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冶金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到2006年6月底,美洲银行成为中国建设银行的首家战略投资者;7月初,淡马锡成为建行的第二个国际战略投资者。与此同时,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高盛、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入到追逐中资银行的行列……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其强项业务的移植将为中资银行添加鲜活的血液。在此基础上中资银行冲击上市之举还被欺予了更多的期望。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闻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其中,在国有银行领域,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中国建设银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在股份制银行领域。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展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总投资额为29亿美元;在城市商业银行领域,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总投资额为5.6亿美元。
总的看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地域和运营门槛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已经相当广泛地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竞争;(2)人民币业务开放迈出重大步伐;(3)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断加大;(4)外资银行业务逐渐拓展,在许多领域体现出相当的竞争力。
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带给中国银行业的机遇
(一)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金融业全面开放有助于国内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对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促使中资银行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还可以引人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运作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随着外资银行进人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本土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和建立分支机构
根据的对等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他们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银行业务,扩大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即要按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这必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提高监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强国内银行的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留下的种种包袱,尤其是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贷款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外资银行的进入或参股国内银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为国内银行增强资本基础,又能大幅度降低处置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国内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
中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谁的金融产品好,谁的金融服务周到、体贴,消费者就向谁聚集。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货币政策是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部门的传导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外资银行的分行占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外国银行必须对其中国分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对中国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对于子行与合资行来说较为充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分行的经营管理受东道国的约束较少,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被部分地抵消。
(四)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呆帐。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加重银行危机的另一个原因。金融衍生工具是国际短期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是套期保值、发现价格的工具,但随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衍生工具被过度虚拟化,加上其杠杆作用,往往被国际投机者利用,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助长了泡沫经济的膨胀。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投机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10多亿美元而倒闭、日本住友商社高达28亿美元的亏损等风险事故,不能说不是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加大的结果。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基金业务;发展对策
1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与优势
中国金融业在传统金融部门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在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市场中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1.1互联网金融的含义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社交网络、云计算等网络媒介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业。互联网金融并不是金融业与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随着市场发展与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的一系列传统银行无法实现的新业务以及用户需求的新模式。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不仅有更为先进的媒介形式,更为突出的是金融参与者对网络特性的进一步把握。利用互联网这一传输媒介,传统的金融业务被用户更为清晰地熟知,更为便捷地办理与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优势,使其在金融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2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1.2.1更易于获取金融资源在当前较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或银行中处理金融业务时,经常会出现社会弱势群体难以处理金融业务、无法使用金融产品、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等金融排斥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缺乏充分的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无法对一些小型的交易实现及时高效的处理,这往往会使得金融资源逐渐流失。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用户可以进行自主服务,突破各种限制,从而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获得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
1.2.2更易于准确获取交易双方的信息当进行金融融资时,金融机构或银行为了确保资金安全与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把控金融风险,必须要对融资企业的各项财务状况有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但是,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或银行需要付出比较高的成本去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往往在了解微型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其成本远远高于收益,这就会产生企业亏损。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各个企业可以把需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来生成与传递,进行融资的双方企业便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来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一旦出现任何违约风险,交易双方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把控风险,及时做出反应。
