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减政策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稳控系统 稳定性分析 PSASP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013-02
1、陕南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概述
1.1 现有装置概述
近年来,为满足地方经济高速增长的用电需求,陕西电网持续快速发展,主网结构得到显著加强。目前已建成750kV的骨干网架,关中地区也已形成坚强的330kV双环网结构,但电网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通过加装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来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特别是随着我国西电东送战略的逐步实施,大功率远距离输电给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复杂控制功能的分布式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需引起各级人员的高度重视。
陕南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由分别安装于330kV金州变、柞水变、洋县变、110kV旬阳变及安康和蜀河水电厂的六套SCS-500E型安全稳定控制装置(柜)及其通信通道构成。
系统采用多主站-多子站结构设计,其中:金州变、蜀河电厂为系统主站,柞水变、洋县变、旬阳变、安康电厂为系统子站,各站均为单套装置配置。主站与主站之间、主站与所属子站之间通过单路光纤通道相联,实现电网运行信息及远切命令的传送。
本站装置通过监测330kV金柞、金安双回线及#1、#2主变中压侧三相电气量,并接收柞水、安厂、洋县子站发来的330kV柞南双回、柞张、安喜、洋喜、洋汉等线路投停、潮流、跳闸及过载等信息,进行电网运行方式识别和故障判断。当判出陕南电网发生严重故障时,快速切除安康及蜀河水电厂若干台运行机组,以消除暂态失稳、设备过载或孤网功率严重过剩等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提高陕南水电送出能力,确保陕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2 2014,2015年陕南电网发展规划
本文采用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对陕南电网安全稳定性进行分析,利用该软件建立的陕南电网数据库以330kV网为主,陕南电网在2014年、2015年计划投产的火电厂有一座,3条330kV线路.
2、陕南电网的潮流分析及输电断面划分
2.1 输电断面的划分
几种常用的输电断面划分方法:
1.基于区域间联络线划分的输电断面。大多数区域内部电网联系比较密切,而区域间的网络联系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可根据网络节点间联系的强弱将整个电网划分成若干个区域。
2.基于功率输送方向划分的输电断面。
以自然区域为基础,在电力系统的某一基态潮流下,有功潮流方向相同的一组输电线路组成的集合就构成了输电断面。
3.基于支路开断分布系数的输电断面。
我们所有确定的输电断面所包含支路就是受支路切除潮流转移影响较大的支路,因此在不考虑支路切除所引起的系统电压和注入功率变化的情况下,有功潮流的转移与电流的转移成正比关系,因此电流转移较大的支路也就是潮流转移较大的支路。
4.基于潮流转移的输电断面
当电网中的某条线路因故障被切除后,其潮流将会转移到其他线路上,但不同的线路受潮流转移影响的大小不同,受潮流转移影响较大的线路就构成了输电断面。根据潮流转移的不同特征可对输电断面进行不同的划分。
基于自然区域和功率输送方向的输电断面划分与基于图论的方法虽简捷易行,适用于大规模网络,但较粗糙,精度低。基于区域间联络线模型的输电断面划分和基于支路开断分布系数的输电断面划分都是从安全约束的角度出发,前者计算量较小,从节点联系的强弱出发,但不完全符合静态安全分析的原则,后者考虑潮流的灵敏度因素,符合N-1静态安全分析,但计算量大,不适用于实际大规模网络。本文采用基于自然区域和功率输送方向相结合的输电断面的划分方法。
2.2 陕南电网的潮流计算与输电断面
用PSASP软件对陕西电网进行潮流计算,得出母线越限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PSASP软件计算出潮流结果,由越限报告可看出交流线无越限,陕南地区母线越限主要为柞水,由地理接线图可看出汉中硖石三回330kV线路,之后柞水-金州,金州-安康,汉中-武侯,武侯-顺正,都为两回330kV线路。根据地域特征以及潮流计算的结果,我们划分出陕南地区的输电断面有硖石―汉中断面,柞水―金州断面,洋县―喜河断面三个输电断面。
