《学前教育学》、《幼儿舞蹈》、《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这一设计较为全面的满足了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小结

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绪;情绪调节;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2-0021-03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近十几年来,由于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而倍受重视,心理学界一度掀起了情绪研究的热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为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它主要包括人的情绪的自我认知、情绪的自我控制、自我鞭策等,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与应变能力。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一定情绪下思维和行动,因此,通过情绪调节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绪在青少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情绪就像一副变色眼镜,当心境平和愉悦时,眼镜是透明的,外界事物在内心的反映接近真实客观的状况;而当消极情绪或过度兴奋的时候,就会透过有色眼镜来认识世界,导致认识的歪曲,判断的失误,使问题解决出现障碍。这副不离身的眼镜会伴随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处在情绪背景的控制下,它影响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状态等一系列环节。

(一)情绪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则表现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的意志水平和对学习的态度、认识等方面。在积极的情绪条件下,学生通常选择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取得完满优异成绩的,但过程却是艰辛的。在积极的情绪条件下,学生倾向于采用“掌握目标”的标准,减少应付行为。掌握目标,是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就是成功。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表现出了明显的求知欲望,他们不仅积极摄取知识,而且主动探求其原理和规律,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处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阻碍能够有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知技能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来解决问题。而在消极情绪的控制下,学生对学习内容则表现出了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他们被动接受知识,应付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范围不越雷池半步,甚至就连摆在面前的笔记也懒得去弄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避免失败及其消极后果,而不是如何获取成功。情绪不仅影响着学习动机,有时情绪本身也是动机,比如,一个人学习最初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但最后他会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学习活动逐渐在功能上远离最初的出发点。从这一意义上看,与正向情感相联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动机。

(二)情绪对学习的认知方式的影响

学习的认知方式,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学习方式、方法,它涉及到如何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以及运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即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加工策略。积极情绪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的循环,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经验调用灵活性大,此时注意面宽广,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把握和理解学习内容的内涵;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梳理和归纳,更多地运用精细加工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即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避免机械的死记硬背,使所学内容增添或重组以前的图式,真正成为自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时常用交替式、网络式的思维策略,对题目不断进行转化重组,灵活地运用定理和公式,打破思维定势,容易出现灵感,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感觉没有精力去调动复杂的认知方式,对于问题偏向于简单化的线性思维,甚至思维中断,对学习内容偏向于机械记忆。另外,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引起消极情绪的事情势必会萦绕心头,占去一部分认知资源(大脑活动空间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学习的认知方式不得不降低水平,效率变低。

(三)情绪对学习注意程度的影响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促进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学习过程中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学习内容的指向与集中,是学习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情绪决定着学生的唤醒状态。个体都可以维持最佳的唤醒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在这种最佳的唤醒状态下,学生们既不涣散,又不过分焦虑,恰好能维持对学习内容的最高注意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唤醒水平过低,学生可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思想自由到开小差的地步;唤醒水平过高,学生情感上体验到特别紧张,但却阻碍行动的实施。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时,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占用一部分或大部分认知资源,势必会减少学习内容的认知资源,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不集中。

二、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

情绪影响学习的全部过程,它对学习的影响模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情绪对学习各个环节的促进和提高,另一种是消极情绪对学习的阻碍与破坏。因此,为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学生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通过情绪调节可以使情绪保持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情绪的组织、协调作用,达成优化的整合目标。与情绪影响学习的模式相对应,情绪调节可以从两大方面着手,即培养积极情绪和克服消极情绪。

(一)培养积极的情绪,以一种愉悦平和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首先,要把握好人际关系,为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只有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人们才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因此,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有支持感、安全感、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而不健全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有一种孤独感、寂寞感,甚至导致焦虑和痛苦。良好丰富的人际关系还可使人的信息更畅通,可获得并能够运用的资源也相对较多;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处于孤立无援、孤军奋战的境地。要想建设自己良好的关系网,应该做到:对人要表示善意;对别人的期望不要太高;宽容待人,不要处处与人争斗;大原则要坚持,在非原则问题上应适当让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帮助他人,寻求合作,分享成果等。巴尔扎克说,“独自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这形象地表明朋友的重要性。

