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风险管理细则

信用风险管理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风险管理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用风险管理细则

信用风险管理细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次贷危机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这是因为:首先,存贷利差还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收入的主要利润来源,信用风险的加大会减少银行的盈利,恶化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加银行的坏账呆账,使得银行经营发生困难;其次,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蔓延下,我国的经济受到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堪忧和信用质量下降,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关注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影响,监视银行的资产质量,防止银行呆账坏账的大量出现,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2008年9月,以雷曼破产和两房被接管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更为严重的时期,迅速冲击着全球的金融市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各国央行纷纷降息和注资以稳定金融市场,重振投资者信心。我国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1)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年初的双防(防通货膨胀和防经济过热)到年中的一防一保(防通货膨胀和保经济增长)再到年终的一保(保经济增长),以及现在的双保(保增长保就业);(2)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货币政策由紧缩性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支出,减少税收,提高出口补贴;(3)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准备过冬,说明次贷危机已开始影响实体经济,各企业纷纷出现了经营困难和流动性不足,尤其是出口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在目前情况下,向银行贷款融资是最好的选择。

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原有的贷款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信用风险。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很多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存货增多、生产萎缩、资金周转困难等经营问题,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尤其是中小企业,使得商业银行的已经贷出的款项无法按预期收回,这些贷款随着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信用风险日益增大。(2)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企业经营的困难会日益加大,其经营风险也会加大,当然,银行向其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发生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银行坚持贷款审批条件会出现惜贷的场面。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属于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在国家政策面前,商业银行会降低贷款审批条件去支持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为不严格符合贷款条件的经营困难企业或者信用级别低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甚至为了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为风险很大的正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或新建企业进行贷款。(3)金融危机期间,社会资产价值缩水,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各类资产信用风险加大,一旦真的发生违约事件,银行资产难以保全,发生损失的程度加大。例如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如果贷款违约,由于抵押物或质押物资产缩水,不能够完全清偿银行的贷款,银行就会发生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为了银行的稳健经营,势必要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商业银行存量贷款资产和新增贷款资产的质量控制

对于还没有到期的存量贷款资产,应密切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产品。生产落后,应同意其破产,并进行破产清算以保全银行资产或减少损失;如果企业很有发展潜力,只是出现了暂时的资金困难,银行应允许其提出贷款展期申请,甚至于对其新增贷款以帮助其度过难关,企业救活了,银行的资产也就安全了,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一些其它的特殊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增加抵押和担保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对于即将发放的新贷款,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条件,加强银行的内控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管,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应主动积极争取支持国家建设的大型项目贷款融资,对于国家出台的降低贷款条件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银行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各自更为具体的措施和细则,对于数额比较大的贷款,应组织银团贷款以分散信用风险。

2 大力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支持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延伸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管理的量化分析和管理,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起高效并且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3 创建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

信用风险管理事前预防效果最好,实行谨慎的贷款政策,但是,过于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减小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其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贷款信用风险过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散和转移。一旦信用风险发生,虽说进行事后的补偿是必须的,但已发生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

4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经济责任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结构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国有股或集体股独大,导致所有人缺位,银行的领导也是由政府任命的,银行内部按照行政级别管理,贷款的发放人为影响因素很大。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不强。易受政府控制和影响,这会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我国本世纪初两三年银行坏账比例很大,国有企业贷款不还,就是因为银行承担了政府进行经济改革的成本。

信用风险管理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 管理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管理和防范,最终实现价值提升,通过确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总体经营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管理和运作风险,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损失概率,增加收益机会,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对银行所有风险进行管理,也就是意味着对商业银行所有层次的部门和业务单位、全部种类的风险、所有银行业务自始自终的每个环节和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风险监控。

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两个比较重要的文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COSO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般指导原则,提出风险管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管理风险,而是为了创造价值。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与其他管理职能进行统一,重组主体的管理流程,保证在不增加管理要素的基础上实现风险管理和创造价值的统一,实现在可以承担的风险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收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针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细则,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风险控制为基础,突出以商业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共同约束,通过规范的风险评估技术,实现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经营中面对各类复杂风险,有需要用监管资本覆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也有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声誉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等。因此,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涵盖表内风险,又要包括表外风险;要涵盖信贷资产风险,也要包括非信贷资产的风险。2011年,银行业主要的监管机构银监会在部署2011年监管工作时,首要强调“严密防范四大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有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面临的最基本的风险之一,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还存在于衍生产品交易中。