3、提高系统稳定性的稳控装置配置方案研究
3.1 陕南地区现有稳控装置的不足
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是电网一次结构薄弱环节的二次补强产物,而存在薄弱环节的根本原因在于电网结构与电源分布之间的不匹配、电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这些不匹配是电网运行必须面对的现实,有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同时,电网建设投资的环保、技术经济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过渡阶段,不断快速增长的输电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负荷分布格局的变化等因素都使电网一次结构与其承载的需求之间难以做到时时、处处匹配,用相对较少的投资配置稳控装置以解决发生概率较小的严重故障后的稳定问题,从而换取输电能力的提高,应认为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同时,应尽量减少采用稳控装置解决N-1跳闸后的稳定问题的情况,规划电网结构时应严格按照“导则”要求,对不同水平年包括过渡阶段的电网进行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确保系统能满足“导则”所要求的第一级安全稳定标准,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稳控装置数量,避免出现违背“导则”的无奈之举,也可使防范严重故障后稳定问题的稳定措施确实是可行且合理的,从而降低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另外,基于稳控装置绝对数量随着电网规模增长而增长的现实,应进一步加强稳控装置规范化管理。陕西电网在稳控装置的判据、通道规约、配置原则等标准研究方面已开展了部分工作,但还需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和电网发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宜与当前正在开展电网智能化改造工作相结合,统筹研究稳定控制装置的规范化管理,减轻电网运行安全压力。
3.2 陕南电网静态稳定性分析以及稳控装置的优化方案
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是指在某一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后,不发生非周期性失步,自动恢复到起始运行状态的能力。电力系统静态稳定计算分析的目的是应用相应的判据确定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输电线的输送功率极限,检验在给定方式下的稳定储备。电力系统静态安全分析指应用N-1原则,逐个断开线路、变压器、发电机等元件,检查其它元件是否因此过负荷或者电网低电压,用以检验电网结构强度和运行方式是否满足安全运行要求。根据以上输电断面的划分,对陕南地区进行静态安全稳定分析,根据两个薄弱断面的划分,做出两套方案:
1、方案一:选取硖石――汉中为薄弱输电断面,做出N-1静计算,可看出汉中,柞水母线电压幅值均超出国标范围,汉中变现有的稳控切负荷系统分别安装于330kV汉中变、110kV洪河、西郊、草堰、铺镇、大河坎、圣水、司家铺变的八套GFWK-C型微机型安全稳定控制装置构成。在线路故障情况下,利用汉中变的稳控装置动作切负荷,设计以下方案:
处理方案:汉中变#1、#2主变过载远切负荷方案
汉中总负荷量:363MW,设计方案
第一步,切除汉中负荷7%,第一轮草堰变25MW切除,未满足要求,母线电压越限。
第二步,切除汉中负荷11%,第二轮大河坎变15MV切除。电压不报越限,满足要求.
2、选取柞水――金州为薄弱输电断面,做出静计算,可看出,柞水电压幅值越线较为严重,安康电厂主站配置有低频减载设备,切除负载后对柞水电压幅值越限影响不大,所以设计柞水处安装一套低频减载设备,SCS-500E增加低频低压自动加负荷功能,当判断系统发生低频或低压事故时,根据本站频率或电压降低的情况,按照低频、低压减载相应的动作轮次,自动切除本站负荷线路。各站装置分别设置五轮低频和五轮低压减载,其中:1~4轮为顺序动作轮,第一轮切除12%,第二轮切除25%,第三轮切除37%,第四轮50%,第五轮为特殊轮,其动作完全独立,不依赖于其它轮次是否动作。
设计方案
第一轮动作,切除柞水负荷12%,第一轮未满足要求,母线电压越限,
第二轮动作,切除柞水负荷25%,第三轮电压不报越限。满足要求.
可看出蜀河电压幅值仍然越限,所以设计备选方案2,蜀厂主站安有SCS-500E型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在正常或各种检修方式下,当判断出蜀厂110kV送出线路发生严重故障时,按照“稳控策略表”、“过载策略表”执行切机措施,快速切除蜀厂G2~G4最大的两台机,故设计切G3.
