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米技术研究报告

纳米技术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纳米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纳米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聚技术;NBIC鸿沟;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N39;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126—05

人类进入到21世纪,旨在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Convergent Technology)诞生,它包括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al technology)和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简称NB!C。以上四个领域任意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者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极大地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

会聚技术增强人类能力具有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人类增强技术的突出特点:

第一,从目的看,会聚技术是把提升人类自身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诉求。每个时代的技术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而会聚技术与以往技术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把提升人类自身能力作为其直接目标。最先提出会聚技术的美国于2001年12月召开了世界上第一次会聚技术会议,对“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进行了研讨。以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和结论为基础,2002年6月面世的研究报告指出:会聚技术最让世人震惊的是对于人类自身的改变,人类将在纳米的物质层面上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类本身:人类大脑的潜力将被激发出来;人的悟性、效率、创造性及准确性将大大提高;人体及感官对外界的突然变化,如事故、疾病等的感知能力变得敏感;人类将可以以原子或分子为起点来诊断和修复自身与世界;老龄人群普遍改善体能与认知上的衰退;人与人之间产生包括脑一脑交流在内的高效通讯手段。一句话,NBIC将大大增强、提升人类素质和能力。

第二,从方式看,会聚技术实现了“外部性技术”向“内部性技术”的重大转向。按照技术作用于人类的方式,技术可以分为外部性技术与内部性技术。所谓“外部性技术”是几千年历史上人类一直倚重的、通过改变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或者增强人类所使用工具的力量来作用于人类外部世界的技术。外部性技术是以间接的方式作用于人类,即通过改善人类使用的工具或生活环境转而作用于人类。而以会聚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彻底地改变了技术作用于人类的传统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类本身——通过提升增强人类的体力、智力、记忆力、理解力、生命力等方式来提升增强人类适应和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这就是内部性技术。内部性技术不再仅仅追求创造工具、改善条件、改进方式等以有限“延长”人类的手臂,而是通过增强人类体力、提升和拓展人类智力、修复或替换人类组织器官等以追求无限延长人类的生命、全面提高人类的智慧。从外部性技术向内部性技术的转向是会聚技术所表征的21世纪高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内部性技术”的集中代表,会聚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纳米物质层面从全新的尺度和高度、在一个的视角来发现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机会和境遇。

第三,从程度看,会聚技术增强人类能力达到了人类进化的新阶段。技术增强人类能力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技术作为人类体力延伸拓展的阶段,如耕作和畜牧技术、畜力运输替代体力等。(2)技术作为人类感观延伸拓展的阶段,如指南针、显微镜、望远镜等。(3)技术作为人类智力延伸拓展阶段,如计算机等。(4)技术作为人类进化的新阶段。“生物技术、神经科学、计算机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展及其结合意味着我们将拥有新的增强技术。”。会聚技术主要在三个领域增强人类能力:一是医学治疗范围,例如:视觉、听觉的修复,四肢弥补术,遗传疫苗,情绪管理,个性化用药,器官克隆,记忆修复等等。二是增加人的功能或机能,即把常人变成具有某种特别能力的“超人”。例如:增强记忆,增加红外夜视能力,增加植入式无线通讯能力,增加实时图像、声音数据挖掘、检索发现能力等等。三是有计划的进化,即可以在试管内有选择地“设计”人的某些机能。例如:通过移植猎豹的相位基因,人的奔跑速度可以超过猎豹。正如《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报告中指出:“如果认知科学家能够想到,纳米科学家就能够制造,生物科学家就能够使用,信息科学家就能够监视和控制”。会聚技术将人类体力、感官能力、认知能力拓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类进化的新阶段,最终将可能产生有别于现今的新人类,进入所谓的“后人类时代”。

