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儿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卫生

“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及相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和提高他们将来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成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但没有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幼儿心理卫生的鉴别与诊断等相关知识。为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笔者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

一、总体思路

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幼儿教育。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 (《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 的理念。整合现有幼儿心理学大纲,增加中职生心理健康知识及幼儿心理卫生知识,让幼儿心理学课程覆盖面更广,更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紧迫性。指导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的方式方法,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信心,微笑面对人生。

二、具体做法

(一)整合课程,适时添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所使用教材划分为四个模块,讲授幼儿心理学一般问题模块时添加心理健康的标准、评定及测定,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等知识;讲授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模块时添加相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的记忆”内容时,除了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 如“ 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的训练, 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记忆能力的方法;讲授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模块时,添加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知识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情感强烈,富有热情和激情, 容易走极端,同时其心理具有闭锁性 ,一旦产生消极情感,自己不会排除,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讲解“幼儿情感的发展” 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改进教学,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外, 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教给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添加了中职生恋爱心理辅导,教会学生分清爱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讲授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模块时,添加角色扮演的心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个体在不同游戏中的不同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此外还要适当添加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的幼师心理学教材及幼儿卫生学教材中对于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中也反映经常会遇到个别幼儿有一些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但因缺乏幼儿心理卫生的知识而无法对其行为进行鉴别,更无法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因此,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要求幼儿心理学教学教师给学生讲解关于幼儿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鉴别、心理护理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幼儿心理卫生常识作为独立章节添加,重点讲解关于幼儿“多动症”、“自闭症”“幽闭恐惧症”,“习惯性咬指甲” 等常见行为问题的常识及保健知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为学生实习和见习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中职生正处于个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完善自我,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讲述第三模块“气质”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学会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在讲述“性格”时,教育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会学生克服不良性格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形成挫折意识,学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总结经验教训,变挫折为动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课程内容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诸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幼儿园教学视频、优秀心理学讲座、音乐、动画等,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学习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班级凝聚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采用课前班级演讲(心理故事、励志故事等)、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与神秘性,心理学理论较抽象,难点较多。一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强烈,迫切希望能了解这个“黑箱子”的内部机制;另一方面,学生更看重心理学的实用性,希望能运用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内心的困惑。

一.学情分析

一方面,小学教育班的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试图通过系统的学习,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一小部分学生希望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也喜欢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然而,大部分的是非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片面的,容易走进心理学的误区。

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个性开朗,性格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气氛比较浓厚,课堂纪律良好。

二.教法分析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我的课堂教学组织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一方面,讲述一些心理学家的故事,譬如弗洛伊德、阿德勒、华生等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略心理学的魅力;另一方面,讲述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譬如,犯罪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初步的介绍,消除学生对心理学的一些认识误区,譬如“学了心理学就能看穿别人的心理”、“心理学是伪科学”、“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去心理咨询”等。使其树立对正确的心理学观念,通过正反面对比,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寓教于乐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那么 “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的旋律是一种享受。我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我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地死记硬背” 这种教学理念。

1.“起调”扣人心弦

课堂引入有时会做一些心理测试或者一些趣味测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时会讲一些心理学家的故事,引入主题,既能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家的故事,扩展知识面;有时还会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活跃其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主旋律”引人入胜

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一般来说,我会根据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通过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来组织教学。

我采用游戏法分析记忆技巧。通过记忆接力游戏,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参与感强,每个同学都为自己小组的荣誉而战,使尽浑身解数,课堂气氛活跃。游戏之后,参访获胜与战败的学生,向同学传授记忆经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交流经验,让学生进行总结,得出记忆的技巧。最后,由我进行补充、总结。这种教学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显著。

气质类型理论抽象,气质类型的特点也容易混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故事法来突破这个难点。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冲动鲁莽的鲁达、灵活多变的孙悟空、深思熟虑的林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四个故事,结合故事讲解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记忆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根据气质类型特点来评选出本班的四种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从而加深学生对气质类型的理解与记忆。

我通过“心理热线”、“马加爵事件”、“异往恐怖症”、“强迫洗手症”等案例以及“我怕猫猫狗狗”的视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标准,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程序。通过案例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易于学生理解。

3.“终曲”余音绕梁

通过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来讲解心理学的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犹未尽。平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我进行补充、完善的方法,让学生回顾课堂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时,我也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来复述课堂的主要内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乐在课外

我在课堂中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譬如“罗森塔尔效应”、“首印效应”、“德西效应”、“酸葡萄心理等趣味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的优越之处,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通过理解记忆,快乐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真正做到乐在课外。

三、初见成效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学;高等教育;德育教育;创新

心理学简单的说就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高校实施心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心理学教学的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符合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借鉴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够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对德育教育加以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1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奠定高校德育教育创新基础

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中,由于道德的内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道德主体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进行道德内化的核心内容[1]。所以新时期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掌握自身基本心理状况,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调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以心理咨询为依托,拓展德育教育途径

