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和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双向活动。
二、为什么要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1、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在这个大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各自的任务,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应当实现优势互补。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研究证明,家校合作较多的教育项目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色,而同样的几乎没有家校合作的项目中,学生的表现则一般;与家庭社区保持经常联系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优于其它学校;与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得父母,其孩子的成绩一般高于那些具有相似家庭背景但缺乏家校合作的家庭的孩子;当父母对其孩子的教育显示出兴趣,并能对他们的表现保持高期望时,他们在激发孩子的成绩感;在学校表现欠佳的孩子,一旦其父母参与转化工作,往往进步显著。良好的家校合作,同样能密切师生和亲子关系,从而强化他们的权威形象和影响力。
2、教育一致性原则的要求
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苏霍姆林斯基
3、和谐的家校关系,积极的师长合作是教育成败的前提。
学校和家庭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家长教师共同承担着对他们的教育责任,和谐的家校关系,积极的师长合作,是教育成败的前提,相反必然会减弱教育的合力,影响教育活动的正常展开,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
三、怎样进行家校合作
良好的师长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父母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
1、与老师沟通的基本要求
我总去找老师,老师会不会认为我打扰了她?
①态度要主动
②时机要适合
③频率要适度
经常主动适时适度
经常: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不能忽视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与老师交流,更不能等到问题成堆再去和老师联系。经常有助于事半功倍,简短有效,增进了解,发展友谊。
主动;有的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主动联系老师会打扰老师工作,担心老师工作繁忙不欢迎父母主动联系,其实老师忙的就是教育孩子,父母主动来交流情况,商讨如何配合教育,怎么会不欢迎呢?首先会给老师带来便利,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重,有时想找一个家长就要耗费很多时间,工作一冲突,往往就把联系放下了,如果父母主动,许多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信息就能及时交流,立即展开有效配合。其次,也是一种态度,表明自己是个负责任的父母,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和老师交流,老师有时也同样担心父母的态度,父母的主动使老师感到心灵相通。第三,父母的主动介绍孩子的变化有助于老师改变心理定势,甚至成见,帮助老师更全面了解理解孩子。适时适度,频率因孩子情况和老师意见而定,一般一至两周一次,过密没必要,还会增加双方的负担,间隔太长则失去了经常的优势。老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当然希望在父母的配合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所以积极和老师取得联系是每个家长的责任。
2、沟通方式①记事本②面谈③电话④书信⑤E-mail关键是要有与老师勤于沟通的准备和意识,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一般电话较好,何时打电话要观察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规律,先问:我现在和您交谈方便吗?或提前确定时间面谈。不要在课间,匆忙交谈效果不好。
3、如果孩子在学校没发生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沟通吗?
①与学校和老师沟通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的事情
②沟通不仅是解决问题,还包含对孩子的了解,父母和老师之间的了解
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比较满意,功课不错,也不惹祸,没什么需要父母出面和老师进行沟通和解决的问题,他们就认为没什么找老师的必要,顶多再家长会上问问孩子的情况。不可取,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在学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父母不能了解的,只有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此,沟通是必要的。最容易被老师忽视的群体正是学习还不错,又不犯错的学生,如果家长也忽视,不加强沟通,无疑是加重真空状态。
4、什么情况下要和学校老师及时沟通
①孩子学习上出现问题
②孩子在学校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5、父母如何为老师提供自己孩子的信息全面准确,实事求是无论出于什么考虑,对老师隐瞒孩子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应当的。
6、家长会重要吗?
