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网课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微课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时代,教师需从普通话、粉笔字、简笔画“老三篇”转变为二维码的使用、APP的应用以及微课设计制作“新三篇”。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巧用英语微课、助力课堂教学、以学定教、变教为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一,微课在课前的应用。利用课前时间,围绕课堂主题,适时播放微课,学生课前自学并引发其思考。其二,微课在课中的应用。聚焦学习重点难点,微课嵌入由“教中学”变成“学中教”。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针对性地解决某一知识点。其三,微课在课后的应用。微课与问题导学有机融合,同伴交流,自我评价,分享反思,并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了空间。2014年10月,我们成功申报了《基于微课的高中英语资源开发与研究》的省级专项课题,其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非常5+1”微课,“1”是指5-8分钟的微视频,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5”个配套资源。“5”指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微课群,形成五位一体的资源开发和整合策略。微教案是指微课教学活动的简要设计和说明。微课件是指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微习题是根据微课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题目。微反思是指执教者在微课教学活动之后的体会、反思、改进措施等。微课群是指微课开发团队建立的QQ群,用于团队成员互相借鉴,资源共享,也用于学生加入微课群,便于学生个性化学习。
微课教学“让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胡铁生)。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微课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微课既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挑战。
2. 微课需要提升的三个方面
微课需要的三个提升:其一,教师教学理念需要提升。微课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翻转”,而且更需要理念上的“转型”。微课助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课堂设计及教学结构发生变革。其二,家校的硬件建设需要提升。微课对学生的时间安排和学校教学设备、家庭的线上网络资源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三,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素养需要提升。微课教学让一部分教师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不高的中、老年教师“水土不服”。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技术整体素养并不乐观,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教师应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努力前行。
3. 微课具有的三个优势
微课具备的三个优势:其一,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微课资源的海量、教学的密度、短时间内提供的直观图像、可重复利用的教学媒介等,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时空。其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草根式”的教研方式、实践反思、总结提高,“研伴”之间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微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范式。其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利用微课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为学生提供动手探究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英语微课,既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又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4. 加强英语微课开放的三项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众包;翻转课堂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所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阶段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公修课程,包含的内容众多,如操作系统、信息表示、体系结构、算法、网络等多种类型的计算机课程内容。该课程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让学生不仅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而且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但是,随着各种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大量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网络上不断涌现,计算机公修课学时逐渐减少,学生状况参差不齐,给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公修课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①传统教育方式亟待改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课程层出不穷,但当我们走进课堂时会发现,课堂还是以教师教授、学生听课为主,除了传统式的板书被PPT替代外,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②学生个体差异大。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差异,有的非常熟练的使用各种大众软件,甚至学过一些程序设计语言,而有的还处于满键盘找字母的状态。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仍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面向全部的学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③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热情。当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另外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热情。本文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基于翻转课堂和众包模型相结合的计算机公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团队合作性。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两名化学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将课堂的使用权和决定权交给学生,学生由先前的被动学习翻转成“主导”,充分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小组合作和研究探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逐渐掌握学习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素养。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教学与知识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反转。
二、众包
自从2006年“众包”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对于众包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众包,提出了不同的众包计划,纵观这些描述和计划,总结如下基本特征:公开面向互联网大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协作式问题解决机制;多用来解决计算机或少数人难以单独处理的问题;大众以协作或独立的方式参与众包完成任务。众包模式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哲学思想,基于平等主义原则,认为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对别人都是有价值的,使群体智慧萃取自大众并反哺于大众。
三、基于众包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公修课教改