2.1实施心理普查,对学生心理加以调试

在学生正式进入到高校后,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适当对新生实施心理普查,结合实际情况创建一定的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后期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素质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以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向学生反馈,在对学生实施全面心理辅导的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正视自身心理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学习和德育教育学习,提升心理素质,获得健康成长[2]。

2.2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实施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德育教师自身执教能力和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等。所以,高校针对德育教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可以适当地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讲座,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向教师和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点,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深化对于德育教育创新的理解,进而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升德育教育实效,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3结合心理学研究成果对德育教育方法进行创新

结合大学生思想特色,采取多种心理教育形式对德育教育加以创新。大学生正处于学生思想的转型时期,初步接触社会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意识,所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该通过探索多种心理教育形式强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3]。团体辅导是一种基于团体教学情境的心理教育形式,学生在参与团体辅导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他人、认识自我,进而正确定位自己,协调与团体中其他人的关系,促使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在团体领导者的教育引导下,学生能够针对某一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通过相应的启发和诱导,促使学生达成心理公式,改变团体中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利用团辅模式开展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改造、重建应该成为德育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是高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整体人才素质的提升。因此,基于心理学教育对德育教育进行创新,就应该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适当地融入心理学教育思想,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成长成为高素质人才提供相应的保障。

作者:李小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丽娜.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借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2]张信华.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创新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5):118-120.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知识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指针

学习程序设计,语法是基础,算法是灵魂。对一门程序语言课的教学,必须花一定时间在语法知识的教学上,只有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才能为算法的教学打下基础,最终掌握算法实现的手段。

“C语言程序设计”因其语法知识点多且杂,是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比较难学的一种。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语法知识结构,常常似是而非,概念模糊,导致在上机调试程序时,由于语法错误多而失去学习兴趣。而现有教材介绍的语法知识和教师传统讲解的语法知识均是上下的“层次结构”,学生学到后面的,对前面的知识变到模糊。为改变这种用“层次结构”方法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笔者尝试用另外的方法――“思维导图”的方法,画出每章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将本章各语法知识点、所涉及的下一级知识点、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等,形成一个“平面结构”,使其与人脑存储知识类似,学生就好比看交通图一样对各知识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下面就以“指针”这一章为例,论述如何组织各语法知识点并画出其思维导图。

1 “思维导图”简述

“思维导图”是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东尼• 博赞于上世纪末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它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各知识点用颜色线条建立起记忆链接[1]。

2如何用“思维导图”来组织构建“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结构

把各章内容,按目录标题的方法来细分,一般教材目录到三级,这里要分到四级,有的知识点要分到六级及更多,直到把该知识点追踪到底(叶子级)。如“指针”中对“指针变量”[2]这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指针变量有3个一级知识点,4个二级知识点,3个三级知识点,5个四级知识点。

利用工具软件画思维导图,最简单是用Word软件,连线可以用“绘图”工具栏中直线来画,各知识点可以用文本框来写,但非常麻烦,修改不方便,基本不用。好用的是在网上查找专门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如:imindmap、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等。本文所插入的思维导图就是用FreeMind软件画的。

若有不同章节知识点相互关联,可由箭头线将它们连接。如“指针与地址运算符”就与“变量及地址”、“指针变量”[2]知识点相关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带箭头线将他们连接起来,便于学生联系记忆,如图2所示。

一章的思维导图画好后,可以用于对本章的复习,学生通过教师在前面对本章各知识点详细讲述后,用思维导图将本章所有知识点,由粗到细,追踪到底。各知识点展开在一个平面上,一目了然,无需前后翻书,东找西找。比如,对“指针变量”,涉及什么是指针变量、如何定义指针变量、对变量读写的间接访问方式等,一看如图2的思维导图,这些相关知识点跃然纸上,一目了然。这对提高学生对本章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传统的层次方式总结,具有明显的优势。

图3是 “指针知识结构思维导图”[2]的其余部分,结合图2、图3可以看出,指针共有15个一级知识点,用大字号醒目排成一列,每个一级知识点又向右展开分若干二级知识点,一直下去直到该级知识点的“叶子”知识点,字号逐级减小。如“变量及其地址”有“变量的概念”和“地址的概念”2个二级知识点,而“变量的概念”又有“定义变量时系统为其分配连续的存储空间(字节数),常称为存储单元”和“不同类型的变量分配的字节数不同,即存储单元的字节数不一定相同”2个三级知识点,等等。

3结语

“知识构建的思维导图方式”关键在于用厚积薄发的思路来对各级知识点的关联进行提炼和整理。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永无止境的,没有一种终结版的教学方式,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新的教学方式会不断涌现。作为教师,除了要对本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外,还需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更新,这样才能将掌握的知识在有限学时中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 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 张鼎昆,徐克茹,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0.

[2]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9-273.

