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土土壤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失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土工筋带干密度与静荷载试验
中图分类号: TU4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失陷性土壤基础处理一直是黄土高原地带高层建筑跨度大,基础深的施工技术难题。如何从施工策划、技术组织、施工机械、工序衔接和检验试验过程等来保证其满足设计与施工规范要求,是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关键所在。下面就从技术、机械和工序以及试验方法等要素的实施过程和体会与同仁进行一下探讨。
工程概况:
由我公司承建的太原煤气化龙泉矿井办公楼工程工程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地下一层,地上9层,建筑总高度为46m,东西向67.8m,南北向28.2m,建筑面积12614m2。筏板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0.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1204.49m。基础土壤地表均为典型失陷型黄土地貌,即黄土粉状土和失陷型粉土。
二、地质情况:
根据地质勘察部门2009年5月提供的该地域岩土勘察报告,土层条件如下:
第1层,黄土状粉土,层厚1.5m-2.5m,黄褐色,稍湿,稍密,大孔隙发育,具失陷性,呈中等-高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
第2层,失陷性粉土,层厚2.8-4.8m,褐黄色,稍湿,稍密,大孔隙发育,具失陷性,呈中等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
第3层,粉土,层厚2-6.3m,褐黄色,稍湿-湿,中密-密实,大孔隙不发育,呈低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
第4层,卵石,层厚13.1-16m,灰褐色、灰白色,湿-饱和,稍密-中密,呈低等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
第5层,砂岩,层厚6.4-7.9m,灰黄、褐黄色,强-中等风化,中砂砾状结构,承载力特征值fak=600kpa。
三、 设计要求:
按照设计要求:主楼筏板基础下,将1、2层土全部挖除,3层粉土向下挖500mm后原土夯实,其上换填1.2m厚3:7灰土层,1m厚1:2:7水泥灰土土工筋带层,并分层夯实,每边宽出基础外缘1000mm。灰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7,灰土干重度不小于15.5KN/m³,灰土的材料及施工质量按施工验收规范执行。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50kpa。
四、施工情况:
按照以往的失陷型土壤做法,最初采取预先搅拌3:7灰土,按350mm厚度方法回填,经过50t振动压路机横、纵向反复3次碾压后,试验系数在1.45-1.60 g/cm³间,未达到设计值要求;疑回填厚度超标所致,后改为300mm厚回填,经碾压后试验实验值为1.61 g/cm³,仍未达到要求。经检验发现表面土壤游离,稳定性、固态性差,经分析原因判断,此时虽为十月初季节,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加上风大,造成土壤失水性过多,含水量过低。后采用人工洒水方式增加含水量,经测试达到18%,满足设计要求;期间遇到小雨,实验值为1.60 g/cm³,说明灰土含水过高,同样达不到要求。
改变后的具体做法:采取灰土中喷洒水搅拌方式(灰土参水标准为取样手攥后以不出水、散逸适宜),施工中对灰土采用50t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分八步碾压,每层虚铺300mm,静压2遍,弱振2遍,强振4遍。从-7.775m到-6,575m采用3:7灰土换填,从-6.575m到-5.575m采用1:2:7的水泥灰土换填。换填厚度为2.2-2.7m,按压实系数不小于0.97为最低标准。中间距垫层底500mm加铺TG型复合土工筋带,均满足设计要求。
具体做法:
1、采用反铲挖掘机,大开挖方法开挖基槽,基底标高-8.275m(相当于绝对标高1196.215m),土壤天然含水率经检测为12%、实际开挖土质情况与勘察报告相符,其特点是天然含水率低,失陷性较强。
2、采用机械搅拌灰土,运至基坑,铺平碾压的方法回填;从-7.775m到-6,575m采用3:7灰土换填,土壤击实试验结果为:最大干密度1.67g/cm³,最佳含水率16.3%。从-6.575m到-5.575m采用1:2:7的水泥灰土换填,土壤击实试验结果为:最大干密度1.69g/cm³,最佳含水率13.6%。因原土含水率偏低,搅拌土方时需加水搅拌。
3、在中间距垫层底500mm加铺TG型复合土工筋带。
4、拌合以后将灰土运至基坑,铺平,每层虚铺300mm,采用50t振动压路机静压2遍,弱振2遍,强振4遍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碾压。
五、土壤干密度试验:
通过土壤击实试验,确定最大干密度,设计压实系数为0.97,得到结论为:现场土壤干密度,3:7灰土应控制在1.62g/cm³以上,1:2:7水泥灰土应控制在1.64g/cm³以上。
试验结果为:
3:7灰土干密度试验结果
六、土工筋带
1、土工筋带:按设计选用在水泥灰土垫层中加铺TG型复合土工筋带,规格50×2.5mm,抗拉强度T≥120Mpa,伸长率ε≤1.8%,质量密度G=7.0-7.5kg/m³。
2、施工工艺:在最后一层灰土垫层下铺设土工筋带网,网格尺寸为300×300mm,网格节点用木钉钉入土中固定,两端回折长度≥2.5m,用胞腔砂袋(砂袋中材料同垫层回填材料)压牢。
3、作用:增强其上部回填层与永久建筑荷载的均匀性沉降。
七、静载试验
采用浅层平板静载试验法评价灰土土工筋带垫层地基承载力,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C“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失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附录J“垫层、强夯和挤密等地基的静载荷试验要点”,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1、试验准备:
(1)承压板:采用直径d=0.9m的圆形钢板。
(2)开挖试坑和安装载荷试验设备
①试坑地面标高,即为垫层顶面标高-5.575m(绝对标高1198.915m)。
②承压板地面下铺20mm厚度的粗砂找平。
③基准梁支点设在压板变长的3倍范围以外。
④承压板的形心与荷载作用点重合。
(3)反力装置:
根据计算,压板面积为0.636㎡,最大加荷量按灰土土工筋带垫层地基承载力设计值2倍(500kpa)计算为315KN。试验采用堆载装置,堆载平台为型钢梁,配重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按堆载量不小于最大加荷量的1.2倍,即堆载量380KN。
(4)加载装置
加载设备由主梁、千斤顶-油泵系统等组成。用德州德克液压机械厂生产的LF50T/200千斤顶加载。用量程60MPa、精度0.4级压力表测力。
(5)量测装置
沉降用4支百分表测量,量程为±50mm,分辨率0.01mm,百分表固定在安装于基准梁上的百分表架上。
2、试验程序
(1)荷载分级
按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即500KPa分10级,每级为50KPa,荷载分级见下表:
灰土土工筋带垫层地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加荷分级表
(2)测定沉降的间隔时间及相对稳定标准
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半小时读记一次。当一小时内沉降小于0.1mm时,既加下一级荷载。
(3)卸载
卸载分三级进行即在第7级、4级间隔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间隔三小时读记总回弹量。
3、灰土垫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压力(P)与承压板沉降量(S)的P-S曲线形态确定。
4、试验检测结果
按照设计要求最初给定值实验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为保证地基荷载值要求,及其稳定性,同时确定增设土工筋带的作用,将静载荷试验结果确定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50KPa,共取13个测试点,测试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超出设计值8 %。
八、地基处理的心得与总结
通过本工程的试验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的湿陷性黄土为粉质土,具有孔隙发育,塑性低,压缩性中等;对灰土的搅拌、碾压有较高的要求。灰土地基的处理效果主要取决于天然地基土条件、灰土质量及压实后土的性质和强度等因素,为了使天然松软的地基得到补强和加固,确保基础上部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由于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秋季风沙大,水汽蒸发量高,易造成土壤失水性过快、过大,过程控制和程序控制是不容忽视的。
施工作业中的过程控制:
1、回填土壤的选择:灰土地基土料应尽量采用有机含量不大的粉土或亚粘土作为灰土的土料,关键部位使用前,土料应过筛,其粒径不大于15mm,生石灰必须消解7天后方可使用,粒径不大于5mm,且不能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粒),以免遇水膨胀,引起基础某些部位,凹凸下陷、开裂、轴线位移等。
2、回填的灰土厚度:灰土地基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铺设厚度、
3、土壤的含水率:拌土时需考虑当地气候(早晚湿气重、白天气候炎热干燥,风大),并考虑铺设过程中部分水分的损失。土料、含水率。过高,过低
4、碾压设备的吨位、碾压遍数,对于灰土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
5、已完成部位与后续回填的时间间隔: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地貌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且风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已完成部位与后续回填应连续进行。避免失水性过大影响下一步回填的实验值。
参考文件: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水泥挤密桩;树根桩
一、概述
隧道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力学性质,基底的承载力通常较难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建成后的隧道往往产生较大的基底变形, 基底变形除压缩变形外,更大的变形是湿陷变形,在隧道使用期内如不对基底加固加上周围水环境的变化,必将会使隧道基础发生较大的湿陷变形,致使衬砌结构环、纵向开裂等较为严重的病害,直接威胁到隧道的运营安全。为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积极探索出一条针对风积砂、黄土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基底加固技术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隧道基底的湿陷变形不是以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而是由黄土湿陷特性所决定,为保证运营安全必须对黄土隧道洞口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段的基底进行有效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原则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经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的原则:内外兼顾,先保护后加固。水是造成黄土湿陷变形的主要因素。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水对湿陷性黄土的影响,必须做好隧道工程的系统排水与防水问题;其次就是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处理工作,增加地基承载力。对黄土而言,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工程性质,减少土壤的渗透性,压缩性,控制湿陷性的发生。通过换土或加密等各种基底处理方法加固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或者是消除隧道基底的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基底变为不具有湿陷性;或者是消除基底的部分湿陷量,减小原有基底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地层的湿陷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
