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化学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
生物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要想做好生物化学教学工作,全面提高生物化学教学实效性,应从生物化学学科特点出发,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重点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对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师素质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生物化学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出发[1],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使得生物化学教学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上能够得到全面提高,为生物化学教学提供有力的教学措施,保证生物化学教学水平能够持续提升,满足生物化学教学需要[2]。
1 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传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酶和维生素、激素、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等,目前又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和叶绿素以及生物膜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及时增加新知识,相应调整课堂教学内容[3]。从这一点来看,生物化学教学要想提高教学实效性,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4],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1 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握
生物化学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备课之前,必须清楚全部教学内容,并做到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保证生物化学教学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推进,进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5]。
1.2 对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
在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根据考试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以及一般了解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6]。
1.3 采取重点精讲、次要内容一般介绍的教学策略
考虑到生物化学教学时间相对固定,在同样的时间内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对次要内容和一般了解性内容进行区别对待,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效率和教学实效性上有所体现,满足教学需要[7]。
2 重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改革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在课程建设中要充分重视。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积极组织编写相关讲义,建立高效、全面、多能、运行良好现代化实验室[8]。高度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实验室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还注重将各项制度贯彻到整个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考虑到生物化学教学实际,既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9],也要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重点开展课堂理论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重点开展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介绍,既满足教学需要,又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10]。
2.2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化学与其他实践性课程一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满足这一教学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了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来看,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11]。
2.3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物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的实践知识,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生物化学知识,并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要点,做到生物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12]。
3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整体教学实效性,就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起足够的重视[13],不但要制定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方案,还要在实践中检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4]:
3.1 教学模式创新中应重视因材施教
强调基础教育的同时,强调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多的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教学中采用答疑、质疑等多种形式,分阶段、分章节进行集体或个别答疑[15]。
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并且个性特点较强的现状,只有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才能保证生物化学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因材施教是关键手段[16]。
3.2 教学方法创新中应重视分组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基于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应及时的推出分组教学方案,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分开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满足教学需要[17]。
3.3 教学创新中应在课堂上检验实际创新效果
无论是教学模式创新还是教学方法创新,都要在实施之后对实行效果进行检验。从当前教学创新过程来看,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效果进行检验,对个别不足之处进行适当调整[18]。
4 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基于生物化学的实际难度,要想提高生物化学教学实效性,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除了重视教师素质之外,还要制定具体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19],使其满足教学需要。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积极开展生物化学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应始终把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联系与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
考虑到生物化学教学的实际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利用课程建设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保证整体教学实效性的提高[20]。
4.2 根据生物化学学科特点,选聘部分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于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只有合理选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生物化学教学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从这一点来看,生物化学学科应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拔,保证生物化学教学取得实效。
4.3 制定具体的培训措施,积极开展业务培训
为了保证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满足教学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应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5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寻找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更多联系。让学生通过生物化学理论与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的联系[21],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进一步体会生物化学理论与技术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新知识的本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甚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针对此种情况,老师就要将生物化学的内容与生活常识、临床知识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中职学生,在没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基础的前提下学习生物化学,就更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老师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生物化学检验;综合分析能力;整合实验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talents, to break the current course framework, to construct the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of biochemistry test, mainly based o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fication, we will integrate the existing experiment, to a certain disease diagnosis for clues, make the related experimental together,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t test index in the same disease,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judgment.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es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ility; Integrated experiment
基金项目:2010辽宁省教育规划课题
作者单位:116044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
通讯作者:赵春艳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又是一门以临床病理诊断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1]。因此其实验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将实验课进行了整合。
1 整合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我们将不同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提供给学生(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检查情况等信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病例,去查文献,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确定此患者需要检查的一系列实验项目,然后我们进行汇总,把检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所有生化检测项目(血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血清β羟丁酸的测定、尿素氮及肌酐的测定)整合到一起,做成系列实验。这样全面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2]。
2 灵活掌握及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
我们将整合在一起的6个实验项目,为学生做好相关的实验准备,提供给学生模拟的实验标本(所有6个实验项目的结果均偏高),做系列检测,得出这6个实验项目的检测结果。学生根据所得的实验结果,广泛查阅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此患者是否是糖尿病患者,有无并发症出现。最后由教师公布这些患者最终的临床诊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掌握并且运用这些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来分析判断患者的病情,使检验专业的学生不单单成为“检验将”,还能为临床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合理的建议。由此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3]。
3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实验操作技能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立足社会的最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规范其实验操作,强调实验操作细节,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当实验失败或者出现意外结果时,老师均带领学生一步步的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是做实验看结果,还要注重实验操作的每一步,让学生知道,想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均不能马虎,都要认真对待。为了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我们让学生做平行管,这样能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由此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通过整合相关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 考 文 献
[1] 王良宏,黄海,蒋红梅,等.临床生物化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8,(11):1388.
