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价值链;竞争情报模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49-01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在这些国家中的大企业已经在用非常复杂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竞争情报工作,而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企业,因为它们试图通过竞争情报来获得另一种企业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建立在规模和实力上之,更多的是通过对环境的快速响应、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来体现的。

一、纺织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价值链概念是波特(Po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的,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即价值链,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产业价值体系中。目前,国内纺织业价值链理论研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集中于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纺织业的升级问题。

杨宏翔、张乐才(2010)指出,从我国纺织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产业升级,为此应建立满足全球质量、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各种标准认证体系,并分析了升级战略和升级路径。李陵申、祝秀森(2009)认为国家价值链理论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种新兴范式,而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使劳动者能够更体面劳动,产业转移则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二者正是国家价值链下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竞争情报模式研究综述

包昌火、谢新洲等人(2002)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和特点来决定何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Is)模式,作为实现企业战略和功能服务的CIS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的CIS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等。陈漫红(2004)把数据仓库引入竞争情报业务,阐述了竞争情报新模式下的工作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见,竞争情报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以包昌火研究员等人提出的竞争情报部门的组织模式为代表,分别对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这四种典型的模式进行优缺点及适用性作对比研究。根据Fold&comPany的观点,没有哪两家企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报系统和工作模式,不可能任何企业都适用。

三、纺织业竞争情报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CI的理论方法、情报系统建设和服务模式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cI的理论方法不仅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等竞争活动,而且还被应用到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行业规章管理等实践中,在增强国家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竞争情报研究内容从主要以竞争环境、发展状况、政策等宏观内容为主,逐渐到现在有目标明确的客户竞争对手为研究内容的转变,包括制药医疗行业、通信行业、钢铁行业等都已经开展竞争情报实践活动。关于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为匮乏,邱珍妮(2008)将技术竞争情报与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结合起来,针对纺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内竞争加剧的现状,借助技术竞争情报,提出构建技术竞争情报体系的设想,以帮助纺织企业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纺织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以上对纺织业价值链到纺织业竞争情报的全面、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国内学者对纺织业价值链和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侧重于文字的论述、理论的剖析和定性的演绎,逻辑性很强,但是实用性相对较差,缺乏实证支持。然而,竞争情报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而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充分发挥竞争情报在纺织业中的应用价值,引入价值链分析理论作为工具,通过建立纺织业的竞争情报模式,为纺织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预警、决策支持和学习的目标。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会给纺织业竞争情报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四、研究意义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2篇

(福建省长乐市委党校,福建长乐350200)

[摘要]纺织业是福建长乐发展最早、成熟最快的传统行业。并且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一直倡导的是快速扩张战略,拓宽行业领域,延伸产业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长乐纺织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摸索出创新发展之路。本文结合长乐纺织业现状,为其摸索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长乐纺织业;现状;趋势;创新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35

1前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乐纺织业已经形成了化纤、纺纱、针织、染整、服装五大产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纺机配套、工艺研发等特色产业。但总体来说,产业链不够完善,产品附加值不高,发达国家及国内经编发达地区仍把握着能获取高额利润的原料研发、产品设计、品牌运作以及产品的终端市场。究其原因,主要需要企业以新型纤维和高性能原料开发为龙头,提升后道产品价值,不断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依靠先进的加工技术,通过有效的品牌运作和产业化运作,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控制着产品的研发方向。

2长乐纺织业发展现状

长乐市纺织业是当前国内纺织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最快的地区之一。长乐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长乐金峰镇和松下镇分别是“中国经编名镇”和“中国花边名镇”。也是福建省重点打造的12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之一和纺织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区。目前长乐已形成了集化纤、纺纱、针织、染整、服装、纺机等行业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2013年,全市共有各类纺织企业1053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实现工业产值1140亿元,占全市的6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3家,工业产值1079亿元。在全国30个纺织产业集群中排名第六。目前,长乐纺织业化锦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锦纶生产基地;以经编、纬编为主的织造业生产的面料、花边产品约占全国市场1/5份额。

3长乐纺织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长乐市纺织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凸显的局限和瓶颈却一直困扰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尽管长乐纺织业基础雄厚,但缺乏一个对全国有影响的市场作为商贸平台,“有厂无市”。这种现象造成了本地纺织品的原料、生产和销售多了许多环节,既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又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长乐纺织虽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纺织行业规模,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服装产业也未形成规模经济。据统计2013年,全市40多家生产企业的服装产值尚不及一家知名的服装生产企业的产值,并且产品的主要定位低端市场、有的从事贴牌生产,没有形成一家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企业,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长乐市纺织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约所带来的影响更为突出。

最后,长乐市作为“草根经济”的发祥地之一,并没有跟随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草根经济所具有的体轻、量众、分布散的特点,则成为了长乐纺织业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长乐市纺织业必须要转变单一的劳动密集型方式,应当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企业也要加强推动纺织产业的差别化生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来提高长乐纺织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转型期长乐发展的措施

