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教学优秀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育直播;学习投入;儿科护理学
直播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共享共生为理念,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直播平台开展学与教活动,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的教育新模式[1]。直播教学已逐渐成为线上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网络直播教学随着直播的结束教学活动与师生交互互动也随之结束,这样容易导致学习者的学习不完整,因为直播教学仅有正式学习环节,缺乏前置学习以及后置学习等环节。学习质量是线上教学与学习研究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学习者的有效参与和深入的学习投入是保证线上学习质量的首要条件。然而,线上学习者自主性差、消极地参与、课程完成率较低等现象已成为关注的问题[2-3]。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线上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学习满意度、学习投入、学习质量等作用的理论阐述,缺乏实证数据支撑,有关多种线上教学方式融合应用的线上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质量状况研究较少。鉴此,本研究依托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腾讯会议直播和QQ,形成了“课前有任务、课中有目标、课后有作业”的“三位一体”的混合式线上教学链。拟探讨“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直播+QQ”线上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旨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优质、高效的线上教学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20年4月整群抽取我校接受儿科护理学学习的三年级护理本科生为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本调查;熟悉和愿意接受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直播及课程QQ线上教学模式。排除标准:病假、网络不流畅等原因致使缺课≥3次者。纳入研究对象共261人,男43人,女218人,年龄19~24(21.3±0.8)岁。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采用“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直播+QQ”混合线上教学模式,即: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作为课前预习与课程资源共享以及论坛讨论的学习平台,腾讯会议直播教学作为面对面授课的平台,班级课程QQ群或个人QQ作为课后答疑与交流的互动平台,由此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前有任务、课中有目标、课后有作业”的“三位一体”混合式线上教学链,具体如下。1.2.1.1课前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师在授课前1周通过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授课通知、课程学习资源,如授课内容、授课方式、PPT、电子教材、教学大纲、微视频、讨论话题以及学生登陆在线教育综合平台、腾讯会议和课程QQ平台的具体操作等,以便学生在直播教学之前登陆平台、下载资源并进行课前预习。1.2.1.2课中采用腾讯会议进行为期9周直播教学。其中,在儿科常见疾病护理章节的直播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课前预习任务采用翻转课堂、以问题为基础等方法评估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首先,教师引入医院典型的、真实的临床护理案例;然后针对该案例提出相应问题。例如:该患儿可能发生的临床情况是什么?需要补充的辅助检查有哪些?该患儿存在哪些护理问题/诊断?如何对该患儿实施护理?为什么?教师通过学生在聊天区的答复,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易错区给予详细解答,针对学生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的内容采用微视频、音频、演示、图片等方法进行讲授。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部分的直播教学过程中,首先借助护理技术操作视频讲解技术操作流程、关键步骤;然后请学生就地取材练习操作,如用家里的玩偶模拟新生儿,用笔等代替注射器练习注射器持针方法、进针角度等。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投入、学习专注度和学习效果,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在线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适时给予学生反馈与评价;同时,教师“随堂测验”,即学生在线答题,在指定时间内评价学生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反馈与讲授。如果学生错过了直播课堂或者有反复观看的意愿,建议学生对直播课堂进行录制。1.2.1.3课后在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布置作业、练习题,用于帮助学生课后巩固、自测练习和复习。在此环节,教师需要充分思考学生的学情特点,结合真实的临床与生活情境进行作业与练习题的设计与布置。在此平台上的论坛区讨论主题,如袋鼠式护理的优点、成年疾病儿童期的预防等问题,学生自由参加、回帖讨论、互相提问、互相答疑,教师给予引导与点评,从而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在儿科护理学课程QQ群,学生可以针对学习困惑提出问题,此时教师首先鼓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给予评价与引导。除了学生提出疑问之外,教师主动抛出问题,通过@同学的方式带动全体同学回答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使用奖赏机制,如师生共同为表现优秀的同学发放小红花、点赞表情图或GIF动图等,以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与线上课程学习学风。
1.2.2评价方法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授课结束后,对261名学生的以下指标进行调查。①学习投入状况。采用远程学习投入量表(StudentEngagementinDistanceEducation,SEDE)和线上学习行为指标综合评估。SEDE量表:由Sun等[4]于2012年修订而成,包含行为投入(3个条目)、认知投入(5个条目)和情感投入(7个条目)3个维度15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符合=5分,完全不符合=1分。总分15~75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投入越多。本研究中,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2、0.85、0.88。线上学习行为指标包括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累计平均登录次数/人、累计平均学习时长/人、课程资源访问率(课程资源访问的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作业平均完成率(每次作业完成率的总和/作业布置的总次数)、论坛区平均回帖率(各论坛区回帖率之和/论坛次数);在腾讯会议直播教学中的平均到课率、平均随堂提问的应答率、平均直播课堂完成率。②学习效果。采用在规定时间内平均完成作业的优秀率、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回答测验题目的正确率进行评价。③学习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线上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线上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在参考刘营军等[5]设计的《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模型》基础上编制,并请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领域专家13名对该问卷进行测评。问卷共包括6个条目,以是、否作答。另设开放式问题:为了提升您对线上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您觉得学校或老师应该做哪些努力和改进?④线上教学模式使用意愿。自行设计问卷:在后期的学习中,您愿意继续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吗?对于儿科护理学课程未来的教学模式,您愿意完全采取线上教学模式还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模式呢?请说明选择原因。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学生线上学习投入状况