我们可以看出柞水电压较未安装稳控装置时改善较多,已基本满足要求。为保证在n-1故障条件下,柞水等地母线电压不越限,最终确定的安稳装置的设计方案为柞水处安装一套低频减载设备,SCS-500E增加低频低压自动加负荷功能,当判断系统发生低频或低压事故时,根据本站频率或电压降低的情况,按照低频、低压减载相应的动作轮次,自动切除本站负荷线路。
4、结束语
本文从现有陕南电网稳控装置的配置入手,结合未来两年陕南电网的规划,在分析了陕南电网的薄弱输电断面的基础上,对未能满足稳定性要求的薄弱断面配置了新的稳控装置,利用PSASP计算得出新的配置方案可以提高陕南电网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吴晓蓉,王建华,王颖,智能电网保护及稳定控制系统研究[J].吉林电力,2010,38(2):1-4.
经济危机发自于金融危机。对于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一致的共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形成的。因为在美国,贷款非常普遍,房子、汽车、信用卡、电话单等,都有信贷,有信贷记录被视为是信用的记录证明。其原因可归结为:第一,基本信贷原则丧失。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一般要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美国的次级贷款实现零首付,半年内无需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降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次级贷款的对象没有还贷能力,放贷银行违背了今本的信贷原则;第二,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过度泡沫,与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相伴随的风险,资产证券化这一衍生工具,在本次次贷危机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监管缺失,美联储鼓励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可以分散风险,对金融衍生工具缺乏了应用的监管;第四,美国经济体系出现问题,美国的基本经济基础是高债务经济,是全民债务经济,向全世界借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第五,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体系为一个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体系,美国的双赤字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元的地位,2006年美国的赤字已达其GDP的6%左右。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货币当局,在长时期内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支持美国经济的发展,加上松弛的金融监管,鼓励发展衍生工具,支持了虚荣的繁荣。结果世界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泛滥,虚拟资产大量积累。金融危机的发展和扩散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本身的缺陷,作为一个金融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美国政府介入危机的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扩散。市场稳定有序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这个之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石。
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起者”,既是金融危机的传播源又是传染者,任何国家,地区甚至是个人都被卷入此次金融危机当中。美国通过贸易、货币和金融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渠道,在把本国金融危机传播分散给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同时,也加速或是刺激了各国金融泡沫的破灭,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只要美国金融危机不消除,其危害就会借助于美国特有的传播途径,不断向世界各国传播扩散,不断引发各国金融问题,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既是对美国金融危机救助,也等于救助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从源头上救助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救助应以救助美国金融危机为重点之一,解决好美国金融危机,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传播。救助美国金融危机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第一,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既可以有效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利于美国通过汇率政策调整国际收支;第二,承担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有价证券损失,包括继续持有美国债券(权)不抛售、持有美国外汇储备不大量抛售,保持国际储备量与结构的相对稳定,一方面可以不减少甚至增加美国可调动救市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美国金融市场之一步动荡;第三,继续注资购进美国不良债券(权),增加美国资本流动性与对企业的救助力度。