4.1科技创新

(1)多方合作,共建纺织设备创新。纺织成套装备研发和供应服务方面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是纺织业振兴的重要基础。在重点攻关纺织行业关键主机的基础上,要对棉纺生产流程中清花、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络筒等工序的设备进行全流程优化,并进一步向棉纺成套设备车间生产网络管理方向发展。

自主创新打造优秀民族品牌正是由于具备纺织装备制造业领军者的意识,长乐纺织企业要致力于国产纺织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整合内部科技资源,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等方式,来逐步建立起一个与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开放、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发挥优势,自主创新装配。长乐纺织企业要依托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研发力量,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着眼于企业和行业未来发展,开展高档高速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的技术升级和研究开发工作,重点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和在纺织机械应用。例如,致力于纺机的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研究,并通过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来提高国产剑杆织机的档次和技术水平。通过深度开发和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在线技术来提升产品技术性能,使织机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2品牌创新

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引导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开拓新市场,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自主创新,实现设备、技术、工艺及产品升级上档是长乐纺织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抓好长乐市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完善的长乐纺织网,进一步完善设计、研发、检测、融资、展示、培训等综合服务功能。

(2)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污染专项治理,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和监测,开展节水、节能活动,落实治污、减排措施,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以上。

(3)提高产品功能性。经过2009年“寒冬”的洗礼,长乐市纺织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走“品牌+功能”这一路线,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否则将被市场彻底淘汰。

4.3人才创新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自主创新的决定因素是各种人才,尤其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与人才团队。因此,要围绕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注重引进支柱产业、重点学科、重大建设项目所需的各类人才。人才引进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采用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引进人才可以采取调动、短期聘用、借用、兼职,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入股、承包经济以及经营管理、项目咨询、企业顾问等多种形式,来去自由,开放宽松。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创新人才,在积极引进的同时,应当立足于自己培养。事实上,继续教育培训投入是提高人才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一环,继续教育培训对提高整体人才的创新素质、储备创新人才、带动未来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继续教育培训投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同时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承认人才的价值,尊重人才的创造。要解放思想,敢于摆脱“误区”、探索“盲区”、突破“禁区”,打破传统的仅以学历、职称评价人才的观念,不拘一格选拔创新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让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新思想更加活跃、智慧力量充分迸发,以思想的大解放、机制的再创新、环境的再优化,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5结论

总的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纺织产业,最为关键的是要转变观念。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型纺织产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且还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尤其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行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参考文献:

[1]马端山.“异军突起”的长乐纺织产业[J].福建质量管理,2010(6):34-35.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3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世界各国纺织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及困境。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于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优质的自然资源的运用,同时强化产业品牌,推进产品升级优化,运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本文主要对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采取的措施作出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纺织经济 纺织业 品牌建设 地域优势

一、前言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品加工生产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地区对于纺织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同时,纺织经济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中占有的比重也很大,与其他同类型的纺织生产企业比起来,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业原料来源广、运输路程短,这也自然就降低了成本。然而,由于世界纺织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纺织行业中存在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长三角地区仅仅凭借自然条件的优势已经很难在纺织市场中继续占据有利地位了。由于长三角地区的一些纺织企业中存在技术含量低、工艺设备落后、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等缺点,这就使得这些企业处于面临淘汰的边缘,同时也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了解外面的经济形势,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制定出切实可行、适合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

二、当前传统的纺织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自然因素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纺织单位数量很多,市场运行不够规范合理,同时一些小的企业没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这就使得这些企业在同行业中面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大。概括起来,总的原因有:第一,纺织也发展缺乏足够的推动力,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及时的研发出新产品导致产品种类单一,同时,研发力度不够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增长缓慢。此外,由于纺织品的扩散面不够,出口额减小,就导致某一区域内的纺织企业相互之间争夺市场份额,竞争变得更为激烈;第二,一个区域内的纺织企业数量多,导致竞争的激烈程度更为突出。据政府有关部门统计得出,以苏北的一个地级市为例,该市2013年有大约4715家纺织生产企业。通过分析该地区的纺织企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该区域的纺织业主要有服装业、棉纺业、家用纺织品业、针织业、产业用纺织品业等,其中以服装业为最多,占到了整个纺织业的34.18%,棉纺业最少,为9.67%。在一个多数企业都不具有先进生产技术而企业数量又较多的区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很多方面的竞争,这样极为严重的竞争力度对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第三,多数纺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都差不多,没有显著的区别,使得企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通过研究发现,纺织企业的产品主要是没有太多技术要求的服装业,而这些企业在服装生产上也没有品牌服装的生产,在成本低逐渐不能成为主要优势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盈利也都有所减少,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第四,一些企业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注重企业的技术、设备方面的提高。企业的经营者也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使得该区域的纺织生产市场逐渐不景气,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量堆积,很多企业都开始削价竞销。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企业当前需要做到工作有:提高自主品牌意识,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强化企业的生产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研发力度以及广告宣传,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范围。另外,由于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对于该区域的纺织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长三角区域纺织企业还要在当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改进技术、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开贸易壁垒,扩大产品出口额,有效运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以及国内外纺织市场需求的扩大等有利条件,开拓出这一区域纺织产品的新市场。