学生的学习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得分分别为55.3±7.3,12.7±1.7,18.3±3.2,24.3±4.1。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平均登录(59.0±24.8)次/人,平均学习时长(25.1±11.1)h/人,课程资源访问率、作业完成率、论坛区回帖率依次为93.1%、98.5%、77.8%,腾讯会议直播教学课堂平均到课率、平均随堂提问的应答率、平均直播课堂完成率依次为96.9%、92.0%、96.2%。
2.2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
见表1。2.3线上教学模式使用意愿对于儿科护理学课程未来的教学方式,82.8%学生愿意在后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上继续采用线上教学。仅有8.8%认同线上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73.9%愿意选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2.4学习满意度与线上教学使用意愿开放式问题回复结果
关于学校或老师应该做哪些努力和改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线上教学模式的学习满意度这一开放性问题,结果总结如下:①课程平台上适量增加练习题的数量或阶段性测试环节,有利于课后巩固;②在儿科护理技术实训操作的线上教学模式中,建议使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练习各项实训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项操作的注意事项。73.9%学生愿意选择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原因包括: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有优势,两者融合可以优势互补。儿科护理学实训课在线上学习时没有真实操练的体验,更没有基于高仿真情景模拟实训的综合性学习环节,无法帮助学生迎合临床实习或工作的需求,因此,儿科护理学部分知识尚需采用线下教学模式。
3讨论
3.1三位一体线上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6]。教学信息化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7]。研究显示,学习投入不仅是评估学习者动机水平,还是观测学习过程与预见学业成绩及满意度的重要指标[8-10]。学习投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逐渐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在线学习投入是指学习者在线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满意的并与学习相关的心理状态。在线学习由于缺乏相应的学习监控手段以及面对面的情感激励,学习投入对线上学习效果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评估线上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投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三位一体线上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投入(得分率73.7%)尤其是行为投入(得分率84.7%)及认知投入(得分率73.2%)较理想,可能因为该线上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线上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相关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线上学习的情感投入略低(得分率69.4%)。因此,在后期教学中尚需进一步制定提升学生在线上教学模式下学习情感投入的策略,并通过实证数据综合评价其效果。
3.2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与线上教学模式继续使用意愿
本次结果显示,在“学校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直播+QQ”三位一体的线上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对三位一体线上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持满意态度;82.8%学生愿意在后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上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由此可见,儿科护理学课程采用三位一体线上教学模式,课前实施资源共享,课中引入常见临床案例,采用翻转课堂、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课后适时答疑,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符合学生的意愿。研究报道,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促进护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提升护生的课程成绩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11-12]。Dooley等[13]研究报道,线上课程授课采用基于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与课程成绩。研究发现,学生对于线上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的教学策略满意度高。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混合式学习;教学改革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五年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主流,到2020年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作为几乎涉及所有专科的基础跨学科课程,医学遗传学的学科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实际人才需求上,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临床遗传咨询人才短缺严重,因此,增设了临床遗传专科进行规范化培训。随着近年来遗传学理论的快速更新、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基因编辑、高通量的测序等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快速下降,许多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正在逐步成为现实[1]。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无一不对医学遗传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地方高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却存在与临床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校授课教师多为基础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型人员,且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将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出现课程知识点堆砌导致体系散乱、单元孤立等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繁多、课时紧张等因素,课堂上难以开展充分的案例讨论和临床前沿的学习[2]。前期我们初步探索并建立了基于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提升”的学习过程[3]。