第四,从后果看,会聚技术增强人类能力将引发极其严峻的社会道德问题。邱仁宗先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有关会聚技术将引发八个方面伦理问题:(1)狂妄自大或扮演上帝角色论证;(2)青春永驻或蔑视肉体论证;(3)轻视人性或“足矣”论证;(4)能力分隔或遗传分隔论证;(5)民主证或“美妙新世界”论证;(6)非人化论证或Frankenstein论证;(7)强迫幽灵论证或优生学战争论证;(8)生存威胁或终结者论证。。《超越治疗:生物技术与对幸福的追求——总统生命伦理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对此也有警觉。该报告聚焦于新技术在生命医学领域将给人类带来的后果,表示出了深刻忧虑:一是健康与安全;二是竞争活动的公平;三是分配正义;四是自由问题。并且提出,即便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人们能够安全地、平等地、非强制地、并非赶时髦地使用生物技术,以追求幸福或自我完善,伦理与社会的问题依然存在。

个体依赖会聚技术似乎生活得越加美好,社会却因个体的追求完美而问题重重。的确,“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对平等的理念形成新的冲击,造成一些新的不平等现象,以至于在趋向平等的同时,也将我们引入不平等的新纪元。”

公正问题是科学技术时代伦理学的主题。会聚技术引发的平等、公正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聚技术研究以及应用两个层面。从会聚技术研究视角看,其研究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存在不公平。

研究起点的不公平。主要指在会聚技术的研发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会聚技术着眼于人类自身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投资数额非常巨大,另一方面,回报无比丰厚,以至于一项专利可以成就一家企业,甚全带动一个产业。因此,谁在会聚技术上领先,谁就拥有未来的一切。美国是会聚技术研究的发起国,会聚技术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12月至今,由美国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精英参加的NBIC会议已举行了3次,并达成共识:会聚技术是推动美国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关键和“确保21世纪优势地位的着力点。”美国国防先进技术研究计划署也就会聚技术的关键基础领域,例如通讯技术、机器人、传感器、先进材料以及机械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斥巨资支持。在欧洲,面对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欧洲联盟的执行机构欧洲委员会在2004年组成高级专家组研究对策,争取在这一轮竞争中迎头赶上。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报告《会聚技术——塑造欧洲社会的未来》指出:利用会聚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的时机已经到来,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应该理性地认识会聚技术的潜在能力,适时地制定科研任务,对会聚技术进行合理的投资以及科研奖励,增强经济竞争力。加拿大也非常重视技术融合的趋势。2003年4月,加拿大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C)在渥太华召开了一次研讨会,探讨会聚技术可能带来的破坏力在国防科技中的影响,就“技术的会聚”、“自动智能系统”、“通讯技术”、“隐形技术”、“量子计算机与加密技术”五个主题进行了研讨。韩国、日本等国也做出了积极反应。韩国科学技术部2003年已开始实施由“高新技术融合发展促进企划委员会”制定的“融合技术”开发规划。日本立足其具有市场优势的电子产品、通讯技术和纳米设备,加强会聚技术的开发应用。2002年,日本综合技术会议在确定未来3—5年的科研课题时,就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作为研究重点。可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科技界纷纷聚焦会聚技术,投入巨资竞相研发。由于发达国家资金雄厚,投入力度大,科技水平高,研究起点也高。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缺乏资金和人才,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开展会聚技术的研究。这种研究起点上的不平等,既是“天生的不平等”,也是在旧有不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不平等。这种起点的不平等,再加上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将会剥夺其它研究者、研究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开发和应用会聚技术的权利。

研究过程的不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野蛮的手段掘取重要技术资源,二是研究手段不道德。从前者看,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会聚技术的研发或尚未启动,或刚刚起步,相关重要资源往往被发达国家所攫取。以基因资源为例,基因被称之为“基因黄金”,谁拥有了更多的基因资源以及这些基因的专利,谁就能在将来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各跨国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不择手段地通过各种方式使私人资本变成基因资源的主人:或者利用所谓的“旅游观光”,对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动植物,顺手牵羊,归为己有;或者用少量金钱买下生物资源;或者用合作的名义,把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基因资源归为己有。从后者看,研究过程中研究手段的不道德导致不公平。例如,发达国家在研发人体增强技术的药物后,接着进行人体试验。而人体试验大多选在非洲和亚洲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接受试验的人得到的报酬,仅仅几十美元,或数百美元,却可能承担极其严重的实验风险。“事实上,今天的高技术更明显地为利润所驱使,今天之基因工程比起传统的生物医学研究来说,考虑的更多的是投资者和公司股东的利益——他们首先从中获益,相反承担其代价的却可能是其他人或整个社会。”而这种不公平的试验方法目前在全世界有扩大之势。