三、纺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破解困境时需采取的办法

企业在提高竞争力时,要综合考虑到自身的长处,采取恰当的措施,从而使得企业在同领域内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一般来说,一个企业一旦在某方面具备了竞争力之后,必然会得到行业内其他竞争企业的注意。竞争对手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旦竞争对手采取比本企业更加有效的措施,就会降低企业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优势。所以,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企业经营管理在进行企业内部谋划时,应该综合考虑到下面几个因素:

(1)尽可能地用好劳动力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企业运用身边得天独厚的自然原料资源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借助国家对于长三角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纺织业出现的各种新技术,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升级一些比较落后的产品,在多方面提高竞争力。

(2)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打破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局面

面对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企业管理者要勇于打破僵局,培养顾全大局的胆识及能力。在寻求可替代原料、产品升级、企业转型发展、创新自主品牌方面,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3)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发展中要考虑到劳动力的成本上升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是否具有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然而近年来随着劳工工资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在逐年增加,企业的经营者要能够化解来自这方面的压力,尽可能的提高企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与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提高生产技术,增加企业效益。

四、关于加快长三角区域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十二五”是我国纺织业的转型期,区域纺织业的发展目标是以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作为支撑,以不断推进产品的高端化、高质量化作为着力点,加快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1)充分发挥企业原有的优势,将企业不断做大

长三角地区由于种植了大量的优质棉花,每年都可以供应大量的纯天然纺织用棉。长三角地区还具备发达的交通,并且沿海具有国际港口,出口或者是内销都很方便,目前的发展重点是具备高附加值的衣服、家饰以及高科技的纺织品。当前我国的消费正处于转型期,消费方式也逐渐多元化,价格虚高的百货业和运行成本低的专业市场并存。同质产品的产异化主要是对于不同原料的使用,棉纺织业除了要生产现有产品外,还要加强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不断提高产品的优势。

(2)运用好地域优势,发展新型产业

长三角地区除了具备优质的棉花原料外,还具有玉米、海藻、汉麻以及虾蟹类甲壳动物,这些可以进行生物质纤维的开发运用。企业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些生物以及海洋资源,不断的加强对于生物质纤维的发展,同时还需要抓住当中的某个极具产业特色的产品,并加大研发力度,大量生产,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起纺织研究机构服务平台

纺织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渐注重产业化、高科技化,同时世界各地的纺织企业都在不断开拓新的纺织纤维产品,研发新的生产加工技术。我们应该适应潮流,建起相应的纺织研发机构,培养或引进优秀的技术员工,掌握世界纺织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运用便捷的网络技术建立起纺织业服务平台,并结合新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模式来提高企业的运行管理效益。

(4)充分发掘潜力,提高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

从1990年开始,世界范围内有三大高科技纤维,也就是碳纤维、芳纶及高强度聚乙烯纤维。长三角地区由于具有充足的原料,在这方面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碳纤维作为增强性的材料,与树脂、陶瓷、金属以及混凝土等混合,构成复合材料可以很好的将二者材料的优点结合起来,提高材料性能,其用途十分广泛。高强度聚乙烯纤维具有分子量高、结晶度高的优点,它是所有纤维中强度最大的,同时还具有耐化学腐蚀、抗紫外照射以及很好的韧性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国防装备上,如防弹衣、防弹头盔、装甲车、高性能低质量坦克防切割手套等,此外在航空航天中、海洋捕捞中也有所应用。国际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使得过滤材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我国正进入到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里,将会成为世界上过滤市场增加最快的地区,在制药、钢铁、水泥、冶金、石油化工、环保等领域中,对于过滤材料的需求量都很大。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优质资源,抓住时展机遇,努力开发过滤材料生产中的新工艺、新产品,并不断提高过滤产品质量,从而满足工业领域对于过滤材料的要求。

(5)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纺织业

依据联合国对于纺织业作出的预测,2050年全球的纺织纤维加工量会增加到25300万吨,较目前来看,数量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其中产业用纺织品会代替服装业,占到总量的67.4%。因此,长三角地区需要不断调整纺织业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同时还要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运用好国家对于沿海地区开发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机遇,提高纺织业的发展水平。

(6)以品牌建设为主导,提高地域优势

纺织业要想做大做强,就需要通过提高产品的品牌效应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运用好特色品牌效应。品牌建设就需要企业在生产中要求真务实,也就是要严格把握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创新能力。质量不是几个简单的物理指标,而是一个概括性的范畴,主要包括性能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功能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重新定位。在今后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机会成本的降低,对市场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定位,运用好产品特点,同时站在一个新的视野上,全面推进纺织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洋.规范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J].对外经贸实务,2007(05)50-53.

[2] 刘 洋.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业影响和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8(03)62-65.

[3] 张少兵.长三角纺织服装业发展透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华东经济管理,2008(03)18-21.

[4] 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谭洪波.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三角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45-50.

[5] 唐少思,王 莉.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现状和对比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7)42-45.

[6] 葛 扬,韦 帆.日本东海地区和我国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类比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7.

