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1篇

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全面实施的几年中,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交流与分享,逐步养成了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他们学会了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了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北京市市级示范校,北京市日坛中学一向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原则,始终坚持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要围绕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至关重要。

一、提供充足的研究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有别于传统的课堂45分钟教学,学生需要较集中的时间段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为此,学校每周拿出一下午的时间,分两个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研究。打通时间段的方法,便于学生组织较长时间的研究活动,也便于他们外出参与校外调查等研究活动。

比如,数码摄影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利用这个时间外出实际拍摄,北京老胡同、学校周边社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摄影技术的提高,更是对北京文化的切身感受。

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是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而得来的。因此,这些问题不只涉及一个学科的简单问题,往往关系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如果还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解决问题,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以解决问题。

以风筝的研究团队为例,学生需要研究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结构、风筝的画面构图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历史、技术、美术等学科的内容,因此需要多学科背景的辅导教师。为此,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支撑,为学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三、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

年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上的改变,还是一种知识上的传递和探索。

一个团队中既有初一年级的小同学,也有高一、高二年级的大同学,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年龄大的同学可以帮助和带领年龄小的同学。比如,学校的信息学奥赛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了从初一到高一的各个年级,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助学习。屡次在各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健美操研究团队,更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形成了几个梯队,这对该项目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相关知识的普及性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认清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实施以及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等内容。讲座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进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小组和研究题目。

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校鼓励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将网络搜索与研究性学习题目相结合,将Excel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研究相整合,将网页制作教学、PPT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相整合等。

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学校会为学生聘请校外的相关人员,以讲课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与“翱翔计划”相结合,学校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出去,让他们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还单独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请相应的教师辅导或送其到相关的专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这种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做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

七、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每学年期末,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研究性学习汇报会。在汇报会上,学生通过演讲、表演、展示等方式汇报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同学们汇报后,评委会为学生打分,并为优秀研究性学习小组颁发奖状和奖品。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培养了学生当众演讲、表演的能力,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八、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参加竞赛的机会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成果竞赛。学生的研究成果,在朝阳区和北京市创新性学习成果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其中,高一学生的研究课题“汽车拐弯时内轮差的研究”,不但获得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还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而这一研究题目来源于学生骑车上学过程中,感觉拐弯的车辆突然离自己很近而产生的“研究汽车内轮差”的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请家长帮忙进行了实际车辆的实验,在数学和物理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数学建模,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学习

态度。

无论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都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习惯。无论是社会调查类研究性学习,还是以实验测量方法探究自然问题的实验研究类和以创新设计与制作探究问题的项目设计类,抑或是以搜集并分析文献来研究问题的文献研究类;无论是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都是中学生必须经历的一种学习,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为学生创设浓浓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本文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项目合作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 课题 导航 深度和广度 评价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能力的研究”课题是我校申报的一个省级课题,研究时间是两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的内容。我校实施此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达到最省时、省力,最高效的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力求将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挂靠起来,以此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说明

1.1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探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2 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问题准备、心理准备),实施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计划,准备研究材料,收集资料,进行实验并获取数据,处理信息资料和数据,制作图表,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和证伪等)和总结阶段(撰写报告,答辩,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次活动都必须做出记录,通过记录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品质、智力水平、管理水平、合作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本》上留下探索的足迹。

2 教师有效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我校根据校情制定的学分赋分方案是高一、高二各完成一个大课题研究,高一7个学分,高二8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都必须承担指导的任务。

2.1 课程选题的确定应当合理、科学。

2.1.1 选题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仅是研究的课题,还应包括我们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向。所以一个题目的选定是我们着手研究工作极其重要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一个好的课题就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成功的方向。所以选题一定要正确、恰当、合适。

2.1.2 确定研究课题的指导策略:①关注社会热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课题。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身边发现可研究的课题。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选题的可行性。

2.2 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例如调查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安排组员的分工,如何和陌生人沟通,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2.3 注重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质(比如性格、气质等)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2.4 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指导策略。

