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

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

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WLAN 无线解决方案 AP 无线城市

1 WLAN概述

1.1 WLAN标准

目前,IEEE802标准委员会已或正在制定的WLAN标准系列如表1所列,主要定义了无线侧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协议和接口。

这里特别提一下WAPI(WLAN AuthentIcatlon andPrivacy Infrast ructure,无线局域网鉴别与保密基础结构),即通常说的中国无线局域网安全强制性标准。

它是针对lEEE802.11中WEP协议安全问题,经多方反复论证,充分考虑各种应用模式,在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GBl5629W11中提出的WLAN安全解决方案;已由ISO/IEC授权的机构IEEE Reqist rat Jon Authority(IEEE注册权威机构)审查并获得认可,分配了用于WAP胁议的以太类型字段,这也是我国目前在该领域惟一获得批准的协议。

WAPI的特点:采用基于公钥密码体系的证书机制,真正实现了移动终端(MT)与无线接八点(AP)间双向鉴别;用户只要安装一张证书就可在覆盖WLAN的不同地区漫游;AP设置好证书后,无须再对后台的AAA服务器进行设置,安装、组网便捷,易于扩展;支持windows98/2000/XP、Linux等操作系统;提供与现有计费技术兼容的服务,可实现按时计费、按流量计费、包月等多种计费方式;可满足家庭、企业、运营商等多种应用模式,在不同场合应用形式相同,用户易接受。

但是WAPI标准存在一个标准成熟度的问题,在后受到了一些方面的阻挠(以美国以及Intel公司为主),并未能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可和通过。中国目前仍在加强宣传和沟通,争取国外支持,继续将WAPI向国际标准推进。

1.2 WLAN组网

(1]集中式组网

集中式结构是将WLAN接入的流量通过中继网络汇聚到相对集中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业务网关。采用集中式结构时,所有用户数据流量必须经过数量较少的、网络位置较高的无线接入业务网关,容易形成瓶颈,对设备性能要求较高,,但这种方式需要的AC(无线接入控制器)数量较少,用户规模不是很大时,与分布式方案相比有一定的经济性。

(2)分布式组网

分布式结构是采用二层以太网交换机汇聚多个无线接八设备的流量,联接到设备在每个服务区(用户驻地)的AC设备。AC上行可直接接入IP城域网的汇聚层,组网相对独立,具有更多灵活性,可以较快开通业务。采用分布式结构多个服务区需多个无线接入业务网关,成本较高,适用于具有较大规模用户的公众场合,并可提供区域。

1.3 WLAN设备

WLAN设备分为AP和CPE两部分,核心芯片厂商均为英特尔,802.11b/g系列产品是目前产品和应用的主流。AP设备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两种,如表2所示:根据测试的情况,覆盖和容量分别如表3所示:

WLAN设备选型主要考虑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天线种类等几个方面。其中电气性能包括:扩频方式、调制方式、接收灵敏度、最大发射功率、发射功率是否现场可调、与不同厂家网卡是否兼容、双频方式、系统恢复时间、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供电方式。机械性能包括:功耗、AP尺寸大小、重量、安装方式、抗温性能、防尘性能。天线种类包括:天线最大增益、水平波瓣角、AP与天线是否一体化设计、一个AP可以连接天线的最多数目、AP与天线之间允许的最远距离等。

2 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WLAN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和其他移动通信网络一样,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网络规划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覆盖效果、网络质量、投资规模和工程难度。近年随着“无线城市”概念的兴起,WLAN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各类场景的建筑物结构、用户特性等情况都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WLAN网络的规划需因地制宜。通过对WLAN网络在发达城市的几个典型场景下无线解决方案的研究,可以为更科学准确完成无线网络规划提供参考。

2.1 高校校园

(1)场景描述

高校是大学生及高级知识分子密集的地区;同时,高校的建筑物比较规整,无线传播环境相对来说不是太复杂。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高校校园对于无线上网的需求量大,尤其对于室外公共区域、宿舍、教学楼、阶梯教室、礼堂、图书馆等区域;但同时,高校的有线网络资源也较为丰富。因此,对于wLAN的规划,要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网络解决方案

