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

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

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范文第1篇

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是社会的热点,是学校学生管理的新课题、新挑战。要搞好基础教育,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我是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班主任老师,下面结合自己这十几年带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工作设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1、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识水平低,其成长还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在家里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他们希望在学校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关心和快乐。留守儿童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父母经常性的监督指导,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督导不力。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帮助比较少。父母只有一方外出打工的家庭对孩子的督导基本正常,由其他监护人督导留守儿童的学习,有的亲属或朋友家的学习气氛较浓,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比较严,这就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督导,而有的上代监护人由于家里有做不完的事情,不但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督导,反而让孩子承担许多繁重的事务,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三、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原因

1、缺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的源泉,尤其对小学生更为重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自主创业、赚大钱,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以至于丧失学习兴趣。

2、缺失有效的学习环境。留守儿童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作业、逃学等现象。留守儿童成长中在亲情上缺少父母的及时安慰,在生活中缺少父母的有效扶住,在心理问题上不能得到父母的及时、耐心、科学、有效的疏导,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得到父母的逐一细致的指导,在安全问题上不能得到父母在身边的呵护、守护。

四、解决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策略

1、家庭教育方面。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父母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加强沟通与交流。家长、监护人、学校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下成长。

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主渠道。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与问题。学校更加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使留守儿童的性格缺失和心理问题等到及时的解决。老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在生活中提供精良帮助,在心理上多与学生沟通,在学习中要耐心辅导,在交往中鼓励留守儿童敞开心扉与班级同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经常的组织班级集体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让缺乏归属感的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从而实现对家庭关爱的补偿,让留守儿童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3、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着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地方政府部门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取消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范文第2篇

1 实施主题性绘画教学的意义和概念的界定

主题性绘画活动作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将幼儿的记忆、经验、初浅的技能融于美术活动中,能将教师从纷杂的临摹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欣赏、认知、感悟的作用,让幼儿从体验入手,完成创作。

(1)主题性绘画教学的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把握幼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体验作品创作中的情绪情感,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策略指导始终明确、把握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从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出发,运用儿童绘画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发掘出儿童绘画的潜能。

(2)主题性绘画教学的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增强与幼儿对话的能力,把握多元的教育策略。由于此项研究是基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完成,因此开展课题研究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使幼儿的智力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潜在能力得到激发,让幼儿获得多元的发展。也能帮助一线教师积累绘画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在其它形式的美术活动中,学会整合教育资源。

(3)主题性绘画教学概念的界定对通过美术活动体现幼儿认知发展心理具有现实意义。主题性绘画是绘画的画面形式,它往往能再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和特定的环境、情境,并表现出作画人的心理,在一幅或多幅作品中表现同一个主题。在本课题研究中着重在于“主题性”框架下的同一主题绘画创作和单元主题(同种类别绘画)的系列教学。

2 主题性绘画创作教学指导所遵循的原则

绘画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提出的,它的依据是在遵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的阶梯,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时要充分地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技能水平,尊重他们非成人式的思维和表达,预设适宜的目标以情景性、审美性、创造性和适宜性为原则开展教学指导,从而使幼儿创作出融合美感、技能和个性的美术作品。

3 主题性画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3.1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内容,在感性认知获取直观形象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各种视觉经验,这是他们美术创作中形象的来源。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内容选择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如《刷刷牙》,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天天出现的场景,幼儿对刷牙印象深刻,上课时我们用多媒体展现盥洗室环境、张大嘴的脸部特点,有大人、孩子、单人、双人、正面、侧面等图片使幼儿很快的就进入特定情景中。

3.2 体验丰富的主题绘画情境,在主动学习中进入创作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并不只是让幼儿不断去重复已有的经验,而且还必须在幼儿原有水平上有所推动,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地拓展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幼儿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情景是导入的环节,学会方法的手段,当幼儿沉浸在情景中的时候,我们视之为“游戏”,着意表现个人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感性体验多于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解决的是老师对同一主题下的美术活动进行筛选,如我们在中班阶段开展的《小鸟和树妈妈》主题,预设了《春天的叶儿发芽了》、《可爱的小鸟宝宝》、《鸟窝》、《我和树妈妈的悄悄话》等,从自然到人到科幻,让幼儿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下人与动物的和谐,并遵循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的选材原则,设计出深受幼儿欢迎的主题性绘画内容。

