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对于初中语文文中散文的教学,主要思考点在于怎样让初中学生养成散文阅读正确方法的阅读习惯和对散文鉴赏的审美习惯;因而本文着眼于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散文作品阅读与鉴赏的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对初中散文特点的分析,针对初中学生目前对于散文问题的阅读、鉴赏习惯,总结出提高初中生现代散文作品阅读与鉴赏的教育方法。

1.初中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

对于散文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着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散文"这个词语最早要追溯到我国的北宋年间,《辞海》对与散文的概括,主要指的是泛指除去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艺术体裁;只是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中国文学逐步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学界对于散文的归纳也逐渐的细化明确了起来。现代对于散文的理解,是将其归纳到"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主要是呈现出来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在作品的篇幅上比较精简短小;其二在意境上独具美感,艺术形式浓烈;其三这是作品的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上形象生动。

初中学生所学习的现代散文中,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总计散文文章达到47篇之多,主要以我国现代文学作家为主,其中也不乏一些外国散文作品,如居里夫人所创作的《我的信念》以及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此之多的散文,为初中学生提供了基础的阅读鉴赏素材,为学生打牢散文阅读和鉴赏学习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这些散文的内容上来说,以叙事、抒情散文为主,在情感方面的表达尤为出众,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社戏》等文章都寓情于事,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而初中学生在理解课文本身大意上,比较轻松,但也因为文章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与含蓄性,就需要学生对于意境的理解有着更深的领悟才行。从这些散文的写作技巧上来看,都遵循着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重要特征,语言优美而凝练,如高尔基《海燕》中的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语句简短,情感却表达得直接凝练。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对于语言的运用就成为了需要学习的重点。总的来说,基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初中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中,文字的表达易于理解,但是对于散文总体含义的归纳总结、意境的理解与鉴赏和对于精美语言的运用上成为我们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2.目前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

首先,需要提出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对,局限了学生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提升在以前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提出之前,对于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大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往往在散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都是通过介绍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内容,而并非讲解;尤其是为了一味的应付考试,甚至直接偏向与考试的重点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语法、结构、意境等方面的理解;这样也就促使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散文的阅读缺乏了艺术美感的思考,丧失了对于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散文的阅读与鉴赏上没有过多的进步。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学生理解的重要性,将教师对于散文作品的理解强加在了学生之上,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读;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品,就强行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阻碍;很多学生往往知道典型的优秀散文有哪些,却没有办法从结构、语法以及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上面进行文章的鉴赏,更没有进行学生自我分析的认知。在做相关的散文鉴赏答题的过程中,反而依照一贯的鉴赏写法形成了通用式的表达,可谓是形成新的"八股"特色。

再者,缺乏对于学生散文创造方面的引导。往往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往往提到某篇散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对于语言的运用如何如何的优秀,当学生明白了具体的写作技巧与手法的时候,却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尽管在常态的测试之中,很多会以作文的形式进行展现,但是作文的评比也都是以单调的评分的方式给予学生反馈,甚至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作文的运用得到并不理想的分数时候,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得低分了呢?在散文的阅读与鉴赏上面,如果学生不明白如何进行散文的相关写作,又如何对其他散文进行鉴赏呢?所以初中语文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3.提升学生现代散文阅读与鉴赏的方法分析

首先,读更多的散文,利于学生对现代散文更全面的认知。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层面来说,读更多的书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而在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上面来看,读更多的散文,就利于学生对于散文特点的总结,便于学生自主的通过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对于散文的分析与鉴赏。我们不可否认,尽管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散文多达40多篇,但这相对于杜甫口中的"万卷"而言,由有不及。

其次,融入意境的领悟,引导学生对于散文表达思想的认知。现在看来,散文生动形象的语句上,由于其文体的自由性,很多学生对于至于明面的含义理解不成问题,但是对于文章所表述的意境之美难以感悟,很难与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阅历造成,一方面是缺乏对于文章意境融合的引导。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的就是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及情感经历,与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进行碰撞,产生意境的领悟。具体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说,就是需要我们通过现代化教育的技术,加强对于学生在散文鉴赏方面的引导。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语文教学整体质量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阅读教学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功能和意义。但在当下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阅读教学目标空洞、虚化,不具有现实实效性,阅读教学方法方法选择不恰当,阅读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等。根据这些问题,采取贴合实际,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来解决,同时也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要求,以便更好的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更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更培养学生认知、感受、记忆、分析、判断等方面的水平。于此同时,它还肩负识字任务,还要为写作做以后备知识支持。因此,只有积极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颇多。每一种问题都有可能成为阻碍小学生阅读学习的阻碍,存在于阅读教学方面的这些问题,有来自学生、教师以及文本的问题等方面,而在这些问题中,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并迫切需要解决。

1.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虚空

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总是存在虚化、空泛的情况。例如,“根据课后提示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些空洞的字眼可以适用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生,而并没有针对小学生设立确切、可行的阅读教学目标。更有甚者,诸多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照搬他人成果,不去结合自身教授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忽视阅读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因此就不能发挥引导小学生阅读的作用。

