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企业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对于建筑项目管理这一行业,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把握好发展的新趋势,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工程业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上。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管理。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建筑企业自身的建设活动,它企业的生产为中心,包括项目施工过程、辅助施工过程、施工技术准备过程等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建筑企业对外交流的活动,它是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单位机关进行来往周旋的活动,包括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材料的选择和企业员工的招聘、考察等。
目前来说,我国建筑企业尤其是一些比较大型、资历比较老的企业,实际上技术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具有招揽、建造大型工程项目的实力。但由于这些企业在前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大型企业以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未按照国际惯例,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市场自由竞争相符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分配制度、人事关系及运作模式等基本建设方面不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缺乏创造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经营模式上来说,当前很多的建筑企业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采用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发展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但技术因素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没有能够体现出来。此外此模式的发展容易受到资源的拘束,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较低。
三、当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多数建筑企业仍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建筑企业重视施工、获取盈利,重视产值,忽视投入,忽视实际的效益。这些企业产出的提高几乎完全依赖与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像是手头项目的数量搭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呈现正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盈利的实现与增加是靠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来保障的。另一方面,实际技术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实现。因此,受到资源的很多限制,而要达到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通过依赖科技进步取得更高的产出的内涵式发展,尚有很多需要努力的。
(2)尚未形成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由于一直以来受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大型企业行业垄断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发展并不充分。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项目,建设的规模总相当,施工的方式雷同。此外,许多企业有机构臃肿、职权不清、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一方面使得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多次建设;另一方面使得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大企业对外很难有足够的竞争了,小企业则没有其特色来增加其竞争力。
(3)大部分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水平较低。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质量安全、工期延误、费用超出等问题始终存在,尤其是这两年来出现的较多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给社会财产、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没有专业的负责人员,各个项目都是开始了就组织建立班子,完成之后就散伙,没有一个始终负责的人员,对项目的后果承担责任,而责任不完善,后期管理就很难继续进行;法律、法规不完备,对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相关监管制度不完善;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相关管理软件不够先进。另一方面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一线生产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多余劳动力。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得到企业的岗前培训,因此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管理也难以进行。
四、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思考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克服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条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立足内外环境,结合组织特点,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坚持组织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1)经营战略创新。建筑施工一定要树立坚持做大做强的原则,高度重视项目经营开发工作,做到在企业范围内加大项目建设开发力度以及优化配置项目建设班子和项目建设队伍。在项目建设方面要做到三要:一要把握市场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二要把技术开发工作和资本运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主业专业化、适度多元化的发展。三要重视发挥管理创新和人才效应在经营开发中的作用。
