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境教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概念教学 教学法 小学数学
数学概念一般是指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数学主要包括数概念、数量概念、几何形体概念、度量绝概念等。数学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都是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并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概念、判断、推理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判断和推理的水平。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背景分析
以前的概念教学,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对概念内容的记忆,衡量尺度当然就是学生是否能记住概念。因此,学生对概念内容大都能—字不差地熟练背诵。看似掌握得很扎实,但在需要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常常发现学生困难重重,只知生搬硬套而不会变通。“会记不会用”现象非常普遍。目前,概念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重学生接受,忽视素材的提供。在概念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定学生对概念本身的接受,强调对概念中某些词语的理解,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背诵概念,而对创设生活情境,认识概念学习的必要性等不够重视,忽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使数学课堂没有生机、缺少活力,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概念的学习中,如果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就引导学生解释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从字面上理解概念的含义,然后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记。表面上学生接受了面积概念,但是由于没有挖掘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几乎体会不到学习面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重知识点学习,忽视知识间的联系。在概念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遵循教材的编排,教学一个个独立的概念,并不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沟通前后概念间的联系,不注重将知识梳理成网络。学生头脑中呈现的概念是孤立零碎的,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运用概念,尤其是综合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时感到困难。
3.重教师讲解,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对小学生来说,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是—个主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概念教学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但是,以前的概念教学却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自主探索是来自学生内部学习的需求,不是以认识、记忆、形式上的模仿为目标。
4.重练习设计,忽视认知基础的丰富。一般情况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才对概念下定义,用语言来明确概念。因此,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观察了一定数量的具体事例之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即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材料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名”的概念建构过程。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丰富概念出示之后的练习。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不是—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小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近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当然,根据具体的概念,有时在第三个环节总结出概念之后,还要结合概念的外延做进一步探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问题情境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可见,数学概念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得出新的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现状分析
1 情境创设游离于概念的数学本质之外的“包装”
把“创设情境”仅仅看做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概念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2 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不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从而给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带来障碍。
3 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发展需要,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用于多媒体。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去做,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两点思考
1 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概念,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得出概念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1.2有理数》一课中设计了如下情景: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两幅冬日雪景动画画面,从画面中孩子们看到了他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堆雪人、滑冰。在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么冷的天气,温度大约是多少度?”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始了猜测―但零下的温度如何表示呢?由此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新数的渴望。此课题由于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人手,加入了实际问题背景,使得引入新颖而又实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引入负数这个概念的必要。学生会真切地感到数学有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带着问题,带着对学习有理数这个概念的渴望,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概念,而不是直接获得我们给予的纯粹的“数学概念”。
(3)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概念教学中只重传授数学概念,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如在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中,采用这样一个情境: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大家应加倍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若拧不紧的水龙头每秒钟会滴下2滴水,每滴水约0.05毫升,小明同学在洗手时,没有把水龙头拧紧当小明离开10分钟后,水龙头滴了多少毫升水?30分钟后呢?1小时后呢?10小时后呢?x小时后呢?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另一方面更能让学生体会节约用水的意义,从而能让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拧紧水龙头的好习惯。
2 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2)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去“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3)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概念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化学概念往往抽象难懂,使概念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把概念教学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成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概念的主动建构。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积极投身于课堂改革的大潮中,以下是笔者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点浅薄之见。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通过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时,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图片等,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的进行有快慢之分。例如,石油的形成要几十万、上百万年;炸药的爆炸可以瞬间完成;日常生活中用的塑料袋、一次性餐盒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分解掉;安全气囊的弹出既需要几秒钟。通过这些情景提出问题:如何比较和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怎样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然后再设置问题情境,例如,通过钢铁生锈、速效救心丸这样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控制反应速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
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设置了多种教学情景,例如,在第一课时通过生话案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的广泛性,可以展示神六发射图片、炼钢、生活中各种电池、苹果表面变黑等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社会功能。
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难点是电子的转移,高中学生习惯从直观出发认识事物,而氧化还原本质是微观和抽象的,这就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障碍。为了加深学生对电子得失的理解,可以进行实验论证。实施过程如下:学生通过化合价预测到锌与稀硫酸反应中伴随着电子的转移,教师提供该原电池实验,将电子转移的微观过程最终展现为电流计指针偏转产生电流的宏观现象,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真实性。通过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3.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引入化学史:从我们现在的角度,自然认为与氧化合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但在18世纪时人们根被不知道氧元素是什么,而是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燃素说,认为所有可以燃烧的物质中都含有一种叫燃素的物质,这种观点统治了化学界一百多年,但是其中有明显的错误。在18世纪末期,拉瓦锡通过反复观察和现象总结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燃烧时得失的是周围的物质,在1777年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定量实验证明了物质的氧化过程是结合了空气中的一种成分,而通过分解又将成分还原,这种成分拉瓦锡称为氧,于是拉瓦锡不仅发现了一个新元素还揭示了氧化的本质,完成了一场化学革命。通过刚才的叙述,希望同学们能够借鉴科学家的思维品质:敢于怀疑、用新的视角看问题,广泛、细致富于建设性的猜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
三、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体会,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层次、有驱动性
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提供的情境,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问题的梯度和难度要适中,问题太简单学生容易厌倦;问题太难学生啃不动,也会失去兴趣和主动性。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加以解决,以利于知识的再现和正迁移,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的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探索,甚至于要启发学生打破常规,运用新思路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概念的本质。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且加以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设教学设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耿莉莉,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3):72-76.
