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核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与城市设计创作密切关联的“集体”构成
“集体”一词源于社会学,是指为一定目的而紧密结合起来的许多人,构成集体的三个要素为目标、关系与主体。首先,集体的形成需要一定数量的主体。对于城市设计而言,与其关联最密切的主体有二,一为方案创作的设计团队,二为日常生活的市民大众,两类主体都具有多元量化特征。其次,集体的形成需要主体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毋庸置疑,城市设计上述两类主体内部存在密切的联系,设计团队内部的关联主要体现为现代职业分工基础上的“技术关联”,而市民大众之间的关联则比较复杂,诸如血缘关系、职业关系、教育关系、地域关系等。关系,是集体理性形成与存在的基础。再者,集体的形成需要主体有共同目标。对于城市设计,设计团队的目标在于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市民大众的目标一为空间生产辅助,通过合理参与城市设计的空间塑造过程,辅助设计师营造适于自身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二为合理空间消费,依据自身的条件,创造合理的、多元的空间需求(图1)。
2.以效率与公平为内核的城市设计集体理性
依照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经济人”的理性分为两种,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个体理性的本质是个体追求某种工具价值的最大化,是个体在既定信息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行为。而集体理性是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追求效用的行为,目标是高效率、内部稳定和成员间的公平。[1]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两者之间存在博弈。个体理性应以集体理性为基础,集体理性须以个体理性为前提,绝对个体理性与完全的集体理性都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达到系统最优的基本策略,应在客观现实的制约下,在集体理性的指导框架下,通过合理的路径选择与机制设计使个体理性得以生成和扩展,即在满足一定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效率与公平是集体理性的内核,集体理性的效率在于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2]集体理性效率获得的基础为集体的良性存在,而前提条件为集体内部利益主体之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可持续的动态平衡关系,在此关系形塑过程中,公平是其核心的基础支撑。当代城市设计具有多学科交融特性,其创作不应单单是城市设计师的独秀,完全依照其个体理性去塑造城市,而应是在一定效率支撑下,通过较为公平、公正的机制设计建构具有合理知识架构的城市设计团队,依照团队的集体理性去合理地塑造人居环境。城市物质空间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较长的延续性,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多元的复杂性,具有时空维度上的多元利益主体。为了合理协调与平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实现对城市开发的有效动态控制,城市设计应在集体理性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机制与方法建构具有效率的实践操作体系。
二、集体理性指导下的城市设计创作机制
为了追逐最大化的群体效用,集体理性指导下城市设计应建构知识结构完备的创作团队,使其能够有效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应建构有效的作用机制保障创作团队的内部稳定与平衡,使其既能够产生有效的集群合力,又能够发挥个体的专业能力。
1.多元专业人员与利益主体有机融合的创作团队
塑造和谐的空间关系是城市设计的作用主旨,和谐空间关系的塑造除了受美学的形式法则作用外,还受到空间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尺度下空间之间关系的塑造需要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及市政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空间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析与整合需要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城市开发的过程控制需要管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由此,依照城市设计实践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其创作团队应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市政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及管理学的相关专业人员。除上述依据知识结构确立的城市设计创作团队构成外,按照城市设计服务对象与实践宗旨,尚需市民大众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参与。当然,两者在参与方式、参与过程上与核心创作团队不同,市民大众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及方案评价等方式间接参与,行政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前期调研的配合、方案阶段汇报的评价等方式间接参与。
2.垂直指令与扁平网络管理有效结合的作用机制