再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保证高效平和的学习状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首先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关于学习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一个目标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缩小现实与目标状态的距离。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没有目标的指引,学习就会杂乱无章,时而学这个时而学那个,最终会导致浅尝辄止,一事无成。其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每月、每周、每天的学习任务量化,这样就不会产生过度焦虑,或者注意力过分涣散的情况,就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保持一种愉悦、充实的心境。再者,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人们在学习时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广泛摄取知识。另外,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并根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调整相应的动机水平。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结论得到了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研究的证明。最后,还应该锻炼自己的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的开展,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习活动的坚持与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都需要意志活动的参与。哈佛大学图书馆自习室有这样一句名言警句“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它警告人们学习过程中意志的力量与作用。为了自己的梦想,带上求知的热情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永远精神饱满,所向披靡。

(二)有效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

首先,可以通过调整认知来改善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这种反应源自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同一个环境刺激,由于解释方式和认知表征不同,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甚至影响对一件事情是温和的还是令人心烦意乱的回忆。由此可见,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例如,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复习和研究,经过检测成绩不佳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太差,怎么努力都没有提高,于是紧张焦虑,悲观失望;有些人则不会归为自身能力的问题,相反,可能会考虑是不是自己不在状态或者题目太难太偏。接着他会沉着思考、冷静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查漏补缺,找出以往复习中的不足,于是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下一轮的复习当中,并对学习成果抱有很高的期望。因此,情绪调控在根本上取决于自身的生存哲学,取决于世界观的确立和转变。当令人烦恼的事侵入人们的意识引起情绪波动时,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就能将不快乐变成快乐。

其次,还要注重疏导和释放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情绪的恰当宣泄,避免积累,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消极情绪,否则就会出现“蝴蝶效应”。为此学生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策略来梳理情绪:当愤怒时,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采取寻求帮助的策略;伤感时,采取回避的策略;厌恶时,采取忽视的策略等等。另外,还应该形成有弹性的生活方式。文体娱乐活动可以释放压力,转移情绪。体育锻炼也被证明是减轻压力,变负向情绪为正向情绪,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有效手段。沐浴在音乐的阳光下,可抒感,寻求共鸣,从而达到缓解和调节情绪的目的。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放飞心情,会达到无可比拟的效果。总之,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会有张有弛地生活学习,这样的学习生活才是健康、快乐的。

参考文献:

[1] 许若兰.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12月:116-118.

[3] 林大有.情绪的管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3:129-135.

[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364-401.

[5] 兴盛乐.决定成败的心理素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9.

[6] 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美]ThomasL.Creer著;张清芳等译.心理调适―实用途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8] 马惠霞,林琳,苏世. 将不同教学方法激发与调节大学生学业情绪的教育实验[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384-388.

[9] 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 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

[11] 刘迎泽.情绪心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8.

[12] Richard J.Gerrig,Philip G.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M].Pearson Education,January 2005.

[13] 向,刘春雨,赵方. 学业情绪及其相关研究[J].观察,2011,04.

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促进学习;提问不当;改变提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23-0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者要掌握规则,首先要理解构成该规则的概念,否则就不可能充分理解该规则的含义。学习规则的目的,是利用它们来解决问题。人们为了解决问题,常常需要把一些简单的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因此,学习者在获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能力,即把他们学到的东西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已经习得了一种或一组新规则。为了解决问题,学习者必须识别问题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回忆起已学过的有关规则[1]。教师的引导往往是必需的。那么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有效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提问行为现状及结果

科学是一门严谨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科学中的概念、原理等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科学生活经验和科学原理联系起来?如何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该设置哪些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先回顾教学问题现状。教师层面具体表现为:课堂时时问,且问题层次不均、不连贯,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无须思考即可完成;要么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不管是否理解,只要对照教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要么问题确实很难,学生根本没能力解决;要么问题指向不清晰,学生不知如何思考;其次,教师以"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判断的低思维水平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是谁设计了生物?等。而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往往被教师忽略掉或者一带而过,或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就讲述所谓的"标准答案"。

学生层面具体表现为:课前进行知识点的操练。课堂上以笔记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摘录。课后以"点击要点"的名义进行知识点强化。例如:根据密度的意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定义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质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体积,则密度公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问题往往在课前导学、课堂练习、课后巩固中频繁出现。

这些现象造成的结果表现为:

一是没有广度的问题。问题只面向少数学生,学生参与面窄。有的教师干脆是先把学生叫起来再提出问题,造成的直接结果是:被提问的学生由于紧张,不知所措,难以很好的回答问题,而其他的学生却只能当看官--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二是没有难度的问题。教师一提问人人举手,没有提问的必要。有的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是与不是,提问成了一种装饰,白白浪费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

