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疾病治疗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观察组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VAD化疗方案2个疗程以上,评估周围神经病变的毒性反应。
结果:观察组发生率 90.3%, 对照组发生率35.7%, 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轻VAD化疗方案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毒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VAD方案化疗 周围神经病变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2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25-0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类恶性血液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1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浆细胞的恶性克隆增生、M蛋白血症、感染等。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们采用VAD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有32例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严重的周围感觉异常,患者主诉四肢麻木,刺痛、肌肉无力、感觉迟钝、反射活动消失。不能接触热、冷、硬物体。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2012年我院血液科住院MM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5―72岁,中位年龄58岁,均采用国内统一的MM诊断标准,IgG型23例,IgA型4例,轻链型2例,不分泌型3例。按WH0的MM分期系统分为I期8例,Ⅱ期16例,Ⅲ期8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心,肝,肾功能均基本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签订化疗同意书,均既往无周围神经病变。
1.2 治疗方法:32例患者依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均采用VAD方案化疗2个疗程或以上:即长春新碱0.5mg/d(或长春地辛1~2mg/d)第1~4天缓慢静脉注射,维持8h,;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10~20mg/d第1~4天静脉滴注,维持8h;地塞米松40mg/d口服,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8d为1疗程。
1.3 毒性反应评价。根据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制定的国际统一疗效标准进行[1]。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命名标准(NCI CTCAE)(第3版)观察不良反应,WHO不良事件分级标准评定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无症状为0度;感觉异常和/或腱反射减退为I度;严重感觉异常和/或无力为Ⅱ度;不能耐受异常或明显运动障碍为Ⅲ度;瘫痪为Ⅳ度。
1.4 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行X2检验。
2 结果
毒性反应。观察组毒性反应发效率90.3%,对照组毒性反应发效率35.7%,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MM患者年龄大、耐受性差,病程又长,加之患者及家属对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周围神经反应毒副作用表现极为恐惧及焦虑。首先护士应深入病房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换位思考,理解、关心、安慰、支持患者,对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作好合理讲解,告知患者和家属用药的目的和存在的问题、风险并请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介绍本病区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疑虑。
3.2 用药前的评估。用药前需评估患者用药前的状况并建立患者基本资料档案。教会患者对毒性反应程度的自评方法及疼痛控制的管理方法。
3.3 护理观察。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与患者加强沟通与交流,告知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配合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以便尽早处理。用国际肿瘤协会对不良事件的标准命名确定患者的神经病变分级,制定神经毒性评估表,以确定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医生调整剂量或是否停药提供依据。
3.4 饮食护理。治疗期间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不进食冷饮及凉食,大量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钾、镁的食物,主要有鱼、肉、禽、蛋、牛奶、粗粮、豆类、谷类、绿色蔬菜、花生、鱼肝油、新鲜水果(香蕉、草莓、橘子、葡萄、弥猴桃、柚子、西瓜)、紫菜、蘑菇、虾米等。
3.5 生活护理。嘱患者勿接触冷水、热水、暖气管、锐器,保证患者保暖,尤其是四肢,天凉时戴手套、穿棉袜。穿鞋要大小合适、透气,不剪过短指甲。每日给予功能锻炼,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可鼓励患者经常活动肢体、揉搓指、趾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病情严重者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如伸展肢体、收缩肌肉等,逐渐过渡到下床活动。肢体的功能恢复应循序渐进。如感觉异常明显时,活动时要有人陪伴,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如摔伤、划伤、烧伤、压伤等)。症状加重时,及时汇报医生。
3.6 皮肤护理。协助及指导患者经常温水擦洗皮肤,每晚温水泡脚,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碎屑,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尤其是活动受限的患者,按时协助翻身,防止压疮。
3.7 药物预防。
3.7.1 B族维生素能促进血液循环,辅助叶酸制造、血流形成和糖类代谢,有助于人体感知,并使脑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帮助神经组织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有助于神经递质达到营养神经的效果。
