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机继电保护;电力程;应用;发展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能的需求和依赖性越来越强,对安全稳定供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对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电力系统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电气设备的保护技术是研究电力系统故障和危机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以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保障电力设备和防止、限制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的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技术手段。

2.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

相对于传统继电保护而言,微机保护具有运算速度快、功能灵活、可靠性高、维护调试工作量小等优点。微机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电网中继电保护微机化率稳步增长。

3.微机继电保护与传统装置的对比分析

3.1 继电保护的任务是判断电力系统有关电气设备是否发生故障而决定是否发出跳闸命令,使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尽量迅速地与电力系统隔离。为此,首先要取得与被保护电气设备有关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按不同的原理,进行综合和逻辑判断,最后做出抉择,并付诸执行。所以,继电保护的基本结构大致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信息获取与初步加工;信息的综合、分析与逻辑加工、抉断;抉断结果的执行。

3.2 信息要通过电压、电流传送,有时还通过一些开关量传递。早期,在机电型继电器中,电流电压直接加到继电器的测量机构,变换成机械力,然后在机械力的层次上进行比较判别,中间并不需设置其他的变换、隔离等环节。随着电子技术的引入,通常使用所谓的电流变换器、电压变换器以及电抗变换器等等。在晶体管型继电保护、整流型继电保护以及集成电路型继电保护中都采用类似的变换环节,其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这些环节,可以称为“信息预处理”环节。

由于计算机是数字电路,其工作电平比集成电路的工作电平还低,因此,计算机继电保护同样也需要设置信息预处理环节,需要隔离屏蔽、变换电平等等处理。

3.3 继电保护的主要任务是操作、控制与被保护电气设备有关断路器,使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迅速与电力系统分隔离开来,最大限度地减轻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减轻故障设备的损坏程度。这种操作是通过控制跳闸线圈实现的,也就是给线圈通入电流实现的。

3.4 计算机继电保护与传统继电保护的根本区别是在中间部分,即信息的综合、分析与逻辑加工、判断环节。区别主要是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手段不同。传统继电保护是靠模拟电路(或继电器元件)的构成来实现的,即用模拟电路实现各种电量的加、减、乘、除和延时与逻辑组合需求。而计算机保护,即数字式继电保护却是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值(包括逻辑)运算来实现上述功能的。计算机上的数字和逻辑运算是通过软件进行的,即这些运算要通过预先按一定的规则(语言〉制定的计算程序进行的。这是与模拟式继电保护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也就是说,计算机式继电保护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是实现继电保护功能的基础,而继电保护原理是直接由软件,即由计算机程序实现的,程序的不同可以实现不同的原理,程序的好坏、正确与错误都直接影响继电保护性能的优劣、正确或错误。

4.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

微机保护就是指与数字式计算机(包括微型计算机)为基础而构成的机电保护。微机保护装置的基本构成分为硬件和软件。

4.1 硬件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微机保护装置硬件系统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1)数据采集单元即模拟量输入系统。

(2)数据处理单元即微机主系统。

(3)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即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

(4)通信接口。

(5)电源。

4.2 微机保护装置软件通常可分为监控程序和运行程序两部分。所谓监控程序包括对人机接口键盘命令处理及为插件调试、整定设置显示等配置的程序。所谓运行程序就是指保护装置在运行状态下所执行的程序。微机保护运行程软件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

(1)主程序。包括自检、开放及等待中断等待。

(2)中断服务程序。

(3)故障处理程序。

5.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特点

5.1 调试维护方便。在微机保护应用之前,整流型或晶体管型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工作量很大,原因是这类保护装置都是布线逻辑的,保护的功能完全依赖硬件来实现。微机保护则不同,除了硬件外,各种复杂的功能均由相应的软件(程序)来实现。

5.2 高可靠性。微机保护可对其硬件和软件连续自检,有极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它能够自动检测出其自身硬件的异常,并配合多重化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拒动;同时,软件也具有自检功能,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校错和纠错,即自动地识别和排除干扰,因此可靠性很高。

