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中,金融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通过加大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可以监督并管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通过观察是否存有信用风险问题,可以使金融危机的源头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还可以通过切断金融危机蔓延的渠道,进而来防范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爆发。通过制定有效的应对管理专案,使金融损失降到最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金融环境极其不稳定,这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从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局势也不容忽视,因此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便成为当今的焦点话题,值得探讨与深思。

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并通过专家等方面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健运作的重中之重,进而影响着我国的金融与经济的蓬勃发展。所以,我国要不断建立及完善风险控制体制,这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重大挑战。

1 文献综述

自从20世纪末期开始,我国才刚刚开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研究,金融界也不断地意识到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以及其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多以定性分析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定量分析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主要集中在分析各项财务指标上。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许多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在信用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下面则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王灿雄(2010)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市场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我国的管理水平仍然跟不上西方国家的脚步,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在规范自身的同时要不断的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理念。

王冰(20l1)阐述了操作风险的涵义以及七类典型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安全管理;工作地点与工作环境的状况;对于固定资产的损坏;营业问题和信息技术停止运作;各种程序的管理。

许冰清(2012)认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许多危害,包括:损坏银行名声,丢失银行的客户;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使银行利润降低;破坏了原始存在的资本,威胁了银行的生存等。不仅如此,他还对以下几个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管理文化理念存在缺陷、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完善、缺乏可信数据支持信用风险等方面问题。此外还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问题:许多基层银行信用风险程度比较高、信用风险多发生于经济发达地区。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入讨论与研究的话题。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之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在正处于一个新发展进步的阶段。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含义及内容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到期时,由于贷款客户发生财务困难,不能归还贷款本金和产生相关利息的风险。

从投资组合的角度来看,投资组合的投资者不仅会因为直接交易对手发生违约发生损失,也会因为交易对方的不断变化带来损失。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的处理、信用风险评价和报告。

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20世纪我们国家的金融界并不发达,并且在之前对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经验,使得我们在信用风险管理和度量方面有了一定的起步,但是仍然无法和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相比。所以,我国应该在不断规范自身制度的同时,还应该一如既往的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以便完善自我。

3.1 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落后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较晚,所以我们不能预见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因此这样造成了信息冗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尚且不足,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有些落后,因而,不能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也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去。

(1)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当前,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并不成熟,仍然需要不断改善,在运作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原则,因此,对国内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检测还不能得以实现。

(2)数据质量不高。

我国的基础数据不但不准确,而且统一性也是极差的,这一点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进步。数据质量不高不仅仅导致高层次的风险分析难以展开,而且还对简单分析工具的分析结果的可信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无法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型,进而还加大了工作量,这些问题无法解决,那也就无法将经验应用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去。

(3)信用风险量化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主要使用计算信贷风险度和专家分析法。但这种传统的风险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由于主观性太强,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等问题。落后的技术,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进行各方面信用风险管理分析的需求。

3.2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获得最大的利润。风险的客观存在就使得商业银行经营将面临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就必须建立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与风险补偿机制来随时应对风险。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在上述两方面仍显不足。

(1)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业务流程中,每个部门缺乏合理的分工,导致独立性的缺失。首先,在审贷分离模式下,由于审批人不与客户见面,无法掌握最真实材料,信贷人员在负责对贷款的调查评级的同时,可能会对材料进行修改,从而对审批造成误导。其次,由于各个环节责任不明确,责任人制度得不到落实。最后,由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存在形式,也对风险制度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

(2)信用风险补偿机制不充分。

银行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如果能承担风险并获得收益,信用风险补偿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保持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的充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常见的风险补偿方式有:提取坏账准备金和计提资本金。坏账准备金提取不足、不能及时核销坏账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银行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会使得银行信用过度膨胀,导致信用风险隐患。

3.3 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如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那么其无法从源头上防范信用风险,也就不能控制信用风险的增量。主要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内部控制,一共包括五个方面,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管理和信息交流。

①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注重经营业务扩张,忽视有效的审贷机制,内控滞后于业务发展。

