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意义;建议

1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1.1农业机械化决定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程度。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生产的发展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1.2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节省劳动时间,节约劳动成本,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撑及强大的保障。

1.1.3农村村容村貌整洁的目标,需要农业机械化。机械化采取保护性耕作,既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又降低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的2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利用[2];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促进农村村容村貌的整洁。

1.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与此同时,农机服务的系列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由种植、中耕、收割向储藏、保鲜、加工,由设施农业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延伸和转变,机械化作业几乎覆盖了农业的一切领域。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已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

1.3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化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而没有机械化也就谈不上工业化。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3]。因此,无论从长远还是当前来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步骤。

2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2.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投入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按照“十七”大和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把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当地实际,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其他农业投入用于农机发展,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成。

2.2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挥农机装备优势,以农机挖掘农业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通过2个途径:一是发挥农机作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3]。大力发展高效农机,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

2.3农机结合农艺,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空间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谐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

3小结

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功能多、能耗低、效益好、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必将极大地改善农业劳动生产条件和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能力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4],推动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稳步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 李凤兰.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地住和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0(2):25.

[2] 李荣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0(5):186.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

一、推进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皖北地区主要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其国土面积占全省38%,人口占全省53%,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较慢,三次产业中农业占比偏重,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农业。但该地区的农业还是偏向于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生产效益较低,农民收入也相应偏低。

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从而建立起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推进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在于: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生产工具机械化和智能化,劳动力的投入将大幅度减少,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从而使农民增收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产生农工商联合生产的组织经营形式,这利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将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丰富的农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二、三产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机械化作业解放了的大批农村劳动力将进入二、三产业领域,因此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推进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推进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有:

1.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其成员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为主,合作组织与其成员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基本处于有利则合、遇险则分的松散状态,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且缺乏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困难,生产经营成本高、进入市场难度大,难以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皖北地区农业结构低级,种植业仍占主体,且由于土地流转制度和家庭承包的制约,大量农业劳动者各自为政,土地条块分割制约了大农机作业,难以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大规模的轮耕作业,导致没有形成优势突出或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聚集区。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加工产品大都停在一、二级层次,加工链条不长,增值能力较低,精深加工力度不足,大部分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还没有效形成。

3.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较小,水库总蓄水能力还不高,农业仍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洪涝灾害一直对农业产生构成重大的威胁,旱涝保收的能力不强。农业机械不够先进,缺乏适合规模经营的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更缺乏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难以及时把握市场行情。

4.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养不高。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即要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懂技术,会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而且还要拥有市场、竞争、法律等意识,会管理、善经营。但皖北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更多的是用自身经验代替科学文化知识,也很少接受过相应的职业教育,不懂技术,更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三、建议政策与措施

1.加快制度环境建设,强化制度保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失去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别,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流动。

2.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强化资金支持。一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持。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设立育秧大棚建设专项补贴,建立商品粮补偿机制。各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金,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持续稳定增长。二要形成农业现代化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金融投入,将中长期贷款引入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领域,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和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激励功能和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工商资本和农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农业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装备大型农业机械,建立现代化的科技信息平台。大力推行以大机械为标志的深松制度和农作物轮作制度,建立现代农业耕作制度。加快培育新品种,加大作物良种选育推广力度,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作用。整合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加强现有农技推广机构主体建设,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4.培育新型农民队伍,强化现代化农业主体建设。首先,加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现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义务教育有机衔接。其次,通过立法措施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规范农民职业教育工作。再次,引入竞争机制,在政府培训机构的导向下,努力改善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环境,形成培训质量与培训资金和政策支持挂钩的良好机制。另外,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包括生产技术培训、农机作业培训、精细管理培训、市场营销培训,使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与农业经济市场化接轨。

参考文献:

[1]陈辉.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和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1(18).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与传统农业比较,现代农业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如近年来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我们知道,农业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就是种植业,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业。我们要发展的现代农业,就是广义农业的现代化。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现代农业将实现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因为现代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所以农业劳动者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现代农业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去,如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之间。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比如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农业从业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美国、法国农民人均产粮是我国的50倍,人均产肉是我国的100倍。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三者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切实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作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调发展。

二、现代农业的模式

外向创汇型农业模式。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指引下,利用区域优势,采取政策扶植龙头企业或者吸引外商投资,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畜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积极纳入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的分散于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开发经营活动中去。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是目前国内的一种主要模式。

农业科技园模式。这种科技园区,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如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因地制宜的园艺农业模式。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区域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发展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现有的工业结构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实现工业化目标,必须重点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城镇和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更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效益,把大量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为其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条件。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了,才能搞好搞活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强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形成不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走出一条农民循序进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来。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难点。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还在一定程度上是经营规模小、专业性差、商品率低、生产手段落后和竞争力不强的半传统半现代农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又对农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社会对农业的需要,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资源的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的安全农产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建设新农村,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需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摘要】20世纪以来,相对传统农业来说,现代农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发展现代农业,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基础上,针对现代农业的特征、模式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征模式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地流转便在农业现代化的呼声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热点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以及利弊进行剖析。