局域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萧条,而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将各国卷入全球金融危机的“深渊”,主要源于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制以及美国的特殊经济政治地位,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只是一时之计,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全国金融危机的隐患。所以各国在对全球金融危机积极救助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协商和谈判,希望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忙着原罪,而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矛头直接指向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即找出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在前一方面,人们从次贷危机追溯到衍生金融产品,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在后一方面,政府开始“国家干预”,替代失灵的自由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令会计界人士没有想到的是,金融危机也扯上了会计: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原凶之一;会计也成了金融危机的救“市”主。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在金融危机蔓延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他们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即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他们并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金融机构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金融机构不必按市值计量其金融资产,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形成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并对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简要的抒发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current society's impression of the cost and return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is not clear,the work has a strong external effect,financial problem from which hinde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How to measure the incremental cost and benefit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establish a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关键词: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增量效益
Key words: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Green transformation;Incremental cost;Incremental benefit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45-04
0 引言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筑领域也正进行一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三高一低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发展绿色建筑。但我国绿色建筑总体上还停留在自愿发展阶段,数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离大规模推广要求相距甚远[1]。
同时,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既有建筑,按现行标准衡量既达不到绿色标准,也不能满足小康社会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比新建绿色建筑,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有着更高的性价比。
应当指出,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过程中,不少限制因素客观存在,资金问题是其中之一。相较于传统的对建筑进行简单的的结构加固维修,绿色化改造具有不小的增量成本,利益相关者(当前阶段多由政府主导)决策时往往面临较大的压力。本文主要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经济效益分析框架,推导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的增量经济效益测算公式,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经济效益分析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和计算方法。
1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定义
“既有居住建筑”,一般是相对于待建或在建居住建筑而言,具体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建筑,时间范围可缩短至刚交付的新建建筑。最新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中将绿色改造定义为“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固等活动”,可以有两层含义的解读:第一指过程,改造过程应该是“绿色化”的,要绿色施工;第二指结果,改造结果是“绿色化”的,符合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2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概述及量化