(2)解决方案

1)有WLAN覆盖需求的高校公共区域,如果建筑物结构规整,间隔简单,则建议以室外AP为主,少量室内AP为辅。此类场景以图书馆、礼堂、阶梯教室等为代表。

2)有WLAN覆盖需求的高校公共区域,如果建筑物结构较复杂,楼体较大,由于层问穿透损耗较大,建议考虑室外AP+室内AP结合的方式

(3)实例分析

某大学图书馆主体为6层,主要解决图书馆内的上网需求。现场情况和环境如图1所示。

由于图书馆本身结构简单,内部较为开阔,且周围有较适合室外AP安装的环境(图书馆东面的办公楼、北面的教学楼J,因此该场景建议采用“室外AP+定向宽波束低增益天线”的手段解决,分别放置于东面的办公楼顶、北面的教学楼顶。

(4)提示点

室外AP的安装位置,要考虑下列因素:

在不影响覆盖范围的情况下,尽量利于引电、传输及布线,还应注意防火防盗:

定向天线的上倾/下倾角,均应慎重控制,防止造成多径干扰;

覆盖同一区域的AP数量小于等于3。

2.2 运动场馆

(1)场景描述

运动场馆具有场地开阔、临时性人流密集等特点,一般只有在大型运动会(如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上才有必要进行WLAN的建设;另外,还需要根据比赛的热门程度、信息需求以及人员的重要程度对场馆、对场馆的不同功能区区分对待,没有必要一定做到WLAN全覆盖。

一般重大比赛的室内比赛场馆基本包含以下几个功能区:记者媒体区、主席台区、普通观众区等。对于大型运动盛会,为保证比赛相关信息能实时向新闻媒体,媒体记者对于无线上网的需求最为敏感。

(2)解决方案

针对该类场景的特点,可以采用室内AP+全向/定向宽波束低增益天线的方式。

(3)实例分析

以C体育馆为例,此场馆在亚运会期间是击剑、现代五项击剑的比赛场馆。综合考虑击剑项目的影响力、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等因素,确定该场馆在亚运期间作一般性WLAN覆盖考虑,重点考虑记者媒体区和主席台 区。场馆平面图及重点区域如图2红色圈内区域:

(4)提示点

体育场馆的WLAN覆盖具有临时性的需求,要充分了解比赛的安排,安装位置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场馆的美观及可还原性;

适当考虑特定功能区的容量需求;

经试点实际测试:一个AP可以承载20人同时浏览网页,但为保障上网速率,建议按照15人上网来预留容量。

2.3 重要楼宇

(1]场景描述

这里讨论的重要楼宇,是指对运营商来说具有业务发展潜力的建筑物,需要综合考虑商务人群流动量、人群的聚集程度、场所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对于WLAN来说,更需要考虑目标覆盖区域的手提电脑比例。

这类场景,一般来说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其内部开阔结构和复杂间隔并存,室外信号很难穿透和有效传播,信号衰减非常快。

典型的代表有:写字楼、酒店、医院、电脑城等。

(2)解决方案

室内AP覆盖+室内AP引入分布系统,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1)对于重要楼宇内部的开阔型环境,比如交通枢纽的大厅、酒店大堂、会议厅、医院的挂号大厅、运营商的体验厅等,由于可视环境较好,用户较集中,建议选取较隐蔽的地方(最好是弱电井)安装室内AP,并带出全向/定向宽波束低增益天线;同时,室内AP的安装应考虑安装的美观要求,对于有天花吊顶的区域应将AP隐藏于天花板上,只外露天线。在造价允许的情况下,AP应尽量选用PoE供电方式,可减少施工量。

2)对于重要楼宇内部的间隔较多的环境,比如酒店客房楼层、写字楼办公区域等,穿透损耗较大,用户较分散,可利用已有的室内分布系统。WLAN信号通过专用的合路器耦合入已有的室内分布系统,与移动通信系统共用天馈线。可以减少布设的电缆、天线等器件,节省总建网成本,同时避免了重复施工,大大降低了谈点难度。

(3)覆盖实例

A写字楼和B酒店,楼高分别为30层、15层,分别为新兴公司的办公地点和四星级酒店。对这2栋楼采用同样的解决方式:

1)写字楼、酒店的大堂,采用室内AP+全向天线的方式;

2)其他区域,主要考虑将AP信号接入已有室分系统的方式,与原移动通信系统共用天馈。系统连接示例图如图3。

(4)提示点

由于AP的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比2G/3G移动基站要差,线缆损耗和路径损耗也较大,WLAN信号的引入就要尽可能地接天馈末端,以保证馈入天线的功率,一般为8dBm~10dBm。