“C Programming Language”Knowledge-building Mind Map Mode

DENG Ruixi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20025, China)

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考试;舌尖效应;应对方法;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的感觉,心理学中称为“舌尖效应”。邓丽君在一首歌里唱到:“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这便是典型的舌尖效应。在考试中,同学们经常遇到“明明复习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的现象也属于舌尖效应。这种现象也经常出现在人际交往中,比如见到过去的老同学或老朋友,你可以想起关于他的一些事情,但是却怎么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很是尴尬。

大家会思考:为什么明明记过了,答题的时候还是想不起来,眼睁睁地丢分呢?为什么会产生舌尖效应?我们怎么样才能充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发挥出来呢?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舌尖效应产生的五个原因,并针对这五个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舌尖效应产生的原因

(一)记忆不牢固。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的读十遍不如综合一定的思考背上一遍来得记忆效果好。记忆的程度不够,达不到可以回答出题目的程度,在平时放松状体下或许会想起,但是在考试紧张状态下就难以提取出记忆的知识。

(二)干扰物的存在。在回忆的过程中,因为想着赶紧答题,考虑着这次考试会考多少分呢,写着上一题看着下一题等诸多因素存在,导致无法将知识提取出来,进而无法回答考题。

(三)情绪紧张。在考试中,大部分同学情绪都处于紧张状态,因情绪紧张导致脑子一片空白。有的同学知道自己考试紧张,于是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桌子上写下“我叫不紧张”,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考试中,有的同学心中一直徘徊者“我一定要考到第一名,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考第一名的话,我无脸见江东父老??????”的想法,还有一种情况是考不好日子照样过,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每日三餐照样可以吃饱。这两种情况前者是动机强度过高,后者动机过低,都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五)大脑控制机制。大脑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会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大脑各区分工明确,当管理回答问题的脑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就出现了抑制现象,压抑了事先想要说的话。因此,精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大脑中的相关区域处于抑制状态,导致记忆短路。

二、克服舌尖效应的技巧

舌尖效应反映了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研究调查表明,舌尖效应平均大约一周发生一次,年龄稍大一点,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舌尖效应如此普遍,有没有方法克服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积极思考,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图尔文曾提出“编码特定性原则”,该原则认为,提取记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要记起的东西和你第一次遇到它的情景的记忆重叠。就考试中无法回忆的某个题目来讲,可以尝试回想第一次学习的场景,比如在哪一个学期学习的,它属于哪一本书的哪一个章节,在书本的左上角还是右下角,老师在讲课时是怎么叙述的,我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是怎么理解的,在哪本习题集上曾经遇到过,根据相关知识推理等等,寻找一切与之有关的线索。大家看电视剧都知道,失忆的人在找回记忆时,都会旧地重游,触发当时的情景记忆,找回暂时“丢失的记忆”。在考试中,我们可以尝试重回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课堂氛围”,来提取暂时忘却的知识。

(二)集中注意力,找寻一切可以利用的线索。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些相关心理概念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尽可能多地激活其它相关的心理概念,使难以回想起来的事件更容易回到意识中来。遇到舌尖效应时,试着尽可能多地想关于那个话题的信息,即使与话题的关联不是很紧密也不要紧。尽可能地多想一些与要记起的信息有联系的概念,激活更多记忆中与试图回想的目标事件相联系的东西,从而使大脑更容易把目标事件上升到意识状态。人们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能记起的相关信息上,希望通过集中精力的方式让那些难以记起的东西突然从脑海中冒出来,这与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三)动机强度要适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效果之间并不是呈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过低和过高的动机水平均不利于活动的效果,而只有当动机保持在中等水平时,才会刺激个体发挥出最佳水平。凡事都要适度,中等强度是最好的,动机过高者要改变对考试的认知,将考试当做检验阶段性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动机过低者要提高对考试的重视程度。

(四)放松心情,沉着应对。在考试中,情绪过于紧张或精力过度集中都会影响知识的提取。遇到答不出来的题目,不要紧张,可以暂时把这个题目放在一边,先做其他的题,过一会儿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就会想出答案。请相信自己可以答出来,只不过一时间要提取的东西太多了,脑子有点乱,屡屡就好了。就像很多人一起出门,都挤在门口,能出去吗?大家排好队,有秩序的出门就顺利多了。遇到答不出的题目时,先暂停一下,让脑子里的知识排排队。

(五)克服舌尖效应的核心方法――建立牢固的条反射。在认知心理学中,将人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电脑储存、加工和提取的过程。舌尖效应处于知识的提取阶段,试想在储存时就出现问题,在加工和提取时势必不顺利,因此克服舌尖效应的核心方法便是储存时就建立牢固的条反射

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巴甫洛夫先把狗饿上三天,然后每次喂狗的时候会在旁边幌铃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铃铛声响起时,狗就会分泌唾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原理来建立牢固的记忆。建立条件发射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记忆知识也是一个不断重复、与遗忘做斗争的过程,只有不断积极的重复,才能顺利回忆出来,才能在紧张的答题环境中克服熟悉的忘记。如果在学习中,积极的思考再加上有意义的重复,在考试中就会潇洒的挥墨答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