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的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范文第1篇

冷静、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回应,是你工作讲效率、处理问题果断,并且服从领导的素质的体现。

2、传递坏消息时,你最好说:“我们似乎碰到一些麻烦……”

公司一笔业务出现问题,或市场出现危机,你又与此事有关,你应该选择的正确态度是从容不迫地说:“我们似乎碰到一些麻烦……”,然后如实的说明情况。千万不要乱了阵脚,而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要与上司并肩作战,解决问题。

3、体现团队精神,你最好说:“XX的主意真不错!”

同事的创意或工作得到了上司的欣赏,虽然你不一定完全理解,这时你还是要表示一定的赞同。

在职场,要善于欣赏别人,这不但有利于团结,同时也是你本性善良并富有团队精神的表现。

4、如果你不知道上司问的某件事该如何回答,你最好说:“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一个小时内答复您好吗?”

上司问的业务问题与你有关,你当然应该回答,但你不知道如何作答时,绝对不能说“不知道”。上面给出的答案是你的最佳选择,当然要记得,一定要按时给出答复。这是你工作,也是你的责任心的体现。

5、请同事帮忙,你应该说:“这个工作没有你真的不行啊!”

有个工作,你一个人搞不定,得找个比较内行的人帮忙,怎么开口呢?你可以诚恳地说:“这个工作没有你真的不行啊!”同事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当然,事后要记得感谢人家。

6、拒绝黄段子,你最好说:“这种话好像不适合在办公室讲哦!”

如果有男同事对你开“黄腔”,让你无法忍受,上面这句话可以让他识趣地闭嘴。

7、你的确无力接受新的工作任务时,你最好说:“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我们不妨先排一排手头的工作,按重要性排出顺序后再定。”

这样说,首先强调你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工作排序,使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饱满而无法再增加新任务。

8、承认自己的过失,你最好说:“是我一时疏忽,不过幸好……”

犯错误在所难免,所以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很重要,推卸责任只会使你错上加错。不过,承认过失也要实事求是。

9、打破冷场,你最好说:“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事的看法……”

当你与上司相处时,为了打破冷场,最恰当的话题就是谈一些与公司有关、上司很关心又熟悉的话题。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电建施工 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建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已呈现出“肉搏战”的白热化局面。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走出一条求生存的发展之路,是电建施工企业所必须面对并解决的紧迫难题。

一、电建施工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生存环境恶化,市场危机加重。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去调整规范,电建施工企业大都“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地统筹协调机制。为了在“僧多粥少”的市场中顺利中标,企业便不断压低投标价格,逐步陷入越压价越无利可图、利润越少的无序竞争恶性循环,而随着“煤荒”、“水荒”等资源问题的频繁出现和核电、风电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建施工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危机明显加重。

2、流动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

目前,电建施工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业主压级压价和拖欠在建工程进度款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企业又往往会先行垫付材料费,一旦出现结算不及时或应收账款回收不力等情况,企业的流动资金便会不足,资金压力将骤增,这也将直接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货币资金去偿还债务,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运行的危险状态,影响企业保持一级资质以及承揽更多的施工任务。

3、素质人才匮乏,队伍结构失衡。

由于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施工作业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员工待遇偏低等原因,大量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流向电力体制改革后的各电网公司和发电公司,造成部分电建施工企业人才匮乏,甚至是断层。同时,企业的队伍结构失衡,富余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比例过高,这让企业背上了的沉重包袱,难以轻装上阵。

二、电建施工企业发展的可行性举措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需求持续增加,“电荒”在全国不断蔓延。这激发了电建市场的投资热潮,尤其是随着以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为代表的低碳能源经济的兴起,一大批电建项目纷纷上马,给电建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发展战略。

电建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寻求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持,努力申请对低效、无效的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处置和少量担保性质的短期贷款,缓解紧张的资金压力,顺利度过资产变现前的过渡,同时积极承揽扶持性质的工程项目,实现发展环境的优化,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只能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氛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比较而言,行业整合成立集团化公司是电力施工企业改革发展的最佳模式,有利于把电力施工行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共同应对生存压力。另外,在电建低峰时期,企业可进行机械、起重、运输与租赁等业务,提高资产利用率,维持企业发展。