研究结果的不公平。由于会聚技术研究起点不公平,研究过程不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中,一些大公司明确宣称:技术不是免费物品,而是价格昂贵的商品。他们通过对会聚技术的垄断和在全球形成的生产销售系统来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过时的产业转移,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以及用资源与市场份额换取技术升级。虽然发展中国家在会聚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作了牺牲,但他们不仅不能平等地分享会聚技术带来的好处,相反还可能被迫接受会聚技术带来的严重后果。高技术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又使其间的张力更强;它使竞争更加激烈,使财富更不能合理地分配,贫富之间和强弱之间的差距更加拉大,国际间或一国内出现更严重的不公平。技术权贵的高傲感和技术落伍者的卑微感形成更加鲜明的对照。

会聚技术研发中的种种不平等导致其应用中也存在不平等。肖锋教授对高技术应用中的不平等问题进行过分析,他指出:“技术本来就包含不平等的可能性。拿技术成果的使用来说,尤其是一些高技术成果只能为少数人享用,无疑是因为技术的成本太高,技术不能成为大众的技术、‘民主’的技术,而只能是少数人享用的技术,形成技术上的人与人不平等。”会聚技术在应用中由于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群与群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形成应用中的“NBIC鸿沟”。

第一,人与人之间鸿沟: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问题。

从历史上看,新出现的技术,总是首先为富人或特权阶层的人享有。“新技术刚引入时,它的花费是很大的,仅为特定人群负担得起。”“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人类一直生活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这种不平等首先是由属于某个人的权力和财产所决定的社会不平等。”同样,NBIC并不能给所有的人带来福音,只有腰缠万贯的富人,才会最先得到服务。而权力阶层通过权力出租也可能最先获得增强。同时,研发会聚技术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可见,利用会聚技术增强能力主要有富人、权力阶层和科学家集团三种人。随着增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可能因贫富悬殊、权力和知识的差异最终分裂为两种人:一种是得到技术增强的人即“增强人”,另一种是仍然保持自然状态的人,即“自然人”。“增强人”将在教育、就业、婚姻、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与“自然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既表现在经济、政治上,也表现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上。

在经济上,将出现“经济新贵”和“穷人阶级”的分野。每一种技术都导致形成新一类的边缘人群和新的不平等。人类增强技术可为拥有更多经济资源的人所利用,加剧贫富鸿沟,造成“能力分隔”。种种增强技术越可得,能力分隔就越大。被增强的人因为更聪明、更漂亮、更强壮成为职场上的新贵而备受青睐,获得更多的收入,而未被增强的人因为先天不足,后天亏损则发展受限,这样,旧有的社会贫富差距将会再次拉大,最终导致新两极分化,形成“经济新贵”和“穷人阶级”。

在政治上,“技术权贵”的出现将使政治平等成为空壳。少数会聚技术的精英不仅掌握由于拥有技术而生产的巨额财富,而且还可能因此在政治上占据显要地位,通过技术所具有的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作用,来显示这个技术精英阶层在社会中的支配权。掌握会聚技术的人还可能成为军事上的新强人,而由经济和军事共同决定,他们还可以成为政治上的新贵,成为凌驾一切、统治世界的“技术上帝”。当会聚技术的发达造就出威力巨大的“基因权贵”和“技术权贵”之类的新贵族后,新的人间鸿沟随之产生出来。

在文化教育上,“教育新宠”的出现使教育平等权成为新的乌托邦。因采用增强技术的人智商更高、记忆力更强,计算力超群(植入芯片),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新宠”,他们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接受更好、高品质的教育。而未被增强的人唯有更刻苦、更勤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但要想赶超增强者或与增强者匹敌,仍然是不可能的神话。

在两性关系上,“增强人”之间因门当户对,通婚自由;而在增强者与未被增强的人之间则存在歧视和通婚鸿沟,婚姻平等权将被打破。在工业化社会中,女性通常只能在政治、经济和技术决策中起次要作用;随着会聚技术的进步,原本处于不利地位的妇女会被进一步边缘化:“不知道是冷冰冰的高科技不兼容柔情浪漫的女人,还是女人们不兼容高科技,总之,最近的一项相关调查表明,年轻女人已经浙渐远离计算机学位。”性别不平等的加剧,也许是会聚技术引发的一种必然现象。

