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的概念

创新意识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的概念

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审美;发展;文化;课改

一、新教材的新创意

以往的音乐课程和教材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把基础阶段的音乐学习定位于为专业学校输送人才、培养少数音乐尖子学生上。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接受学习,教学媒体单一。新课程则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学习方式上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重视信息传递上的多样性,重视多媒体教学,教学生动活泼,具有创新性。通过一两年的试用,教师们普遍反映,新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创意。

1.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不仅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终生喜爱音乐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教材充满着童趣和创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一年级第三单元《可爱的小动物》就设计得很好,教学的导入以模仿为主,让孩子模仿小鸡、小鸭、小羊、小牛等的叫声,并贯穿节奏的练习,在玩的过程中过渡到歌曲《有趣的声音》中去。在学习歌曲《有趣的声音》的时候,老师采用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更是给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舞台。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与他人合作,快乐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往的教学理念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上,强调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现代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它所编写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为学生所熟悉、了解,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喜欢音乐课,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近年来国内外的音乐教材,很重视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新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把音乐置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课程改革带来的反思

1.要更深层次地进行课程改革,改变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教授,态度与价值观多元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应该更深入地进行探讨、整合。对教材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见解,不盲从。着力改变那些浮于表面形式,而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课。改变那些在热闹的表象下,学生还是教师手中的道具,还是被牵着线表演的木偶的局面。

2.要改变教师中存在的两种常见的思维定式。一是从众定式。有些教师观摩了一节有特点的好课后,在他今后的课堂上基本就是照搬、模仿,没有太大的改变,使自己的教学好像有了一个框子,难以突破,缺乏创新。二是经验定式。往往是一个教案可以在几个课改实验班去上,不管班与班之间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不同,容易陷入单纯模仿或受习惯势力左右的境地。

3.在音乐教学中要彰显师生平等的态势,加强互动,教学相长。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人的主动发展视为重要目标,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努力寻找“人文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点。

总之,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第2篇

1采用脱离开教材的课堂训练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采取的是依托于教材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思维惯性,教材所提供的答案为标准答案,以教材所给出的知识作为学习与记忆的方向,而陷入这种思维惯性当中,学生就会过度依靠对教材的死记硬背而不去主动思考数学方法与数学概念的含义,而要打破这种思维惯性,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脱离开教材设计课堂训练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设计出脱离教材的课堂训练让学生去进行数学思考和数学问题的解答,这样学生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可以参考而只能运用掌握的数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具备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与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认知数学问题,解答不同数学问题的能力。

2构建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单方面自上而下地传授数学知识,而不具备质疑教师和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力,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造成对学生数学学习思想的禁锢,使得学生养成任何问题都听老师的,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不主动在数学学习上探索求知的不良习惯。而这样一种不良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而要避免数学教学上的这种弊端,首先教师要努力构建自由民主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的求知与探索方面,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而非服从与某个权威。要能够通过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后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就算老师在数学问题上也有可能出现错误,学生面对老师出现的错误也要大胆指出而不应该盲从。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学习中,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数学学习的辅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与思考,也可以不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而用别的方式创造性地去解答数学问题。

3结合日常生活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属于一门高度抽象化的基础理论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很多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就是一大堆抽象而难以理解的符号,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无异于硬把自己不愿意接受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硬往脑袋里塞,这一年龄段少年儿童在逻辑思维方面能力尚未完善,对于抽象概念的认知能力十分欠缺,而数学当中大量的定义公式都非常抽象,很难吸引这一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兴趣与注意力,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与畏难心理。教师如果无法从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方面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就很难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要解决小学学生畏惧数学,难以理解数学概念的问题,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联系,使其变得直观而且容易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和概念进行课前深入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可以与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通过结合现实的教学讲解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带有百分数的物品如:饭店的打折广告、饮料瓶子上的成分说明、一份带有统计数据的报纸等等,教师先进行百分数数学知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不同日常物品上找出哪些数字属于百分数,哪些不属于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特征。

4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新

中学教育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学物理教育的中心应转移到为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方面,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及基本科学精神上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以及在进一步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1.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以高标准自觉清晰地审查和监控思维诸要素的过程,以区分特定思维的好坏优劣,并着重指出、分析和纠正其中的缺陷,从而达到改进创新的目的,故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批判性思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经训练自然具有,批判性思维需要审慎持续地引导、示范与练习才会获得,而初中物理课程,无疑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美国明确将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作为其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也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其在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要载体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设置却显得含蓄、隐性以及不尽合理,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实践探索。可以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概念分析、定理定律与公式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在错误评价和方案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经常性地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不断地分析比对,促进学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2.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

合作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形式。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和加强合作性学习方式,课程教学中适当采用分组合作互动学习的方式完成课堂的教学[2]。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合作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每个小组不同成员分别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再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得到加强,合作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3.重视猜想与假设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源泉,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科学发现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假设是为了给猜想提供一个可供实践和验证的客观条件,使最初的猜想有一个可供验证的依据。具体地说,它就是猜想的深入[3]。正因为有了各种假设,才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无限渴望和一究到底的积极性。同时,假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在学生探索未知知识领域时,在已有知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成为科学结论。故通过猜想能切实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猜想与假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猜想与假设。如在介绍重力时,可以假设:一旦人失去了重力会怎么样?如果任何物体都失去了重力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运用类比联想、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如在讲授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时,可以先假设许多人过隧道,什么因素能影响人的顺利通过?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隧道的长度、宽度及隧道是否平坦等因素。通过类比把导体看作隧道,自由电荷比作人,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教师应从多方面创造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利条件,进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许多物理学的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以说实验是创新实现的主要手段[4]。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一方面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而敏锐的观察、熟练的操作又是创造性思维得以产生的基础。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既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应从实践与思维、动手与动脑的相互联系来认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对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应该加强从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性学习方式、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验等在内的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轶峰.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周春宝.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一、引言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03).