5.3 易于获得附加功能。传统保护装置的功能单一,仅限于保护功能,而微机保护装置除了提供传统保护功能外,还可以提供一些附加功能。例如,保护动作时间和各部分的动作顺序记录,故障类型和相别及故障前后电压和电流的波形记录等。对于线路保护,还可以提供故障点的位置(测距),这将有助于运行部门对事故的分析和处理。

5.4 灵活性。由于微机保护的特性主要由软件决定,因此替换或改变软件就可以改变保护的特性和功能,且软件可实现自适应性,依靠运行状态自动改变整定值和特性,从而可灵活地适应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

5.5 改善保护性能。由于微机的应用,可以采用一些新原理,解决一些传统保护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利用模糊识别原理判断振荡过程中的短路故障,对接地距离保护的允许过渡电阻的能力,大型变压器差动保护如何识别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采用自适应原理改善保护的性能等。

5.6 简便化、网络化。微机保护装置本身消耗功率低,降低了对电流、电压互感器的要求,而正在研究的数字式电流、电压互感器更易于实现与微机保护的接口。同时,微机保护具有完善的网络通信能力,可适应无人或少人值守的自动化变电站。

6.微机继电保护事故处理的思路

当前,主要基于三种思路来考虑。

6.1 避免故障和错。误,包括选用高质量的元件和采用屏蔽隔离等以防干扰;故障自动检测,发现故障时及早报警或自动闭锁,不影响保护对象的正常工作;容错设计,使局部故障时不降低整套装置的性能,不中断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

6.2 抑制干扰。干扰就是指除有用信号以外的所有可能对装置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部或外部的电磁信号。干扰将造成微机保护装置的计算或逻辑错误,程序运行混乱,甚至元件的损坏等。由于微机保护装置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在保护装置的周围往往存在许多复杂的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等。微机保护要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微机保护往往从干扰的三个因素入手来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明确干扰源,切断耦合途径和降低装置本身对干扰的敏感度。

6.3 故障的自动检测。故障的自动检测就是当装置内有元件损坏时,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报警,以便能迅速采取措施予以修复。目前微机保护常用的检测方法按检测时机可分为即时检测和周期检测;按检测对象可分为元器件检测和成组功能检测。作为一种具有高可靠性要求的控制系统,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提高微机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7.结束语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字:微机继电;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进行安全正常运行的最重要保障,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继电保护技术日益的呈现出向网络化、微机化、智能化,控制、保护、数据通信和测量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分析微机继电保护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微机继电保护的现状

我国的微机保护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才开始,但是由于我国继电保护工作者的努力,进展却很快。到了80年代末,计算机继电保护,特别是输电线路微机保护已达到了大量实用的程度。我国对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从70年代开始,各大学校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的新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

在主设备保护方面,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因此到了90年代,我国继电保护进入了微机时代。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2继电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从电压互感器方面来说,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电压回路在运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故障是继电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作为继电保护测量设备的起始点,电压互感器对二次系统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在PT二次回路时设备不多,接线也不复杂,但出现在PT二次回路上的故障却不少见。根据相关的运行经验来说,PT二次电压回路的异常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在PT二次中性点接地方式异常,其主要表现为二次未接地(虚接)或多点接地。二次未接地(虚接)除了在有关变电站接地网方面相关的原因,更多的则是由接线工艺所引起的。这样PT二次接地相与地网之间产生了电压,该电压是由各相接触电阻和电压不平衡程度来决定的。而这个电压叠加到保护装置的各相电压上,使各相电压产生幅值和相位的变化,从而引起阻抗元件和方向元件误动或拒动。

