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工程专业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李阿丽(1979-),女,山东即墨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寇光杰(1977-),男,山东临朐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烟台 264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教改项目、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111)、2012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共建课程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8-02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实施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鲁东大学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作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个学院都在积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本文总结了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学校党委和学院领导的组织领导下,本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是:明确以应用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完善专业方向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通过凝练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等形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网络工程专业改革调研
网络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2002年新设立的目录外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任何现成的专业建设经验可供参考。2004年,鲁东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本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2011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做好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针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专业教师以及省内外高校展开了广泛调研。调研采用面访、电话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展开,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调研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单位认为毕业生的本专业知识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某些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公司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深、加强。另一方面,社交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也很重要,而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教师认为应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认为应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同时对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这些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各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还查看了各大招聘网站,了解到近几年网络工程类人才比较紧缺。根据调研结果,明确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改革的方向,拓宽了办学理念,同时也增强了改革的决心。
三、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了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的实用技术,接受网络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网络系统设计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网络性能评估等相关知识;掌握网络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对网络通信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安装、调测和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与别人协同合作、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了解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四、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鲁东大学2006年开始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按大类电气信息类统一招生,不分专业。一年半后学生按照专业兴趣选取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按学科招生、分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按照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层次关系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下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平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通识教育平台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课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修养、身体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且在思想修养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学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奠定了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2]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了强化语言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了“普通话应用”必修环节,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乙等以上的记为合格。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设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学科选修、人文素质类选修和公共选修三个课组。学生选修课程主要有“数值分析”、“数据建模”等课程,可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科选修学分中学生需获得2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参与课题等方式获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需从人文素质类课程选修中获得6学分。该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详细设置如表1所示。[2]
2.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为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任选一个方向模块,完成该方向的所有课程。网络安全及应用方向旨在培养网络环境下安全方向的软件开发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网络安全软件的开发能力。网络工程技术方向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网络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线、构建局域网、利用路由器构建各种网络互联、路由器各种命令的熟练配置、交换机各种命令的各种配置、网络故障分析、异构型网络的互联、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广域网技术等。对于专业任选课程,学生需选6学分,可从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课程中选取,或在本方向的任选课程中选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需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专业方向,增强了实践环节。专业平台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均设有实践课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五、结语
