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专业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46-01
一、旅游专业的教学
(一)在旅游专业文化方面凸现特色。在旅游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本着夯实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的思路,高起点确立旅游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实行“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特色、精品、精致的定位。凸现“专业教育特色化,教育过程精致化,人才培养精品化”的专业理念,培养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教学的专业设置、课程模块、就业接轨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方面精致办学,培养精品。
(二)在旅游专业建设方面凸现特色
(1)以需求为导向,及时收集用人信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旅游人才培养要根据旅游市场调查确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以旅游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教育为目标;围绕旅游一线能力要求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纽带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内、校外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实践教学环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以旅游知识为基础,校内、校外互补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2)开发“紧跟旅游市场需求设置教学,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习方向”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设计切合行业实际的教学计划,通过对用人单位以及旅游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分析,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要不断依据行业的发展对专业需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教学计划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以够用为基本出发点,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结合旅游行业讲解、管理、操作三项基本技能设计和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始终贯穿职业能力要求的培养,使能力和素质培养可操作性强。
二、旅游专业的实践
(一)根据组织形式。划分学校统筹安排模式,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进行统一管理与指导。学生必须到定点合作的旅游单位实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技能培养。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学校统一安排、统一管理与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相结合。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即学校在实习方面不做统一安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
(二)根据实习时间划分。集中式实习模式,把实习教学任务完整地安排在一个学期或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安排其他时间进行实习。分散式实习模式,把实习教学分散安排在几个时间段内完成。此种实习方式涉及因素太多,操作性不强;但是这种方式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学生实践技能薄弱的问题。
三、旅游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及评价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文件,指导实践的教师在认知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前都要安排好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规范考核办法,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一)教学与实践
(1)在实习指导方法上,教师应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促进学生主动实习,校内实习以教师业务指导为主,在校外实习中,实习指导则需由业务指导转变为工作方式和相关原则指导。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心理辅导较之内容指导更为重要。当学生面临着自身角色转换、复杂人际关系处理以及生理和心理压力等客观现实时,或多或少会出现迷茫、困惑甚至对抗情绪。为此,须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业务知识准备,深入理解实习计划安排,端正实习态度,克服抵触情绪、盲目乐观或者惧怕实习等不良心理。让学生清楚实习目的、任务、要求以及实习内容和程序,尽快适应实习岗位工作。
(2)以尊重实习单位为前提努力满足学生的正常实习期望学校可适当提高实习目标定位,努力扭转“实习生二廉价劳动力”的不良形象和偏颇观点,促使实习单位重视并尽可能为实习生提供锻炼和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实习生一定的岗位选择权,连续实习时间超过三个月则力争更换实习岗位,以期丰富实习内容。积极创新实习指导方式,利用网络、电话等手段进行异地交流和指导,随时通过实习学生交流联系的同学录或留言薄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和心理状况。在实习初期、结束期以及学生心理变化转折期,尤其要重视和学生的电话交流或面对面交流,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实习学生以良好心态去面对实习生活。
(二)完善实习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一般由实习单位评分、指导老师评分、实习作业评分三部分组成。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这三部分考核内容的重要性科学地确定各项内容的权数,然后再细化每一项考核内容,拟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比如,实习单位评估一项就可以分解为考勤、实习期间的奖惩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等指标,然后采用分项打分的方式对评价实习表现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旅游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纯粹的服务型实习己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和实际需要,如何创建新型的实习方式,提升现有的实习品质,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学院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是学院和行业的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艳良.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J].职业时空(综合版)2007, (4).
