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企业行为;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失真

一、企业的审计风险与影响因素

(一) 企业审计风险的含义

随着国内企业发展模式逐渐的多样化,其财务活动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凸显,随之企业的审计风险的防控也愈加有难度。国际审计准则定义审计风险为:“审计风险是指企业中,明显包含关键偏差的会计报表信息,被企业审计专职人员给出了不恰当的意见的风险。”国内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存在严重漏洞或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却在严格审计后,给出了不恰当审计建议。”因此,结合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式,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审计风险为:“企业的审计风险,存在于企业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审计过程中由于外部宏观政策、环境,以及内部微观方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容易被审计专职人员遗漏或者忽视的问题与事件,从而对企业的审计结果产生了影响和扰乱,得到了与企业事实相偏离的审计结论和意见的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

企业是一个由多种经济元素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审计活动面临的各项环节和事项,都是企业的内部元素,审计本身也是企业结构和运转的组成元素。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组织的改革,审计逐渐成为企业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企业决策人员对审计结论具有绝对依赖性,同时审计工作本身也依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着审计的风险,审计自身也有多重挑战。审计工作是对多项会计结果的再次认定,因此审计风险的防控责任,不仅是由专职人员来承担,准确的说,企业审计风险的防控,是一个由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组成的体系。包括审计工作的环境,方法,技术,审计对象,审计操作者等,这些因素表现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影响着审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左右了审计风险的高低。体系内部,企业行为和会计监管,会计方法技术等等,都决定着企业审计风险防控的程度。动态和反复是审计风险防控过程的特点,处理风险前,应该同时考虑风险所处于的步骤实体,影响审计结论的事项原有的方法或程序,是否需要进行改变,从而来消除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的研究分析

(一)企业行为、会计信息披露与审计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圈的逐渐建立,国内经济也在加快步伐,上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公司企业的发展趋势。上市使企业的资产组成更加战略化,经济行为更加灵活化,也使其财务活动更加复杂化。企业实行战略化经营,出现不同的战略方案以及不同的经营预估成果,这些都要靠会计信息披露来衡量和掌控。企业行为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上市公司涉及投资股票和重组等,很多小动作以及行为,影响会计信息披露,滋生审计风险。

传统的会计系统建立在传统的企业环境和经营方式之下,对现代新型企业行为,尤其是上市公司,涉及到投资、股票和资产重组等,企业内部存在很违规动作和人为干扰事件。传统会计对此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表达信息,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向,以及项目的操作执行,进而造成了审计风险的产生。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会计统计信息的历史性缺陷,只体现过去已发生事实;2.会计信息覆盖面缺陷,没有涵盖企业其他非财务信息;3.会计信息滞后性缺陷,不能对新型企业行为做出反应。因此,在现代经济的形式下,应对由于新时代企业行为与旧时代会计处理方法之间存在偏差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应该加大防控措施

(二)会计信息失真与审计风险

企业中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包括财务报表,汇总报告,以及其他附加说明等材料,信息传递给的对象为企业高层决策者,股东,生意合伙人或者其他相关需要参照财务信息的人员,传递给他们的内容为企业运营情况和资金资产状况。会计失真是行业历史中的诟病。会计信息失真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不同形式。从企业结构角度,分为流向失真和流量失真;从人员角度,分为无意失真和有意失真。无意失真,可能是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疏忽,或者会计方式方法的选择错误,而导致的信息输入输出不一致,从而出现信息虚假。有意失真则是会计信息失真中比较严重的行为,往往是人员通过欺瞒、舞弊、伪造等手段,扭曲事实,篡改企业财务信息;也有因为领导高层意志的干涉和干预,传达给财务操作人员定向的命令或指示,造成会计信息的错误。

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错误信息的传递,随之带来的则是后续连续效应,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进而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和威胁。企业中审计职能部门以及专职人员,一定要加强重视。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与审计风险的高低成反比,同时专职人员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也同样是反比例的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消除在当下经济发展形式下企业中由于会计可信度引发的审计风险,是企业审计风险防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审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建议

(一)研究企业行为,深度理解掌控。

随着中国股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的运转面临的宏观环境不断变化,风险不断增加,同时企业作为审计的大环境,也处于不断发展转变的阶段,带来了审计风险的与日俱增。企业需要审计的规范监管,同时审计也需要建立在掌控企业全面信息的基础上。研究企业行为,深度分析,全面把控,从而调整相应会计披露的时效性和精准度,改善审计风险的防控,三者起到相辅相成,相互扶助,一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作用。