1.2.3省去了金融活动的中介环节银行在传统的基金业务运营中主要扮演中介人的角色,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成为金融业务互动的一个大型中介平台。比如,在买卖的支付过程中,互联网平台可以作为买卖双方的第三方较为安全的支付平台,就像网上银行、支付宝那样,专门提供转账、处理付款等支付服务;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有交易需求的交易者均可以在互联网的信息中寻找符合自己交易需求的交易对象,然后再进行沟通和交易;互联网金融能够将银行从繁重的金融业务中解脱出来,让金融交易过程变得更为简单直接,使银行在金融交易中的地位逐渐弱化,进而丧失了金融交易主要中介者的地位,而互联网金融替代银行成为金融交易的中介角色。
2银行基金业务的产品特征与操作流程
银行一般会提供开放式基金托管业务,现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实现基金业务是通过金融手段控股公司,并通过建立相联系的管理公司来执行它所需提供的服务。银行所提供的基金业务的基金份额总数与总金额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基金的投资者能够在营业部门按照当时基金的报价申办申购和赎回的业务。
2.1银行基金业务的产品特征
银行提供的基金业务具备四项产品特征:一是基金的管理方与基金托管人为两个独立无关联的法人主体,他们之间并不会相互提供资金或者占有股份;二是银行在进行基金业务的过程中会设置规则和限制作为防火墙,以此来降低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损失;三是这种模式下监管过程更加合理化,并降低了管理和监管的难度与成本;四是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展现出很强的实用性。
2.2银行基金业务的操作流程
银行进行基金业务操作时按一般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投资者需要预先准备好基金账户,这个账户要到其预期投资基金的管理公司的合作销售点来开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需要准备好基金合约、个人证件等相关文件才能进行开户;第二步是投资者需要通过各种通信方式或者直接在基金销售网点办理基金申请业务,并且申购、赎回、变更等业务均可以在这些销售网点办理;第三步是在客户办理完成其所需业务后还要对其进行业务确认,业务确认只需要获取销售点的成交确认单等单据进行确认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也会留存办理业务的凭据和记录,当完成这个流程后,客户进行办理的基金业务才算完成。
3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基金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3.1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客户选择面窄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银行所能提供基金业务的丰富程度都比较低,基金类产品单一,客户往往没有选择空间。虽然从类别上可以划分为各类基金组合类型,但是也要看到基金类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我国的民众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获取知识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人们对金融产品的了解越来越深,对银行基金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多样。有学者对此进行调研发现,市场上有接近五成的投资者将银行基金作为主要的财富增值手段,有两成的投资者将家庭资产投入银行基金中进行增值,甚至还有一成的投资者将资产投入其中成为养老和教育资金获取方法,还有极少的投资者进行短期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可以说,目前银行基金的单一性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银行基金市场的需求。
3.2银行基金业务销售渠道有限
当前,银行基金销售的主要方式是银行销售和证券公司销售。虽然证监会现阶段的审批速度已经加快,但是其审批速度还是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金融机构的基金发展,而银行在基金销售中接单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银行基金销售中时常会出现堵塞销售渠道等现象。而且,银行在销售基金时主要是通过网上银行或柜台办理,因此一些服务常常会受到网上交易安全以及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银行基金业务发展非常有必要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开拓其销售渠道。
3.3银行基金业务缺乏“客户中心”理念
由于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与管控,银行基金业多年以来享受着垄断牌照,直到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银行基金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也使其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银行基金业长期以来缺乏“客户中心”的理念,思考问题总是从自身出发,在办理业务时不够人性化,业务办理过程也过于烦琐复杂,这就导致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基金业务逐渐落后。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行业变得更加便捷、透明和自然,如果银行基金业务不与时俱进,必将拉开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差距,从而在竞争惨烈的市场环境中惨被淘汰。
4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基金业务的发展策略
4.1拓展银行基金产品的类型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客户体验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客户需求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得日益多元化。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银行基金业务要在产品种类上下功夫,在原有产品种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为了尽可能满足各类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丰富其基金产品的类型,首先,要把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全面展开对客户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银行的产品研发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产品的研发设计,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来设计各有特色的产品。比如,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层次,进行产品定制或精细化设计等。其次,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要与互联网平台建立紧密联系,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银行的基金数据平台,并按照不同模块进行基金类型的划分,同时适当组合不同模块便可以组成新的基金产品,实现基金产品的灵活化组合。最后,为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银行可以加强对收入基金、长基金、平衡基金的打造。
4.2开拓银行基金的销售渠道
当前,我国银行基金销售业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有限的销售渠道的影响,阻碍银行基金业务的发展,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要注意开拓基金的销售渠道,创新基金营销策略。首先,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网上银行进行大力建设,完善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网上银行实现基金购买活动的。其次,银行要对基金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在线服务。再次,银行要加强与业内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以代销基金的方式丰富其销售渠道。最后,对于银行推出的基金新产品,银行要加强其宣传与销售的力度,激发客户购买基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纷纷求新求变。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争相以高科技和智能设备装备“智能银行”,掀起金融业智能化的风潮。在银行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金融、电子渠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客户不再满足于传统金融服务,而不断追求个性化服务体验。
一、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分析
个人金融业务是相对于公司金融业务而言,以个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向其提供综合、多方面、多功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西方国家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较为完善,已经形成了涵盖了与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如委托理财、代收工资费用、外币兑换、财务咨询管理;此外还通过网络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娱乐等个性化服务个人金融业务体系。较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比较落后,因为我国长期只重视对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一)个人财富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影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个人财富的增加和资本的集中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个人财富增加使得居民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发生变化。我国居民开始重视和关注理财业务,改变以储蓄为主的理财活动和理财观念,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其次是金融业的变革和发展,促使银行开始关注并发展个人金融业务。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国内银行要与境外银行进行激烈的竞争,只依靠传统业务银行难以维持生计。在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逐步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目标,对自己的个人金融业务进行定位后开始采取措施为个人金融顾客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二)大企业金融业务利润空间下降