作者简介: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纺织业近几年来出现了大幅衰退。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纺织业衰退的国际传导渠道,以便认清哪些国际因素会影响我国产业的衰退,并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以加强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衰退 国际传导 纺织业

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这与全球信用危机以及美国、欧盟经济增长减缓的趋势一致,将对我国纺织业带来冲击。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以及中国纺织品输欧解除设限,都宣告着重大的改变。受美国经济走缓的影响,企业销售将出现衰退现象。而由于美、欧实施新的贸易壁垒,因此全球纺织业采购出现大幅变更。另外,针对纺织服装制品的配额制度已经结束,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制度的这一变化是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最新挑战,既有希望和机遇,也有极大风险。

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

2004―2008年中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占6.2%,2005年占6.8%左右,2006年上升到7.3%,2007年上升到8.0%,2008年达到8.1%。据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有13万家,从纺织产品的原材料产地到生产企业,再到销售区域,上下游产业链所涉及到的从业人口总数大约为1.7亿人。

(一)出口增速明显下降

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回落8.8个百分点.亏损面达20.4%,利润同比减少1.77%,职工净减13.57万人,出口减少11.13%个配点。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713.32亿美元,同比下降9.65%。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出货值同比下降3.23%,而规模以下企业则下降了22.28%。由于出口受阻生产下降,内销压力加大,价格下滑,使2/3左右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全行业规模以上51713户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496亿元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亏损面达23.46%,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18%,全行业利润总额-0.14%,职工同比减少16万人。

(二)纺织品内销比重逐年上升

2003-2007年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纺织品批发零售总额也在稳步提升。2002年,中国纺织品内销比重大约66%,2003年基本与2002年持平,从2004年开始,内销比重不断扩大,2007年内销比重高达75%。近几年纺织品内销比重的逐年上升也说明了中国纺织品出口越来越困难,使得大量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转向以内销为主。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纺织品内销市场的竞争在加剧。

(三)大量企业面临亏损和倒闭

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受到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已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2008年,国内众多纺织企业纷纷限入关车、停产、倒闭的困境,大批纺织工人的基本生活失去了保障。纺织行业已经到了“10年以来最为艰难”的关口。如:2008年1-2月在浙江省7792家纺织企业中,有2368家发生亏损;2008年4月,山东樱花集团因资不抵债,被如意集团收购;2008年6月,郑州国棉因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卖地求生;2008年9月,郑州三大国有纺织企业因经营困难而整体转让。

我国纺织业衰退的国际传导渠道分析

(一)金融传导渠道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然而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是根本性的。纺织服装产品长期位居我国出口商品第一把交椅。到2007年,纺织服装产品贸易顺差额仍然高于整个外贸顺差额。纺织行业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行业,行业出口依存度高达50%。但纺织品出口多数是建立在劳动力成本和价格优势之上的,利润率不高。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1月开始,到2009年12月短短五年的时间,汇率从1∶8.2765升到1∶6.8279,升值幅度接近20%,这中间已经历经数十次创新了。如果推测成立的话,受汇率的影响,纺织业销售利润已经下降了20%-60%。

(二)贸易传导渠道

中美的贸易结构决定美国的暂时衰退不会严重影响中国出口。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则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弹性小,其需求量不会因美国衰退而迅速减少。美国收入下降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效应,二是替代效应。就收入效应而言,无疑会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而就替代效应而言,收入减少了,美国消费者会放弃高价高档商品,而增加对低价低档产品的需求,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反而会上升。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就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程度不能很深,否则对一切产品的需求都会降低。从实际效果上看,人民币的升值已经持续了几年,越来越接近美国人心理价位,美国对中国产品需求量变动也就越来越大,这样就导致了美国对中国出口需求下降,对中国这样一个对外依存度很高的经济体来说,这种打击是很严重的。

(三)预期传导渠道

首先,与我国居民惯于储蓄不同,发达国家的居民惯有的是一种无储蓄消费理念。在经历了此次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并因投资失败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后,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信心受到了严重冲击,对于信贷消费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产生了不信任感,开始倾向于改变消费习惯,适当增加储蓄。储蓄相对增加必然会造成消费性支出相对减少,必然会引发市场需求减弱。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数据,2008年8月,美国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总额同比仅增长0.1%,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1%,储蓄所占比重却提高了1.4倍。其次,失业人口迅速增加造成居民收入增长的减速,消费增长也就相应的失去基础动力。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8年8月,美国失业率高达6.1%,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仅增长0.3%,也创下2000年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另外,金融危机引发美国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紧缩,习惯了信贷消费的美国居民消费资金来源紧张,消费增长缺少了重要的支撑。因此,作为我国出口创汇支柱行业的纺织业必定深受其影响。

(四)政策传导渠道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强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的一揽子建议,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与前任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对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愈发频繁。2009年,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际贸易署共发起34起反倾销及反补贴调查,远高于2008年的19起。其中,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调查约占1/3。此外,日本也于日前调整了反倾销裁定条件,准备开始挥舞反倾销大棒,经产省针对来自国外的不正当廉价进口产品,放宽申请反倾销调查的条件,以便于受侵害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受理并及时立案调查,采取反倾销特别关税措施。

