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的知识

大学语文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语文的知识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经典、弘扬文化、提升学生爱国情感等责任,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学习见效快、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更为实用。经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尴尬困境的主要原因有: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相对单一。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三尺讲台之上,一根粉笔从头讲到尾,单一枯燥,忽视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不被重视,思维处于游离、停滞状态,何谈领略大学语文的魅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各个高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不可忽略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全面认识大学语文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明确课堂的主客体,优化课堂内容,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

1.摒弃陈旧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智慧,承认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从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探究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追求学习的终极目标。

2.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堂内容

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打破大学语文课程的陈旧传统,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为此,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为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由应试性向人文性转变;二是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由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知识结构的融合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拓展教学思维,广开思路,把教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吸纳大量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自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需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状况,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最佳选择。教师应通过链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影像等资料,打破学习载体之间的界限,使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参与冲动。

4.寻找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效果

教学方法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不同而精心设计。(1)讲授法。该方法是高职院校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传播空间覆盖广、节省资源等优点。(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规定学生一学年完成6?7篇读书笔记,收集整理4?5份人文学科的学习资料。此项学习计入平时学习成绩。(3)研讨法。通过自学,在课堂上学生交流体会,共享知识,就一些内容的重难点展开讨论,再通过总结,取长补短,有效地展开学习。(4)专题报告法。组织读书专题报告会,报告自读自学的成果和体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5.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开展,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革,以促使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冲破困境。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传统考试中加入新的元素,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书面考试与上机操作相结合,学生平时出勤与课堂表现相结合,静态考试与动态辩论相结合等,多方位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钱惠梅.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重要性 内涵 提升对策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十分迅猛,进一步扩大了招生规模,在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为了一味追求教学进步和教学成绩,很多教师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传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严重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令人担忧。如果缺乏健康的人文素养,那么即使学习和掌握再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很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也经常会遇到困惑和挫折,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情操,缺乏一定的处事能力。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前经济形势的带动下,为了进一步培养专业性人才,很多高职院校一味重视技能教学轻视人文教学,过度占用人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对于大学语文来说,课时一再被压缩,已经逐渐被挤到教学边缘地带,甚至有些高校试图取消大学语文这一课程,面临的处境十分尴尬。然而,一般来说,尽管按照就业的思路看,高职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的比率偏高,而现代企业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优秀的职工必须具备人文情怀、创新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灵活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丰富,视野广阔,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些能力和素养的习得并不仅仅依赖于专业课程,更加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的支持,这是大学语文主要的职责和功能所在。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正确看待大学语文课程,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对策

1.优化和调整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不同的教材版本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尽相同,也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仔细筛选和教学评估,选择优秀的教材使用,或者也可以充分借鉴和汲取优秀教材的经验和长处,组织本校优秀的教学工作者根据本校自身的考虑和安排编排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内容选择方面,除了择取必要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之外,还需要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添加一些经典的演讲稿、辩论稿等稿件,并放入多种报告题材的文体作品,帮助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大学语文教材的实用性。通过调整和优化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先进的文学思想,而且要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陶冶道德情操,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和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落后,已经不适合现代大学语文教育,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特别是对于人文素质这种情感类型的教学,需要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而不能强行进行灌输教育,强迫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学习和训练。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开展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生活实践,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当中蕴含的语文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开放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获得良好的感悟和体验。另外,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渗透到高职教学中,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提倡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现代科技优化和创新课堂,丰富大学语文的课堂类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建设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收集和整合教学信息,设计和组织教学各个环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过强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雄厚的教师基础。首先,可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感和使命感。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全方位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时俱进。另外,教师应该主动加强人文素养的进修,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一言一行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蒋雪艳,付成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 调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58

Real-time Adjust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irection

LI Lili

(Gua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165)

Abstract Chinese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traditional basic course, there is a stro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history of precipitation. How to make this door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and moder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ervice centers teaching, service student employment. It is a ques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face language lessons, but also the direction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is facing reforms. How to keep up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close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 language teaching constantly adjust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pointers, but also the basis of closely linked to student demand.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djustment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正在被忽视,被边缘化。其枯燥的教学内容,乏味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迎合不了现代大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大学英语兴起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普遍成为一门以考查形式存在的公共基础课,课时量越来越少,其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1 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离

从目前大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沿用传统教学理念,更多地偏向于基础文化涵养的教育。例如,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大学语文》,①被列入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其教学内容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是从先秦文学至中国现当代文学,下编是外国文学。教材注重传统文化涵养的培养和书面语言的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对口语交际和实用写作的需求更迫切,对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需求更强烈。传统的文化素养的培育是一种更高层面的需求,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加之,现在对这种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流于形式,没有深刻贯彻,只是蜻蜓点水地开设一门基础课,每周两个课时,考核形式简单,在量和质上都没有达到其追求的效果。反而,造成学生的疲惫心理,课堂睡觉、玩手机、学习其他课程的现象严重,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对课堂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脱离了市场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