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转变必须依赖合理的制度安排。城市设计创作团队,依据参与方式与实践特性的异同,可分为核心创作主体与参与创作主体,直接参与主体与间接参与主体。核心创作主体包括城乡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市政工程师,参与创作主体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及管理学的相关专业人员。核心创作主体与参与创作主体之间应采取垂直管理的作用机制,即核心创作主体是团队的中枢,参与创作主体为核心创作主体服务。由于参与时间相对较短,参与创作主体可以采取“一对多”的参与方式,即同时服务于多个核心创作团队,参与节点、参与方式依照核心创作主体的要求而设定。核心创作团队内部采用扁平管理的作用机制,即创作主体之间是对等关系,不同专业之间只是思维角度、设计尺度、专长内容的不同,相互之间应通过集体商讨的方式,整合出方案的主体架构,在此框架限定下,各专业的创作主体再对自身的专业内容进行深化(图2)。间接参与主体是指与设计有利益关系的市民大众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主体是指除此之外的其他参与主体。间接参与主体的相关诉求是指导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重要因素,应在创作的不同阶段建构合理的平台吸纳公众与相关行政人员的参与,如前期调研的公众调查、方案形成后的市民公示、方案实施后的公众使用评价等。参与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也可以依托多元的虚拟网络技术。
三、集体理性指导下的城市设计创作方法
当前城市设计的方案创作基本上是由规划师或建筑师独立完成的,多呈现出“一支笔”现象①。这种创作模式能够使方案体现较好的整体性,规避多个设计师不同设计思想与处理技法之间的矛盾,具有较高的“设计生产效率”。众所周知,城市设计涉及的空间规模较大,基本以几十公顷为基数,有的甚至达到几或几十平方公里;其次,城市设计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较长的跨度,其核心在于对城市空间营造进行动态控制;再者,城市设计的利益主体具有多元性,主体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利益关系。纯粹的“一支笔”设计创作模式,并不能满足上述客观诉求。缺乏设计弹性与包容度,缺乏设计的集体理性支撑,容易使城市设计陷于个体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窠臼。为了促进城市设计的实践操作性,切实提高城市设计的“真实效率”,其创作模式应由个体理性指导下的“英雄模式”转向为集体理性指导下的“集群模式”,创作方法应由总图为先转向为多元系统的理性建构与有机整合。
1.多元系统的理性建构
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是由要素系统内部及多元系统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在城市设计研究范畴内,其要素系统包括开放空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活动组织系统、土地利用系统及建筑形式与体量系统。土地利用系统与活动组织系统是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基础,创作过程中应注重不同功能土地量的合理性、多元土地功能之间的有机衔接及不同土地功能的科学理性布局;应注重活动组织的合理规模与理性布局、活动组织的序列性与关联性、参与活动与类型空间的适应性。开放空间系统与道路交通系统是形塑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核心要素,创作过程中应将绿地、水体、广场等元素有机整合为相互关联的开放空间系统,注重不同等级系统的尺度与功能关系,强调系统内部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嵌入关系;应依据不同功能区设计相适应的路网结构与道路密度,注重不同等级道路的合理布局及多元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强调步行空间的系统化。建筑形式与体量系统是形塑城市三维空间的核心要素,创作过程中应注重街道界面空间系统的建构、近人尺度下人性空间的塑造、高层建筑的集约化(线性集群或区域集中)布局,强调宏观尺度下城市天际线的塑造。
2.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城市设计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的城市特色在逐步丧失,架设目标和表现形式更加雷同、功能重复。一个城市有无特色是衡量这个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设计这门专业学科在我国城市规划领域逐步显现,同时被人们不断地研究和实践。
城市特色和城市设计的含义 1.1城市特色的定义: 城市特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括的说法。广义的城市特色指的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能达到的文明手段。它是一个城市文脉渊源、建筑风格、市政风貌、园林特色等城市物质文明的宏观个性特征与城市民族文化传统、城市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精神面貌等城市精神文明的微观个性特征的统一、融合。 狭义说法是指城市空间和物质要素的形象外在特征,它是一座城市的内容与形式,贯穿于城市总体风貌、空间和建筑群体、建筑单体及环境小品各个层次之中。
1.2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的核心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心理、生理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为目的。
城市设计和城市特色的关系 2.1城市特色反映城市设计的内容: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风格,但城市特色却表现形式差别很大。城市特色对社会的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城市特色可以检验一个城市的社会能力和社会水平。第二,城市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能够为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做贡献。第三,城市特色影响城市居民品质的塑造。
2.2城市设计创造城市特色: 合理安排城市特色元素,处理好各特色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宜人的景观环境,是城市特色的根本目标。城市特色正是通过城市设计这个主观过程来创造并通过其实施来体现的。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筑、土地商品化的发展,要求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城市历史文脉和建筑风格。