3.3 欣赏大师作品沉淀审美感觉,在尝试创作中感受视觉文化的内涵

幼儿很多时候无法用语言来告诉成人,但可以用绘画语言来表达,孩子们可以在欣赏大师作品的同时用自己的想象和无限的创意逐渐加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高品位的审美境界。虽然幼儿的美感较为表浅,但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可以安排以色彩、构图、风格不尽相同的《向大师致敬》主题作为大班欣赏和创作的内容。我们选择了幼儿偏爱的色彩浓郁、构图鲜明、与日常生活、性格特点接近的作品。如马蒂斯的剪贴画、米罗的抽象画、毕加索的立体画《漂亮女人》、凡高的点彩画《星月夜》、《向日葵》、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中国画家吴冠中的水彩画和塞尚等人的作品,让幼儿在充分欣赏的前提下学习创作,把自己对色彩、构图的感觉融入到创作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油画板、油画布、水粉、炫彩棒,让幼儿自由选择特殊材料,感受这些材料带来的不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

3.4 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让创造性的美术技能得到分层递进

在主题性单元系列绘画创作(同种类别绘画)中由于技能的学习有一个相对的过程,因此我们采取的支架式教学“五步递进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我们开展的《线的散步》的中大班主题活动是采取了一个单元序列的方法,中班的《动物世界》主题,主要由黑色粗细线描(记号笔、水笔)、水彩笔组成教学内容:有《花和花篮》、《水里的鱼》、《亲亲小动物系列》、大班《猩猩家族》、《花的姿态》、黑白线描《向日葵》、瓦愣纸板画《京剧脸谱》等都是采用了五步递进法:进入情境——搭建支架、难点分散——引导探索、学习技能——协作学习、集体共享——交流评价、撤离支架。

我们利用“支架”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寻找支点,不断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并积极推进。在这些活动中,范例往往不是完整的,而会出现简单的线条、色块、笔触、一个简单构图等,使幼儿能够在一个系列的绘画类别学习中重复地使用这种方法,从而达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即把支架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无论哪一个作品或一个实物都可以寻找“支点”,在欣赏中发现美,在发现中创造美,用基本的技能分解创作中的困难,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慰宜,林建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范文第3篇

通过解析现阶段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发现诸多问题,例如: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重游戏的秩序和规则,轻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游戏的操作结果,轻幼儿的操作过程,等等。鉴于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应该从教师中心转向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把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价值。

乐“乐”在区域

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兴趣是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区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区的兴趣,让幼儿喜欢参与活动区,在于教师对活动区的创设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是否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大班主题性区域活动“惊奇一线”,则是围绕生活中小朋友感兴趣的线为主题,激发幼儿去探索生活中各种各样材质的线以及线的变形。中班主题“好玩的印记”则源于小朋友在雨天观察到脚印而生发的一个关于探索各种印记的主题区域活动。小班主题“我的五个宝”,是幼儿对自我认识的开始,也是他们用感官去感知世界的真实体验。因此,小朋友在主题区域活动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探究。只有当幼儿乐于参与区域活动,他们才能够保持较高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才能真正地融入区域活动的情境中去。

活“活”在区域

全儿教育协会出版的《幼教绿皮书》中指出:“当前幼儿园最大的问题是对个别差异的关注度不够,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反思传统区域活动的创设,教师主导整个活动,幼儿被动参与,区域活动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儿童的主体性缺失,学习品质的培养难以实现。

随着对《指南》的贯彻与实施,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再度受到关注,区域活动成为了幼儿园的主体活动,个别化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得以实现,每个幼儿都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操作和探究,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说教,“等待”“鼓励”“支持”都成为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指导策略,也更加的重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想一想都是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探索方法。个别活动、小组合作、集体分享等活动方式也常常用在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区域活动是真正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学习方式,它的“活”既体现在独一无二的幼儿个体身上,也体现在灵活多变的活动规则、游戏方式和指导策略之上,“活”的区域也真正体现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能够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新“新”在区域