1.2 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脱离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仍然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普遍实行的方法。在教学手段技术更新后,多媒体教学被大面积推广,大部分的老师开始研究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和音响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在短时间内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如果不能主动去学习、去思考,那么毕业后他们离开老师,仍然是没有断乳的孩子,无法独立地学习和工作。因此,摆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不是做一个精品课件那么简单,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方向与专业方向脱离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极具行业背景和属性,迎合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训课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有的甚至与企业直接签定人才培养协议。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让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有机融入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方向上出现偏离,不受学生的欢迎。如何在教学方向上与专业培养上保持一致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面临的改革。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灵活,天生具有迎合市场的属性,行业色彩浓厚。以纺织服装类高职院校为列,其专业设置具有强烈的行业属性和专业背景,与之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应与专业教育结合,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

(1)服装设计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的特殊性。服装设计类高职院校具有强烈的行业属性和鲜明的专业特色,服装艺术设计、服装立体剪裁、服装表演、服装营销等专业充分显示其专业的特点。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应用课程,可以遵循其专业的属性,从专业的需求出发,重点讲授各时期文学作品中有关服装的特点和描述,了解各时期文学思想对服装的影响,学习对服装作品的艺术语言描述和介绍等。大学语文通过自身的转变,提升自己的行业特色,与专业方向保持一致,充分发挥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仅讲授传统文学作品、文学思想等,不能与专业脱离,必须与普通类的大学语文课程区分开,与专业方向保持一致,具有其特殊性。

(2)服装设计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的重要性。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没有把大学语文课程磨灭掉,反而让这门课程在全国各大本科、专科院校稳稳扎根,必定有其道理。②作为服装设计类高职院校不仅要给学生最好的职业教育,更要给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从传统的教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行文修养和思想上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口语交际中教育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实用写作中提升学生就业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向的实时调整

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淘汰,坚持创新才能寻求发展。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适用于任何专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涵养,更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与生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学以致用。③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不被边缘化,必须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向实时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特色结合。教学内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因素,是大学语文教学方向改革的重要根基。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找准切入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也要贴近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对提问和作业的要求也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

(2)在教学方法上与专业技能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个性很强。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一些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与之交流。在课堂互动环节中,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巧妙提问,活跃气氛;联系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以致用。在与学生的交流和语言沟通中,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与现代大学生沟通的技巧,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

(3)在教学重点上与就业需求结合。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可以附加一部分写字练习课,训练学生,写一手漂亮、工整、规范的好字;可以附加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促进学生顺利通过面试,同时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可以附加实用写作课,例如简历、总结、申请、请示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的重点和方向,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4)在课程安排上与专业需求结合。在课程安排上,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把重点调整至其基础性和工具性,与专业需求结合。有些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已经开始做相关的调整,显示出关注语文基础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大学语文》,被列为全国高职高专公共课系列规划教材,其教学重点上开始体现汉语基础和口语交际能力。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设置课程安排,利用有限的时间,传授更多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5)在考核方式上与专业模式结合。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外,还可以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对课堂纪律的考核等。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多次对学生进行考评,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是基础课,是工具课,是德育课,是融合了多种功能的人文课,涵盖面广,可塑性强。作为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紧贴专业发展的步伐,紧跟时代的潮流,革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转变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服务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就业。

注释

① 郑忠孝,杨欣.大学语文[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4.

② 黄建武,段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4(6):75.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活动 高职语文教学 实用语文 模块化教学改革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在高职阶段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但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实际上被边缘化了。以我院为例,有的专业将大学语文定为选修课,有的干脆不开设,以应用写作取而代之。即使开设大学语文,课时也不足,选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压缩饼干”。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现状堪忧,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学校层面来看,重专业、轻基础这一思想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专业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就业难的形势长期存在,使学校层面格外重视专业教育。在设置课程、分配课时,专业课总是享受“优先”的待遇,基础课就只能充当“填空”的配角。当然,注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忽视语文的基础作用,一味把专业教育当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却失之偏颇。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无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无法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从教师层面来看,绝大多数对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实用性等特点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教学改革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只是一句空话。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片面地认为写好了公文、计划和总结、调查报告及条据类的应用文就能满足就业的需要。这样就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把语文局限于单一的程式化的应用文写作上,对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极为不利。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老师也会面临语言贫乏、底气不足的危机。

高职语文应设置“经典文学”模块,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弘扬民族文化,而且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开展“实用写作”模块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贴近市场,强化经典阅读和实用写作功能,并且要增加实践训练模块,突出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开展实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分析及实用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并为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活动对实用语文能力的要求