三、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处理技术
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通过的地层为第四纪松散风积粉细砂和冲积黄土质粘砂土(新黄土), 垂直节理发育隧底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很厚,地层基本承载力低,围岩条件非常差。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应用荷载——结构模型计算,底板所受的压力亦即基底应具有承载力,计算得出了隧道基底所需承载力,与原地基承载力进行比较,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在墙拱脚及仰拱区域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隧道基底所需的承载力。得出现有地基不满足满足隧道修建要求的结论,必须对该区域隧道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就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而言,我国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主要的处理方法有:碾压、换填、强夯、动力/振动挤密桩、静力挤密(预制)桩、CFG桩、注浆、高压灌浆、高压旋喷桩等。这些方法是在隧道以外的土木工程中形成,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尚缺乏在隧道开挖后洞内处理实施的实例。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施工场地受隧道掌子面开挖的影响和洞室的限制,断面开挖一断面稳定一基底加固一开挖面支护之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干扰。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水泥挤密桩和树根桩等。
水泥挤密桩是湿陷黄土隧道基底处理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湿陷性黄土由于其大孔隙性和欠压密性而具有湿陷性。水泥挤密桩就是夯击挤密消除其大孔隙进而消除湿陷性,并对地基起一定的加筋作用。桩锤夯扩成孔成桩的过程中,桩孔中原有土被强制性侧向挤出,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被压缩、扰动和重塑。针对道湿陷性黄土地段隧道施工的特点:隧道内施工作业面小、振动对围岩的影响要求有限等,对基底加固技术中挤密桩的桩身材料、挤密桩施工机械的选择、桩间距的选择需做一定优化。通过优化,确定适合黄土隧道基底湿陷性黄土加固处理的方法、措施、施工机械、施工工艺、设计参数、检验方法和标准。
树根桩是一种小型钻孔灌注桩。它是利用钻机钻孔到设计深度,然后放入钢筋笼、碎石和注浆管,再用压力灌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的办法制成的钢筋混凝土桩。布桩方式可采用垂直、倾斜设置,也可采用网状如树根状布置,故称为树根桩。树根桩凭借其承载力高,沉降量与扰动范围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等优点,在既有建筑物的修复和加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穿越、桥梁工程等各类地基的处理与基础加固,以及增强土坡或岩坡的稳定性等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树根桩在隧道基底的加固中开始尝试应用,树根桩施工技术可以在狭小的施工作业空间内最大限度减少开挖对隧道洞身地层的扰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干旱灌溉型;土壤;分布;改良措施;河南安阳
中图分类号 S15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31-01
1 安阳市干旱灌溉型土壤分布情况及基本属性
调查表明,安阳市有耕地面积40.87万hm2,中低产田面积23.21万hm2,其中干旱灌溉型耕地13.04万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1.9%,占全市中低产田总面积的56.2%。安阳市干旱灌溉型耕地主要分布在安阳县、汤阴县、林州市、滑县和龙安区,其中安阳县4.67万hm2,汤阴县约1.27万hm2,林州市约2.67万hm2,滑县3.77万hm2,龙安区约0.67万hm2。
安阳县、汤阴县、林州市、龙安区干旱灌溉型耕地土壤类型为褐土,土壤质地以壤质洪积石灰性褐土、多砾石中层钙质褐土性土为主。壤质洪积石灰性褐土母质为次生黄土,土层深厚,通体疏松,土壤发生层次不明显,土壤易受干旱。土壤表层颜色较浅,为浅黄色,厚度18~20 cm。通体中壤或轻壤,全剖面碳酸钙含量无明显差异,一般为5%。此类土壤干旱缺水及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无保证。多砾石中层钙质褐土土层薄厚不一,没有明显发生层次,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质地因不同土壤类型,差异较大。通体含有砾石,一般有石灰反应,有的无石灰反应,此类土壤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养分利用率低[1-2]。
滑县干旱灌溉型耕地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质地以砂壤土、轻壤土为主,2类土土质松散,宜耕期长,耕性好,土温上升快,但保水保肥性差[3]。
