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PDCA循环;医疗废物;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73―02
PDCA循环法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即通过遵循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的一套工作程序〔1〕。医疗废物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2〕。我院手术科室自2013年1月以来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中,经过半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 计划阶段
1.1.1 成立手术室医疗废物质控小组 手术室医疗废物质控小组成员组成:院感科负责人、手术室护士长、手术室质控员、麻醉科主任。质控小组成员督促科室人员认真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及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并按标准进行医疗废物相关知识考核。
1.1.2 收集资料 收集2012年7-12月手术室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现状。发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针筒与针头未分离直接放在针筒合内、口罩与帽子扔在黑色袋子内、玻璃安瓿扔在纱布桶内、特异性感染手术的废弃物只用单层黄色废物袋收集。锐器盒使用时未加盖。医用无菌物品外包装混入黄色垃圾袋内。
1.1.3 分析原因 手术室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知识没有掌握,对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法规没有引起重视;对医疗废物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尤其是麻醉科医务人员与手术医生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医疗废物相关制度与分类细则未落实到位。
1.1.4 制定医疗废物的分类与处理措施 按照《医疗废物目录》把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5类。手术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主要为感染性医疗废物(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病理性医疗废物(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和损伤性医疗废物(医用针头、缝合针、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三大类。感染性医疗废物应放入黄色垃圾袋内;病理性医疗废物及特异性感染性医疗废物应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损伤性医疗废物应放入耐刺不渗漏利器盒内。
1.2 执行阶段
1.2.1 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知识的培训 由医务科组织全院医务人员与清洁工进行培训,组织学习《医疗废物目录》、《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置流程。手术室在科会议上及晨会上不定期抽问有关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知识,做到知晓率100%
1.2.2 执行手术室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注射器、针头、缝针、刀片、敷料、一次性物品等)对其进行分类收集。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分别置于有明显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医疗废物包装容器内。在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包装物及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及其他缺陷。手术室工人每日及时回收各手术间产生的医疗废物,在包装袋扎紧,放在固定的废物存放处。传染病人、特殊感染病人、急症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巡回护士及时通知手术室工人,使用双层包装袋,尽量缩短其在手术室内的存放时间,在回收过程中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并与医院废物回收人员中做好交接。科室对内部医疗废物应进行登记。医疗废物注意在手术室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医院清洁人员每天运送废物后,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
1.2.3 执行手术室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手术室医疗废物操作人员分类收集分类分色置入专用包装袋或容器(黄色袋装医疗垃圾、黑色袋装生活垃圾、利器放入专用利器盒)医疗废物暂存地每天定时与收集人员做好交接并做好废物交接记录。
1.3 检查阶段
1.3.1检查考核 手术室医疗废物质控小组成员定期进行相应检查,
每周定期检查一次;手术室护士长和麻醉科主任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科室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全科会议上组织讨论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督促整改到位;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抽查一次,将抽查的结果及时反馈,并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绩效考核挂钩。
1.3.2 处理阶段 医疗废物质控小组每月将医疗废物分类处置的情况进行汇总,总结经验,将已经解决的问题纳入质控标准和规范中,使PDCA循环能够持续不断地运转。对于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改进措施,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2 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半年后,全科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知识考核合格率从75%上升至100%,医疗废物分类处置合格率从70%上升至96%。
3 讨论
3.1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的认知 手术室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与医疗废物分类处置流程不够熟悉,对医疗废物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直接影响了医疗废物的管理质量。通过对手术室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相关法规及分类管理知识的二级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造成社会危害性的认知,掌握了《医疗废物目录》、《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置流程,使考试合格率达到100%。
3.2提高手术室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质量 PDCA循环管理强化了每个环节的管理,人人参与管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每个环节均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执行,消灭了管理盲区〔3〕。手术室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不仅提高了手术室医疗废物分类处置的合格率,还减少了医疗废物的产量,有效防止了医疗废物因分类不当而流入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从而保护了环境,保障了人体健康。杜绝了因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不当而造成的二次感染。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管理,使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国秀.采用PDCA循环法规范门诊医疗废物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752-753.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综合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64-01
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是医院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其风险控制的重要部分之一,感染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1]。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我院于2010年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手段,通过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指导、座谈会、考核以及具体管理过程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其院感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是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当前医院领导班子8人,医务人员2800人,感染控制专职人员8人,开放床位2200张。
1.2 方法
①唤起医院领导对感染控制的意识。对医院有关领导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3天,培训形式主要以专家座谈会、讲座和参观其他医院为主,培训内容重点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和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与医院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等等。②提高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知识水平。通过对医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一般工作人员为一周,感染控制人员为两周),提高医院一般工作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以及提高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一般工作人员,讲解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人员:专家讲座、交流学习、现场参观以及实践指导等。③定期对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考核和培训,针对常见问题或者疑难问题开展座谈会进行信息共享和答疑接难工作。④定期根据感染质控评分表对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情况进行评分,并做好记录[2]。
1.3 评估方法:综合干预完毕后对医院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等,满分100分,得分以实际得分为准。
2 结果