实用语文能力是一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工作岗位和创新发展的语文应用能力,它包括“语文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实用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重识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有本质的不同。高职语文旨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学习语文,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及实用文书写作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实现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设置课程,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教学,从而使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语文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藩篱,主动融入职业教育的系统中。教学时理应同社会实际和职业活动挂钩,因为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相互渗透中“呈现不断交融,共同发展的态势”。因此,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衔接,另一方面要与职业活动相结合,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人文性,突出专业性,体现职业性。

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在职业活动中,那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人文底蕴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用人单位“优中选优”(即动手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发展潜力大)这一心理需求来看,职业活动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有文化、有后劲的职业人。因此,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涵,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是高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公共模块。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准确的表情达意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浸润人文情怀、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品位的过程中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这样,高职语文才能真正达到为就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现代职业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链接越来越纷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高标准高要求”。高职语文肩负着培养有文化的职业人的重任。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能局限于学科教学层面上的听说读写方面,而应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专业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打上专业的烙印。同时,还要模拟工作情景,加强实践训练。在“练”字上面做文章、下工夫,提高职业素养,增加就业砝码。这样设计有利于各专业根据需要灵活选学的模块化实用语文教学内容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大学语文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21—02

人文素质分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倡在科学、技术、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环境下,提高个人素养,发扬精神文明。所谓人文素养也就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以科学文化体现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核心意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人文素质的角度进行英语教学,也就是在科技无法渗入的领域,采用精神的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素质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相对现代教育观念而言的,它的形成源于历史,并对现在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有许多进步的人文教育思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一些理念也逐渐地变得陈旧、落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极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需要。因此,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2.缺乏人文素养环境

缺乏人文素养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落后的教育观念造成的。社会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这种缺少人文素养教育的观念下,就自然而然地缺乏人文素养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模式的单一,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人文氛围更是无从谈起。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下,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重视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久而久之,校园的学习氛围缺少人文气息,塑造的人才往往有知识、有学问、多理论,却少文化、少运用、缺修养。

3.空喊口号,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但是,转变的仅仅是观念,很少落到实处,就算是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其阻力也是相当大,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将其根除,不仅工作力度大,转变范围广,而且所需时间长。因此,大多人文教育实施人员预见了实施工作的难度,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落不到实处”的局面。

二、结合人文素质,大学英语教学的进步性

1.灌输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关键还在于要有人文观念的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育人,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在实施过程中处处贯彻着人文思想。先进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也是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它要求以人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使教育与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密切相关,并展现现代的人文体系。

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表现为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人对尊严的尊重,对价值的追求,对命运的掌握;它是人类遗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现象,是对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表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人文精神的过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英语发展的历史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面对文化冲突时保持清醒的认识,不会出现文化上的“休克”,从而无障碍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就是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各种个体的观念、知识环境。人文环境着重于人文氛围,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气息。营造良好的大学英语人文环境是利用人文素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效的重要步骤,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校园充满人文氛围。

三、让人文素质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1.积极引导,利用多方面的人文资源

人文素质的英语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化、多形式的教学。

首先,从英语教材来讲。从英语教材进行人文教育就应该在教材中添加人文内容,改变传统的教材枯燥内容。在进行大学英语课本学习时,教师可以找出具有人文情怀的内容,调动大家热情,参与英语学习。让学习在人文思想、人文氛围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并用人文的学习方法学习英语,从而利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个别、关爱他人、能够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操,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丰富大学英语的课外材料。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电子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英语人文学习材料是极为容易的。通过网络搜取人文情怀的英语内容,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广泛地阅读课外英语知识,阅读一些英语优秀作品,从作品中不断感受、不断思考,在英语文学的熏陶中学好大学英语。

最后,丰富课内课外活动,这是人文素质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能够在积极的活动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人文情怀,从而能够在这种人文气氛下提高自己的英语修养和英语水平。

2.为人师表,加强教师人文修养

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传授者,是学习者的辅助者,就应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经师易做,人师难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都是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也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人文情怀的师德,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文教育给人以影响,通过自己的人文素质给人以示范。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模范,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从小落实,注重人文教育的长远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应该从小就开始着手的,不仅仅只开始于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应用。而且,从我国的客观教学情况出发,顽固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就相对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人文素质教育推广屡遭阻碍。所以,针对于此,就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规划人文素质在教学中的长期任务。

4.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下英语教学的目的性

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人文环境、人文方法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感染,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德行得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全面提升。进而通过这种精神的力量作用于学习,唤醒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最终取得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英语水平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个性独特的优秀人才,尊重不同人之间的精神价值。能够在社会活动中通过精神的指导、素质的规范,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思想、国际化的新式人才,并赋予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 深化英语教学改革[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04).

[2]许艳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2 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