2、加强资产管理,加快资金周转

电建施工企业应围绕打造“优良资产”的目标,在深入调查相关资产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资产整合战略和资产处置方案,重点清理与主业无关的资产部分,如业主用以抵偿债务的土地、房产、股权等,达到盘活整体资产的目的。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是将部分时间较长、回收希望不大的应收账款向外部金融机构出售,盘活有效资产;二是建立严格的工程款回收业绩评价和考核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项目经理作为应收账款回收的第一责任人,将其业绩考核奖金同工程款回收情况直接挂钩,提高项目经理关心工程款回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或减少形成新的应收账款,从源头上避免形成新的呆、坏账。3、树立品牌形象,开拓国际市场。

良好的品牌形象,走品牌化之路是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以及提高企业资本积累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将品牌信誉化为竞争优势,拓展到公司的工程和服务中区,不断开拓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力争以较少的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以较小的风险获得更大的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在树立品牌形象的前期过程中,企业要充分重视市场培育工作,从工程建设、管理能力、队伍素质、服务定位、履约水平等全方位查找不足,查找与先进同行的差距,坚持标本兼治,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全过程更新改造,提高全员的市场、竞争、成本和效益意识。同时,把培育市场作为一项长期工程,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履约的全过程,以良好的履约能力和员工素质不断丰富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优化企业市场环境。

4、强化人才培养,加快企业转型。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成功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拥有更多的人才,这一点在电建施工企业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目前,电建施工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前沿,强化企业人才培养,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关系电建施工企业能否顺利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加快建立和形成适合企业特点,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调动职工学习、有利于企业吸纳并留住人才、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用人机制,培养技术过硬、管理高超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企业由劳务性向管理型的转变,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玉光. 电建施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探索与思考[J].电力建设,2003,(1).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范文第3篇

经济停滞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典型特征

记 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一典型特征,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体现得并不典型,您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何自力:传统的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19世纪时大都以10年为一个周期,20世纪前半期则演变为5年左右一个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通常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次危机经历四个阶段后会进入一个新的危机周期,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遂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特征。

从逻辑上讲,如果经济危机可以永远周期性地发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都可以期待其会走出萧条,经过复苏而走向繁荣,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在危机与繁荣的循环交替中永远存在下去。事实证明这个逻辑并不存在。自上世纪70年代走上去工业化轨道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生产过剩性危机演变为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与之相伴的经济波动和停滞失去了周期性,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经济的持续停滞成为常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呈现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标志。深刻认识这一转变的表现和成因,对于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主要表现

记 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自力: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停滞成为常态,其表现如下:

去工业化导致西方国家丧失物质生产能力。产业结构从早期的制造业占居支配地位发展到高度服务化,加工制造业趋于萎缩,大部分普通消费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等在西方国家已不生产,消费品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外贸赤字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

福利制度难以为继。随着去工业化和经济衰退的加剧,福利保障越来越缺乏足够的财力做支撑,福利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高福利已名存实亡,劳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政治动荡不断加剧。

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危机频发。金融自由化使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资本凭借对资金供给的控制而支配实体经济成为金融寡头,通过形形的金融衍生工具巧取豪夺,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结果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最终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陷入全面衰退。

服务业难以支撑经济繁荣。制造业衰退,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是目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国经济的基石说到底是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孤立的服务业不可能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制造业萎缩了,服务业必然紧随其后而萎缩,整个国家的经济将迅速陷入衰退且不可逆转。

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公共开支难以为继。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衰落以及资本家逃税行为,使政府通过增大公共开支来支持福利制度变得非常困难,被迫举债以维持公共开支,结果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目前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背负着巨额债务,在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坠下。

经济持续下行,复苏和新的繁荣遥遥无期。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遭受重创的经济,但成效甚微。目前西方国家投资疲弱,消费不振,出口乏力,通货紧缩严重,经济增速低迷。

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导致严重失业,2013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为7.2%,青少年失业率为21%,黑人失业率12.9%,西语裔为9%。目前,欧元区17国失业率为10%以上。

中产阶级分化,橄榄型阶级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阶级对抗加剧。美国过去20年来的贫富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如今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全社会近40%的财富,而底层80%的家庭只拥有全国16%的财富。随着中产阶级的没落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会仿佛回到了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阶级结构重新表现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集团的对立。

