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基础笔记

心理学基础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基础笔记

心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员工培训;心理学基础;必要性

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一郎曾说:“丰田的超级推销员、超级工程师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培训出来的。”目前企业对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视、对员工培训的重视,认识到了学习、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员工赢得竞争”已成为企业的永恒主题。这却并不等于企业就能组织好员工的学习、做好培训工作。如何让员工愉悦地参与培训?如何让培训达到预定的目标、体现培训效果?如何组织管理、降低培训成本?企业要解决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培训有实效性,就要从理念、制度、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构建。明确员工培训的心理学基础无疑给这个系统工程提供了科学化依据。

一、“培训”的内涵

现代研究对员工培训的内涵给出新注解,拓展了培训的空间,阐述了员工培训的新特点、新趋势。因而培训中的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也越加凸显。张一驰编著的《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中指出,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培训是指公司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雇员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培训从广义上来看应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无论从理论还是操作的角度定义“员工培训”,均显示出培训的本质是员工的学习过程,它是通过人的心理来研究人的行为的;它同时属于“广义教育”(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思想等的一切活动)的范畴;它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而教育活动均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进行有效性培训,体现培训的内在本质与终极目标,实现培训的应有价值,把握心理学原理及人的学习活动规律和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训工作要求离不开心理学知识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管理的工作与内容,又是管理的途径与手段。泰勒(F.Tarlor)把管理定格为“人”的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是重“人才强企”。这也正是培训工作要求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原因所在。现代员工培训的工作内容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计划或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计划或方案并进行管理、评估培训的效果及成果的转化等。要完成它们,就要求职能部门和人员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见下表。

据调查,假如两种人参加应聘,一种是单纯人力资源管理者,而另一种是有心理学背景者,招聘方最终会对第二种人更感兴趣,并且在人力资源培训当中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学原理方法的介绍。亚洲战略投资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张红女士说:“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困难是避免不了的,如果这些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工作的进程,人力资源管理就要起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从事此类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三、现代培训新的特点与趋势

从内容上看,培训内容也突破传统而拓宽,“由于培训已从特定的岗位技能、知识扩展到自我认识、自我创新、团队共享、团队互助的新阶段,因而其课程充满了新意,其内容充分发展了员工的综合能力”。

从方法上看,培训技术不断更新,如电脑、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员工进行自学、互相交流、讲师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共生、共融。从理念与操作上更加关注参与者的沟通和成人心理特点与需求,强调员工学习动机激发。

从系统的角度看,现代培训把开发纳入培训中,强调个人学习与组织发展的互动和一致性,更加注重员工的自主发展,注重员工可持续性学习与发展。这都进一步提起我们对心理学的重视和运用。如“完整的培训内容包括人格训练、心理训练、能力训练。首先人格训练是基础,对员工的训练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其次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心、意志力、专注力、成就欲等;最后训练他做事的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结合,才能使培训真正有效,达到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目的”。从发展的角度看,培训逐步趋向规范化和标准化。这就意味着对培训的终身性、制度性、科学性的要求不断上升,而心理学基础正是培训发展的科学化前提。

四、心理学知识在培训中的价值

社会心理、教育心理、发展心理等心理学知识,都已不断在国内外员工培训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颇有成效。“讲师的课程内容要符合学员的需求,这是让学员产生自然反射。而铃声相当于培训现场给学员的,或讲师给学员的某种‘刺激’,讲师通过这些‘刺激’,和学员脑子里固有的对学习的理解或某种经验呼应起来,于是导致了学员学习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把员工培训建立在学习心理的理论基础之上,以促进培训的科学性及培训效果与收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心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历史教学;高效融合;媒体教学

教育的信息化正促使每一位教师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中学历史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迫切要求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下面我就使用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与历史学科整合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说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的专业特征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即它的不可再生性。历史过程发生以后,便事过境迁,它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能再次让人去经历和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但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是极其珍贵有限的,要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地全面地接触这些材料是极其困难的。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识大有益处。同时,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也涵盖着科技、文化、教育、思想、外交等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建构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变得形象清晰,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单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生动形象的历史表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一体机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