本文基于众包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计算机公修课教学改革,弥补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拓展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更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一)线上线下一体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型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主要是查阅资料、制定众包任务、制作微课视频、组织教学材料;课中是核心,由答疑解惑、协作探究、成果展示交流及总结评价等部分组成;课后是翻转课堂模式的知识拓展阶段,包括交流、复习及拓展练习。①课前。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基本理论和重难点由老师准备教学资料,负责相关微视频讲义的制作和讲解,一般应用性或操作实践的内容作为众包任务在学习平台中,学生自行分组,上网搜索,进行重点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讨论,并制作微视频讲义。两类内容均按照基础资源(电子课件、纸质教案等)和扩展资源(微视频教程、相关学习网站等)两类准备,制作完成后上传网上。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在线自学,并总结掌握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②课中。上课时同学们互相分享和交流,教师对各小组报告进行适当点评和补充讲解,对学生课内或课外学习中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答疑解惑,并总结和评价。分配小组,合作学习:依据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和问题,按组合作完成,学生讨论;针对问题、答疑解惑:针对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因材施教、答疑解惑;相互交流、巩固练习、总结收获:教师答疑解惑后,学生们要总结经验并把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理解、巩固,小组和小组之间要相互交流,彼此分享。对知识系统梳理、教师总结: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点梳理,再次强调重难点,并从小组合作及师生的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价。③课后。课后学生根据兴趣,再次详细阅读各小组提供的微视频资料和报告,完成测试以深化巩固所学知识。
(二)基于众包技术的微视频讲义获取。基于众包的自主学习平台参与者主要有任务者(老师)和任务完成者(学生)。老师完成如下操作:(1)设计众包任务;(2)在众包平台上任务;(3)接收任务完成者提交的答案;(4)整合答案,解决问题。学生完成如下操作:(1)选择合适的任务;(2)接收众包任务;(3)执行任务;(4)提交任务答案。从时间上看,一次众包过程可以分为任务准备、任务执行和答案整合3个阶段。其中任务准备阶段包括:老师设计和任务,学生选择任务执行;任务执行阶段包括:学生接收并解答任务,提交结果;结果整合阶段包括:老师接收学生提交内容并整合。该方法通过设置众包任务—关键知识点,学生参与众包任务进行微视频讲义制作,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得到有效的知识点微视频讲义。然后,综合考虑难度系数和各小组对微视频讲义的评价结果,作为正式讲义内容在网站。
(三)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的对比与评价。学期结束时,给出对知识与学生的评价。通过知识点的难度系数和学生对知识点的主观评分对知识点的权重进行量化,标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利用学生课后测试成绩评估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作为平时成绩;通过学生对知识点制作质量主观评分,以及被其他学生“收藏”“好评”的次数评估其学习和知识梳理能力等级。该评价体系为学生自我定位和查漏补缺提供参考,同时,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由任务完成而带来的成就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
一、我国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社会,教育的封闭性,盲目性导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教学课程单一
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形式在最近几年从在全国各地普及,教学的课程完善较晚,从而也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开设较晚,大多数学习都是从初中才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初中才开始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开始接触这一门课程的时间比较晚,过了最容易接受的时期,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有抵触情绪。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现在觉得很生疏,不知道怎么做,中学生的自尊自信心里受不了,不会也不和老师沟通要求老师讲解,老师因为不知道,以为学生都会了,一到考试就露出马脚,其实说起来都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正确导致的。计算机应用为什么叫计算机应用,因为他就是使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是要以计算机为载体。用计算机来学习的。计算机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以前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有计算机这一东西,学生上课的认真性大大减低。上计算机课每人一台计算机,众所周知,计算机功能很多,可以上网、可以听歌、可以打游戏等等。老师上课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作,而不是是上网、听歌、打游戏的。老师在讲课,学生在下面玩。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下面是听课还是怎样?问题就来了。老师不能积极带动学生好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式和以往上课一样。方式不正确,得到的结果就一点有问题。没有因材施教,不能正确因人施教,教学方式不正确就无法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是现在老师所面临的考验,只有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才能开展的越来越好。
二、在不断完善的现代化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必须熟练
计算机应用也是衡量现在一个人的重要指标。因此,这对于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何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非常值得研究与探索的。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老师要在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时候,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是好奇且又抗拒的,老师要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积极带动学生,对学生也要严格要求,积极自动得去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耐心仔细教会学生计算机应用里的每一个知识,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上计算机课所应有的福利,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玩一下其他的计算机里面的应用,调节好氛围是很重要的;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老师是学生的老师,老师就要认真分析出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好奇与认知,因为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接触层次不一样,有的学生在没有接触到计算机应用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已经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过计算机了,而有些学生也因为某写原因可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认知层次不一样,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认知程度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认知计算机程度高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可能就不是太难,反之,对于那一部分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的接受难度可能会很高。所以,老师要做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同学生不同对待,特别是对于计算机认知程度不是很高的学生应该给予重点辅导,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品质,在上课的时候要保证良好心态,不因学生错误而生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鼓励学生,关心学生。
三、总结