(二)实行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种类,是专门针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披露,财务流程对企业行为的监管,审计风险的降低和消除,而制定的一系列调控方案、执行流程及监管措施。内部会计控制保护企业资产完整安全,为审计工作提供绝对的便利条件,是所有企业实现高效运作,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构成因素。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一般采用事前预防,事中防控,事后奖惩三个环节,有效发挥综合防控的作用,保证审计顺利的开展,减少审计风险发生,防止风险发生后续效应。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效率,防止资源浪费,保护企业资产的保证条件。

(三)加大法制法规力度,加强规范、监督和惩罚

首先加强针对企业财务约束的法制建设,专注完善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实情相符合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审计专职人员提供工作参照准则,以及法律约束和保护的政策条款。其次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控要素的建设,使企业内部监督流程规范、及时,具有监管预警体系,防止人为造假欺诈等犯罪事件。同时和政府的审计、税务等监察机构合作,内外呼应,全面提高财管质量,预防审计风险。再次,改进相关监管法律中赔偿机制以及惩罚条款,保护企业资产,惩罚犯案人员。特别对人为故意造假、坑害企业利益,诈骗国家钱财者,绝不姑息,严厉打击,用法律的威严震慑,保障审计风险的防范。

(四)注重专职人员道德素养教育,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企业在普法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养德。企业内部控制、财务体制、审计风险防控等一系列措施,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操作执行完成。因此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重视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必要条件。首先企业开展后续教育及专业知识培训,使专职员工理论结合国内实情,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技术,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化业务能力和国际化技术素质,从审计主体上降低审计风险的几率。其次,注重组织团队塑造,加强组织内部文化建设,树立尽忠职守,清正廉洁之风。做到企业各层级,知法守法,不越权,不干涉,尤其是对于涉及企业财务管理,坚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及谨慎性,保证审计的流程合法,结论公正,坚决维护审计的使命,降低审计风险。

(五)引入电子管理系统,科学创新设置财务系统

企业内部运用电子管理模式,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审计系统,改进其方法和手段,应用相关计算机技术,开发匹配程序软件,经过项目测试,修改完善,达到列入使用,推而广之。科学创新设置新型财务系统,提质提效,规避风险。一方面可以建立企业数据库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库管理,通过电子索引等方法,保证审计所需信息流通快捷准确,便于审计人员快速获得审核数据,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电子财务系统包含审查企业内部相关会计软件的功能,检查会计使用技术附件是否合法正规,从领域上,向前延伸了审计覆盖面,保证了审计的提早监控,同时消除数据资源方面的审计风险隐患。

审计工作依托在企业这样一个多元化综合体之下,肯定具有不可预测的多变性。审计工作涉及到企业很多板块、环节,以及相关人的利益利害关系,因此审计客体出现受企业行为,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等的影响,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则是不可避免的。掌握审计风险的问题根源,从外部环境到内部技术,多角度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既得到约束规范,又受到保驾护航。净化企业血液,保证审计“主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使我国企业的审计事业充满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永国,叶忠明.审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02).

[2]贺丽萍,张秀岩.论国家审计风险防范控制,北方经贸,2004,(06).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 审计风险 质量控制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60-02

一、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涵义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它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两方面的内容。

审计工作质量包括审计各项规章制度、审计标准的制定;审计计划的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工作汇报、总结;审计报表的填制、上报;审计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审计人员的聘用、培训;审计档案的管理等。审计项目质量则包括审计计划是否可行,审计证据是否充足、有力;审计工作底稿是否真实、客观、全面反映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报告的结构是否合理,问题阐述是否客观、清晰;审计意见及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对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审计建议是否切实可行等。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终衡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的标尺和准绳。

现代审计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特征的。审计风险既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分配审计资源的先决条件。一般认为,广义的审计风险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工作风险。前者是指对审计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与环境总和;后者是审计主体对各种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时,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或者由于审计人员能力所限,作出不恰当的审计判断或是对存在的错弊未予揭示,从而造成国家或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做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从以上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涵义中,不难看出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审计工作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审计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风险也随之日益增大,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还要回避风险。而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正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对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其实质是作为主体的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

审计风险防范则是在审计质量控制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建立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从而达到控制或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首先,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现代审计更多的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即根据总体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然而,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会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素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伴随着审计活动的始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风险不可控制,审计组织可以通过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将审计风险控制减小到最低限度。例如:可以通过严格审计作业程序控制,加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建立审计报告审核制度等,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其次,审计风险防范会促进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审计风险虽然存在,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认识审计风险,分析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即通过审计风险控制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同时促进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

三、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因素分析

从审计管理角度来看,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可以分为: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1.可控因素。即由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可控制的因素而产生的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