多媒体手段虽有诸多的优势和优点,但终究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们在运用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历史科的学科特点,一定要从学生、学校、所学内容的实际出发,防止它走向教学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先进科技手段和方式的同时,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第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特征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必将给中学历史教学结构带来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只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实现整合后,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师生的互动方式不断丰富,不仅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个学生的互动,而且互动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远距离、跨时空的互动。历史课,不是欣赏课,不是纯粹地观看历史剧、历史图片,不能失去了历史学科的根本特征。

第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目标的关系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这种目标的达成是需要学生有个“内化”过程来完成,要求学生要有反思、交流、表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只是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的平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始终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和宗旨。

第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和设计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搬到“投影屏幕”,不是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再现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轻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可以优化教学的手段,整合在教学内容中。

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魔法盒。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等先进方式与历史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历史这门古老并现实的学科大放异彩,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让我们在探索中且行且完善。

参考文献:

心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慢慢的渗透到教育事业中,慢慢的走进课堂,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很多物理老师也在教学中融入了信息技术,凭借着信息技术的先进性、高效性、直观性,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且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下面,让我们谈谈信息技术教育和物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教师对信息接受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依靠课本,是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的。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教学中之后,很多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有了足够的教学资源。但是在物理学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多媒体教学,注重信息技术的形象性,但是在教学中,老师忽略了自己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师生沟通困难。

2. 学生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差距

发挥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整合作用,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效的落实物理课的教学目标,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扎实,这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无非是锦上添花,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行,信息技术的认识也不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找不到平衡点,使学习陷入苦恼的状态。

心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口译 心理素质 信息加工

口译,作为一门热门学科近些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追捧,对于很多人来说,口译是高大上的工作,曾被人形容“万人之上而不及”,可见其难度和挑战性之大。一般来说,口译是多学科,多理论支撑下发展起来的,涉及包括翻译学、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涵盖经济、科技、政治、体育方方面面。正因为口译工作这种交叉的复s性,往往对口译员的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而心理素质则是较高翻译质量的保证。

一、认知心理学与口译活动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主要探究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口译活动则是利用这种心理过程为媒介,对源语言进行接收,加工,然后再输出的活动。看似简单的口译任务,实际是一个大脑精力分配及脑耳眼心配合过程,而这其中每一项步骤都不是单一的,它们交织穿行。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实在真正的口译活动中,记忆类型不仅仅包括以上三种,有时需要根据翻译对象和口译类型来确定。通常情况下,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是交叉进行的,短时记忆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由编码,储存,解码,输出几个步骤构成,缺一不可,比较有经验的口译员会对所接受信息进行处理,切分和提取,这一过程就像庖丁解牛,必须分清层次,抓住主干,提取关键点。另外对于长时记忆来说对口译者的要求更高,需要接纳更多的信息,用更多的时间去组织产出,对于刚开始学习的口译者来说,长时记忆是个很大的挑战,据研究表明,当演讲者在进行3-5分钟的讲话时,口译员可以在不用笔记的前提下复述60%的内容,而随着演讲者所讲述的内容越长,口译员所能复述的内容则会越来越少,缺乏逻辑性,对于篇幅较长的材料,译员必须借助笔记的提示来完成口译任务,否则将不能很好的产出。如何更快,更高效地提取信息,节省储存解码的时间,成为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因而,研究认知心理学能够帮助口译人员找到最快的记忆方法,也是成为提高译员素质和水平的理论基础。

二、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提高译员心理素质

1.演讲者口音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任何一次口译活动都有不可预见性,影响口译员发挥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就客观面来说,译员对于所要翻译的领域知识掌握不足,甚至对该行业甚少,缺乏相应的专业词汇,次,讲话人本人带有口音,干扰了译员对信息的获取,在很多大型会议的口译中,讲话人并不是native speaker,所以英文听起来不够标准,尤其是对于印度、日本、韩国这些国家的演讲者来说,口音略重,译员要准确获取信息必须克服两个方面的困难:即心里障碍和熟练掌握非标准英语发音的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中,译员应当模拟真实条件下发生的口译活动,熟悉非英语国家演讲者的演讲风格和发音特点,从而降低口音因素对译员获取信息的干扰。在进行一场同传或交传任务之前,译员需做充分的译前准备,包括对演讲者语言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演讲人来自哪里,语速怎样,在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后,我们可以熟悉该国人说英语的特点,以便在口译中能轻松应对。