2.4 其他新兴场景

目前WLAN网络渗透到生活中方方面面。在香港,电信运营商将WLAN网络AP规划与公用电话亭结合,将电话亭变成可无线上网的“热点”,努力营造随时随地沟通无限网络。

全球600多个城市都开始建设“无线城市”:新加坡欲在2015年前打造~个全岛无线宽频网;印度政府在几年之内也要在全国推进无线宽带覆盖;Google和其所在的MountainView市合作,提供WiFi接入在2005年就获得了批准,该方案利用路灯杆来安装接八点。在硅谷的“无线城市”计划中,用户可以享受免费的、广告商赞助的无线上网服务,速率最高可达1Mbps。

3 小结

随着3G网络的发展和“无线城市”的兴起,WLAN作为3G网络最有效的补充、“无线城市”最重要的组网方式之一,其重要性逐步提升,各大运营商也非常重视WLAN的建设和应用。本文讨论几类典型场景中WLAN无线覆盖解决方案,能够直接应用到目前WLAN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中,对更科学地进行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微视频;高职;办公室事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00-02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给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微时代”的到来更是给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翼课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一轮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办公室事务》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场景性、过程性、片段性的特点,以往的课程教学大都以课堂教学为主,沿用“理论+案例+情境模拟”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实际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由于缺乏真实场景和过程的体验使得课程学习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并最终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做不了”(即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难以迁移应用)。因此,基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探索《办公室事务》课程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微视频与混合教学模式

2002年,美国学者Harvi Singh和Chris Reed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2003年何克抗教授将其引入中国。混合教学模式既是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整合,也是面对面教学与多种在线学习形式各自内部的整合,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微视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一些大学的公开课、教育宣传片和辅助教学资源方面,如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微视频教学资源具有主题突出、情景真实、易于扩充、使用方便等特征,在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微视频的《办公室事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重构课程模块,设计微视频主题。笔者及课题组成员走访了30余家省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办公室事务工作调研,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过程,将传统《办公室事务》课程的章节结构按照目标、过程、场景、条件的不同拆解成局部的单元,明确单元主题,以此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构建10个教学模块。同时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以及教学模块中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微视频主题(见上页表1)。

2.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完成微视频制作并上传。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DV拍摄等方式制作微视频,搭建“我的办公室”微信平台,按课程介绍、微视频学习、PPT、资源空间(含音频、视频)、任课教师、在线留言和个人中心等模块进行设计,搭建框架,并利用微信的功能,通过朋友圈在课前推送学习任务书,分享学习链接和资料,还可以通过群聊分小组进行线上的协作学习。

3.混合教学模式下翻转课堂设计及实施。构建“学生在线学习(课前)―课堂讨论答疑(课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协助学习活动站完成项目任务(课中或课后)”的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课前学习阶段。教师制作学习任务书、微视频及其他教学资料并上传至微信平台,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书,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测试题,对存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后提交至交流平台。教师参与平台的讨论区和QQ群的讨论和释疑,及时反馈和解答学生的疑问,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参与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互动讨论,提交作业。第二步:课堂讨论答疑阶段。学生个人或分组展示课下学习成果,提出难点或疑问,教师针对共性问题或应用性知识拓展部分予以系统解答。布置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任务,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和目标后,组成协助学习小组,进行任务分工,讨论并拟订任务实施方案。第三步:协作学习完成项目任务阶段。协作小组按照任务分工,小组内部及师生间在线上或线下开展充分讨论,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完善项目方案。并在课程平台展示各小组作品或成果,组织学生在线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在点评中进一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第四步:总结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和问题。通过问卷等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看法,分析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在后续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

四、基于微视频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89.3%的学生认可混合教学模式,80.9%的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得到了有效提升。我们认为,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混合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办公室事务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式”的模式忽视了不同学生在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而混合教学模式中通过大量微视频等线上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时间及方式等,学习自主性得到提升。

二是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课堂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进度,同时在完成任务与协作学习中内化与建构知识,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是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者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得到增强,线上线下师生、生生交流渠道得到拓宽,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当然,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带来了教师备课及部分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教学评价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困难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乐平平.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微视频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陆P.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

Rearch on Blended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Practice Based on Micro Video

―Taking "Office Affairs" Courses as an Example

SHI Wei

(Zhejiang Business College,Hangzhou,Zhejiang 310053,China)

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课程教学课时 课时设置 课时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预热,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作为本科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并越来越发展为决定专业是否继续存在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社会发展促进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高校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目标,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工作摆在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首位。

1.2研究意义

对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的研究既有利于高校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高校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增强高校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偏长的弊端