②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忽略对信用风险全面和客观的评估,同时缺乏对风险评估的重视。

③在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控制体系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分散、多头授信,授信失控。

④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内部管理部门缺少权威性与独立性,这样就失去了内部管理部门的意义。

⑤在信息交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于存在太多的分支机构,交流又不及时、不具体,进而导致信息的缺失。

(2)外部监管存在缺陷。

首先,我国银监会很少对银行外部业务进行监管,这样就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其次,我国对银行监管方式采用现场检查为主,在现场检查时更为注重合规性检查,而对风险监控管理检查不足。最后,由于银监会很少对银行日常经营运作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督,只将监管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银行经营机构的审批上,使得稽核监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使用和决策时,由于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度量,使得银行在科学的信贷决策和银行贷款组合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由于不能够将信用风险准确的测定与分析,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信用风险的大小。

4 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4.1 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

由于定量分析归类科学、量化准确,所以现在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多以定量分析为主。从度量角度上来讲,《新巴塞尔协议》采用了大量数量化的计算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技术有限,不能在近期内建立符合新协议规定的风险评估系统,但只要我国运用正确的风险衡量方法,仍可以达到风险度量的目标。从技术角度上讲,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应该向国外学习先进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然后在国内建立起符合我国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以此来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技术和水平。

4.2 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首先,建立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成立信用风险管理的专门部门。其次,积极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内部评级法即IRB法。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型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中渐近地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评级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评级管理系统。

4.3 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征信系统数据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历史数据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信用评估系统应用的不是很好。因此建立一个实用性强,完整性好的信用风险基础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收集了一些公司的数据,但我们要明白,数据的累积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积累,且需要每月更新,以此来完善我国的数据库系统的缺失,逐渐建立起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4.4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保证,只有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保障做好,才能使内部评级体系有效的发挥作用。一是在内部控制过程中,不仅要突显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这两个重要流程,同时还要严格地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二是要完善不健全的内部监督部门,各尽其职。

4.5 加强外部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有着强大的金融监管系统,他们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组成。为了加强信用风险的外部监管系统的建设,首先,银监会要有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监管目标与监管理念。其次,我国银行监督委员会应当加强监督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指标。最后,要将外部监管逐步规范化与制度化。

4.6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目前,企业应该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要想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就必须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银行系统员工年龄普遍偏高,他们有些缺乏现代的金融知识,计算机知识,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其不能适应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所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骨干,来适应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后备管理方面,起到支撑的作用。

4.7 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除了对内部的改革,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法律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建立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估机构。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VaR;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

[DOI]10.13939/ki.zgsc.2017.06.04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金融管理的结构逐步完善,VaR是一种金融投资风险管理计算模式,实现VaR在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的划分依据,合理规划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风险,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管理的逐步完善。

1 VaR概述

1.1 内涵

VaR是一种在职风险管理形式,通过一系列相关性数值分析,金融投资中的资产进行合理性的风险管理运算,进一步对VaR在金融管理中应用作用分析[1],实际应用的作用是在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运行相对稳定的状态,应用数值运算模型建立金融投资的损失性评估,将这种金融投资的形式归结为对一定范围内的金融投资损失运算,应用数学公式可以将VaR的运算公式表示为:Prob(P>VaR)=1-c[2],其中Prob表示金融投资风险运行中风险运行的最小上限;P表示一定时间内的经济损失值;c表示一定的置信水平;VaR表示金融风险损失的最大上限,实现VaR在商业银行应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的金融投资比重,合理规划商业银行金融投资的结构,稳定商业银行的经济收益。

1.2 外延

通过以上对VaR的运算基本构成因素的分析,对VaR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本文对VaR的基本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综合性[3]。VaR的应用是通过数据值的运算,控制金融投资风险,为了确保VaR运算的准确性,VaR的应用中包含了经济投资、商品价值、股票运行等多方面的经济管理条件,因此VaR的金融风险预测具有综合性;其二,科学性。VaR的运算,是基于严密的市场经济运行管理基础上,实现金融投资的综合性分析,建立金融投资的基本投资结构中多种因素的相关性划分,从而为现代金融的风险损失云测提供最大值和最小值,金融风险额分析数据结构严密;其三,VaR具有较强的兼容性[4]。VaR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多模式同步运行,能够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模式。由此可见,VaR在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应用,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Wie社会的金融发展提供新的管理渠道。

