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改革方案

教育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改革方案

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很多方面存在不够完善之处,在计算机教学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不利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正确面对当今时展形式,积极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强化学生计算机技术,以此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的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阶段,高职院校必须严格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在教学组织方面,都需要以学生为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探索,主动学习,同时能够深刻掌握到计算机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中,高职院校必须随时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对此做好综合性分析,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到社会企业单位中进行调研,以此了解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而制定出合理可行、满足企业要求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案,将提升计算机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加强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上对现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育方案改革阶段,高职院校务必同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充分分析,对于传统落后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课程,敢于舍弃,逐渐减小学生同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改革中需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占课比例,比如说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时间,上机实践课程设备进行升级等,建立更加全面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数据库,更加便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同社会中企业做好沟通合作关系,同样是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使校企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以此对学生整体素质进行考虑,对学生做针对性培养训练,加强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以此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相比较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急需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实际教学阶段,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同计算机知识,以培养实用型学生为目的。比如说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着重考虑软件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课程设计上着重安排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课程;对于管理类学生,可以着重安排文秘处理、数据库管理等课程,保证所有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充分结合,保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同时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学方法在选择性上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在课程开展前要求学生明确具体教学任务,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能够自觉开展自主学习。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计算机技能大赛,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争强好胜心里的影响下,踊跃参加。比如在文字排版练习课程,可以组织报纸编辑竞赛,以此考察学生文字编辑软件使用情况和掌握程度,同时考察学生录入信息的速度。通过组织竞赛,不仅能够营造出激烈学习的氛围,而且更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三、重视优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院校办校特色明显,特别是计算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更加突出技术性和工程性等内容,坚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作为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阶段,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以此使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实际发展和办校规模,在安排课程阶段,必须合理控制理论课堂与上机实践课堂的比例。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需要亲身进行指导,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对于毕业设计环节,能够真实的反应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是检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最好环节,所以毕业设计环节务必要严格抓起,高质量标准,以此保证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力得到全面展示和锻炼。

四、强化实验室教学,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时,需要同其他普通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有效区别,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方式方面更加突出计算机教育特色。比如可以进行专题性实验课程设置,对此有兴趣的学生、或者有特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也可以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研究阶段促使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解决问题,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建设具有高职院校计算机职业教育特色的实验室,同样必不可缺,实践环境可以同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环境相似,在学生充分得到锻炼时,也逐渐提升能力满足未来岗位所需,及早适应社会。

五、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未成熟,很多建设依旧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问题需要重视,急需解决。计算机职业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提升自身能力,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开展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马丑良 单位:忻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丽.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研究[J].赤子,2013(7):108-108

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合理配置教育人才资源、优化人员结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以精简人员、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为原则,以打破岗位固定制,建立教职工聘任制;打破工作分配制,建立双向选择制;打破教师职务聘用终身制,建立评聘分开制;打破绩效工资平均分配制,建立绩效工资浮动制为重点,以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心学校管理体制,适时跟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和分配制度改革,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逐步建立起有效竞争、激励制约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和符合学校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薪酬制度,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全县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力资源。

二、组织领导

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教育局、人事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财政局、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全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协调、监督和审核等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改革工作。县教育局要在改革实施的每一阶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或指导办法,加强指导与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整个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范围

全县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幼儿园(不含民办教育机构)的在编在岗人员。

四、内容

(一)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

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分类管理制,建立符合教育事业特点,适应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岗位要求的人事管理制度。

1、核编定岗。根据县编委*编〔20*〕34号文件重新核定的编制数,指导各完职中和中心学校合理分解,认真做好相关落实工作。通过核编定岗,坚决清退在编不在岗人员,逐步清退临时代课教师。

2、分类设岗。分别设置管理(教辅)岗位、专业技术(教学)岗位和工勤岗位等三类岗位,其教辅、工勤人员占教职工的比例,高中不超过16%,初中不超过15%,小学不超过9%。专业技术岗位在省教育厅、省人事厅教人〔20*〕20号文件规定的结构比例限额内设置;工勤岗位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

3、竞聘上岗。根据各岗位的工作需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

对校长的聘用,根据《干部任用条例》和县委关于干部选任方式的要求,按干部管理权限,提出聘用建议方案,经报批后分级聘任。对职位空缺或在年度考评中位次靠后的中学和中心学校的校长职务,在全县范围内竞聘上岗,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职务在本镇范围内竞聘上岗。

对中层干部,在一定范围内竞聘上岗,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履行相关手续。对教职工可由校长直接聘用,也可由校长授权分级聘用。

未能竞聘上岗的人员为落聘人员,落聘人员应服从学校和组织上的安排,不服从安排的(包括转岗、分流等)或本人不愿应聘的视为拒聘。聘用单位给其两个月的自行择业期,此间原工资待遇不变,如因工作需要或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本学期结束,其工资待遇为原工资额的60%,一学期后仍拒聘的按《安徽省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合同制试行办法》的规定予以辞退。