2.阅读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在选择阅读教学方法时,出现了以下两种典型现象: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凭借多年经验,形成一贯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创新,不改进。对每一种题材的文章都采用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二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运用过多的方法,使得学生过于关注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内容。这两种现象,都对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毫无用处。这样做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甚至阻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评价机制制定不合理

在进行阅读评价时,评价方式不当的现象尤为突出。当然这也有其客观原因,在阅读文本时,多角度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考方式,也就伴随很多过于脱离文本的理解出现,超出教师预想范围,致使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会出现草率地使用评价用语的结果。例如,当学生完整回答问题后,教师只有“好”、“不错”等表面化词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仅是一味否定。但这样的评价用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也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无法得到切实、具体的评价反馈。更有甚者,若对出现理解误差的情况不加以有效地疏导,会导致学生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学实施环节至关重要。怎对阅读教学问题,教学实施策略如下:

1.制定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必须也必须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包括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阅读的水平,了解到大部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目标不易制定太高,难度太大,无法落实。但如果阅读教学制定的太低,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无法促进学生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

2.运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也不是随意改变的。它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在阅读机教学中,即使是同一种文体,他所表现的主题不同,也不能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叙事性散文与抒情性散文。但也不能过分的使用教学方法,以显示教学新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实施教学之前,首先要了解清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如果他们对于某一方面已经非常了解,那么在教学时可以一带而过,不必浪费时间。如果对其他方面感知不强,那么就需要重点讲解,甚至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要进行形象化的展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3.实行人性化的阅读教学评价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所要传递的内容,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初期阶段,心理观念有极大的可塑性。这种心里不成熟的特点,致使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从自身心理观念出发,不免会出现理解偏差。

在教师方面,阅读教学评价对教师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教师可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根据其心理特点组织阅读教学评价用语。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文学理论水平也有较高要求。阅读教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尤其是小学课堂。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因而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文本阅读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小学生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应该自身语文素养上下功夫。教师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促进小学生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建设2012,(05)

[2] 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3] 兰臻.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海峡科学,2009(04)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读 传统语文教学 创新

一、“素读”的意义解读与经验汲取

素读原本是日本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一种定义,是指不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只要求通过反复诵读,强调对文章的记忆和背诵。素读要求学生对材料反复诵读,从而形成良好的记忆。语文教育中,素读在阅读教学中有良好的应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素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素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通过素读,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积累,素读的积累注重背诵和记忆,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将内容铭记于心,形成语言的大量积累;其次,素读的内容多为经典文章,我国语言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传承,汉字文化古老而又绚丽,蕴含了我国上千年的文化。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现代典文学作品的素读,既能够徜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还能够形成独特的语文素养;最后,素读的不断发展,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到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素读从最初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逐渐到要求学生对文本解读。素读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尊重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并且领悟文本内容,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坚守传统“素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阅读和理解的教学任务,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内容要随着年级的变化进行逐渐提高难度,阅读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都较高。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在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目前,阅读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脱离文本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七舫ふ鳌肥保部分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然后对字词和诗歌的含义进行讲述,随后大篇幅地讲解相关的历史,而为了显示出课堂的深度,还会为学生介绍的生平以及其文章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是本末倒置,抛弃了文本内容,讲解其他知识,既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文本进行过度的解读,不仅脱离了文本的原本思想,也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既不能学究式地解读,也不能过于主观上地解读,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的思想。

三、坚守传统“素读”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教师具备文本解读能力

素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师的文本解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独自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而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文本理论素养,同时要避免过度解读文本或者脱离文本现象的发生。素读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到文本中,仔细阅读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借助细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不仅了解文本解读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自己理解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解读的能力。

(二)学生具有阅读技能和体验

语文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知识再与新的文本融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获得快乐。素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了解文本的内涵。语文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体验到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而语文阅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不能单一的以方法为目的。学生要想较好地领会作品意境,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本材料,从阅读中逐渐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修养和阅读能力,从而完成与文本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在实现学生的阅读体验后,师生的对话变得更为生动,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体验是素读教学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文本阅读的重要方法。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读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人理解,不能将个人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素读教学倡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占主体地位,而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四)师生具备问题意识

素读教学中,师生都要具备问题意识,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从而完成文本阅读和理解,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素读教学中,问题意识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题和质疑深入文本中。学生勇于提问并让提出的问题不断加深,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完成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从问题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四、“素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