(1)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控制程度和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从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和审计职业道德等。从总体上看,目前,一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尚不合理(多为财会、审计、工程人员),缺乏相关法律、金融、外语等知识,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特别是业务骨干断档问题已十分紧迫。随着审计工作逐渐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素质人员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伴随而来的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难以控制。

(2)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在审计项目计划和立项方面,审计部门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组织和立项缺乏必要的审计调查程序,对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就会造成审计人员到达审计现场后,审计项目无法开展或因审计资料准备不足,出现停工、窝工现象,造成审计成本增加;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审计组人员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就会造成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成果不突出,甚至出现个别项目重大“漏审”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对审计形象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审计报告阶段,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问题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发掘审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审计结论流于表面,审计意见和建议无法对决策产生影响,审计报告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因此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不完善,就会导致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不能实现,审计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审计风险增大。

(3)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审计工作是一项团队工作,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员,只有每个人都注意自己岗位的工作质量,注意整个过程相互衔接的质量,共同防范风险,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个别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淡薄,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和疑点不能采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合理的方法进行职业判断,没有完全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认为审计只是奉命行事,而且上有领导,即使出现差错,也在所难免,不必大惊小怪,就会造成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审计风险难以避免的后果。

2.不可控因素。是指由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不能直接加以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产生的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

(1)法律、法规、审计标准有待完善。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而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有些规定已经过时或不够明确,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或新问题的判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支持,如果仅仅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带来新的审计风险。

(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发现,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否,会计资料的正确与否,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健全、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执行时,则资产、会计资料出现错弊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也因此而容易进行,审计风险也较小。当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或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而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形同虚设等情况,审计风险则较大。

四、开展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对策

1.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实质上是作为主体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所以,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应当从作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主体的审计人员抓起,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增强全员全过程控制和风险的意识;二是增强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意识;三是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工作。

2.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

(1)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控的组织和监督机制。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控体系不仅要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还应有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监督机制,才能达到满意的审计质量。一是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和风险防控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

(2)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与风险防范。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应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首先,要充分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合理调配审计组成员,精心组织。使审计组成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搭配得当,能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同时还应具有在工作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其次,精选项目。制定审计计划前应充分做好审计立项的调查工作,确定审计立项的依据、内容及审计立项所要达到的目标等。

在实施审计之前应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详细了解审计项目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工作的内容及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审计工作的重点,合理安排审计工作时间和审计组成员的分工,确定审计工作的程序等。

进入审计现场开始审计工作之后,应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重点开展审计工作,并明确审计组成员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审计组成员之间应定期进行沟通,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交流下一步审计工作的想法及准备采取的审计程序或方法;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将问题查深、查透,找出问题产生的制度及体制上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杜绝同类审计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效果。

最后,精写报告。在审计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审计人员所在的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反映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审计报告也成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最关键一环。它主要包括:审计报告中对问题的阐述事实是否清楚、准确;所涉及数字是否真实;所附材料是否可靠有力、齐全;审计结论是否措辞得当,有理有据,评价是否符合事实,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切实可行;以及审计报告格式是否标准、要素是否齐全,语言、文字表达、结构、条理等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等。上述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过程所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措施的目标。

(3)对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检查控制。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检查控制是审计组织对已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审计业务或项目进行检查,其控制的内容包括:审计工作中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的情况。审计质量检查可以进行事中的跟踪检查,也可以以检查审计档案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到被审计单位核查等。

总之,风险和控制是互相对应,互为镜像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防范不仅仅是一个风险管理过程,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不断识别风险并适当地应对,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 控制措施

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变化,同时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现象,而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势必会增加审计的难度。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审计风险进行再研究,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以便于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一、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审计控制风险定义

1、审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又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也存在审计方法的客观原因。因此,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从注册会计师内部和其外部着手,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内部控制的定义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3、审计控制风险的定义

审计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重大错弊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和纠正的可能性。被审计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错误和舞弊。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者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误和舞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基础建设,打造管理型、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拓宽视野,更新知识面,掌握新业务的要点和风险点,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各项调研工作,为内控工作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2、加强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合理地保证企业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有效的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和经营效果等目标。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被审计单位应从加强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激励制度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经济活动经济资料合法性合理性。会计电算化与它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审计人员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评价企业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与畅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文字描述、调查问卷、流程图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应向企业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应说明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范围、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及对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3、创新内部审计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内部审计,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审计思路上,要努力实现由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在审计模式上,应探索构建从风险分析入手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程序,以监督和评价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能力为审计成果,从以财务收支为主的审计,向以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为技术支撑的效益审计、管理审计转变;在审计目的上,从重视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强调审计监督,转为强调审计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转变,以审计经营活动为起点,以审计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审计会计核算、财务表现为终点,全面覆盖企业营运活动;在审计行为上,从不规范的随意性,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方向转变。

