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伤的急救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外部环境和监管政策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脱媒化趋势的加剧和资本约束的加强。这些转折和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业只有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等措施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做法是运用经济增加值(EVA)法进行绩效评价,经济增加值自诞生以来,受到了诸多关注,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已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商业银行领域,已被如JP摩根、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多家著名银行所运用。毫无疑问,实施EVA指标,有利于引导、激励和监督银行的业务行为,从而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银行采用了EVA评价法,但由于我国银行管理体制、经营环境、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致使EVA的应用还不成熟。学术界关于价值创造、EVA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但对基于EVA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基于价值创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产业价值创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理论进行定性描述,最基本的当属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的价值定义。Stewart(1994)提出经济价值的概念,将企业所投入的资本的机会成本全部考虑进去,创造了评估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新方法,即基于经济增加值的方法,从而更加符合现实的市场环境。二是在评估价值创造的诸多方法中,以EVA评估法为主。
张新(2003)以经济价值为基础,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指企业以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含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等一定的资源投入,实现尽可能高的收益,或者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投入实现一定的收益;在政治和法律导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监管行为中,政府应营造激励机制和市场约束来鼓励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以价值创造思想为核心,任何企业都不应将自然资源投入到使用它的机会成本大于获取的利润,从而致使企业价值减少的投资项目中去。刘淑莲(2004)从财务观和经营观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对价值创造与战略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驱动了企业价值的增值。
(二)基于EVA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理论界对经济增加值(EVA)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企业界也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关注和青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不少成果,发展得也比较成熟。国外学者对EV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研究EVA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二是如何使EVA指标与薪酬激励更有效地结合。
Lehn和Makhija(1996)选取了241家美国上市公司1987~199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EVA或MVA与股价变动的相关性远大于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营业边际利润率三个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最后总结得出EVA和MVA是有效的业绩衡量指标。富兰克·法德利希(Franco Fiordelisi,2004)等在欧洲的银行中选取了71家银行的数据做实证分析,对EVA指标做了具体详细的分析与调整,结果发现EVA指标对股东价值具有非常好的解释作用。Susan M.Machuga(2002)采用比较分析法对EVA与EPS进行了优劣比较,研究表明:EVA能更好地预测企业将来的收益情况。Al. Ehrbar(2001)阐释了 EVA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及意义,促使公司管理人员合理使用公司资金,并且认为EVA是员工激励制度中的一个非常好的关键指标,能够使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达成一致。Wallace(1997)对40家公司基于 EVA 运用激励计划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用EVA 指标评价业绩并据此设计激励报酬制度,有助于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助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提高。
而我国由于EVA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体系引入相对较晚,且资本市场发展得比较晚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持,目前尚未大规模推行EVA指标及其评价体系,关于EVA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不够系统深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关于EVA对企业价值的解释程度的研究。二是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
谷祺、于东智(2000)详细阐述了EVA体系的相关理论。王庆芳、周子剑(2001)通过引入EVA指标,得出EVA对股票价值的解释明显优于传统的指标,同时EVA还可以对每一个业务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和管理。乔华、张双全(2001)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考察我国股市中EVA和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与公司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比较中国资本市场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EVA对市场附加值(MVA)的解释度,指出EVA与MVA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瞿绍发等(2003)研究发现EPS、ROE等传统会计指标对我国股市价格波动的解释能力很小,EVA年度值等指标则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同时,EVA指标能更好地分析股票的投资价值。牟伟明,李莉(2007)对沪深两市信息技术行业84家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与传统财务评价指标相比,EVA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基于EVA的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银行绩效、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等方面。近几年,出现了少量的关于银行价值创造驱动因素方面的研究。
Lawrence和 John(2000)对商业银行 EVA 值的高低与高管持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越多,银行的EVA值越高,即管理层持股对银行价值具有正向作用。Ross Levine(2004)将EVA指标运用到了商业银行所有权结构的研究中,并对银行监管和法律对商业银行价值的影响进行了重点研究。
谭德彬(2003)首次提出用EVA作为新的标准对上市银行业绩进行评价。蔡鄂生、王立彦和窦洪权(2003)将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引入用于我国分析股份制银行公司治理及其价值评价,阐述了EVA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不足之处是没有对二者的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关新红(2004)认为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对银行面对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的风险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能力无法做出有效的预测及评价,论证了EVA实施的可行性,认为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价是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方法。高莉、樊卫东(2003)对EVA指标体系做了修正,并对中国银行业的绩效用其进行了综合系统地分析,但其资本成本的测算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持。中国工商银行福建分行课题组(2005)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课题组(2005)分别将EVA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并对其作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朱建武(2005)选择26家中小银行作为分析样本,计算了EVA回报率并对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郑鸣、林潘颖(2006)引入EVA法,对我国商业银行1996年~2004年的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评估。朱建武(2007)以25家中小银行为样本,研究其2000年~2004年的创值能力,进而以EVA回报率为因变量对中小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回归分析。王继琴、杨淑梅(2007)将价值创造作为最终目标,认为在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中引入EVA理论和经济资本,形成的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体系是全面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陶雄华、卢李(2010)以EVA为基本模型,对我国12家商业银行2003年~2009年的EVA值进行了测算,并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EVA价值创造的因素从微观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结论