3.7.2 弥可保为氰钴型维生素B12的同类物,是细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辅酶,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与甲基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也参与三羧酸循环,对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可使羟基酶处于活性状态,从而参与广泛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为完整形成神经鞘脊髓纤维和保持消化系统上皮细胞功能所必须。用法:500ug,口服,3次/d;或0.5~1.5mg肌内注射,1次/d。
3.7.3 注射用氨磷汀(Amifostine,阿米福汀)的化学名为s-2-[(3.氨基丙基)氨基]・硫代乙醇磷酸酯,目前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全新的抗癌辅助药物,能在不影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的前提下明显减少化疗相关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减轻化疗药物所造成的骨髓、心脏、耳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的细胞保护剂。用法:注射化疗药物前用氨磷汀300mg/m2溶于9g/l NaCI注射液50ml中,在每次化疗开始前30min静脉滴注,15min滴完。
3.8 出院指导。周围神经病变的好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出院时症状未完全消失,故我们需做好出院前的宣教,可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预防感染,尽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以避免交叉感染。告知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血常规、骨髓象、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尿β微球蛋白等,若出现新症状或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诊。
4 小结
化疗药物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副反应,尤以植物类抗肿瘤药物多见。如VAD化疗方案中的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其发生原因可能与化疗药物在神经细胞和细胞器中蓄积有关。此毒副反应是可以预见及控制的,一般随化疗结束,药物排泄后1~2个月缓解或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护士与患者经常密切接触,可及时获取临床第一手资料,协助医师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使医生及时应对,有效的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使化疗顺利进行,护理工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血管病;SOD活性及LPO含量
脑血管疾病目前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其具有发病快、恢复速度慢、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死亡率最高疾病之一[1]。虽然医学界对此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脑血管疾病还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依达拉奉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依达拉奉是一种脑神经保护剂,其具有减少活性氧对于肌体的损害作用,对于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1例,治疗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3-77岁,平均58.6岁,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6-73岁,平均57.9岁,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1.2.1常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使用中药舒血宁针20ml、葛根素针8ml分别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并予阿司匹林片100mg口服,每日一次[2]。
1.2.2依达拉奉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针3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组患者再通过治疗后需要检测SOD活性及LPO含量,同时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3]。
1.3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各项检测指标及干预治疗前后比较的统计采用t检测,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
2结果
2.1通过治疗两组患者的SOD活性都出现了上升的情况,LPO含量都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但治疗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出现了下降,但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者血栓形成的脑部出血或缺血性疾病,该病发病主要人群为中老年人,严重者会遗留下后遗症,造成身体的残疾和意识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4]。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类疾病还是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方法对于脑血管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使得患者SOD活性出现了明显的上升,LPO含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相比也出现了明显地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其中LPO可以间接用来表示体内自由基的代谢情况,SOD是一种体内一种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当脑血管疾病发生时,人体的自由基会大量产生,而对于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会下降,导致脂质会出现过度的氧化反应,产生过多LPO,LPO对于脑神经的细胞膜进行破坏,造成脑部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脑缺血损伤,所以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方法使得患者SOD活性出现了明显的上升,LPO含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对于患者脑缺损具有重要改善和保护作用[5]。
综上所述,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对于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对于延迟的神经元死亡具有保护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⑹:381.