PT开口三角电压回路产生了异常,PT开口三角电压回路处断线,有机械上的原因,其短路则与某些习惯做法有关。在电磁型母线、变压器保护中,为了达到零序电压定值,往往将电压继电器中限流电阻进行短接,有的则使用小刻度的电流继电器,从而大大的减小了开口三角回路阻抗。当变电站内或出口接地故障时,零序电压比较大,回路负荷阻抗较小,回路电流较大,电压(流)继电器线圈过热后把绝缘体进行破坏从而发生短路。短路持续时间过长就会烧断线圈,从而使PT开口三角电压回路在该处断线,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也发生过。PT二次失压;PT二次失压可以说是在困扰使用电压保护中的最经典问题,纠其根本就是各类开断设备性能和二次回路不完善所引起的。

3系统保护措施

由于微机的继电保护装置的运作过程不同于模拟式保护那样直观,对造成微机保护装置所发生的故障也有自身的特点,在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发生的故障原因进行相关的总结和分析及在处理方面的特点时,主要在于要掌握其规律性,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故障进行处理,从而避免由于继电保护的原因而引发相关的设备或电网事故的可能性,要确保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进行运行。微机保护与常规保护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经常会发生一些简单的事故是很容易被排除的,但是对于少数的故障仅凭自己掌握的经验是难以进行排除的,对其应该采取正确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解决。

3.1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事故

有些继电保护事故发生后,要按照现场的指示信号灯来进行处理,要是无法找到其故障发生的原因,或者在断路器跳闸后没有相关的信号灯进行指示,无法来判断其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设备引起的事故还是人为所引起的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跟工作人员的运用措施不利、重视的程度不够等相关的原因有关。如果是人为的事故就必须如实的向上级进行反应,以便分析事故的原因和避免的过多浪费时间。

3.2在故障的记录方面要加紧落实

微机的事件记录、装置灯光显示的信号、故障录播的图形,是事故在处理方面最重要的依据。根据有用的信息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通过一、二次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一次系统的故障使继电保护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则不存在继电保护事故所处理的问题。如果判断事故出现在继电保护的上面,应尽量的维持其原状,要做好记录,要在故障处理的计划完成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开展工作,从而避免了原始状况被破坏的可能性,造成给事故处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运行人员应该充分的利用站内的设备功能,进行综合的对事故的现场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4继电保护新技术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新的控制原理和方法被不断应用于计算机继电保护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微机继电保护的研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趋势。

4.1自适应控制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自适应继电保护的基本思想是使保护能尽可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各种变化,进一步改善保护的性能。这种新型保护原理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自适应继电保护具有改善系统的响应、增强可靠性和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在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变压器保护、发电机保护、自动重合闸等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2人工神经网络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模糊控制理论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基于生物神经系统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分布式存储信息、并行处理、自组织、自学习等特点,其应用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非线性优化等问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系统,该故障诊断系统利用电力系统中继电器和断路器的状态信息来进行故障范围的估计。这一系统可应用于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辅助调度员对故障范围进行判别,及时地采取措施对故障进行处理,以保证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经济性。

4.3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

继电保护和综合自动化的紧密结合已成为可能,它表现在集成与资源共享、远方控制与信息共享。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

目前,用于变电站的监视、控制、保护,包括故障录波、紧急控制装置,虽然已实现了微机数字化,但几乎都是功能单一的独立装置,各个装置缺乏整体协调和功能的调优,且功能交叉,输入信息不能共享,接线复杂,从整体上降低了可靠性,同时不能充分利用微机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和速度,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

结束语

本文主要根据电力系统现场实际的运行状况和以上的事故与故障的经验和方法,对微机保护系统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一般性的分类,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总结了处理事故的思路和方法,还介绍了有关在提高处理相应的事故和故障的最基本途径以上的思路和方法,都具备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杨奇逊,黄少锋.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机继电保护 35kV变电站 运行现状

一、继电保护概述

(一)继电保护的概念

继电保护是一种能反应电力系统故障和不正常状态,并及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自动化设备。其任务是:

1、自动、迅速有选择地切除故障组件,使无故障部分恢复正常运行,使故障部分设备免遭毁坏。

2、发现电气组件的不正常状态,根据运行维护条件动作于发信号,减负荷或跳闸。

(二)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

电力系统不同电气组件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的特征可能是不同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发生短路故障之后总是伴随有电流增大,电压降低,电流、电压间的相位发生变化,测量阻抗发生变化等,利用正常运行时这些基本参数与故障时的区别,可以构成不同原理的继电保护。例如反应电流增大的过流保护,反应电压降低的低电压保护,反应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之间的距离(或阻抗)的距离保护,反应电流、电压间相位的方向保护等。

(三)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动作与跳闸的继电保护,在技术、经济上一般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即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1、选择性。继电保护动作的选择性是指保护装置动作时,仅将故障组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停电范围尽量缩小,以保证系统中的无故障部分仍能继续安全运行。

2、速动性。快速地切出故障可以提高电力系统并列运行的稳定性,减少用户在低电压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减少故障组件的损坏程度。

3、灵敏性。继电保护的灵敏性,是指对于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力。满足灵敏性要求的保护装置应该是,在事先规定的保护范围内部发生故障时,不论短路点的位置在何处,短路的类型如何,以及短路点是否有过渡电阻,都应敏锐感觉,正确反应。

4、可靠性。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指在该装置规定的范围内发生故障时,它不应拒动,而在任何其他不应动作的情况下,它不应误动。因此可靠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可靠不拒动和可靠不误动。

二、微机继电保护的特点和软硬件构成

(一)微机继电保护的特点

微机保护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上的两个显著优势:高速的运算能力和完备的存贮记忆能力,以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成熟的数据采集,A/D模数变换、数字滤波和抗干扰措施等技术,使其在速动性、可靠性方面均优于以往传统的常规保护,而显示了强大生命力,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微机保护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1、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正确动作率高。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可引进自动控制、新的数学理论和技术,如自适应、状态预测、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其运行正确率很高,已在运行实践中得到证明。

2、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3、工艺结构条件优越。体现在硬件比较通用,制造容易统一标准;装置体积小,减少了盘位数量;功耗低。

4、可靠性容易提高。体现在数字元件的特性不易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的影响,不易受元件更换的影响;且自检和巡检能力强,可用软件方法检测主要元件、部件的工况以及功能软件本身。可以省去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必须去做的继电保护预防性试验,可以保证生产的连续运行

5、内部编程软接线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电气二次线路的复杂性。

(二)微机继电保护软硬件构成

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中央处理单元、采样A/D转换单元、交流变换单元、开关量转换单元、出口继电器单元、串行通信单元。软件算法主要有:暂存区扩展法、定值转换法、滤波及傅氏算法、突变量算法。

四、微机型继电保护在35kV变电站的应用

35kV变电站虽然属于终端变电站,其变电设备、运行方式等相对简单,但是其能否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直接影响着用户的用电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及时、可靠的保护35kV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供电出线,或者在事故、跳闸前及时报警以提醒值班人员加强防备,而显得十分必要。

(一) 电力变压器

电力变压器出现的故障主要有绕组及其引出线相间短路,绕组匝间短路,外部短路引起的过电流,过负荷,油面降低,变压器温度升高等。针对其可能发生的故障,主要使用了主变差动保护装置、高低后备保护装置、非电量保护装置三种保护装置对其进行保护和告警。

(二)10kV供电线路

10kV供电线路出现的故障主要有:相间短路、单相接地、过负荷等。针对其可能出现的故障,主要使用了具有复合电压闭锁的三段式过流保护、过负荷告警、低电压保护、低周波减载、互感器二次线路断线报警、自动重合闸等功能的线路保护装置进行保护和告警。