2.3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虽然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设计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体现城市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经历着生长、发展、运行、衰落、再发展的过程。城市在发展的同时,许多有关城市环境建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3.1注重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控制: 城市轮廓线对城市特征的表现起重要作用,它反映出城市的总体形象,给人以完美的形象概念,也能显示出城市建筑的个性特征。高低层建筑交叉布置形成的高低起伏多变的轮廓线都显示出商业性、生产性城市的景观特色。规划在库尔勒南城区延安路,通过曲线型的建筑空间退让与两侧街景形成动态有序的连续界面。在延安路两端处结合公共交通枢纽设计城市门户型建筑。通过“中心区大门”的形象将人流引入中心区内部。
控制城市轮廓线,应结合城市主要和次要入口方向、易展面及其它场景来确定各自的轮廓线,按照有机统一的原则布置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做到有起有伏、有层次、有节奏,反映出城市丰富多彩的整体风貌。
3.2保持和发扬城市传统格局 城市格局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主导因素,城市的外缘景观、俯瞰景观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景观都是城市格局的外显形象,其特色主要是由图——底关系和各构成元素的综合效应来体现的。既要保留了沿路的大体量商住楼,又增添了底层错落有致的滨水建筑组合布局,很好的适应了现代人的情趣爱好和实用要求。
3.3重视建筑色彩与建筑群体布局: 依据色彩与城市文脉协调、色彩与自然环境协调、色彩与城市空间功能氛围协调的原则,分别针对各特色分区几街道确定不同的主、辅色及场所色系列,总体上强调色彩的协调,但主、辅色之间或它们与场所色之间允许对比,使色彩增加活力。对于主要节点、标志性建筑,允许建筑色彩个性化,增强标志性和吸引力。总体建筑和大型广告禁止大面积使用浓重、强烈的色彩,而在自然绿化为主的地段,不过分强调建筑色彩的统一,大面积使用基本色,小面积点缀着重色。
3.3.1城市色彩的基本准则
突出区域特点原则:区域色彩规划中,需结合库尔勒城市环境特点,明确区域色彩主导色,体现核心区自己独特之处。
结合城市水景原则:城市色彩依托水的本色,以孔雀河引流水系为城市背景色彩,核心区色彩设计应体现城市景观的层次性。
体现历史文脉原则:城市色彩是在历史沉淀中形成,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核心区色彩应延续诸暨历史文脉,以反映城市变化为基础,并体现传统文化。
3.3.2城市色彩的定位
在城市设计的建筑色彩使用上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装点城市景观。在城市色彩上采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色彩。中心色彩要求:公共的、共享的,动感强的,多数人的活动空间。区色彩要求:本地人居住、生产,安静平和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辅助色和点缀色搭配,达到区域内色彩即和谐统一又变化丰富的效果。
3.4强调公共开放空间
3.4.1建筑界面
本部分高层建筑形成的界面应被设计成旋律界面。区域内由于滨水沿线裙房的商业活动,使得城市干道在近人尺度上——裙房部分要设计成连续界面,组成这类界面的建筑立面,构件和材料的尺度和色彩应取得协调。
3.4.2区域入口和主要视线 地区中心要与与周边以居住为主的地区在建筑和空间形式上均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构成其鲜明识别性的有效方法是根据主要视线来确定地区的主要区域入口。运用视觉感应规律与视觉环境条件,积极创造反映城市新的生活方式的特色空间。
3.5高度重视居住区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是组成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好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及景观特色有着重大影响。居住区设计采用错列式布局、少量东西向住宅围合庭院以及部分大进深、小面宽住宅等办法,打破常规单一建筑模式,形成平面进出的不规则居住空间和高低起伏的居住区天际轮廓线,层次丰富,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
结语
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工程设计的范畴而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心理、行为等领域。城市设计就是要根据现经济、生活环境、人们活动的功能需要和视觉感受等要求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从而达到功能上能够满足城市人民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技术上更加科学合理,美学上赋予城市特色和形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城市设计理论研究的完善和实际工作中的探索,我们的城市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王建国.21 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2(1)
1.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差异
城市设计处理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远较建筑设计为大,它处理街区、社区、邻里,乃至于整个城市,其实现的时程多半设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间。相对于建筑设计,仅需处理单一土地范围内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仅需三或五年,城市设计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尺度差异。
