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农业遥感技术

浅谈农业遥感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农业遥感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农业遥感技术

浅谈农业遥感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建议

1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的特点

当今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原始创新空前活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日新月异。同时,前沿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速度显著加快,农业正处于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重大科技突破的不断涌现,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也在稳步提高。新时期的农业科技组织模式与传统科技组织模式截然不同,正呈现出高新技术与交叉学科研究显著、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突出、国际合作与竞争共存、产业需求与市场导向明确和科技管理方式不断升级等特点。

1.1国家科技战略部署更为前瞻,对科技项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战略部署将越来越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将迎来巨大革新,原来分散在约40个部门的近百项竞争性科技计划将优化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五大类,项目管理与基金申请将前瞻和系统。在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下,各类管理主体职责也将更加明晰,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等诸多方面实行统一管理,而专业机构与领域专家将在具体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新的科技布局使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相关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管理范围和管理方式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科技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科技管理形式也越来越复杂。2015年8月,农业部下发的《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新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势必对科技管理人员在科研项目管理上提出新的要求[1]。

1.2农业高新技术与交叉学科发展迅猛,对科技管理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代农业科学研究已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一般农业研究,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和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已成为农业科研的重要手段,在生物种业、食品加工、植物保护、资源利用与开发、新能源挖掘和农业装备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交叉研究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关键特征,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速,且新兴学科也在不断涌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学科领域为例,涉及的交叉学科有农学与经济学(如农业产业经济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等)、农学与法学(如农业知识产权研究等)、农学与理学(如分子育种技术等)、农学与工学(如农业信息中的数字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设备自动化、农业遥感等),甚至有多学科交叉(如作物栽培学科由生物学、育种学、农艺学、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交叉、综合而成)。单一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已难以满足重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跨学科协同创新将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学科交叉融合逐渐加强,对科技管理专业性的深度与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不断追踪世界前沿进展与技术革新,又要关注相关交叉学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以适应新时期的科技管理要求。

1.3多单位联合攻关加强,跨区域部门协同创新突出,科技管理的全局性逐渐凸显

当前,现代农业科技正呈现出产业型和共性技术型的大团队联合创新的特征。以产业型为创新单元主要呈现出某一产业领域从上游基础研究到下游产业应用的纵向链条式科研组织模式[2],如作物基因组测序、功能基因挖掘、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试验和示范、推广与应用、种植制度、植物保护、机械作业等;以共性技术型为创新单元则主要呈现出某项高新技术横向贯穿于多个产业领域不同研发阶段的横向共享式科研组织模式,如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水稻、玉米等多个产业领域上游基础研究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领域的应用,农业遥感技术在多种作物种植业领域的应用等。而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则恰巧需要在产业型与共性技术型纵横交错的过程中,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着眼于整体协调,把多学科的知识和人才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不同单位的优势科研力量,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攻关模式[3]。了解熟悉国内同类单位的科研领域与方向,及时跟踪国内兄弟单位的科技成果,探索新型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创新联合协作方式等正逐渐成为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的新特点。

1.4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科技管理亟须创新组织模式

随着科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在广度方面,其领域和范围日趋广泛,涵盖了遗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在深度方面,也逐渐由此前的资源引进、技术模仿逐渐发展为合作研究与联合攻关,在农业基因组测序等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甚至处于领先地位。为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应对国际竞争的新挑战,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交流,加强与相关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多层次、多领域和全方位国际合作,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通过国际合作使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因此,农业科技管理人员要从合作渠道、内容和方式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需要逐渐从以往一般性的交流性合作,向应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型合作转变,从偏重科研项目合作向整体推进(如“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转变。

1.5农业科研的产业与市场需求导向逐渐明确,科技管理需要紧密围绕生产应用

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必须始终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是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定位。农业科研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特点,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人员,既要有能力做好基础性、公益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为农业科研“顶天”层面的规划、建议、追踪和管理等工作出谋划策,又要做好成果转化、技术示范和产业应用等市场导向工作,为农业科研“立地”层面的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推广攻关和企业合作等努力推进,还要根据产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将信息反馈给科研链条的上游,整合资源信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着重解决农业市场和产业切实需要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所以,紧密围绕生产应用将逐渐成为科技管理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下的新挑战。

1.6农业科技管理向全程化、系统化发展,科技管理的技术难度不断升级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与信息大爆炸,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促使科技管理范畴日趋扩大。其全程化特点体现在科技管理的内容从单一节点拓展到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整个链条,涉及战略研究、科技规划、项目立项、科学研究、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等,除科学研究环节中的具体科研内容没有科技管理人员参与外,其他各环节都需要有科技管理人员参与,在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管理、产业化应用等环节往往还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承担主要工作。系统化的特点则体现在科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包含人才团队管理、学术委员会组织、科技平台建设、公共实验室运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和科研单位联盟合作等多方位的科技管理工作。面对科技管理如此系统化、全程化的发展要求,传统的科技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管理要求,快捷高效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手段和不断完善的各类信息库已成为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手段。