探寻区域活动是否能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第一要素在于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新”在于创新,在于有效投放、合理利用。具体表现在: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眼前一亮;如何让幼儿坚持完成任务,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如何激发幼儿创新的思维,打开想象之门。

翻陈出新,废旧材料再利用。这需要教师们用心去搜集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如各种纸盒、瓶子、易拉罐、纸板等比较经久耐用又安全卫生的材料。将这些材料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投放到区域活动中,给幼儿一种全新的感受,使他们愿意玩、喜欢玩,又自然习得有关环保的生活常识。

别出心裁,操作材料巧利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件工作量相对较大的事情,但用心的教师们也能发现在投放材料中的一些小窍门,能够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例如:某教师利用乒乓球制作的黏合毛毛虫,在小班可以利用毛毛虫身体的颜色进行认识颜色的操作,到中班可以根据毛毛虫身体上的数字进行1~10的点数练习,到大班可以利用身体上的数字进行加减法的练习。 再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物稍作加工,也能够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区域活动材料。如颜色鲜艳且柔软的泡沫垫就可以用来制作幼儿喜欢的跳舞毯,用于感知方位、颜色、图形、图案等。

动“动”在区域

幼儿园区域活动强调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活动区,自主地进行各类操作活动,而区别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我们需要真正地解放儿童的一切,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让一切感官都动起来,而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动一动。

与此同时,区域活动的“动”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区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予以适当的方式抛还给他们。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而不能坚持参与区域活动时,教师要以商量的口吻鼓励他有兴趣参与活动,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中大班的幼儿较易出现遇到困难而退缩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予以支持,了解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乐”“活”“新”“动”,看起来是几个非常不起眼的字,但这四个字却高度概况了如何创设适宜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区域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任何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

链接>>

划分区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半开放原则。区角的划分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半开放的区角有抑制幼儿四处跑动的作用,有助于他们在同一个区角呆得久些,专心做完一项“工作”。

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范文第4篇

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7―0048―01

“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简称“中欧项目”,它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希望农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并把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中欧项目”还提出了鲜明的教育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科学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求,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参加“中欧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颇深,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主学习

“自主”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反思过去的教学工作,我们会发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的,它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培养。

那么,教师该如何创建自主学习的课堂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引导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中欧项目”提出了以下几种自主学习策略:1.确定一个有效的目标;2.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3.满足儿童的需要;4.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5.调动儿童的积极性;6.帮助儿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7.使儿童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8.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教师可根据以上几种策略因材施教。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发,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通过学生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交流和教师的指导等相互活动的交往作用,完成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认知方面积极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1.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及特征。合作学习可以由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学生分别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组内人数少,讨论时人人就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一些学困生,也会慢慢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成功的快乐。同时,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充分展示个性、发挥特长,所以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哪类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入高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2.合作学习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让学生从中获得素质的提高,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形式。如,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尝试上台讲课,然后全班学生进行评议、补充,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提升。这样不但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

3.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同伴互帮互学;二是集体共同学习。如,一般课文中的字词学习可采用同伴互帮互学;而课文中重点、难点的句段可采用集体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能力提高的机会,也能满足合作学习本身的需要。

儿童集体学习指导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早期阅读 视听欣赏 策略 阅读能力

早期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幼儿启迪智慧、增进感情、培养阅读爱好的有效途径,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实践表明,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幼儿在集体环境中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阅读的快乐,从而更能激发他们参与阅读的兴趣。

我们在认真学习《纲要》内容,领会其精神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早期阅读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受到了幼教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幼儿园教师已加入到了早期阅读的研究中,有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名学前工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紧紧围绕本园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对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课题提出的策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自愿地参与学习。所以,我们在简短的导入活动中,适时采用一些方法激发幼儿愉悦、轻松的情绪,使他们进入自然快乐的学习状态。

(一)创设问题情境

如组织中班阅读活动《小猴卖“O”》时教师扮演小猴,幼儿扮演小鸭、小猫、小狗,在小猴的叫卖声中,三个小动物都来买,它们每人手上拿着一张纸,纸上都画了一个小圆圈,设疑:这些小圆圈分别代表什么呢?它们想把圆圈当什么呢?从而激发孩子关注阅读的兴趣。