在以上研究综述中,关于价值创造理论、EVA理论,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EVA对上市银行价值创造能力解释的研究也得出了很多有益结论,但EVA在我国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现有研究中有关定量分析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全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缺乏系统而有效的建议,这都有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3-53。[2]Stern,J.M,G.B.Stewart and K.H.Chew:《The EVA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5年第10期。
[2]Grant.J.L:《Foundations of EVA for investment managers》,《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96年第23期。
[3]Lambert,R.A:《Contracting theory and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年第32期。
[4]Uyemura,D.G.,Kantor,C.C.,and J.M.Pettit:《EVA for Banks:Value Creation,Risk Management,and Profitability Measurement》,《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No.2.Summer 1996年。
[5]Lehn,Kenneth,Anil K.Makhija:《EVA,Accounting Profits,and CEO Turnover:An Empirical Examination,1985-1994》,《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7年第10期。
[6]Susan M.Machuga,Ray J.Pfeiffer Jr.and Kiran Verma:《Economic Value Added,Future Accounting Earnings,and Financial Analysts'Earnings Per Share Forecast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2年第1期。
Abstract: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contribute to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it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the ability to make the new knowledge into new products, new processes and new services. Based on the data provided by 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9, using entropy weight, and giving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andong Province.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地区;熵权法
Key words: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gion;entropy weight method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06-02
0引言
区域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日益显著的决定作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体系中各科技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能力,是一个区域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反映,它涵盖了区域科技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及产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在现有科技资源条件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开展的科技活动及其体现在社会、经济上效能的考核,来衡量科学技术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建设高效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和有的放矢地制定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学术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黎雪林等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谭清美等从人才投入能力、财力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还有一些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多数是从企业的角度,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度量和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比较复杂,不同学者做出的度量和评价往往取得不同的结果。本文对山东省十七市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估,可以使各区域科技创新优势一目了然,为地方政府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决策;通过对山东各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和评价,不仅有助于山东各地把握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状况,也丰富和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1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出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创新的观念、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创新激励与保护等一般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区域科技创新知识的集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制度和政策的影响效果以及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这种系统性创新能力才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知识、技术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对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准则,才能使评价指标具有合理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准则应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定量定性相结合和可操作性,按照这些原则,本文在参考《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阅了相关研究的结论和成果,结合山东省的现状,提出以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行为能力、产业结构演化能力四个分项指标、十六个基础指标,运用熵权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山东省十七市地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方法
在绩效评价方法中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强制确定法等,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权重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偏差。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较好地测度各评价对象的绩效[3]。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如下。
2.1 评价指标调整设y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评价指标值,由于反映评价对象绩效各个方面的不同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为了确保评价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进行指标度量时,须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所得新的指标值为yij。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每一个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得到原始评价信息矩阵:R=[rij]m×ni=1,2,3,…,m;j=1,2,3,…,n。
