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突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重视组织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来自济宁黄莉梅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篮球课,课上黄老师通过直线运球和曲线运球,使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行进间运球技术,黄老师加入到学生练习中,学生练习乐此不疲,巧妙利用语言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注意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运用情境教学、体育游戏、激励性评价、师生互动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锻炼中。如:来自淄博商文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精彩的耐久跑示范课,从体验跑、间歇跑到用太极动作放松,整个课环环相扣,精彩的队列队形变换,场地的灵活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把耐久跑真正变成趣味体育课。
3.关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体能的发展,不仅教学的方法手段机械单调,而且有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极其恶劣,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常常把学生推向尴尬的境地,学生的自尊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的载体,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悦、沮丧、紧张、兴奋、劳累等;再次,要建构让学生交流心理感受的平台。就是当一项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参加活动的情况的学习结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而且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以便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最后,教师要细心观察活动中的学生。学生心理会随着活动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往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
4.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4.1认真倾听的习惯。特别是在新授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了解动作技术的要领、做法、结构、技巧,等等,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练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倾听老师的语言提示。如在练习前滚翻时,老师会提示:低头、含胸、抱腿,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根据老师的提示做。
4.2仔细观察的习惯。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一边是老师对动作的讲解示范,一边是学生的观察模仿。学生在学习动作时,观察是重要的一环,善于观察的学生,能很快地了解动作的实质,抓住动作的关键,那么他在练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动作难点加以注意。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示范,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示范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以提问的方式让他们找出各动作的不同点,找出可取之处和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3善于思考的习惯。在体育学习及活动中同样需要参与者动脑筋,尤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显得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不会到会,最后达到自动化。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动作的重点、难点,结合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分析该动作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再进行反复练习并用心感觉,直到做得满意为止。
4.注重运用体育游戏
4.1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任务选择体育游戏,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创造能力。如果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就可选择趣味性较强、易使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内容,协调性和灵巧性的游戏可安排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外;如果课程内容全为体育游戏,就应当按教学任务安排;如果同其他项目配合使用,则必须注意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2游戏场地和器材用具的准备。体育游戏的场地应当宽敞平坦、清洁卫生,室内场地还要注意通风和采光;场地的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根据游戏的内容和需要,划出场地上的固定界限,如起跑线、终点线、折返线、投掷区,并设置好游戏所需的各种标志物。
4.3游戏的讲解和示范。讲解游戏时,要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让他们理解并掌握体育游戏的目的、方法、规则和要求。
4.4组织和引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做出及时准确的引导;对学生违反规则、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进行教育。教师还应对每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活动场上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而必要的措施,如增加或减少比赛的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及时停止游戏等,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5.注重德育渗透
【关键词】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目标; 整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11-02
1 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是一个在我国体育理论界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问题。但是,从课程的涵义以及在实践中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认识得出: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结构、程度、进度。其内涵应当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时限、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课程是培养体育能力和为终身健身打基础、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和中心环节。
2 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方向,只有明确课程目标,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和组织体育内容,也更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和正确评价。但目前体育教学仍受旧模式的束缚,全民健身的意义和目的并没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和推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确定全民健身的体育教育体系的课程目标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做好改革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题,如果能从体育课程目标的依据、模式等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确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法,必然可以为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3 体育课程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从宏观到具体,从高层到低层的一系列目标转化,可分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目标)。教育目的必须适合学校教育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对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前两个目标之间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而课程目标比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因此我们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明确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简单推行。体育课程目标也是这样,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只有在对社会需求、学科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几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切实可行。
3.1 社会需求因素。 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其中体质是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作为全民健身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突出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任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目标,除了学校之外,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锻炼习惯和体育健身,但仍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