2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2.1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低

商业银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动力,是实现社会经济管理结构优化分配的主要金融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管理结构逐步完善,我国拟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管理也逐步实现转型发展,但从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来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身缺乏商业资源的信用管理规划体系,导致商业银行新启动的信贷金融管理的收益性较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漏洞性较大,对商业银行的经济灵活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制约,甚至出现部分商业银行入不敷出的情况。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风险、高压的运行状态,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性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2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滞后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整体发展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依据受到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管理科学性较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整体管理结构科学性低,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管理的准确性较低;另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中,VaR的应用模式独立在商业的风险管理结构之外,导致商业银行中VaR运行管理的管理模式融合性较低,甚至存在VaR的应用模式化,运行数据值的整体应用失去存在的意义。

3 VaR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3.1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逐步完善,实现VaR的合理应用,设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资运行是新的金融运行措施,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信用管理资源的整体规划合理性低的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的信用投资管理结构的运行规划目标性差,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灵活性较低,应用VaR计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规划的损失最大值和最小值,管理者可以从整体上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从而设定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依据VaR的相关性数据,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构,应用风险管理目标,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发展规划。

3.2 制定风险管理政策

VaR在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信用投资风险结构,VaR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依据。VaR风险管理中包括金融投资管理的基本投资时间,投资损失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VaR的运算,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的,商业银行依据VaR的运算结果,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运行管理体制。例如: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归还比重的划分,风险损失的整体资金规划,信用风险管理中,损失最大承受的计算方式等,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金融管理的转型与创新提供新的管理依据[5]。例如:某商业银行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转型发展,银行结合VaR建立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完善传统金融管理中信用风险管理不足,优化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控制比重,从而大大提高了该银行的经济收益,促进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3.3 建立VaR数据库

VaR在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资本风险管理基础上,添加VaR数据库的步骤,VaR数据库中拥有完整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数据依据,可以为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提供较完善的VaR计算数据资源支持。此外,VaR数据的建立不是独立在商业银行的经济运行体系以外,而是融合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系统中,因此,VaR数据库的建立,也为商业银行的其他商业金融投资管理提供风险评估的参考依据,VaR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是社会经济结构逐步完善的重要体F。

3.4 完善VaR管理体系

VaR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应用VaR完善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商业银行的经济投资管理的整体风险预测,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社会较大的竞争压力,必须不断地进行银行自身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而VaR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快速的风险管理需求;另外,VaR是对商业银行在线运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进行评估,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市场信息进行反馈,VaR在商业银行的停止应用,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金融投资的风险预警信息。例如:我国某商业银行在新时期实现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转型发展,应用VaR进行信用风险投资管理,从VaR的计算值来看[6],商业银行2016年上半年运行的损失最大值比2015年下半年增长3%,最小值增长0.12%,该银行依据运算比重,实施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计划,为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投资依据。

4 结 论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金规划的重要途径,VaR是一种新型金融投资计算形式,实现VaR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完善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漏洞,降低商业银行的经济运行风险,实现我国社会金融经济发展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辉.KMV模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07.

[2]管敏.VaR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3]丛培帅.VaR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量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孙宁.VaR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内约有5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障碍,同时也成为国际金融投资者们的目标,他们都希望通过收购这笔巨额不良资产来迅速扩大在中国的资本。

我们不难看出不良资产决定了银行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信用风险作为金融市场最古老、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是各大银行公司不容忽视的。信用风险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一、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风险又称信誉风险或保证风险,是指借款人、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一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从广义上讲,信用风险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程度。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1.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巴赛尔协议》新框架的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从全局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股市暴跌和金融危机的需要。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和现状