由于课时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原因,实践中一般单门课程课时不足的现象较少出现,即使有也会逐渐通过调整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而由于代课教师增加教学课时降低教学压力提升工作量的主观隐性需求的原因,单门课课时设置较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单门课程课时量较大可能会产生如下影响。

2.1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难以制订,各类课程难以取舍。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专业人才培养而制订的学科设置方案,一般由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自行制订,但其总体设计受教育部相关政策指标的约束,尤其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总课时是受教育部相关政策约束的,所以在总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课程或者是增加某门课程的学时就必须减少其他课程或者其他课程的学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在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意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面临新的挑战,在专业教育求新、求实、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取舍及课程内容的增减都会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困难,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能面临无课可上或调转新方向学习新内容的风险。

2.2课程课时量大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大。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取决于作业量,而且取决于课时,以及每门课内容的多挂与复杂性,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长。课程多或者课程课时量较大,必然授课时间较长,如此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较多,课余时间较少,整天忙于不同教室之间的奔波,用来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时间较少,学习负担自然会加大。

2.3课程课时量大导致教师工作量变大,核心业务时间分配较少。

大课时量的课程除了核心课程内容本身比较多外也可能会因非核心内容较多而设置较长课时,对于这部分非核心内容的教学工作,不仅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占用老师的授课时间,使得老师的工作量变大,而老师的核心业务工作量相对被挤占而减少,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来说是缺乏科学性的。

2.4学校教学资源短缺且难以分配。

课程的课时量如果过长,该门课程所占用的人力资源――教师、场地资源――教室的时间就愈长,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与班级及专业课程都比较多,课程课时量大,就需要更多的教师与教室,如果在教师和教室数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就必须延长整个专业的教学时间。而对于一般高校来说,老师、教室与教学时间都是基本稳定的,如果每门课的课时较大,教学资源的分配就会比较紧张。

2.5课程课时量大会造成学生厌学并影响学习效果与成绩。

如果单门课程的学时比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长期面对一个老师,就容易形成视觉与听觉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

3.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云集,社会需求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多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更专业的东西,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下,如何使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使教学资源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挑战,而在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单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由此提出如下单门课程课时设置的建议。

3.1专业核心课程课时从长设置。

姚曦(2009)通过对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过程进行监控并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析,提出应针对不同专业从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讲授难度和侧重点、讲授的程序、课时设置和考试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姚曦,2009)。所以课程课时的长短设置必须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设置,如果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那么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其内容等级也得以升级,所以即使该门课的扩展内容可能也会上升到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此类课程必须分配充足的课时,相反对于非专业核心的课程其课时设置则遵循能短就短甚至放弃的原则。因此,一门课的课时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其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3.2课时设置要紧抓课程核心内容。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针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把课程核心内容作为其教学课时数量设置的标准,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势,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教学串联教学内容的优势。

3.3创建综合类大课程,穿插多学科内容。

黄子艿等(2016)提出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安排及课时量,实行“集中教学”的教学改革理念。高校需转变观念,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课程设置思维,综合各类学科知识大胆创新,将多个较分散的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大的课程中,通过大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降低多个课程的总课时。本方法是建立在多个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基础上的,其基于多学科内容的集中聚合思维而设计。

3.4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得到应用与发展,王昌金(2009)提出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王昌金,2009)。高校可通过构建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解决课程课时设置的问题,可将每门课程设置为线下与线上授课两个部分,线上设置一些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扩展穿插内容,设置为自由学时,由学生自学完成,并配合建立相应的自学监控考核机制,在学生通过线上考核后方可进入线下课堂教学环节,而线下课堂则设置为课程的核心内容,由老师课堂面授,其基于单门课程内容的分散细分思维而设计。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专业学科地位,抓住课程核心内容,结合集中聚合与分散细分思维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部分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323.

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范文第4篇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由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让教学资源从单一资源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等多方面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1],因此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讨论[2]。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对其开展试点工作,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3-6]。但从现有文献看,从技术层面针对MOOC平台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鉴于此,笔者结合本单位基于MOOC的实践,针对MOOC课程平台的功能设计进行讨论,以期为当前国内高校的MOOC实践提供参考。

1 MOOC课程平台建设背景

南京审计学院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学校设有28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近15 000名,研究生127名(含10名留学研究生)。现有教学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功能体系,对学校相关的教学门户、网上课堂、教研活动、形成性考核、毕业设计等业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南京审计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现有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因此,南京审计学院适时提出MOOC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希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解决现存的教学数据孤岛、教学体验不友好等问题,实现全网上教学与移动教学,并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的目的。