4、内部审计要外部化

内审外部化是指审计业务由企业外部的民间审计组织全部或部分承担,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部化具有一系列优点,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外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由注册会计师领导完成,它们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有一套保证审计准则受到遵循的机制,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同时,还为企业降低成本,因具有比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知识,可以提高和稳定审计质量。

5、健全组织结构,授权明确

组织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审计客体的生存,也影响着审汁风险的高低。组织结构中的各个机构、部门都各有自己的职责,明确授权与责任的关系,采取必要的步骤,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结语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出,而财务造假事件背后一方面有投资者的重大亏损,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也是深受拖累,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其负责的注册会计师自然更不必说。一个个财务造假案例给审计人员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公司财务造假,其中的审计风险多大,应该如何进行审计风险控制?本文以欣泰电气为例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财务造假;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控制

一、案例回顾

欣泰电气(丹东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2009年9月,欣泰电气首次提交IPO申报材料,但没有成功,2011年再次尝试,由于模拟财务报表发现有“应收账款较多”、“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等问题,便开启了欺诈发行上市之路,虚构收回应收账款。并于2014年1月27日成功上市。2015年7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历时近一年,2016年7月,证监会对欣泰电气启动强制退市程序。虽然之后公司和胡晓勇提起了行政诉讼,但于今年5月4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驳回诉讼请求。

二、欣泰电气公司的审计风险

(一)虚增应收账款收回的审计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

从图2可以看到,应收账款逐年上升,特别是2014、2015年,占总资产的比重到2014年已经超过35%,2015年更是达到41.38%的高水平。应收账款上涨如此之快,上升幅度又比较陡峭,就应该对公司是否真是披露应收账款的情况保持怀疑。我们都知道,应收账款只是账面上的资产,存在着坏账损失的风险,应收账款太高会引起股东对公司的怀疑,从而影响股价,这样的情况下,欣泰电气自然存在较大的应收账款重大错报风险。

2.检查风险

如果公司及财务人员刻意伪造相关合同、协议、票据等,制造出虚假的应收账款收回数据,而审计人员在函证时,一般是针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函证,而不会对已经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这就会存在相信其应收账款已经收回的假象,从而提高检查风险。

(二)虚增利润的审计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

欣泰电气的重要采购原材料是硅钢片,原材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是根据日常经验就可以判断的,因此,公司存在极高的提供虚假原材料信息的动机,通过虚低的原材料成本实现生产成本的压缩,从而虚增利润;另一方面,公司的税收优惠较多,项目繁杂,金额有大有小,公司就有动机通过障眼法让利润在税收优惠中实现,通过营业外收入提高利润,增加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

2.检查风险

由于原材料的专业性,获取原材料价格信息的途径比较有限,可能让审计方付出很大的成本(时间、金钱、精力),从而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不能获得合理证据证明原材料价格合理性的检查风险。对于税收来说,一般审计人员查看了相关文件之后,便确定税收优惠的实现,由于欣泰电气税收优惠种类繁多,可能存在在抽查^程中漏掉虚假税收优惠的查证机会,从而增加检查风险。

(三)大股东占用公司资产的审计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

从企业持股情况来看,温德乙先生持有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77.35%的股份,温德乙的夫人刘桂文持有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13.33%的股份,两人加起来合计90.68%,而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是欣泰电气的控股股东,持有欣泰电气32.5778%的股份,另外刘桂文个人持有欣泰电气13.0050%的股份,其他单个股东持股均不超过8%。温德乙为欣泰电气的实际控制人,与刘桂文合计持有欣泰电气45.5828%的股份。股权非常集中,股东很难形成相互制衡的作用,董事会一旦被控制人所控制,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难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2.检查风险

由于大股东拥有很大的持股比例,能够实际控制公司,其可能指使财务人员协助掩盖其掏空公司的行为,从而难以让审计方发现。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独立性也容易导致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人员因为公司为此付出的审计费用而放松审计程序,比如把函证交于公司员工寄送等,就会导致审计程序失效,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

三、针对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可能存在虚增应收账款收回的审计应对

对应收账款绝对额和相对额进行趋势分析,当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占比较高,而且不断上升时,一定要关注应收账款收回问题。所以,在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的时候,不仅要检查应收账款的余额情况,还应该对近期发生的大额应收账款收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以尽量减少虚假应收账款收回的现象出现。