(二)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

对新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和聘任期满的人员,必须通过竞争上岗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因职数限制竞聘落选者,可直聘下一级职务;因考核不合格的落选者须竞聘下一级职务。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一个聘期(男57周岁以上,女52周岁以上),且上一年度考核合格人员,一般可按其专业技术资格直接聘任,也可不再聘任,保留其原工资待遇。

聘任期一般为3年,但不得超过退休期限。在一个聘期内,如有岗位出现空缺,学校可在符合资格的教师中择优竞聘。

(三)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浮动制

根据新的工资改革政策,适时跟进分配制度改革,以打破校内绩效工资分配平均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自主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把由政府核定的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以及其他合理收入中按国家有关规定可用于个人分配的部分,依据所有在岗人员的实绩、贡献大小,采取“工作量化基本分,实绩质化浮动分,分层评价奖励分”的方法进行考评,逐项分解打分,以分定酬,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五、方法步骤

(一)妥善分流落聘人员

1.退休。对改革实施当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不予聘用,并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参照县委、县政府*发〔20*〕16号《关于印发〈*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普通中小学教职工工龄男满30年、女满25年的,或工龄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的人员,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上,经组织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对因伤、病残等丧失工作能力、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员,经人事、劳动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人民医院诊断确认,可以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病退手续。医院诊断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把关,严禁弄虚作假,否则对诊断医生依法给予从重处理,并对被诊断者作辞退处理。2.系统内调剂。落聘人员可由学校根据需要安排做临时工作,或转岗做其它辅工作。学校安排不了的可由教育主管部门顺向调剂到缺编的学校参与竞聘,三年内可优先回原校竞聘上岗。今后,各单位如出现空缺岗位需要补充人员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将有关学校符合条件的落聘人员顺向调剂到空缺岗位参与竞聘。

3.转岗分流。落聘人员可由本人申请,将人员关系保留在县教育人才中心,面向社会自主择业。鼓励其在县内领办、创办企业,时间三年,三年内应积极参与竞聘,若未能竞聘上岗,或不愿回原单位的,在社会保险制度未建立之前,按全县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发给生活补助费,已纳入社会保险的,办理解聘手续。

4.校内待聘。通过上述措施仍未能分流的落聘人员在重新被聘用前,视为校内待聘人员。待聘期间,计算工龄,不计教龄,可由学校安排进修和跟岗学习,并每年提供一次以上竞聘上岗机会;其工资待遇第一年按套改后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80%发给,第二年起发给60%,第三年仍未能竞聘上岗的,处理办法同上3。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年4——5月)。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层层召开动员大会,部署改革工作任务,下发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讨论,并运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为改革的全面实施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

    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再搭建一个职业教育的平台,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点,特别要重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普通本科教育一般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及创新为核心,可称为知识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因此,普通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强调理论、知识、方法、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知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这些特点,都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2]。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为地方服务的适应特点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两个途径。其一是通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其二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相应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和融汇,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的有机统一,并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践举措

    (一)管理思想及机制的优化

    高校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一方面,深入研究和了解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先进院校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往来,学习和借鉴对方所创造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改革自身落后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建立具备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审核机制,加强针对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监管力度,注重培养方案实施的信息反馈,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另一方面,实行教学思想大讨论,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投入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择优选取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教学情况熟悉的优秀教师,专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起责、权、利明确的专业负责人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促使各系(院)注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从而提高建设效益[4]。

    (二)组织结构的职能优化

    以肇庆学院为例,建立起以教务处统筹管理、师范学部业务管理、各学院具体教学管理与实施的管理体系。教务处作为学校专门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其作用在于统筹管理全校教学事务,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改革方案、教学档案管理,为各二级单位教学服务。师范学部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业务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全校师范教育涉及到的教师培训、师范课程管理与教学、学生实习实践等,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各二级单位具体负责日常教学业务与学生管理、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培养目标的优化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历来是广大学者与地方高校管理者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同样是地方院校发展的原动力。定位准不准、合不合理、适不适应本校的实际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等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与未来发展的潜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认同的培养目标,但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却又是一个让大家纠结的问题,长期以来,现有高校的模式都走向了两个方面:要么是培养学术综合型应用人才,这与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走到了一条道;要么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这又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极为雷同,这两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都不太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作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定位?肇庆学院自2008年起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实验,提出了“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思想,并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学术化应用型,这种倾向受传统综合大学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表面上看关注了学生学科知识与应用能力两方面,但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学术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协调与结合,造成学生只会书本知识或只会对书本知识的照搬应用而缺乏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延伸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应用型人才技术化,这种倾向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影响,过多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地方院校的综合性,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学历层次高于高职外,只是高职的翻版,甚至在应用能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这种尴尬的局面。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考虑学校的层次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是制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因此,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分层次、分类别,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多样化体系。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体是应用型人才,兼顾部分学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培养过程的优化

