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监督职能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会计核算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的概念
社会生产中客观的经济活动,具有质量和数量的性质和特点,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数字表述,对其价值数量进行明确的确定,为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日常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会计核算是对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记录,进行数量的计算和数据的报告。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就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从数量关系上反映和体现经济活动的基本情况。这种反映和体现,应该是准确的、真实的、完整的,是对经济活动清晰的数字表述。
2.会计核算的原则
(1)真实。真实性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要求。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数字反映必须资料可靠、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只有会计核算中所记录和表述的情况与实际发生的情况是一致的,真实的,记账、算账、报账才是真实的,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才是可靠的有用的,会计核算才是有意义的。
(2)准确。所谓准确,就是在会计核算中,有关数字的计算是正确的,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是正确的,是合理的,是合法的。
(3)完整。在会计核算中,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都要有全面的记录、计算和报告。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才能体现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会计资料会计信息才会是正确的。也只有这样,上级领导、有关单位、广大群众才能了解和掌握全面正确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领导作出经营决策,有关单位制定政策计划,社会和群众监督才有可靠有效的依据。
(4)及时。经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是动态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真实、完整、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就要及时记录、计算、报告会计资料会计信息,以便领导决策的及时调整,各部门对经济活动的及时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二、会计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的概念
会计监督就是指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通过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记录、计算、分析、检查,对企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财政状况、财务收支进行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的监督。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的智能,是我国法律所赋予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职权。目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虽有法律规定,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屡屡发生,会计报表造假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都说明会计监督这一会计人员的职能在不同程度地缺失。
2.会计监督的特点
(1)以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为内容,结合日常会计核算进行,具有连续性和时效性;
(2)以法规、制度、计划、预算、定额为准绳,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制约,具有一定强制性;
(3)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监督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权衡利弊得失,努力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对财产、资金的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完整无缺和合理使用;对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监督,以保证完成国家预算;对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对财经政策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以保证国家财经政策的贯彻和严肃财经纪律。在实行会计监督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不予办理。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1)正视会计的地位,积极改善会计履行职能的环境
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这首先就要保证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会计人员对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负有法律责任,要保证会计人员正确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积极改善会计履行职能的社会环境。为了使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取得实效,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也要切实到位。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民间中介机构、司法监察部门的监督监察也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形成监督的合力。
(2)加强政府监督
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也要求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监管,以保证会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就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强化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使他们切实担当起领导责任。对不负责任的会计从业人员和单位领导,对其违规违法行为要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3)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履职能力的监督检查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他们正确履行职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监督检查,首先是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使他们具有履行会计职能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恪守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活动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从而实现对经济活动有力有效的监督。鉴于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及时实现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对策分析。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我国会计界长期讨论而又一直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人员作为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在参与单位经营管理维护本单位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着保证单位经济活动认真执行法律法规的重要责任。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不仅是对法律负责,也是对单位的经济效益负责,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不能削弱会计监督,而且要加强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外部监督等多种形式的会计监督。
一、会计监督内容及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1.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 会计人员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条例制度的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等。
2.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
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会计监督在理论认识上存在问题,致使会计监督工作开展不力。
