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与艺术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将“环境艺术”与“环境设计”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结合,它既将环境艺术这种依附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融汇艺术环境之中的美的创造,又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上,以环境科学为出发点,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了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而环境艺术设计则使环境艺术与环境设计的概念得到了概括与升华。
一、设计思维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意。缺少了创意,整个社会将停止不前。对于艺术设计,其美感的体现更是要求有创意。随着社会进步,无论是人们所使用的商品还是所居住的生活环境,不仅要具有实用性,而且必须具有美感,在具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提高创意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对当前的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考验。考验他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创意思维走在时代的前沿,用自己的创意思维引领社会前进,体现艺术设计工作者的价值。
二、我国当前环境艺术设计问题分析
1、艺术性与科学性冲突
任何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必须要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强化人们生活空间与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在现阶段,诸多环境艺术设计师往往缺乏正确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经验,存在顾此失彼等现象,设计作品乏味单调,无实用价值。由此可知,在当前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中,必须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进行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师要树立全局意识,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从物品陈列、作品装饰等细节角度出发,充分糅合科学性与个性化特点,有助于实现作品的个性化。
2、个性化设计易受风格化的制约
城市的很多设计往往设计的理念和风格已经成为定式,这样使得我们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自己个性化的东西无法发挥出来,严重束缚灵感的发散。另外,个性化是环境设计师对自然和对建筑设计的本能反映,为了使城市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设计师也往往会选择约定俗成的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师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化设计受到制约。
3、个性化设计易受到空间使用功能的制约
设计作品的实用性是我们在在设计这个作品之前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环境设计质量的提高和环境的使用功能是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也正是由于过分重视空间的使用功能而忽视了个性化设计的重要意义。很多设计师不能做到将两者合理的结合,并且在两者发生冲突时,选择前者作为设计理念,这样严重影响了个性化设计的发展。环境意识的渗透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需要设计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对个性化做出体现,这样也能够更好的体现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在同一空间,不同风格的个性化就是功能化增强的最好体现。
4、空间使用功能限制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诸多设计首先考虑其实用性,过分注重环境的使用功能,忽略了个性化设计的重要性,无法将实用性与个性化相互糅合。当两者存在冲突时,大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师首选实用性,在这种状况下,严重限制了个性化设计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环境意识贯穿整个设计过程,设计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必须要树立个性化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个性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彰显作品的功能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表现形式分析
1、追求自然之美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机会受到大量的知识冲击,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渴望能够和自然接触,希望能够享受自然所带来的一些快乐,这些都对于新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追求自然之美,将环保和艺术进行很好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设计师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这一重要趋势进行设计,提升居住者的满意度。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只有将环境艺术设计和环保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人们对于深层次美的强烈追求,以满足人们所追求的情感的有效统一、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的有效提升。
2、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民族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是民族化的东西也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能够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环境艺术的创意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品味,促进环境艺术的健康大战。比如在设计师在开展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开展设计和装饰,也可以利用传统的一些民族符号营造具有民族感的居住氛围,这些创意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设计效果,给居住者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者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满意度。
3、“以人为本”促进环境艺术新发展
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是利用科学和技术将艺术、人文自然的融合,创造出具有较高审美品位,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生活空间。当人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的同时势必也会促进环境艺术的发展,因为人类创新科技,科技为人类服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环境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回溯以往,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和需求,人们肆无忌惮的向大自然索取,使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坏,这就是人类为求得到自身的发展而付出的惨重代价。20世纪西方学者提出了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已不单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还必须顾及自然环境,使人类的设计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也避免对环境的伤害,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4、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文化设计
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设计要想充分体现出设计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就必须在设计中充分重视地方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融合当地文化,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环境设计,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
5、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进行设计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的社会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到了方方面面。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指数也增加了,活动范围的足迹也就逐步的扩大,人际交流越发的密切,与此同时对于身边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加之社会中的老年、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有不同与主流人群的行为和心理方式,对于居住环境的功能有着要求多的要求,如精神性要求、功能性要求等,出于这方面考虑,也应该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入探究,充分体现出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环境设计的人情化。
【关键词】人居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异同
0.前言