(2)组织结构创新。为顺应多元化发展需求,企业要将管理的要点放在上,减少行政上去多层次,及时裁减冗员,提高效率;在横向组织结构中逐渐推进综合化管理,变更部门工作重复的现状,实行专业化分工,强调团队合作以及综合管理部门统领全局的作用;寻求分权化方式进行管理,实现合理的集权和分权,对于有关部门授予足够的决定权,调动起各部门、各层级的智力和管理的激情;将市场机制纳入企业管理中,把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部门都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员工行为由被动执行转向创新与创造。
(3)管理体制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十分重要,必须做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和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关系。经营决策层是公司管理层,施工管理层是项目部,劳务作业层是施工队伍。企业管理层次与项目管理层次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企业管理的范畴内,都是为了促进企业进行自主经营、主动发展、承担盈亏、加强约束,二者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同之处主要是企业层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是通过设计和规范企业章程和运营模式来实现管理的目的,而项目管理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施工项目进行设计实、组织施工人员、监管、指挥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直接管理。
(4)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是调整企业各部门、各组织有序运行、步调一致的好方法。科学的管理,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有效工作的关键。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利用市场机制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使得各个部门成员的收入和项目的收益直接挂钩,实现单个项目的责任制,从而把施工企业自身面临的市场竞争转化为所有员工追求收入的内在动力,从而建立起一个把企业各个形态的资产和生产要素相互结合,共同运作,以谋求最大综合效益的良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5)管理手段创新。主动推进企业管理技术化的运用,尤其是要把信息化管理全面覆盖到投融资、经营、进度、质量、技术、安全、资产、设备、物资、成本、项目、现场、资料、办公自动化、档案、人事、劳资、绩效、招聘应用等各项企业项目施工管理和基础行政管理的工作中;并且把会计工作、管理、经营、审计监督纳入到线上记录,并且将其公开,实现有效管理与控制。
五、结语
要研究盈利模式的创新,首先要对它的创新驱动力进行细致的分析。当今企业经营运作的特征以及促使新产业的形成,一些优秀的、头脑始终保持高度清醒且喜欢关注新知识的企业家们绝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他们打破行业陈规,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经营规则、新的利润来源、新能力的形成,按照新的逻辑配置企业资源,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形成新的价值创造网络模型,最后将传统的盈利模式彻底颠覆,形成人们难以想象的新盈利模式。这个新盈利模式的产生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盈利模式创新的外在驱动力表现在:
(1)高新技术的推动。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对技术创新和相应的超额利润的持续的、制度性的渴求,成了晚近资本主义企业、特别是晚近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典型特征,盈利模式这一概念也是随着近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高新技术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途径,高新技术在加速新产业崛起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创造新的盈利模式以适应新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旧产业的淘汰和升级,这同样也要求企业创新盈利模式适应产业的变化。
(2)消费者需求拉动。企业只有拥有消费者的情况下才有生存的基础和价值,失去消费者企业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消费者需求拉动是盈利模式创新最强劲的驱动力之一,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是典型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项目,其并没有高技术的参与,只是通过整合几方的资源并且适合了年轻女生的心理需求,给消费者提供了满意的娱乐方式。
(3)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原有的市场中已无发展的潜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对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的阐述有时同样适合盈利模式创新动力。
2基于企业资源观(RBV)的盈利模式创新
本文认为,企业资源是指所有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和盈利模式则依靠那些有价值、难以流动、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具有稀缺性的异质资源。企业所拥有的这些异质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基础,更进一步说,这些异质资源具有理查德租金的特点,即指由于不可模仿性或不可复制的资源本身所固有的稀缺性而导致的垄断利润。显然,理查德租金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基础。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其盈利模式是相辅相成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促进了盈利模式的形成,盈利模式又稳固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所拥有的异质资源是如何实现企业盈利模式创新的?企业的盈利模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盈利模式创新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最终获利而进行的,盈利模式创新简单说就是重新建立企业的获利结构。企业获得利润的两个关键: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增加收入。企业竞争优势将企业资源观和盈利模式创新连接起来,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如图2所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都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组成,是一项复杂的资源体系。从这三个方面创新的盈利模式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本资源,这里的资源指广义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有形资源,还包括企业组织能力等无形资源。值得注意的一点,创新盈利模式在出于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还需要将这三者相互耦合。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通过这种动态关联,使它们完美组合形成特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新盈利模式。