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主要分为两块:①进行知识点分块,基于两个维度开展:一是立足学习要求分块的信息传递类和能力素养类知识;二是立足实际学情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难点分块。②明确教学方案,主要包括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内容和课堂开展形式,在此基础上制作了覆盖课程所有环节的全周期智慧教学课件包。本文是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课程知识点、对课堂环节进行再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思路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并非简单地添加线上内容,而应在学习内容上突出课程特色,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强调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之间挖掘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构建遗传学的知识体系,我们从课程改革之初便确立了核心思路:以教师成长为基石,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简单知识线上学,复杂内容线下学。所谓的简单知识,指的是以记忆、理解、应用等低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这些知识点有所基础,或知识点本身简单易懂。而复杂内容则以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需要通过充分的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延伸和拓。此外,由于医学自身的特点,这部分线下学习还包括医患沟通的艺术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4]。其中,课程的建设核心是“线下”,一切线上资源的设计与整合都是为了线下服务,而线下课堂的建设集中在临床案例库的建设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2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总学时为24个理论学时,课程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的课前/课上/课后的任务或小测,占比20%;二是分组学习的课堂表现,包括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占比20%;三是期末考核,占比60%。
2.1突出课程特色,构建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建立案例库
我国在遗传专科的建设方面推进缓慢,本科临床专业学生的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实验课时数少,有些医学院甚至没有安排实验课。教师的讲解常停留于教材,与临床脱节。因此,课程组于2015年起开始与本地三甲医院的临床遗传室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合作关系,每届均挑选学生在假期到遗传室开展2周的临床见习。见习学生将在课堂上与班级同学分享见习经历,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加深对遗传专科相关科室的认识。5年以来,临床见习方案不断完善。考虑到临床学生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的培养要求,目前已形成“临床+科研”为构架的学习方案。其中,临床板块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操作、遗传咨询学习等内容;科研板块则以某种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相关研究的文献阅读和思考为主。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极大程度丰富了见习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课程组与临床合作建设和完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分为3组:①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②非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③子病风险估算类案例。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目前已连续实践至第4年。案例教学方法促进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5]。
2.2立足培养目标,重塑课程内容,设计总体学习方案
为了合理梳理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知识点,主讲教师秉持以学促教的理念,连续多年参加省医学会的医学遗传学分会学术会议,接受了临床遗传咨询师的培训,明确了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临床实际人才需求上的契合点。立足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我们进一步把课程划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的考虑是知识点是否能够通过直接输入完成学习,划分为信息传递类和能力素养类。前者包括医学遗传学相关的经典概念、特殊概念、常见疾病遗传方式、表型和机制等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后者以临床思维、科研思维以及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等为主,属于高阶性的培养目标,包括遗传性疾病案例的讨论和剖析能力、相关诊疗方案或基础研究前沿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换位思考的能力等。另一个维度是基于临床实际进展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划分为重点、难点和重难点。重点指基于临床应用和科学前沿2个角度,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需要练习和简要讲解加以巩固。而难点则指学生较难快速理解的晦涩概念或临床复杂现象背后的机制,需要教师的讲解结合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讨论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将所有知识点划分到上述两个维度后,针对信息传递类的重点知识通过“布置课前练习+课堂小测”达成低阶性的学习目标,而难点知识则增加课堂讨论以加深理解。例如人类基因、基因突变、人类染色体、染色体畸变等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均属于重点知识,其中的移码突变、三核苷酸重复扩增等突变类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遗传效应等则属于难点知识。针对能力素养类的重难点则主要通过充分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达成高阶性的学习目标,例如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诊疗方案、预防措施等内容。
我听了马科长的课,课题是直通车的制作。首先让学生在钉钉群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并且让学生把优秀作业分享到群里,马科评价讲解。接着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上节课完成了哪几步的制作,这节课又要学习哪几步。然后微课学习,一方面再次回顾旧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跟随微课学习新的内容。最后,教师实操,带领学生制作直通车。结束直播之后。教师留了2个任务。1是把制作完毕的直通车交上来,2是收集资料,找出网上你认为最好的直通车图分享给大家。整节课的优点是环节完整,利用微课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微课学习之后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操作,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掌握重点。作业布置方面,让学生去开拓视野,找到优秀的作品,这一点非常好,这样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还需要在那些部分提高。建议,教师微课没有声音,微课是一个视频,但是可以分次播放,在环节一学生回顾了之后,再一次播放回顾的知识比较好。然后学习新课明确目标之后再二次播放微课。对于17级有基础的学生来说,讲的内容稍微有点少。
如何能够让空中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呢?