3.1 原始数据资料的来源为全面反映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山东科技统计年鉴(2009)》[4]、《山东统计年鉴(2009)》[5]、山东统计信息网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部分相对指标通过计算得出,各统计指标的具体解析参见有关统计年鉴。限于篇幅,十六项指标为消除了信息的多重共线性后得出。
4结论
4.1 上述分析表明,济南青岛两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325到0.176之间,是比较高的;其次是烟台、潍坊、淄博、泰安、东营、威海六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6到0.04之间;济宁、临沂、聊城、滨州四市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35到0.021之间;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五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19到0.007之间。可见,如果把山东17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分为四个区域的话,其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五市与青岛济南相比,科技创新能力相差悬殊。此外,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城市除泰安外,其余7个全在半岛城市群内,这说明在山东省做出发展半岛城市群规划后,经过几年的投入和发展,半岛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泰安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排在前列,与泰安市的高校数量比较多以及受济南的辐射影响有关。而山东中西部的几个城市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以及滨州、聊城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较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文化发展水平也是比较差的,其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较低,差距明显。
4.2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强弱分明的格局。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科技强则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强则科技竞争力强”、“科技弱则经济弱、经济弱则科技不强”的关系。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属于“双强型”;而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均属于“双弱型”。另外,泰安、济宁的科技创新能力位次高于地区经济实力位次,是与其境内大学有着直接联系; 东营、威海的科技创新能力位次靠前,是由于沿海区位优势加上半岛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影响。
4.3 建议:政府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重心。因此,缩小胶东半岛城市群和中西部市地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提高山东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应当第一: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到中部和西部去创业,在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生活水平等方面创造条件;第二:建立人才流动和人才退出机制,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第三:利用西部有京九铁路交通大动脉的优势,大力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为西部的产业发展提供学习机会。第四:鼓励中部的莱芜、临沂、枣庄、泰安和半岛城市群中的城市产业有关联的企业开展虚拟生产,让这些市地提供相应资源或半成品,使这些市地变成沿海城市的“资源供应地”或“半成品加工厂”,将使中西部这几个市地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黎雪林等.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49-51.
[2]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
[3]陈黎明等.基于熵权的大型项目决策影响因素模糊分析[J].预测,2003,
22(3):65-67.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生长激素(rhGH)治疗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50例rhGH治疗组与53例非rhGH治疗组按胃肠道障碍持续时间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率作对照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rhGH治疗组的胃肠道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1),MODS的发病率降低(P<0.01)。结论 rhGH治疗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能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重组生长激素 颅脑损伤 胃肠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的患者,常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有文献报道,一旦发生MODS,患者病死率可高达60%~70% [1] ,而维持胃肠道功能稳定以确保胃肠营养的正常进行被认为是成功救治MODS的关键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生长激素(rhGH)对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防治及恢复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院ICU病房从2001年1月~2003年11月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03例,男65例,女38例,年龄17~82岁,原有胃肠道手术者除外。
1.2 治疗方法 重组生长激素采用珍怡(rhGH)(中国上海联合赛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rhGH剂量为0.11U/kg,每天1次,在患者入院时即开始皮下注射。10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例为rhGH治疗组,53例为非rhGH治疗组。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胃肠动力药、脱水剂,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等。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3 对胃肠道作用效果的疗效判别 胃肠功能障碍缓解的标准为经rhGH治疗后,患者肠麻痹转为>4次/min肠鸣音,腹胀减轻,能耐受要素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 2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rhGH治疗组患者中36例(72%)胃肠功能恢复,非rhGH治疗组患者中22例(41.5%)胃肠功能恢复。统计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MODS发病率,结果表明:rhGH治疗组比非rhGH治疗组的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1(见表1)。MODS的发病率显著减少,P<0.01(见表2)。 表1 2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比较(略)注:经t检验,与非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组相比 P<0.01 表2 2组患者MODS发病率的比较(略)注:经χ 2 检验,与非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组相比 P<0.01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低、广泛脑挫裂伤、脑疝的发生是引起MODS的重要因素 [2] 。近年来,胃肠道被认为是防治MODS的靶器官,维护胃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确保胃肠营养的正常进行,抑制促发SIRS失控的胃肠道机制是成功救治MODS的关键之一。
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生长激素的效应是通过胰岛样生长因子介导,对促进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调节机体免疫有重要作用。国内外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生长激素可促进肠粘膜上皮细胞生长,加速肠损伤后的肠粘膜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3,4]。
本资料表明,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rhGH治疗,能有效减少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并能降低MODS的发病率,从而对于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死亡率有很大帮助。但rhGH治疗期间,由于非氧化处置缺陷和糖转运至组织细胞的能力受损可能产生高血糖 [5] ,颅脑损伤也会由于应激等因素产生高血糖,而高血糖是颅脑损伤患者并发MODS的高危因素 [6]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及血糖升高患者可适当减少rhGH用量及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另有资料表明:rhGH应与谷氨酰胺协同应用较好 [7] 。
参考文献
1 Beal AL,Gerra RB.Multiple orgen failure syndrome in the1990’s:sysˉ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organ dysfunction.JAMA,1994,271:223-226.
