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思维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逻辑推理
推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是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过程。概括地说,推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过程。所谓逻辑推理,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有根有据的思维,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手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展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逻辑推理能力是与数学密切相关的特殊能力,培养这种特殊能力的最终的着眼点,是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首要关键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的推理方法.而其根本途径是通过发掘教材内部的逻辑推理因素,考虑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结合数学来进行,既要做到有意融,叉必须潜移默化。任何离开教材另搞一套的做法都是不必要的。晚离学生实际,片面追求逻辑上的完整、严谨,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也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当然教师首先本身应该研究逻辑学,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充分揭示教材的矛盾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通过设计一系列逐步深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进行思考。
一、在加深对基本概念的透彻理解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中学数学教材从始至终都包含着丰富的逻辑因素,体现了逻辑规律和逻辑形式.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揭示出教材的内在逻辑性,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常常碰到有的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的时候,只重视公式定理的记忆,热衷于难题的求解,却不重视对数学概念的透彻理解,因而常有偷换概念等错误出现。
例如,在求解汽船往返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速度为60千米/小时,逆水速度为30千米/小时,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时,学生错解为平均速度是(30+60)×1/2=45(千米/小时)。这里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把它和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混淆起来了。违反了思维的基本规律,因而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正确的解法是:设两码头相距s公里,则往返一次的距离为2S,顺水用的时间为未小时,逆水时间为S/60小时,故平均速度为V=2S/(S/60+S/30)(千米/小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如能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去理解平均速度,也就可以加深平均速度这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掌握了这一规律也就能强调对这概念的具体理解和使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公理、定理、公式)、推理、论证等都属于思维形式的范畴,这些思维形式都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例如,在设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推导时,先引导学生以特殊的例子103×l02=(10×10×10) ×(10×10)(乘方的意义)=10×10×10×10×l0(乘法的结合律)=105(乘方的意义)。
得出:103×l02=103+2。
然后用同理可得23×24=23+4;(1/2)2×(1/2)4=(1/2)2+4;说明不同的底数有相同的规律再举出a3·a2得a3·a2=a3+2,从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m·an=?,由学生分析并归纳出am·an=am+n从而得到一般地如果m、n都是正整数,那么am·an=am+n,这就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样训练,既使学生搞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又加强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在更正学生练习或作业的错误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含盐12%的盐水4千克,需加人多少克盐,才能达到含盐20%的盐水
解:设需加入戈克盐,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4×12/100+x=202(4+x)×20/100解得:x=0.4克
这个根在检验时,可能不难发现不合题意。如能遵循逻辑思维基本规律,在同一运算过程中,保持同一运算单位,就不会错在单位不统一上,而造成列错方程了。
正确方程应为: 4000×12/100+ x =(4000+ x) ×20/100
从上面解题中可以看出: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最容易忽略单位的统一而列错了方程。如果你能运用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检查一下你所列出的方程,就可能会发现问题,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方程。因此,在更正学生的练习或作业时,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逻辑推理迅速、准确的解答问题,论证自己的论断,以及严谨而前后一贯地叙述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逻辑推理能力,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它在能力培养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认识真理,使他们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尤其是在初中起点年级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摘 要】以计算思维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仅改变教学设计不能达到计算思维训练的目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整合。本文提出了以计算思维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六个难点,给出了基本的解决思路。从管理层面入手,改变课堂教学整体结构,改革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优化教学的设备、环境和教材,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思想,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计算思维;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1-0082-04
仅从字面上看,计算思维似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计算思维一直被局限于人工智能领域,直到2006年美国学者周以真发表了“计算思维”一文,才将计算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自此国内外学者开始试图将计算思维融入教育、产品与系统开发中,计算机学界也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要以计算思维改变计算机教学现状。查阅文献不难发现,目前以计算思维为主导的教学研究内容,最多的还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软件课程教学方面。究其原因,不外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陷入困境,希望尽快找到前景光明之路;计算机软件教学本身就含有较多的算法内容,课程和计算关系更为密切。若将计算思维作为学科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则应将其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当然也不能例外。本文是对计算机硬件教学应用计算思维的探索,希望能将计算思维体现在所有计算机课程中,形成计算思维帮助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完整过程链。