一是我们可以多露脸拉进学生的距离感,多互动,连麦比较浪费时间,可以语音,抢答等等。
二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我运用班级优化大师,对学生随机提问,适当评价,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呢?
一是在与学生互动时,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提问的问题可以不一样,对表现积极,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提问复杂的,分析类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提问简单的,知识迁移类的问题,让他们最起码能有个大体的知识框架。
关键词 互联网 中医经典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14
互联网是近年来继报纸、广播、电视后新生的另一种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了。从最初的技术领域应用发展到今天的各个领域。①②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加快了各行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各个领域改革起新一波浪潮,教育、交通、医疗和农业等加快了改革步伐。2015年,中国互联网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中医教育如何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中医教育改革,加快培育优秀中医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主干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既往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对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中医经典教育亟需转换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代下中医经典教育改革新模式,为培养中医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1 中医经典课程特点
中医经典课程通常主要指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大经典,其主要内容是中医学精华荟萃,是中医大家实践经验的智慧升华,其理论博大精深,对中医临床具有极大指导作用,课程性质既具有基础性、原著性,又具有临床性,中医高等院校把这几门课归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且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读经典,做临床”一直是中医领域公认的培养中医优秀人才重要的途径,做好临床,学好中医经典是基础,但是,因中医经典课程主要是中医古原著,内容深奥,不易接受,学生学习枯燥,成为教学改革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医经典课程如何和临床深度结合,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到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是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
2 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时展,中医经典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和积极的探索,刘光华等③提出了温病学的“ 三基” 教学法,突出了经典特色,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和掌握,有效保证了中医人才成才的两个关键环节“ 学经典” “ 做临床” 的实现。 程方平等④把温病学的内容和温病学的性质进行深入探讨。胡亚莉等⑤以教材为基础,合理安排讲授内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宋健等⑥在温病学教学实践中引入了PBL教学法,为加强《 温病学》 教学工作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杨钦河⑦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特别是中医界名人的病案,在要讲授的一些重点内容之前,先让学生看一个与即将学习内容有关的典型病案。总之,中医经典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就,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力争体现临床性和实用性,并且与时俱进适合现代疾病特点,补充新的治疗进展,删减与临床结合不紧密,不适合当代疾病特点的内容,有的开展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病案切入法,模拟病人法,电化教学法等改革,近几年借用互联网,开展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以上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中医经典教育具有一定意义。但是,目前由于中医经典课程的古典性,传统性,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不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 “互联网+”内涵与特点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⑧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获取比传统方式快了很多也更加丰富了,互联网让数据的搜集和获取更加便捷了, “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得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传统领域结合,加快现代传统行业快速发展。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在思维方式、运作方式、机制、管理等方面深入结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飞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教育改革,慕课出现,互联网医疗案例等,促进了教育和医疗发展。
4 互联网与中医经典教学深度融合
4.1 中医经典课堂教学内容网络化
结合经典教学内容和互联网特点,对中医经典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慕课化制作,构建中医经典课堂教学网络化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优化主要包括:按照课程系统划分知识点、单元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单元知识点的理论知识提炼、单元知识点的进阶性习题库建设等。
4.2 中医经典教学实践体系网络化