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事股票和商业业务有限,因此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3、操作风险是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失误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了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或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等损失事件导致的风险。同时,针对商业银行的交易合约有可能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商业银行正常业务和法律法规变化不相适应,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法律风险也归为操作风险。

4、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破产的可能性。即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引发流动性支付危机情况发生。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增强创造价值的能力。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科学严密的组织形式,借助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控制,在此基础上计提拨备和有效分配资本,使风险得到全面覆盖,从而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类不确定的风险和机会,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不增加管理要素的情况下实现风险管理与价值提升的有机统一。

2、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符合监管要求的必由之路。 2011年4月银监会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要求新将使监管标准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达到新的资本监管标准。近年来,依照银行业发展要求,监管部门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监管资本要求,陆续出台各项监管措施和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监管。因此,逐步建立适应新监管要求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计量、监测风险,合理分配资本,覆盖风险,以达到监管要求,增强银行业经营稳健性。

3、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管理风险层次上升到通过风险管理来增强盈利能力、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有效实现风险管理与创造价值有机统一上来。

四、对地方性商业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点思考

1、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全面风险管理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目前并无一套成熟模式可供借鉴,且各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情况、内部风险管理程度等方面也参差不齐,为此,在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原则,从面临的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逐步入手,从分别筛查相关风险的风险点着手,对各风险类别通过列举风险点来逐步实施风险的识别和计量,进而逐步完善或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并最终由这些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共同构筑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建立多道风险防控体制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由于各自的经营环境、经营制度和对风险管理要求不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应符合各自实际情况,但对全面风险管理架构设置上应至少有四道风险管理防线,即对同一风险点,经营层的内部管理为第一道防线;总行各职能管理部门和业务条线的管理部门为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总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等部门为风险管理的第四道防线。

信用风险管理细则范文第3篇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自2007年初实行试点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11年末,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村镇银行726家。村镇银行的出现,激活了农村得金融市场,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而且还为农村金融供给搭建了新的渠道,并使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村镇银行运行时间尚短,发展得不够充分,这必然会使这种新的形式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风险防范的水平较低,没有较好的风险规避能力,信贷资产质量差,有些村镇银行甚至出现了轻微得亏损。在村镇银行试点的大范围推广的形式下,金融风险问题日益成为村镇银行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

通过与我国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比,不难看出,我国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优势有以下几点。

1.1 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准入门槛低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而小型银行较少。这些大中型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相同,都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忽略了小型企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县及县以下的经营机构,并限制了他们的贷款权限,而出现了商业银行“贷城不贷乡”的现象。

1.2 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然而,农村投资渠道太过单一,致使大量的资金不合理利用甚至是被违法者欺骗用于未个人非法牟利和非法项目中。从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金融诈骗案、非法集资案等案件中发现,受骗者和违法者大部分来自农村,非法机构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给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村镇银行的合法性、正规性的优点正可缓解这一局面,农民可以找自己信赖的银行进行储蓄投资,如有所需还可以从村镇银安心贷款,所以说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1.3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设立村镇银行能打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垄断,改善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对农业金融服务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在资金的运用上存在着忽略农村资金需求,而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道路异常艰难。村镇银行的建立,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竞争压力,打破经营垄断,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道。

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其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村镇银行发展和壮大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2 村镇银行的风险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村镇银行是银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拥有银行以上种类的风险。但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有区别于银行系统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某些风险会与银行不同。因此,村镇银行不仅面临一般银行都会面临的风险,而且面临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风险。