目前,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已申请多项省校级教改课题,实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物联网是把传感器网络以及RFID等感知技术、通信网与互联网的技术、智能运算技术等融为一体,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为特性的连接物理世界网络。物联网可以划分成3个层面: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网络层和物联网应用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把现有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链接起来,实现应用的大集成和“管控营一体化”,以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和谐社会服务[1]。随着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把企业经营决策、管理、计划、调度、过程优化、故障诊断、现场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将自动控制、办公自动化、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各层次计算机(包括现场仪表内的微处理器)互联成网络,实现信息的沟通汇集与数据共享。该系统从生产现场的底层开始,可以分为现场控制层、过程监控层、生产管理层、企业管理层4个层次,通过各层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交换,构成较为完整的企业信息网络,如表1所示。
(1)现场控制层:是工厂信息集成系统的底层,也称为网络的现场控制层。它是企业网络中网段的最底层,所以称现场总线是工厂底层网络Infranet。
(2)过程监控层:现场控制层将来自现场总线的信息送往控制室,置入实时数据库,进行高等控制与优化计算、集中显示,这是网络中自动化系统的过程监控层,它通常可由以太网等传送速度较快的网段组成。各种现场总线网段均可通过通信控制器或PC接口卡与过程监控层交换数据[2]。
(3)生产管理层:工厂的生产调度、计划、销售、库存、财务、人事等构成了企业的生产管理层,是工厂局域网络的上层,一般由关系数据库收集整理这些来自各部门的各类信息并进行综合处理。通常可由以太网、TOP等局域网段组成。
(4)企业管理层:该层将跨越工厂或企业的局部地域,融合外界商业经营网点、原材料供应和部件生产基地等信息。企业局域网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来自外界互连网络的市场信息等实现数据共享[3]。
2网络工程专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不局限于商业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对工业网络如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无线传感网等的建设与维护需求量更大。而目前我国《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开设的相关课程绝大多数没有系统的涉及到以上知识,这使得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直接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网络相关工作,而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尽管具有工业自动化、工业控制等相关知识,但又缺乏《网络工程》系统专业知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网络化控制时代,这形成了对该方面的本科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4]。目前我国高校该专业要培养在网络工程专业领域具有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设计、规划与实施以及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与评估等工程和应用型人才。但无论是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或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专业方向之一,其培养计划和开设的相关课程绝大多数没有系统的涉及到工业网络方面的知识,这使得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直接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网络相关工作,而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尽管具有工业自动化、工业控制等相关知识,但又缺乏《网络工程》系统专业知识。国外工业网络化建设比较早,同时国外专业划分较细,很多学校已经有该方面专业的本科生。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网络化控制时代,这形成了对该方面的本科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5]。
3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
首先,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形成了专业需求报告;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情况,针对工业企业需求报告进行了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和相关实验及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系统、全面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方案;再次,对方案进行了广泛意见征求,请了教育界和工业企业界专家进行评估和考核,同时进行了试点。最终形成了以下特色:
(1)专业特色
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工业控制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等跨学科综合技术的培养,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商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更具有面向工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的特色优势。
(2)办学特色
指导思想:宽基础、重技能、有特长、广选修。培养计划:制定了先基础、后专业、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培养措施,与学校的优势学科联合,共同培养。就业前景:紧跟国家发展和人才需求导向,本专业是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充分依托该校特色优势化工业背景,有效的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市场经济下;网络课程;课程改革
市场经济下,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应用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统计,近年来各个中心城市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一直位居榜首,其中对网络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互联网与网络设备人才的需求占到总数的80%以上。研究和探索新时期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满足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是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教改课题。目前,高等学校的网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 (1)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通过强化网络课堂教学和工程实验,为学生从事网络技术研究和网络工程打下良好的网络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2)开办“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培养专门的网络工程人才。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主要采用第一种培养模式培养计算机网络人才。
1. 改革的要点
1. 1 网络课程体系化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学科本位”,课程以学科形式出现,它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理论基础深厚,适合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但工作适应性差,工程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工程师的需求。结果造成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网络人才,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许多 IT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为此,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将高年级学生分成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特色培养。
1. 2 网络实验平台立体化改革 (1)立体化改革方案。针对以往薄弱的实验环节,我们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立体化改革方案。在“985”工程支持下,学院投资150余万元建设了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其硬件设备为教学提供了接近实际应用的多功能网络实验环境。