2.其他因素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译员自身状态和发挥会影响现场口译效果。因为译员自身的条件如先天记忆力、健康状态、年龄会影响记忆力,译员想要在口译活动中有突出的表现还有如下因素产生的影响:首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口译现场压力大,气氛紧张,尤其在国际性会议场合,译员可能得克服内在外在的双重压力,如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紧张无措,语无伦次,口译水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听辨理解是口译活动的基础,听不懂内容,无法提取有效信息则无从记忆。另外,译员需要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真实的口译现场会有很多突发状况,这与我们平时练习所接触的环境完全不同,如话筒的噪音,听众议论的声音,会场人员来回走动的声音,译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定力,很容易被周围的声音吸引,从而遗漏重要信息,打断本身完整的记忆力链条。

口译技巧的灵活运用能力也是帮助译员应对复杂的口译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一个译员在经受专业的训练之后,其专业能力和临场应变反应都会得到大大的提升,换句话说,一个训练有素的译员在具备了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之后,如果能够灵活应用口译技巧,抓住演讲者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在听辨中有效运用记忆技巧,会极大地减轻听力负担,提高效率。

三、认知心理学在口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1.记忆力在口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好的记忆力是一种天赋,后天的训练更为重要。对于口译这种特殊性质的工作来说,记忆力直接决定了口译活动的成败。一方面,口译过程中,由于时限问题,译员需在speaker讲话的同时进行记忆,代码转换,输出和表达,所以强大的记忆力会在此过程中省事不少。译员在口译现场不能查阅资料书籍和电子产品,因此,在译前准备中需记忆大量的成语、缩略词、典故等。这些知识储备以便于译员在口译活动进行时,进行删选和判断,使得译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另外,好的记忆力不是天生的,后天的训练和坚持必不可少。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译者应采用科学,适合自己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第一,跟读训练,也称影子练习,又叫目的语或源于复述练习,以便增强译者的同步能力及短期记忆能力。一般来说,跟读训练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即音位跟述和片语跟述。音位跟述即跟述者重复念出每个他所听到的声音,无需等待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位的结束(甚至是一个单词的结束),所以跟述者与说话者保持同步;片语跟述意为跟述者在与说话者间隔一定时间后,跟述出说话者的意思。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音位训练较为基础,很好操作,主要是训练译者说话的频率和速度,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译员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的训练。

第二,译者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符号和图形储存在大脑当中。对于复杂的语言句式来说,图形和符号则更为具体和形象,同时可以省时省力,帮助译员在更短的时间内将源于信息组织加工。

2.笔记在口译中的重要性。记笔记首先会遇到一个重要问题,应该选择源语还是译入语,有的译员在记笔记时英语汉语总是交叉应用,导致最后无法提取信息,反而弄得手忙脚乱,所以在做笔记时,最好选用源语。源语的记录更为方便,译者不用进行语言转换,也就大大省出了时间和精力,帮助译员有更多的时间构建笔记模块,从而完整自己的记忆链条,达成有效的口译输出。

另外,笔记中另一个问题则是符号的引入。有些论述口译笔记的文章中写道:“多用符号,因为符号比字词易书写,易联想,易解读。” 但笔者认为,笔记的符号不宜过多,否则读取笔记又成为一个解码的过程,更给译者增加负担和心理压力。有效的笔记就像给绳子打结,仅给译员作提醒和唤起的作用。因此,译员在口译练习时,应把精力放在脑记上,并附带笔记的辅助记忆。

四、结语

译员素质的培养是口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不论是对于一个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MTI的毕业生来说,还是对于一个专职译员来说,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是敲门砖,也是成为译员的最基本条件,在我们今后的口译学习中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Danica Seleskovitch.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心理学基础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语 听力理解 记忆与笔记策略