2.1 综合干预前后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工作基本情况比较:参加本次综合干预的相关人员平均年龄为38.9岁,负责医院及科室感染控制工作时间平均为3.6年,通过实施综合干预后,其专职率明显上升。其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2.2 综合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控评分比较:通过实施综合干预,干预后医院感染管理质控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其详细情况如表3所示。
3 讨论
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手段,医院领导、相关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相关知识和工作效率等均得到了提升,且质控评分也得到了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3.1 通过座谈会、培训方式提升相关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在干预过程中,采取短期培训,内容主要以法律、法规、医院感染暴发案例和交流参观为主;对于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培训是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的基础上,注重研讨启发、实例说明、规范医院考察、调查研究等,并且督促指导其将培训所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即达到培训的迁移;而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建立基础概念、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为主。干预前后领导、医务人员和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成绩分别提高了[3]。
3.2 通过考核评估,搭建交流平台:在干预过程中,通过定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了医院感染控制人员专职构成比的提高,也直接促使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和各类医务人员培训次数的显著增加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整体水平上升[4]。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控制人人有责,对医院各部门相关人员实施全方位的培训、指导、评估考核等干预措施,不但能提升相关人员感染控制知识,还能提高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专职率,进而显著提升了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明红.ISO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885-886
[2] 丁丽丽,热衣汗·巴吾东,喻玲丽,等.对21所医院感染管理综合干预策略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1):820-822
【关键词】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作者单位:012000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管理科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一项,因此,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成为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其中由于护理人员在临床一线工作,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因此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军[1]。严格的护理管理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1 制定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护理操作流程和控制标准,使医院感染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职责明确,层层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工作, 在其直接领导下建立护理部、护士长和各科监控护士的三级管理, 充分调动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护理部在整个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使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得以具体实施和顺利执行。
2 加强护理人员院内感染预防与防护学习教育培训
2.1 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知识水平 护理部配合院感办定期对全体护士举办各种类型的感染知识培训和专题讲座,并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考核不及格通过再学习,再考核,使全体护士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人人都有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概念,都能熟练运用医院感染管理技能。护理部定期与院感办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管理新技术、新知识,利用护士长会请院感管理者讲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护理部针对职业暴露的环节进行回顾和分析,认为存在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技术培训不够,缺乏系统的知识这一薄弱环节,对此首先在全院护士长质量分析会上,将护理职业暴露情况逐一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关键,提出并制定改进措施。配合院感办有针对性地培训全院护士长,然后由护士长再培训护士。每年进行全院医院感染考核,结合每月护理质量检查,随机提问护士有关消毒隔离知识,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纳入到新分配、调入、进修、实习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中,学习培训后进行考核,成绩记录到个人技术档案。由此促进了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知识的自觉性。
2.2 强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在医院感染中30%~50%主要来源于不正确的护理[2],护士在单独执行护理操作时是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医院感染是否发生,所以,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3]。医院感染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理行为的结果好坏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的联系。要重视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在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和紧急抢救时,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护理部应与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责,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使人人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而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 落实护理管理措施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3.1 严格消毒,正确无菌操作 消毒、灭菌是切断院内感染的最重要途径。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医疗用品。对常用的浸泡消毒液、空气、物体表面、菌物品等建立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和监测制度,并进行定期监测,对不合格的要有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整改。在配置药物、各种注射及各种侵入性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
3.2 严格洗手制度 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经,而洗手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简单却最有效的环节[3]。护士每项操作前后或接触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护理人员应自觉养成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掌握并严格执行洗手方法,认真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3.3 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及流程的监测管理 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ICU、PICU、内镜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科室做好消毒隔离的监测。重点环节及流程包括认真落实标准操作规程,各项侵入性操作的无菌操作监控,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和管理,呼吸机及各种有创仪器、管道的清洗、消毒、定期更换的检测管理。
3.4 加强护理工作的量化考核 应该制定合理、科学、统一的考核标准,定期举行护理日常工作的考核和抽查,尽可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重点科室要增加考核频率,将考核常态化,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自觉的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4 结论
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护理工作质量和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医院工作效率息息相关[4]。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各项工作流程,实施动态追踪管理。日常工作中护理部通过主动配合医院感染科,采取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落实措施、规范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及护士行为等措施,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同时医院感染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而护理人员承担着大量的临床日常工作,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护理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发挥其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监控作用。护理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配合医院感染办,参与医院感染预防监控,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黄庆,府伟灵.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 426-428.