1. 3 网络教材精品化建设网络理论教材传统的编写方法是按照ISO/ 25蔡皖东,等:改革计算机网络课程,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OSI模型7层结构,分章介绍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这种编写方法的缺点是学生网络入门比较困难,不容易建立网络系统整体概念,与实际的网络系统相脱节。学生普遍反映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很难与具体的网络系统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自编了计算机网络理论教材,另外还新编了《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教程》等实验教材,其中对教材体系结构和内容组织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具体做法是: (1)改革教材体系结构。理论教材没有采用常规的按照OSI理论模型的7层结构逐一层次地介绍网络技术的方法,而是以实际的TCP/IP结构模型为主线,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来介绍各种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际网络系统的组成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实验教材采用与设备相配套的做法,按照由简单到高级的原则组织实验项目。 (2)组织好教材内容。理论教材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注意保持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对那些在实际中已被淘汰的网络技术不作介绍,而主要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网络技术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网络新技术和新方法,使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网络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到网络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这一点在实验教材中的高级网络设备组网实验中得到了体现。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材在介绍网络基本理论时,通过实例来介绍网络应用问题,并从系统组成的角度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
1. 4 教学师资团队化建设由于网络课门数多,教学内容新,教学工作量大,因此教学团队建设非常重要,这也是网络课程体系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改变了过去网络课程由全学院范围教师自由申请,代课教师每学期更换的老办法,建立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网络教学团队,专门负责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团队由2名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助教组成教学梯队,其中大部分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网络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保持网络课程体系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团队负责人在教学团队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团队指导大的方向。中年教师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担负起主要的教学、教改任务。团队通过外出培训、课堂听讲、教学辅导、参加实验室建设、试讲辅导等手段和措施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尽快地熟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果
经过几年来从网络课程体系、综合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网络精品教材和教学团队等方面多管齐下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改革后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从内容和学时数上强化了网络课教学,建立了从理论环节到实践环节比较完整的系列网络课程,为培养特色化计算机人才,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实验环境,能够开展各种网络教学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在综合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上可以做比较复杂的网络工程实验,而在普通的计算机实验室环境是无法支持这些网络工程实验的。学生做完这些网络工程实验后,普遍反映收获非常大。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专家组对综合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工科;网络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一、新工科的内涵
“新工科”(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3E)是我国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1]。为了更好地指导新工科的建设,教育部于2017年2月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形成了“复旦共识”,4月8日,在天津大学举行了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6月9日,组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达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建设”不是指建立一种基于传统工科融合升级的新型工科,而是教育学者对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下新型工科学生培养所涉及领域的统称[2]。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指明,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须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而“新工科”对实践与创新创业也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强化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等。该通知还指明,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需以课题项目形式进行,具体有三种组织形式: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和地方高校组。其中地方高校组主要由地方高校参加,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开展地方高校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要想抓住新工科建设的机遇,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取得成绩,必须在与当地经济和需求结合的同时,借鉴发达地区的宝贵经验,并加大力度实施教育改革措施。本文从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方法,以培养与地区特色结合的、满足“新工科”需求的网络技术人才,并将其功能辐射到其他相关专业。
二、网络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工程专业的设立符合国家行业发展方向,社会认知度与认同度较高。网络工程专业对工程实践性要求很高,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社会需求量大,目前正处于上升期,所以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结合地区特色和需求,依托新工科建设,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培养高质量的网络类新工科人才。
(一)专业现状
内蒙古师范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其前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该方向从2007年开始招生。网络工程专业现有3个专业方向,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和网络空间防护,均为“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所招收的学生均为二本高收费学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本专业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1)通过多次修订培养方案,增加了大量应用技术型课程,使其与社会需求更接轨;(2)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和引入“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网络技术为桥梁,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培养交叉类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3)大力加强实践环节力度,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增加了专业认知、专业见习、专业研习和专业实习等活动,通过企业参观、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能够更好地规划后续学习、生活和就业;(4)通过学分置换的方式,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华为”、“红帽”和“Oracle”等含金量较高的专业认证和相关竞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最后一公里”助力;(5)积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处于新工科