我国纺织商会最近对200家大型纺织出口企业调查显示,2010年上半年这些企业出口订单均下降20%至30%。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不断升级。2010年一季度,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召回通报涉及我国纺织服装类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近两成。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经成为正在复苏过程中的中国外贸最大的威胁。

(五)其他渠道

自2008年美元升值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大幅度下跌,纺织行业中,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化纤原料及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如国内聚酯PTA均价在2008年6月底时还在9600元/吨左右,到9月底已经降至 7200元/吨,涤纶短纤均价也随之由6月底的11900元/吨降至9月的约10000元/吨,降幅超过15%。产品的大幅降价使化纤企业的库存产品和原料采购订单遭受巨额亏损。同时,化纤产品价格因原料大幅波动而大幅下降,引发化纤企业对库存产品的恐慌,使得市场上出现了轮番降价销售的现象,造成了竞争秩序的混乱。

重振我国纺织业的应对策略

(一)国内方面

进一步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中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创新品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服务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降低成本。首先,中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以寻求大规模的生产定制。其次,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以形成“航母”,使很多企业互相依托、共同发展,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力。第三,必须建立起先进、高效、稳定的行业信息网络,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开发纺织ERP软件、CIMS软件和多种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及交易规则。全面做好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依靠信息技术抢占国际市场。

(二)国际方面

开辟多元化市场和分享优惠贸易政策。其一可通过整合国内市场,在采购、生产、运输上获取巨大成本优势进军国际市场;其二可利用股权关系建起国内企业与著名企业的纽带,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其三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可以采用收购和兼并的方式在国外适宜地点投资办厂,这样既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又能与当地相关企业形成利益同盟,减少贸易磨擦等。

应自觉遵守法制,诚信经营。当今社会责任标准和生态环保标准将成为阻碍我国纺织服务出口的主要壁垒之一。为此,中国纺织业在国际贸易中,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劳动法规,切实维护工人权益。二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三要建立严格的质控机制,增强“绿色”环保意识,主动推行生态环保认证,坚持国际认可的标准,与国际化接轨。四要建立诚信的服务机制。处处做到讲效率,讲规则,讲信誉,方能赢天下。

应积极开展纺织行业外交,提高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与国际同业竞争者、合作者、相关产业、客户和消费者、社会团体、经济与政治组织及个人的沟通、交流与互信,消除和避免因误解而造成的冲突与隔阂,提升国际形象,树立强国地位,打造中国纺织国家品牌,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整体美誉,构造有序的产业体系,保证中国纺织业在经济全球贸易一体化时代能够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8(8)

2.魏琴.试论当前制约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6)

3.顾庆良,虞冰清.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工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2008-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9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第5篇

伴随着2005年后配额时代的到来, 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利润空间变得狭小。作为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的中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日益成熟的技术保护、完备有序的政府管理,繁杂严格的标准认证,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的对外出口,打破了我国纺织品长期以来用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趋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纺织企业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纺织业在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几点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业、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ost-quota era, the competition of international textile market becomes more fierce, and less profit margin existing. As a country with large textile exportation, developed country’s maturing technical protection, complete and ordered government management, numerous and diverse standard and strict authentication, has an serious affect on our country’s textile exportation and broke the situation that we take advantage of price strategy. If to change this trend,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exporters should fight together.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the features of TB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trade. Meanwhile,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ward TBT in the textile trade.

KEYWORDS:  TBT,  textile,  solu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一、本文主要思路 2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3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3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4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5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5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6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8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8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8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11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11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2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2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13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5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5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以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逐步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产品面临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行业是我国的出口创汇大户,虽然2009年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但更多“绿色贸易壁垒”却滋生开来。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在2009年全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中,涉及到纺织和皮革技术类通报24条,涉及服装工业类通报7条。可以说,纺服行业2009年的技术性贸易环境,在经历上半年的“寂静”后,下半年的通报数量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2009年也出现了多次补遗细则、向家用品延伸、共同体的联动效应和消费安全登记等种种新形势。2009年下半年涉及纺织行业通报条数与上半年相比增长38.462%,具体到纺织类通报条数下半年与上半年持平,而服装类通报却增长500%。这主要是上半年服装方面的通报相对沉静,仅以色列的一条关于缝纫机的通报,而下半年我国、韩国、肯尼亚在服装相关领域都纷纷发出了TBT通报。

与前几年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此次矛头直指中国。据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仍有23783.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服装业进出口2037.5亿美元,增长7.3%,出口1852.2亿美元,增长8.2%。但是从出口地区来看,除了对欧盟出口仍然有一定增长,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均未出现增长,对香港地区的出口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除了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仅2008年,我国共收到TBT通报1470条,同比增长了21.59%,其中涉及纺织和皮革技术类39条、服装工业类14条,分别增长了30%和7.69%,反映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逐步加大。

    要真正实现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效的增长,关键在于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尤其是当前流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和主要特点,对我国纺织业和技术竞争力的影响,并研究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对我国纺织出口贸易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能够促使我国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掌握国外运用国际公共规则设置贸易壁垒的技巧,避免出口产品在国外无端碰壁,遭受歧视性待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进出口贸易损失,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本文主要思路