全市干旱灌溉型耕地剖面构型有:1 m以内无障碍层次;0.5~1.0 m内有夹沙、夹砾、砂姜;0.5 m内有夹沙、夹砾、砂姜层,程度较轻。
全市干旱灌溉型耕地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质地偏轻,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壤养分含量低,灌溉用水资源利用率低,易遭受干旱威胁,是安阳市面积最大的中低产田类型。此类耕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种植制度为典型的一年二熟制,一般种植小麦—玉米或小麦—花生,粮食年平均单产为4.5~12.0 t/hm2。
2 干旱灌溉型土壤改良培肥的主要措施
2.1 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
广辟肥源,充分利用沼液、沼渣、人畜粪便、堆肥、沤肥、饼肥等,以培肥地力为主,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调节和缓冲土壤的酸碱性;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土壤的保肥性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从而能改善土壤的松紧度、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和热状况,对于调节土壤肥力的水、肥、气、热状况均有良好的作用[4]。
2.2 平衡施用化肥
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科学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以及用地、养地相结合,按照适当施用氮素化肥,多施有机肥,稳定磷、钾肥的路子,防止因过多地使用某种营养元素而对作物产生毒害,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如施氮过量会引起缺钙;硝态氮过多会引起缺钼失绿;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
2.3 秸秆还田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源。推广麦秸麦糠盖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不仅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更肥沃,耕性更好,丰产性能更持久,还能促进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使土壤水、肥、气、热得以很好的协调,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抗旱抗涝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秸秆还田一般采用机械粉碎还田,作物收获后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
2.4 矫正施肥
对于通透性好,养分转化快,但保肥力弱,养分容易流失的土壤,施用化肥一次用量不宜过大,要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施用有机肥,要适当深施,以获得足够的水分,使有机物的矿质化和腐殖化作用协调进行;重壤和黏土地,土粒细,胶体数量多,保水肥力强,但通透性差,养分转化慢。此类土壤化肥施用量可以加大,有机肥的施用要与深耕相结合,既能增加土壤养分,又能改善土壤性质。
2.5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技术
由于干旱灌溉型耕地土壤保水保肥力差,易遭干旱威胁,因此,应提高机井配套能力,发展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应放在打井配套、埋设节水管道、提高单井效益上,有条件的可发展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5]。
2.5.1 渠道防渗技术。采用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塑料薄膜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渗处理,与土渠相比,渠道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90%,并加快输水速度。
2.5.2 管道输水技术。用塑料或混凝土等管道输水代替土渠输水,可以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配水的利用率可达95%。另外还能有效提高输水速度,减少渠道占地。
2.5.3 喷灌技术。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省劳、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增产10%~30%。
2.5.4 微灌技术。微灌技术包括微喷和滴灌,是一种现代化、精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灌水同时可兼施肥,灌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
3 改良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土壤的改良及合理利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应用,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一是土壤改良技术宣传还不到位。需要加大土壤改良技术的宣传,农业部门需要联合水利、林业等部门共同努力,使农民认识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必要性,使改良技术深入人心。二是目前土壤改良主要靠农民自筹资金进行,建议政府部门在土壤改良与合理利用方面多投入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增施有机肥可有效地改良多种障碍土壤,鼓励农民多施用有机肥,对有机肥实行补贴政策。
4 参考文献
[1] 王密.大旱警示:农业节水刻不容缓[N].昆明日报,2010-02-25(T7).