另外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城市规划是宏观的调控,而建筑学注重单体设计,具体一些,城市设计就是把城市作为单体而以。现在从事规划的,大部分要和政府打交道,所以它政策性强。建筑就好一些,主观色彩浓些。它可以从事广告设计,可到事务所工作。面广一些。
建筑是组成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所以处理好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对城市的形象和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2.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
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问组合形式,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是一项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建筑设计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3.科学对待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城市规划是通过对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4.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相辅相承互为条件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城市设计是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发展出来的,学科上仍属城市规划范畴,它是用建筑学的理论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建筑设计,同时也是一门涉及到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的边缘学科。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问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5.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问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市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科]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4]张建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问绿化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城市CI;企业CI;比较研究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5-0045-03
Comparative Study on City Image and Corporate Image
ZHANG Ping-qing(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Yantai 265713,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Image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and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brand marketing success. At the same time, some experts and scholars will apply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Image to the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ity Image. City Image is source in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Image, but not blindly copy Corporate Imag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at in terms of value attributes behavior subject and content design to understand City Image and Corporate Imag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ity Image, more conduciv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mage.
Key words :city image; corporate image;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et :.cn
一、CI起源与发展
(一)CI的起源
CI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有争议,一种是认为英国伦敦地铁标志设计是最早的CI基本要素设计案例,也有学者认为是德国AEG电器公司或者美国IBM企业标识设计是最早的CI,日本CI专家山田理英认为:CI之“C”除了包含企业Corporate之外,还应该包含国家(Country),城市(City)等,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C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部落和城邦的识别,当时的部落图腾、旗帜以及在器物上的纹样都可以理解为具有了CI的元素。部落、城堡、城邦一直到现在的国家、联合国都是来源于原始的部落与城邦的识别,国旗、国徽、国歌相对应产生了国家形象识别系统,现在比较公认的企业形象系统溯源也来源于国家形象识别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CI古已有之,只不过在企业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CI的产生与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CI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的萌芽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彼得・贝伦斯为德国AEG公司设计的标志系统,并将此标志进行了系列化的应用;二是20世纪中期的成长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保罗・兰德为美国IBM公司设计的企业形象视觉符号系统,此时的CI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三是20世纪后期的成熟期,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相继引入的CI理论,并结合企业管理进行了大量实践,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CI理论趋于成熟。(表1)