2.1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概述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定义为:建设项目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设计并以星级绿色建筑为目标,采取不同于基准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而带来的增量投资,是绿色建筑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的差额[2]。参考上述标准,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增量成本可以定义为绿色化改造的总投资与对建筑进行简单的的结构加固维修成本之差。
2.2 绿色化改造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的量化
绿色化改造的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理论上为建设成本(决策、设计、施工)、使用维护成本(使用、维护)及拆除成本等费用之和。而《民用建筑O计节能标准》中对于节能改造投资的评价指标规定一般节能改造投资回收期不宜超过10年[3]。目前很大部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后通常可继续使用30到40年,正常情况下10年内破损的程度很小,按照该标准在进行经济性评价时使用维护成本、拆除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则绿色化改造成本可以等同于建设成本。
2.2.1 决策设计阶段的增量成本
决策设计阶段的增量成本,主要由围绕项目展开的可行性研究、对建筑的整体评估等前期费用C前期可研构成,研究内容包括对建筑的全方位诊断、改造的具体方案;改造完成后绿色认证也需要一笔费用C绿色认证。假设对建筑进行结构加固维修的决策成本太少忽略不计。
则绿色化改造决策设计阶段的增量成本C决策设计阶段=C前期可研+C绿色认证。
2.2.2 施工阶段的增量成本
施工阶段是绿色化改造措施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分为:
①暖通空调与电气增量成本。
暖通空调、照明系统改造前应进行节能诊断,改造增量成本有:1)更换能源利用率更高的设备:节能灯具、空调、电梯等高效用能设备,设备支出为C节能器具;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增量成本C可再生能源设备。
则暖通空调与电气改造增量成本C暖通空调与电气=C节能器具+C可再生能源设备。
②给水排水增量成本。
给水排水改造的措施包括室内外节水器具及非传统水源利用两种。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设备是首选方案:室内包括厨房、卫生间的节水龙头、淋浴器、马桶;室外常见的为对绿地进行灌溉用的滴灌、喷灌设备,设备费支出记为C节水器具;非传统水源包括雨水、中水,对该部分水源的利用导致增加的费用记为C非传统水源。故给水排水改造增量成本C给水排水=C节水器具+C非传统水源。
③结构与材料增量成本。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保障安全的同时不得采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同时改造后原结构构件利用率不应小于70%。故产生的增量成本有:采取就近原则选择已有旧材料适当处理后使用产生加工M用C旧材加工;场地内无法收集循环使用的建材用绿色建材代替,成本为C绿色建材。故结构与材料增量成本记为C结构与材料=C绿色建材+C旧材加工。
④规划与建筑增量成本。
室内布局方面,包括对屋面、墙体、门窗采取的保温隔热措施,某些维护结构如门窗兼具保温降噪功能,则增量成本共记为C外维护;空气净化措施成本记C空气净化;为保证活动安全对过道的变动C安全活动。增加采光改善通风的措施费已包含在外维护中,则室内增量成本C室内环境=C外维护+C空气净化+C活动安全。
室外布局中,潜在危险源、污染源需要防护治理导致增量成本C防护;车行人行路线清理至无障碍状态C出行;科学规划绿化用地C绿化,则室外增量成本C室外环境=C防护+C出行+C绿化。综上,规划与建筑改造增量成本C规划与建筑=C室内环境+C室外环境。
⑤施工管理增量成本。
为保证绿色施工采取降尘降噪措施C防尘降噪,废弃材料回收场地搭建C废弃物场地,防止土壤水源污染的措施C防污染,保障安全施工的装备C装备等。则绿色施工增量成本定为C施工管理=C降尘降噪+C废弃物场地+C防污染+C装备。
⑥运营管理增量成本。
建筑改造完成交付使用中,应制定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管理制度。产生的增量成本有信息化管理成本C信息化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C培训,定期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成本C审计。
则运营管理的增量成本为C运营管理=C信息化管理+C培训+C审计。
3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效益概述及量化
类比增量成本定义,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增量效益可定义为改造后的建筑与不改造或一般的结构加固改造相比,利益相关方能获得的收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
3.1 直接效益的量化
直接效益的量化采取市场价值法,含义为所节省的资源按市场价格的价值。
①节能:改造后的建筑采用节能器具,使用可再生能源、高效的围护结构,可以带来至少50%的节能效果(按实际为准)。以单栋居住建筑为例,改善室内外自然通风、遮阳等环境,采用主被动式技术手段,降低了建筑的采暖、空调负荷,达到节能目的。经济性分析中计算实际能耗时,通常用能耗模拟软件equest分析得出,再乘以市场化电价得到节能效益。
3.2 间接效益的量化
间接效益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易货币化。
3.2.1 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中抑制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效果相对主观,容易量化且最主要的体现在抑制CO2、SO2等污染物的排放产生的减排效益上。根据1吨标准煤的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各污染物减排量的计算方式如下:
SO2(CO2、NO2、粉尘)减排量=1吨标煤SO2(CO2、NO2、粉尘)排放率×节煤量
3.2.2 社会效益
参考前人研究采用人力资本法来近似衡量社会效益,人力资本法指的是在不同的环境质量条件下,人因为发病死亡造成的对社会贡献的差异,以此作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方程式为:
4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及效益分析
4.1 动态投资回收周期模型
通过从投资的回收速度来判断,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该项目绿色化改造效果越明显,动态回收期最大不应超过《民用居住建筑设计节能标准》中规定的10年,否则会影响改造者的积极性。
4.2 案例分析
4.2.1 项目概况
哈尔滨某小区(简称A)坐落于市老城区,建成于1999年,小区占地面积14.18万平方米,住宅居住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共28栋住宅,3150余户居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受当时经济、建设标准等限制,小区配套设施匮乏。历经十几年的使用,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小区环境及住房有较为严重的老化和破损,但主体结构保持稳定。
4.2.2 项目改造方案
①节能:增加门斗,阻止冬季冷风直接吹入室内,起到缓冲和减少对流的作用,防止室内温度急剧下降;外墙保温采用100mm厚的B1级防火保温材料EPS板,用胶粘剂与基层墙体粘贴,辅以锚栓固定;原窗密封条更换为三元乙丙胶条,在原外窗外侧增加一层单框双玻塑钢窗;拆除原有屋面炉渣、珍珠岩等自重大、保温性能差的材料,重新做屋面保温及防水层;居住建筑供热系统采用天然气冷凝锅炉分散式独立供热,减少管网输送的热损及电耗。
②节水:将外排水改为内排水,排水管自楼梯间引下,在首层勒脚处留出泄水口;将室内给水用户入口处加设减压阀,把配水点出水压力控制在0.2MPa以下,减少因水龙头出流压力过大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将小区给水二次加压泵房中的储水箱增设水箱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闭装置,防止溢流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
③节材:改造中所涉及的结构改造与材料选用满足《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相关规定。经前期检测,整栋建筑结构良好,并不需要进行结构加固改造,只是屋面由于增加了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为提高承重能力,增加了钢筋混凝土一体化屋面。
④室内外环境:充分利用小区内现有空间,增加居民健身广场、绿化景观、停车库、保安执勤室等服务设施,将小区分区封闭,提升小区环境品质。庭院内道路及绿化重新设计,满足无障碍通行。
⑤绿色施工:建设和施工单位指定了具体的居住建筑改造管理和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附近搭建临时指挥所,负责整个施工过程动态管理与监督;对于扬尘较大的地点,设置防尘屏,同时配合遮挡、抑制扬尘的措施。噪音^大设备远离居住地,采取隔音措施。
⑥运营:居住建筑供热系统采用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与天然气锅炉相结合的联合供热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切换供热模式;油路系统和水路系统的所有温度信号和流量信号由安捷伦数据采集仪实时采集并存储,同时输送到电脑进行显示与记录;小区安装智能照明系统,按需照明,节约照明用电。
4.2.3 项目增量成本
本项目前期用于设计论证等工作的增量成本为298.4万元,项目申请绿色建筑的检测及认证费用约为53万元,全部增量成本共17400万元。项目的绿色化改造增量成本如表3所示。
项目的绿色化改造增量效益:
①经济效益:小区建筑改造前的耗热量指标约为30W/m2,改造后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减小为17W/m2,减少了43.3%,加上自然通风和自然照明的设计,降低了对灯光或通风设备的需求,每年可减少耗电量约15万kWh;围护结构经过节能改造后,保温性能大大提升,显著降低了居住建筑物的耗热量,太阳能至少负担了居住建筑物总耗热量的20%,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据统计这些方面小区每年可节约电费达69.8万元;节水方面,改造后节水率达到30%,每年可节约用水13多万m3,约40万元,节能、节水两项合计每年效益约109.8万元;另外政府对绿色化改造的补贴按45元/平米的标准,补贴费为1305万元;小区对空间进行重新规划,车库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可提供689个车位,平均每五户一个车位,车位销售的回收资金用来回补绿色化改造的投入,收益为12402万元。
②环境效益:小区改为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与燃气锅炉联合供暖系统,相比于原有的燃煤锅炉供暖系统,将显著降低CO2、SO2、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经第三方机构测算初步估算,改造后不使用燃煤供暖,每年约节省0.45万吨标煤,加上绿色植物的绿化作用共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7万吨、二氧化硫281.5吨、氮氧化物1.9吨,每年可换算成环境效益575.44万元。
5 结语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社会各界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呼声必然会越来越高。改造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对相关投入和产出的合理估算。文章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重新界定绿色化改造定义的基础上,有效的识别了绿色化改造过程中各阶段的增量成本,准确的分析了改造后项目所产出的收益,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经济效益分析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和完整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绿色化改造利益相关方正确认识改造的增量成本及效益,为完善我国绿色化改造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1-25.
[2]谢吉勇,李惠玲,赵宇晗.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研究[J].建筑与预算,2014(07):5-10.