计算思维的内涵解读
在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第一次正式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11月,教育部把与计算思维有关的课程改革课题纳入教育部研究项目。可以说,目前计算思维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地位、影响等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更有待于深入研究。
有人简单地将计算思维说成是计算机、软件和计算相关学科中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模式;有人将其提高为运用计算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也有人将计算思维看作是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之外的第三大思维。在美国学界,较为统一的“计算思维”定义是:“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把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表述成为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形式的思维过程”。
从以上种种说法中我们至少可以解读出计算思维有以下几层含义。
(1)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利用计算科学的概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想贯穿始终。
(2)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按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计算思维对解决问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它是提升理工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抽象、严谨的思维训练,能够形成符合现代科技工程领域工作需要的思维模式,有效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究竟是否需要在所有的计算机学科推行,关键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算思维是否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或是教学内容能否设计成适应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块;二是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是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硬件学科的影响
正是因为计算思维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所以势必影响计算机所有学科。计算思维对计算机硬件学科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计算机硬件是完成计算的基础,所有以计算思维形成的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都要借助硬件平台最终实现,若能从开始专业学习阶段就以计算思维理解硬件平台,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利用硬件平台解决应用问题的实际算法。
二是计算机硬件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若在专业基础课上没有形成计算思维的基本工作模式,势必造成思维过程连续性断裂。既没有形成硬件课程学习的计算思维,不利于后续专业课学习,也没有形成计算思维的训练连续性,不利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计算思维与产品开发和系统设计密切关联,而计算机硬件课程就是电子产品开发和电子系统设计的基础,因此计算思维必将成为统领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的核心。
因此,尽快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环境,是解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系统解决计算思维帮助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应该注意的是:将计算思维作为培养专业能力的目标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教学设计改革,而应是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改革,是内容全面、过程连续、手段完善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计算思维开发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
如何将计算思维有机融入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应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计算思维进行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计算思维进行问题求解或系统设计的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分析问题、找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第一学习过程。以完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为深入学习过程。最后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拔高,争取做到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寻找突破问题难点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技术方法。因此,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完全符合已有的硬件课程的教学过程。在完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拓展,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也多有尝试,但是没有那么完整和系统。
以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把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适合课堂教学的任务,由此引出教学改革的第一个难点——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问题。若实际教学内容能够拆成满足课堂教学时长的任务,一切好说。但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学习问题求解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延伸”。若要认真完成这样一个过程,两个学时似乎很难达到目的,所以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不只是教师的问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理解和密切配合。只有教学管理层理解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长的关系,支持配合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教师才有更多的教学设计自主权。
(1)任务拆分。将完整的教学内容拆分成有机衔接的若干个任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拆分任务需要考虑完成全部内容的教学时长。
(2)提出问题。具体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准确刻画出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内容,可以是“做一个举重裁决电子表决器”的直接任务式,可以是“增加内存芯片时片间线路如何连接”的疑问引导式,还可以展示电子产品实物下达具体任务。不论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关键是能够正确表述问题的实质,便于学生后续分析、分解任务并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3)分析问题。面对具体的任务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何引导或便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解决方案,是教学改革的第二个难点。教师放和收的尺度不好把握,收放失当会影响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课程前期多收少放,后期少收多放。