2.1物质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盈利模式创新的实质是增加收入渠道、降低成本。通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本资源如何增加其收入渠道、如何降低其成本是物质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的重点。首先将物质资本对盈利模式的贡献分为固定贡献和可变贡献,固定贡献是指该物质资源的投入量不影响企业的产出量。例如建筑物、机器、技术设备等的投入并不影响某一次的产出。如果该物质资源的投入量影响了企业的产出量,那么就称为可变贡献。例如原材料的投入,原材料的投入量越大,产量越大。提供固定贡献的物质资源,例如建筑物、厂房及机器等很难增加新的收入渠道和降低成本;提供可变贡献的物质资源可以通过建立集中采购盈利模式、大规模生产盈利模式、规模销售盈利模式以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2.2人力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人力资本资源如同物质资本资源一样是企业创造和实现价值必不可少的要素。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要素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产者人力资本;第二类是管理者人力资本;第三类则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也有学者将人力资本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和准专用性人力资本三类。不管将人力资本怎样分类,其本质是人力资本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各种能力范围,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新技术及新信息的能力等。巴尼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本资源概括为企业所拥有的培训、经验、判断力、人际关系、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洞察力。人力资至关重要,对企业来说真正稀缺的是人力资本而并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一切盈利模式创新的根本,不同之处仅在于对人力资本的侧重点和依赖程度不同。人力资本资源实际上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的资源,结合人力资本类型以及特征,基于人力资本资源视角的盈利模式创新有:
(1)速度模式。速度模式指企业从研发、生产到投放市场的效率,这个过程越短,效率越高其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建立速度模式的首要因素便是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速度模式包括研发速度、生产速度以及投放市场速度,这些因素构成了新的速度盈利模式。
(2)资源整合模式。人力资本一个突出特点便是潜在创造性,人力资本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使参与整个盈利过程的投入要素增加,建立起新的盈利模式。资源观的显著特点是关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但对于资源整合来说,可以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也可以是企业外部资源的整合,整合外部资源是基于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所整合的资源在企业的控制范围之内。对于外部资源的整合,重点是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能力、维护与供应商关系的能力、维护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好企业的外部资源,这些是资源整合模式的重点。
2.3组织资本型盈利模式创新
组织简单的说就是把劳动分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转化为易于协调、易于完成的方式的总和。组织资本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组织资本资源是企业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下来的重要资源,不依赖于某个人而存在,包括组织所拥有的、固化了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又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协调机制、组织流程和制度,它能使企业的工作专门化,行为规范化,是一种有效的控制过程和控制系统。公司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唯有组织资本的获取方式只有一种——长期积累,所以基于组织资本资源创新盈利模式是最困难,但也是最不易被模仿的创新形式。公司组织资本对盈利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本文认为利用组织资本创新盈利模式并不现实,但是利用组织资本优化已有的盈利模式却比较可行。
3结论
关键词:社区商业 研究进展 盈利模式 空间规划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区商业的研究,包括了对社区服务结构、分类、布局等方面的研究。但随着社区商业的发展,对社区商业的研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我国对商业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对社区商业盈利模式的研究、对社区商业空间规划的研究等方面。
一、目前我国社区商业研究进展
1.对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研究。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三方面。第一,社区底商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指将住宅和公寓的底层规划成为店面,用于从事零售商业和服务于活动。这种发展模式属于一种零售式社区商业发展模式,是目前我国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底商的规模相对较小,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最大限度的优化了社区的资源配置。