此外,在社会生活中,也将产生种种新的不平等。如申请保险时的基因歧视;医疗服务时富人因付得起治疗费用将活得长寿、健康,而穷人由于分享不到新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寿命相对较短,生活质量也较差;在体育竞赛中,借助于会聚技术方法的使人更高、更快、更强。

会聚技术的使用还可能造成代际公正问题。代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共时性的代际关系,亦即生活在“同一时态”中相邻几代人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代际之间的直接交往;另一种则是历时性的代际关系,亦即现在的人与以后的人或者是现在的人与以前的人之间的关系,其特征在于代际之间的间接交往。这里所说的代际公正问题主要是指共时陛的代际公正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父辈使用增强技术,后代没有使用增强技术,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父辈与后代之间的不公正的问题。(2)父母根据自己的意愿使用技术,可能导致对后代自由权利的侵犯。代际自由理念强调对于每一代人自由选择权利以及代际之间差异的尊重与保护。但是,当代人将某种标准通过技术植入下一代,迫使后代人被动接受这些标准,这种行为粗暴地剥夺了后代人自主的权利。(3)人类可以通过修补缺陷和病变基因等使自己的寿命大大延长,个体可以活150年甚至1000年以上。个体过于长寿会带来人满为患的威胁和上下几代人之间的对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上下几代人之间可能进行大量的畸形竞争。

第二,群与群之间鸿沟:国际公正与种族平等问题。

“NBIC鸿沟”不仅存在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存在于不同种族之间。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旧的不平等鸿沟尚未消除,会聚技术所产生新的经济鸿沟又将形成。发达国家由于研究经费充足,能先获取一些重要会聚技术,而对这些技术实行垄断应用,则会使国际不公正现象加剧。一个持久的关注点是“纳米分割”,富国将依靠纳米技术获得经济、医药和其他方面的利益,而穷国将因此变得更加贫穷。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鸿沟”的产生,又加重了政治方面的鸿沟:技术上的从属地位必然导致国家的不平等。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很大程度上能成为国际政治地位高的国家,而较高国际政治地位又促使这些国家必须发展出强大科技实力来支撑自己的这种地位,由此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推力。在会聚技术时代,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越拉越大,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抛入“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

纳米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防装备消防技术现代化建设

一、消防装备的分类与结构体系

发展面向新世纪的消防装备与技术,首先要对我国的消防装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分类。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使用的消防装备,按灭火救援对象和使用场所可作如下划分:

1.静态灾害事故处置装备是指被施救的对象与环境等条件相对明确、具体、固定。灾害事故的性质明确。其装备应用具有一定的专一性或专用性,如工程灭火系统装备、民用救生防护器材等。

2.动态灾害事故处置装备是指被施救的对象、环境、地点等因素以及火灾或救援的性质不明确,灾害事故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装备相对具有较大的机动性、通用性和处置柔性,如消防部队的装备等。

二、新世纪消防装备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方向

新世纪的消防装备与技术的发展方向概括讲可用“外延、内伸、横向增强转化”来形容。

(一)立足国际前沿、面上向外延伸

立足国际消防技术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努力增强我国消防科研开发与转化的创新能力,紧跟时代的脉搏,在消防装备与技术的发展方面不断提出适合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形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思维。另外,消防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技术,更需要我国的消防科研工作者在消防装备与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予以重点关注与考虑。

(二)消化现有技术

我国消防装备的发展基本上是按“单纯引进装备引进技术与装备(为引进技术而引进装备)技术消化技术创新自我良性发展”的历程来发展。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二与第三阶段之间,对于现有装备要真正消化、吃透,并真正使其功能更可靠、安全、完善并趋于合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消防装备及技术的基础理论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利用现有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手段(如ansys、star-cd、phoenix、cfx等应用软件)对我国现有的建筑结构与火灾机理进行模化仿真研究,对相应的具体产品的关键技术与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从而能从理论上、技术原理的深层次上对产品的结构、性能、功用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和优化设计,并使现有消防装备性能指标不断趋于完善、合理并具有科学理论依据。