我国目前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首先,运用模型进行计量存在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的匮乏。因此,在现阶段不具有通过企业的股票价格来反映企业市场价值的条件。实施内部评级法将是一个比较可行的突破口。内部评级法鼓励银行自主研究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方法,既强化了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内部评级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开展集约化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可以有助于培育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其中很多来自于历史缺陷和不足: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即委托机制不健全。国有银行缺乏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由此产生信贷约束软化、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二是经营方式的缺陷,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手段缺乏多样性。三是资产质量的缺陷,由于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历史资产质量低下,潜在的不良贷款包袱过重。四是信息技术的缺陷,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对客户信息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管理。

三、银行业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来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风险评估的量化管理落后

量化管理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公司信用风险评估和信用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我国目前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在操作上还大多数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工作能力和经验,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的管理机制本身就不够健全。

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利率市场还没有启动,长期以来,各种利率水平都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给予银行自由浮动的幅度非常有限,这导致了利率水平的变动不能够准确地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信贷资金在量化管理上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其次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不突出,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商业银行不能随意向海外贷款,因而银行公司的量化管理无法国际化。

2.缺乏客观独立的专业中介信用评级机构

美国信用风险评估实务设计和理论探索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和美国拥有世界级评级公司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国信用风险的评级起步较晚,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在整体上无法推动我国的信用评级的水平。

3.缺乏信用风险评估所必需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一方面由于我国银行电子化管理的起步较晚,其次,我国的证券金融业还很不发达,缺乏详细的行业和企业的数据库,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评级和信用风险评估的时候往往缺乏足够的、准确的、及时的数据而无法做到客观准确。同时,由于现有的企业掌握在商业银行内部,因此,有限的数据也很难实现沟通和共享。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建设措施

银行应该建立信贷业务审贷分离制,将信贷业务的经营权与信贷风险的控制权分离,使信贷风险控制和信贷业务市场经营得到分离;促进客户评价体系的形成,建立基本的客户信息档案;通过建立授权和转授权制度,限制分支机构的越权行为;应建立资产负债组合比例管理监测制度;加强对系统内信贷资金清算的控制,推行内部稽核检查制度,加大审计力度等,使信贷风险控制成为工作的重点,对防范和降低风险有一定作用。

各商业银行应该推行“客户经理”制度,对信贷人员提出全面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客户经理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的职责,成为客户经理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形成对客户经理的约束机制,有利于风险的控制。

其次由人民银行总行组织建立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对各家商业银行及时录入信贷信息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银行规避信贷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用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研究和引进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银行业信用风险的产生和管理以及信用衍生产品作了介绍,对我国引进这一金融产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55-04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我国银行业改革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蓬勃发展,逐步成为国际银行业领先者积极管理信贷资产组合的主要途径。据统计,2005年全年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量达到近30万亿美元,这一创新的工具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还仅限于贷款前的审批措施和贷款后的不良资产处置措施,真正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尚未建立,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几乎是空白。因此,研究和引进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信贷悖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信贷悖论”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所谓“信贷悖论”,简单地说就是商业银行贷款结构集中化的趋势与风险管理分散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根据资产组合理论,组合中风险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可以提高组合的分散化程度,降低组合风险的波动性,提高组合的风险收益比。然而,现有的银行信贷管理过程采用的信贷专家系统主要是依靠经验法则和主观判断,银行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原有的市场份额以降低贷款组合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也难以投入更多的财力来培养充分分散化的专家队伍,资金和地域的限制也制约了通过贷款发放环节来实现贷款组合的充分分散化,这样就产生了“信贷悖论”。