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特点和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和WTO规则,探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纺织品企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已经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 的全过程,有的是普遍性的,有些是专门针对中国特定产品设计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相对较低;许多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我国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体系不完整,没有建立统一的部门协调机制;行业组织发挥的作用很小。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拟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表现形式,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何在,对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影响有哪些,国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采取合理的贸易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三,如何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大层面提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与建议,如何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生产大国

    纺织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也是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19461.64亿元,同比增长22.99%;就业人数2362万人,同比增加2.51%;完成出口111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6%,贸易顺差达992.55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710.75亿元,同比增长37.79%(表2—1)。

表2—1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工业主要几项指标

 2007年前三季度 同比增

纺织工业增加值(亿元) 19461.64 +22.99%

纺织工业利润(亿元) 710.75 +37.79%

纺织工业就业人数(万人) 2362 +2.51%

纺织工业出口金额(亿美元) 1117.33 +19.46%

纺织工业贸易顺差(亿美元) 992.55 +20.64%

  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的有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产业特点

1.产业门类完整,产品种类丰富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纺织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化纤、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针织、服装、非织造、纺织机械等行业共同发展,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在纤维原料方面,国内纤维原料资源充足,有棉花、羊毛、羊绒、蚕丝、苎麻、亚麻、大麻等各种天然纤维,其中棉花、羊绒、蚕丝、苎麻等产量世界第一;化学纤维生产发展迅速,粘纤、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和氨纶等化纤品种齐全。

2.产业布局集群化发展

   中国沿海各省市已经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仅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大约占全国四分之三的纺织企业。

3.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全球生产总量的1/3,主要纺织品产量和纱布、服装、化纤都名列前茅,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日本、韩国和香港向中国内地转移的纺织工业尤其是服装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先进的技术,完善的销售渠道,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熟练的技巧等都被完整地带入了中国,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本土的纺织业。有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融入,中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对我国积累资金、解决就业的贡献非常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是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7.66%;利税总额占全国加工业的财政收入的4.86%;服装出口额为175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业出口额的14.47%;职工平均人数为1101万人,占全国加工业职工人数的13.99%。

首先,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据测算,中国纺织品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可增加7300人就业 。可见,纺织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纺织业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同时也说明扩大就业是发展纺织业的强大动力。

其次,纺织业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保持贸易平衡作用非常明显,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99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业顺差额第一次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倍,2004年达到全国贸易顺差的2.5倍(图2—2)。

                                                       进出口总额(亿元)

 

图2—2  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

注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ccct.org.cn)

 

   此外,纺织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带动效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纺织业向其他行业,如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各个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大量新材料和新产品,有力地支持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纺织品出口的大量贸易顺差,对实现工业化的内在需求和GDP的增长功不可没。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业重新焕发活力,为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代纺织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而是凭借高科技手段研发出来的独具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重要。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1.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上的新突破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 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序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纺织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 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尽管2006 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贸易摩擦频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出口整体规模和 效益上仍取得较大发展。

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且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中国企业愿意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市场,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迅速,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至于进口方面,日本、韩国、欧盟、美国和香港、台湾仍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美国、欧盟和日本既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他们还是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贸易壁垒最多的经济体。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

美国不仅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 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美国方面认为我国纺织品在花色、图案设计等方面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担心我国纺织品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垄断地位,因此美国采取协议招标等方式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门槛,而且从2006 年10 月起,美国修改了原产地规则,对来自计划经济国家的进口原料成分超过33%的产品确定为市场经济,可对其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调整,这些措施对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

   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传统市场,但是欧盟对中国实行了种类繁多的纺织品配额限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欧盟必须按照ATC一体化的进程分阶段逐步取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置的配额限制,并且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全部配额。虽然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形式意义上和实质意义上的出口限制安排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失效将彻底消失,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并非如此。2005年6月11日, 中国和欧盟宣布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242段对10类输欧纺织品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 。此后不久, 在此备忘录的基础上, 2005年6月20日, 中国商务部公布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暂行) 》, 对纺织品实施出口限制安排。2005年9月22日制订的《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取代了前者成为对欧盟和美国实行纺织品出口限制的依据。

(三)中日纺织品贸易

在双方多年共同努力下,中日纺织品贸易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纺织品是我国对日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日本是中国最大纺织品出口市场,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日本进口贸易中已拥有绝对占有率。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0%左右,并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中国已成为日本成衣和各类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我国两纱两布产品除棉纱是日本第4大供应国外,其他三类商品均为日本第一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棉花布和T/C花布均为日本的第二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63%和13.97%。人造棉布排名第三,化纤布排名第一 。

虽然中国纺织在日本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出口数量扩张较快,价格不升反降。日方认为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制造水平低,质量较差,产品档次难以提升。中国企业过分依赖价格优势,疏于开发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创新和开发高档产品,提升档次,将是中国企业扩大对日纺织品出口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 。这一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限制的主观或客观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失灵,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与生产或消费有关的负外部效应,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起到客观地限制不符合本国要求的外国商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另一方面,该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故意地被滥用的可能性,从而在主观上成为一国政府进行贸易限制的工具,也就是说,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WTO的相关协议,如《GATT 1994》、《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等,要求上述技术性限制或措施不应给国际贸易造成变相的限制或制造不必要的障碍,也不得对情况类似的国家构成不同的待遇。但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差距,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要求,发达国家的要求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之间或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样一来,一个国家的产品要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就有可能因技术性问题而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概括而言,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盒标签及标志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做法上的歧视性,实施中的争议性,被许多国家用来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ld quo;护身符”。