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导建设方针是:经济、实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注意美观。这也是建筑教育所遵循的方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仅仅是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这时美学从工程学科的附属物中逐渐的脱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艺术学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也就呼之欲出。
1.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在谈到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张绮曼和郑曙旸。张绮曼被誉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军人物,她是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第一人。而郑曙旸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他认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与日本环境艺术不无关系。
回顾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室内装饰到建筑装饰,再由室内设计到环境艺术,以至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的传开,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争议是很大的,直至现在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说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发展,可为什么在一步步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却没有多少呢?直到现在许多的环艺毕业生仍然是做“装饰”而多过于设计。
1.2 人居环境设计大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提出人居环境这个学科群的概念的人是中国设计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从100年前城市规划学的先驱酝酿“ 田园城市理论” 与“ 区域观念” 起,1987年2月在“建筑学的未来”会议上,吴良镛院士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然而伴随着认识的深入,吴良镛院士逐渐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因此提出了“人居环境”这个众多学科的“学科群”的概念。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通过上述人居环境从提出到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居环境设计或说是人居环境这个概念来源与城市规划的领域,经过不断扩展和完善变成了一个学科群或是大学科的概念,它主要解决的是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一切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园林。
2.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上述两个学科的起源和新时代赋予的契机,我们分别引用两个学科的学术领头人郑曙旸教授和吴良镛院士,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和人居环境大学科分别做出的学科概念和内涵。
2.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概念
郑曙旸清教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扩展到整个的一种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创作的理念。从狭义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运用艺术手段,根据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一种特性,来进行空间组织。也就把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涵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其内涵可表述为在空间限定和时间序列下用艺术手段去处理静态实体和动态虚形的关系。因此,它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就是它的空间的限定。第二个层次就是时间序列的概念。
2.2 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从狭义上说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3 两者概念的交集——园林
从上述两个学科的狭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不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人居环境科学在狭义的概念上包含了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是室内+园林的双重组合,人居环境科学则是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组合。如果单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这种分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3.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
2011年8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即第13大类学科。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我们选用:建筑、规划、园林、环艺四个专业的全国高校前五排名的数据入手去分析两者的异同。
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
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强调客观地、科学地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空间,其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设计有用物体的进程。主要关注的是功能、技术、经济方面,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注重实践应用。辅助以艺术课程训练、实践,但是占的比重较小,涉及范围较小,掌握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图形形式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为核心知识,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美化人类生存空间,其关注人类行为审美情趣以及美感。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调造型语言的表现。在清华同济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关系密切,课程设置偏向建筑设计等方向。但是与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划分较为明显,一般不同属一个学院一个系。在各大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侧重培养艺术性人才,同时辅助以各类设计基础,但是占的比重不亚于艺术课程。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再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同仁以帮助。
【参考文献】
[1]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03):53-57.
[2]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71-86.
[3]娄永琪.环境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8-10.
关键词:环艺设计;审美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59-01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并非偶然的、继发性的设计,而是包含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根据其专业内容可以分为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它既包含艺术的范畴又符合现代人讲求适用于审美相结合的特性,环境艺术是依据周围的环境的存在而存在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其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统一,借助传统装饰设计的纹理、材料、色彩等因素来表现的,其设计作品大概包括:建筑、园林设计、雕塑等等。而且现代社会的兼容并包似乎有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更多的社会责任,让其在具备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又包含更多的实用功能以及在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延伸。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美的表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的设计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人们对美的需求随着其年龄、时间、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美的表现要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需求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例如室内设计,儿童时期对室内设计的需求可能仅仅是满足其基本的生理上的需求,以及视觉色彩、家居形态的美,而到成年时期对美的需求,又会上升到既要求装饰色彩形、造型上的美感,又要追求室内设计的使用价值。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追求艺术设计形态和谐美、形式美、造型美等等,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并不实孤立存在的,要讲求同周围环境的相互融合,在设计之初应该对周围环境或者是产品的使用环境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所以环境设计的作品必须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而且其设计作品的形态并不是孤立的,它随着人们感受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设计作品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得不同时代的人观看的感受也不一样。