(三)35kV线路

35kV线路同10kV供电出线一样,其故障主要有:相间短路、单相接地、过负荷等。但是35kV线路在作为某一个变电站的主要电源进线以外,还承担着发电站或另一个变电站输电的枢纽作用,其存在多个电源点。另外,对于一个变电站存在2-3条35kV进线时,其还承担着电源的相互备用的作用。因此,针对以上情况,35kV线路微机保护,除了具有复合电压闭锁的三段式过流保护、过负荷告警等保护功能外,还配置了方向保护、距离保护、备自投等功能的保护装置。

(四)10kV电容器组

电力电容器有电容器内部故障及其引出线短路,电容器组和断路器之间连接线短路,电容器组中某一故障电容切除后引起的过电压、电容器组过电压,所连接的母线失压。因此,对于电容器保护装置主要配置了具有三段式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低电压保护、不平衡电压保护、不平衡电流保护、低电压自投、过电压自切等功能。

五、微机继电保护在35kV变电站应用的缺陷和不足

1、装置内多数保护功能无需应用。对于现在运行的35kV变电站来说,其真正使用的保护功能相对较少,而多数厂家配备的保护装置功能冗多。如零序方向保护、零序过压保护、零序过流保护等,在35kV变电站中尚未使用,这样造成了一定的软硬件的浪费。

2、通讯规约不够成熟。不同厂家的通讯规约不成熟,在一个变电站内使用不同厂家的保护装置,在后台机或者调度实现遥信、遥测、遥控功能不稳定。

3、小电流接地选线保护不成熟。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来说,对于单相接地可以正常运行1-2个小时,但是对于某些地区或者线路出于安全的角度考虑,要求发生单相接地时,应该将其断开电源,以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由于光电技术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新型光学电压、电流互感器日益显现出富有魅力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新型光学数字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取代电磁式互感器是继电保护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基于GPS的全网同步技术的出现,GPS和光纤通讯的结合实现了向量测量(MPU)的快速和同步,是电力系统控制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佑光 林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新技术,科学出版社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范文第4篇

Abstract: Power supply equipment maintenance is the basis for normal operation, but the maintenance costs take up a large portion of business cos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id, the number of various power supplies is growing which increases various power companies operating costs, in this case, the innovative way of maintenance has become the urgent needs of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orking hard problems for the secondary equipment maintenance, the application of inspection and repair technology in the specific is explored,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looked ahead.

关键词: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应用

Key words: relaying protection;state of repair;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45-01

1继电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继电保护发展至今,从保护原理的设计,到生产厂家制造工艺,到售后服务,各方面都已比较完善。微机保护装置的性能已非常稳定,近几年在我区范围内,由于保护装置性能不稳定引起的误动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所发生的保护误动作基本上是保护装置外部原因引起的。当前使用的CPU芯片性能已非常稳定,因此在我们的检验工作中,没有必要对其CPU的正确性进行很详细的校验。而应对继电保护设备实行状态检修,也就是说只要保护装置不告警,就不用进行检修。当然,这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大量的配套工程,但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对我们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其技术新,硬件成本低,利润高,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这对维护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维护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通讯问题,当前,综合自动化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四方、南瑞、南自、东方电子等厂家都自成一家,各有各的通讯规约,再加上直流系统、电度表、“五防”装置等都需要与监控系统通讯,而这些又都有各自的规约,致使维护工作越来越难,一旦碰到通讯问题,必须请厂家人员才能处理,而且经常要几个相关厂家一起到场才行。如此一来,既降低了设备的安全运行可靠性,又提高维护的成本。

2状态检修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与电气一次设备不同的是电气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对象不是单一的元件,而是一个单元或一个系统。监测的是各元件的动态性能,微机保护和微机自动装置的自诊断技术的发展为保护设备的状态监测奠定了技术基础。实施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应监测:交流测量系统,包括CT、PT二次回路绝缘良好、回路完整,测量元件的完好;直流系统,包括直流动力、操作及信号回路绝缘良好、回路完整;逻辑判断系统:包括硬件逻辑判断回路和软件功能。保护装置本身容易实现状态监测,但由于电气二次回路是由若干继电器和连接各个设备的电缆所组成,要通过在线监测继电器触点的状况、回路接线的正确性等则很难,这可能是保护迟迟未能有效地推进状态检修的主要原因之一。