第二,社区商业街发展模式。社区商业街发展模式属于一种集中型的商业发展模式,具有商业街的属性,集休闲、文化、娱乐于一身,促进了社区的发展,让社区发展成为了一个兼具居住功能、餐饮功能、购物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生活区域。
第三,购物中心式发展。社区商业发展向着购物中心式的发展,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购物需求,实现了对消费者的一站式服务。同时,购物中心式的发展也方便了社区商业的管理,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促进了社区商业的发展。
2.对社区商业盈利模式研究。在目前我国社区商业盈利模式的研究中,社区商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纯销售模式,就是指将社区的商铺卖给商家。第二,纯租赁模式,就是指通过租赁的方式,吸引商户,等到社区商业发展成熟后,再向商户销售店面。第三,租售结合模式,就是纯销售和纯租赁模式相结合。
第一,纯销售模式。纯销售模式的销售是讲究一定策略的,为了达到最佳销售目标通常会采用售后返祖、分割销售、拍卖销售等方法。售后返租的模式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将风险转移给了业主,开发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资金的回收,有效提高了开发商的利润。这种盈利模式近些年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较容易出现商业纠纷。分割销售,就是指根据地段的优劣,将商铺分为不同区域,分别进行销售。这种销售方式有效提高了单位价格,提高了开发商的利润,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店中店的做法,看似方便灵活,但实质上还存在较多漏洞。
第二,纯租赁模式。社区商铺的租赁是一种有效的盈利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社区商业的发展,在社区商业发展成形后,再将店面销售出去。租赁可以分为整体出租和分块出租。整体出租就是指将商铺整体出租给一家企业,方便企业的整体规划。分开出租就只指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将店铺分为不同的区域出租。相对于整体出租而言,出租的区域相对小一些。分散出租就是以后总小面积的出租方式,出租的时间一般较短,商户的规模也较小。
第三,租售结合模式。这是一种综合的盈利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社区商业的价值,有利于开发商回笼资金,降低投资风险。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导致商家和投资者的效益得不到保证。
3.对社区商业空间规划研究。消费也属于一种文化,它对人们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的特点。消费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对社区商业空间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题定位。住宅区商业发展越来越普遍化,社区商业的竞争越来越大。为吸引消费者,体现出社区商业的特点,一些主题鲜明的商业社区开始出现。
第二,功能复合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社区商业为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必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社区商业空间规范也呈现出了复合化的特点。在社区商业建筑规划中,将同一类型的商品规划到一个区域内,方便消费者购物,也规范了对社区商业的管理。同时,在社区商业设置一些服务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银行、图书馆、医疗等设备,方便社区居民生活。
二、我国商业社区研究趋势
社区商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发展。“新城市主义”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来逐渐发展到可持续社区理论。目前,我国关于商业社区研究的著作重要有李定珍的《中国社区商业概论》、建筑部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组编写的《居住去规划设计》等书,详细介绍了我国社区商业的概念、功能和形态等,简单分析了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对社区商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是却未形成系统,尤其是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商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社区商业研究中,必须要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实现社区商业研究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促进社区商业研究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商业社区研究对促进社区商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商业社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对社区商业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乜标,俞佳峰.城市社区商业满意度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何骏.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类的快速发展,全球出现了如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水资源污染、能源危机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绿色建筑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障房还未能达到“四节一环保”的标准,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改善,因此,保障房向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问题亟待研究。