村镇银行特殊性风险概括如下。

2.1 农业生产风险

在农村,农民借来的款项主要投入了种植养殖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产品的盲目趋同性和结构的固化性,村镇银行又面临着其他银行所没有的农业生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两种:一是产品的盲目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农民在种养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容易出现大幅起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价格下跌。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比较弱。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的特殊风险,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衙对的主要风险,也是村镇银行的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村的信用状况不是很好,农村信用状况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很少将资产抵押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阻碍。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民普遍缺乏投资、储蓄等理财观念,对村镇银行并不了解,使得农民借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根本没打算偿还贷款的情形经常发生。这样就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的。但由于农村地区广泛存在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再者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较少,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高,所以村镇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存贷比失衡的普遍发生,存在资金缺口,从而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活期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存款业务,而贷款主要为定期贷款,致使存款流动性偏强,贷款稳定性偏高,如果防范不当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2.4 政策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均不是很强,按理来说,它应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得到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然而事实正与之相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所得税是25%,营业税、城建税、教育税及附加税率是5%,然而受到政策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只缴纳3%,这巨大政策支持反差,使村镇银行利润进一步缩水。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的不够成熟,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由于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需要政策性保险的支持。所以保险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

2.5 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内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比较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村镇银行由于地域等原因,绝大多数员工都在当地聘任,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 完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村镇银行若想良好的运营,就应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发展的关键。为此,村镇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监督管理意见》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的评估方法和信用手里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个信用管理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确立信用评价细则,划分风险管理责任。然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不光要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评价,还要做到以下三小点:完善贷款“三查”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定期进行贷款风险检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资本约束

3.2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机制,促进运营模式的良好发展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市场及财务出现危机时期能有稳定的流动性,从而有能力应对债务和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管理,制定合理存贷比率。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村镇银行可以以他们为主要客户,抓住这一主要市场,增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立足于当地和服务于“三农”的自身优势,将农村客户吸引到自己的银行中。村镇银行更要落实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应急预案,尽可能的减少流动性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3.3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操作规范

村镇银行要进行定期检查,认真排查操作漏洞,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方法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改善操作规程。而且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操作水平、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员工在业务拓展时能够识别风险并予以控制。这样做不光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并且让员工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遵循轮岗制度,进行换岗。但也不能忘记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监管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监管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以最大的可能避免操作风险。

3.4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文化

村镇银行要想打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应从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入手,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深刻认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在进行业务的同时控制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其次,让风险观念深入人心,使员工在每一次业务处理的事前事中,都仔细分析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再次,把内部控制落实到根本上,在每项业务的开始都要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计划。最后,深化风险动态量化观念,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的能力,做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60-02

随着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相继上市,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都建立起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其管理体制与风险应对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公司治理架构在职责划分上远未清晰到位,银行业种种顽疾也并未随其上市而烟消云散。在金融业全面开放之际,深入考量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控制与管理现状,于改进、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稳定金融体系乃至保证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伴随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临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就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中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财等贷款风险。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低下,不良资产比率处于较高水平。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商业银行信用的有力保证。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其资本金质量,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雪上加霜,进而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虽然仍实行分业经营,但商业银行通过等方式实现了同保险业的交叉,发行货币基金实现了对证券业的渗透。天津滨海区更是在2006年被确定为中国金融改革试点地区,政策上允许其在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预示着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将拓展至金融的多个领域。作为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立法的滞后,导致其参与企业主体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加之商业银行缺乏来自外部的有效监管和内部规范经营的控制机制,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三)利率风险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资产、负债的市值因利率变动而变动,并波及清偿能力,进而引发流动性问题。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如何应对利率调整的政策风险及此后的利率波动风险,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四)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大多缘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中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商业银行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金融资产产权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进而引发诸多经营风险,特别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框架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风险管理方面,普遍加强了资产负债管理。各行均设有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建立了资产负债控制和监测制度。定期考核资产负债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适时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贷款风险管理体制。内部控制机制方面,初步建立了银行内部监督制度。各行都普遍设有监察部门,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监察,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总行对资金的统一高度与管理制度,加强了总行对系统内资金清算、汇差资金、拆借资金和备付金的控制外部监管,政府监管部门相继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2年9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导》(2004年12月)、《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年3月)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