2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农业科技迅猛又有序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管理的开展,而科技管理队伍又是决定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4]。长期以来,科技管理部门被作为日常的行政主管部门,尚未深刻认识到科技管理专业性强、综合性高和开拓性大的客观要求,在科技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组成上多停留于以往的管理观念,且大多数科技管理人员未系统学习过科技管理,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国家在农业科研领域投入的逐年增加,农业科技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给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对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2.1高水平的思想觉悟与政治素养是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服务意识,同时,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科技管理人员还应具有服务理念、责任意识、道德素养和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具有服务理念,摆脱当前科技管理人员以管理者自居的上传下达式管理和一味迁就科研人员忽视管理秩序的纯服务式管理两个极端思维,而应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科研人员的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团队工作顺利地开展为宗旨,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二是要有责任意识,科技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对口部门多,工作内容既有宏观战略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又有会议服务、材料报交等琐碎小事,这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努力、严肃认真地对待每项工作;三是道德素养,科技管理部门作为组织科研工作的关键部门,在项目立项和执行、学术成果鉴定等多个关键步骤中具有导向作用,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和弄虚作假[5],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科研环境;四是要有热爱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奉献精神,从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立足点出发,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倡导“讲贡献、论成绩”的价值观,切实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的归属感,确保各项科技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有力基石

随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现代农业科技正在进入重要的跃升期。专业领域不断拓宽,学科交叉日趋显著,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想满足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要求,科技管理人员除需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具备管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并及时向科研人员传递信息,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及时完善管理中的不足,实时有效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6];二是具备大农业的知识背景,当前的农业科研已经步入到需要凝聚大团队、建设大平台和培育大成果的多单位、多领域联合协同创新阶段,需要科技管理人员熟悉大农业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积极寻求科技资源共享与技术人才互补,推动农业科技协同合作;三是具备较高的岗位专业技能,当前农业科技管理范畴还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生培养和科技统计与分析等多个领域,不同的管理岗位又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需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国际合作与外事管理、农业高等教育和数字化信息化技能等。只有经常注重全面提高和完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互补性,才能系统深入地做好科技管理工作。

2.3多元化的综合能力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时代要求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是科研单位管理机构中专业性最强的管理部门,其职责决定了该部门的事务烦琐、情况复杂。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综合能力:一是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的能力。农业科技管理面对的对象类别多、领域广,内部包括单位领导、其他管理部门、科研创新团队、公共支撑平台和挂靠机构等;对外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中科院、各高校和企业等业务合作单位。管理的形式包括科技任务的承上启下、创新团队间的组织管理、部门间的协作联动和与外单位的协调沟通等,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局的“大科学、大协作”的观点,加强本单位各课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使从事科研活动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以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二是要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能力。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科技手段已运用到科研工作之中[7],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农业科技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科技管理人员仅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巨大便捷,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科技管理效率。三是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科研单位处于行业的前沿,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使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都变得更加复杂。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加强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现代管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具有现代学习意识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

2.4活跃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持续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前的科技管理性质、任务和管理手段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简单的上传下达式的管理手段缺少统筹性、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系统性,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科技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具有与科技研究水平相适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念才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提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形成更能促进科技研究的科技管理制度[8]。在管理观念上,农业科技管理人员需在专业层面和管理层面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要善于摒除陈旧管理思想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探索新的、符合实际的和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机制上,要有勇气打破陈旧的运行机制约束,通过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措施实现科技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9]。

3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3.1国家层面

1)建立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战略培训基地。依托各级管理干部学院建立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加速提高各农业科研院所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和管理骨干的科技管理能力与水平。建立农业科技管理培训体系,设置农业科技管理标准化课程,如EMPA(executive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现代农业科技特征等共性基础课程,针对科研院所领导干部开展科技战略管理培训,针对各科技管理部门中层干部开展管理技能、现代管理方法等培训,针对一线科技管理工作者开展科技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技能培训,通过分层级、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高水平、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农业科技管理高级研修班,为全国科技管理型人才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现代管理知识传授、管理理念梳理和管理经验分享,有效激发参训学员的潜在素质,提升驾驭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能力,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将具有同类需求的学员组合成一个特训班,针对共有的短板实施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如从科研一线选拔的管理学员主要开展管理学科的技能培训,而对于缺少专业业务知识的管理人员则主要开展领域专业知识培训。2)积极落实和强化科技管理人才发展规划与战略储备。《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建设,从战略层面对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重点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因此,一是积极推进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用人机制和绿色通道,推动不同类型单位间的人才人事关系流动,尤其是促进优秀的企业、高校管理人才向农业科研院所流动,促进科技管理人员来源的多元化;二是设立科技管理类的研究课题,针对农业科技管理特点、科技管理新方法等进行创新研究,研究制定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手册等范本,推动新时期科技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的经验推广;三是借鉴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经验,设立科技管理硕士(MSA,masterofscienceadministration)学位点,以联合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模式,与农业综合性高校共同开展科技管理硕士教育,建立以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科技管理硕士学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10],为农业科研院所输送职业化科技管理人才;四是构建科技管理人才库,通过新学员培训与老学员再培训,加强人才交流,也为各单位人才流通与交换搭建了平台。3)建立人才互换交流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的流动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指导方针,提高人才流动效率。一是建立干部交流互培机制。依托国家各类重点实验室与重大工程、学会等,选拔优秀科技管理干部到兄弟院校、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等挂职锻炼。通过定期交流、人才互聘和知名管理专家共享等模式,实现科研院所之间、高校间、行政科技厅与科研院所间互换培养。二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科研院所与当前大型集团、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等搭建人才合作的桥梁,将高新技术企业与跨国集团的最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进到科研院所中,以交流挂职、短期互访、特聘兼职、技术咨询和项目联合等多种方式互相提供人才智力共享。三是打破区域间的体制机制束缚,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如大陆与港澳台流动人才的资格互认、档案的信息化开发,保证人才跨区域流动后档案信息等可以及时调动存储。