了解班集体的情况,了解学校的要求,自己孩子在班的情况。找人替开家长会但要和老师沟通,会后及时补上
7、父母和老师在某个问题上态度不统一各抒己见,寻求最佳办法
由于角度角色和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市长难免会产生分歧,正常,但关键是要明确分歧寻找恰当的方式消除分歧,而不是我行我素,让分歧一直存在下去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8、老师“请家长”时,父母的态度应是:
①冷静不要与老师正面冲突,听老师把话说完。委屈自己当一会学生,要知道让老师不痛快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应有的和蔼对待了。暴跳如雷,火冒三丈,不分时间场合对孩子大声训斥。棍棒相加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可能怨恨老师,学校,同学。
②仔细分析尽可能多的了解情况,询问细节,也可与其他老师和同学沟通
③充分肯定和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
④如果确认老师错了,应巧妙的告诉老师
态度要真诚,姿态要低一些,给老师足够的尊重,不然就没有沟通的基础
⑤用积极的语态和表情反馈老师的负面信息给孩子
9、您的孩子对老师信任吗
利用孩子对老师的信赖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之上,老师和父母的口径要尽量一致。老师帮助克服在家里很难克服的缺点
千万不能当着孩子批评老师,埋怨老师,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这样才能树立老师的威信,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10、师生出现矛盾时,父母站在哪一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的错,对孩子的缺点批评;老师的过失,应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学会化解矛盾
11、孩子的话怎么听
孩子有时会避重就轻,有时为逃避惩罚而传达错误信息
孩子谎报军情的原因之一就是家校沟通不到位
12、有问题要先找校长吗
①直接找校长有时会产生误会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20―01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使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使之长大以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有用之人是十分重要的。
一、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完成任务。没有兴趣强制性地让幼儿学习将会扼杀他们求知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呢? 就是要珍视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如,可通过讲述故事《金色的房子》来激发幼儿向故事中的小朋友学习,让他们觉得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能感觉到快乐。另外,也可通过体育游戏和建构区等活动来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培养合作意识,为进一步培养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幼儿年龄小,其行为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大多数的行为是在模仿成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一日活动及游戏时,要注重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刻意去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日积月累的。在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游戏中,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分工合作,将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先给幼儿树立起好的合作榜样,让幼儿慢慢意识到合作的好处。比如,在做游戏时,一位老师讲解如何做这个游戏,另外一位老师可去分发游戏的道具;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一位老师弹琴,可以让另外一位老师带领孩子们唱歌跳舞。孩子们长期在这样有合作意识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就会慢慢培养出合作的意识。
学校中老师是榜样,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家里,爸爸妈妈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长们也要学会培养孩子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方法。例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分工完成一些家务事,如让孩子帮忙分发碗筷、打扫卫生等,进一步给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
三、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的娇惯、溺爱使部分幼儿缺乏与其他幼儿交流合作的能力,且在交往中攻击行为较多。所以老师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学习和游戏中,应该利用每一次机会,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事情。例如,在画画时,可以把幼儿随机分成二人或三人一组,给幼儿说明这次画画的内容,并要求幼儿一起来画,共同完成这幅画。最早孩子们画的可能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不能组成一幅画,这时老师就要教他们怎么去画,比如,一个幼儿画树和草地,另一个幼儿画房子和画小鸟等,这样就共同完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在一日生活中,还可以让幼儿互扣纽扣、共同整理玩具,等等。还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合作的机会,并随时教会他们合作的技巧。
四、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曹振华)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以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路为指导,结合二年级学生个性特点,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贯彻xx大精神,促进德育与课改的融合。以多项德育活动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在二年级班级建设中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进一步提升班级集体荣誉感。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7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28人。这些孩子都聪明活泼,调皮可爱,有很强的可塑性;虽然已经能适应学校的生活,能知道自己是一名小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步很大,但他们的自主能力较差,不能离开老师,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主要工作及目标:
(一)、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1、本学期的好习惯养成活动更自主开展活动,可自行选择小主题,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各中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班级的活动方案。帮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新进步。
2、诚信教育:开展“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活动。阅读有关诚信的书籍、收集了自己喜欢的有关诚信的格言,和老师一起制作有关诚信的板报,并把自己对诚信的认识在班队会上和大家进行交流。通过活动,对“诚信”的含义和基本要求进一步的理解,做传播诚信的使者。
3、负责教育:开展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对家乡负责、对祖国负责系列活动
开展“爱我学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思想感情,并能主动用自己的行为维护新的校貌,对学校负责,做学校的小主人。
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出“金点子”,做学校的“小当家”。
4、尊重教育:开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尊 (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重自然”教育活动,其中把“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是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的重要内容。
5、“合作”教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的品质,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6、“感恩”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抛弃冷漠、拥抱爱心、责任。
(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对于学校布置的工作要积极的参与并做好和自己班级有关的工作。总结本班学生的优秀事迹加以宣传、发扬。开展各项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各续抓好小干部队伍的培养。小干部要群策群力,将班级的一切日常事物管理好,充分利用好“红星章”的作用。做到班干部都有自己的管理岗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岗位中发挥作用,大家一同进步。