一、前言

听力理解是英语学习者吸收语言知识的重要渠道和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困扰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Buck(2001)指出,从听力理解的角度,话语表现为以声音形式编码且呈线性形式真实发生,没有重复或复习机会的特点。可见好的记忆能力对听力理解的作用相当重要。很多英语学习者抱怨由于记忆不好,他们无法记下全部听力内容,在听力的过程中即使听懂前面的内容,也是边听边忘,以致出现听力录音结束,听力内容也随之在脑海中消失。同时,大多数学习者在英语听力实践和受试过程中,通常自发地运用笔记策略来弥补记忆的不足。笔记策略被普遍认为是减轻记忆负担、改善记忆效果的学习策略。可是,该记什么、怎样记、记忆与记笔记互相干扰等问题也相继出现。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对听力理解的记忆过程与听力理解的关系,笔记策略如何克服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中的记忆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听力中的记忆障碍,提高听力水平,改善听力测试绩效。

二、听力理解中的记忆过程

当语言信号以声音的形式进入人脑时,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注意力在记忆过程中首先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选择性和区分性的功能将听力信息选择性地传入感觉记忆。外部信息保存在感觉记忆中的时间极短,受到注意并存留下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加工分析,发挥储存信息和心理运作功能,未被加工的信息被遗忘。记忆系统加工的信息归根到底要在长时记忆中贮存。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储存大量信息,将现在的信息保存下来供将来使用,或将过去储存的信息用于现在。

(一)注意力、感觉记忆与听力理解。

注意力对听力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注意也就形成不了感觉记忆。经过感觉记忆接收到的语言刺激进行初步辨认,选择对该信息是否加工,并把信息保存足够长的时间以供工作记忆处理。我们知道,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不可能全盘接收外界语言的所有刺激,对某个刺激选择性地注意时,就会进而思考留下记忆,对注意以外的刺激就模糊不清。因此,学习者进行听力理解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排除其他干扰,否则就会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造成听力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注意力的集中与平时英语学习中所下的苦功也是分不开的。在英语学习课堂、课外听广播阅读交谈中多听多说多记,有意识、无意识地增强英语信号的刺激,丰富长时记忆在声学上对英语语言的储存量,都能使学习者在听力理解练习或考试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然而在听力测试中,则不可将注意力过分纠集在听不懂的单词或表达上,否则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影响接下来的听力部分。

(二)工作记忆与听力理解。

工作记忆把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码后存入长时记忆,也同时从长时记忆中获取已有信息帮助理解。工作记忆存储时间短和容量有限,英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中应加快语言处理过程。Miller曾指出,记忆不被刺激的各种物质单元的数量所限制,但却相反地被有意义的组块的数量所限制,因而提出了组块(chucking)记忆之说。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充分运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将信息组块整合,就可以减少需要存储的信息容量。也正是这样,长时记忆内容丰富、熟练掌握外语的人,其工作记忆的容量远较初学外语者大。

尽管有组块记忆辅助,工作记忆的容量仍是有限的,也存在加工运作功能与存储功能相互竞争有限容量的局面。在实际听力练习中,学习者要能放弃某些信息的听辨,容忍知识的模糊和不完整(刘绍龙,1994),否则对个别陌生词意表达的再三思考会使得工作记忆存储信息的容量更加有限,影响干扰随后信息的听辨、处理和存储。在做听力理解练习时,英语学习者都有过前听后忘的经历,既影响理解速度又影响理解效果。如果能找到存储信息的窍门,减轻存储的负担,不但能记住该记的信息,而且能多留点空间让使得工作记忆编码分析听力内容,从而提高理解的效率。桂诗春(2001)指出,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要利用外部储存。在诸多听力策略中,笔记策略是减少信息遗忘的一种有效手段,促使工作记忆内容成为书面信息,在笔记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择时与选词的可行性与适度性,这样才能保证笔记策略运用时,听力效果更优越。当然,笔记策略需经过训练,熟练掌握,否则也会给听力理解带来负担,产生反作用。

