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强心理攻势――闯畏难情绪关
初一、初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十三、十四岁左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是自觉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因此,几何证明的入门,也就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才接触,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学生在这时“跌倒了”,就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最终成了几何“门外汉”。但有的学生,在这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失败了,却信心十足,不断地去总结,认真思考,最后越学越有兴趣。我教的一个班的学生小周:虽然她平时上课能安静听讲,但是集中注意力时间很短,记忆能力也特别差,当老师提问她时,总是羞涩地低下头,默不作声。她经常偷工减料地写作业,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她数学总分只有30多分。我想自己一定要努力改变这一情况,共同寻找一条适合她的教学之路。
通过与她谈心,让她意识到几何证明题是学习几何的入门,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你和同学们同时开始学习几何,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有不懂的,有疑问的及时问老师,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是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的一个最好的机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老师做到有问必答,也保证不会有任何批评的话。老师相信在你自己的不断总结和尝试下,在几何证明这一块上不会输于任何一个学生。”我让其明白初一、初二正是学习几何证明的一个契机,只要能学好,代数部分也会有所提高,更何况她的前一阶段的数学成绩在个人的努力下还是有所提高,说明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强的。通过谈心她表示愿意克服困难,和大家一起学习几何证明。当她有进步后,及时地给予表扬。“你做得真好,继续努力!!”“虽然有点小问题,但有进步,加油!”在交上的作业中,总是给予点评,写些鼓励的语言。在不断的鼓励和帮助下,学习逐渐有了信心,学习成绩在逐步提高。
二、小梯度递进――闯层层技能关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牢记几何语言 。 几何证明题,要使用几何语言,这对于刚学几何的学生来说,仅当又学一门“外语”,并努力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的语言使用和表达能力。
首先,从几何第一课起,就应该特别注意几何语言的规范性,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规范性的几何语句。如:“延长线段AB到点C,使AC=2AB”,“过点C作CDAB,垂足为点D”,“过点A作l∥CD”等,每一句通过上课的教学,课后的辅导,手把手的作图,表达几何语言;表达几何语言后作图,反复多次,让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看得懂题意。
其次,要注意对几何语言的理解,几何语言表达要确切。例如:钝角的意义是“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叫钝角”,“大于直角或小于平角的角叫钝角”,把“而”字说成了“或”字,这就是学习对几何语言理解不佳,造成的表达不确切。“一字之差”意思各异,在辅导时,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对其犯的错误反复更正,做到学习之初要严谨。
2、规范推理格式 。 数学中推理证明的书写格式有许多种,但最基本的是演绎法,也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知识,顺着推理,由“已知”得“推知”,由“推知”得“未知”,逐步地推出求证的结论来。这种证题格式一般叫“演绎法”,课本上的定理证明,例题的证明,多数是采用这种格式。它的书写形式表达常用语言是“因为…,所以…”特别是一开始学习几何证明,首先要掌握好这种推理格式,做到规范化。
3、积累证明思路。 “几何证明难”最难莫过于没有思路。怎样积累证明思路呢?这主要靠听讲,看书时积极思考,不仅弄明白题目是“如何证明?”,还要进一步追究一下,“证明题方法是如何想出来的?”。只有经常这样独立思考,才会使自己的思路开阔灵活。随着证明题难度的增加,还要教会学生用“两头凑”的方法,即在同一个证明题的分析过程中,分析法与综合法并用,来缩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距离,在教学安排时,要给其足够的时间思考,而且重复证明思路,提高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善于总结经验――把好思维总结关
随着几何课程的进展,几何证明题的内容和难度都会不断地增加。因此,学习了一段之后,要回顾一下,看看已学了哪些知识点?自己在审题,推理、思路分析,证明过程等的书写方面掌握了没有,熟练的程度如何?如果在某些方面掌握得还不很好,就要在该方面多作一些练习,多想多问,使自己达到即熟练,又会“巧用”的程度。
【关键词】语文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01-02
阅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阅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阅读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由此观之,阅读文能使讲读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因此,探索改革阅读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阅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2 梳理归纳法。
完成阅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六单元的五篇课文(《猫》《斑羚飞渡》两课是讲读课文,《华南虎》与《马》是阅读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小动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育学生关注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3 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4 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5 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高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讲,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地方时,时区"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 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 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高中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气候分布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 ,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来显示的。