一、农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的优越性逐渐泯灭,弊端逐渐凸显。呈现出农民耕种积极性不高,增收困难等特点。为了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土地流转制度逐渐兴起,但土地流转制度在实现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农地流转的现状。

(一)实行过程中的困难。(1)虚化的土地所有权主体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在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或其人模糊不清,使得土地流转的利益主体被虚化,土地所有权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首先,从法律层面上看,我国的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按户承包土地,土地的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但这个归集体所有的表述显得太过笼统,容易导致土地权属边界模糊,使得各种权利与义务不能具体落实到个体上去。其次,多级所有权主体,导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范围交错,权属不清。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2)碎化的土地流转形式难以实行规模化生产。在实行下,农民分得的土地较为分散,且拥有的土地量有限,无法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因而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相较于规模化生产,分散的农地种植,成本高,效益低。且当前农村的青壮年大多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出现了很多裸荒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3)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调动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覆盖率都比较低。这造成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差异很大。据调查显示,高达47.8%的农户认为如果政府能够为他们提高适当的养老保障,就愿意放弃承包地,还有农户向政府提出一次性补偿和一定的就业机会等条件。尤其是农业占主导的地区,二、三产业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较小。在税费改革后,土地资源的社会保障功能日益凸显,农民更加重视土地流转问题。

(二)土地流转带来的问题。从目前土地流转的现状来看,土地流转虽然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其还处于萌芽阶段,相关制度及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土地流转的无序性导致我国土地市场的混乱。进行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是要充分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利用闲置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被利用。但由于没有对土地市场交易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使得一些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导致了土地流转的无序性、随意性。由此造成土地产权关系混乱,集体土地所有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扰乱了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个人获益、集体利益受损。集体土地的无序流转不仅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民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土地流转后的相应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农民在转让土地后无法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某些社会问题,如拉大贫富差距。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压力。农地流转后,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转入二、三产业从事劳动,这虽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承载压力。人口的涌入,对城市交通、住房以及就业岗位都有了新要求。这就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以及就业困难。

二、农地流转的意义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地产权流转制度还不健全,但不可否认的是,农地产权流转对于农民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土地的优化利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向城市,农业生产者不断减少。因而,农村出现大量闲置田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发展。通过农地流转,能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使农村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和更优配置,使农业经营模式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农地流转,能够带动城乡人口的交叉流动。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能够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农地流转,能够引导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向农村转移,使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消除空巢与留守。农村空巢和留守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的直接后果,极不利于农村农民的发展。通过农地流转,能够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农村老人和农村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土地所有权虚置、农业生产粗放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配套等因素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但作为新事物的农地流转制度,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促进农地的优化配置、城乡的统筹发展以及缓解农村空巢和留守问题等方面作用突出。因而,如何规避土地流转制度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增强土地流转与农地实际的结合度,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D].浙江大学学报,2008(3).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范文第5篇

引言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中国有8亿多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发展不上去,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村的稳定就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1]。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我国的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脚步,国家政府应该加快农业改革的步伐,重视农业推广工作。

1 简介农业推广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包括向广大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科学技术、组织培养农民农业生产技能、转变农民农业生产态度等,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2]。农业推广也可以称之为农业技术推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农业普及应用贯穿于农业生产前后整个过程的活动。农业推广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集体指导,共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也可以由农民自行到乡镇农业站拜访沟通或者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咨询等等。

2 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重视农业推广,我国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但是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这也是本乡镇农业发展中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各部门间没有成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等部门独立存在,合作存在许多问题,技术服务难以到位;

2.2 农业推广部门很多只是进行行政指令推广,给予农民指导和建议,没有通过实际引进、示范,农民接受水平低;

2.3 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对于农业推广接受程度较差,科技难以普及;

2.4 推广人员缺少外出实地考察的机会,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更新换代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

2.5 推广经费短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工作没办法正常开展,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3 我国农业推广的改革思路

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使我国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得到提高,我们要立足于农业推广的实际意义,结合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对农业推广进行改革,使其适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了大力发展本乡镇的农业经济。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农业推广的主要目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加强教育,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为农业推广工作者创造更多去外地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其意识到农业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端正工作态度,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4]。

3.2 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向农民加大对农业推广的宣传力度,通过游说、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使农民从心底里认同对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把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体系有效结合,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

3.3 乡镇政府及乡镇农业站等部门可以过培训、专家讲座、示范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科技意识和应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

3.4 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支持,在农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乡镇农业站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新技术、新品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建设示范推广户等,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