1保障房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于2006年出台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08年4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截止2012年4月,全国已评出397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011年,总理提出将在2011年~2015年“十二五”期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2],而3600万套意味着近一半的建筑市场将由保障房来提供[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也在2011年3月28日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指出:政府的重点工作就是要使保障房成为绿色建筑。2012年5月,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但总体来说,保障房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2保障房向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绿色建筑在2006年以后才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流,而保障房作为建筑业特殊的住房类型,有其特定的发展特点,因而关于保障房向绿色建筑发展的路径和对策也较为特殊。
2.1成本因素从保障房的概念看,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因而保障房不同于商品性住房,盈利较少,回报偏低,平均利润率仅在3%~5%,远小于商品性住房净利润率的10%~16%。同时,建造绿色建筑存在增量成本,根据李静、田哲(2011)构建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效益模型,影响绿色建筑成本的因素主要有咨询成本、认证成本以及绿色技术增量成本三方面,增量效益主要有增量经济效益、增量环境效益、增量社会效益三方面,企业往往只考虑绿色建筑所要多增加的成本,而放弃将保障房建造成绿色建筑。因此,成本因素是影响保障房向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因素。
2.2观念因素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也为人类创造更舒适、宜居的环境。然而,作为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更多的强调住房的保障性。这些低收入困难家庭可能更加注重“有房子”,而并非“房子怎么样”,可能不会关注住房是否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环保。因此,开发商或建造商将商品性绿色建筑作为发展着眼点,以期吸引更多有健康、环保方面要求的客户。因此,观念因素是影响保障房成为绿色建筑的重要因素。
2.3材料、技术因素绿色建筑提倡的“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不仅要求开发商或建筑企业认识到绿色建筑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要求市场为其提供绿色建材、绿色技术等支持。开发商或建筑企业在选择应用哪些材料技术时要综合考虑市场上相关产品的适宜性和经济性,从而找到适合不同特点保障房的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因此,材料、技术因素是影响保障房成为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
3保障房向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我国正努力推进保障房向绿色建筑发展,2012年5月,《意见》确定了2012年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同时,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可以看到,在政府方面,主要是以财政激励政策推进保障房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以上提出的三方面因素进行对策研究。1)提高绿色保障房优惠政策,探索绿色保障房盈利模式。针对成本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应对,一是从政府角度看,若开发商或承包商将保障房建成绿色建筑,政府则应向开发商或承包商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融资优惠、土地转让优惠等;并适当增加代建费或委托费,激发企业建造绿色保障房的热情;从企业角度看,在建造绿色保障房之前应进行充分的增量成本及效益分析,不能仅考虑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应该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分析未来的效益,应抓住机遇,立足于绿色保障房市场,积极探索绿色保障房的盈利模式,找到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宣传绿色建筑理念,改变传统局限观念。针对观念因素,从政府、NGO以及相关机构角度,应不断宣传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等理念,使环保、节能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宣传的对象要包含低收入人群,使其在寻求政府保障的同时,适当关注生活环境的健康、舒适情况,摆脱以往的局限观念;同时,对开发商或建筑企业,也要认识到建筑对环境及生态的重大影响,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自觉地向环境友好的目标努力,无论什么建筑,为谁而建,都要坚持绿色建筑的理念。3)推动绿色建材、技术规模化发展,理性与创新应用并存。针对材料、技术因素,材料、技术相关企业应注重绿色建材与技术的规模化发展,以求获得规模化发展效益,最大程度节约成本,并通过对已建成绿色保障房的追踪记录,考察其实际经济效益,注重材料、技术的改进与创新,针对性研发适应绿色保障房建造的产品;对于开发商或建筑企业,要理性选择适合绿色保障房建造的材料及技术,不可盲目追求前沿性产品;有预见性眼光的企业,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能的创新性产品,抢占市场先机,并在应用中注重实际效益,循序渐进,理性与创新并存,逐步从一星级向三星级发展。
1.1传统物业管理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物业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个基本大类:①基本服务:房屋、设备的维修、维护和保养,环境卫生、安全消防、清洁绿化等的管理。②增值服务:中介服务、代送牛奶、报纸、代交水电费、小孩接送,室内装修等等。基本服务为业主创造的价值在于:房屋的保值、增值,设备的正常运行,业主安全感的获得,优美环境的创造;增值服务为业主创造的价值在于:为业主提供方便,给业主提供信息,节约业主的时间等。
1.2传统物业服务公司盈利模式物业服务公司创造利润的途径是第一就是筹集资金,那么,物业公司应如何筹集资金呢?①收取物业服务费:物业服务企业按规定,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性质、特点档次、内容、质量等分别确定物业服务收费标准。这是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②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是指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
2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