不同环境、不同时代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设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意蕴也会不一样,而且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例如不同城市的特色雕塑和建筑群,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其现代化的艺术的特色美。首都北京的可以算得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最美的诠释,既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具有浓厚的国际大都市的时代特色,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用性主要表现为设计作品能否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性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在符合审美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其实用性的设计。对一件设计作品而言,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要看它能否满足人们对物的基本需求,这种需求可能仅仅是生理上的使用功能,也可能是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与实用的统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美是建立在使用价值基础上的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越来越讲究对美的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意义上来讲,既要符合传统的人们对设计产品的实用功能性的需求,又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就是说,人们对设计产品的审美需求是在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层面上的进一步升华。
(二)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美与实用的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与实用性是相互协调统一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设计作品之中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对美的形式、造型、意蕴等方面的追求都是建立的在设计作品的使用价值上的。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设计时似乎更追求其审美的特性,而忽略其实用性。就像一栋高层的建筑,设计师假如仅仅注重建筑物外在的形式和造型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其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并不实用,那么这栋建筑等同一堆废墟,毫无价值可言。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与实用性的有机协调和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当今时代的环境设计应该是建立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基础上的,要注重美与实用性的统一,要求设计师在充分了解人们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将设计作品美与使用价值完美的融合,从而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使得设计作品更加贴合实际。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美与实用性的统一。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设计门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触及到的,一切的环境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中只有将审美同实用性有机的统一,才能使设计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上与物质上的需求。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审美体验;审美创造;审美欣赏
环境艺术设计就是通过对室内外环境重新组织,并结合文化,地域,时代等方面的特征将人们的情感表现出来。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属于艺术表现的范畴之内,但所表现的并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一种社会大众的集体情感。
1.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会造成较为独特的审美经验,它主要不是提供外部世界那万花筒般的表现,而是让人感受其实质。笔者认为,审美经验的形成,无论是无意识的被动感受还是有意识的主动索取,都属于实践生成的整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心理机构是社会历史的沉积,是人类创造外在文明的同时生成的内在文明。人们运用这个结构去感知,认识世界,同时又通过它获得各种不同水平和深度的审美经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艺术的表现不仅仅是模仿和写实,而需要几何形态的抽象。这种抽象和几何形态满足了人类追求秩序,对称和谐等性质的内在需求,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真正深刻的审美经验,是那些符合人的知觉归类,又沉积着特定时代社会情感之主流的艺术表现造成的,换言之,造成深刻的审美经验,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其一,意识形式高度适合审美主题之机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速度,节奏,强度和规律,其二,以一种简洁的符号,向人传达某种适合主体所在时代主流的社会内容。这两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才能形成深刻的审美体验。
2.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创造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的合规律、合目的相统一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创造着前所未有的合乎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它的审美创造意义之所在。马克思说理解的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马克思这里说的“劳动”,不是重复的、机械的、“死”的劳动,而是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劳动,即经过设计的、富有创造性的、“活”的劳动。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愈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就愈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艺术设计,它们的审美创造意义也就愈大。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意义,表现在它是一种汲汲于美的追求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是它的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艺术设计的生命。诚然,环境艺术设计十分重视流行性、公众性,必须顾及在公众中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否则它的设计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必须重视独创性、前瞻性,要能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的发展趋势,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如意大利前卫设计集团“孟菲斯”的李特萨斯曾经指出:当查理・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只是设计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设计,这种“生存方式”,包括着工作、劳动、休憩、娱乐、交往、饮食、交通、居住等等一切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这是艺术设计对社会最重要的审美创造。
3.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欣赏
环境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有审美观赏意义。所谓审美观赏,是指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鉴别、体验、玩味中获得审美愉快和审美享受。例如艺术设计的家居空间,已不再是一般的使用空间,而是生活的审美需要。人们在挑选家具时,不仅重视它的性能、功用,常常更重视它的款式、色彩、造型是否与居室谐调,是否时尚,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爱好,即更重视它的审美观赏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的大小,与人们对它在感觉上产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程度成正比。固然,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一般要以功利价值作为基础;如果在技术上、使用上存在缺陷,那么它的外形就不会让人喜爱。但是,艺术设计之所以具有审美观赏意义,其直接原因却在于它的形式完善地表现了它的内容,人们的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是直接因为它的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产生的。
关键词:客家民居建筑民俗文化环境艺术设计
一、客家民居与民俗文化的密切联系