[2] 张金凯.我省节水农业的技术体系与发展思路[J].山西水利科技,2003(4):47-50.
[3] 苏占山.浅论节水灌溉及其技术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394.
葡萄的质量、产量以及它的风格取决于葡萄园的气候、土壤和位置。奥地利有着世界范围内最为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葡萄种植地集中在其国土东部地区,多数位于海拔200米以上。那里阳光照射时间长,夜间气温较低,利于葡萄糖分的储存;年降水量约在400毫米以上;多瑙河可以反射太阳光和调整温度差。奥地利的葡萄种类繁多,大约有75%的葡萄园种植白葡萄,25%种植红葡萄,近年来红葡萄的种植有增多的趋势。
奥地利葡萄种植地
奥地利拥有总面积达500平方千米的葡萄园, 由大约3.2万名葡萄农种植经营,年产2.5亿升葡萄酒。葡萄种植集中在奥地利东部的下奥地利州、布尔根兰州、施泰尔马克州和首都维也纳。
一、 维也纳酒产区
维也纳是世界上惟一一座拥有葡萄种植业的大城市。森林末端的山坡――沿多瑙河边铺展的页岩、碎石、黄土和黏土土壤为新鲜和性格多样的绿维特林纳白葡萄提供了最佳的生长条件。
二、 布尔根兰酒产区
位于奥地利最东边的布尔根兰州是生产红葡萄酒和甜葡萄酒的地方,也是奥地利最大的红葡萄酒产地。 这个地区的别名“蓝弗兰克区”已经显露出该种植区重要的红葡萄品种:87%是蓝弗兰克葡萄。另外,该地区还生产一种特殊的葡萄酒――冰酒,这是全球稀有的珍品。生产这种酒的工艺复杂,而且受天气影响生产年份不固定,每次产量极低。在整个地球上只有奥地利、德国、瑞士、加拿大和中国的部分地区可以生产这个酒种。
三、下奥地利州酒产区
奥地利北部气候温凉,主要酿造世界顶级的白葡萄酒。该州最著名的葡萄种植地是瓦赫奥、美尔克和克雷姆斯之间狭窄的多瑙河谷。在陡峭的原始岩梯地上生长着新鲜清爽的绿维特林纳以及舒爽细致的雷司令葡萄品种。该地区生产的葡萄酒是全球稀有的珍品。
在克雷姆斯谷的葡萄种植地可以找到最正统的土壤:原始岩、黏土和黄土。主要生长香气丰富、果味突出的高贵白葡萄。这里出产的绿维特林纳葡萄酒有它典型的胡椒味。多瑙河的南岸不仅酿造了结构丰盈的白葡萄酒,同样生产富有特色的红葡萄酒,结合了北方的雅致与南方的热情。
四、施泰尔马克酒产区
施泰尔马克州是奥地利最南边、海拔最高的葡萄种植地。其中柯伊茨克村的庄园海拔高度达到560米,是欧洲最高的葡萄种植地。穿过果园和啤酒花田,陡峭的葡萄园如童话中的风景。处于南欧气候影响范围中的绿色丘陵上主要生长的葡萄品种是威尔施雷司令、长相思和霞多内,这里出产的白葡萄酒以其果香和新鲜而世界闻名。当地鳞次栉比的新酒酒店也为徒步旅行者提供了休息和品尝当地特产的好机会。
在西施泰尔马克种植区范围内,值得一游的有从黎古斯特村到艾比斯森林村的秀谐儿葡萄之路。秀谐儿葡萄酒是用蓝威特巴赫葡萄酿制的桃红葡萄酒。因为它极高的酸度,人们不一定“一尝钟情”,只有品尝第二口时,才真正能够适应它的特点而且很容易上瘾。
奥地利沃根庄园
沃根庄园位于东经16°54’,北纬47°58‘,属奥地利中部布尔根兰葡萄种植区,葡萄园占地550万平方米,是奥地利生产干红葡萄酒最大以及最重要的庄园。
这里生长着红葡萄中的高贵品种蓝弗兰克,它们被精心酿制成以味道浓郁、储藏时间长为特色的冰酒和红葡萄酒。此外,这里还有奥地利传统土生土长的葡萄干红蓝茨威格特葡萄,干白类绿维特林纳以及两种国际上常见的干红品种赤霞珠和梅乐。
沃根庄园酿造的蓝弗兰克和馈遗佳酿红葡萄酒呈深红宝石色,具有醇厚悬钩子香味。它们均在新橡木桶中陈化过,一般而言在产出后5年以上饮用最佳,其强烈、浓郁的香味让人迷醉而难忘。沃根庄园绿维特林纳、威尔施雷司令、霞多内和馈遗佳酿干白葡萄酒则色泽金黄,看起来清新活泼,适宜搭配清淡餐,酒龄年轻时饮用为佳。而特殊的冰酒则凭其明媚阳光般的色泽、醇厚的蜂蜜和水果香气给品尝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奥地利葡萄酒法律常识
奥地利的葡萄酒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葡萄酒法律。它规定了对酒进行人为加工的范围,这一基本特点确保了奥地利所生产的葡萄酒的品质。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地基;优选方案
中图分类号:TU44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1.园区概况