从另一方面看,CI产生的萌芽期主要出现在欧洲,成长在美国,成熟在日本和中国,特别是进入20世纪末期,我国CI的研究与应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它结合了欧美型CI注重视觉识别和日本注重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的特点,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CI理论体系。(表2)
二、城市CI
(一)从企业CI 到城市CI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突破50%,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3.73%,城市形象建设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很多学者从美学的角度开展城市形象的研讨,取得了部分成果,产生了积极地指导意义,如吴良镛先生的《城市美的创造》就是从美学意义上探讨城市形象建设问题。企业CI理论传入我国后,给我国企业营销界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开始借鉴企业CI理论研究城市形象问题,提出了城市CI的概念,用于指导城市形象建设,为我国城市形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伴随着城市设计、建筑学、景观学、艺术学的发展,城市CI的研究也丰富起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城市形象的理论研讨与建设活动,成果丰硕。
(二)城市CI系统构成
城市CI是城市内部与外部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它涉及城市经营理念、城市行为、城市景观等要素。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城市文化、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营销、城市环境设计等领域。城市形象系统(简称城市CIS)包含城市经营理念系统、城市主体行为系统和城市整体感知系统三部分(如图1所示)。城市经营理念系统是城市形象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城市政策力、发展力、文化力和形象力的集合,它包含城市精神、城市哲学、城市经营与管理理念、城市价值观等内容;城市主体行为系统是城市经营理念系统在对外行为传达方面的集中体现和落实,它包含了城市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市民行为等内容,城市主体行为系统通过文明规范的行为文化传达城市形象;城市整体感知系统是城市经营理念系统在对外感知传达方面的具体体现,尤以视觉感知最为重要。城市整体感知系统包含了城市标志、城市市树市花、城市色彩、城市吉祥物、城市道路景观、城市广场景观、城市建筑景观、城市设施景观等要素,城市整体感知系统通过整体与统一的视觉符号来传达城市形象。
三、城市CI与企业CI比较研究
企业CI包含了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部分,MI是核心,BI是动态的行为表现,VI是静态的视觉传达,图2表现的是企业CI结构图,企业CI结构是在二维平面上研究MI、BI与VI之间的结构关系。城市CI包含了城市经营理念、主体行为和整体感知三部分,三者与企业CI 要素一样处于稳定的三角结构,但是城市CI相比较企业CI要复杂得多,在二维平面上无法完全阐释城市CI结构复杂关系,城市CI结构应该是多维度的、空间立体的,如图3所示。
城市CI理论源于企业CI战略,它是借助企业CI的识别系统进行城市形象塑造与推广,但城市形象建设是不能盲目照搬企业形象的策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城市CI与企业CI有一定的差别,区分两者在主体、属性、对象、目的等方面的异同来把握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和创新之处,详见表3所示。
另一方面,城市CI与企业CI也存在不少共性。城市CI与企业CI都遵循整体性、统一性的原则,都是在理念设计基础上通过统一的视觉符号系统对企业或者城市整体进行策划、包装、营销与推广,以求达到统一传达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目的,城市形象建设借鉴企业CI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有利于更系统规范地推进城市形象建设。
参考文献:
[1]山田理英.新CI战略[M].台湾:台湾艺风堂出版社,1988.
[2]吴良镛.城市美的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3]倪勇,周小儒编著.企业形象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青松,云杉.经营战略的一张王牌―企业形象的魅力[J].科技智囊,2006.
[5]张鸿雁.城市建设的“CI方略”[J].城市问题,1995(3).
[6]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洋.城市形象系统结构性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4).
【关键词】城市;功能;优化
Shandong Province-based Chiping County, city planning survey
Li Jun-bo
(Jina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Jinan Shandong 250000)
【Abstract】Chiping nature of the emerging manufacturing base of the City of integrated sub-centers.