(三)横向转化应不断加强

据报道,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足10%,这在消防方面同样很普遍,这一方面是对科研成果的原始开发投入的一种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实现这些科研成果所必须经历的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良性循环,造成我国消防装备总处于“国内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用装备又落后于国内技术发展的真实水平”这一尴尬局面。这其中有技术上的不成熟、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技术开发转化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渠道不够通畅、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健全的原因,以及部分基层消防部队的管理与使用者重人重战术不重视先进的装备与技术应用等原因。因此在新世纪里对消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近年来,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评审已加大了应用转化方面的考核指标和力度。从一定程度上对项目成果的实用化和推广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进一步产业化推广及全面应用方面还需不断加大力度。

三、新世纪消防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一)新世纪的消防装备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新世纪的灭火与救援的综合能力将紧紧依赖于装备的水平,而不再是靠小米加bu枪时的豪迈气概和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蛮干精神、人海战术等。而现代消防装备的性能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又紧紧依赖于现代科技发展所提供的可能。

在现代社会,新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如现代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制造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卫星应用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新工艺不断涌现,如化学镀镍磷合金、硬氧化材料添加剂工艺、表面渗透工艺等;新材料层出不穷,不断投入应用,如光纤、陶瓷、高强度非金属材料、超导体、新型合成材料(如锌铝合金)等。这些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消防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

(二)立足前沿、努力创新、实现跨越式前进

新世纪我国消防装备与技术的发展应紧密跟踪国际发展前沿水平,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争取实现跨越式前进的发展道路。

(三)新世纪的消防装备的发展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体现以人为本,在消防装备发展方面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新世纪的消防装备将进一步体现首要考虑保护消防员和被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现代消防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应充分考虑到安全灭火与有效救人的原则,要多救人、少死人,并应在诸如以下方面多做一些考虑,如提高消防员火场防护装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其上附带报警呼救及安全识别等装置与功能;提高装备操作的智能化程度,如远距离无线遥控等:减少近距离手动操作状况;开发能代替消防员进入火场或其它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场所,进行灭火、救援、冷却、洗消、侦察、探测、破拆等作业的消防机器人等。

其二,在提高消防装备保护人员及适于操作等人性化设计方面因素的同时,还应考虑不断提高消防指战员在装备方面的技战术应用水平。提高队伍知识结构层次,增强对现代知识信息观点的接受和消化能力,提高其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使装备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并借助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来不断完善和提高新世纪我国在灭火救援方面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还应提高全民的消防防范意识和对常规消防装备,尤其是常规和民用消防装备的熟悉和使用。

(四)新世纪的消防装备与技术的发展要具有发展的眼光

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势不可挡,地球村的概念早已为众多有识之士所接受,并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成为现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将促使我们消防工作者在新世纪的消防装备与技术研究方面必须具有全球化的思想,而不再是囿于以前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事事强调国产化的主导思想。这其中有几方面的涵义。其一,装备与技术的开发应面向全球;其二,装备的应用应面向全球,既要考虑开发装备与技术时引用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技术与基础,并避免重复走同样的弯路,又要考虑装备产品的应用对象将不再局限于中国,而是面向全球。这就要综合考虑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不同的使用要求、采购配套能力、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这一点在科研开发与生产时便要带有这种意识。

四、新世纪里应优先发展或重点研究的消防装备技术或领域

1.节约水资源的灭火技术与装备。我国目前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这约占我国城市总数的1/2。当人们的饮用水都产生危机的时候,以水为主体灭火剂的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将更加受到制约。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我们在新世纪的消防装备与技术开发方面将无法回避并应高度重视这一现实条件。为此,对于能大大提高灭火效率,降低灭火水耗,提高水的利用率的技术与装备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2.智能化消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消防灭火技战术指导思想和装备设计理念,在新世纪里替代消防队员进入各种有毒、易燃、易爆、高温、辐射等危险场所进行灭火、侦检、探测、洗消、破拆、排爆、封堵、救援等作业的消防机器人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也将被赋予足够的重视,而且我国在消防机器人方面以公安部上海消防科研所为主已经经历了好几代消防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已有个别类型的机器人进入产业化阶段,为新世纪我国消防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应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3.以消防车、泵、炮等系统灭火装备为代表的大功率、高效能、多功能、轻型化的研究与发展。