“信贷悖论”导致信贷资产在产业和地域上的集中使信用风险不断的集聚和放大,这一问题在我国尤其突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银行贷款集中到某一地区和特定产业,业务地区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使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受到不良影响。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地域和客户基础上都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更导致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地区和客户。长期以来,这些问题的积累使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较为突出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贷款集中度较高、不良贷款率较高和资本充足率较低三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国银行业近年来不良贷款比率有大幅下降的趋势,但这一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贷款总量的增加来实现的,不良贷款绝对额的下降对这一比率下降的贡献很小。总之,信用风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对的最主要的风险,以后也将是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企业经营风险通过银行业金融中介行为而集中体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向借款人提供金融负债获得相对固定的信用风险溢价,并通过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来承担贷款业务的信用损失。在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信用分析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溢价的认识正不断提高,以往主观经验的信用风险管理目标正逐渐被可量化的标准化客观评价体系所取代。大体说来,银行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由低到高经历了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1.传统管理阶段。传统上银行是依靠分散化和担保品两种基本方式来减少信贷活动的风险,这在目前也仍是多数银行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方式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贡献却很有限,借款人提供担保品提高了其经营成本,而且在信用损失的情况下存在担保品的变现能力和担保责任的履行问题;风险分散化主要是放贷对象在类别、经营活动和地域的分散化,分散化过程受限于经济活动的范围以及交易成本等问题;另外,担保品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中只有一部分经济主体能够满足其融资需求,这也是金融体系不发达的体现。

2.资产负债管理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是表内管理,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记载的贷款是银行信用风险暴露的总值,管理贷款信用风险的过程就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进行管理,获得信贷资产组合价值最大化,或者承受最小的企业经营风险。信用风险表内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银行对贷款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所作的风险损失准备,银行长期通过计提贷款准备金抵补预期损失,并维持一定规模的资本金以应付贷款意外损失;金融创新提供的新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一组贷款分离出资产负债表,组成贷款资产池,并以此向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用募集的资金支付贷款价款,由贷款资产池未来现金流偿付到期债券,这就是贷款证券化,也属于表内管理的范畴。从本质上讲,“分散化和担保品”以及“表内管理”均归属于表内业务操作,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过程的各种交易都是基于贷款现货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与资产负债管理的其他目标分开。

3.衍生产品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为解决“信贷悖论”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首先,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将信用风险与资产负债表分离,银行通过表外持有信用衍生产品对信用风险进行独立的管理,贷款业务管理过程完全区别为信贷资产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两个功能,独立进行共同实现风险收益均衡;其次,由于基础资产仍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不会改变银行与原有贷款客户的业务关系,给银企之间更深层次的业务合作留下空间;另外,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增加了信用风险定价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它使得信用风险可以上市交易,信用风险的定价有了最直接的依据。

三、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场外交易合约,根据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ISDA)的定义,它是一种使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金融合约,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信用衍生产品根据交易结构的不同分为基础衍生产品和信用衍生结构产品两个大类,基础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和信用价差期权,信用衍生结构产品主要有信用联结票据和合成证券化。由于基础衍生产品属于非标准化产品,而且交易金额较大,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只能局限于银行间市场和一些机构投资者。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运用证券化的结构易技术,将信用衍生交易合约

转换为资本市场的标准化交易产品,通过发行内含信用衍生结构的资本市场票据,实现了信用风险向资本市场的转移。目前,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上交易最广泛的产品是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和信用联结票据。

1.信用违约互换。信用违约互换是信用风险承担者通过定期支付一定费用而获得参照信用事件违约时的信用保护,信用事件是指包括企业、银行、国家以及新型市场在内的参照实体出现了违约、破产、无力清偿、债务重组、交叉违约、拒偿等状况。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保护买方向保护卖方定期支付一定的费用,在合约期限内,当参照资产发生信用事件时,保护卖方向保护买方支付或有偿付,以补偿信用风险给保护买方带来的损失。信用违约互换的参照资产可以是银行贷款和债券,当参照资产是银行贷款时,或有偿付通常等于贷款未收回部分及相关费用;当参照资产是债券时,或有偿付通常是信用事件发生后某一预定日期上债券价格低于票面金额的差价(见图1)。

从功能上看,信用违约互换与担保类似,但由于IS.DA对信用违约互换及违约事件的定义进行了标准化,以及信用违约互换合约中关于信用事件的定义更为宽泛,实际上信用违约互换产品比担保产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流动性。