前面提到,我国银行的传统客户是大企业,即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为大中型企业的资产优良,金融风险小,各个银行对大中型企业都金融追逐。但是,大中型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类客户有着超强的议价能力,银行所提供的利率水平已经不能够让他们满足。而中小型企业不能达到银行的融资条件,银行不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企业用户的利润贡献度的占比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人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占比却逐年上升,因此,银行将自己的客户瞄准了个人客户,业务也由以前的对公服务向公私兼顾方向发展。
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推动银行功功能的转变,由经济功能向金融功能方向转变,同时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转型,由大中型企业客户群体向个人金融业务进行转变,有利于优化银行的客户机构,寻找银行业务的新的经济增加点。
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个人金融业务交易额也屡创新高。特别是近年来,银行网点智能化的发展,为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优势
“智能银行”将科技融入金融产品,体现“人机互动”,代表着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以中国银行为例,自助开卡机、智能叫号机、大堂智能服务系统、远程专家系统等中国银行不断加大网点转型力度,推进实施网点智能化升级,给市民带来了全新的网点服务体验。在中国银行个人客户办理业务,通过大堂经理的客户识别和分流引导,除少数需要办理定期倒存和挂失类业务的客户,其他诸如国际汇款、跨行汇款、基金买卖、外币兑换、借记卡办卡、借记卡激活、短信签约、现金存款等业务全部可以在自助终端上完成。中行智慧银行还研发了“大堂智能服务系统”、“远程专家系统”等。大堂经理可根据智能服务系统,结合客户实际需求,提供预填单、外汇牌价查询、理财、基金及各类金融产品推介功能。客户对投资和财务管理有任何疑问,还可以通过“远程专家系统”与中行远程专家沟通和探讨,获得全方位的咨询建议。下面,本文将对那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的机遇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给银行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2014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2015年两会提出“互联网+”,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互联网金融发展给支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以电子支付为主要的支付手段,代替了现金支付方式。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减少了用户对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依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记录查看交易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分析财产状况、消费习惯等等。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网点面临着业务分流、客户分流、渠道分流的压力,加之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在急速增长,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持续促进网点转型,提高网点的竞争力和生产力。
(二)技术优势
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步替代传统手机和电脑,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工具,并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形影不离时,一种员工的移动设备可以接入公司的办公系统,实现移动办公和在家办公的工作模式,开始悄然流行。这种技术的发展给银行的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IT技术实现“智能化服务”,精准识别用户和需求,准确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使营销更为精准。比如,大堂经理可以使用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精确识别客户,为顾客进行差异化营销服务;也可以利用无线终端,实时监控网点运营情况,大幅提升业务处理(开卡、签约、理财等)或引导的效率,从而缩短排队与等号的时间。
(三)打破空间时间限制
通过自助设备,简单的业务客户自助即可快速办理,复杂业务可连接到远程客户服务专员实时提供协助,少数特殊业务由网点人员提供现场协助。银行智能网店发展完善后,银行管理人员无论是在办公区、会议室,还是在外地出差,都可以使用智能终端随时接入办公网并处理业务(如邮件收发、公文处理等)。
银行网点的IT运维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随地实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第一时间接入处理技术问题。当需要部门之间或与外部服务人员协作时,还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无需像以往那样耗时费力地架设临时网络,进而全方位提升管理效率。用户也不用跑到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打破了办理银行业务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三、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建议
(一)精准定位、确定品牌优势
银行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优势同样非常重要。传统银行网点的设置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结算服务和各种零售业务的网点,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变化,银行也在积极进行转型,银行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精准定位确定自己的品牌优势。
银行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就要合理设置银行网点,吸引更多的用户成为银行的顾客。银行可以根据网点的用户结构、区域特点和服务方式等情况,精准定位网点,对网点进行科学规划,打造自己的银行品牌优势。
银行进行精准定位的前提是对顾客进行细分,根据不同顾客群体的收入、消费习惯、理财理念等进行产品设计,对目标顾客进行有目标的产品推广。银行网店智能化可以让用户自己使用银行提供的智能设备选择符合自己的产品,也可以跟专业的理财转件进行网络视频沟通,听取专业的理财意见和建议。因此,银行可以通过精准定位确定品牌优势,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推广等。
(二)注重用户体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银行业开始大规模运用互联网技术,相继推出网银、移动银行、微信银行等服务,电子银行替代率不断提升。然而,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银行提供的服务往往因为客户体验不佳而受到诟病。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压力之下,银行一方面积极布局、改进线上业务,同时在线下业务方面,将物理网点的智能化看作零售业务转型、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头戏。未来中国银行业的社区银行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能不能及时捕捉到客户需求。
银行网点智能化的推广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银行网点智能化也需要注重用户体验。银行智能化节省了人力成本,打破了银行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对顾客办理业务的限制性,用机器代替人力,更应该注重银行的用户体验。银行可以对客户的大量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主动向客户通过移动渠道授信。同时,银行应该优化业务流程,客户可在网点自助了解银行产品、办理业务。
但是,金融服务具备很大的私密性和特殊性,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没有网点而只在互联网上,这一点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无法让客户感受到银行对客户的用心服务。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直接接触,才能得到客户更多的信任,客户也才会把金融需求更放心地放在银行。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技术和工具,是银行业的一个有效补充,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物理网点。
(三)实现网点服务移动化和社交化能力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点服务移动化成为可能。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个人用户成为银行顾客,因此,银行网点智能化的发展一定要实现网点服务的移动化,增强银行网点的社区化能力。
由于其植根乡土、贴近百姓的特色,社区银行被认为是争夺客户资源、深挖小微企业的有效途径。一段时间以来,多家中小银行探索在不同地域成立规模较小的自助式或全功能式社区银行网点,希望以更少的成本拓展基础客户,弥补和大银行相比网点不足的缺憾。针对不同的居民社区和产业社区,银行的网点设置应当实现一定的差异化和针对性,强调线上线下的结合;社区银行开展小微业务,同样应当强调通过流程的标准化、电子化,实现批量化审批。
智能银行是互联网时代银行的必然选择。升级后的网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严格按照流程办理的银行业务搬上自助机具操作,可以提高服务效率,网点普及后,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近年来,兴业银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在环境、社会、经济、企业和银行的和谐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在绿色金融领域努力实践,不断前行。