Abstract Subject teaching must be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media to keep pace with the trend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nformation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Teacher centered" problem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by the single "Teacher centered" to "leading main body" combining learning mode;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material resource group to build sharing, in order to be more material resources as an intermediary, interpersonal cyber source and social cognitive resources,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rom learn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facilities etc..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arning resource library; academic evaluation
教育与信息化融合是时代趋势。当前,国际教育信息化突飞猛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往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我国把教育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为了顺应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潮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本文拟探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问题。
1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评
教育信息化重视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发教育资源,达到优化教育过程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1.1 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评
1.1.1 国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美国作为全球信息技术的引领者,特别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美国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经历三个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期的CAI,80 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CAL和90 年代中期以来的ITC,ITC阶段又分WebQuest和TPACK两个子阶段。除TPACK模式较重视教师作用外,其余模式都强调纯粹“学生中心”。欧、亚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基本参照美国模式。
1.1.2 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
国外通过教育信息化规划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美国于2010年3月公布了《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法国公布“2012数字法国”计划,英国了教育信息化2010-2012年战略,日本于2010年“教育信息化展望大纲”,韩国《u-KOREA Master Plan (2006-2015)》。
当前信息技术催生新的学习方式,如悦趣学习、学习分析、电子书、个性化网站等。国外通过信息化规划,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这些举措值得我国借鉴。
1.2 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评
1.2.1 我国教育信息化述评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和西方国家类似,但其发展的进度与特征则稍有不同。高等教育从1990 年代末至2003年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l展的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以后,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第二阶段,强调教育信息化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学者对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研究有特色有成果,如南国农倡导的“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体系,祝智庭关于教育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和他所提出的协同学习理论;黄荣怀关于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和TEL五定律等,[1]都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2.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化整合研究述评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是指通过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以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信息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方面,冯国芳提出了大学生的德性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取向;[2]周春燕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应该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社会实践为必要补充的综合性、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3]学者们侧重于从教学策略方面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问题,而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进行人际网络资源和社会认知网络资源建设,以及如何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等问题缺少思考和对策。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促使诸如慕课(MOOC)这些高端的教学方式走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只有部分综合实力强的高校有条件实施慕课教学方式,多数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学习方面的问题
抽样调查表明,[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有: (1)教师中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常用的教学方式”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讲授法”的占62%,学生选择“讲授法”的占70%,而学生希望老师采用“讲授法”的仅占10%,“探究式”的占34%,“讨论式”的占4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状况与学生的期盼反差很大,学生强烈要求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式,由?v授法转为民主型的探讨式。(2)知识本位。“知识本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如在问到学生请教同龄人学习的内容时,对“专业知识、价值观”等7个问题的选择,排在前3位的是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价值观”排在第5位,“思想”排在第6位,反映高校学生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修养。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评价方面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学业评价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中心,偏重知识,评价主体与标准单一,强调终结性评价。其表现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认知层面评价,以封闭式的笔试为主,偶尔有开放式的考试,忽视对学生情感与行为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思想觉悟三个方面的素养。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学习资源库建设方面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使“90后”更乐于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率超过 96%。网络学习已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鼓励师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或是网络学习资源库建设的“碎片化”现象。