客家是汉族民系征明显、个性突出的一个民系,也是一个多次辗转迁徙的流动的民系,其文化就形成了开放性多元一体的文化。它以中原文化为主体,曾经吸纳了楚文化、吴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粤文化、畲文化、苗文化、瑶文化等 。因此,客家文化既与原生态的中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又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它继承了中原汉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在迁徙的过程中,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运用现有材料营造出各种居住建筑。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若要说明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两者间的关系,用“一方文化影响一方建筑”来概括也未有不妥。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建筑风格表现上必然也是有独特风貌的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色鲜明的文化,客家民居建筑风格也有其独特性,独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就是客家民居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聚族而居、四世同堂、祠住合一是客家建筑民俗的显著特点。
(一)与民俗信仰有关的公共建筑
民居不是简单的住宅概念,而是与民俗禁忌等因素紧密相关的住宅,因此研究民居,除对住宅的建筑结构和技术成分加以研究外,更应重视民俗和禁忌对民居产生的制约和影响,这是民居宅制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按照民俗事象的分类,居住民俗属于物质民俗,它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但我们不能孤立的研究居住民俗,它与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客家民居中,大多数公共性建筑是为了村民举行各种盛大民俗活动而修建的,如村落中常见的宗祠、庙宇、戏台等等。
客家人受传统宗教观念影响,其居住习俗多为聚族而居,由本宗同一祖宗一脉相承的若干家庭组成一个集体村落,对于祖先神的崇拜极其强烈。村落公共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祠堂就是崇祖观念的产物。祠堂的规模及建筑装饰体现了本族的名望、地位和权势,因此,祠堂的装饰装修比住房更为讲究。
客家民俗信仰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征,对神明的信仰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除信仰祖先神外,客家人大多崇拜土地神、海神等自然神,并修建诸如土地庙、妈祖庙等神明休憩的庙宇,一方面为在固定的节日进行祭祀活动,另一方面是表示民众对神明的敬畏之心。也有客家人信仰民间的一些巫术,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除了信仰本土道教外,客家人对外来文化也很包容,如信仰佛教、基督教等。
客家民居中既有满足客家人在岁时节日民俗中的祭祀功能的建筑,也有满足人们娱乐功能的公共性建筑,如戏台。村民可观看各种精彩的戏曲表演,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又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同时庙会促进经济交流,是将祈神、贸易、娱乐融于一体的民俗活动。
公共的共享空间是客家人的精神“空间”,是建筑的实与情感的虚的结合体,它是客家人祈求风调雨顺、憧憬美好生活、寻求心理慰藉的重要场所。深入了解客家民间信仰以及相关活动对于研究客家的民居建筑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风水文化的环境观
风水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扮演过重要而特殊的角色,而在传统客家村落的思想指导与精神支柱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客家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客家人很早就形成“天人合一”的环境观,这种环境观对客家人在村落、住宅、祠堂、庙宇、祖坟的选址和朝向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客家人在给阴阳宅选址时的称呼上颇有讲究,给阴宅选址时,通常称“看风水”的人为“风水先生”或“地理先生”,而给阳宅选址则称为“看屋场”,先生被称为“堪舆先生”。
客家人在村落的选址上强调村基的形局和气场,讲究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在风水学中,山环水抱的村落被认为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若形局不太完备的村基,通常可以采取引水、植树、建塔等“补风水”的措施进行补救,如密溪古村就在村子四周山顶上各建有一座文峰塔,分别为坤峰、丁峰、辛峰、巽峰,四座不同方位的文峰塔在风水中起到兴文运的作用,也是古村落中常见的弥补形势的“风水建筑”。
宗祠和住宅同样讲究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在客家地区,宗祠的风水关系到宗族的兴衰,因此,对宗祠风水的重视程度常在村落风水之上,既讲究背山面水、形局合理;又讲究山明水秀、景观秀美。住宅与人的生产生活最为密切,它的选址和布局关系到人的发展。客家民居室内设有天井,一方面起到室内采光通风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具有养气聚财和排水的功能,因为在客家人的观念中,四水归堂的天井是财禄的象征,当然就“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总之,风水文化与客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如床的安放、灶的方位等等都很讲究,这里不再赘述。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因此,风水运用的成功其实是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程度满足,那么,在进行室外和室内设计时,运用风水文化理论与客户沟通,将对设计的实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二、对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若干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三大部分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与人有关的知识和学科都值得环境艺术设计借鉴和学习,民俗学就是我们值得去深入研究的人文学科。然而,民俗学有其独立的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较多,那么,集功能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如何从中汲取养分进行设计创作,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各放异彩,形成了中国灿烂的民俗文化史。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部分,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的民俗我们都可以从这四个部分进行了解和研究。笔者作为赣南客家人,相对而言有更好的地理优势去了解并参与赣南客家人的各种民俗活动,这里将试着以赣南客家文化为例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如何借鉴并运用客家民俗文化。
(一)设计
民俗文化是设计艺术汲取养分的营养丰富的原生土壤,是设计者反映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并进行创作借鉴的重要来源。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赣、闽、粤、畲、瑶等地方文化结合的一种传统文化,它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将使设计呈现不同的风格。一般认为,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是产生各种风格和流派的四个主要因素,也有学者认为,要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设计风格则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成熟的人文条件;明显的地域条件;比较齐备的传统地方文化条件。此外,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不仅包括绘画、雕塑、装饰、装修、图案以及匾额、楹联等直观的艺术形式,还包括体现情景意境等美感方面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对客家人的婚房进行设计时,应先了解客家婚俗,从中挖掘对提升设计有益的素材;在进行室外环境设计时,我们也可以吸收客家风水中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观,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营造出适合人居住的理想环境。
(二)设计师
设计师对设计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设计作品的好坏与设计师各方面的修养有很大关系,那么对于设计者就应该有相应的要求:
1.要了解当地的习俗、户主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审美观等,同时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材料、环境等客观条件,因为设计师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使用者是否适用、满意。
2.要掌握历史文脉,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美学、民族、民俗等。这关系到营造的设计风格是否具有民族特色,是否具有地方特色。
3.提高自身的素养,即思想、文化、信念、能力,例如对空间的正确理解,对创作方向的坚定信念,有一定的业务文化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认真务实、深入工作的作风等。
三、结语
客家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将对原有的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意识,新的民居建筑形式将逐渐替代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当然,这种“新”是继承传统民居建筑精华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只有这样,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环境设计才能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其钧、谈一评著,《民间住宅――图解中国古建筑丛书》,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2次。
2.单德启等著,《中国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2次。
4.陆元鼎著,《岭南人文、性格、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