2005年,兴业银行创造性地引入国际金融公司(IFC)损失分担机制,首推能效项目融资,试水绿色金融,之后在绿色金融这一领域愈走愈远,道路越走越宽。2007年国内首家提供碳金融综合服务,2008年国内首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09年成立国内唯一一家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2010年陆续推出碳资产质押授信、排污权抵押授信、低碳信用卡等创新金融产品,2011年推动国内首笔自愿适用赤道原则项目成功落地。经过近七年努力,兴业银行已逐渐成为可持续金融理念的倡导者、绿色金融业务的先行者,开启了具有兴业特色的“绿色银行”发展之路。
2005年,兴业银行创造性地引入国际金融公司(IFC)损失分担机制,首推能效项目融资,试水绿色金融,之后在绿色金融这一领域愈走愈远,道路越走越宽。2007年国内首家提供碳金融综合服务,2008年国内首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09年成立国内唯一一家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2010年陆续推出碳资产质押授信、排污权抵押授信、低碳信用卡等创新金融产品,2011年推动国内首笔自愿适用赤道原则项目成功落地。经过近七年努力,兴业银行已逐渐成为可持续金融理念的倡导者、绿色金融业务的先行者,开启了具有兴业特色的“绿色银行”发展之路。
绿色金融蕴育发展机遇
绿色金融蕴育发展机遇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注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注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危机过后,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涉及的产业多、关联度大,越来越成为引领世界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2006年,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融危机过后,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涉及的产业多、关联度大,越来越成为引领世界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2006年,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集中体现为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融合,而绿色经济决定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必将服务于绿色经济的发展,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集中体现为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融合,而绿色经济决定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必将服务于绿色经济的发展,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国际、国内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绿色金融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商业银行在传统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绿色金融对于银行而言,既可以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新的业务增长,又是以商业化的形式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是商业银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和品牌,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作为金融行业中非常重要角色的商业银行,敏锐地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国际、国内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绿色金融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商业银行在传统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绿色金融对于银行而言,既可以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现新的业务增长,又是以商业化的形式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是商业银行形成自身经营特色和品牌,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以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作为金融行业中非常重要角色的商业银行,敏锐地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兴业银行顺应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紧紧把握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与机遇,建立可持续金融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观,通过提供卓越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发展绿色金融、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确立了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公司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对银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间关系的认识,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动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由此,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银行”,成为兴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兴业银行顺应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紧紧把握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与机遇,建立可持续金融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观,通过提供卓越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发展绿色金融、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确立了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公司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对银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间关系的认识,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推动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由此,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银行”,成为兴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兴业银行一方面重新审视市场和客户,主动调整目标客户和业务结构,大力支持能够顺应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项目,支持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商业经营同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负责任的企业客户;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绿色经济中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领域,通过不断创新提供绿色金融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绿色金融战略的指导下,兴业银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和体系,全方位打造“绿色银行”。
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兴业银行一方面重新审视市场和客户,主动调整目标客户和业务结构,大力支持能够顺应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项目,支持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商业经营同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负责任的企业客户;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绿色经济中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领域,通过不断创新提供绿色金融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绿色金融战略的指导下,兴业银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和体系,全方位打造“绿色银行”。
以国际先进的绿色金融行为准则为指导
以国际先进的绿色金融行为准则为指导
兴业银行2007年10月签署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次年10月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第63家、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赤道银行”,并参照赤道原则为绿色金融提供的一整套理念、方法和工具,建立兴业银行全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体系,有效地增强了企业关注项目自身所可能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意识,并帮助企业评估和管理风险、建立和改进管理能力、降低和节省运营成本、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得兴业银行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商业模式可持续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兴业银行2007年10月签署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次年10月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第63家、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赤道银行”,并参照赤道原则为绿色金融提供的一整套理念、方法和工具,建立兴业银行全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体系,有效地增强了企业关注项目自身所可能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意识,并帮助企业评估和管理风险、建立和改进管理能力、降低和节省运营成本、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得兴业银行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商业模式可持续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积极构建绿色金融的组织框架