1)开卷考试:考试中允许学生带教科书和笔记本进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考虑到采用开卷考试,出题的原则作了适当的调整,绝大部分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所学过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如已理解和掌握,不用翻书,稍事思考就能找出正确答案,否则即使翻书、看笔记也无法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在“氨基酸代谢”一章,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与S-腺苷甲硫氨酸无关的反应有:A.肌酸的生成;B.胆碱的生成;C.多胺的生成;D.尿素的生成;E.肾上腺素的生成,选项中所列反应,除去尿素的生成,其他都与S-腺苷甲硫氨酸有关。而上述相关反应,分别在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章节中学到过,但需要同学们自己进行归纳。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更多地通过理解去掌握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2)计算机模拟考试:学习若干章节后,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到计算机上抽题测试。测试是在师生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实行的免监法,在充分的诚信品质教育培养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觉作答,使学生的发挥达到最佳,也对学生的综合道德品质培养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免监考的目的在于建设良好的学风[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要求平等和受到尊重与信任,渴望拥有自[6]。最有力量的学校管理者不是那些只会行使行政权力人,而是那些善于尊重人、相信人的人[7]。免监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更大的责任、具有更大的自,从而也更有力地调动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采用大班案例讨论课考核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个患病的机体来讲,同时存在着机能、形态和代谢方面的改变。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8]。如女性较为注意自己的形体,关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减少饮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条,有的女性由于过度减少进食量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这个现象,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谢的内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学生既学到了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及临床实践中,为将来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基础[9]。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特别注重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相关性及相互联系。例如:我们选择糖尿病的病例,讲解了糖代谢中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与学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不仅讲解了糖代谢,同时还与脂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生化各章节内容从纵向到横向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请学生先分析,教师参与讨论,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建立起案例讨论成绩评定方法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讨论成绩由病例讨论课现场讨论各班成绩(70%)和个人成绩(30%)组成。其中讨论课现场讨论成绩由教师及学委组织的答辩委员会评出;而个人成绩则根据每人准备工作多少、答辩参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由学委组织学生评分。案例式教学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10]。
3采用论文综述撰写与答辩方法考核创新能力
关键词 双语教学 生物化学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生物化学”这一名词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初为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化学引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前沿学科,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学生入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保持型双语教学方式,第二语言也主要指英语。2001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对双语教学条件、教材及师资等做出了相关要求。学好生物化学是探索生命科学微观世界的前提。生物化学双语授课形式可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理论和先进技术。
本校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制药等多个专业开展了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为更好的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工作,笔者从英语基础、开课时间、中英文授课比例、教材选用、授课过程、考核方式及学生学习感受等方面对已完成课程学习的三个专业的197名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问卷。以期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上课经验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为该课程的顺利开展、质量提升提供指导与借鉴。
1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 英语基础问题
既然是双语教学,就存在中文和外文的交叉运用问题,学生的外语水平对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就英语而言,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过程,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其特殊性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你学习双语时的英语水平”和“你的英语水平能否满足双语课程学习的要求”选项,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尽管数据显示有72.3%的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英语水平为CET-4及以上,但仍有68.2%的学生认为个人英文的读、写、译能力无法满足该门双语课程的学习,造成英语水平或英语理解专业知识能力的高低成为其学习双语课程的主要障碍。外语基础好的同学学习积极性高,听课认真,善于思考,能及时把握课程要点,与教师互动性好。而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则将精力主要用在了专业单词的识记及句式语法的分析上面,导致无法及时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授课内容,从而逐渐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增加对双语课程学习的畏难、抵触情绪,慢慢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这是导致在“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选项中65.5%的学生投了反对票的主要原因。
1.2 知识理解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的另一特殊点是课程内容难度高,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抽象,系统性、逻辑性强,知识点交叉联系且与其它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如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关联紧密。同时,该门学科发展迅速,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是历届学生反映最难学的基础课程之一。调查数据显示,52.9%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形式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非母语环境下快速学习并掌握大量冗长、抽象的英文专业词汇对学生来说颇有挑战性,这也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基础;其次是过高的英文授课比例将会影响学生在英文语境下对知识的概括理解、综合运用和逻辑分析能力。所以,能否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双语师资问题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基础外语授课教师属于语言课教授,缺乏专业知识;而专业课教师又缺乏系统的读、写、译培训,影响了其对专业知识的表达与传授。目前,尽管国内从事双语教学课程的高校教师接触科技外语较多,但大多未有国外生物化学专业的学习经历,终究难以用英文以灵活多变、自由转换的方式驾驭整本原版外文教材。如58.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还停留着对专业词汇、实验方法及工艺过程的解释,无法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和系统表达。
1.4 授课方式问题
如何恰当的掌握双语教学的汉英比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使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相得益彰,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授课方式的选择、中英文的比例皆因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章节而异。如认为最适英文比例为50%的学生只占13.8%,而认为英文比例为30%的学生为33.3%,其他的学生则认为英文比例应该在30%以下。同时,χ杏⑽慕彩诜绞降奈示肀砻鳎83.9%的学生认(下转第73页)(上接第70页)为应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解释为辅。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静态生物化学部分和动态生物化学部分中相对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我们主要采用了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授课方式,而对综合性较强的其他章节则采用了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讲课方式。这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同时,笔者还尝试选取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查阅英文资料、撰写英文综述、开展英文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解,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兴趣。此外,为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展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时,由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亲自指导,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强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5 双语教材问题