[2]李晓龙.也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园地,2009.

[3] 陈实.创新思维——数学教育的核心[N];学知报;2011年.

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第5篇

艾红妹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功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本文讨论了通过几方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即: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然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最后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而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优化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环境;思维过程

一直以来“为什么产量上‘中国制造’的生产大国却在‘中国创造’知识创新方面难以在全球竞争中有所作为”的话题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注、死记硬背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崇尚书本、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憾仍然存在,致使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无法适应我国知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所以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知识结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数学本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理论和思想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研究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创新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

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曾指出:“教育兴,国家兴。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世界科学报告》中曾深刻指出:知识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而知识的差距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及造就人才的教育的差距.这说明:教育、人才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头脑强国”才能支配世界.面对全球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激烈竞争,要么创新,要么衰退.所以,既然青年学生是最具有思维活力、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特殊群体.中国未来的全新发展势必要依靠着善于产生新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只有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加快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完成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全面认识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及其作用体现

首先来讲,创新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根据需要创造出前所未有事物的动机、愿望和设想.它的本质表现在:代表着人类奋斗的明确目标、价值追求,是持久创新、理性态度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潜在本质的重要精神力量.

对于创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可见,我们强调的创新意识不同于创造,也有异于创新能力,是产生创造前的精神表现,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必须态势.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走前人不曾探索的路,敢做前人从未进行的创造.

(二)了解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愿望,是一种渴求知识的激情.它可以是:在数学学习中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产生兴趣,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或不同范围来进行验证、改组或延伸;又可以是乐于独立思考分析,善于提出问题和假设推理性地做出判断,并积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求证和检验;也可以是对于产生的问题或结果大胆评判是否正确和优良,求新立异,提出新见解,运用新颖的方法来解题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特点和体现,才能明确目标,适宜地转变教法来优化课堂,用新颖的教学思维改善教学,懂得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保障

教师是改革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能力,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师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战略出发,别具匠心地“破解”教材、“重组”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的新颖性和高效率;其次要善于各种教学活动,成为教育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问题;最后要具有反思和总结能力,及时更改不适宜的方法和手段,真正转变“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教育状况,切实落实对所需人才的培养.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展开,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和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由此,优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内在的思维活动方面来进行会更为有效.优化氛围,挖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动机,奠定兴趣基础;优化情境,激活培养开端;“授生以思”来开辟思维道路,实践创新培养.

(一)优化数学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课堂氛围是由师生的感觉、思维、情绪以及心理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心理状态.巴班斯基曾说:“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为进行有效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就应当是适宜创新发芽的“气候”和“土壤”,所以教师应着重以下方面:

首先,要营造一种活跃、宽松、开放的环境.学生能敢问、敢说、勤于动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落实“人人学有价值、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使“师生关系”优化为“朋友关系”.学生才会以主动的态度和方式去探究知识,会像与朋友一样同教师一起探究.课堂氛围的优化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理压力的驱除,思维、心态的开放,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起点

赞科夫曾提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情境设计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就将落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所以,利用数学在实际的应用和教材内容的结合,再加上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精心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是培养创新意识最简单、有效的起始方式.这需要教师注重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践的数学知识,加强打通生活世界、书本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不仅生活化、趣味化且现代化.在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生活中的彩票、商场抽奖的中奖概率是多少;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的线性规划初步;圆锥曲线中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林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银行贷款时,知道钱数和时间的情况下,应支出的利息数是多少;一件好的产品怎样营销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等.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将数学学习变成为用数学、联系生活中的数学.

情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项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教学中的优化可以是创设议论情境,启发学生深刻思维;创设应用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等.发挥其本质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

(三)优化数学思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途径

不可否认地,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形成创新意识、拥有创造力,没有培养途径的实践,一切都是徒然.正所谓,教无定法,妙存一心.优化的教法无非就要学生学会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数学的创新离不开思维的转变,因此,“思维教学法”即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继而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用刻意去追求教授学生运算的技巧和方法,而应将重点放在思想的传授上,用在长期教学和科研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如讲概念,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应有引入的过程;讲定理应有产生的过程;讲证明应有分析的过程;讲对答题时应有尝试和探索思路的过程;讲优化问题应有对比的过程.让学生重走数学知识发现之路,体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领略前人创新的真谛,从而增强创新的欲望,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引导学生注意数学问题的引申和推广.拓展知识空间,从深去探索、从宽去发现,启发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加强相似性思维.第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进行猜想是思维的直觉表现,一些好的直觉推断常常是某些理论、定理或定律的萌芽.可见,培养敏锐的直觉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第四,倡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各个方向进行思考,发现线索.敢于大胆联想、突破繁文缛节,沿自由的方向延展意识空间.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引导就能激发的.即使教师讲得再明白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所以,只有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才能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把“应试学习”的出发点转移到“创新学习”上来,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据地.正如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就课堂教学来说,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你启我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着学生,学生也推动着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所以,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精心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数学思维火花的引燃下,创新之火定会熊熊燃烧!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中国梦教育梦—访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J].中国教育报,2013,(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彭庆英.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06,10(5).

[5]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1]赞科夫,杜殿坤.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