(一)小说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素读的文本内容较为广泛,大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小说是文学中的一个部分。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生活和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语言丰富,且人物形象各式各样,是素读教学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人物形象也多种多样,文学素材和结构也较为复杂。但是小说的素读教学中,难以进行完整、全面的解读,否则就会造成阅读没有重点,学习混乱等问题。因此小说的素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难以理解的方面出发,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另外,由于素读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完整地进行小说阅读解读,因此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切入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素读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文章中通过廉颇的“气愤” “不满”“不解”“若有所悟”和蔺相如的“笑笑”“依然笑笑”等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了蔺相如为何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连续几天不敢上朝的原因。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忙跪下来”“狠狠地抽我一顿”“不肯起来”等言行,可以看出廉颇意识到自己图一时之勇而不顾国家安危的错误,立马登门谢罪,真挚诚恳的态度令人佩服,廉颇知错能改、爽直磊落、心系祖国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蔺相如“迎上去”“双手扶起廉颇”“过去的事就别提了”等表现出他的宽容、大度,能够以大局为重。素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语句,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散文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散文同邮侵匾的素读教学文本,由于散文存在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素读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散文与小说不同,散文的主题必须明确,人物形象描述也较为明晰。散文与诗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它的文字应用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受到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因此散文能够较好地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感情。经典的散文作品多如繁星,但其结构散漫,内涵丰富,是素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文本解读中,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多数教师都是从对文章主旨的多种解读入手,忽略了文章“素读”教学。这篇文章从“素读”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通过反复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很自然地可以从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进而感受到安塞腰鼓气势,再感受安塞腰鼓内涵。“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句子层层递进,句式整齐工整,读起来节奏明快。如同一个个声音在人脑海中闪过,自然而然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三)戏剧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限制,其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欣赏价值,学生通过戏剧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社会,从而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反思。素读教学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由于戏剧作品的措辞非常讲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文本和注释的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随后安排学生通过个人朗读、角色朗读等形式更好地了解文本含义。在阅读之后,教师要进行词语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词语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现代戏剧的专有名词以及典故等。词语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戏剧台词,在今后的戏剧阅读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解读。

(四)诗词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诗人通过语言向世人描绘多个意象,并且其中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诗词与其他语言形式相比较,更难以解读,而教师的教学也更为复杂。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和境界。例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教师可通过峨眉山月这一切入点,鼓励学生畅谈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素读诗歌,着重读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半轮”“秋月”“夜”,表示地点的词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等,从而理解作者通过地名和情与景的有机融合,进而引发作者的“思君”之情。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既要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进行传承,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既要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中,要坚守符合我国语言特色的规律,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变革和创新,采用中国化的语言教学方式完成中国语文的教学,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宏.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不可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9(12):52-52.

[2]唐晓敏.传统语文教学“重读轻讲”(外二篇)[J].语文建设,2011(1):66-68.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习惯 思维创新 阅读环境 反馈

“阅读教学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观点来看,阅读教学也是极为重要的,语言的学习、思维的传达、文化的继承、文明的创造,多半还要靠具有书面语言材料作用的阅读来实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发现阅读的少、慢、差等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结合新课程理念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地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会起到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笔记虽有点难度,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写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二、具体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把握好自学与点拨的尺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点拨应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抓住“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解决语文的一大问题――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长期的过程。在生活、学习中可以随时随地留心,以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契机,适时训练,提高语感能力,增强语

言表达效果。

三、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强化其中的“空白点”,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再创造的欲望。师生共同来填充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

四、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才能焕发生机,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提到名著,不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学生大有人在;读到散文,巴金、郁达夫、周树人等名家一无所知;学习诗歌,徐志摩、闻一多等的诗篇更是不甚了解。正因如此,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更显重要。因此我在上语文阅读课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兴趣。

五、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信息的反馈

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感 意境 引导

进入高中以来阅读与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初中多数的阅读都能很好的区分文体,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在进入高中以后所遇到问题就是在题型上淡化文体特征,而更注重测试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更注重让学生展示自己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以往我们在指导阅读中将自己所认为准确的一些阅读分析的知识,细细地嚼碎了喂给学生,虽可谓是“苦心孤诣”却没有看到学生的“心领神会”。记得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做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的退步”。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探索

阅读的过程本应是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应是个性化行为,可是我们的做法都使个性化变为模式化。无怪乎学生不会答题了,就是因为我们的模式化阅读非但没有提高他的阅读能力,反使其降低。不光如此,学生还在琐琐碎碎、反反复复的专项训练下丧失了学语文的兴趣。如何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在比较枯燥的散文中领会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首先,带着感情引入意境。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要将学生引入意境,引导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浓“境”深,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在这里,教师的“带情”、“导引”是重要的一着。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同遨游艺术殿堂,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

其次,抓住文眼,理清脉络。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然而,单是抓住文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把握行文脉络。

散文是一种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艺术。它“形散”而必须“神聚”。要使无穷的联想,零散的材料,上升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忽视文脉结构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教师要讲好散文,必须抓住文眼,理清文脉,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

2.因生而易着眼未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确实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丽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自然而新奇,严谨而洒脱,通俗而惊人的语言,触及你的灵机,拨动你的心弦,更使你留连忘返。阅读中,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又一重要任务。从小处咬文嚼字,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 ;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要使学生明确,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就点石成金了。当然,要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还必须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

例如《荷塘月色》文章头段描写月光下荷塘中高高挺立的荷叶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而张开的裙子;绽开的荷花像丽人柔美的身姿洒脱大方;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同羞涩、娇滴的少女脉脉含情。在第二段描写微风吹过荷塘时,用“流水”、“轻纱”形容月光的皎洁、柔和,用“梦”形容月光的漂浮不定,若隐若显,既渲染出目光雾色相混的朦胧迷惘,又烘托出月色笼罩下荷塘的幽静、安恬,不禁使人心向往,仿佛也被带入梦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