[2]WatanabeT,TaharaM,TODOS.Thenovelantioxidantedaravone:frombenchtobedside[J].CardiovascTher,2008,26⑵:101-114.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⑹:381-383.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前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一般治疗,实验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93.3%治疗效果比较理想,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活血化瘀疗法;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57-01
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较多,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引发呼吸衰竭等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西医治疗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并发症较多,药物依从性较差。近年来,活血化瘀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较多[1]。为了探讨活血化瘀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对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前后顺序分为两组,调研中,共有47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患者中,17例脑干脑炎,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20例脑血管意外,13例重症肌无力,5例多发性硬化。两组患病时间、家庭背景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每天口服80g-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2603),患者每天一次,连续使用15天。实验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方药如下:红花20g,生地20g,桃仁20g,当归20g,赤芍15g,苦参15g,五倍子15g,川芎15g,地榆15g,血竭20g等。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的增减药物,患者每天热敷1-2次,每次15min,连续使用10天(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判定,痊愈: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工作、生活正常;有效:患者症状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需要继续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和入院前没有明显变化,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 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3.3%治疗效果比较理想,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类型较多,常见的有: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病、脑炎脑膜炎、帕金森等。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机制并不完全知晓,且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活血化瘀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直达病灶,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偏头痛、脑外伤综合征等疾病中取得理想效果。活血化瘀是中医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提及。药方中药物成分较多,如:桃仁、红花、川芎、生地、赤芍、当归、地榆等。药方中桃仁能抗血栓,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红花具有抗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功能。赤芍属于清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当归能促进血液循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实具通达气血之功,“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养阴以养血,可使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而不伤血。五倍子能帮助患者收敛止痒。诸药共奏,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病情,疗效显著[3]。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活血化瘀法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科改善患者症状,如:头晕、头痛、睡眠不足、记忆力减退等;改善患者微循环,能够在神经内科疾病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药物并不能改善人体血液流变。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3.3%治疗效果比较理想,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慧,吕素君.益气聪明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12,17(12):1660-1669.
[2] 陈贺华,刘勇,沈晓明.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与机制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3.89(01):66-6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应用
神经内科疾病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同时产生的因素也比较多。面对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当前并没有理想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从2013~2014年所接收的60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了分组。当中重症肌无力患者共有10例,脑干脑炎患者2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6例3例,脑血管意外10例,多发性硬化8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男12例,女1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西医用药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按照相应的手段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原有的西医治疗基础上融合了中医治疗方法,具体药单如下:甘草半两、黄耆半两、芍药一钱、黄柏一钱、人参半两、升麻三钱、葛根三钱、蔓荆子一钱半[1]。将这些中药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已达到治疗的效果。治疗干预措施主要有:①通过中西辩证心理干预方式,中医人为人的情绪与病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是密切相关的,当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或者抑郁的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劝导,并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配合治疗,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②针灸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针灸的方式来刺激穴位,进行1次/d,帮助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③康复治疗,让患者躺在比较硬的创伤,经常进行自主的锻炼和伸展。④饮食方面,医护人员应知道患者进食一些清淡同时比较容易消化的事物,少量多餐,或者食用一些软化血管的事物,例如山楂、甲鱼等等,以便于提升治疗的效果[2]。
1.3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5d之后的Barthel指标以及FuglMeyer评分,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患者入院的时间、出院时所填写的护理程度满意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分析。
1.4治疗效果标准 “痊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并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显著”代表着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但仍然没能痊愈,有一定的身体指标显示有问题。“有效”表示患者在治疗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仍然伴有一定的症状,患者身体仍然显示异常。“无效”表示临床治疗完全没有起到任何的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没能得到缓解,甚至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问题。