西安泾河工业园,位于西安市高陵县泾、渭河两岸之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泾渭分明”之地,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 。原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同志曾这样描述园区的四大优势:一是两河之优—— 一区辖两河(八水绕长安的泾河和渭河),这是很难得的, 是一块很特别的黄金宝地; 二是交通之便—— 作为西安的北大门,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比较便利;三是地域之好——沃野数百里,一马平川 ;四是发展之势—— 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发展势头强劲。
1996 年以来 ,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泾河工业园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已成为高陵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截止目前,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面积22 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 ,天然气 、自来水 、电力 、电信等设施配套完善 ,大型酒店、超市、专业市场、医院、学校等各类社会服务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项目 272 个,合同投资额 210 多亿元,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精细化工及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吸引了陕汽公司、中钢重机公司 、长庆石油勘探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化国际公司、中集集团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入园发展。近年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西安最佳的城市新区和西部装备制造基地
2.地质情况
泾河工业园区地貌属于泾河一级阶地渭河二级阶地,地势平坦。土质结构均匀连续而稳定,一层为耕表土,二层为黑垆土,三层为黄土,四层为古土壤,五层为粉质砂,六层为砾沙,七层为圆砾,八层为粉质粘土。地下水位一般为18—20米左右,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并通过自然蒸发、人工开采以及径流排泄。冻土深度小于0.6米,场地多为Ⅱ自重湿陷性黄土。
3.地基处理方案
泾河工业园区多为工业性建筑物和办公科研类建筑,大都在丙类以上,针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时,按《GB50025-2004》规范第6.1.1条规定,丙类以上建筑应采取措施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故天然地基方案不成立。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建筑物结构特点与荷载情况,一般采用人工地基换填垫层法、灰土挤密桩法进行地基处理或者采用桩基础。强夯法也可使用,由于震动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大,故不建议使用。
4.方案分析对比
人工地基垫层换填法,一般适应基础埋置深度两米左右,垫层厚度4米左右的地基。具有施工工期短、造价低、施工方式简单等特点。灰土挤密桩法,适应各种自重湿陷性黄土土质,既可消除湿陷性,又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在泾河工业园区使用比较广泛,就是造价有点偏高。灰土挤密桩成孔方式分为两种,钻孔法和柴油锤沉管成孔法,回填方式也有两种,可用夹杆锤或重锤分层夯实回填。如果荷载较大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可选用桩基方案,建议先采用素土挤密桩进行处理,然后选用钻孔灌注桩。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