电气二次操作回路是对电气一次设备进行操作控制的电路,是继电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电保护设备要求进行状态检修的情况下,作为继电保护出口控制回路操作箱均采用硬件式结构,即由继电器直接在220V强电回路中通过二次线联接而成,接线繁杂,不具备自检、在线监测、数据远传等功能。虽然在综自站中该回路一部分硬接点可通过综自设备(如测控设计)进行上传监控,但要求二次回路继电器输出接点增多使接线复杂化可靠性下降,同时联接电缆也增多。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实施的重要基础就是在设备状态特征量的采集上不能有盲区,显然,对保护设备实行状态检修而言,现有的二次控制回路操作箱达不到要求。而利用美国SEL提供的数字仿真式继电保护平台可以有效地设计微机操作箱,成功解决了电气二次回路状态检修问题,可为实现保护系统完整的状态监测,为继电保护实行状态检修创造必要的条件。

3未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改变变电站目前监视、控制、保护和计量装置及系统分割的状态提供了优化组合和系统集成的技术基础。高压、超高压变电站正面临着一场技术创新。实现继电保护和综合自动化的紧密结合,它表现在集成与资源共享、远方控制与信息共享。以远方终端单元(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综合自动化技术相对于常规变电所二次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设备、操作、监视微机化;二是通信局域网络化、光缆化;三是运行管理智能化。智能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除了常规自动化功能以外,还具有强大的在线自诊断功能,并实时地将其送往调度(控制)中心,即以主动模式代替了常规变电所的被动模式,这一点是与常规二次系统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4小结

电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是电力系统应用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某些保护具有的PLC功能使得保护的有效监测范畴可以拓展到装置以外的回路中去,这为有效地监视保护系统的相关回路提供了可能,或者说从保护装置的检测拓展到相关回路的检测,从而使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具备了实施的基础。保护的状态监测将有助于对设备的运行情况、缺陷故障情况、历次检修试验记录等实现有效的管理和信息共享,并为设备运行状况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将有助于合理地制定设备的检修策略,提高保护装置的可用率,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树红.火电厂设备状态检修――状态检修体制及发展状况[J].湖北电力,1998,22(3).

[2]胡滨.从葛洲坝水电厂检修实践谈未来的状态检修[J].中国三峡建设,2000(7).

[3]李彤.从状态监测实践探讨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J].农村电气化,2005(2).

[4]李煜,张震.实施配网设备状态检修[J].农村电气化,2002(8).

微机保护与继电保护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影响

引言

为了实现智能变电站的功能,需要对变电站内部智能电了设备例如继电保护、测控装置等的信息描述方法、访问方法、通信网络等进行统一规范。在IEC61850颁布之后,数字化变电站有了一套完成的信息描述和访问的规范性文件,使不同的厂家的智能设备有了通性,使得设备的使用有了互操作性。在中国,正在建设或已经运行的智能变电站,无一例外的采用IEC61850通信规约。

IEC61850标准通过对变电站内网络通信进行抽象,把变电站分为站控层、问隔层和过程层三层。目前,智能(数字化)变电站保护配置方案和采用常规互感器时一样,保护装置按对象进行配置,如主变保护、线路保护、母线保护、开关保护等。只不过将原来保护装置的交流量输入插件更换为数据采集光纤接口,I/O接口插件换为GOOSE光纤通信接口,CPU插件的模拟量处理更换为通信接口处理。原来的操作插件转移到智能操作箱上,保留部分开入作为压板投退,开出的压板投退取消或转移到智能操作箱上。

1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的特征

1.1 系统建模的标准化

IEC6185协议的产生,使得保护有了统一的建模标准、统一的信息模型和交换规则。建模标准化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变电站自动化功能的提升,还使得保护的ICD模型在语法和定义上实现了标准化,所有的保护基于统一的平台进行通讯,提高了设备的互操作性。此外,由于变电站内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使用了统一的建模标准,使得站内的继电保护设备与控制中心可以进行无缝通信,从而完成了变电站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