(一)广泛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涉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资源环境等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且涵盖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TBT措施的表现形式极具广泛性,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制度等各个方面。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进口商品设定技术规则,规定影响商品性质、设计、制造、化学成分、原材料、包装、标签等方面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广泛的贸易领域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此阻挡国外商品进入其市场。

(二)隐蔽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配额限制等问题,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高科技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的,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判断。技术性贸易壁垒最隐蔽是因为它总是以保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出现的,而在这一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作为进口国阻止国外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事实上,把标准和技术法规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各国政府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直很在使用的方法。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本身不存在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松散的弹性很大的框架结构,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可以以国内的生产发展和市场保护需求为出发点,以维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安全、保护环境为理由,根据自身的标准和需要自行灵活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出繁多苛刻的技术规则和标准来限制进口。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灵活运用,使得技术规则、标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根本无法及时了解进出口繁多的技术法规和具体规定,即便有多年出口贸易经验的人有时也很难通晓进口国对商品的所有技术要求。

(三)歧视性

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较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实行TBT措施,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要求,其贸易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这种歧视性不仅体现在进口国内外有别、内松外紧、内低外高限制进口的技术规则和标准上,更表现在技术法规和标准实施的全过程。

(四)争议性

 各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难以适应。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又非常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在对其是否是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必须以及是否超出合理限度上,目前尚无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与标准,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结果必然是不同国家从各自经济利益出发对贸易壁垒予以评判,因而国与国之间相互很难协调,难以达成共识,容易引起争议。

纺织品服装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具备一般的表面合理性、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有关纺织服装产品技术要求的法规严明、项目众多, 使得技术壁垒成为纺织服装贸易中新的保护网, 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 2.利用高新技术、高灵敏的检测设备, 进行精密分析, 高标准、严要求,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检验手段和要求逐步提高;3. 除了对进口服装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外,发达国家还将技术壁垒延伸到产品外围, 例如在纺织服装产品包装方面,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

正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以上特点,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一些国家甚至挖空心思地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常常蓄意提高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限制进口。目前TBT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之争的重要领域。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 “ 清洁产品”、“ 绿色产品”和“ 生态纺织品” 等概念被引入纺织品和服装领域。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过程中的清洁性和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纺织业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愈演愈烈。从2000年到2004年,WTO成员在纺织业每年的TBT通报量基本维持在个位数,而自2005年起,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08年,当年的TBT通报量分别为18、23、37、53;截至2009年7月份,WTO成员国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就达到19件。这表明随着传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弱化,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技术性贸易壁垒。

表3—1 2000—2009年7月WTO成员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7. 总计

通报量 9 6 6 10 8 18 23 37 53 19 189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的各国TBT通报查询数据库

作为出口创汇大户的纺织业一直是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对两千多家企业(涉及到纺织企业488家)的调查显示,纺织业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企业就达到154家,约占31.56% ,这就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大多数的纺织业出口企业带来广泛的影响 。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出口对象国顺应这种潮流,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 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采取了严格的技术环保建议措施。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遭遇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产品检验制度方面包括对有害物质的使用量、残留量以及禁用物质种类有关的技术标准的检验和对产品阻燃性、耐火性方面检验的安全指标检验;2.产品包装标签制度,包括对产品标签的规定,包装的环保、安全性的检验和附加的生态标签,如Oeko-Tex Standard100、Clean、Taxproof、Fashion、Eco-Tex、Otn100等;3.产品认证制度,如国际质量标准化认证(ISO9000)、国际环保标准化认证(ISO14000)、社会责任标准化认证(SA8000)。

    面对上述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业常常疲于应付,屡遭查禁。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纺织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技术法规的不完善、标准过低成为中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最大缺陷 ,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2. 纺织品生产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对产品标准化认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对“绿色认证”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迟缓;3. 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强,对WTO 规则特别是《TBT协定》了解不够,遭遇TBT时应诉的积极性不高;4. 纺织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府职能缺位,纺织业协会也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者在应对TBT 时的协调性不够。而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其也是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最多、最严的国家和地区,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这类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业出口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

一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有:(1)通报不断,损失严重。早在2002 年, 我国就有67.2%的纺织服装企业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产品不得不退出国外市场, 产品损失达11.7亿美元。2003年,受TBT 影响的企业占74.4% ,损失达到10亿多美元。目前, 欧、美、日等是对我国实施TBT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其TBT对我国纺织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TBT 不仅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就业。据测算, 纺织品服装出口每下降1% ,其国内生产就会下降0.5% , 将新增失业人口3.6万人,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2)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 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 增加检验项目, 取得各种认证, 改进技术工艺,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增加企业负担, 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3)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 限制内容多变, 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 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4)波及面广, 影响相关产业。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影响的同时,还波及到印染业、化学助剂业、纤维原料业、运输业等, 减少相关行业的业务量和收入。