1.5统计学方法 主要以spss17.0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利用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则为87.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当前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种类比较多,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帕金森等疾病。应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治疗,虽然对病情缓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在后期阶段中也比较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3]。其次,神经内科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很容易出现患者没有确诊,病患就死亡的现象。
神经内科的疾病治疗原则为急性期疾病,通常多采取西医的治疗方式,以便于稳定患者的病情,但同时应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缓解病情[4]。例如在脑出血患者并发阶段中,由于病情变化比较快,通常多采取止血、保持酸碱平衡等西医的治疗方式,来将患者的病情进行稳定控制,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安宫牛黄丸等方式来进行辅治疗,将对患者的病情稳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应充分的发挥出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作用。
中药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症、偏头痛等疾病治疗有效十分显著的效果。当患者服用中药后,对患者的脉络通畅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药的帮助下,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的胶原蛋白合成,能改善人体的组织增生[5]。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神经内科的疾病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将中药应用于患者疾病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和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记忆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而实验组则是87.6%,结果十分明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这也完全的说明了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方式的重要效果。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其整体观念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方式将是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在神经内科治疗中有着现实性的临床作用。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对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效果比较明显,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病状,同时缓解患者疼痛。
关键词:依达拉奉;醒脑静;急性脑梗系;系统评价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可发于各个年龄段,易导致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症状,危害患者生命[1]。为了进一步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本文将检索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检索出的1000例成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分成两组后行不同疗法,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疾病,经MRI检查确诊。对照组500例,男性、女性例数比265:235,年龄段40~75岁,平均(56.9±1.9)岁;疾病史1~7h,平均(4.1±0.1)h;研究组500例,男性、女性例数比266:234,年龄段41~78岁,平均(56.8±1.8)岁;疾病史1~8h,平均(4.2±0.2)h。两组成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段、疾病史等资料无区别,可进行评定(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醒脑静疗法,即:将醒脑静溶于氯化钠液体中静滴,剂量分别为20.0mL、100.0mL,1次/d,持续性静滴2w;研究组患者行醒脑静、依达拉奉联合疗法,醒脑静剂量同上,依达拉奉:将依达拉奉溶于氯化钠液体中静滴,剂量分别为30.0mg、100.0mL,2次/d,持续性静滴2w。
1.3评定项目 临床治疗结束后评定疾病效果,并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疾病效果标准:预后症状消退,神经功能缺损度减少90.0%以上表明疾病得以治愈;预后症状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度减少40.0%以上表明疾病得以缓解;预后症状仍处于治疗前状态,神经功能缺损度减少不足40.0%表明疾病治疗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疾病效果事件属于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临床疾病效果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症缓解率有区别(χ2=9.009,P=0.003),研究组500例中,治愈者369例,缓解者106例,无效者25例,缓解率为95.0%;对照组500例中,治愈者165例,缓解者285例,无效者50例,缓解率为90.0%。
2.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区别(t=1.263,P=0.207),其中,研究组(63.75±2.74)分,对照组(64.10±3.70)分;临床治疗后缺损评分有区别,即治疗后1w,研究组(71.04±2.65)分,对照组(78.92±2.62)分,t=47.283,P=0.000;治疗2w后,研究组(67.10±1.61)分,对照组(79.86±2.14),t=4106.543,P=0.000;治疗3w后,研究组(60.10±1.24)分,对照组(75.62±2.10)分,t=147.300,P=0.000。
3 讨论
调查报告显示,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均将抢救缺血半暗带、溶栓作为治疗方案,然由于溶栓处理过程中易受时间窗的影响,间接引发出血病症,加大并发症率。再加上部分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溶栓治疗时间,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3]。脑梗死疾病病发后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物质会出现黏附、聚集等情况,诱发血栓;待血管闭塞后将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血液流动畅通后可引发灌注损伤,加大脑部组织损伤度。
依达拉奉属于临床自由基清除剂,可减少半暗带面积,预防神经死亡、血管内皮损伤,抗缺血作用突出。作用机制:通过所提供的氢原子或氧自由基,可形成无活性的依达拉奉自由基,促使最终的产物形成,经由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实现清除自由基、稳定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通过诸多动物学试验得知,依达拉奉药物具有强烈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4];并且,此药物还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用药物。醒脑静属于中成药制剂,由麝香、栀子、黄连、郁金、冰片等成分组成,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总量,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临床调查报告显示,醒脑静药物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红细胞和血液黏稠度,促使纤维蛋白指标降低,改变血小板黏附,继而降低血小板凝聚性能,改善循环现状,缓解病症。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可直接作用于患者脑部组织,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症状,保护大脑功能;同时,此药物还可消除患者自由基,降低血管阻力,减轻脑神经损伤[5-6]。另外,醒脑静药物还可改善患者脑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总量,改善半暗带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氧气量,加快缺损细胞恢复进度。
本文通过系统性评价发现,临床行联合药物疗法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疾病得以缓解者475例,缓解率为95.0%;而单纯性的药物疗法对照组患者预后疾病得以缓解者450例,缓解率为90.0%,两者有区别(P
综上,针对成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依达拉奉、醒脑静联合疗法作用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现状,提高病症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志祥.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8):70,75.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Shen Xia,Cui Jingxiu,Yuan Zhengguang,et al.And static joint according to the adr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J].The influence of hebei medical,2010(9):1090-1092.
[4]哈崇.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伴意识障碍的脑梗死35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