(三)长时记忆与听力理解。

长时记忆是知识系统保存的地方,这就包括了保存和提取两方面的问题。保存亦是为了提取。有的人能快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积累信息,产生对新的声音刺激的选择性注意和工作记忆的编码加工,思想敏捷反应快,很快进入听力角色。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能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的运作提供基础,辅助前面记忆阶段进行,而不断输入长时记忆的新信息又可以使学生重新评估已经获得的信息,排除掉那些不合逻辑的内容,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对所听的内容形成正确的整体理解。因此,英语学习中将接受到的信息材料尽快尽多地存入长时记忆,一方面扩充长时记忆信息量,一方面刺激活跃原来已经储存的信息量,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帮助英语学习者填补理解过程中的缺口,实现较好的听力理解效果。

可见,记忆过程中各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对英语听力理解产生着重要影响,但由于记忆能力的局限性,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笔记策略作为学习策略之一被认为能减轻记忆负担,得到广泛运用。然而笔记策略的使用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者该记录什么,怎么记,记录过程反倒还影响听力效果的问题层出不穷。那么笔记策略在听力练习或考试中是否仅仅只是学习者自以为减轻心理压力的工具,而对记忆和听力理解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呢?以下就略谈一下听力理解中笔记策略如何辅助记忆。

三、记忆与笔记策略

从Di Vesta和Gary(1972)开始,心理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笔记功能假说:编码功能假说和外储存功能假说。笔记的编码功能假说指出记笔记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帮助信息的重组生成,保证了输入信息的理解和编码进入记忆。外储存功能假说认为对笔记的复习,唤起对记忆信息的再认,帮助信息的提取和记忆。这样,从笔记策略的认知功能看,笔记策略在理想情况下能补充甚至升华记忆效果。外语环境中,学习者很难在听力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英语听力练习或测试中,尤其是对长篇文章的听力理解,注意力一时的分散能使听力理解效果相差甚远。而笔记策略则能刺激选择性注意,帮助注意力的集中。笔记策略使工作记忆的信息内容转化为书面材料,作为一个外部存储弥补了工作记忆的容量不足,其自身对信息的分析编码能力同时加强了工作记忆对信息加工分析。记录下来的笔记可帮助学习者回忆前面的听力内容,也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增强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而现实操作中,笔记策略在听力理解中如何运用才能避免记笔记与记忆的相互干扰影响听力理解的局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在听力理解练习或测试中的听力笔记与课堂笔记、听写不可同一对待。听力理解过程中,学习者无需也不可能采用听写的方法,整句整段地记录听力内容,书写速度无法跟上说话速度,过多的笔记既很难实现又收效甚微。学习者听力笔记内容应以概念、名称、数字、逻辑关系(大小、先后、正反、因果关系等)为主;记录过程注意条理性,分块分点记录,帮助理解;形式多以简单的缩略语、数字、字母、特殊符号,也可使用母语表达,省时省力增强经济性。

第二,笔记策略需经过训练,经常操作。学习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应发展个性化的符号和记号,增强简单记号的信息量,持之以恒地训练练习,将笔记手段运用自如,使记忆和笔记记录这两种不同信息加工过程融合互补、优化效果,否则就会影响听力信息的输入以致干扰记忆。另外,勤操练笔记策略也能减少学习者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在听力理解中记下的笔记的现象,使笔记内容更有价值。

第三,不可过分依赖笔记,小篇幅的听力内容应以脑记为主,积极判断理解。听力理解时做笔记的目的是在学习者听懂材料的前提下弥补其记忆的不足,避免对已经理解听力内容的遗忘流失,有效地延长学习者对听力信息的记忆时间,帮助回忆较为复杂的信息。因此听力理解中学习者应以脑记为主,记笔记为辅,更不可仅满足于记录下的笔记。

四、结语

总之,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密切,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听力理解中记忆过程一步步解析,将记忆过程如何影响听力理解展现在大家面前,英语学习者可从记忆的各个环节加强锻炼,提高记忆能力。在运用记笔记手段帮助记忆时,更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

参考文献:

[1]Annie,P.,Thierry,O.& Ronald,T.K.Cognitive Effort during Note Taking[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5,(19):291-312.

[2]Baddeley,A.Human Memory(revised edition)[M]. UK,East Essex:Psychology Press,1997.

[3]Buck,G.Assessing Listen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5]刘绍龙.外语听力=声学符号的被动吸收吗?[J].现代外语,1994,(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