【Key words】City;Function;Optimization
笔者利用今年寒假时间对山东省茌平县城市规划调查,通过查资料写此报告。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茌平县城市规划,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1. 茌平城市性质定位
茌平县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林、水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综合茌平所处区域位置的特点、茌平城市发展历程,结合近几年茌平产业发展以及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确定茌平性质为“新兴制造业基地、市域综合次中心”。
1.1 城市功能布局。
茌平城市未来将形成组团式的分区空间结构和组合式多中心格局,使城市的中心区、副中心、组团和其他各区块功能更加合理、明确,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城市中心将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多功能尤其是生产功能、农业功能,通过全市整体调整,向其他功能区疏解、归并,以增强现代服务功能,充分体现主城的繁荣繁华;通过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引导,使城市各大功能区,主体功能突出,配套功能完备,特征明显,品位较高。在未来城市总体功能布局上,体现大气、和谐;在分区功能布局上,体现精致和谐。
1.2 创新发展布局。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茌平要保护和发展“以铝加工和轻工业为主的园林式工业城市”的城市定位和“新兴制造业基地、市域综合次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三城同创”(全国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生态县)的目标,必须着力增强城市的创新功能,使之真正成为“求知创业”的天堂。增强城市的创新功能,首先要培育和增强创新源,其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创造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城市机制和环境。
2. 茌平县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1 城市建设的起步期。
1996年之前,茌平城市建设发展缓慢,城市格局混乱。至1996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6.5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不足5万人,占城市化水平的7.8%。城市刚刚形成北部工业、南部居住的雏形。城市功能还不完善。
2.2 工业用地集中建设期。
1996~2003年,围绕核心企业,企业组团集聚,沿铁路及过境公路集中布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吸引人口的两大磁极,这期间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急剧发展,城市人口中心明显北移。至2003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7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到10.2万人。城市初步形成北部工业,南部居住格局。城市功能初步完善。
2.3 工业大发展带动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至2008年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2.94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到15万人。工业类型用地为强烈的专业性与高度的空间集聚度,城市北部工业区继续发展,南部其他类型用地分散布局。城市工业功能突出,其他城市建设滞后。近年城市建设向南发展迁移趋势明显。
3. 茌平现状解读
3.1 地区经济实力不强。
山东省提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未来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是胶济铁路沿线、北部沿海带和南部沿海带。茌平游离于三条经济发展廊道之外,处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弱势地区。
3.2 优越的区位及交通优势。
茌平距聊城22公里,距济南75公里。济聊高速公路把茌平和聊城两个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城区北部济邯铁路穿过,南北向105国道把茌平和高唐联系起来。从空间距离和交通设施等多方面看,茌平比聊城其他县具备一定优势。
3.3 产业发展现状。
重化工带动下,产业快速扩张。产业链:电解铝产业、密度板产业、味精产业、纺织产业、制药产业等。区域贡献突出,2011年GDP198.45亿元,占聊城市13.89%,排第四,增速34.13%,排第一。税收收入全市第一。能源依托明显,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万元能耗居市域第二,万元GDP电耗,远高于其他县区,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最低。产业结构方面支柱行业一枝独秀,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原料、能源及产品销售在外地。相对落后的服务业,横向比生活落后生产,内部看管理多于服务。
3.4 城市空间。
工业与城市的空间矛盾,市民远离工业的愿望,使北工南居空间格局更加明晰。产业空间布局混乱,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工业与城市之间布局较为混杂,缺乏有效组织。
良好的自然本地,茌平县境内有12条自然河流及两条引黄干渠和9条分干渠,其中徒骇河是境内主要河流。县域南部韩集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4. 茌平规划发展重点
通过对茌平县城市发展历程和茌平现状分析,根据茌平城市性质定位和茌平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重点在茌平新人文精神城市规划战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追求现代生态规划,规划发展新思路四个方面思考研究,统筹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茌平城市发展。
5. 现代生态城市设计具体措施
5.1 立足长远,狠抓规划,确保园林绿化科学布局。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和灵魂。近年来茌平县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严格按规划建设,增强规划对绿化建设的指导。一是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2004年,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一心、四区,西扩南展”的城市格局和“四纵四横一环”的城市道路总框架。
5.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5.3 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搞好老城区绿化。
5.4 结合道路建设,突出线状绿化特色。
5.5 高质量完成公园、广场等片区绿化。
5.6 建管并重,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绿化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5.7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营造全民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城市园林精品,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质量,丰富城市内涵为重点,合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为把全县建成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