[2] 任丽娟,宋媛,泰平.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1):1261-1263.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管理 体会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明确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在2001年省卫生厅印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后,我院就针对医院感染管理问题,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长任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由科主任、科护士长、兼职监控医生和护士各1名组成。建立健全了院领导、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科室监控小组三级监控网络。
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院科两级培训制度、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工作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考核奖惩制度等,使各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任用专职人员
任用爱岗敬业、专业知识过硬的专职人员,是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专职人员应具备如下素质。
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按规章制度办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把好监测、检查、反馈关,为院领导提供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可靠资料。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监测技术:专职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中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本工作范围内技术操作要求,甚至应掌握诊断、检验、护理技术操作等相关专业知识。只有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指导实践。只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专职人员既应具备熟练的感染病例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能力,还应做到“会看、会想、会做”。会看: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对照上级部门制定的规范,看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看出问题的实质、关键所在。会想:有活跃、灵敏的反应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想办法、订措施、堵漏洞。会做:实施想到的,改正不足的,变想法为实践,身体力行,主动进行常规监测和随时监测,搞好协调,及时总结、汇报给院领导,反馈给科室。
具有宣传讲解意识,当好宣传员,提高全员防感染意识。专职人员要注重宣传讲解工作,经常利用各种形式给全院各科有关工作人员讲解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保证医院感染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发挥监控员的管理作用
各项规章制度、各种消毒、灭菌技术和隔离制度的落实都是通过科室每个工作人员来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监控员在科室的监督管理作用,才能保证医院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正确实施。监控员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每月填报一张科室感染病例报告表,医护两人都签名。对本科室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查找感染原因,提出并实施控制感染措施,发现感染苗头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并上报科主任和院感专职人员。
1. 现状分析
1. 1 医院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 医院感染工作牵涉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医院领导作为管理的核心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对感染工作的重视与支持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控制的结果,由于医院感染控制首先受惠的是患者,不能够显示出直观的经济效益,容易造成领导对医院感染工作的忽视,往往会导致对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控、防治等方面投入不足[1]。
1. 2 医技科室存在管理漏洞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提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等。由于不少医技科室没有配备护士,消毒隔离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由技师来管理,消毒剂的保存和配制甚至交由临时工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完全由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负责,而有的医院相应的机构不健全或没有,个别管理人员又不负责任,便形成管理漏洞。
1. 3 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只重视诊疗业务,轻视医院感染管理; 只重视自身防护,轻视对患者隔离的现象在医技科室较为普遍。有的人员甚至以操作方便为理由,既不保护自己,也不防护患者,经常发现一些人员在工作时不戴口罩、帽子,接触感染性标本时不戴手套,清洗处理废弃标本时消毒预处理不严格,没有切实落实各种消毒隔离制度。
1. 4 部分医技科室硬件设施不到位 尤其是检验科实验室的设计布局不合理,不能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有的实验室没有通风设备或通风设备不足,患者和家属能随便进出实验室,这些情况在各级医院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医技科室如 B 超室、心电图室、理疗科等缺乏紫外线消毒设备。
1. 5 部分医技科室存在制度漏洞 2006 年 9 月 1 日以前执行的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中仅对医技科室的重点部门如输血科、检验科及实验室、内镜室等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但对于医学影像科( 包括放射线室、介入治疗室、B超室等) 、核医学科、医学实验室、高压氧室、理疗科、心电图室、心功能室、肺功能室、脑电图室等部门却没有相应的规范。2006 年 9 月 1 日以后执行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也没有对这些科室做出具体规范,因此,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人员只能参照其他卫生部已规范的科室的共同部分对这些科室进行管理,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2]。
1. 6 医院感染管理手段与迅猛拓展的业务项目不匹配近年来,医技科室的各种介入诊疗技术迅猛发展,但对于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却缺少研究资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缺少依据,但介入诊疗技术已被明确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卫生部没有对医技科室各种介入诊疗技术的手术间、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制度、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等作明确的规定,因此,医院感染管理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3]。
2. 改进措施
2. 1 加大管理力度,细化责任制度 坚持以法规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为宗旨,从组织落实、质量监控、严格管理三个环节入手,逐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软硬件,使医院感染管理逐步纳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轨道。健全医院感染控制三级网络(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研究医院感染工作和计划、抗生素合理使用措施、医院感染质量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制度等[4]。对现阶段国家缺乏管理规范的部分,可参照共同部分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职责分明,措施到位。
2. 2 定期培训考核,做到全员重视 院领导要从医疗质量管理的高度上认识医院感染管理,按要求建设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从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支持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并安排时间进行讲座。医院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管理知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并将学到的新知识以讲座的形式培训医务工作者,使他们能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对待。定期进行院感知识考核,不定期进行院感监测,将考核和监测结果与科室奖金挂钩,定期总结和公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奖惩。
2. 3 改善硬件设施,加强隔离防护 各医技科室及科室内部各区域布局应合理,做到医疗与生活区分开、门诊与病区相隔离、介入性诊疗科室洗消与操作分室; 供应室设计布局和工作流程合理实用,符合卫生标准; 检验科应明确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严格做到人流、物流及标本流分开。推行“标准预防”,强调隔离防护,即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大力宣传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的方法和意义,强调正确“洗手和手消毒”,为各诊疗室修建洗手设施并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安装紫外线消毒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