[2]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 (1)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作用的一种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其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通过学习、研究、工作、生活等各种途径与实践客体发生作用,而展现的应对、解决系列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它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个体的整体能力,是其实践个体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这种实践能力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如身心健康水平、知识广度与深度、经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等。它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分为基础性实践能力、专业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基础性专业能力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无论哪个专业学生都必须具备。它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信息运用能力、组织与管理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性实践能力建立在其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解决旅游管理领域问题的能力,如酒店经营管理能力、旅游产品设计能力、导游服务能力、旅游经济分析能力、旅游领域研究等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建立在其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基础上的解决综合问题的高级能力。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实践能力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创新。在旅游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培养具有优秀综合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最高目标。
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紧缺
双师型教师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这类教师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它的教学要求要有一定数量、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然而,目前中国院校大多旅游管理专业都存在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一种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量”少,很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过旅游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很低,有些教师的科研可能做得很好,理论水平很高,然而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没法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旅游管理人才。另一种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质”低,不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拥有导游证、饭店经理资格证、景区管理证等专业相关证书,但却没有在相应岗位系统、长时间实践过,仅是零散的接触或体验过相应的岗位工作,这类教师往往很难全面把握这些岗位的系列实践问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很有限。
(二)实践学习结构不合理
实践是学生理论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素质提高的核心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学习体系。然而根据调查,中国大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类型结构极其不合理。从时间结构来看,大一到大四旅游管理专业有内容不同、难度不同的专业课程,这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必须有连续的实践体系,这包括低年级的认知见习、中年级的课程实习、高年级的毕业实习等实践阶段。目前大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体比较重视,效果也比较好,但低年级的认知见习、中年级的课程实习时间远远不够,这导致很多课程实践操作部分基本流于形式。从内容还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主要包括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模块,目前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做得较好的主要集中酒店与旅行社模块,包括导游、计调、中西餐厅摆台、客房布置与管理等方面,而景区管理方面的实践却往往被忽略。学生实践内容的不完善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今旅游迅猛发展的时代,景区经营与管理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其进行扎实的实践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三)课程体系不科学
课程体系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与效度。从中国大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不全面、重课堂轻课外的特点。几乎所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都为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旅游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酒店管理概论等,而如旅游商品开发与设计、旅游策划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较少。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大多院校课程实践教学不全面,如导游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导游词的讲练,而全陪、地接、领队等方面却往往被忽视。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院校主要狠抓课堂教学,高度重视模拟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却没有被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把实践课程放置在相关企事业岗位中完成,如把部分餐饮、客房、计调等实践教学内容放在酒店、旅行社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具有较好的作用。
(四)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不科学
科学的监控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尽管目前中国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大多有具体的内容、形式等要求,但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并非理想。表面上,不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监控类似于理论课程教学,但实际操作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明显存在盲点,如有些学校对学生实习评价主要由实习生本人自我总结、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组成,但每个模块大多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成分。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形式多样,不少指导教师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管理方案,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很难评价。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措施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质量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旅游管理专业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相关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以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旅游企业签订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的战略联盟协议。同时,一方面形成校外相关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行政部门的专家到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重视校内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行政部门联合攻关研究提升专业技能。
(二)优化课程体系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根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论,把课程体系分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又分为公共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发展能力模块。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既有实践操作的内容,也有实践研究部分。本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有关旅游服务技能比赛或相关旅游协会的一些活动。将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分为四大块即:经济与逻辑分析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谋划和策划能力。按照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按照“整合、分解、增加、舍弃、压缩、保留”思路优化了现有课程,删除不必要的课程,增设一些专业特色课程,以提升课程支撑能力,形成模块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如将酒店餐饮管理与酒店餐饮服务整合为酒店餐饮管理,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地图整合为旅游地理学,将旅游资源学与景观学整合为旅游资源与景观;将旅游市场营销分解为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策划学。按照不同方向的“前期趋同,后期分化”原则优化课程开课时序,即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包括课堂模拟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企业见习实训、中期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实训等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狠抓课堂模拟实训,推行模拟情景教学,将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实训的方式加以演练,使其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夯实校内仿真实训,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为依托,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如旅游业口语交际实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职业技能实训等。重视认知见习实训,这主要是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和调查研究,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规程及实际工作情况,加深学生对行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注重中期专业见习,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互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把握,同时通过这个环节了解自身不足,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突出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加深职业认识,同时也是培养职业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完善了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4-03
一、引言