关键词:本土文化;课程;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060-03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国开始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和社区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很大。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礼仪道德教育、环保教育、法制教育、新科技知识、就业指导、全球共同话题等不同的方面,例如已有的《生活·生命与安全》、《影视文化》、《农业生产常识》、《环境教育》、《中国书法》、《泥塑盆载》等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所以本土文化是其核心内容,目的在于让地方的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世界,让他们有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探求本土文化存在的空间,培养热爱本土的情怀。例如新疆自治区开发的本土文化课程《新疆》(15本)、浙江省温州市开发的本土文化课程《文化温州》、江苏省的《江苏地理》、云南丽江县的《纳西母语》和《东巴文化》、上海市的“海上七彩风”教育资源系统等。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国的少数民族而言,地方课程政策的实施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从有了地方课程的政策之后,关注藏区教育的机构、研究者已经开发了不少藏族文化类乡土教材。例如西北师范大学开发的《藏族文化》、青海师范大学开发的《藏族传统做人理念》、《青藏高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即将出版)。但由于师资和相应评价体系的缺乏,已有的乡土教材很难进入课堂,最终成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藏区本土文化课程面临发展的新困境,因此探索藏区本土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必要且意义深远的。
本研究立足藏区本土文化课程的现状,跳出依托教材开发的漫长而短效的固有模式。课程内容上,强调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在研究者指导下,教师自行选择和整合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动态发展;课程教学上,以新课程改革中新型学生观为指导,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引导其主动建构本土文化,培养本土情怀。
本研究是典型的行动研究,目的是让教师具备自行开发本土文化课程的基本能力,所以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还是课程教学的实施,教师成为最重要的角色。行动研究实施前,就教师本土文化教学现状和新型教学方法应用现状做了前期调查。调查发现:教师利用教学时空传递本土文化的自觉行为都不高,只是“偶尔”的教学行为;学校本土文化类隐性课程建设较薄弱;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思考、合作的机会很少,几乎是“偶尔”的行为;教师如果将本土文化带入课堂,面临的三个主要的困难是自身本土文化知识的不足、本土文化资料的匮乏、以及本土文化与课程内容整合的难度。可以说,前期调查结果符合研究的调查假设,也证明此次行动研究解决的是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试点学校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玛艾藏文小学和城关小学。其中,玛艾藏文小学共有教师30人,其中藏族教师22人。生源主要为来自碌曲县和玛艾镇的藏族儿童,共有328人。碌曲县城关小学共有教师49人,其中藏族教师16人。生源为碌曲县城的藏汉回儿童,共有380人,其中藏族学生151人占40%。
对于碌曲县而言,本土文化主要指碌曲县的地理、气候、历史、名人、藏回汉居住民族的风俗、信仰、歌谣、舞蹈、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等。
在两所试点学校共实施三次以学为主的本土文化课程,分别是《冬虫夏草》、《高原小小营养家》和《洛克和埃克瓦尔在甘南》。
1.《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一种菌类,属于本土文化知识。冬虫夏草的过度采挖,破坏草原植被,引起草原沙化。课程设计将冬虫夏草与环境保护相联系,以体现本土性和现代性的整合,也符合新课改强调的课程综合性,以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植物学家、环保学家、经济学家和营养学家的角色,带着角色解决分配给每个小组的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向全班讲解他们解决的问题。这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2.《高原小小营养家》。高原食物例如糌粑、酥油、牛羊肉、酸奶、厥麻等属于本土文化知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高原食物,并分析其营养成分。让学生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认识高原食物,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本土性与现代性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方面与社会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够,重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的教师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教学,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后,“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面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征。根据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的观点,“创新能力”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目标,都离不开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3)协作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4)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三、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
根据高校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引导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创造性地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模式
如何确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本科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到我国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推广都体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转贴于
(1)创新实验区建设。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于低年级学生,以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最后,以环境营造为重点,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层次学生开展综合创新性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3)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
(4)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需求,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内涵和要求,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难题;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能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良好的教学改革大环境下,一直都在对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2007年完成了省优秀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和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2008-2009年学校又投资进行“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学校拥有网络中心、计算中心、CAI开发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实验室,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的实施。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勇于改革创新的导师队伍,已完成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果;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并多次派出导师组成员进入企业交流,共同探讨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培训。2008年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创建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正式运行,已完成了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任务,班级成员还取得了国家级竞赛大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校企合作平台已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