积极构建绿色金融的组织框架
成立由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成员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整体规划,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组织协调和推动。成立国内银行业第一家绿色金融业务的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后升级为可持续金融部,作为兴业银行总行一级部门,拟订全行可持续金融业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分析可持续金融业务目标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建立可持续金融业务商业模式,并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推广。
成立由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成员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整体规划,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组织协调和推动。成立国内银行业第一家绿色金融业务的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后升级为可持续金融部,作为兴业银行总行一级部门,拟订全行可持续金融业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分析可持续金融业务目标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建立可持续金融业务商业模式,并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推广。
目前,兴业银行已经组建了项目融资、碳金融、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赤道原则审查五个专业团队,致力于打造产品创设、技术支持、资产管理、营销组织、交易服务、业务合作六个平台。同时,在兴业银行所有分行设置环境与社会风险统筹管理及绿色金融业务推动部门,并设置绿色金融专职产品经理,总分行协同经营团队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目前,兴业银行已经组建了项目融资、碳金融、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赤道原则审查五个专业团队,致力于打造产品创设、技术支持、资产管理、营销组织、交易服务、业务合作六个平台。同时,在兴业银行所有分行设置环境与社会风险统筹管理及绿色金融业务推动部门,并设置绿色金融专职产品经理,总分行协同经营团队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开发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开发绿色金融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从2007年,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绿色金融融资、碳金融、排放权金融服务领域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兴业银行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提供绿色金融融资服务安排,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创新性地推出差异化的“8+1”融资模式;兴业银行开发碳资产评估工具,开展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目前兴业银行碳金融的产品已经包括碳资产开发咨询、购碳、CDM项目融资、账户监管、碳资产质押、碳交易结算、碳交付保函等产品和服务;兴业银行针对全国的排污权市场的发展,推出排污权抵押授信产品,并为全国多个地方政府提供排污权金融服务。
从2007年,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绿色金融融资、碳金融、排放权金融服务领域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兴业银行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提供绿色金融融资服务安排,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创新性地推出差异化的“8+1”融资模式;兴业银行开发碳资产评估工具,开展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目前兴业银行碳金融的产品已经包括碳资产开发咨询、购碳、CDM项目融资、账户监管、碳资产质押、碳交易结算、碳交付保函等产品和服务;兴业银行针对全国的排污权市场的发展,推出排污权抵押授信产品,并为全国多个地方政府提供排污权金融服务。
建立绿色金融业务流程
建立绿色金融业务流程
兴业银行在前期营销、尽职调查、风险审查、放款审核以及贷后监测等全流程中,全面落实绿色金融制度,将绿色金融业务纳进银行的授信指引,明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及项目类型,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并按照细分领域,制定技术准入标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行业理解和业务知识提炼、升华,逐一标准化,构建总、分行两级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对项目进行逐笔认证,并开展“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环境效益测算;完善信贷系统,每笔经过绿色金融认证的节能减排贷款,均在信贷系统中标有绿色金融标识,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
兴业银行在前期营销、尽职调查、风险审查、放款审核以及贷后监测等全流程中,全面落实绿色金融制度,将绿色金融业务纳进银行的授信指引,明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及项目类型,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并按照细分领域,制定技术准入标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行业理解和业务知识提炼、升华,逐一标准化,构建总、分行两级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对项目进行逐笔认证,并开展“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环境效益测算;完善信贷系统,每笔经过绿色金融认证的节能减排贷款,均在信贷系统中标有绿色金融标识,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
兴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所取得的成就
兴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所取得的成就
经过6年多绿色金融的探索和实践,兴业银行已经在本土化的绿色金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打造“绿色银行”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1年末,兴业银行共对646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8898亿元,其中认定属于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共计112笔,项目总投资额约1506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745.45亿元,较期初新增336.10亿元,增长82.11%,其中信贷余额601.27亿元,非信贷融资余额144.18亿元,非信贷融资方式成为支持绿色金融项目的新增长点。
经过6年多绿色金融的探索和实践,兴业银行已经在本土化的绿色金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打造“绿色银行”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1年末,兴业银行共对646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8898亿元,其中认定属于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共计112笔,项目总投资额约1506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745.45亿元,较期初新增336.10亿元,增长82.11%,其中信贷余额601.27亿元,非信贷融资余额144.18亿元,非信贷融资方式成为支持绿色金融项目的新增长点。
存入我的阅览室
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
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
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如国内的大型银行已经普遍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如国内的大型银行已经普遍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源投入的限制或逐步缩减以及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信贷支持,更重要的是银行顺应绿色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在制度、政策、风险管理等整个经营活动中加入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促进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这个高度看,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门类,而更应是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企业文化。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这个高度看,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门类,而更应是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企业文化。