关键词:模块化电源 信息技术 电力应用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036-01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力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式UPS已经不能满足广电网络的使用需求,但模块化UPS因其系统结构及可靠性、维护性而具有更多优势。一般在广电网络机房内的负载主要是各种计算机、服务器、磁盘陈列、广播电视设备等重要的关键性负载,所以在负载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上优显重要,现今的数据机房在整体设计时也都体现了“绿色机房、科技机房”的特点,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号召,利用先进技术理念来整体提高系统节能指标。在诸多技术方面都体现了模块式UPS比传统式UPS可用性大幅度的提高。
2、模块化UPS的特点及作用
模块化UPS电源具有多种工作制式,可实现三相输入三相输出、单相输入单相输出、三相输入单相输出、单相输入三相输出、输出频率可为50Hz或60Hz、输出电压可设定为220V、230V、240V等。超宽的输入范围,具有市电宽输入电压、频率的范围,具有良好的油机输入适应能力与输出不受电网干扰的特点,适应恶劣的电网环境,是理想的绿色环保电源。输入功率因素高,对电网产生的谐波污染小,采用了三相功率因素校正技术,使输入谐波电流小于5%,输入功率因数达到0.99以上,减少了线路损耗,提高了电源利用率,大大降低了对电网的污染。模块支持热插拔,操作逆变模块、显示模块均可实现热插拔功能,方便维护更换模块,且各模块机架完全分离,便于扩容和减容,可实现在线更换、在线维护、降低了维护难度、减少了维护时间。智能充电方式,在外接蓄电池组时UPS可以自动判别并选用不同电池容量时的最佳充电电流,满足不同用户在选用不同电池时充电电流的困难。全数字化控制,运用最先进的DSP全数字化控制技术,具备自我保护和故障诊断能力,高度保护了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N+X冗余技术,比传统的双机并联更具有可靠性,输出功率部分可根据需求进行升级,各模块独立控制并联运行,显示模块主要提供网络化监控的平台,对系统并联运行的可靠性没有影响。分散式并联逻辑控制,各模块之间的并联控制采用了分散式逻辑控制方式,没在主机与从机之分,任何一个模块拔出或插入不会影响其它模块的正常工作,这样既增加了整机工作的可靠性,又简化了用户维护难度。可装置输出变压器,可根据用户的自行设定,在UPS的输出端加装输出变压器。实现了“绿色电源”,其输入电流的的THDI≤5%,输入功率因数PF=1,采用连续电流模式(CCM)运行,减少了对电网的干扰。
模块化UPS技术发展的趋势,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UPS,模块化UPS具有三大优势。第一,“模块化冗余并联”技术避免了资源浪费。第二,高安全、易维护的热插拔技术突破了应用瓶颈。模块化UPS系统中采用的热插拔技术可以允许单体模块在不需停电的前提下任意进入或退出并联单元,从而实现了并联系统的在线维护,同时无需专门的仪器或技术即可进行。第三,电源相位多制技术降低了采购和管理成本。在模块UPS系统下,可采用电源相位多制技术来改变过往单一性造成的制约,用户无需再考虑如何采购不同相位或容量的UPS产品来适应系统的需要。模块化UPS采用标准的结构设计,每套系统由功率模块、监控模块、静态开关组成。其中功率模块可并联,平均分担负载。如遇故障自动退出系统,由其它功率模块来承担负载,既能水平扩展,又能垂直扩展。独特的冗余并机技术使设备无单点故障,以确保电源的最高可用性。所有的模块可以实现热拔插,可以实现在线更换,维修是最安全的电源保护方案。模块化UPS功率模块采用双变换在线式结构,包括整流器、逆变器、充电器、控制电路、与输入输出电池母排的断路开关。具有输入功率因数补偿功能。所有模块均可在线热插拔更换,提供最高级别的可用性、可维护性。
3、模块式电源的保养与维护
模块式电源在使用和维护中:(1)要做到定期保养,逆变模块内的风扇需要定期检查吸尘,检查各模块的指示灯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检查输入输出导线有无损伤或老化。(2)要实时监测UPS发生时的状态,逆变模块、功率模块、旁路模块、显示模块指示状态以及触摸显示屏的相关信息。(3)在使用环境中,环境温度最好控制在15℃~30℃,温度过低不但会减小电池组的容量,还会进一步影响使用寿命。(4)由于UPS的电池组电压很高,对人体存在一定的电击危险,所以在装卸导电连接条和输出线时应具有安全保障,采用的工具应绝缘,特别是输出接点更应该有防止触电的设置。(5)在UPS的充电过程中,如果充电电压过高会导致电池组的过量充电,反之则会造成电池组的充电不足。在安装电池组时,特别要注意电池规格和数量的正确性,不同规格、不同品牌的电池应尽量避免混用。(6)做好UPS电源的防雷接地保护工作,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4Ω,确保其良好的接地状态。
4、结语
随着模块化UPS的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UPS电源它是一个局部的高度可靠,性能齐全、高智能化的供电中心。鉴于模块化UPS所具有的易扩容、便于维护、高可用性,其独有的“模块化构造”使得UPS的分期建设更加容易,对电池的管理更为合理等优势。模块化UPS电源是电网停电后继续为广播电视设备提供可靠的电源保障。对于保证广播电视网络安全播出、传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压力;减压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0-01
1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概述
目前,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一个高压力的职业,教师压力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生,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随着对教师整体水平要求的提高,教师的压力也在增大,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既给广大高职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内外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结构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高校教师中的新群体――高职教师职业压力结构的研究还非常少。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的职业压力结构进行研究。对问卷所调查的数据运用SPSS17.0l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希望据此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表1周均课时的分析
2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分析
根据我们课题组在前期的访谈和问卷的设计,把我院教师职业压力原因大分为五个方面:
1)教育制度;2)工作负荷;3)社会地位;4)学生情况;5)自我实现。
2.1教育制度所带来的职业压力
2.1.1来自改革的压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强调“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既要在该领域理论熟悉,在实际操作方面也要很熟练。教学、科研考核不合格将减发津贴。既注重教学,又特别强调科研,考核结果直接与津贴相挂钩,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压力加大。
2.1.2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高期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既肩负着道德和技能的压力,又背负着“传道授业解惑”重责。教师职业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甚高。