   另一方面,从长远的眼光看,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 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业升级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 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 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 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 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看,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越来越多

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WTO成员的TBT和SPS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WTO成员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2001年至2007年,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量从1305件增长到2456件,增长了88.2%。其中TBT措施通报量从533件增长到1295件,增长了142.9%;SPS通报从772件增长到1161件,增长了50.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据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年为34.6%,2006年为31.4%,2005年为25.1%),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2007年为494.59亿美元,2006年为359.2亿美元,2005年为288.13亿美元),两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TBT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

TBT既涉及国际间的法规、协议、指南和准则等,又包括一些民间组织制定的规则。TBT覆盖面极宽,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它涵盖了产品的所有时期——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弱期;从产品形态来看,TBT不仅涉及初级产品,也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产品领域来看,TBT已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金融领域和服务领域。

(三)TBT的扩散效应日趋明显,影响越来越大

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TBT的影响更具广泛性和深远性,它能以正当理由直接将某国的进口产品拒之门外。而且TBT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它实施的某项措施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由一个产品涉及所有相关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四)WTO在技术性贸易协议中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规定的特殊优惠条款形同虚设

虽然WTO在《TBT协定》和《SPS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设有特殊优惠条款,但由于TBT具有合理性和隐蔽性、符合人类利益,无论从协定本身的规定还是现实的应用来讲,特殊优惠条款都形同虚设,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且实践中也没有哪个国家做到这一点。

(五)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仍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

(六)TBT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TBT是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长期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势必会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出口品的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实力,而这种科技上的进步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从而在间接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后国门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已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热门话题,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国际间已达成的各种技术标准协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 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对现行标准制定中制定、执行和监督脱节的问题, 应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以及监督监测水平形成有效衔接。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鼓励建立高新技术、环保型的纺织服装企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积极规范和引导纺织服装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

3. 加大谈判力度

一方面要利用现有WTO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发达国家越来越泛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4. 建立完善的出口风险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体系

    建立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让纺织品服装企业及时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在该领域TBT 的新动向。建立TBT预警机制,并将信息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措施,突破国外TBT。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一、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在努力提高纺织品产品质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生产加工体系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考虑采取下述措施:

   1.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 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 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 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 淘汰陈旧落后设备, 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

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 将ISO9000 与ISO14000 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 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3.更新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企业要积极参与各种标准的制定,制定标准就是技术开发,就是产业化,谁制定标准谁有有先发优势,掌握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行业协会是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协调、服务的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引导他们承担起保护国内企业的职责,一旦我国企业受到冲击,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形成一个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利用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行业和产品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

1. 完善组织建设, 发挥服务职能

应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应该加强服务意识, 并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以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参与标准制定, 提高检测水平

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 反馈行业之声; 传达并监督标准和法规的实施。另外, 纺织协会应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 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3. 启动互律机制,规范同业竞争

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其他贸易壁垒,除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迅速扩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还必须制定行业的“行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行业竞争秩序,调节彼此的纷争,对恶意竞争的行为要给予惩罚,保护行业内出口企业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卜海.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4(9):5-8

[2] 陈杰.后配额时期的新贸易壁垒及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应对策略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集,2006.

[3] 韩雁蒙.我国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的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7.

[4] 凌海生.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D],2006年,34-38

[5] 薛荣久. 中国与欧美等国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化解[J].国际贸易,2005(7):7-8

[6] 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5):102-106.

[7] 许辉,许燕玉.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加速国际化得战略选择—基于资源观的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6):94-99.

[8] 张亮,阎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4):100-104

[9] 余为丽,王治.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79-83.

[10] 魏国学,熊启泉.美中贸易摩擦不断地原因—基于美中贸易现状的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3):39-44

[11]《中国入世协议书》第16条

[12] 田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13] 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 张茂荣.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面对技术壁垒[J].经济师, 2004(2): 49–50

[15] 滕玉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4(3): 44-45

[16] 马晓红.2005年中国纺织业埋伏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障碍重重[J].WTO经济导刊, 2004( 8): 7—8

[17] 张锐.谁为纺织品配额终结买单[J].经济前沿,2005(1)

[18] 吴海霓.世贸组织框架下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J].国际贸易问题,2003(1)

[19] 全毅等.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分析、经济影响与对策研[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0] Ningchuan Jiang. Effe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ese Textile Product Trade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ISSN 1913-9004 (Print), ISSN 1913-9012 (Online)

[21] Gabriel J. Felbermayr • Benjamin Jung.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dustry Productivity[J]. Open Economies Review, ISSN 0923-7992 (Print) 1573-708X (Online)

致    谢

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本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中落下帷幕,自己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论文选题、文献搜集、实证分析及最后的成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对恩师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帮助,十分感激。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阮尹,阮老师学术知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而且阮老师为人谦和诚恳,不仅在学术上,对于今后的工作生活,阮老师也带给我许多的启发。感激之情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