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不足
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水平及发展经验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进行绿色金融系统的培训和理念的宣传,建立自己绿色金融的专属领域,加快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水平及发展经验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进行绿色金融系统的培训和理念的宣传,建立自己绿色金融的专属领域,加快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
目前银监会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相关要求,但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目前银监会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相关要求,但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如将绿色金融贷款单列,绿色金融项目不受现有信贷规模的限制,并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提高银行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一,建议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如将绿色金融贷款单列,绿色金融项目不受现有信贷规模的限制,并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提高银行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二,建议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
第二,建议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
第三,建议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商业银行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例如目前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部分分布于“两高一资”行业中有节能、减排、降耗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实施的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等国家鼓励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得到银行的信贷后,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贷款,受到准入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鼓励银行对这类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
第三,建议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商业银行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例如目前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部分分布于“两高一资”行业中有节能、减排、降耗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实施的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等国家鼓励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得到银行的信贷后,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贷款,受到准入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鼓励银行对这类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
第四,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是担保公司,与银行展开合作,为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第四,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是担保公司,与银行展开合作,为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我们坚信,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接受绿色金融的理念,抓住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机遇,建立绿色金融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坚信,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接受绿色金融的理念,抓住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机遇,建立绿色金融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会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绿色金融这片广阔的新蓝海中,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依托已经形成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制度,聚集专业人才、聚焦专属领域,继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志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者、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领跑者、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整合者,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全方位的“绿色银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会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绿色金融这片广阔的新蓝海中,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依托已经形成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制度,聚集专业人才、聚焦专属领域,继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志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者、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领跑者、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整合者,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全方位的“绿色银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总经理)
(作者系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总经理)
存入我的阅览室
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
绿色金融的发展困境
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如国内的大型银行已经普遍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目前,绿色金融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如国内的大型银行已经普遍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大多数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
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源投入的限制或逐步缩减以及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信贷支持,更重要的是银行顺应绿色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在制度、政策、风险管理等整个经营活动中加入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促进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这个高度看,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门类,而更应是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企业文化。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源投入的限制或逐步缩减以及对部分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信贷支持,更重要的是银行顺应绿色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在制度、政策、风险管理等整个经营活动中加入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促进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作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这个高度看,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一个业务门类,而更应是一种经营理念和一种企业文化。
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不足
发展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水平及发展经验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进行绿色金融系统的培训和理念的宣传,建立自己绿色金融的专属领域,加快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目前国内的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水平及发展经验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各家银行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进行绿色金融系统的培训和理念的宣传,建立自己绿色金融的专属领域,加快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