(二)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国外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对银行风险的主观认识不充分,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由此导致过分看重规模,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不科学,从外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严重问题,到内部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突出弊端,因而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再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较落后。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难以实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同时,各行也都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比较落后;最后,各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任重道远,就目前现状而言,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动作良好的控制机制,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根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按照最低资本、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结合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定,充分坚持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建立商业银行科学、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它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考虑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要求,科学的治理结构中应包含一个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查委员会和风险经理在内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为体现风险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功能要求,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更强调业务运作的相互制约,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双重控制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按风险管理类别分别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并由该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关联会议,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讨论。

(三)健全完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考虑建立包括贷款权限(部门、个人)、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在内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银行内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避免和减少损失的关键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其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对口检查,检查的形式主要有要求报送并审查有关业务资料、财务报表、专门问题报告、召集分支机构行长或业务部门经理座谈会等;二是总行审计稽核部门对其下属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核或专项审计;三是银行日常自查及外聘审计、会计师进行检查,分支机构内部同样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负责检查每月发生的各项业务单据,检查情况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行长优先考虑解决稽核部门发现的问题。

当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相关分析仅是其中一隅,要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持续性,应在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风险管理与分析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Standard&Chartered,Dictionary of Banking and Finanee,Asiamoney Books Hongkong,1998.

[2]杨毓.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5).

[3]李鸿渐.证券监管与投资者保护[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4]张纪康.金融风险:辨识与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信用风险管理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有资产,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目前,在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还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型中间业务。现在主要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及承诺类、交易类、投资银行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九类。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了较快的发展,收入占比也有所提高但其发展处于缓慢的初级阶段,行业、地区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投资理念的变化,中间业务产品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银行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息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8.8%上升为2011年的23.7%;中国银行占比由2006年的18.2%上升为2011年的30.5%;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占比由2007年的5.9%上升为2011年的15.39%。

2.品种单一,滞后于需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为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和类中间业务,其他各类业务只能在级别稍高、经济发达的地区有所涉足。中间业务层次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较少展开一些技术含量高、收益好的中间业务。这严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不能适应是趋复杂的经济发展需求。

3.中间业务发展的市场、信用和法律环境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实行分业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较低,资源不能够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配置,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将会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工具进行筹资,不完善的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使商业银行不具备更好发展中间业务所需的社会环境。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出现一定偏差,而受到损失或意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中间业务所隐含的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资产、收益以及资信等方面的损失。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特征

1.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复杂程度高。中间业务大多属于表外业务,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经营透明度差,商业银行管理人员不能动态地掌握中间业务的规模及运行状况,影响了市场对银行潜在风险的正确和全面的判断,相应的中间业务风险也不能够及时的化解和管理。

2.自由度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受到的金融法规监管较少,可以在场内交易也可以在场外交易,并不需要相应的资本金准备,使得部分中间业务过度膨胀,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3.潜在风险损失较大。中间业务项目服务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其“以小博大”的特征,使得中间业务具有高杠杆作用,带来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亏损的可能性。

(二)中间业务风险的种类

1.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的变动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着潜在的损失可能性,同时由于中间业务中部分是以衍生工具品种交易的,市场价格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引起其价格的巨大变动,这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波动或亏损。

2.信用风险。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与业务对象的信用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业务对象主观或者客观上的原因无法履行合约,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可能遭受着损失。

3.法律风险。由于中间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速度过快,国内外对中间业务相关法律的修改及各国法律协调相对落后,部分中间业务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合法收益得不到保证,容易导致风险。

4.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资产流动不足,无力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资金支付到期业务而遭爱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信用的根本保证,预防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提高公众信任度、降低筹资成本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中间业务风险,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筑起中间业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金融业务情况和条件引进并改造中间业务品种,改变商业银行受技术、人才、政策等因素限制的现状。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避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要制定一套专门针对中间业务的细则、操作规程和风险防范制度,从长远发展和依法经营的角度,健全中间业务管理制度和措施,并保证商业银行管理中间业务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运作。

3.规范中间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银行监管部门应要求商业银行按统一口径定期报送中间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及收益状况等情况,及时掌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状况。

4.根据不同风险特征的中间业务分类实施相应地防范措施

对于市场风险,应采取规避、分散、转嫁、补偿等多种方法加以控制。对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应完善以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的授信方法,将中间业务纳入授信额度,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对于法律风险,应注意有关事项的合法性是核查文件是否全面体现了该业务应有的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