(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训练计算思维的关键,以前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基础,系统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是教学中的麻烦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想、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才是关键。按照问题解决方案去做总会有两种结果,顺利完成和不能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必然的循环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5)问题延伸。最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内容是最后学习环节的解决问题方法延伸,这也是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难点,此时会面临许多要破解的难题。如:拆分出来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延伸的余地、学生有没有延伸学习的能力、学生需要借助哪些知识或工具延伸学习、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延伸学习、是否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等。
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课堂教学方法
既然将计算思维作为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和内容就应区别于过去传统的教法,因此,我们认为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引领、案例教学法。教师要从过去的单一讲授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教会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任务的辅导者。教师需要提出具体任务,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在师生、生生充分讨论后,总结、概括地提出合理的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讲解完成基本任务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用多种方法或思路完成任务。学生需要理解任务,分析、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思路,掌握完成任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自己动手尝试完成任务和以多种方法完成任务。
(1)课堂角色任务转换。教学双方的角色任务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第四个难点,只有双方都能适应角色任务转变,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教师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使教学难度增加,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课堂,而是进度、方法、内容不一的多个个体,这对教师的掌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完成任务的转变使学习难度增大,认真听讲成为对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不但要听得懂还要做得出,更要学会以多种方法和思路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环境的要求。满足教学要求的环境是教学改革的第五个难点,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环境的要求更高。对于计算机硬件教学来说,不只需要实验场地、实验设备,还要大量的实验材料,教学成本与传统教学不能同日而语,学校的教育成本投入必然加大。
(3)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提出恰当的教学任务是第一要务,任务过难、过易、偏离学习主题,都很难正常进行后续教学。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实际已经简单圈定了基本的知识范围,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时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和铺垫,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辅导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期,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拓展的基本思路,随着拓展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完全下放自主权,由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任务拓展。对于有创新特色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总结、褒奖,达到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开发基于计算思维课堂模式的教材
作为辅助教学的教材,首先应该有适应计算思维课堂教学的模式,其次是有满足计算思维学习的内容,这两个条件限制必然使教材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有别于传统教材。教材形式如何改变,改变后的结构形式和内容能否被师生接受是教学改革的第六个难点。
(1)教材结构形式。教材结构与教学相适应是对结构形式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章节形式,而应该以适应教学的任务为独立单元,以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为连续过程,以具体案例任务为目标,以知识、技能拓展为结束的一个完整体系。以下是以任务为教学单元的典型教材结构形式:
> 任务
> 任务解决方案
> 任务知识
> 任务工作提示
> 任务拓展基础
其先后次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如明确任务以后,带着任务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再去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案;也可以先提出任务的解决方案,根据工作思路学习所用知识,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再动手解决问题。
(2)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与结构形式相适应也是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由于基于计算思维是在传统“逻辑教、逻辑学”基础上的延伸,并不能改变知识间的逻辑结构,提出符合知识技能逻辑关系的任务也是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第一,任务不能改变知识链的逻辑关系,要适应“逻辑教、逻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本质。第二,要达到学做合一,实现“逻辑做”的动手训练。第三,局部知识完整,能满足拓展创新的“逻辑”需要。教材的重要作用是辅助学习,给出完整解决问题的具体工作过程提示,是帮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思路的要求。学生按教材要求动手完成任务,只是计算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学生自己提出同一问题新的解决方案或找出同一方案可以解决的不同问题,才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所以教材任务的最后部分应该是帮助任务拓展的提示性信息,可以是专业的
参考文献和网站信息,可以是具体的实用性产品说明,也可以是同类任务的列表。
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硬件教学是必然趋势,计算思维也必将改变计算机硬件教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因此,研究在计算思维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简单认为改变教学方法即可以实现计算思维训练的想法不现实也不可行,只有从管理、方法、手段、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一体化改革,才能够在教学中贯彻计算思维的训练思想,真正培养具有计算思维基础、具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of ACM,2006,49(3):33-35.
[2]李晓明,蒋宗礼,王志英等.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5):1.