我国会计监督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认真执行会计法规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本单位的管理人员,要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目前实际情况分析,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会计不具有监督职能,而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混淆了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界限,会计代表着多种利益主体,显得无所适从,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当局以及企业主管当局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不够清楚,使得企业会计忙于应付管理当局的要求,失去相对独立性。
二、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1.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依据是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
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进行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会计监督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在实行会计监督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维护国家、社会公众和本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广泛宣传《会计法》、《审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律法规,在进行会计监督同时,对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干扰、阻挠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依法予以追究,扭转会计监督弱化的不正常现象,切实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2.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还是国有独资公司、合伙企业,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并且依法实施会计监督。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连续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会计核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准确、可靠。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有效利用并做出合理预测和决策。
三、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对策分析。
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要针对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配置权力和职责,注意责权利之间的平衡,明确决策者的权利和责任,成立辅助决策的专门机构,建立配套的决策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
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又要监督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建立一系列主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权限内,充分发挥经营者的才智,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监督职能。
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能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督职能。一是要会计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行为、会计程序及会计方法规范;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电子计算机系统,实现会计监督科学化,有效监督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转的全过程,提高管理效益和监管水平。三是拥有公共权利的部门应当发挥监督的主导作用, 真正做到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违法、犯罪行为、损失、浪费行为的监督制止,以满足越来越复杂、重要的内控和外控的需要。
3.完善会计监督理论及立法建设。
现行会计法关于会计监督的规定比较笼统, 且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情况。这与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也有一定的联系。目前理论界从宏观体制改革角度考虑问题较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作为只涉及微观经济一个方面的会计监督理论, 如何与变革中的微观经济体制相配合,以指导会计实践,是一个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理论的止步, 必将导致法律规定滞于现实, 不能规范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会计监督的法律规定也应该进一步细化。如明确从事不同会计事务的会计人员的分工,从事监督应遵守的程序,违反会计规定应承担的责任等问题。
4.企业会计监督要适应ERP 环境的新情况。
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各业务条线不断推出信息系统的建设,突出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业务不断融合。信息化时代又必然导致各单位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业务操作流程, 原有的会计控制机制面临着重新设定和优化的迫切需要。ERP 系统各模块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会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 系统环境下,各部门的业务划分为不同的模块, 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业务也可能划分成不同模块。我们主要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一是要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换,拓宽监督责任链条。要建立完善业务流程信息管理责任体系。对分散在各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岗位, 要进一步明细各流程步骤、具体业务处理、监督复核的职责划分,强化不相容岗位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牵制和事前控制。二是打破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构建适应流程管理需要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岗位, 都应纳入财务部门业务考核,并通过完善会计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日常协调机制, 突出财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会计监督的几点看法[J].会计研究,2005-06-15.
[2]罗平。浅谈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及对策[M].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8-15.
[3]段瑞芬,郑美枝,王科唯。论会计监督的挑战及对策[M].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30.
【关键词】 强化;会计监督;对策
一、会计监督
所谓会计监督,在会计工作中,通过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对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会计监督职能依附于会计核算职能而存在,会计核算职能作用则以会计监督职能存在并作用且成为会计之灵魂为前提。会计监督可以分为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我国会计监督施行的现状
1.会计监督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30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很早就已经建立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如重要岗位人员职责不相容制度、会计与出纳不能由同一人担任等制度等就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具体表现。
2.目前,由于会计监督不完善,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
三、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首先国家会计管理部门以法规制度进行会计的宏观控制失灵,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其次虽然有的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健全,在这一监督体系的运行中,一些企业的经营者、领导者独断专行,进行甚至违法乱纪坑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在一些经济案件中,必然有些企业会计人员知晓或参与,由于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使其向集体利益倾斜,单位领导的打击报复使其不能依法办事,放弃会计监督。最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职能就难以发挥作用。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单一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四、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普法教育,加大执法力度。随着我国《会计法》的颁布和修订,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这对于加强会计工作管理,维护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对现行会计制度中存在遗漏或政策模糊的地方,应抓紧修改补充;对未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应尽快出台,力求财经法规、财会制度条款分明,内容具体,规定明确,使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会计监督。