2.4.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定位。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学生调查报告或论文、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获取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2.4.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形式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在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更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选择,而是为了促进;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激励。发展性评价就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发展性评价体系。

3 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3篇

麦芽糖是米、番薯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制成的糖类食品,是我国具有悠久制作历史的一种传统美食。麦芽糖有着食用价值之余,亦有食疗功效。在工业上,麦芽糖主要用于加工焦糖酱色及糖果、果汁饮料、造酒、罐头、豆酱、酱油、药用等方面。“麦芽糖”这一概念,不仅有生物学上的含义,还包括民俗方面的内涵,同时麦芽糖在食品工业和医药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围绕“麦芽糖”所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这为不同情况的学生提供了多种研究方向的选择。

1 活动目标

1.1 知识目标

说出麦芽糖制作的原理。

说出麦芽糖制作的方法;说出麦芽糖在食品工业、医药方面的应用。

1.2 能力目标

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通过设计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分析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得到科学结论。

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初步学会如何与人交际、合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形成敢于质疑、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活动,增强相互关心、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2 学生特征分析

2.1 共性

知识方面,高一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对糖类的分类、酶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能力方面,高一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进行实验设计和进行实验的能力较强,同时高一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具备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一学生对社会、现实、人生等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能顺利完成活动,多给学生主动权,不轻易提供给学生现成的方案。

2.2 差异

知识方面,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能力方面,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有所增强,但个体之间仍有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由于他们的独立意识较强,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合作意识等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差异,给学生不同的选择,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活动。

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围绕活动的主题“麦芽糖的制作原理及应用研究”,活动为兼顾学生兴趣、能力、特长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4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文献整理方向、社会调查方向、实验探究方向和食品开发方向。围绕活动主题“麦芽糖的制作原理及应用研究”所展开的不同方向的研究又是综合性的,彼此是相互独有又互相联系的(图1)。

不同的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使是相同的研究方向也有不同的探究课题。课题的制定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因此,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提出的课题和研究方法进行预设。

4 活动过程

4.1 动员和培训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教师给学生做一个关于“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讲座。通过教师讲解研究性学习模式、途径、方法等,指导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工作。学生通过回忆整理在初中阶段经历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以往进行研究性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认真听取“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讲座,并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4.2 课题准备阶段

① 学生选择研究方向。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该活动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确定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学生自主进行小组的组合,在此基础上,教师从“异质合作”的角度对小组组合进行适当调整,但是一定要充分听取学生意愿,不能强行安排。一般一个研究小组4~5人,最多不超过6人。各组选出小组长1人。

② 确定课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可以由学生讨论制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对制定的课题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也可提供给学生相关课题,指导学生从中进行选择。

③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研究小组在研究计划中要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同时还要明确分工。这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因此,教师应对实施方案的设计过程进行充分的指导。

4.3 课题实施阶段

根据计划,执行小组实施方案。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实验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如果有疑问及时解决。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是否到位,也将影响活动的效果。这里说的“到位”并不是指教师一手包办,而是指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教师要注意引导和介入学生活动的时机。教师如果介入得过早,将会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介入过晚则又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4.4 课题整理总结阶段

① 综合整理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

② 制作进行交流的PPT文档(以图片、视频等能体现活动过程和进行成果展示的资料为主)和Excel调查数据分析表格。

③ 在交流评价之前,制作好麦芽糖样品供班级学生品尝。

④ 制作好活动展板,介绍各个小组的研究活动及研究成果。

4.5 课题交流评价阶段

① 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进行交流。小组成员撰写研究心得,并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活动。评级应从多角度进行活动评价总结。

② 教师要反思自身的指导行为,并做好活动小结。

5 活动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充分认同活动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使活动的设计更贴近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活动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