2.总收益互换

总收益互换,是将参照资产的总体经济绩效,从总收益支付方(保护买方)转移到总收益接收方(保护卖方),保护买方同时获得另外一种信用敏感资产的收益率的交易。具体来讲,保护买方向保护卖方支付参照资产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加上参照资产增加的任何市值;保护卖方则通常向保护买方支付UBOR加上协议利差计算的款额,再加上参照资产缩减的任何市值。所以,这里的总收益包括参照资产的现金收益以及参照资产价值变动的资本损益。与一般互换不同的是,交易双方除了定期支付参照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之外,还要在贷款或债券到期或者出现违约时结算参照资产市值的变化。若支付日,参照资产的市场价格出现升值,保护买方将向保护卖方支付价差,反之则由保护卖方向保护买方支付价差。如果发生信用事件,合约一般即告终止,同时计算并支付差额(见图2)。

总收益互换结构的核心是复制信贷资产的总体收益,保护买方将参照资产的经济风险和全部收益转移给保护卖方,参照资产可以是银行贷款、公司债券、贷款组合等,互换合约对保护卖方即总收益的接收方其经济效果等同于直接持有参照资产,同时获得风险暴露的融资收益,风险和收益的转移是通过反映参照资产价值和收益变化的现金流变动来体现的。目前尚没有关于总收益互换产品的标准化合同,所有的总收益互换合同都是场外交易合约。

3.信用联结票据。信用联结票据是基础信用衍生产品的证券化形式,它将信用衍生产品内置于固定收益证券中,最普遍的信用联结票据是内置信用违约互换的中期票据,投资者受到定期支付的基准利率附加若干基点,基点数是投资者承担信用风险的补偿,体现了发行人和参照资产的信用质量。票据到期时,发行人以面值赎回票据;如果信用事件触发,票据将以低于面值的金额赎回,损失额相当于保护卖方在信用违约互换中的损失赔偿部分(见图3)。

信用联结票据与附有全额担保品的信用违约互换从功能上看十分类似,但二者在风险安排上全然不同:在附有全额担保品的信用违约互换中,如果信用保护卖方违约,信用保护买方还有全额担保品;而在信用联结票据中,投资者既承担发行人违约风险,又承担了参照资产的信用风险,信用联结票据的投资者同时持有对发行人和参照资产的信用风险暴露。

4.信用价差期权。其他比较重要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期权类信用衍生产品,如信用价差期权,它是以信用价差为标的的期权,期权的购买者(保护买方)通过支付一定的期权费来转嫁信用价差波动的风险。所谓信用价差,是指信用敏感性债券与无信用风险债券收益率的利差。信用价差期权也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信用价差看跌期权的购买者有权以事先约定的信用价差出售资产,以对冲信用价差扩大而导致的参照资产的价值变动;信用价差看涨期权的购买者有权以事先约定的信用价差购买资产,以对冲信用价差减小而导致的参照资产的价值变动。信用价差期权可以对冲信用价差波动或信用评级变化而带来的信用风险。与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相比,信用差价期权交易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对冲与定价上的复杂性相对较高。

四、对于我国引进信用衍生产品的分析与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推进,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逐步显现,此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我国引进和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对于银行转移信用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水平以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我国在信用衍生产品这一领域的建设仍是一片空白,但引进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时机已经到来。

1.潜在的交易主体已经具备。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普遍较高,以往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要求,对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需求;而以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出于追求盈利和分散风险的需要,也有投入这一市场的动力,将会构成这一市场的潜在供给主体。

2.现货市场已具备一定规模。衍生品的发展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成熟的现货市场提供支持,以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效率,我国金融机构拥有规模巨大的贷款余额,截至2005年底,这一数字达到19.5万亿元,这一巨大的数字将为我国未来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速,汇率的确定机制也终将会纳入市场轨道。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条件在逐步成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创新金融工具,对交易主体、市场环境以及监管水平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引进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还存在诸多困难,集中体现在对金融衍生产品开发经验和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定价等技术的缺乏,以及监管和法律上存在的真空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是信用风险量化分析以及信用衍生产品的定价等方面技术的缺乏。我国目前既没有系统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和完整的贷款违约档案,也不具备自主开发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能力,国外的模型也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我国的金融机构在信用衍生产品定价方面,不仅难以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而且缺乏信用风险量化分析技术来准确定价。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现状