4.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于一体的安全、高效、轻质的消防员火场个人防护装备与抢险救援装备、技术及理论的研究。

5. 消防员火场生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特征等的基础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消防员火场生理、心理学及行为特征等基础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使装备的性能指标的确定能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指导,从而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如消防空气呼吸器的设计和配置,应科学的分析、测定消防员在火场环境下的行为特征及灭火救援作业强度等综合条件下真实的耗气量指标,从而为我国消防空气呼吸器的气体容量配备作出科学的判据。再如消防服装、头盔、靴子等的性能指标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评估。

6.带消防直升机、消防机器人、固定与移动式灭火模块等先进设备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立体化消防灭火、救援、指挥、侦察、信息传输等灭火技战术及配套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7.城市恶性火灾及突发事故的卫星预警、监控、通讯及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研究。

8.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装备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9.具有消防与防暴组合功能的装备与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10.民用(家庭用)消防器材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灭火器、救生绳、防护面罩、缓降器、防火毯、呼救器、报警器、消防斧锤等。

11.高层建筑逃生与救援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

五、结语

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将不断走向繁荣昌盛,消防装备与技术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消防科技工作者,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充满信心,力争为我国的消防装备与技术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承华.新世纪的消防工作发展趋势[J].2000.

纳米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未来的知识社套是以人为末、以知识经济为主体、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学习社套。知识社套的成人学习是与时惧进的学习,是普遍建立在远程开放厦网络条件基础上的学习.是伴随终生的学习.成人学习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是实现和展示人生价值的统一。

一、“知识社会”概念

20世纪中期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以来,利一学技术和知识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引起了社会观念、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内涵的一系列变化。众多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表述及概念,例如:丹尼尔·贝尔,1973年提出“后工业社会”、阿尔文·托夫勒198b年提出“信息社会”,奈斯比特1982年提出“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社会”:90年代初c·温斯洛和W·布拉马则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i99s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名为(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第一次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主要因素的经济,自此人们也常把未来社会表述为知识经济的社会。

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虽然是社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经济毕竟只是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一部分.知识社会比知识经济的涵义更广泛、更丰富,可以更准确地表述未来社会的特征。时代的发展和走向已经向世人提出了建立高文化、高技术、高知识的社会,或者说高度发达、文明、进步社会形态的历史任务,这样的社会似以知识社会表述更为准确。

最早采用“知识社会”这个术语的是罗伯特,E,莱恩,他于1955在美国《社会学评沦》第?1卷第5期发表了《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衰落》,通过说明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社会意义,而证实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正确的。彼得,德鲁克于1969年在毫不连续的时代》中也使用“知识社会”的术语。这本著作所展示的论点是将知识置于“我们社会的中心以及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础”的地位。他在1993年出版的毫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把“后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知识社会”,并认为人类社会的21世纪是知识社会长人并完成的一个世纪。丹尼尔·贝尔在对后工业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则交替使用“知识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贝尔的知识社会理论是建立在知识中轴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加拿大社会学家尼科·斯特尔对以往知识社会概念进行了社会学方面的批评性考察,对知识社会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其广阔的理论视野对知识社会概念的使用进行了综合,因而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在20世纪中期由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 EAST)和美国科学社会学研究协会(4S)联合组织的“知识社会的特征”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20世纪90年代德国对知识社会的讨论等都对知识社会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理论。

二、“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

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说,人的发展固然具有工具、条件的性质与功能,但从根本上讲,归根结底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使_人生活得更美好、幸福、文明和健康。使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更高、更好。这是_人类社会为之追求、奋斗的根本目标、根本目的。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当入类社会脱离蒙昧状态,步人文明的时候,就体现了尽管是初始状态.但毕竟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本精神。奴隶社会视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任意杀戮,践踏人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集权专制,以权力为本位;资本主义社会视金钱为万能,以金钱为本位,特别是法西斯专制时期,滥杀无辜,灭绝人性;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则是以高度发达、高度文明为条件和标志的,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发展个性,关爱人生,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知识社会发展的历史的逻辑的结论。