2 MOOC课程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2.1 数据准备可行性

南京审计学院多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包括: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视频、教案、教学文档、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的积累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准备。另外,南京审计学院已建设并使用的网络考试平台可有效解决线上教学过程的考评需求,正在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等可解决底层数据交换难题,为全网上教学平台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准备。

2.2 技术可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3G/4G等技术的普及,加上学校现有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人们随时、随地、随心进行网上课程教学已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数据集成技术和SOA技术的发展,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保证。

2.3 用户行为可行性

首先,南京审计学院的学生是具备完全自学能力和意愿的群体,而且多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有较高接受度;其次,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IPAD或智能手机,为MOOC课程平台中移动功能的实现奠定了用户基础;最后,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师有着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为MOOC课程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2.4 人才准备可行性

近年来,通过大量信息化工作实践和探索,南京审计学院培养了一批既懂学校现状,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3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策略

3.1 总体策略要求

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基础情况,MOOC课程平台项目除支持课程全网上教学模式之外,还需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或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因此,在平台功能设计上,需采取如下策略:

①功能范围需要支持全网上教学相关所有功能,可以给所有课程提供对应的功能支撑;

②针对不同课程,支持对各个功能点的灵活选择使用并提供不同的设置策略,从而为不同教学模式提供差异性的功能支撑。例如课程采用全网上教学模式时,可以选择使用平台提供的全部功能;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可仅选择使用其中的部分功能。

3.2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

对于某些课程,由于存在一定特殊性,某些教学活动无法通过网络或不适合通过网络进行,如课外活动、课后实践等,相关教学活动仍需通过线下进行。这些课程则需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实现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因此,线上线下相关的数据、规则等需保持一致性,包括: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目录、教学进度安排、院系数据、面授教师数据、学生班组数据、课程题库、课程考核标准等。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还体现在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具体如下: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测试情况、提问和讨论情况、学生评论信息、网上行为统计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背景信息、常见问题、学习难点等,然后针对性地制定线下面授辅导方案,以提升线下辅导的目的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可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或错误率较高的测试题进行线下重点辅导。

教师通过线下的面授辅导,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在线上难以了解的信息,如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和特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线学习的具体场景等。通过线下了解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

在线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在线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

3.3 在线支付支持策略

学生用户在学习课程时还可以选择付费学习,系统需提供试学习功能,预览部分课程后再选择是否支付继续学习。若支付,系统能够保存试学部分的学习进度,同时,系统提供在线支付功能,支持用户将选中课程加入订单。

3.4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系统可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要求如下:

(1)提醒服务:提供站内消息、邮件、短信等方式的提醒服务。

(2)相关支持服务,包括:①技术支持服务:主要提供平台使用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问题支持;②热线电话支持:提供电话人工支持服务;③在线客服支持:嵌入全网上教学平台在线人工支持服务。

(3)课程助学服务,主要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包括:①即时助学服务:师生之间等通过Web IM工具,实现在线交流,教师向学生或学生向学生提供课程助学服务;②非即时助学 服务:学生在线提交问题,平台给教师发送问题提醒,教师登录平台回答学生问题后,平台再给学生发送回答提醒。其中,除教师回答学生提问之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回答提问。

(4)完善的线上帮助系统。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使用全网上教学平台时更加简单、方便,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寻求支持,获得帮助,从而消除了用户后顾之忧。

3.5 学习激励策略

网上学习因为缺少学习同伴和教师监督,对学生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提升网上学习效果。一些参考的激励机制如下:

(1) 积分制度: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的相关行为(访问次数、学习时长、笔记、提问、回答等)获得一定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升级。

(2) 奖励制度:学生获得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奖励,可以是实物或虚拟物品,或是成绩加分及兑换学分。

(3) 竞争机制:设置各种学习排行榜(访问次数、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等)并向所有用户展示。向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等),可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并对各种排行榜前若干名的学生提供实物或虚拟物品奖励。

(4) 词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台根据应用场景,向学生展示一些激励词语。比如学习完一章之后,显示:“恭喜,您已经学习完第一章了!您的学习进度打败了全校80%的同学!”