笔者调查发现,国内目前真正具有生物化学专业特色,适应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类配套教材比较缺乏,大多数高校是采用一本中文教材加一本英文教材(或部分章节)的形式。这种专业教材的组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避难就易”的学习机会。如分析调查结果得出,71.1%的学生认为中文讲解的部分应为中文教材,而英文讲解的部分则应为英文教材,显然此选项是基于双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而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更倾向于掌握知识点的中文讲解,而刻意回避难度较大的英文学习方式,对英文教材基本置之不理,从而失掉了双语教学的目的意义。此外,考虑到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定时查阅最新的英文学术文献,搜索大量的英文网络资源,及时把前沿动态、研究热点、发展新趋势和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但也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
2 双语课程的效果评价与思考
纵观整个匿名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生物化学双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较大,并未因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60.9%的学生认为此次双语课程学习的效果在“一般”以下。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课程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提高其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对考研有所帮助,而未认识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培养自己主动获取国外生物化学领域最新理论与技术的能力。
3 结语
双语教学是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至今还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尝试,未形成熟的、统一的理论模式或教学经验。就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而言,本次调查分析不仅可为同类院校在开设学期、授课方式、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过程考核等方面提供参考,也可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又适合我国教育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提供借鉴,更能为双语教学的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白靓.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生命的化学,2016(4):571-573.
关键词: 生物医药专业 考试改革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2]。但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理论知识是素质的一部分,若考试仅限制在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范围之内,就无法达到全面测评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
2.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采取以总结性考试为主(即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尺),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高低,其他如检测性、形成性等考试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考试的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课程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较窄,考查点代表性有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反应。考试题型局限性更加明显,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题目偏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锻炼[3]。
3.考试管理落后,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制。
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较大,即使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于诸多原因执行力度亦差,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是“教什么、考什么与怎么考”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教研室、院系、职能部门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的有效实施。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机制来评价考试管理工作的优劣[4]。
二、改革考试制度,促进生物医药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我作为高校生物化学必修课的专职教师已从教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思考,针对生物化学必修课考试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灵活考试内容,注重能力考查。
生物化学是一门生物医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与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生物化学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块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随着生物化学研究成果对人体各种代谢过程、代谢调控机制、细胞间信号转导及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深入阐明,人们有可能准确了解各种相应代谢障碍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研究诊断、治疗的新方法。以往传统单一的生物化学考核模式仅侧重于对书本所涉及的三大块内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倡改革考试内容,不仅要考课堂讲授的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要紧扣专业特点,密切联系生物医药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如何应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对疾病(尤其是肿瘤、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提出治疗新方法、新思路等;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制备方面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技术。这样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能强化重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方式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实现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5]。我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四大模块:(1)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其缺点是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检测。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必须理解掌握,我们对这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可以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可以安排在期中与期末两次进行,便于学生分阶段复习巩固和提高。(2)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就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前沿学科,因此,我们设置开卷考试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去了解学科研究的某些前沿资讯,鼓励学生写一些科学前沿综述性论文。(3)实践考核。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考核方式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4)课题设计及完成。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是这门课程考查的核心。在此项考核中,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题项目申请书、立项答辩、实验方案讨论及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学生在此项考核方式中的成绩。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7]。我认为,以上四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既是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统一,又是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完美结合。根据各项考核方式的侧重点和目的要求,建议按4(闭卷)∶1(开卷)∶2(实践考核)∶3(课题设计及完成)的分值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考试模式的改革,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试模式;研究和制定高校考评体系和考试标准。对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加以规范,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其次,积极做好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考改分离”。最后,正确评价考试结果。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校内教学的改革,真正做到以考试为指挥棒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不断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使之真正起到“以考带教、以考促学”的作用,只有这样,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4.
[2]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3]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2):76-79.
[4]杨克丰.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232.
[5]李磬.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考试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