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来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回答来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有一次我在讲高中地理"生态系统"时,有学生问:"假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有没有生物?"尽管我对这个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感到很突然,但对学生敢于提问的作法我还是给予肯定。并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深刻回味,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例如: "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大?""假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创见。
四、"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据上海青浦教改经验论述:“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园地,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
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荔枝蜜》《小麻雀》两课是讲读课文,《猫》与《挖荠菜》是自读课文,《榆钱饭》是练习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线索上都是以对小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美猴吗?为什么喜欢?你认为美猴具备哪些做王的条件?这个问题牵动了全文的主线,学生从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现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怎样写读书笔记》一文可让学生以读带练,以练带读,读练结合,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画蛋,练功》一文可设计从《画蛋,练功》谈成功的问题。这样根据教学自读文知识点,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仅突出自读重点,也强化了自读重点。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干将莫邪》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干将之妻莫邪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为何莫邪的名字要与干将并列?一般学生对课文理解限于表面,认为莫邪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是引起以后人物和情节的联结点,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只能起到陪衬作用,没有分析必要。但通过争议,从故事里人物关系的分析中,学生会得出很有深度有质量的见解。莫邪虽在故事中没有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举,但她嘱儿实现父亲遗愿,命儿报杀父之仇,显然儿从母命后凶多吉少。莫邪已经痛失丈夫十几年,又要舍出含辛茹苦养大相依为命的儿子,面临抉择,她忍痛割爱,宁忍今后孤寂无依之苦,也要报杀夫之仇,忍离子之痛也要铲除暴君。干将之妻莫邪铲除暴君的决心和牺牲精神,不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不能不说莫邪也不失作者笔下的一除暴巾帼。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是当之无愧的,决不是人物陪衬而是作者匠心所在,是表现中心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议论、鉴赏文章的能力。
(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干将莫邪》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试根据故事情节编写莫邪嘱儿实现父亲遗嘱前后的心理和行动语言描写。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作用。
这样,教学人员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文”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文”的关键。
因此,要想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能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之后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自读文课型特点、“自读文”与“讲读文”关系的同时,去搞好“自读文”导读设计,传授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法,这可说是一条提高“自读文”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但问题远不能到此就宣告解决,它的深广复杂性也可说是留给语文教师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钢琴学习 兴趣 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成为家长培育子女专业特长,增强综合素养,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而西洋乐器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以其特有的古典魅力、高雅的艺术价值和有利于左右脑平衡发展的特殊优势往往成为家长课外兴趣教育的首选。近年来,我国的钢琴教育正在逐步升温,掀起的钢琴考级热潮一年高于一年,这不仅是社会对钢琴的认识,也是钢琴走向群众、走入生活最直接的体现。但是,由于钢琴学习过程的漫长性和枯燥性,钢琴教育师资的良莠不齐,部分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等诸多原因导致很多琴童在习琴的过程中丧失兴趣,半途而废。
其实钢琴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时甚至贯穿学习者的一生,学习者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没有学习兴趣的支撑,单凭教师的说教和家长的强迫是无法奏效的,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兴趣对于钢琴这门学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实验证明,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和行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想让孩子对钢琴产生不间断的兴趣确实很难,这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以下将从这三方面着手逐一分析如何提高儿童钢琴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关键