(二)从故事入手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本性,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揭示课题,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中班阅读活动《搬米》,教师巧妙地将朗朗上口的儿歌编成蚂蚁合力搬米的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幼儿兴趣,又自然进入儿歌的阅读学习。

(三)做个小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是对孩子们学习所产生的神奇魔力。如小班阅读活动《好朋友》,教师带领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在唱唱跳跳的游戏氛围中,丰富感情、激活记忆,为下一步的阅读活动做了丰厚的铺垫。

二、视听欣赏的策略

早期阅读的主体部分是视听欣赏。我们既要重视视听的欣赏,更要重视对视听欣赏的指导。

(一)“视赏”的指导

幼儿尚未达到凭借书面文字阅读阶段,因此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最能吸引孩子,且能使之产生持久兴趣。如何帮助他们看懂这些图画故事,并顺畅地进入读物的阅读中。我们选择的突破口是从儿童读物的图入手,幼儿在看图、说图、读图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在幼儿看图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观察目的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如小班阅读活动:《拔萝卜》,教师首先出示挂图,让幼儿逐幅观察画面,在观察第一幅图片时,教师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小朋友看一看,画面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的表情是怎样的?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再也不是简单地说一下画面主体的名称了,而是仔细地看主体的动作、主体的表情。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老公公拔不动萝卜,怎么办呢?咱们再看看下幅图片,下幅图片多了谁?老婆婆来干什么了……”随着教师有效地指导,幼儿也自然看懂图意了,并能将故事情节连贯起来。

2.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内容,通过联想,看清画面的内容。例如:中班阅读活动《微笑》,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进行思考:小鸟唱歌、大象卷木头、小兔送信、蜗牛微笑,让它们的好朋友快乐,如果是我们小朋友,会怎样做……教师设置这一疑问,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作品内容,更主要的是吸取作品给予的教益。

3.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内容,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引导幼儿大方地讲述,指导幼儿用规范的语言、恰当的词汇准确地表达图意。如组织小班幼儿的阅读活动《毛毛虫的故事》,刚开始幼儿在自由阅读时只会说:“有一条毛毛虫。”教师先不急于求成,并没有直接教孩子用现成的句子讲述,而是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主体的形象、动作、表情,想想它在做什么。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幼儿对主体的观察、描述就日渐丰富、细致起来。他们逐步会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描述画面:“草地上,有一条绿色的毛毛虫,它爬呀爬,想找一些东西吃。”

(二)听赏指导

对于幼儿来说,用“耳”阅读图书,比起用“眼”阅读图书更为直接。而幼儿模仿能力特别强。电视节目中的广告词,幼儿听几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说出来。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将阅读活动与听赏紧密结合,在“耳读”的不断感知中为“视读”打下基础。

1.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例小班阅读活动《谁的主意好》,教师通过自己绘声绘色的朗读,再加上一些动作,很自然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

2.听录音朗读。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听录音中传出的美妙伴奏,进行作品朗读,能充分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

3.听同伴朗读。幼儿天生就好表现,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到集体面前朗读学会的诗歌、故事等文字作品,能调动幼儿听、说的积极性,使幼儿对听赏过的作品内容有更深的印象。

三、字词出现的策略

阅读总是与一定的图形、文字相联系,幼儿在观察阅读时,会对各种文字符号产生好奇与探索欲望,虽然学前儿童无需进行正式的学习和掌握文字符号,但适当地认读一些文字,对他们的自主阅读是有帮助的。因此,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指导。

1.对汉字构成规律的认识。例如:“山”和“水”都是象形字,当幼儿看到图画山的下面写的汉字“山”,图画水的下面写的汉字“水”时,要能自然地将图片与文字联系起来,读出“shan”与“shui”的音节,当看到偏旁是提手旁的“拍”“拉”等汉字时,就能想到是与手部动作相关联的。

2.儿歌中出现的中心字词。所谓的“中心字词”是指儿童读物中的高频字词、常见字词,孩子很容易记住也感兴趣的。例如中班的儿歌《老师的手》中的动词:“画、捏、折”,这些动词很容易帮助幼儿理清儿歌的内容,从而加深对儿歌内容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