政治体制病入膏肓,政府运作效率十分低下,难以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西方政治哲学对政府的作用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政府仅仅被看作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守夜人”,否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必要调节和干预。在实践中,当社会出现重大经济或社会危机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激烈的党派纷争严重限制了政府的干预能力,致使政府缺位和难以发挥作用,任凭危机不断恶化。美国是典型例子。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记 者:您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何自力:受几个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工业资本主义衰落直至陷入停滞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其必然性。

一是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偏重市场调节,轻视必要的政府干预,这与其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密切关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私人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私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具有对抗性。私人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利润,它构成了私人资本从事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标,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即资本利益至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人资本最愿意接受的市场竞争秩序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对任何限制和约束其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制度安排,本能地予以抵制,拒绝承担任何以牺牲私人资本利益为代价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反对政府基于维护社会利益而对私人资本利益进行的干预和调控。

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密切联系,企业与社会高度融合,国内与国际联为一体。但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例如在就业问题上,机器替代劳动与保持充分就业就是一个突出矛盾。对政府来讲,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实现高水平的就业,而对私人资本来讲,利润最大化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为此,私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用新的技术、新的机器代替工人,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做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利润,却给社会带来了失业人口不断增大的问题。资产阶级政府为制止失业人口不断增大,需要对资本家用机器替代劳动的行为进行干预和限制,这必然遭到资本家的抵制。他们要么用手投票,通过选举政治把自己的人推到国家立法机构,让这些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要么用脚投票,将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最终将失业问题甩给政府。可见,只要私有制存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由此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二是以权力制衡为特征的政治法律制度。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力量强大而政府地位弱小,与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密切关系。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安排中,立法是基础,司法是保证,行政只是立法和司法的从属和执行机构。表面上看,社会各种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表参与立法决策,决策过程显示出民主性,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影响决策的只是少数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决策最终体现的是少数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政府是行政机构,基本职能是落实议会批准和通过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由于政府行政职能受到立法机构的严格制约,而立法机构又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体现少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因此,政府在本质上只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西方的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相适应,主要任务是隔几年为政府机构选择一个掌门人,哪个政党能够执掌政府权力,就看哪个政党能够代表大资本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或者看大资本利益集团支持哪个政党,愿意为哪个政党捐出巨额竞选经费。西方国家最有势力的利益集团既操纵议会的立法过程,又控制政府行政部门首脑的选举,政治体制沦为利益集团的驯服工具。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私人资本利益集团占有社会资源,绑架公共权力,不允许政府过多干预和限制自己的权力。在这套制度中,不同党派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在立法机构激烈争斗,相互掣肘和拆台,很难就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达成一致,决策效率极端低下,致使作为执行机构的政府难以有效发挥职能,很难及时应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三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是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发表的一系列论著中阐述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代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个人高于社会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个人自由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反对公有制,极力主张全盘私有化;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迷信市场自行调节,断言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国家干预只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在该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市场调节,削弱国家干预的政策措施,遂使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加偏向市场主导的方向转变。这种模式对私人资本的经济行为缺乏有力约束,对宏观经济波动和失衡状态缺乏有效调控,对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难以积极化解,导致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的原则 情境性教学 情境性教学应用

情境性教学,是政治教学的主要范型之一,就是为了达到教材的既定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情境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中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情境性教学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应日常生活,是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学情境如何创设?笔者认为其基本思路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情境性教学的应用

营造和谐的情境是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培养学生情感,创造一个崇尚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水平的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富有情趣的讲解、准确漂亮的板书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思维的灵感。为此,每节课我都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创设情境,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教学情境有形象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自主协作情境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形象情境教学。形象情境就是教师利用录像、电影、模型、漫画、小品、事物等形象手段,把学生引进科学知识的殿堂。

通过创始形象情境,激起学习欲望,渲染课堂气氛,开拓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综合提高的目的。如在讲到《青少年依法保护环境的义务》一课时,让两位同学表演“老虎和人打官司”,通过老虎控诉人类任意捕杀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人类也将自掘坟墓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同学们意识到以前和父母一起捕鸟、捉青蛙等行为都是不对的,从而从觉悟的提高上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落脚点。录像、电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课上来,改变以往只知道书本,课外什么也不知道的局面,让学生关注更形象的东西,促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转贴于