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实现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M而实现专业教学的升华,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则显得意义重大。
二、对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从属地位模式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以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属于从属地位,在这一模式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实践教学始终被认为是辅的课程,即使是为学生安排实践教学活动,但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仍然倾向于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很多高职院校名义上为学生安排了酒店服务实践课、餐饮服务实践课以及导游实践课,但事实上,实践课的课时数量非常少,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无法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集中实践模式
集中实践模式可以说是对上述实践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由于我国传统高职学校旅游管理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所以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采取了“3+1”式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校内接受3年理论教育,剩下一年进入到旅游企业中参加岗位实习。这一模式的建立,极大的延长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时间,也可以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得到锻炼,对于其将来真正走向社会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无法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而且学生在最后一年参加岗位实习之后,其毕业论文完成以及答辩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出现矛盾。
(三)自主实践模式
自主实践教学模式与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是在前三学年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最后一学年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只不过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校不作统一安排,让学生自主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并在实践学习结束之际提交相应的实践报告。在这一模式下,唯一能够评价学生实践学习效果的依据就是实践报告,但是事实表明,实践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很难辨别,所以,很难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所以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一)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
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可以说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产物,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企业的发展中,主要包括酒店、旅行社等,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是将学生安排到具体的旅游企业中,让学生提前熟悉旅游企业的岗位工作,使其提前熟悉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工作表现,已成为企业整体业绩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
(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术教育,其重点教育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而我国社会发展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而且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了解工作环境,使其在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在毕业就业过程中,凭借其较强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且,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旅游管理的学生而言,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当其真正参与到工作实践之后,会以更加专业的眼光看待企业的日常运行,如,酒店的实习生能够以更加专业的角度看待顾客的实际需求,并且在其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为顾客提供更加专业而全面的服务,从而实现工作的创新。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有待改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很少融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很多学校对理论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有所曲解,认为学生在后期会被送入企业参与实践活动,所以理论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都是进行理论灌输,在参与岗位实习之前,很多学生对岗位工作非常陌生,即使参与了岗位实习活动,也很难适应工作环境,无法满足岗位需求,进而对其实践教学活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不论今后进入酒店或者旅行社工作,特别是在发达城市,所服务的消费者中,外国人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所以,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二)校企合作模式尚未成熟
调查发现,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开始实习阶段,学校无法将所有学生合理安排到各个企业之中,很多学生迫不得已进行自主实习,但是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很难收到实践效果。所以,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已经与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合作关系,但是,仍然缺乏对细问题的关注,突出表现为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其生活环境得不到保障。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往往会忽略员工生活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实习生的生活保障,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后,才发现企业所提供的食宿环境严重不符合标准,与学校的食宿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学校已经和企业签订了相应的协议,所以学生只能被迫接受,这种情况会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且这种做法基本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对学生真正考核的目的。在学生实习期间,一些学校虽然会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察,但很多教师只是去实习单位简单看一下,无法收到实质性的考察效果。
五、进一步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一)加强专业教学
为了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为了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理论教学阶段应该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如每周安排1个或2个课时,在实践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岗位工作内容,如酒店工作中的餐桌摆放实践教学、导游实务教学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并且通过真正的岗位工作,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水平,从而为其毕业真正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英语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和酒店、旅行社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相应的合同,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确实参与到企业的实习工作中。学校必须通过和企业管理者的沟通,让其明白校企合作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既满足了企业的人员招聘要求,也实现了学校实践教学的目标,而且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及意愿情况和企业进行协商和调整,从而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的权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安排专门教师对企业环境进行考察,并且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了解其对企业环境的要求,之后再和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从而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考核效果,针对每一批参与岗位实习的学生,学校应该为其安排特定的指导教师,实习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企业,而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的日常表现进行考察,并且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为其打分,以此作为最后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另外,学生的实习报告需要首先通过指导教师的审核,如果发现学生的实习报告文不符实,则需要重新写,指导教师审核之后,再统一上交作最后审核,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考核效果。在实习过程中,考核教师要和企业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认真监督,而且要各自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出评定,这样的考核评价才会更加全面,考核结果也会更准确。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旅游专业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高丽红(1980- ),女,江苏无锡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67-02
一、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再加上实践环节存在诸多设计不科学的地方,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也不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受此影响,学生有可能丧失对本专业的信心和热情,甚至全盘否定自己。长此以往,部分用人单位便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即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便是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不科学所导致的严重“恶果”。与此同时,各大高职院校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加大了研究投入,希望通过一些途径来缓解,甚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难题,只有找出、分析、解决这些难题,才能将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现将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如下:
1.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缺乏连续性、缺乏系统性、缺乏协调性、缺乏衔接性、缺乏规划机制、缺乏管理机制、缺乏研究机制和缺乏评价机制。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其旅游专业实践课往往位于旅游专业理论课之后,甚至仅仅是作为一种补充。在实际操作环节,通常由旅游专业理论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开展实践教学(包括课时及内容),没有结合旅游公司的需要或者社会的需要去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如此一来,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实践创新方面,还是在操作技能方面均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及内容上存在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为旅游专业投资兴建了专门的实训室。实训室中的硬件设施便是电脑,软件设施便是一些市场旅游模拟软件,整个实训活动借助这类机房而展开。学生利用相关软件构思一个“虚拟”的旅游活动,然后模仿现实中的旅游,来完成该次“虚拟”的旅游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而且要做好虚拟路线的安排、虚拟游客的管理。这种借助实训室的实训方式看似便捷、高效,且有利于成本的节约,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虚拟就是虚拟,是无法真正代替实际的,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旅游市场的内在规律及注意事项,换而言之,实训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严重脱节问题。在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除实训室这种形式之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形式。旅游专业教师选取经典的案例作为讲解和研究的对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是从基层开始的,很难将那些成功的、经典的旅游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由此可见,该种教学安排或教学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旅游专业实训发展成了旅游专业理论教学的一种“附庸”或“补充”。如此一来,学生便被置于被动接受地位,一方面不利于学习热情的激发;另一方面其主观能动性往往被无情地“抹杀”,很难在实训环节一展所长。
3.校企合作项目存在不足。目前,校企合作普遍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学校方面。学校所输送的学生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无法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此一来,便导致了学校、企业在合作方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热情,后者冷淡),合作效果自然不理想。第二,企业方面。企业没有结合学生特点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使校企合作一度呈现出低层次合作特点,如实践周期过短、合作不规范、依靠人脉关系维系等,总之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4.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不合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应采取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方法。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高职院校仍旧沿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成绩论英雄” ,没有针对专业特点、社会需要来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评价方法,却过于简单,且执行起来不够严格,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参与热情,甚至照搬他人资料来应付学校对自己的考核评价。
5.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在开展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那么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名师才能出高徒。换而言之,高职院校若想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则需要做好相关教师的培养工作,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而且要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就现状而言,相当部分旅游专业教师属于毕业即工作的情况,其基础理论知识可能较为深厚、全面,然而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
二、基于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1.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社会在旅游人才方面的缺口越来越大。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只有专注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能力的高低,所以,高职院校应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这也是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和首要任务。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能够使师生全部置身于社会旅游实践活动中去,让他们在真实的市场中完成教和学,即完成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一模式,才能培养出来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于一身的优秀学生,这才是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才能解决当前实操型旅游人才极为短缺的情况,才能保证该专业学生不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这也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2.企业和学院之间存在着双赢的关系。为顺应时展,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立足于某家具体企业完成相关市场调研、旅游规划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等,从而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计划更加完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考核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最终有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旅游公司需要吸纳学校提供的优秀人才来保证自身的发展,而学校需要借助企业达成就业率指标,二者之间存在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所以,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是双方都乐于促成的。如结合市场需求及旅游专业的自身特色,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组建关于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委员会,向他们征询相关意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实践课程在设置方面得以持续优化,专业课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到企业调研活动中去,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变化,并了解企业对旅游人才的具体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实践课程设置及时、有效的调整。
三、通过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活动中,应以真实而具体的项目为立足点,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要突出实践、理论的“齐头并进”,而且要突出实践、理论的有机联系,还要突出实践、理论的彼此支撑,从而最大化展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第一步,应明确实践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展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本职业素质、旅游岗位就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等。第二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最好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将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机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丰富、活化实训内容,最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步,为实践教学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如在旅游专业领域推行“双导师”制,要求教师经常参加企业挂职锻炼,以此强化并丰富其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理论知识深厚且实践能力一流的综合型教师,只有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导。最后,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应将考核重点放在实际操作能力这一方面,可借鉴绩效考核中的“360度考核法”予以考核。除此之外,还应该将过程管理落到实处,既要考核过程,又要考核结果,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最终的科学考核、有效考核。
2.校企合作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是演讲者、操作者、示范者,也是建议者、指导者,还是考评者。上述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去帮助企业、造福社会。所谓高素质师资队伍指的是,不仅学历高、教学水平高,而且经验丰富,具有师资结构合理的特点。在构建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应欢迎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领导或者专家学者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以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最优化。
3.加深校企合作力度。应在校企初步合作的基础上,使二者合作得以进一步加深,如旅游专业师生联手为企业服务的这一种新型实践模式。在该模式中,能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所具有的师资优势,能够有效发挥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可帮助企业完成一些项目的开发以及实践。当企业得到满意结果后,将乐于深化校企合作,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机会。这对于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校企合作赞助和指导学生课题或技能比赛。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企业正在开展的、真实的、具体的项目,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实践指导,如开展课题比赛或者技能比赛,如此一来,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拓,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5.推行“2+1”顶岗实习。在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顶岗实习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教学环节。学校、企业应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一个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顶岗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对企业的具体运作模式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更好地学以致用,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顶岗实习也不失为另一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它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2+1”顶岗实习模式下,高职院校也会因而受益,不仅有助于校企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加深,而且有助于实践教学道路的进一步拓宽。
[参考文献]
[1]刘凤.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模型分析――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市场旅游(啤酒)专业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学、学、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着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2).
[2]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