目前银监会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相关要求,但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目前银监会已经了《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提出相关要求,但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塑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议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如将绿色金融贷款单列,绿色金融项目不受现有信贷规模的限制,并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提高银行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一,建议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如将绿色金融贷款单列,绿色金融项目不受现有信贷规模的限制,并鼓励银行发行专项用于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债,提高银行资源投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第二,建议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
第二,建议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
第三,建议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商业银行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例如目前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部分分布于“两高一资”行业中有节能、减排、降耗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实施的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等国家鼓励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得到银行的信贷后,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贷款,受到准入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鼓励银行对这类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
第三,建议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商业银行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例如目前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部分分布于“两高一资”行业中有节能、减排、降耗等潜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实施的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以及锅炉窑炉改造等国家鼓励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得到银行的信贷后,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贷款,受到准入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统一绿色信贷的统计标准,鼓励银行对这类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
第四,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是担保公司,与银行展开合作,为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第四,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是担保公司,与银行展开合作,为银行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绿色金融发展展望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大势所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我们坚信,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接受绿色金融的理念,抓住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机遇,建立绿色金融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坚信,更多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顺应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接受绿色金融的理念,抓住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机遇,建立绿色金融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提高自身的环境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会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绿色金融这片广阔的新蓝海中,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依托已经形成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制度,聚集专业人才、聚焦专属领域,继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志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者、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领跑者、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整合者,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全方位的“绿色银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会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绿色金融这片广阔的新蓝海中,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依托已经形成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和制度,聚集专业人才、聚焦专属领域,继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志成为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者、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领跑者、绿色金融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整合者,将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全方位的“绿色银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总经理)
关键词:“十一五”;银行业;概况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3-0061-03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重点战略发展规划。伴随各项金融综合配套改革和金融深化举措的逐步实施,天津市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传统银行业务得到进一步巩固,金融创新业务突飞猛进,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资本充足率和资金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业务取得良性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冲击,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天津市经济总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聚集效应显著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加,资产规模逐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伴随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天津,银行机构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加,金融聚集效应显著增强。2010年天津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60.7亿元,占GDP的比重6.2%,较“十五”末增加1.8个百分点。五年间,先后有浙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锦州银行、齐鲁银行、威海银行、河北银行共11家中资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瑞穗实业银行、友利银行、华一银行、大华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10家外资银行以及中石化财务公司,共22家金融机构在津设立分支机构。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商银行,蓟县、北辰和东丽、津南四家村镇银行,天津港、摩托罗拉两家财务公司,工银、民生、兴业三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等法人机构相继挂牌成立,企业银行和外换银行成为在津设立驻华总部的外资法人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天津分行也于2006年起正式开业。
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共有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67家。其中,中资银行31家,外资银行23家,村镇银行4家,财务公司4家,信托公司2家,金融系租赁公司3家。银行类机构营业网点2593个,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9760亿元,是“十五”末期的1.87倍。其中,天津市18家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注册资本金共281.6亿元,渤海银行、天津银行、天津农商银行、天津滨海农商银行四家法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达到或超过10%。