2.教师提问不当的归因与应对

2.1 问题忽略了学生的原有水平。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中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把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2]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有利于学生思考、动脑的问题。实质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水平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

在教学《原子结构的模型》这一内容中,为了解原子的构成,教师往往会设计这样的表格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

课堂探究: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修正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时间 模型类型 科学家 主要观点

1803 道尔顿模型

(实心球模型) 道尔顿(英) 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时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1897

1911

1913

现代 电子云模型 - 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

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

以上事实说明:建立模型需要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者让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对照八年级教材填写上述表格。这些小学生能做到和八年级学生一样准确无误地完成问题。即使完全做对,又能说明什么呢?

【改变提问方式】

学习是描述那种与经验变化过程有关的一种术语。它是在理解、态度、知识、信息、能力以及经验技能方面学到相对恒定变化的一种过程。基于这个过程教师应设计问题让学生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认识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3]。

上述案例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思想和修正,我们设计如下问题:(1)请你理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2)从目前认识看,原子结构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3)科学家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科学方法;(4)请你评价卢瑟福对认识原子结构的贡献;2.2 问题的导向过于粗略。认识理论揭示,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已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通过自己主动地观察、分析、猜测、验证、概括,从而形成认识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要有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不可逾越的。同样问题设计过于粗略,那么学生在逻辑思维上也会出现一种无序的发散。

【案例分析】

在教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一节课,为了利用学生理解溶解,教师考虑到溶解时微观层面上的概念,设计了观察硫酸铜溶解实验,试图让学生从硫酸铜晶体的溶解,溶液颜色的加深这一宏观现象得出溶解的微观实质。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只是简单的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结果很多学生居然不知道该讲什么,怎么描述?

【改变提问方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启而不发?在初学阶段,教师要细化教学过程,可用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导向。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大量活动中有很多填空。我想它的意图不仅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细化过程,理顺学生思路,是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形成过程重要手段。这是任何有梯度的问题设计都不能代替的。

上述案例中,为了让硫酸铜的溶解实验能更好的服务于溶解概念的得出,教学设计中作了如下改动:加入的硫酸铜晶体逐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各部分颜色的深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问题缺少有价值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所以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有效情境进行提问,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科学原理解决科学问题。

【案例分析】

在《机械运动》教学中,知道什么是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对机械运动进行分类,教师设计如些问题:(1)站在下降的电梯里的人,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2)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坐在教室的我们相对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运动的,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运动与否的参照物,二相对于地面来说,我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参照物。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是绝对的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提问方式】

按如此问题进行教学,学生能新习得什么?学生已很清楚的内容是不是其教育价值就不大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机械运动已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参照物概念的提出时,也能欣然接受,但这不是全面、系统的,而是零碎的。体现有效的学习过程包括:活动、思考、发现、表达。上述案例中,通过问题结合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有效的学习过程。将提问改成如下形式:

(1)究竟谁说的对。摩天轮(如右图)是一种大型转轮状的机械建筑设施,上面挂在轮边缘的是供乘客乘搭的座舱。你坐过吗?如没有,找机会去体验下。

一个周末,李明会王军一起坐摩天轮。在同一个座舱中,胆大的李明四处眺望着,快转到最高点时,说:"真刺激啊,我们都快运动到最高点了",胆小的王军不敢往外看,听后却说:"瞎说,我们从坐上到现在就没动。"

问题:两个人坐在摩天轮的同一个座舱中,李明说他们在运动,而王军却说他们没动(静止),那他们两个究竟谁说的对呢?一定要说出你的理由。

(2)结合对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在进一步思考:

1)什么是机械运动?2)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尝试分步骤写出);3)你还有其它什么发现?

结语:由于教学设计中教师提问不当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四个方面,当然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也不只是教师提问行为单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本文,可以知道提问是一个完整的工程,并非是教师根据自己意愿和教学情境随意发问。基于此,要有效提问,能促进学习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备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难点、重点、关键点。

教材内容是否需要扩展,扩展到什么程度。

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细化,细化到什么程度。

(2)备学生:

已有的知识、技能。

判断学生认识水平与本节课所需认识水平之间的距离。

(3)备问题:

注意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导向。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征,从而设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教学内容是否涉及实验方法,则设置实验设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