3.6 视频直播支持策略

全网上教学平台除视频点播外,也可以观看视频直播。通过南京审计学院提供的独立视频直播系统,给全网上教学开放视频直播接口,从而实现在全网上教学平台上观看视频直播的功能。

4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体现效果

4.1 体现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MOOC课程平台在设计上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同

时兼顾管理者需求,与现有平台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上突出面向学生的学习功能和面向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功能,给学生提供视频学习、学习动态、主题讨论、问答、笔记、WebIM等强大且系统化的网上学习相关功能,给教师提供简单、易用的可视化、渐进式的在线课程制作工具,教师不需要专业的IT知识即可很快上手。同时给教师提供强大的在线资源库功能,让其可以很方便地管理资源、建设课程。

(2)在界面和交互设计上,采用美观、简洁、统一、实用的风格,优化导航,减少页面信息层级及窗口跳转,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统一的平台登录及功能操作入口,从而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教师专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减少其它不必要的干扰。

4.2 支持全网上教学模式

MOOC课程平台把线下教学的全套过程都搬到网上,提供网上导学、促学、助学、教学管理等完整的线上教学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全部上网:①教学过程全网上:包括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课、课程选课、课程学习、课程笔记、课程问答、课程讨论、随堂测验、章节测验、课程作业、模拟考试、结课考试等;②学分认证全网上:通过网络提供学分认证的素材构成,包括课堂交互、课外资料、主题讨论、单元测试题、考核方案等;③综合成绩全网上:课程的成绩由各种网络教学活动的综合成绩组成,包括学习时长、互动情况、单元测验、结课考试、课程作业等;④支持服务全网上:通过网络方式(IM、微信、网页、短信、呼叫中心、邮件等)提供各种支持服务,包括:教学支持服务、在线督学服务、在线技术支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李华,谢艺,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2] 王鑫,李磊.慕课MOOC在线教育平台技术架构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215-216.

[3] 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68-74.

线上教学方案方式建议范文第5篇

心中有目标,教师才能产生自我提升的内驱力。针对本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转岗、兼职教师大量存在,非专业教师居多的客观教学现状,在反复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这一目标开展。

二、创新思路,找准校本教研定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成为新时期创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式。结合我市教研现状,确立了网络环境下基于大校本教研策略,自主互动式的校本教研新思路。

三、确定主题,把握教研活动重心

要想使校本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亲身体验。在充分研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教研组确定了“四个一”主题研修工程。“四个一”即:一语,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字,写一手规范的粉笔字;一画,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一课,上一堂实效的好课。这些问题是教师在自身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四、创新方式,激活教师参与动力

在明确教研目标,确定教研思路与主题的前提下,经过研究实践,形成了网络环境下“五步自主互动式”新型校本教研模式。“五步”即“线下自主学习,线上互动交流,教学技能展示,课堂主题研讨,后续总结提升”五个步骤。

1.线下自主学习。围绕“四个一”主题研修工程,活动前,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充分的学习准备。自主学习、网络互动交流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孤军奋战、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最主要的自我提升方式。

借助多种媒体,提升口语素养英语口语是农村教师亟待提升的技能之一。自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源,借助电脑、电视、手机等便捷工具,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任务,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阅读各种书籍,夯实理论基础基于校本研究活动中的课例观摩与主题研讨的准备,教师不仅仅要研读课本和教参,明确教学内容、重点;更要深读专业书籍,寻找理论支撑;还要广泛搜集整理相关案例,开阔思维。多元阅读为互动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奠定了基础,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2.线上互动交流。网络为教师创设了―个可以自由参与,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新环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研组会在线下集中教研的前一星期,在网络平台线下集中教研活动方案、研讨课例教学设计与研讨话题等。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随时上网发帖参与讨论,并进行互动磨课。

3.教学技能展示。集中教研活动是教师展示教学技能、锻炼教学能力、分享教学经验和提升自身素质的良好机会。为了激发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研组创新教研方式、丰富教研内容,力求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互动研讨,并在交流中发现问题,生成观点,产生共鸣。

“英语好声音”是教师最感兴趣的环节之一。生动有趣的英语故事、绕口令,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声情并茂的英语演讲等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口语水平,同时为校本教研活动增添了愉悦的氛围。“英语书画秀”通过书画展或现场简笔画、粉笔字展示等活动,很好地激发了教师业余练习英语书画的兴趣,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

4.课堂主题研讨。本环节首先是“好课大家研”活动:由两位教师采用说课、微型课或现场课等不同方式进行课堂展示。其他教师根据研讨主题有重点地进行课堂观察。接下来是“专题研讨沙龙”,教研组以所听研究课例为载体,围绕主题开展研讨活动。研讨过程中,教师有不同观点的陈述,有思维的交流碰撞,有理性的思考与延伸……研讨气氛宽松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