由于全国各地“钢琴热”的影响,每个城市钢琴教师的队伍庞大而又繁杂,其中有一大部分不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科班出身的老师,有的甚至自己才接触了钢琴的一点皮毛也开始堂而皇之的当起了钢琴教师。这样的教师无论是在范奏能力上还是曲目把握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从而无法很好的调动儿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自然也不会使他们产生什么浓厚的兴趣,为漫长的钢琴学习过程埋下了隐患。因此,给刚入门的琴童选择一个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科学教学方法的老师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称职的老师一般会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选择曲目方面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热爱钢琴
在钢琴启蒙教学中,教学曲目选择得当,是充分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好办法。在选曲前,教师一定要全面把握每个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比如说有些比较安静的孩子喜欢舒缓的音乐,如果让他们弹奏速度稍快或者情绪稍热烈的曲目,不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有些性格活泼的儿童喜欢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比如《四小天鹅舞曲》这一类型曲目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兴奋,更加迫不及待的去完成练习。因此,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钢琴教师在选择曲目时一定会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定会充分了解每一个琴童的审美需求,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学,通过动听的音乐使孩子们更加热爱钢琴。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启发儿童的兴趣,充分调动弹奏的积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科学的教学方法,钢琴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同教师的方法科学与否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有经验的老师能够做到循循善诱,从而充分调动儿童弹琴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曲目的左右手配合稍有难度,如果几次都合不上,孩子容易产生懈怠的情绪,这时候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坐在琴凳上,帮着他们完成其中一只手的内容,让孩子弹另一只手的旋律,然后合作完成一首乐曲时,他们通常会很兴奋,因为整个过程就像做游戏一样,不仅要讲究配合,还要用心聆听彼此的旋律,稍一走神拍子就有可能错开,这样练习几遍再交换声部弹,不知不觉中,孩子对两只手的声部就会非常熟悉了,独立弹奏时,左右手配合也就不存在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在钢琴上做游戏的快乐,也能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激发儿童的表现欲
钢琴观摩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激发儿童的表现欲。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正常儿童的内心有着受人期待和引人注意的强烈需要,教师定期组织观摩不仅可以满足儿童在这方面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促进大家的学习交流。轮流上台弹奏可以消除紧张感,在众人瞩目下完成自己的曲目也会让儿童体会到极大的成功感和快乐,如果老师和家长再适时给与表扬就会更加增强孩子的自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钢琴学习会逐渐步入良性循环,效果显著。
(四)及时解决弹奏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儿童的自信心
每一位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有些困难足以让一个成年人抓狂,更别说儿童了。在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定要和琴童一起面对,要有耐心的仔细分析,逐一讲解,分解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切不可责怪埋怨,也不能置之不理,一些弹奏中的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便会日积月累变成大问题难以纠正,导致琴童越学越累,最终丧失兴趣,半途而废。
二、家长正确的培养目标和良好的教育心态是提高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根本保证
家长在孩子的整个钢琴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一个琴童除了每周一次的钢琴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由家长陪着练习的,因此,家长的态度和耐心直接会影响到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事实上,有很多家长从一开始选择给孩子学钢琴时就没有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他们不是以培养孩子的素质,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生活为目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期望孩子尽快拿到十级证书,这样的教育往往适得其反。笔者认为,作为家长,首先自身要热爱音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给孩子营造音乐氛围,比如经常和孩子一起欣赏某个名家的演奏碟片或是经常带孩子观看音乐会,让孩子多接触与音乐有关的人和事,可以极大的提高钢琴学习的兴趣。难以想象一个没有音乐氛围的家庭能培养出优秀的琴童。
三、学生自身的天赋和努力是保持学习兴趣不间断的重要条件
天赋和努力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是颇为重要的,在钢琴学习中,这两者也是缺一不可。光有天赋但不努力练习是很难把握演奏精髓的,反之,仅靠努力没有天赋也是很难学得长久的。初学钢琴的儿童在面对钢琴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时是既兴奋又好奇,但不是每个琴童都能把这份兴奋与好奇不间断的保持下去的。有些孩子在一开始学琴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新鲜劲过后,他们在当今繁重的文化课学习压力下,逐渐会对钢琴课中枯燥的手指练习失去兴趣。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和家长都应当积极的给与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消除懈怠情绪,科学安排好学习和练琴的时间,劳逸结合,使他们能够保持不间断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教师、家长、学生这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提高钢琴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