(二)可能存在虚增利润的审计应对

当客户的原材料有专业性,不能通过一般生活经验判断时,(比如欣泰电气的重要采购原材料是硅钢片),审计人员借助专业网站和相关专家的数据与工作,进一步还可以对比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原材料变化情况,从而确定原材料成本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当公司税收优惠、政府补助较多时,一定要仔细排查虚假的税收优惠,特别是当公司营业外收入比较多且处于增长态势时,更要关注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来增加的利润。

(三)可能大股东占用资产的审计应对

查阅公司股份及股东情况,重点关注前十大投资者,特别是实际控制人。当出现“一股独大”时,要特别关注大股东“掏空”行为。关注大股东的关联公司、配偶、亲属与本公司进行的双向交易,查看相应资料;关注大股东亲属在本公司的任职情况,是否掌握财务等重要方面的审核权,仔细分析,大股东与亲属之间可能存在的勾结与不良行为。

四、结语

由于现在财务造假案例的不断涌现,注册会计师更应该提高对这方面审计风险的关注,进一步采取审计措施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审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只有提高审计风险意识,并采取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才能避免一次又一次跳进公司“财务造假”的陷阱中。

参考文献:

[1]陈正林.审计风险、审计师风险与制度风险[J].审计研究,2006,(3)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中小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中小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审计风险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对企业的运营以及决策制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企业需提升应对风险能力,通过审计上的准确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了审计风险的类型及应对策略,现报道如下:

一、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类型

1.审计对象的不明确性

通常审计的重点会放在内部员工的诚信方面,对资产负债表的审计关注程度偏弱,后期体验在资金周转方面,会将筹资方转向银行贷款,因此审计活动有所更改,在对资产负债表审计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力度范围均有所变化,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管理决策者、企业经营活动等多方面均需要重新定义,审计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审计风险也随之升高。

2.法律环境的变动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审计活动的开展是由委托人委托来引起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客观性的对审计对象加以审查,并将责任如实汇报。但由于受托人并非被动接受审计结果,而是审计业务的作用对象,因此在审计活动过程中,受托人也需要参与解脱责任与查清事实的工作。如果审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失查、违约或由于个人因素造成审计结果发生虚假的情况,会对受托人、委托人以及企业、国家均产生利益的影响,因此上述任意一方都可追究审计人员的责任。

3.经营环境影响

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经济条件、人员配备等方面均可能对其运营产生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避免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造成数据失真。在风险管理中,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强度、管理人员素质、企业运营水平,均可能成为影响因素,从而影响审计风险。因此,企业在这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固有风险;另一方面,对内部及外部风险予以综合评估。

二、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1.形成风险意识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风险贯穿于每个子部门。将审计部门、合规部门、法律部门与风险管理中心共同运作,能够提升各部门对风险的重视程度,提升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从而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对风险有所防范,提升风险的预防与预警意识。这样一来,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形成风险文化意识。风险管理中心的并入无形中将风险控制这一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了各部门工作人员脑海中,能够让其在工作中更为认真的应对风险、规避风险,避免由于自己工作上的疏忽对企业正常运营产生影响。

2.提升审计人员能力

金融业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因此监管尤为重要,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关于金融审计的数据库来进行监管,将金融机构和银行业的审计监管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在业务上,审计人员不仅要能掌控大局,具备审计能力、业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在自身素质上,审计人员还要有开拓创新、自我约束能力等。对风险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具有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风险审计过程当中。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审计能力,熟悉金融业务与发展,才能在审计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在提升审计人员能力的同时,还需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培养出适合风险审计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培养出色的审计人员,还需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加强对基础业务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例如:经济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对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培养,成为复合型审计人才。

3.完善技术操作

审计过程中的非现场检查需要风险管理技术予以支持,完善升级稽核管理系统,借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来度量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对各国银行的历史损失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等三种主要的规范性计量方法。但是由于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尚在起步阶段,尤其是高级计量方法的自由度很大,各家银行、企业都在研究开发适合自身业务和管理特点的方法。

4.完善控制策略

为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制度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需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充实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力度,使工作人员在审计操作过程中可以熟练的使用审计方面的知识,高效的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情况,利于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自我提升。(2)构建完善的审计人员行为制度,其中包含有职业责任、道德责任、职业纪律、专业知识能力等,只有严格按照各项审计制度开展工作,才能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还可以通过举办宣传讲座的方式,普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型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应对固有风险予以综合分析,并产生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予以计划,避免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相关审计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杜绝造假舞弊,对审计风险达到良好的预防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晶. 试论有效控制和防范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6(33):119-124.

[2]汪立元,顾晓敏. 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 上海经济研究,2011,08(16):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