① 活动分为4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4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二不在于得到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由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和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就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高一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上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请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同时,对于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意义我也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后,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学科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意识,经常有学生跟我提出一些问题,如丘吉尔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拿破仑真的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吗?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何种地位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什么是汉服?等等,学生提出的大多是针对历史学科学习中某些问题的拓展性问题,我将这些选题向全班公布并征求意见,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我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经过全班同学的激烈的讨论初步确定了研究性课题为《汉服及汉服运动之探究》并在全班形成了几个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小组。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关于汉服与汉服运动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情趣甚至是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2.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一汉服运动的意义之所在并形成自己关于汉服运动的观点,激发学生树立从自身做起,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识。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创新实践的能力,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等。

三、设计理念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改变长期以来讲台属于教师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多渠获取知识的可能,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策略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开题立项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甚至逐渐的成为一个族群的共同选择和爱好,它不仅仅是人们遮身蔽体御寒的工具,更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共性和地域性,可以成为一种民族或地域性文化的象征。汉服就是这样一种服饰,通过了解他,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情趣甚至是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汉服运动不仅是在推广一种服饰,它本身就是文化复兴的一种形式。其意义更在于参与者们是在通过它来号召人们重拾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的目的,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里我给大家展示几个学生的开题立项报告。

从学生的立项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研究性课题《汉服及汉服运动之探究》进行了分解,形成了这样几个子课题:1.界定汉服的概念及研究汉服的意义(纠正多数人将“唐装”视为汉服的错误观念);2.简要介绍汉服的风格和特色(问卷调查关于汉服的特点及其与韩服差异);3.简要介绍汉服运动的概念及发展概况;4.目前社会上关于汉服运动的观点评介;5.汉服设计与裁剪。

对学生交上来的立项报告我认真的研究并进行了意见反馈,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如立项中有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去了解大众对汉服的特点的认识并了解大众对韩服与汉服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很好,但学生在立项中对如何发放、回收统计问卷等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也没有注意到问卷范围应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而是想当然的把问卷的投放仅仅局限在校园中,这是不恰当的,后来学生吸收教师的建议对其立项进行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主导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成果展示阶段

开题立项之后,研究性学习进入真正的操作阶段,学生们在这一阶段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及调查工作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施和成果展示本应该是两个阶段,为了方便起见,在这里我把这两个阶段放在一起向各位同仁做一汇报: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5篇

一、教师的“导”

首先,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的方向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比较熟悉自己所教学生和所教学科的特点,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评判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能更清楚什么学习阶段的学生适宜进行哪方面的学习。例如,同样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开展研究性学习,初中生和高中生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所进行研究的课题是不同的。初中生可进行一些表层的,难度不高的研究,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读原著,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就同一人物及突出的现象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撰写研读论文。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等高一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总之,教师只有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进行大方向上的指导,才会避免其盲目性,增强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

其次,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研究性学习需要科学的方法,而学生自身可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性方法。方法得当往往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会事倍功半。从大的角度来看,在学习过程中少不了集体讨论法,学生可以自由切磋,资源共享,在思想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研究的结论。

二、学生的“学”

陶行知是我国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先驱,他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教、学、做”合一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理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推行。而我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是在2001年。但是,几年过去了,依旧有很多人没有弄明白,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又该掌握哪些能力,应该有什么收获?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获得既定的目标,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的结果。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的封闭环境下接受教师所输出的知识,学习偏重于死记硬背、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而研究性学习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探索问题,充分体会学习的过程性,弄明白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例如,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古代汉语的语法往往是一个难点。很多教师都认为,给学生讲语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爱听;不给学生讲,考试又得考查,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在两难处境下,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即出现一个知识点,就告诉学生这个词是某某活用,这个句式是某某特殊句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些学过的篇目中的死知识点。等到了课外文言文,学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面对这种情形,我让学生对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先积累一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对其中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研究,弄明白每一种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一方面,避免学生觉得单纯讲授语法枯燥;另一方面,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并非知识简单记忆。其次,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总结成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理性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其次,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设疑,学生解疑”,而这造成的重要后果就是学生越来越不会问,不敢问,不愿问了,进而造成学生距离独立思考、独立创新越来越远。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更谈不上研究问题。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是创新精神的开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而研究性学习,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均来自平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或者存疑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自主设立研究课题,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研究求证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学生真正语文素养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