2.1现代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为拓宽经营思路,物业公司必须改变以下几个观念:①在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不仅是服务的供应者,还应成为服务的组织者,是服务的集成商;②在现代物业管理中,服务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所管辖小区内的业主,还包括:建筑开发商、购房者、游离于社会中的服务供应商;③在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可利用的资源不应仅限于本公司专业技术、设备、管理人员,还包括信息和知识,信息和知识已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源;④在现代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在提供“机能性”服务的基础上,还应给予业主提供“情感性”服务,创造良好社区文化氛围,为开发商和自身品牌创造价值,同时也使业主的物业有更大升值。
2.2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
2.2.1经营资源组织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公司至少可以组织四类资源来创造利润:公司自身的资源,如公司的专业技术、设备、管理人员;公司积累的关于所管辖小区业主需求的信息资源;公司积累的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经验;整合社会的相关资源。
2.2.2利润来源的多元化。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四条途径来创造利润:公司利用自身资源,在小区业主群体提供基本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增值服务,收取物业管理费和劳务服务费;公司通过创建信息服务平台,把小区业主的需求信息“出售”给社会服务供应商,获取信息服务费;公司利用掌握的物业管理方面知识和经验向购房者和房产开发商提供咨询服务,获取咨询服务费,或在与开发商共同打造房产品牌中,接受开发商的补助;公司通过创建社区文化平台,向小区业主提供“情感”服务,虽然不能直接从这项服务中获得收入,但它能间接的创造利润。这一方面有利于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业主也愿意把更多的增值服务委托给物业管理公司;另外一方面有利于物业管理公司收集和积累关于业主群体的需求信息,因此,“情感”服务实际上起着“放大”利润的作用。
2.2.3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在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中,物业管理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服务的供应者又是服务的组织者,是现代服务集成商。服务的对象是多元的,不光是小区业主群体,而且包括购房者、房产开发商、社会服务供应商。
3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能够实现的理论依据
3.1资源的组织、获取和利用
3.1.1信息资源首先,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社会服务供应商的信息。建立服务供应商的信息网络,通过有效的评估并以契约的形式,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或短期但及时的专业服务;其次,物业管理公司要根据业主需求信息建立业主需求档案数据库,以便及时填补供应商,这样业主和服务供应商,就能够走上这个由服务供应商的信息网络和业主需求档案构成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交易。当然,物业管理公司作为服务组织者,还要懂得如何保护业主在消费过程中的利益,包括法律和政策咨询、交易、风险防范等,要切实为业主带来便利,使业主放心。
3.1.2知识资源主要包括:物业管理,房地产投资决策,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物业租售经营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要成为可用的资源,还需要对知识进行管理。
3.2服务对象的需求
3.2.1业主群体的需求基本服务是行业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必须提供的,物业管理公司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做好基本服务是与业主建立信任关系从而获得增值服务项目的前提。因此,做好基本服务是加强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服务的偏好,使得业主愿意向物业管理公司购买增值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社区服务日益社会化已呈明显趋势。因此,增值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利润空间巨大。
3.2.2购房者的需求对于业主来说,购买物业是一项长远的高额投资,物业管理服务是日后与业主的生产、生活和工作质量息息相关的,业主当然也希望自己的物业能够保值、增值。因此,业主在购买物业之前对将来的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是非常关心的。另外“服务”这种商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购买前难以试验其质量的好坏。而且业主在购买物业时,与开发商往往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3.2.3房产开发商的需求在传统意识中,人们常常把物业开发看成是发展商、设计院、施工单位的事,物业管理是在房屋建成后才开始的,似乎开发时期与物业管理无关。于是,发展商委托设计院作规划设计,绘制图纸,然后又委托施工单位建筑施工,再聘请工程监理单位参与工作质量监理。但经常一但房屋建成交付使用后,便会出现许多不尽如意的事。有时严重地影响了日后的物业管理。随着业主的“买物业就是买管理和服务”观念的增强,开发商已经把物业管理服务看成是售楼的一个“卖点”,因此,为了避免物业开发过程中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严格把关外,开发商也愿意聘请富有物业管理经验的物业公司提前介入,参与物业的开发过程,为自己提供咨询和监督服务,改进、完善物业的具体设计,完善物业的使用功能。
3.2.4社会服务供应商的需求尽管社会服务供应商可以脱离物业管理公司,通过报纸、劳务中介所等途径获取业主群体的需求并提供服务,但是如果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并成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会给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
基于上述的分析,理论上现代物业管理盈利模式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现代物业管理公司盈利模式,较为适应信息时代经济需求的现代物业的服务体系,从系统地角度,拓宽了传统物业管理服务内涵,从而给物业管理公司经营者创造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经营思路,同时通过构建了现代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从而使现代物业管理经营者通过多种途径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需求,创造了社会效益,是一件十分值得探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物业管理条例》.
[2]鲁宁编著.资金和人力资源管理篇.广东经济出版社.
[3]杨萌.服务集成商-物业服务企业的未来思考《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