与此同时,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贯彻、执行《会计法》等财经法规的活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的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加强国家监督。国家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和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首先赋予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其次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要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及部门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加强监督,并与财政部门分工协作,互通信息,形成合力,同时应避免重复查账,以免影响监督检查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形象。最后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执法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检查能力,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首先应全面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其次是注重培养注册会计师队伍,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建立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监督评价体系。最后应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自身建设。加强职业道德观念和风险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注重执业质量,向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在社会上树立起使外行人信赖,内行人尊重的公众形象。
4.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产权清晰,关系明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企业的所有权在股东和董事会,经营权在总经理,总经理受股东的监督。第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约机制。第三,实行网络化管理,加强会计监督。社会中介机构或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在自己的权限内实施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的效率和作用将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监督 国家监督 内部监督 社会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需要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致使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强化会计监督日益重要。
一、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成因
1.国家会计管理部门以法规制度进行会计的宏观控制失灵,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
在法规制度的执行环节,法规制度靠基层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来执行。但由于会计人员具有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监督又代表企业行使经营管理权的监督双重责任,在国家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很可能首先考虑自己所在企业的利益,利用法规制度中的漏洞,甚至采用各种违规手段来维护企业利益,这也使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在法规制度的检查环节,多年来的财务大检查大都只重查违纪金额而忽视对企业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即规章制度的检查,并且对违纪者打击力度不够,起不到威慑作用。
2.社会监督不力是造成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外部原因
新《会计法》构建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及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当前不仅国家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弱化,而且社会监督不力。根据国际惯例,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要交给社会监督,即交给那些具有“经济警察”作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督。但当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体制原因、执业标准、人员素质、执业环境等问题,使社会监督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职能就难以发挥作用。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单一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4.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下,职业道德滑坡是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
会计监督问题根本是人的问题。人们的行为既要受法的规范,也要受道德的规范。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是:一部分人受益是以大部分人利益受损,尤其以国家利益受损为代价。尽管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是:所有会计数据都由会计人员流向社会,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不可能有假数据产生,可以说会计人员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表现在对违法乱纪行为的软弱无力,致使会计工作混乱,会计监督弱化。
5.法制观念淡薄,法制环境不健全,执法不严是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关键原因
法制观念淡薄是我国公民的普遍现象,在多数人的意识中只有《刑法》才是法,而对违反了《会计法》却并不以为然。这样的意识必然造成财会人员有意或无意的违法。并且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经营者、领导者无视法律屡有越权行为,企业会计人员虽有监督职能,却无力监督。执法不严也是造成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
二、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普法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随着我国《会计法》的颁布和修订,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这对于加强会计工作管理,维护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的会计法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有关部门对现行会计制度中存在遗漏或政策模糊的地方,应抓紧修改补充;对未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应尽快出台,力求财经法规、财会制度条款分明,界限清晰,内容具体,规定明确,可操作性强,使各级领导和财会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会计监督,除了健全《会计法》之外,还应修订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其他的法律法规来配合《会计法》实施,真正树立起《会计法》在会计工作中的权威。
2.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首先应全面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就必须从法律上规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将行政权力的垄断保护改为政策、法律上的扶持。其次是注重培养注册会计师队伍,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建立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监督评价体系。最后应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自身建设。加强职业道德观念和风险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注重执业质量,向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在社会上树立起使外行人信赖,内行人尊重的公众形象。认真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与工商、税务、证监、国有资产管理等执法机关齐心协力严格执法,共同作好会计监督工作。
3.加强国家监督