2 马延斌,朱志安,张江,等.重型颅脑外伤并发MODS的临床救治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9):556.
3 刘勇,周散德,房台生,等.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15(2):71-74.
4 Silvestro L,Ruikun C,Sommer F,et al.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and modulation of surˉface glycocalyx,evaluated by electron spectroscopy chemical analysis.Semin Thromb Hemost,1994,20(2):214-222.
5 JeeVanandamM,HoladayNJ,Petersen SR.Adjuvant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does not augment endogenous Production in total parental nutrition-fed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Metabolism,1996,45:450-456.
重点任务包括普及校园急救知识、配备校园急救设施和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将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
消息指出,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学校急救教育,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消息显示,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研制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试行),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
试点工作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普及校园急救知识。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二是配备校园急救设施。试点校要参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1研究对象
组织两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的中学生2112人分班级开展培训,其中男性1023人占49.33%,女性1078人占50.67%;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15岁,平均年龄(12.76±1.48)岁。培训前发放《银川市中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测试卷》2112份,回收2112份,回收率100%;培训后发放《银川市中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测试卷》2112份,回收2112份,回收率100%。
1.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技术(2010版),创伤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急救方法(烧烫伤、溺水、触电、煤气中毒、狗咬伤、火灾现场逃生、气道异物阻塞)。
1.3培训方法
抽调高年资急救医护人员组建中学生参与式急救培训团队。培训导师具有“中国青少年急救参与式教学导师资格证书”“急救导师资格培训证”“基础/高级生命支持导师证书”。培训采用中学生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再现模拟伤害现场,使同学们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主动学会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现场自然分组法把学生分成4个临时生存小组,每位同学在导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和体验急救操作技术,并开展小组之间的操作竞赛,巩固学习成效;通过重点突出、活泼生动的PPT演示课件,把复杂的急救理论讲解变成简单的视觉演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1.4定量评价
培训团队根据授课内容讨论制定了《银川市中学生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测试卷》(全部为单选题),统一用于培训前后效果的定量评价。培训前后测试使用同一试卷,测试时间相同,且当场收回。总分100分,<60分为不及格,≥60分<8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1.5质量控制
“急救场景设计、多媒体演示课件和现场演示道具”均由培训团队的导师共同制作完成,培训导师在正式培训前完成多次试讲,确保培训的内容统一、方式统一、技能操作手法统一、评价方法统一。所有数据采取双人录入法,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每次4课时的集中培训,只安排一个班的全部同学参加,每班40~50人。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所有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测试成绩比较
培训前不及格人数为1911名(90.48%),培训后不及格人数为22名(1.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培训前及格人数为201名(9.52%),培训后及格人数为1768名(83.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5);培训前优秀人数为0名(0.00%),培训后优秀人数为322名(15.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3,P<0.05)。
2.2急救培训的必要性
2045名学生(96.84%)认为有必要,16名学生(0.74%)认为没必要,51名学生(2.42%)认为无所谓。
2.3心脏骤停、创伤、呼吸道异物阻塞、中毒、溺水、电击、烧烫伤等急救试题的结果
心脏骤停、创伤、呼吸道异物阻塞、中毒溺水电击烧烫伤的急救知识培训前不及格人数分别为2112(100.00%)、1759(83.28%)、2090(98.96%)、1682(79.65%),培训后不及格人数分别为19(0.92%)、34(1.60%)、16(0.75%)、19(0.9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851.82、4.82、17.10、607.73,P<0.05)。对培训前后及格人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95.85、1.505、668.53、3.46,P<0.05;);同样,对培训前后优秀人数进行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8.93、116.69、51.61、106.46,P<0.05)。
2.4培训前后急救技能操作考核情况
培训前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术、创伤急救术及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术考核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00.00%、94.29%和96.36%,培训后分别为2.47%、4.63%、1.24%和3.19%,对培训前后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2.32、2.64、175.75、66.92,P<0.05)。培训前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术、创伤急救术及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术考核的合格率分别为0.00%、5.71%和3.64%,培训后分别为97.53%、95.37%、98.76%和96.81%,对培训前后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6.38、553.94、538.74、154.68,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