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开放式与探究式教学应用,构建互联网中医经典教学实践体系。线上: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按照进度计划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内容,参与探究性课题讨论。线上学习活动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线下:面授课堂组织与实施,具体教学形式多样。教师以线上和线下指导相结合,线下授课教师主要对特殊性、疑难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归纳总结知识点,拓展知识面。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形式包括:PBL教学法、归纳记忆教学法、临床案例教学法、模拟病人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
4.3 中医经典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体系网络化
通过线上学习、线上与线下的课程考核测试,以及线上与线下的课程问卷调查,构建中医经典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体系涵盖学生成绩的形成性评价、网络教学平台的评价、关于课程内容与教学开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多样,基于互联网基础的线上评价包括:学生线上学习的系统测评、星级评价、电子问卷调查评价等等;基于面授的课程的线下评价包括:期末统考、面授课堂问卷调查与反馈、翻转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与反馈。
4.4 中医经典教学的教师教学方式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了,教学方法更科学了,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激发者、次要评价者等多重角色。互联网使教师由主角可以转变成为观众,看到学生对老师课的评价,老师上课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习惯、学习轨迹和学习日志等重要信息,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学习效果,进而可以个性化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 “互联网+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视野下,通过构建中医经典教学内容网络体系、教学实践网络体系、教学效果评价网络体系,课程学习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推动了从“教”向“学”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探究学习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学生中医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和临证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扎实掌握中医知识,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为中医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法。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课程创新提高教学的适应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推动了从“教的管理”向“学的管理”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经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培养现代新型中医人才。
注释
① 张天问,吴明远.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旅游学刊,2014,29(:10):51-53
② 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人民论坛,2015(23):104-106.
③ 刘光华,艾华.《 温病学》 “ 三基”教学法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3):49-50.
④ 程方平.从温病学科性质把握教学内容深入的探讨.光明中医,2007.22(6):10-12.
⑤ 胡亚莉,郑洁.对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83-183.
⑥ 宋健,郑旭锐.PBL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1-75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电视新闻采编;课程设计
一、电视新闻采编教学现状
近些年,一些高校的电视新闻采编课程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材案例老旧,课程结构框架老套。有些教师由于懒怠,没有积极搜寻分析最新节目案例,而是分析已经停播很多年的节目,课程很少涉及前沿技术与社会热点,且严格按照教材的框架结构讲解,没有一套成体系的课程讲解思路。二是培养方式相对落后。当前的电视新闻课程沿袭以理论讲授为重的教学思路,实践锻炼严重缺失。很多教师本身偏重传统教学,思维一时难以扭转过来,只注重单向度传递知识,没有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例如,十八周的课程有十四五周都在讲授理论,仅最后两周进行实践,这样的课时安排根本无法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很难满足社会及行业对电视新闻人才“能动手、会动手”的要求。三是教师指导能力有待增强。很多教师刚毕业就从事教师行业,除了学习期间在电视台实习过之外,实践操作能力并未得到锻炼,所以无论理论知识讲解得多么全面深入,都很难指导学生进行实操锻炼。基于这种媒介的转型变革,基于当下媒体行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有必要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
二、电视新闻采编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基础
电视新闻课程是典型的实践操作类课程,非常强调实践和应用,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胜任未来的“采、写、编、评、摄、播”等全媒体新闻业务岗位。融媒体时代,对全能型记者的需求比较大,所以电视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效果。从这个角度看,电视新闻采编课程教学与翻转课堂模式有较高的契合度。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有一定的前期建设基础,这门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团队参考其他院校电视新闻采编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优秀教材,并且在网络平台学习了大量相关课程,然后重新修订了课程内容,明确了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教学,采用课前录制知识点视频、课中讲解重难点的方式,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线上存在的问题,发起头脑风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相互评价。不断创新内容,同时积极把自己的科研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例如,撰写《资讯短视频对电视新闻的影响探究》论文后,在课堂讲授中及时引进相关成果,保证内容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