3.2 学科发展因素。 确定课程目标首要考虑的是学科的功能。体育学科功能包括特殊功能与一般的教育功能,体育学科的特殊功能是育体健身,同时它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课程最基本的目标。国外国内都是以此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课程是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其中主要的是强身健体的必要的基本的体育学科知识,要更有效地达到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整体教学改革试图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接轨,使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有利于创立新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加强对整体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3.3 学生个体因素。 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研究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等特点,把学生目前的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从而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机,以及学生体质的现状来确定适宜的目标。因此,在确立体育课程目标时,除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达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逐步培养其体育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 确定体育课程模式
一般确定课程目标最常用的方式是“需要评估”模式,需要即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体育课程的需要是指公认学生行为或态度状况与观察到的学生状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之处。根据“需要评估”的模式,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模式:
首先:确定课程目标。通过召开体育教育专家会议,全面系统地确定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来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其次:确定事先的课程目标,按对学生教育的重要程度加以排列,以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主次顺序。再次: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对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程度评出等级。最后: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体育课程计划。根据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措施。
1.江西省20**-20**年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学校数量
通过对江西10所高校新增体育项目课程问卷,课题组初步了解了江西高校新增项目的学校数量及项目数。在所调查的10所学校中,除20**年外各高校在20**-2009年中均增设有若干课程,每年会有1~2所学校新增设课程但具体年份各不相同。20**-20**年的波动很小,增加项目数在20**年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至到20**年没有学校增加。此外,从调查来看,20**-20**年新增体育课程的学校数总体上是上升趋势。
2.江西省20**-20**年各高校新增课程的各项目的种类、分布状况
20**-20**年,在所调查的10所本科高等院校中,每个学校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项目的体育课程,涉及项目种类达到16项:涉及项目有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定向越野、轮滑、瑜珈、街舞、健美操、健美、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舞龙舞狮、散打、跆拳道。但每个学校选择的仅是其中的一些项目,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增加这类课程,在每年增课的学校中,平均都要增加1~2门课程,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增加了体育项目。从选择项目可知,江西各高校大都集中地选择某些项目,有6~10个学校分别选中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网球、街舞、体育舞蹈。有3~4个学校选择了轮滑、散打、舞龙舞狮、龙舟这些项目;选择项目较少的有定向越野、瑜珈、健美、艺术体操、毽球,分别有1~2个学校选择了它们。调查显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师资力量较薄弱,领导重视程度不高,场地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学生自己对于新增体育课程项目认识不够,兴趣不浓等。
3.江西省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师资状况
通过对江西省10所高校的体育部教师共32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而教授不同的项目,而有些师资薄弱的项目存在其他专业教师兼课情况,并且对担任新增体育课程项目的非专业教师专业水平进行了调研,发现只有较少数教师在就学期间学习过并对所教项目课程比较熟悉,而大部分的教师只是了解一些,甚至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对所教项目课程不是很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必将会影响新增体育课程项目的健康开展。对于这些教师掌握新增项目知识、技能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传授、教师自学、培训分别所占的比例为46.87%、15.62%、18.75%,只有一些特殊项目是去参加正规的培训,如定向越野、龙舟等。
4.江西省高校学生对新增项目课程了解现状
大学生对新增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课程的认可及参与。为此,课题组对江西高校879名大学生对新增体育项目了解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江西省879名高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有80.5%的学生了解并赞同在自己的学校开设新项目体育课程,有12.4%的学生一般了解,有7.1%的学生不太了解并反对开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新增体育项目是有兴趣的,从调查来看,现在江西高校大部分都实行学生自主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从而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场地是一项体育项目开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场地,是不可以把体育项目开展好的。学生不太了解和不了解主要原因是他们学校不具备开设一些新项目的教师及场地。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调查了解到江西省10所高校20**-20**年每个学校都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项目的体育课程,并且项目都是时代比较流行的。新增项目种类有16种,主要分布在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在新增项目课程中,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增加了所有的项目,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些。20**-20**年较稳定并且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7年后有增加但相对少。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学生需求大,但教师、场地缺乏。授课大部分由老项目教师和原来的其它项目教师经过自学或简单培训后承担,对新增项目课程的发展极为不利,
2.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尽可能多地把新增体育课程项目纳入省、市一级体育赛事,让学生们积极参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新增体育课程项目才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体育文化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内容并不单纯强调强身健体等方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与文化教育相融合,在提高体育教学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加强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其中包括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与欣赏能力培养。随着体育文化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文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体育课程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文化进步的一种直接体现,在传统文化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体育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也在进行着自我发展与创新。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西方文化思想与我国传统思想进行融合,体育课程文化逐渐成体系发展,新的体育课程文化不断被发现并融入该体系中。大学体育教学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融合了国内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我国大学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成以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为核心,弱化体育竞技性的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体验与感受,真正实现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
二、大学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定位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它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极高的系统性与目的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其预定的教学目的,广大体育教师往往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程进行统筹安排。通过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得到加强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知识的不断丰富。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相融合,不仅增加了体育教学的文化内涵,更能够使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更加全面、健康的人格,培养其体育能力。