1.2 数据采集的数字化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一大区别,就在于智能变电站在电流和电压的采集环节使用了数字化的电气量采集系统以及光学互感器或电子式互感器。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电压、电流等电气量,通过智能变电站的光学互感器或电子式互感器进行采集,再通过合并单元统一进行数据合成,合并器接收通过多路采集器送来的采样信号,并进行汇总,通过网络介质上送保护装置,提供多路数据输出,节省了大量的电缆,实现了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电气隔离,且电气量的测量范围大,测量精度也较高,实现了信息的集成化。

1.3 设备操作的智能化

在智能变电站的设备操作中,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算法的不断进步,新型传感器不断出现,设备操作实现了高度智能化。首先,微机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继电器的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断路器的执行机构带来更优异的性能,智能变电站的智能设备性能远远高于传统变电站的常规机械机构的设备,可以实现对跳闸和合闸角度的控制、过程的控制,在故障时能够快速动作,并减少暂态过程中的直流分量和谐波。在设备的控制方面,设备自身的微机芯片可以直接对断路器设备运行进行处理,并具有独立的执行功能,将不再依赖于站控层的控制。此外,设备自身还具备自检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缺陷并给出报警,为变电站的状态检修提供有效信息。

1.4 系统结构的紧凑化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保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紧凑的结构使得保护可以进行优化组合和布置。例如,在一些高压变电站中,继电保护和测控装置,以及故障录波和安全自动装置可以实现智能电子装置的“近过程化”(process-close)。而在中低压变电站,可以直接将继电保护装置小型化,紧凑安装在开关柜上。

2 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

智能变电站结构并小是常规站间隔与主控设备的方式,它的逻辑构架可概括为三层两网络,三层为过程层、间隔层与站控层,两网络为过程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主要在三层中

间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

在智能变电站中,对继电保护来说,过程层包含一次设备与之有关智能组件等,如隔离开关、变压器、互感器及、压断路器等,其作用为采集数据、检测各种设备的状态,并控制命令执行等;间隔层主要包含各种监控设备与继电保护等,其作用为实现各间隔设备监视、控制与保护等;而站控层主要由数据前置机、人机交互设备、工作站及服务器等所构成,其作用为传输整定值的召唤与修改,并录波文件的传送等,有效实现变电站集中控制、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网络所使用规则亦是ICE61850的标准,从模型上,将原来继电保护装置划分成多个的逻辑设备,还划分成采样值处理、保护算法与跳闻回路等逻辑节点;从数据上看,详细划分了继电保护的数据种类,并覆盖了目前继电保护的应用数据,扩展了数据种类方法;从通信协议看,其通信服务需要依照性能与类型对通信协议给予映射与传统变电站比较,智能变电站并不以装置作为继电保护的组织形态,而是以保护功能的模块化作为组织形式,保护的分散或集中形式不再依赖装置,主要取决自网络性能与保护需求,使得继电保护工作更为灵活,有效满足了电网保护需求。

3 对继电器保护的实现机制、调试和维护等方面的影响

从继电保护的实现机制来看,智能型的变电站技术也带来了很大影响,打破了原有的采样、计算一体化形式,数据信息、保护对象及装置不再进行绑定,让数据动态能实时调用及存储,不同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与不同功能应用变成了可能,极大降低了保护设备及过程网络的交互需要及复杂性,对保护功能组态、迁移与广域保护提供了数据信息的交换平台;还改善了二次回路中的不可测控问题,可实时掌握网络数据的可靠状态,极大提高了继电保护中的可靠水平。

4 结语

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变电站必须打破以往的专业壁垒,将先进的电力、电子、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互相融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实现智能变电站易集成、易扩展、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的工业化应用要求,为电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长久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