【3】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4(12).
【4】崔典丽.化学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J].和龙市第一高级中学,2010,(03).
(1)教材内容分析。“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生物学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的基础上以及已经了解实验法的基本步骤的基础上,来引导探究“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和“细胞怎样保持较小的体积”。同时也为学习细胞的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构成等做知识的准备。
(2)对学习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年龄在11岁到13岁之间的刚脱离小学学习的一群青少年,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年龄偏小,思维活跃,天真好动。其中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又是“留守儿童”,尽管有的学生和父母在一起,但也只是“朝夕相处”,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只能来源于学校和社会。另外,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含义和关系,可以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于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了解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学习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学习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方法。目标的定位同样依赖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同化”与“顺应”新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讨论“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和“细胞怎样保持较小的体积”,从而建构细胞分裂的概念、过程和意义。细胞分裂、增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又是学生新接触的概念,所以,细胞分裂的概念、过程、意义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并获得新技能,产生新体验,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
根据生物学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结合本课中学生应达成的目标,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适宜选择可变式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的板画等媒体进行教学。可变式实物模型,更加形象直观,它直接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受和行为体验,最终达成新概念的意义建构。
五、教学策略
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中,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行为主义理论,已经逐渐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环境中的,他们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教师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努力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在“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的两个活动中,由于活动的性质、材料的准备以及安全因素等都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阻力。为了形象、直观地完成这两个活动,可采用生活中很容易购得的米豆腐(菜市场可购买),来替代活动一的“立方体”模型,又可以继续演示活动二。并且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达到相关知识的建构,为“细胞分裂”作好知识的准备。课余辅导学生用身边之物,例如用过的毛线或橡皮泥等制作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模型,真正体会细胞以及细胞核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1)情景设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联系生活实际,把大象和小鼠的细胞大小以及一个新生儿和其父亲或母亲的身体细胞数量进行对比。采用对比教学法,引入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和细胞的较小体积与其生命活动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猜想。
2.创设实物情景,引入活动目的。出示边长为4cm的正方体米豆腐(两块),在教室巡回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能亲眼看到它的形状。先介绍它的制作工艺和用途,再介绍今天的目的不是让各位品尝而是要作一个探究活动――用它来模拟细胞,研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这样,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
1.创设互动情景,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老师演示:把边长为4cm的正方体切成等大的边长为2cm的小正方体。学生观察并分别计算边长4cm和边长2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再填表。老师继续演示:把把边长为2cm的正方体切成等大的边长为1cm的小正方体。学生再填表和计算。通过计算、分析和讨论“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形成结论。
2.师生交流,建构新知识,引出新问题。教师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给予肯定和归纳,并引导全班同学实现新知识的建构:“较小细胞的表面积相对较大”。设问:细胞大小会不会影响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呢?学生进行思考和猜想。
3.创设情景,在不平衡中再次建构新的知识概念。教师演示并讲述:分别把边长为4cm、2cm和1cm的正方体米豆腐放入按11比例稀释的红墨水水溶液中10min。为了增加扩散速度,效果明显,可以把染液加热到30-50?C。染色结束,取出染色的米豆腐,用清水洗去表面染液,再用刀切开对比观察切面上染液扩散的程度。让一个学生测量每一块被染色的厚度和未染色的厚度,把结果告诉全班同学,并填表记录。接着师生共同讨论:染液在米豆腐中的扩散速率是否相同以及细胞的大小与细胞的物质扩散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教师归纳,引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及意义
细胞体积较小,相对表面积较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那么细胞又是怎样保持较小的体积的呢?从而引出细胞分裂的概念。
1.教师版画演示并讲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并强调这两种细胞分裂中的区别。
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染色质、染色体模型,并介绍变化过程。
3.教师归纳细胞核分裂和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七、对学生进行评价
(1)课堂参与的评价
本课的教学力求以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实验的改进和探究,努力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建构状态。活动中情景设置巧妙,学生乐于接受,积极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学习情感。在一次又一次的认知结构处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他们对概念的建构是积极的主动的。
(2)课后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处理是认可的
利用直观模型创设学习情景对学生的刺激是积极的。课后的调查显示:对“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有60%以上的学生“想通过实验的办法来进行研究”。有30%以上的学生想问一问老师或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对“你的生物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两个活动的”这一问题,有80%以上的学生肯定了自己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习惯。这将使学生收益终身。
1.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招考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他们学历较高,思想活跃,有热情、干劲足、有朝气、敢创新,专业功底较扎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他们大都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主观上都想尽力搞好教学工作。然而他们中大部分人由于经验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备课的内容把握不到位;二是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够合理;三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过高;四是知识结构单一,对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强;五是对学生人性化关怀不够。因而在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优势,取得令学校、家长,学生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2. 原因分析