[3]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一、延时性评价的依据及意义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以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延时评价无论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还是采用书面评价的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延时性评价的依据
(1)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彰显延时性评价的科学性。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整结构,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实现表现过程的飞跃或质变,其思维基本过程日益完善,思维品质上的个体差异也随之明显表现。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都有获得别人赞扬的愿望。在正常情况下,新颖独特的见解往往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期。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法研究中指出,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该在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时,进行“主讲”与“听众”角色的转换,灵活地运用“优秀、真棒、进步”等鼓励性语言,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推进思维,及时给他们“指点迷津”,开拓其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大胆想象,相互启发,从而集思广益,产生更多的创造灵感,培养创新思维。
(2)小学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为延时性评价提供依据。1)营造自由而安全的学习氛围需要延时评价。延时评价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减少了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避免了对儿童的独特想法的批评和挑剔,消除了儿童受批判的顾虑,他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热情随之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潜能也易得到开发。2)凸显学生个性需要延时评价。延时评价的应用就是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使这些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动态过程中有机会阐述自己闪烁着个性亮点的奇思异想,主动释放自己的创新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接受、宽容不同个性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有学习和思索的时间和空间。
2.延时性评价的意义
(1)延时评价是现代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延时性评价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倡导的“智力激励法”的一条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在产生各种设想的过程中,暂时不要对设想进行评论,以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缓、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有限的时间提出数量众多的创造性设想。现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知识和本领,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乐趣和主动学习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心理,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深入探究,畅所欲言,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
(2)延时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上,课堂上多开展“大拇指”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提问或者回答留有余地,把最具思考性的地方留给学生去感悟,引导学生在事实、证据和解释之间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结论和假设之间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推动探究向纵深发展。
(3)延时评价是创新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正处在训练思维、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化发展最突出的时期,教师就是学生课堂中的“引路人”,方向的“指引者”。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对”与“不对”的评判,这会打断学生的思维,干扰学生思考的方向,对其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越早,给学生的思维框框也就越多,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就难自由表达出来,而延时评价可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应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鼓励学生间开展互动。
二、运用延时评价的一些基本要求
1.提高自主探索能力是延时评价的基本要求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法研究中提出,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人的思维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老师决不应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发现的,老师决不要暗示。过早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将导致学生放弃主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形成被动接纳知识的学习习惯。延时评价的适当运用,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2.创新猜想是延时评价的关键环节
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静下心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随之大大提高,潜能也得到了挖掘。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发展思维,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澄清认识上的偏差,形成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独立思考、说出自己见解的勇气。
3.发现错误是提高延时评价质量的“试金石”
一是发生错误的必然性,要求我们教师要认识和理解错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其不可能不发生错误,我们再不能视错误为“洪水猛兽”,而应该正视错误,把错误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认识到错误也有其价值,且不可马上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提出尖锐的批评,而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二是当学生的思维方法有误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错就错,让学生去认真分析其中的道理。要善于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循序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找到正确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自信。
三、运用延时评价的时机
1.当学生的想法漫无边际或出现意外时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有的学生的思维会让大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非常古怪的想法,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这是小学生的思维不成熟的缘故,此时教师一定不要大惊小怪,要认识到这不是“捣乱”或“无知”,要运用延时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时常会有意外发生,教师要善于利用意外,放手让学生分析,也许这“意外”就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2.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发生错误或出现分歧时
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感悟,学生的理解有时会大相径庭,对于学生的发言或争论应该采用延时评价,不能轻易草率地做出终结性评价,否则会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当学生理解或回答错误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放手对学生进行再刺激、再尝试,让学生自己在犯错、知错、防错的良性反应中建构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3.当课堂上遇到不同声音时
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的一些观点,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意料,让教师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不能作出即时的评价。这时只能采用延时性评价,既能避免尴尬,又能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
四、运用延时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生不是从属者,而是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才能还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健康向上的空间。
2.正确引导
延时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绝不是放任学生。要突出这个中心,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事实上,不可能完全任凭学生去盲目探索而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留给学生思考空间的同时,提供帮助、指导也是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有机地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即时评价是延时评价的开始和基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适时运用延时评价,能避免“即时评价”中赞赏多于引导、情境多于过程、封闭多于开放等诸多弊端,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出精彩的课堂。
3.注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