国家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和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国家监督职能落实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强化会计监督必须加强国家监督。首先,赋予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一要把监督工作融会于财政收支分配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把握监督主动权;二要切实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记账规则、核算手段等基础管理制度,从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日常监督管理上来;三要把加强监管与帮助企事业单位完善管理紧密结合,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四要完善法规,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把处理事务与处理责任人结合起来,追究责任人责任,彻底改变过去对违法违纪部门的对事不对人,违法单位交钱了事,责任人安然无恙,违法问题屡查屡犯的局面。其次,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要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及部门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加强监督,并与财政部门分工协作,互通信息,形成合力,同时应避免重复查账,以免影响监督检查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形象。最后,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执法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检查能力,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会计人员要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理财的思想,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应不断努力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会计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从严考核,从严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应高于其他行业,这是由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会计工作经常处于各种利益的交叉点上,因此会计人员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公平的对待利益各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会计秩序,加大力度净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树立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关键词: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我国经济告别年均10%的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进入优化调整期。讲效益、重品质、有质量、代价小、生态佳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加强会计监督,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不断完善。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会计监督意识不强、对会计监督认识不准确
会计这门传统学科(职业)虽然是以记录、计量为本发展起来的,但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早已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记录、计量中解脱出来。记录、计量只是会计最基础的一个职能,但不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新常态下,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最应该被强调的。但现实情况是,在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自身仍然将记录、计量作为会计工作的全部。要想在一个会计监督意识不强的单位开展会计监督工作是很难的。另一方面,提到会计监督,不少人认为是会计人员自己的事,与己无关。或认为是在“找茬”,跟领导过不去。被监督者不理解、有抵触情绪,监督者也为难。这些思想或认识的存在是会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最大障碍。会计监督首先是单位的“自清”,提到的“照镜子”、“正衣冠”表意是人的自我监督。作为单位,运行管理活动中的自我监督最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会计监督中。会计监督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体系,在实际实施中,需要单位全体人员,尤其是单位领导的全力支持,才能很好开展,取得良好效果。
(二)保障会计监督实施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包括内部控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和执行。在新常态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未能适应发展需要,没能及时构建一套完整的,与财务监督工作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有些单位一些制度一用就是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其内容跟国家、省市新颁布的相关规定完全脱节。及时更新调整管理制度与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同等重要。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经费支出管理办法,认真学习理解这些办法,将其融入本单位管理制度,并运用到单位的日常管理控制中。
(三)财务人员业务素养参差不齐,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构成比例较低;会计监督基本知识及配套制度的全员普及率低
会计监督是一项以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为主、全员参与的,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行为。财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高低、知识的更新和单位职工对会计监督常识的认知决定了会计监督执行的效果。现实状况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会计员和初级职称人员占据重头,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会计岗位工作的情况也不少见。
另一方面单位职工不主动了解会计监督配套制度,在会计监督的执行中就会给相关人员带来执行的难度,最终将整个会计监督工作再次转移给财会人员。以此,循环往复,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完全发挥,会计监督执行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二、新常态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和完善: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尤其是单位领导的会计监督意识,转变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要保证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监督的有效执行是关键。从这点看来,会计人员、单位领导的最终目标是统一的。单位领导会计监督意识的树立和加强能给会计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会计监督工作开展起来也会相对顺利;会计监督通常被误解为“找茬”、“挑毛病”。其实说到底会计监督是一种服务职能,通过会计监督能提高单位综合管理水平,提升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此外,强化预算控制等事前会计监督和事中会计监督同样很重要。“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果羊未亡就动手补圈,岂不更好。关口前移,从传统的单纯的事后监督扩展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参与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构建会计监督的制度基础
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单位管理制度是会计监督的有力工具。内部控制在企业已经是一项发展成熟的监督管理体系。2012年11月财政部正式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该制度正式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中。会计监督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广义的经济活动贯穿于单位管理的每一方面。而内部控制正是这样一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工具,这正契合了会计监督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应以该规范为纲领,结合自己单位业务管理特征,制定科学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加强财会人员对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的学习和全员对会计监督运作机制的学习
会计监督具体包括政策性监督和技术性监督,这两方面的监督都要求财会人员业务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的更新,尤其是对当前政策法规知识和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学习掌握。“打铁还需自身硬”,单位财会部门业务水平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单位会计监督效果的好坏。会计监督配套制度不能锁在柜子里,落实在纸上。组织单位职工进行系统的认知学习,提高全员参与会计监督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不可忽视的。只有加强对会计监督的认知,才能理解会计监督工作、支持会计监督工作,在整个单位形成一个“人人讲监督、人人行监督”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开造.试谈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 (01 ) .
[2]郭安明.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5 (02 ).
[3] 王玉宝.建立与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措施探讨[J].商业会计,2013(6).
[4] 赵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价值工程,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