2.1.3教师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和角色冲突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家长的人、学生心理保健者、学生的朋友、教育科研人员等。
2.2工作负荷所带来的职业压力
一般教师的工作时间要比其他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长得多。虽除了繁重的上课任务外,还要精心备课,给学生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即使是寒暑假也难得好好休息,要完成各种职称培训活动。用教师的话来说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教师的工作负荷正逐年增长
2.3社会地位所带来的职业压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又面临诸多的发展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简陋,生源不足;高水平的师资缺乏,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另一方面,当前高职教育尚未得到社会(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
2.4学生情况所带来的职业压力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要比本科院校低很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在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是以后教师在教学中的最头疼的问题。
2.5自我实现所带来的职业压力
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就越激烈,则产生的职业压力就越大。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其价值观、个性对压力源的认知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同样的压力下,个人的主观体验是不同的,这与教师个人的人格因素、认知方式、个体处事方式、年龄、受教育程度、能力水平等变量有关。
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商品意识、经济观念不断增强,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教师也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其价值观难免会发生变化。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认识,有坚定的信念,热爱教育事业,并愿意为之努力和奋斗。但也有部分教师受到影响,他们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正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3对高职院校解决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研究和建议
根据研究的分析结果,拟从社会支持、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压力提出建议:
3.1对社会支持的建议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这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较高,但并没有普通高校教师高。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方面。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领域应达到的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和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含量、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和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知识、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以及自我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的意识与能力。专业精神包括道德标准和个性心理等,包括事业心、责任感、健康的心理、进取精神、良好的人生态度和创新意识等。
3.2对学校管理的建议
学校总体规划决定部门目标定位和岗位定位,在对岗位进行职能分析和定位的基础上,再根据岗位需要配备合适的人员。在实行人职匹配时,注重分层配置,分清操作型、管理型、决策型人才的不同素质和能力特征,用人所长,使管理人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利用。
学校内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民主、有利于教师个性发展的校园氛围及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环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
完善教师聘用制度。高职院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从而使教师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同时,要推行岗位管理制度,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互联互聘等多种方式,安排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方面的决策、管理、科研工作,使“双师型”教师成为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用人制度与方式。
3.3对老师个人的建议
教师在面对巨大职业压力时,必须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教师要具备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减轻压力的技术和方法,学会用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方法来改变不良心境。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是减缓压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了解自己和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对自己的认识越多、越正确,越可以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认识自己就要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全面接受并悦纳自己,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为自己确立合理目标,并为之努力。同时,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努力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虹.《教师工作压力管理-师生心理成长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2](英)哈特尼著,《教师压力管理的10堂课》,曾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3.
[3]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1.
[4]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5]Stress in Teachers:Past,Present and Future by Jack Dunham and Ved Prak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