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国有股份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相互并存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但银行业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仍然处于落后。存款一直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然而近来存款增长趋缓,银行增加负债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几年来,虽然经济有所发展,银行存款绝对额逐年提高,但从增长率上看却不断下滑。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关乎到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根本因素,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所以,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银行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控制信用风险能够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

提高银行资产周转速度,提高银行资产利用率。目前来看,银行贷款、融资将仍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不良贷款极易发生资金量断裂,后果便是银行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另外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存在的相应的差距,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度量模型和管理工具,信用风险的度量未能实现动态评级等。

(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要保证。

银行有效的处理信用风险,能够使货币资金向急需货币资金的部门流动,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营造宽松安全的交易环境,使投资者更放心地进行交易,进而保证了金融机构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更有助于社会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银行要联系存款者和贷款者,起着资金流通中转站的重要作用。银行若能有效地处理信用风险,便可以减小对社会各机构的波及效应,同时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一)信用风险阻碍了完善市场经济的进程

信用在当前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信用风险对市场的危害更不能忽视,它会破坏和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由于信用风险的存在,会使拥有资金的银行不敢向外放款,而有些企业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却因为没有资金运作无法开发,造成市场经济的低效萎靡。另外有些企业在初期成功贷款,在后期却不能及时还款,导致银行直接受损,尽管会有相应的固定资产抵押,但这毕竟给银行带来不便,给其他需要资金的客户带来潜在不便。市场主体的信用缺失和不足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直接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展的基础。

(二)信用风险影响经济整体发展

信用体系的不足使信用风险有了存在的空间,信用风险给商业银行本身、贷款企业,甚至经济整体都带来不利的影响。总体上来讲,我国资金相当宽裕,国家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民间资本和外汇储备也比较充盈。但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够完善,这些资金都处于无处可投的尴尬境地。银行出于自身贷款安全的考虑,对于一些企业设置了较高的贷款门槛,例如有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声望不高,当他们需要资金周转时,很难筹集到资金,这就出现了企业资金紧张,告贷无门的情况。企业无法获得需要的资金,也就不能及时地扩大规模和调整产品结构,进而无法获得利润,无法扩大企业规模带动行业经济。另外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积累,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其他商业银行对于向外贷款做的更加保守和谨慎。由于信用风险较大,信用交易无法做到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和扩大就业,这也就影响了经济整体的发展。

(三)信用风险妨碍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减小,如果一个银行信用风险过大,会直接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周转,银行资金周转不灵,会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银行将直接面临破产的威胁。另外,信誉是银行生存的资本,一旦银行的信用风险变大,会直接影响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为规避风险,减少个人损失,一些客户会减少自己的在该银行的储蓄,这直接影响到了银行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从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原因便是信用风险,一个客户失信不会使银行倒闭,但多个客户就会对银行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挑战与竞争不断增强,这在警示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但只有认清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才能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

市场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著名的有成本状态核查理论认为:内部投资人拥有的信息是私人信息,外部投资人只有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获得这种信息,这种成本就是实施状态核查的成本。当完全掌握信息需要的状态核查成本高于充分信息带来的收益时,充分信息就不符合经济人的理性。在银行信贷中,借款人比银行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前者就有给后者带来伤害和损失的可能。尤其在信贷市场中,银行相对处于信息劣势一方,无法获取足够多的信息,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决策都以占有的信息为基础,银行在对信息掌握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决定的结果就是很容易产生信用风险。这种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借贷活动扰乱了金融秩序,使信贷市场资金融通的效率低下,并且极易导致整个信贷市场的崩溃,甚至直接引发信用危机和金融危。例如,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表面原因是房产泡沫破灭,购房者不能偿还房贷引发资金链断裂,并产生危机。但根本原因可以说是信息不对称。