认真分析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一定的课堂教学的实践锻炼,不熟悉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缺乏课堂教学的经验。这些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之前实践的太少,经验太少,导致他们对于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每个具体的教学过程该如何去操作都无从下手。例如该如何去做教案,如何通过课程的标准去组织各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如何去给学生构造课前预习题以及课外作业等,接下来怎么样去发动学生进行课堂研讨,怎么样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区采取不同方式的进行启发教学,如何去突出重点和难点,如何区别每个板块之间相互的联系,实现前后呼应,如何抓住课程的最基本主线,并让其贯串于课程的始终去形成一个整体,如何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等等,这些青年教师们都不甚了解,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让青年教师仓促上课,必然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效果。
3. 解决办法
怎样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问题呢?近年,我在英语教研组通过青蓝工程、老带新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取得了一定成效,指导的五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骨干力量,五名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获奖,或参与省市县各种比赛获奖,或指导学生参与省市县各种比赛获奖,其中,一人已成长为县级骨干教师。本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由学校指定本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老教师,以老带新,对新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3.1指导熟练教材,钻研课标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展开的基本工具。青年教师一开始要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努力通读教材,深入研究教材里的细节,找到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分析出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的联系,抓住主线和提纲,对学科教学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每一门课程都有课程标准,青年教师在掌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方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去熟悉一个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好精确的教学任务与计划。教学计划要能表现出该课程的知识重点、学科的体系、教学达到的目的以及思维的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教学进度时间的把握,有意识地避免上课的随意性,避免出现知识环节空白。指导教师还要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常规、考试要求等。
3.2指导备课细节、认真做教案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细则,是每一节课都能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材料。有个别青年教师喜欢上课空手上讲台,既不带教材,也不写教案。也许这样的教师确实有一定的学术功底,但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我们听课时就曾发现他们讲课常常出现逻辑顺序混乱、概念解释不清,繁简处理失当等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些现象,青年教师就要克服情绪化,脚踏实地地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负责地把教案写好。教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要做到把教材的内容细化、具体化、简练化,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传授教材知识时还要注意画龙点睛,恰如其分地讲背景、讲现状、讲前沿、讲发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展现教师本人的个性化。指导教师要帮助青年教师审核教案,提出修改意见。
3.3相互听课,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
教学是一门科学的艺术。青年教师随堂跟班去听课是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经过了大量跟班的听课,青年教师学到了老教师是怎样组织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如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去调动学生积极认真听课,如何恰到好处地安排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深浅自如,融会贯通,如何把握课堂授课音调的高低起伏以及讲课速度,如何做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去传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办法,如何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思维,积极参与互动,把一节课的气氛给活跃,如何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何制作声像和图文并茂的课件,如何分配好讲课的时间,课后如何耐心给学生做答疑等。青年教师还可以学到老教师对教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好作风。
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好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准备后方能正式登台讲课。指导教师通过听课检查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严谨,知识的疏漏之处以及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处理时的合理性,所讲内容和所用时间的分配是不是把握得精确,以及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及时发现,加以修改补充完善,从而增强青年教师上好课的自信心。青年教师每一次讲完课,都要认真去总结,把同事给出的意见以及自己认为讲课时临场发挥的比较好的进行笔录,这样可以慢慢地积累经验,以便于后面去改进不好的教学方式。指导教师要指导青年教师在校内上公开汇报课,并对每一节课做出详细的点评。指导教师还要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指导青年教师互相听课,并且跨年级听课,甚至跨学科,最后从各学科中总结好的方式方法,学习其精华。
3.4指导作业批改、试卷命题、撰写论文和参加教研活动
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做好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工作以及试卷命题、质量分析、撰写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总结。指导青年教师多写论文,学习取材和论证的方法,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提高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的水平。多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论文竞选,多向出版社投稿。青年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种交流活动。
3.5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实践锻炼的平台
老教师要根据每一个青年教师的个性,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拓展、实践教学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在不断磨练中逐渐成长起来。积极鼓动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的比赛。如“教学比拼技能大赛”、“教学创新设计大赛”、 “说课比赛现场”等活动。督促青年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坚持写日记分享自己的教学点滴,带动更多人迅速成长。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日臻完善,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问题,从而使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们迅速成为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