问题在于,人的发展决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的、自然的发展,亦即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一环境条件,所谓以人为本也是残缺不全的。工业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是以掠夺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南北差距等为代价的。这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观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与危害已向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以罗马俱乐部1972年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为标志,说明世人对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觉醒。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供的咤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则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时候,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则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别是这次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这一未来环境与发展的行动纲领,把可持续发展变成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共识基础上的发展战略、开创了一个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理性的社会,而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入类社会张扬理性、追求文明的历史产物,同知识社会的本质与走向是完全一致的。知识社会必然会在深刻总结提升入类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把握可持续发展这个充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理念,呼唤并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并实现入和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文化价值观,而教育的实质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文化的生产与加工、保存与传递、深化与升华、发展与创新的社会功能,帮助人们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生存、生活、发展需要,又顾及后代人长远的发展和根本利益的需要。

对此我国著名学者吴季松在他的《知识经济学》著作中,曾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方程”,用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认为知识经济成分越高,可持续发展系数越高。可见知识社会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二)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经济为基础,知识社会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经济的特征可以罗列数条,但最主要的有两条:

1.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韧识既是力量、素质和文明,又是资源、资本和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动力。知识是首要的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的因素。“劳动创造价值”的经典理论,从本质上我们应理解为智力劳动创造价值,或者知识创造价值。日本的介屋太一认为知识价值就是“用知识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价值”。知识价值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灵魂。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特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技术创新理论”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知识创新理论”.认为知识的源泉是科学技术研究,即著名的研究与发展(R&D)理论。他们把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这三者之间是一个环流.这个环流的形成使知识产量极大增加。从而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分布结构越来越向信息产业转移、倾斜。有资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5 %以上,而建筑业,汽车业只分别为14% ,4%,可见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吴季松先生曾提出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和非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的概念,认为当稀缺自然资源指数e≤0.2时.这种产业就是非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亦即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知识经济应是知识产业占主导的或占主要成分的经济。

新世纪初,全球高技术产业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新的技术突破与融合,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信息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二是生物技术日趋成熟,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健康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纳米技术在未来的10 -- 20年中将取得重大突破,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乃至产业革命.可望成为21世纪新的主导技术之一。这些趋势将进一步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通向知识社会的智力与技术支撑。

2.知识与经济一体化。一方面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显著,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乃至决定因素,知识商品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经济愈来愈依赖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取向、知识含量、知识作用愈来愈强烈。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的双向运行、相互渗透、交叉组合、融为一体,成为当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

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一种必然的产物就是 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化突出地表现在信息产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设计产业、创意产业和策划产业等一系列知识产业的兴起。这些产业既是商品、经济产业的升华与理念化。又是文化、精神、创意的物化与实体化。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直接成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最佳模式。有的论者指出:与人类已经经历的农业、工业、服务和信息产业四次浪潮一样。建立在日趋市场化的教育、传媒、体育、旅游等领域和企业导向的媒介经济迅速演进与互动结合上的“后三产业”,将作为第五次浪潮崛起。美国新一轮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建立以知识社会和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更加全球化、个性化和休闲化的新消费结构.着力发展信息技术、航空航夭、国防工业和生化技术工业。