二、传统银行业务继续巩固和增强,金融创新业务发展迅速
(一)存贷款增速等主要业务发展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天津市各项存、贷款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国位列前茅。五年间,天津市银行机构各项存、贷款平均增速分别为21.5%和2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和4个百分点,增速远快于北京和上海地区。2010年末,天津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储蓄存款、各项贷款在全国按余额的位次分别为16位、19位和13位,排名较“十五”末期均有所上升。
(二)各项存款规模增长迅速,资金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间,天津市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平均增长速度达21.5%,比“十五”期间加快了2.2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499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7140亿元和5634亿元,分别占全部存款的43%和34%。
从各项存款增长的结构特点看,“十一五”时期因宏观经济增长处于快速上升周期,企业投资需求旺盛,获得贷款资金和盈利水平相应增加,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均实现快速增长。其中,企事业存款平均增速达23.9%,比“十五”期间加快近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平均增长水平7个百分点。财政性存款的平均增速高达34%。于此同时,尽管储蓄存款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带动,增长速度较“十五”时期有所回升,平均增速上升2.3个百分点。但随着居民理财投资渠道逐步多元化,储蓄存款在银行资金来源构成中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十五”末期的42%,下降为“十一五”末的34%。
(三)注重信贷总量增长与调整优化结构紧密结合
“十一五”时期天津市银行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在保障天津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的同时,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三农、助学、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为支持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五年间,天津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达23.9%,比“十五”期间加快了5.3个百分点,高于同时期GDP增速5.4个百分点。从各年份贷款增长情况看,在经历了2006、2007年较为平稳的增长周期后,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贷款增速略有回落。2009年国家出台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对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引导作用显著,当年贷款增加3464亿元,增速达47.2%,创历史新高。自2010年初开始,贷款增长有所减缓。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774亿元,全年新增2623.7亿元,同比增长23.5%。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结构继续向长期化趋势发展。五年间,中长期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达32.7%,分别高于同期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平均增速25和18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由“十五”期末的48%,增加到“十一五”末的67%,增加了将近20个百分点,新增额占比更是高达74%。
从贷款市场份额看,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的市场份额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政策性和国有银行仍占决定主导地位,但市场占比逐年下降。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则呈逐步扩张趋势,外资银行仍维持较小的市场份额。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政策性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比为53%,比2005年末下降了9个百分点;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占全市贷款总量的31%,比2005年末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变化不大,仍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组建兴起,使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市场份额明显扩大。近两年,相继成立的三家金融租赁公司累计新增贷款670亿元,占到全市贷款增量的10%以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也从2008年末的2.6%,一跃增至2010年末的7%。
从贷款的国民经济行业分布看,天津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呈一、二产业逐年下降,第三产业逐年上升的特点。截至2010年末,各项贷款在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为0.7%,22.1%和77.2%,一、二次产业比“十五”末期下降3.3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十五”末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近两年,伴随国家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贷款投向的行业重点进一步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基础设施行业转移,目前介入这两个领域的贷款超过贷款总量的34%。相比之下,“房地产业”贷款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占比有所下降,至2010年末占贷款总量的9%,比2005年末下降了3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持续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服务力度,努力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多方拓宽信贷支农渠道,鼓励支农产品及服务创新,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联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形式。2010年末,天津市农发行、农行、农商银行、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等主要农村服务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达1138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贷款总量的8.3%,比2007年末增长约115%。与此同时,为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部,以更新经营理念,创新信贷产品,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51亿元,比年初增加193亿元,同比增长12.6%,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下降3.3个百分点。
(四)积极拓宽创新业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业务品种创新,通过发行诸如代客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项目等形式,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大力拓展电子银行、银行卡和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中资银行机构各类理财产品资金414亿元,接近“十五”末期的30倍。2010年全年银行卡发卡总量达5709万张,交易金额4469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2.3和8.4倍;从实现效益上看,2010年天津市国有和股份制银行机构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全年利润总额的16.2%。其中,支付结算业务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8.4%,融资顾问业务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6.9%,业务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68.9%,银行卡业务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21.1%。
三、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明显改善,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构建了产权明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经营良好的发展模式,盈利水平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逐年稳步提高。2010年,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总额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人均利润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总资产利润率达1.6%,比上年同期提高0.25个百分点。从利润增长结构来看,2010年天津市金融机构分别实现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收入467亿元和64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80%和11%,分别比“十五”末期的比重提高了23和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