2、问题情境教学。问题情境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情境的设置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兴趣,提出他们知又不知的问题,或者设计他们知道的情境故事,从他们熟悉的例子来引出问题,使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

3、故事情境教学。故事情境就是教师选用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历史典故、与教学有关的民间传说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去接受事物的本质规律。创设故事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情境教学的几点感受

1、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做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了基础。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新增价值的劳动,界定好了“生产劳动”,也就界定好了新增价值的源泉。所以从理论上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是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从两个角度界定了两对概念。一是从是否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将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前一种劳动称为物质生产劳动,后一种劳动称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只有与资本相联系、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定无疑是科学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于马克思时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有本质上的差别,加上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换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在这些情况下,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界定已不能反映现阶段生产关系的新特征。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首先,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我国理论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这种界定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又撇开了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样的所谓“生产劳动”可以套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从而失去了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不是从劳动成果的物质规定性来界定,而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只要劳动过程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不管该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它们都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说过:“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香肠工厂,而投人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马克思还说:“例如一个演员,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佣,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劳动,那么他就是生产劳动者。”可见,马克思把不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教员和演员的劳动也算作是生产劳动,这说明,马克思已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明确区分开来了。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虽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范畴的具体界定,但可以运用马克思的界定方法。对应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就应当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也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也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加以扩大。

其次,必须使“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马克思还说:”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同一个歌女,如果她是由一个企业家雇佣,在企业家的指挥下卖唱,而以赚钱为目的的她便是一个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这两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才算作生产劳动者,这就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也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前后两个“生产”一致起来。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来达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物质生活需要,一种是文化生活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只能由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文化生活需要只能由精神生产劳动来满足。所以,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来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两个部分,如果把生产劳动仅仅说成是物质生产劳动,那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只能说成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了,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能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反过来说,如果你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个方面,那么你就必须把精神生产劳动也算作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因为仅仅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虽然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行业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其劳动成果也能满足人们一部分文化生活需要,但这并不是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本身直接满足的,而是由文学艺术工作者、各种理论工作者生产的精神产品满足的,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不过是人们消费精神产品的工具或媒介。总之,如果仅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说成是物资生产劳动,就无法回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由什么劳动来满足。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定义如下: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就是能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中工人、农民及管理者的劳动;商 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劳动;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教育部门教员的劳动;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的劳动;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劳动。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考察的商品属于物质产品,考察的价值是凝结在物质产品中的价值,考察的价值创造也就是物质产品生产部门(马克思区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包含三次产业中的第一、二产业)的价值创造,而将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获得的价值归结为价值让渡和再分配。这在马克思生活时代,第三产业不发达且所占比重不大的情况下做这样的处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当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越过40%,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一、二产业总和的情况下,再不承认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已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价值的来源,也会使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失去理论依据。

承认了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就需要从理论上将第三产业的成果纳入商品的范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商品区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也可以在将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区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将商品区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属于有形商品,商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生产的商品是一部分有可能被损坏而因为商业部门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及时运输而没有被损坏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如果失去了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其使用价值就会消失,从而其价值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这部分产品应当算作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生产的商品。教师、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或精神商品。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就意味着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非劳动产品进入交换领域成了商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遇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如农贸市场的野生动植物、旅游市场的自然风光、矿产开发市场的各类矿产资源等等,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些自然资源都不是劳动产品(将这些自然资源变成商品需要付出的开采、运输等劳动相对于其实际应有的价值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都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可见,大量非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事实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两个判断的一个做出修改,要么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要么认为商品可以只具有使用价值一个因素。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否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判断又会遇到矛盾:如果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那么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在交换中事实上获得的巨大的交换价值又是什么的表现形式呢?

不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除了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产生上述矛盾。还会在实践上促使人们不加约束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就必须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本文认为,可将特定时期社会总商品的价值区分为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物化劳动的价值、活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三部分,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改为“劳动是新增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假定人类活劳动生产与进入交换领域的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等量的相同使用价值所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来换算。于是。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新的判断:劳动始终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