3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是在新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采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构建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模式、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特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这种创新要使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教学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在于教育能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对半课堂和十分课堂为例:
(1)对半课堂。对半课堂就是围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三维教学目标,一节课中,教师宜用一半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和引导思想觉悟,另一半时间则交给学生,或围绕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或通过网络展示主题研究成果,等等。
(2)十分课堂。通过十分课堂实施教育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一是围绕授课内容开展“学生新闻讲评十分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时政素质与辨别是非能力;二是开展服务教学目标的“课间十分精彩”自由展示活动,由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合作形式上网寻找资料,利用课间十分钟用歌、舞、图、文、音、像等方式呈现。
从教育思想看,对半课堂、十分课堂转向了“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与情感体验者。教学内容由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辅之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及内化的工具。[5]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实践贯穿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理念,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朝着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刻都可以获得所需任何信息的3A学习方式(Anywhere,Anytime,Anydevice)迈进。
3.2.1 主题合作研究
基于教育信息环境,要求学生开展主题合作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有跟踪有引导,并通过网页展示学生研究的优秀成果。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题研究为例,主题合作研究途径包括:(1)征集研究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围绕授课内容利用网络投票征集研究主题,所选主题要有科学性、新颖性和价值性,学生组长呈报研究主题给授课教师审议和备案。(2)学生“头脑风暴”。针对研究主题,学生借助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对研究主题进行探讨辩论,授课教师在线上进行引导,答疑解惑。(3)总结主题学习。学生对研究主题进行了一定时段的讨论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研究主题写成小论文,深化对研究主题的理解。
3.2.2 时政社团实践
时政社团是以培养学生时政素质为宗旨的学生组织,同时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时政研究协会,旨在通过关注时事新闻、研究时事政策,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支持国家政策。时政研究协会每天热点新闻,由协会干事通过手机飞信或微信的方式,每天轮流给会员和所有愿意加入时政微信群的学生热点新闻;每周网络时政沙龙,对近期新闻大事进行点评;每月进行时政热点研究,采用每月研究一主题的方式研究时政热点;每学期开展时政辩论活动,通过对时政热点进行半决赛和决赛形式,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良好的时政素质。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资源建设创新
泛在学习是指在无所不在的学习情境空间中,在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者透过情境感知设备与情境相关群体或智能知识主体,以自然的方式交互、共享和构建个体认知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6]当前,虽然泛在学习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但我们可以借鉴其理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资源的创新建设。
3.3.1 群建共享资源
群建共享资源就是从专家输送的单一信息来源的传递模式转变为由用户输送信息的多源传递模式。群建共享资源模式,可以汇集众人智慧与力量,极大地缩减资源的生成周期,提高资源更新频率,能够建设海量的、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学习资源。[7]
3.3.2 人际网络资源
联通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不同信息节点之间产生联结的过程。这些信息节点不仅包括物化资源,而且包括认知网络中的人。人际网络主要是基于无处不在的资源网络和通讯网络,由学习相同或相似学习内容的学习者群体构建的关系网络。[8]教育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学习者不仅与物化的学习资源相交互,学习者通过学习资源还可以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建立动态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建设人际网络资源,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人与人的交互构建稳定的和可发展的社会性网络,既可以消除学习者因为仅仅是面对物化资源而产生的“孤独感”,又能促使学习者在人际网络资源中保证学习的持续进行和良性发展。
3.3.3 社会认知网络资源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意义、共享和参与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社会认知网络是由知识和人共同构成的网络,是在人与知识的深度互动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是在人际网络基础上建立的聚集了所有学习者的认知的智慧网络。学习资源除了作为知识的载体外,还能够成为建立人际网络的中介点,即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透过资源,与学习该资源的人建立联系,组建可以无限扩展的社会认知网络。[9]学习者通过社会认知网络不仅能获取所需要的物化资源,还能找到相应的人力资源,如通过某一个学习内容,可以快速定位到这个内容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或适合的学习伙伴,从他们身上获取知识和智慧,从而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莫大的帮助。[10]
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源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调动师生力量,致力于群建共享资源、人际网络资源和社会认知网络资源建设,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维目标,把所收集的资源按知识资源模块、德育资源模块和能力素质资源模块进行分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创新的保障措施
4.1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及共建共享资源机制
信息时代的学习模式要求具备一套综合的学习设施,以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高校要建设数字校园,包括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推进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高校可以通过建设ICT(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以便支撑学生的“三A”学习,即在学校建立ICT 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家中可以通过必要的软件连接互联网获取访问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构建共建共享理念下的区域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机制。包括:(1)院校联动机制。发挥院校优势,深化院校间的合作,鼓励院校优势互补和联合发展。(2)合作同盟机制。寻求经济资助与技术支持,建立包括教育、政府、企事业的多元合作结构。(3)分层梯度发展机制。根据院校的特点,强化分层分类,实施分步进行、梯度推进网络建设模式。