交叉技术的核心,课程更新速度快,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除了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工程师,本专业还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训,对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网络工程专业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个新建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师资队伍的建设仍需加强和充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本专业目前的师资队伍主要是在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师普遍年龄偏大,更侧重于软件开发方向,对于新出现的云计算、雾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比较陌生,因而限制了网络工程专业在理论及实践方面与时俱进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地区产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师资队伍不能及时满足教学与社会的需求,就极可能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钩,最终影响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课程体系尚不满足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创新三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见习、专业研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创新包括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能包含所有学生,但综合创新部分只能涉及少部分学生。“新工科建设”需要学生是通才上的专才,但是我们目前的培养方案更侧重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缺乏与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融合,不满足知识交叉、融合和共享的要求。所以,课程体系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既体现专业知识,又涉及其他专业知识,以满足新工科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再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本专业自2012年开始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自2014年开始实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实践类课程及实习基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不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包括:(1)目前大多数校内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仍限于传统理论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工程应用有较大差距,与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不畅;(2)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开放程度偏低,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地区产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3)校外实习基地仍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在企业动手实践,而且实践过程缺乏企业方师资人员的参与。所以我们仍需继续完善实践体系,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使每个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需提高。本专业的学生为二本高收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懒散,面对相比高中更宽松的大学生活,压力不足,动力不强。虽然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门应用性强、与专业认证相结合的课程,也采取了学分置换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和获取认证,但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只有少数学生会参与,大多数学生积极性不高。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体现教学改革的效果与价值,才能达到“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措施与办法。
三、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要建设新工科,必须先建设一支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将成为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学校必须明确师资建设的方向、目标与路径,规划与集成岗位的人才需求[3],实现师资队伍的转变,能力上由“教师”到“教师+工程师”,角色上由任课教师到专业导师,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以符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首先,学校应帮助教师理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明确自己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职责,督促教师不断学习,获得自身成长,进而将这种成长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其次,新工科要面向新产业,所以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教师加入到打造新工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其在新经济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已有基础,更新知识体系,推动学科间的交叉,形成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最终将教师培养成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强、理论学术水平高的新型教师。第三,学校应改革考核机制,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提升教师参与新工科建设的动力,鼓励教师在新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保障教师投入新工科建设的权益,才能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新工科的研究与建设中。第四,新工科的人才培养需要采用新工科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方法,所以学校应注重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鼓励教师面向新工科,探索新兴的教学模式。
(二)继续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新工科”人才培养应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性、交叉性及应用性三个特征[4],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学校应与相关产业建立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创新体系,以获得该产业的发展动态、人才需求及产业的工程教育资源等。首先,学校应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评估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共同规划和设计专业课与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实现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对接,避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快建设符合新工科需求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其次,除了常规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还应该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助力,例如,引入华为、红帽等优质企业的认证考试资源,进一步完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第三,相比新技术的发展,校内授课内容有时会落后于产业需求,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学校应该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的动态环节,便于以讲座或其他方式,积极引入各种新技术,例如云计算、雾计算、移动边缘计算、软件定义网络及大数据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第四,新工科提倡不同专业的交叉性,所以学校在课程体系制定时,应积极探索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内在联系,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知识图谱,例如,参考美国STEM[5]和STEAM[6]工程教育的课程结构,立足于新经济的发展需求和新工科教育的发展特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人才。