1.文化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产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设计教学课程的过程中,文化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安排,体育课程虽然强调以竞技、锻炼为主,但也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其次,大学体育课程的设计受生态、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在体育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与地区文化、传统等因素相适应。最后,大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文化要相吻合,不同类型的大学体育课程对文化内容的要求也不相同,不同发展程度的大学体育课程对文化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文化水平与大学体育课程之间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是大学生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的另一种途径,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更能够得到体育课程文化的精神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传统大学体育课程中一系列的制度、政策等,是在长期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而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则倾向于精神层面,除包含大学体育课程的人文素养、体育课程思想外,还有着对体育课程价值观的引导,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内涵
(1)人文文化。作为体育课程文化的基础,人文文化在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应提高聆听自己内在感受的能力,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通过自身感知明辨对错、真假等,强调了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自我认识,是对人类自身内化过程的强调。体育课程的核心是人,而人则是体育课程文化所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参与体育课程人员的尊重、关心、理解,实现对人的培养,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体育课程参与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建立以体育课程和参与人员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大学体育课程内在活力的不断加强,最终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预期目标。
(2)体育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人类行为的重要依据,而体育课程文化所对应的价值观则为体育价值观。人类是文化的直接创造者与传播者,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类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取向,从而使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学课程的直接目的则是通过将课程内容设定为教学目标,带动学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完成学习任务。大学体育课程就是如此,通过建立最广泛的价值目标使广大学生形成较为统一的价值观,不断凝聚群体力量,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实现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这种统一价值观建立的过程就是学习体育文化的过程,通过价值观的约束与指导,规范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行为,是体育课程文化的精髓。
三、结束语
文化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而人类的发展形成了文化;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在改造着人类。大学体育课程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进行自我学习与完善的重要过程。强调体育课程文化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意义重大。而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影响深远。
作者:马玲 周斌 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1.1 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现状
通过对泰安市5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5所院校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开设由来已久,且多年未曾更新加项。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锻炼学生的体质,但已然跟不上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符合时展的运动项目,例如:网球、游泳、高尔夫球、空手道、攀岩、爵士舞、拉丁舞等新兴体育项目远远没有落实或涉及的不到位,这反映了各高校师资力量、体育场馆设施配备、院校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步伐相脱节的现实。
1.2 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
泰安高校的学制一般为四年,一般高校学生有三年或三年半的在校理论学习,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要参加校外实习。这导致泰安市大部分高校的大学体育课只开设三年,个别学校甚至只开设两年。各高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计划并实施形式多样的体育课程项目的教学模式。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形式大多采用了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模式,5所院校都未开设学生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
1.3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调查
1.3.1 考核评价的方法及标准
在考核评价方面,对运动项目的考核因项目要求性不同而异。为公平起见,一个项目的评价不可仅凭一个指标定性,所以调查中的5所院校的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均采用了综合评价的方式,既重视过程评价又重视结果评价。在具体考核评价情况中80%的学校以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上课积极性、技术评价和达标综合评分对学生进行考核。这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帮助。
1.3.2 体育课程满意度现状
学校在不断地对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作出努力。据调查,有75%的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感到满意,56%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生活工作有益处。可见,学生对体育功能还是比较赞成的。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传统中小学“放羊式”的教学在部分高校中仍然存在,引人堪忧。
1.4 泰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的资源条件现状调查
1.4 .1 师资队伍现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师资队伍水平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5所高校的师资队伍都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资历。据调查发现,泰安市5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年龄基本处于青中年阶段,小于39岁的老师占总人数66.5%。随着改革的推进,新一批的年轻体育教师陆续上岗,他们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添光加彩。
1.4.2 场馆设施现状
体育场馆设施是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是实施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所以体育场馆的建设要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近几年,在校内外的号召下,各院校陆续重建和增设了一些体育场馆设施,但仍然远远不能达到国家的校园标准,大多新兴的体育项目无法开展,这严重阻碍了体育人才。
2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完善体育课程设置的开设项目和模式
本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的目标,高校应不断努力建构体育各方面职能。高校大学体育部门从领导到体育教师到学生,都应重视体育带给人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所以,在高校大学体育中,采取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的模式,增加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空间,让学生随自己的兴趣去挑选。高校体育部门还应调查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男女生比例、学生多数人的偏爱项目等方面,结合当下社会的就业趋势,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为学生设置必修课科目和选修课条目以及制定相关体育教材。另外,在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兴流行体育项目的开设和课程设置中,选择传统项目的经典科目开设和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进人际沟通和能够充分带动学生积极性的流行体育项目选择性建设开展,使高校大学体育更具有民族性、时代性、教育性、多样性。
2.2 完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只有高校大学体育的发展和大环境相和谐,高校体育才会可持续发展,才能给社会输送可以用的后备人才,减少社会成本,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而高校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中重要的一环。在考核评价中,泰安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更多地采用两个或三个指标的评判来决定最后的成绩,随着学生的多向发展,这种评价考核方式依然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所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多向发展广度和深度以不同标准将学生划分,以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定位他们。即专项发展和全能发展等多个划分领域定位不同类群的学生。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泰安市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师的审核已由原来的从未变化到近些年的定期审核,而对新进教师的筛选要求越来越高,从学历、科研水平、科研论文级别和数量等方面选拔新型教师,更多去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包括:其一,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即增强师德建设建设思想认识,形成教师的道德情。其二,抓好业务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即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开展练兵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其三,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即实行全员聘任制,做到人尽其才;健全教师考评制度,量化教师业绩;落实公开课制度,激励教师岗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