    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从人才培养各环节改变过去单一的模式,建立起一个立体培养体系。在课程方面,针对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制定三种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课程模块,真正能够实现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生专业基础、专业素养、职业品质。以肇庆学院为例,课程设置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外,设置通识课程以养成学生的文化品质,设置个性发展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口径,故此,将课程设置为思想政治课、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个性发展课六个大部分,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再区分为学术模块、应用模块、复合模块三类。在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聘请一批双师型教师并鼓励在校专任教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到校外交流学习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在管理方面,针对肇庆学院以师范为主的实际情况,设立师范学部独立于各教学单位之外,统一负责师范教育的管理、教学和实训。

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工作目标: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保障范围,到“十一五”末,建立起“责任明确,经费共担,保障有力,管理有序”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发展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实施步骤

1、2006年10月,成立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账局管”。在积极准备的基础上,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措施。

2、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除标准为农村小学每生每年210元、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城市小学每生每年260元、初中每生每年370元;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小学每生每年30元、初中每生每年40元,城市小学每生每年40元、初中每生每年7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全面试编中小学经费预算;健全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

3、2011年,根据上级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进改革,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经费预算编制。

4、2011年,国家、省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后,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于国家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按照省、市政府文件规定,由各级政府按比例共同承担。

5、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拨付标准,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基准定额执行,学生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三、主要措施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时间紧。各相关部门必须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已成立了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协同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2、强化预算和资金管理。要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将各项收支统一纳入学校预算,细化支出内容。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分担比例统筹落实应分担的资金,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实施新机制后,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确保经费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

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1、2009年3月24日参加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和相关培训。

2、2009年3月25日至2009年3月26日,拟定我县教育系统“事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教育系统“事改”工作领导小组和聘用调解委员会,准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抽调办公人员。

3、2009年3月30日,召开全县教育系统“事改”工作动员会,部署“事改”工作。会后,各学校按照会议精神和要求,拟定本单位工作方案,召开会议,安排本单位“事改”工作。

4、2009年4月1日至2009年4月8日,准备开展“事改”工作。

(1)各校成立“事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单位领导、工会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组成,具体负责本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工作。

(2)各校成立聘用聘任工作小组。由本单位负责人、教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人员聘用、考核、续聘等事项由聘用工作组提出意见,报本单位“事改”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具体负责本单位改革方案及配套办法的制定、聘用聘任的具体工作。

(3)各校成立人事争议调解机构。由本单位职工代表、工会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具体负责受理有关人事争议的问题。

4、摸底造册

各校对本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量、人员身份、专业技术评聘、管理人员岗位、工勤岗位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花名册。

二、动员学习阶段(2009年4月9日至2009年4月13日)

各校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对本单位“事改”工作进行动员。认真学习中央、省、州、县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职工大会后,分组组织教职工对单位开展“事改”工作的安排部署进行学习讨论,学习中要注意引导教职工深刻认识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的重要意义,把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上来。

三、制定方案阶段(2009年4月14日至2009年5月10日)

1、制定事改实施方案

各学校制定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事改”方案)应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计划、岗位设置与职责、组织实施办法(聘用条件、聘任程序、方法步骤与时间安排)、聘用合同管理、内部分配办法及未聘人员安置等。

2、讨论修改“事改”实施方案

“事改”方案应提交本单位职工反复讨论修改,统一思想认识后,提交职工大会表决,并经80%以上的职工同意。

3、方案审核

各学校制定的“事改”实施方案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要报县教育系统“事改”领导小组审核。

四、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5月11日至5月31日)

1、公布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聘用条件

各学校根据《贵州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贵州省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贵州省事业单位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黔人通〔2008〕165号)等文件中岗位设置及岗位条件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聘用条件,经审核后公示七天,无异议后报县教育系统“事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2、组织报名及资格审查

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聘用条件经公示无异议后,各单位组织报名,并严格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严禁弄虚作假。

3、考试或考核

组织对职工审查合格者进行考试或考核。考试或考核按照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聘用相关规定执行。

4、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经组织报名、资格审查及必须的考试或考核后,提出拟聘人员名单,并公示三天。

5、确定聘用人员

拟聘人员名单公示无异议的报县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并按照管理权限行文聘用。

6、签订聘用合同及办理相关手续

各校持以下材料到人事部门签订聘用合同并办理工资等相关手续:

(1)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2)拟聘人员名单公示情况

(3)聘用人员花名册

(4)聘用人员考试或考核情况

(5)人事聘用(任职)文件

五、处理问题阶段(2009年6月1日至2009年6月10日)

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序、聘用合同期限、定期或聘期考核、解聘辞聘、未聘安置等问题上发生争议时,由各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及时化解矛盾,保证聘用制工作顺利完成。

六、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6月11日至2009年6月30日)

各校要对本单位的“事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自查贯彻执行情况,并备齐以下材料迎接检查验收:

1、“事改”实施方案

2、职工花名册

3、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事改”工作总结

5、进行事改工作以来单位制定的有关改革工作文件等。

本次“事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按照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成立了瓮安县教育系统“事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事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从县部分中小学抽调下列人员到局“事改”办开展具体工作。

瓮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