3.2研究单位层面

1)主管领导提高管理出成效的意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领导大多从科研专家行列中选拔产生,其在专业的科研领域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管理理念和管理素质却不尽相同,一些主管领导仍然存在“重科研,轻管理;重使用,轻培养”的思维,甚至有部分还停留在“发发通知、收收文件、搞搞服务”的认识阶段。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效的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提高主管领导“管理出成效”的意识,将有利于科研单位更有序地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大大提升科研效率。主管领导作为农业科研院所最高层级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同样需要接受管理专职化的培训,培养战略思维,提高管理素养,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转变将重心放在竞争项目、寻找资源和拓展产业化等效益上而忽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要有效改善科技管理人员的发展不受重视,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的“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坚定科技管理中也有创新的理念,从而切实提升科研单位全体对“管理出成效”的认识。2)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引进与自主培养,重视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新时期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对从业者在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优秀科技管理人才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完善人才发展规划与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在人才的引进方面,打破系统内部流通的限制,通过多途径引进优秀管理人才,特别是重视有不同背景及经历人才的引进,针对不同层级的人才,分别采用协议工资制、岗位聘用制等方式促进人才引入工作。在人才自主培养方面,针对有培养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进行有计划性的系统培养和培训,通过培训、进修、人才交流、研讨会和挂职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由于当前科技管理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单位在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方面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建立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机制[11],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在管理人才流失时及时补充,从而不断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持续开展科技管理队伍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决非一劳永逸,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与更新,才能紧跟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一是在单位层面为科技管理人员建立长效学习机制,积极制订实践与教育培养相结合的人员培训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科技管理研讨会,从机制上加强科技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二是加强单位科技主管部门的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素养,更新管理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注重组织与协调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三是提高科研团队秘书的管理素质,对他们进行科技管理政策、科技管理流程等基本管理知识的培训,使科研秘书成为科技管理人员的有力抓手,从而在管理部门与科研团队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4)多举措改善科技管理队伍工作环境,提高队伍稳定性。稳定的科技管理队伍是现代化科研院所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多方位、多渠道改善科技管理队伍的工作环境,将有利于科技管理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积极倡导“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创新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规范作用,鼓励科技管理人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引导措施,激励包括奖励、评优和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通过安排科技管理人员的进修、深造增强受训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12]。最后,完善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打破现有职务、职称晋升的局限,对以资历、年龄为导向的现有分配方式进行改革,对业绩优秀的科技管理人员给予嘉奖,推动科技管理人员保障机制的建立。5)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借鉴兄弟单位经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通过先进管理工作者经验分享、对口管理部门互访和管理人员挂职锻炼等措施,借鉴兄弟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二是加强与单位内科研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围绕完善管理、提升服务两个主题开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管理—科研座谈、管理工作流程讲解、科技管理工作意见征集和实验室随访等做法)从科研人员处获取反馈信息。在沟通中既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又将科技管理的信息传递给科研人员。通过交流不但有利于更好地梳理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方法,而且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6)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模式,提高管理队伍整体效能。科技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科技管理的运行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效能。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凝聚形成一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和有序高效的科技管理团队,切实解决管理僵化、效率不高等弊端;有计划地开展科技管理部门不同岗位的专职性技能培训,同时,促进各岗位间的人才知识共享和交流,切实保障队伍内部的高效运转;推动科技管理人员轮岗锻炼,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整个科研单位的科研概况、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整个科技管理过程,真正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有序局面,不但有利于提高服务科研的水平,而且能增强科技管理队伍内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实现整个科技管理队伍的效能提升。

4参考文献

[1]刘蓉蓉.科研项目管理与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5):31-33,88

[2]陆建中.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长效支撑机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4):2-5

[3]陆建中.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大命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6):1-6

[4]谢慧娜.浅析转制设计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要求[J].大众科技,2010(11):191-192

[5]杨永坤.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行为规范管理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83-86

[6]颜志梅,陈璐,李虹.浅谈新时期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J].科技与管理,2012,14(2):116-118

[7]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78-79

[8]张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58-59

[9]周攀,周晏起,刘笑,等.谈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94-96

[10]马卫华,肖向晨,赵敏.论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J].云南科技管理,2007(4):40-42

[11]吴卫成,尹训国.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