4.2 构建适合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学业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依然沿袭传统模式:学生先安排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然后进行实习。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时,工作经验不足,技术达不到企业要求,胜任不了工作岗位的需要。“工学交替”是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工学交替”的学生实习,使学生了解生产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2)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操作技能等得到提高,清楚认识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位置,更加务实、勤奋,明确了今后目标。
(3)通过“工学交替”模式的探索,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逐步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新模式。
2014年我校与芜湖威灵电机有限公司决定实行“工学交替”,安排我班学生于2014年2月10日到该公司实习三个月,学校安排我跟随学生下厂。
1.实习基本情况
1.1家长和学生对实习态度
98%家长持理解、赞同态度,原因有二:一是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精神;二是看成就业前的大练兵。学生则是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1.2工作安排
五十一位同学被安排到三个车间(RP、SP、准备),十一条流水线,四十三个不同工序。
1.3工作时间和待遇
2月至6月,学生工作时间有两班,一班是“三班倒”,一班是“长白班”(每天工作12小时)。学生保底工资是2000元整,多劳多得,平均两千六百元左右。
1.4实习初期存在问题
(1)不习惯晨昏颠倒的作息时间。
(2)不习惯突降而至的劳动强度。
(3)不习惯经济手段的惩罚措施。
一个月后,绝大部分学生适应,学生惊讶于自己的转变,这说明实习是改变他们生活规律(有的学生上学包夜上网)、劳动观念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1.5实习结束情况
学生于6月中旬返校,原以为回来是一盘散沙,但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依然循规蹈矩,参加了技能鉴定和市级统考:技能(电工,钳工)通过率为100%,92.7%的人通过了市职教研究室组织的统考。家长反映孩子比以前懂事,9月份正式分配时,有26名学生依然选择威灵。这说明“工学交替”的效果是良好的,开辟了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工学交替”过程的几点思考
2.1教与学、传统教材与新产品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深感绝大部分学生有强烈厌学情绪。除学生自身原因外,老师讲课是在“黑板上开机床,在教室里开汽车。”学生对结构、传动原理和操作规程无法理解,形成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常年在教学第一线,与外界沟通较少。在调研中我学到不少新工艺和新技术,也了解到企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具备的专业知识。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办好职业教育。
2.2调研中有这样一件事:车间主任要一位学生把某一皮带长度数据报上来,这位学生竟傻乎乎地要用尺子去量,幸亏另一位同学根据《机械基础》中有关带传动公式计算出皮带长度,车间主任觉得这位学生素质不错,过不了几天就将其提拔为拉长(类似组长的职务)。这件事不仅给学生、也给我们教师很大触动:在教学中应多了解实际,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发展空间。
2.3来实习前,我认为学生到公司就是操作工,是做不了技术活的。但这次调研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有一道工序是将螺丝旋进20个螺距,当旋到第20个螺距时,表盘上会自动显示,操作工每天机械地去做。我校学生没干几天就好奇地问组长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只能旋进20个螺距,组长说和下二道工序有关,如果不符合操作规程,即少旋或多旋,下面二道工序就无法进行。我认为这是蓝领技术工人和操作工的区别,学生在校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会带着问题去做事,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学过有关专业知识,你才会好奇,到公司后,很快就会脱颖而出。平时有意识将这些典型事例告诉学生,树立信心,要严格要求他们多学习、多动手、多操作才能将知识变为能力。
2.4学生素质与公司要求有矛盾。威灵电机公司需要机电一体化人才,其中机电类用工约占88.9%,电工电子类需求量为6.7%,希望学生文化课功底扎实,有相关专业等级证书。对技术工人资格等级要求:初级工占19.5%,中级工占40.8%,高级工占29.3%。技术工人素质偏低:中专、职高、技校学历的占51.3%,高中学历的占12.3%,初中学历的占8.6%,小学及以下占1.7%。即便这样,技术工人流失也较严重,所以公司领导对蓝领技术工人的就业观颇有微词。在调研中,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触是学生不能将自己准确定位在“蓝领技术工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3.机械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3.1我虽是学机械,但对企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已陌生,不了解最新制造技术动态,在家“闭门造车”,制约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建议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老师送到相关公司或高等学校调研和学习,调研可分为四种:一是专业建设调研。主要通过调研了解职业岗位对已有专业及即将开设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老专业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方案。二是教材内容的调研。现行教材是延用七、八十年代的中专教材,甚至是高校教材的压缩型,有的内容在不同课程相互重复,没有考虑到具体专业的特点、学生特点和企业的需求。调研时有针对性对某一课程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开发校本教材。甚至可以根据企业近期生产特点,编写短线教材,开办短期培训班。三是对毕业生跟踪调研,对历届毕业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四是对人才需要预测的调研。通过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调研结果反馈在教育学生上,给他们以信心;反映在教材上,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反映在专业设置上,更受公司、家长、社会的欢迎。
3.2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在威灵实习时,绝大部分学生是在一线流水线上,有些技术工种做不了,实际上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流水线上,能“拿得起、留得住、干得好”的主要还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一线的设备维护、调试类工种,而我校技能培训比较单一和落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求。能组织学生不定期地、短期地(半天或一天)到企业看一看;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主要针对住校生)开办技能培训班。将原有校办工厂重新办起来,作为学生实习基地,走产教 结合之路。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摆脱眼高手低的思维方式,一定会有所收获。可将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打印成册发给每位学生,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3.3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来理解书本知识。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参观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印象;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3.5我校100%专业课教师已获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甚至高级资格证书,但含金量不够,不具备真正的水准。实训时仍然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法,教师少,学生多,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中级工的比例较少,所以教师的培训是长期的,而不是突击性的。应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不是“双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