(三)加大力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新工科”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学校应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突破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力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发挥实践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意识以及活化知识联结的功能。首先,应扩大现有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创新实验。其次,应充实专业见习、专业研习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建立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第三,应利用已有校企合作资源,与企业充分展开合作,建设教学、培训、生产一体化的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尽早熟悉以后的工作环境并提前进入角色。第四,在综合创新环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创新环境,鼓励并支持学生与发达地区大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类比赛,使学生能够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关键词]广电;网络工程;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N9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00-01
1 引言
面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三网融合和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广电网络工程行业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战略引领实践和发展,在支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信息和全业务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在实现广电网络工程的双向化、宽带化,进一步提高业务聚合能力、优质音视频传播能力、全业务运营能力 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目前的广电网络工程需要具备通信和信息工程、广电、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运行和维护、网络设备开发、互动媒体平台开发、新业务策划和推广、增值业务开发等领域发展需要,能够从事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系统开发、设计及应用、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长期处于垄断自闭地位的广电网络工程在三网融合的形式下,将面对来自移动、电信、联通的巨大竞争压力。建设一个符合自身发展,市场需求的高效网络是当前广电网络工程在运营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2 广电网络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投资风险大
从当时的国情来看,广电网络工程只靠着这一单一业务,就处于垄断地位,结果就是不思进取,升级改造不足。在三网融合后,相比于电信与移动两家,业务运营系统起步晚,导致市场调研、分析需求数据不充分,以至于广电网络工程建设,投资风险大增。很多地方没有网络电视,分析原因主要是:①农村经济欠发达,数字平板电视普及率较低;②有固定的有线闭路电视可用;③相关配套设施不全,用户并不愿意对已有的有线电视进行更换。 相比移动或电信,建设难度很大。
2.2 监管机制落后
三网融合后,广电网络工程的项目建设模式是较为落后的,缺乏有效的机制和足够的人员,对网络工程建设跟踪监管不足。加之对网络设计不够重视,监管力度不够,网络建设品质容易出现问题,为后期的运营和维护埋下隐患。
2.3 用人存在问题
①广电网络工程的网络建设多是外包或自己组建的施工队伍,专业性不足,在相对垄断时期,对施工队伍,工程质量管理,工期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方面都不够专业。②基本没有专业的设计团队,很难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导致对施工的指导性弱,工作效率低。③缺乏专业网络安全人员。
2.4 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是项目后期维护的重点,三网融合后,广电网络工程势必由封闭转为开放,网络的封闭会掩盖存在的安全漏洞,但开放性的网络会面临各种木马、病毒、黑客等方面的攻击,导致安全风险大大增加,殊不知“斯诺登”事件后,网络安全都是各国关注的焦点。 由于缺乏足够的后期维护人员,无法及时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必将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导致客户流失。
3 针对广电网络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策略
3.1 整合重构组织体系,优化人才结构
培养和配备专业的设计团队,一线施工队伍和后期维护队伍,引入专业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制定相对专业的管理制度,注重工程建设前期的筹备, 要以专业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结论为依据,组织项目建设。
3.2 项目建设的目标要明确
要明确工程项目即要做什么样的项目,利用多方渠道,比如住建部、经信委等建设部门。 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近期政府的建设投资项目,做好市场调研,需求数据分析。确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做好新建、扩建计划,旧有网络改造升级计划,细分建设任务。重点就是要依据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得出电信用户接入率、数据传输率,确定建设目标,配备合理的设备和架构。包括线路、供电、光纤链路、设备组网、端口容量等内容的设计。创建设计规范、设计模板等设计指导意见。统一预算、图纸、说明模板,优化设计的流程,加强管理,有效地提升效率和质量。
3.3 维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保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广播电视的信息化发展大大提升了广电网络工程信息采集、处理、传播能力,促进了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的兴起。广播电视传输网的播出、传输、覆盖、接入,作为国家基础信息网络之一,信息安全已成为播出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尤其为了生存和发展,广电网络工程还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3.4 完善质量控制
明确工期目标,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分析工序、内容、施工量、用人等方面的因素,确定总的工程期限,并以此为基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技术指标、施工规范,进行施工,配备专业的监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和抽查,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并做好相应记录,做好成本控制,确保工程建设在限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3.5 制定风险防范预案
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工程项目,都将面对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突发事件,因此对制定风险防范预案是十分必要的。①制定施工安全防范措施,比如对外包工程的施工方要明确工程费用中用于支付保险的资金数额,自行承担安全风险,要长期展开安全操作培训,承包安全事故险,降低安全风险。②做好后备施工方案,预防因施工队伍出现问题所导致的项目延期、停工或者质量问题。③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成本预算,风险评估等。
4 结语
三网融合后,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为确保广电网络工程保质保量建设,引入项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广电的任务就是要有条不紊地加快网络建设,在其中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其发展。
机遇大于挑战,广电网络工程兼具意识形态、文化属性和产业、经济属性,基础资源、战略发展前景和综合优势大于当前面临的问题。
多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大视频时代已经到来。新老媒体融合、多渠道分发传播、多屏幕多终端协同、市场主体重复、多元主体并存、事业产业协调、统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管控将是我国当前广电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当前,传统视频产业正在加速向网络新媒体跨越。越来越多的传统内容提供商兼具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身份,广电网络工程也多路出击,在稳固完善自身高清交互业务平台的同时,通过积极改造网络成长为宽带网络运营商,开启了从单一有线数字电视传输向以视频为主的多业务经营、从单一管道向智能管道、从封闭平台向开放平台的发展新路。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结构调整与全面转型难题是全球化的。融合创新、开放竞争、稳步有序将是我国广电网络工程发展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