(二)银行内部缺乏强效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经营的发展,金融犯罪也越来越频繁,手段更加诡秘,出现了如虚假个人消费、恶意透支、关联企业骗贷、票据欺诈、大量非法洗钱等新的金融犯罪形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有着银行内部人员的参与,即银行企业内外勾结,工作人员工作懈怠。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银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让犯罪分子违法行为屡屡得逞,给银行造成更大损失。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最严重的后果可以使银行直接倒闭,例如众所周知的巴林银行。

(三)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机制不健全

信用风险评级是商业银行应对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不够完善,致使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中存在漏洞,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首先,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通常划分了四到五级,这种级别太少,所参考的数据太单调,不能完全将客户的信贷情况展示给银行,银行在不是很了解客户的情况下贷款出去,这无疑给自己增加了风险。其次,银行对于客户的信用评级不够及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两年评定一次,两次评级时间间隔太长,现在的金融市场并不是很稳定,对于一些长期贷款的企业客户,银行不及时了解他们的财务情况和信用等级,这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风险,一旦这些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只能作为坏账处理。最后,银行的信贷员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人为操纵客户信用等级,不做深入调查分析,硬性的把拉来的客户将次级调整为好级,犹如自己给自己装了炸弹,一旦这些客户实际信用评级很差,那么最后受损的只能是银行自己。

五、应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新资本协议”框架和相关原则的指导,辅之以各种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转变,为有效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银行加强自身的监管

商业银行自身应制定相应的监管惩罚措施,同时加强内部人员学习教育,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那些监守自盗的内部人员给予严厉的惩罚,加大惩罚力度,不但采取经济处罚,而且采取行政措施,使违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设立监管部门,监督工作人员的情况,对于银行的信贷客户制定严格的审查步骤,从源泉上杜绝可以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的一切可能。

(二)健全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对于贷款人的违约,应通过行政立法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应该完善有关的惩罚机制,各有关执法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到严格执法,使欺诈交易者为自己的失信行为支付高昂的成本,从而建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一旦发现交易中的失信行为,就要以非常严厉的手段从经济上予以惩罚,让其为失信付出相应代价,这样提高了失信行为的成本,也就相应减少失信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使失信获利毫无意义。另外监督部门应该及时查处失信行为,只要发现就要立即制止失信行为,使之不能继续产生危害,从而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信行为事先予以阻止。失信惩罚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工作表面,相关工作人员应建立完善的信息记录档案,对于那些有失信惩罚记录的单位或个人,当他们再次办理银行业务时,要有相应的限制方案,比如贷款利率提高,透支额度减少,存款利率降低等等。这样就要求银行本身完善好自己的管理机制,这加重了银行自身的负担,但减少了信用风险的发生率。

(三)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

信用风险评级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心环节,而目前的信用评级制度存在漏洞,因此银行必须完善目前的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首先对于那些客户的评级,银行可以在内部评定,结果由银行自己掌握,并决定是否为其办理银行业务,不需要向外部媒体报道评定的结果,这样不仅减少向外披露的费用,而且可以降低评级中所含水分的程度。其次,建立科学评级标准,这里可以借鉴外国的评级观念,对于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不仅仅简单地度量客户的信用状况,而且包括授信审批、授信定价、呆帐准备、授信组合和管理监控等,即将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融入到整个信贷业务流程框架之中。再次,对于信贷营销政策制度,不能将其孤立地看待,应该与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结果联系起来看待,使整个信贷流程有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真正发挥评级制度的作用。最后,要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和全面的评级级别,对于客户的信用情况调查要做到真实可信,客观公正,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并且要让每一个银行客户都有相应的级别,对此银行要做出详细的划分,针对每个信用级别的客户都有相应的贷款数量的限制,在贷款初期就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率。我国商业银行起步和发展都较晚,导致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加之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但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本文提出一些应对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措施:银行加强自身的监管,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健全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绍良.银行与企业的争端.证券日报[N].2011-2.

[2]南旭光.银行信贷中的不规范行为及其治理方式研究[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9).

[3]何青云.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对策[D].浙江工商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