(三)知识社会足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不少学者多有阐述,角度不一,理解不一。有的强调“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有的强调‘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有的则强调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有的强调有效地发现现有知识、提供知识以产生最好的效果:有的则从信息、知识和人的相互关系理解;有的从信息的获取、选择、表述和角度解释,如此等等。综合各家之见,笔者以为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强调对个人和集体的知识、智慧.对已有的显性的知识和存在于员工头脑里的知识、智慧的挖掘、整合.变成一个组织的集体财富和无形资产;二是强调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使用知识创造最好的价值。获取最大的效益。世界银行研究局提出了一个关于评价各国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促进其发展的方法论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矩阵,它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四个功能性变量,即知识的获取、创造、传播和使用,以及四个关键性的交互作用因素,即经济激励体制、制度、人力和技能、信息基础设施。笔者以为这可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对于促进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作用,微软公司有形的固定资产很少,但其资产的市场价值达2000亿美元.而通用汽车公司作为工业时代的特大型企业。其全球设施和库存量堪称世界首位.但它资产的市场价值只有400亿美元(亦说500亿美元),这就是知识管理不同于一般经济管理的奥妙所在: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和企业实现显性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取得巨大市场效益。显而易见,显性知识易于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和存储,隐性知识则储存在企业员工的脑子里,是员工的个人智慧和经验。知识管理的实施,其关键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的机制,把员工的个人智慧、潜在智慧变成集体的、现实的经营理念、经营决策;员工的价值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而在于他们要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员工的创新与应用知识,不仅能经营好今天的企业,而且为明天的企业研究出新的高招,因此知识管理应当特别关注员工的知识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知识管理的战略,据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的调查,现行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有六种:①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②把知识管理作为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C;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④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⑤无形资产管理战略;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战略。其实施方法为:①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②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人;③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④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⑤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四)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知识社会和工业社会在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方面的本质性的区别在于:工业社会的教育把人生划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教育只管人生学习阶段,教育又只局限于学校教育,为文凭而学、为考试而学、为谋职而学的功利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而知识社会的教育则以提供灵活开放、快捷便利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环境、条件、资源、服务为宗旨,以全员、全程、全面教育为本质特征,能恰当地把功利价值观和非功利价值观加以整合处理,因此,国际社会许多远见卓识的领导与人士都把建立与未来社会相适应的学习社会(亦称学习化社会)作为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教育发展的崇高目标。

学习社会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哈钦斯在《学习社会》中提出的新概念,继而1969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试通向学习化社会》的报告书。我国学者张式谷指出:“所谓学习社会,就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社会”(《人民日报》1998.7.7) 。

笔者理解,学习社会是从一个角度对未来社会形态及其本质特征所进行的一种表述和概括,学习社会是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双向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是学习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主导或决定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主体及表征社会基本特征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社会重视经验,工业社会重视技术,信息社会重视信息,知识社会的核心要素则是知识。要获取知识,唯有学习,学习是获取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的基本途径。学习特别是终身学习是打开知识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是知识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概念。对未来社会形态及基本特征的表述,学习社会与知识社会尽管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途径、过程、活动角度进行概括,后者则更注重从本质、核心、本体角度进行概括,但在实质上都同样强调未来社会的教育化、学习化、知识化特征。在可预见的知识社会里,学习的过程终身化,学习的形式多样化,学习的态度自觉化,学习的工具智能化,学习的运行网络化,学习的行为社会化,将成为普遍的持续的社会现实。对这种社会现象该如何评价呢?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这样祟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社会,,”可见学习社会与知识社会本质一致,只是知识社会是对这个社会的总体描述和概括,学习社会则是从一个角度对这个社会的描述,是通向知识社会的必由之路,是知识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三、知识社会背景下成人学习的特点

成人学习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现实、未来的概念。知识社会背景下的成人学习,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笔者以为:

1,成人学习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的学习。知识社会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信息量急增、知识陈旧与更新、知识的生产、转化、创新周期进一步加快的时代,是加快经济全球化,并促使各种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创新的时代。是教育与社会经济、学习与生活迅速融合趋于一体化的时代。成人学习历来是与社会进步、时展结合最紧密、跟进最迅速的一种学习。在知识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比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培训比正规教育往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种学习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将潜在的经验类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数码化知识,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智慧,转化为经营决策,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取得现实的成果与效益。成人学习还应把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作为主要内容和根本宗旨,帮助成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发展。成人学习这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格,必将成为促进知识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成人学习是普遍建立在远程开放及网络条件基础上的学习。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不会识别符号、图像的人就是现代文盲,不会学习、不会利用网络化进行学习的人也是文盲,既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提升。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远程网络极大地突破了时空局限.使天涯若比邻,“地球村”成为现实,为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和各类人员接受多样化教育和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知识社会的学习观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一种基于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习,一种以计算机多媒体交互的学习.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通过网络的学习。网络技术和网络学习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正象比尔·盖兹所说的那样:“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浪潮。它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其它的工业.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有人疾呼在电子技术、国际互联网为即时和地球上几乎任何人进行通讯提供了可能。不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学习的人,就象我们的祖先拒绝使用文字印刷术一样。可见社会成员应当学会并善于利用因特网及各种可能的现代信息网络进行个别化、终身化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