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诵读语言:不离本体警惕过度拔高

长期以来,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没有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往往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等其他课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让学生用理解、感受代替诵读活动,将古诗词教学片面理解为诗词鉴赏课,导致过度的文本讲解分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已鲜能听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空洞的诗词分析盈斥着古诗词教学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所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认清语文学科到底要教学什么,模糊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甚至学界有学者质疑语言教学是否忽略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其实不然,语言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语文教学过程中显性呈现的应该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应该渗透或包含在本体性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之中。[2]作为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不可能对教学的细节面面俱到,所以虽然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对学生诵读的要求,但是没有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即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

语文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地诵读诗词呢?首先,诵读即是要读出语言的节奏,古诗词特别是格律诗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读出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讲清诗词的平仄、节奏点,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感,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与白话文不同的语音特征,在不断地诵读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提出:“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3]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玩味”,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古人创作诗词有“炼字”的传统,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古诗词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很值得读者推敲,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品读字词句中感受不同字词句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在表达写作文章要有文采,否则就不能久传。古人作诗词不仅讲求遣词造句,同时也会运用一些修辞,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中,许多字词句表达的内涵具有天马行空的特征,诗人善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不同于现实的更具特点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不同意象所表达的不同含义,通过意象的勾连,体会诗词的意境。

二、诵读思维:注重实践摒弃低效聆听

一些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导致对“诵读”理解的偏差,致使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诵读流于形式,这样的诵读只有声音的呈现,缺乏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从而导致“声”“情”脱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十几年来收效甚微,学生学语文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愈少,存在着学生不思考或即使有思考也不善于、不敢于表达的现象。当然,许多语文教师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但却没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更严重的是教师自身存在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素质不高的缺陷,也就更谈不上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讲授法”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科知识,但是许多语文教师过多的讲授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听课”的习惯,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但讨论的效果却不高。所以学生不注重思维或者思维低效来源于语文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实践。教师没有更新角色观念,传统教学观念的引导致使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与习惯。诵读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诵读体验,虽然很多教师具有诵读意识,但是理解诵读教学的重点有偏差,若只注重声音表现的技巧,语文课堂就成了诵读表演会。

我们时常提到思维与教学的关系,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认清何为思维,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活动式、体验式的诵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思维与教学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首先,在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关系,对于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习得的内容要重点讲,而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习得的内容则可以略讲或不讲,语文教师要筛选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己的诵读感悟诗词。其次,积累可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经验素材。教师要要求学生加强诵读积累,背诵一定篇目的古典诗词,并且指导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词归纳分类,以便于之后学习中经验的提取。再次,诵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品质――再表达、再创作。诵读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作出不同的演绎。[4]诗人将自己的情志转化为语言文字,读者就要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再创造,同时要把握再创造的“度”,即不可天马行空,加强引导学生产生对文本理解的不同感受,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诵读审美:文质兼美排除空话连篇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但是教师不敢放手导致强调实践性并且会占据语文课堂较多时间的诵读教学“退居二线”。另外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对意境美的感悟,而忽略了诗词的语言美,教师整堂的分析鉴赏课也正是体现了这种诗词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师这种泛泛而谈往往造成学生对古诗词课的刻板印象即认为诗词课即空洞的分析讲解。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仍在继续,不同学者对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持有自己的观点,我们的教育不可能脱离了考试评价而进行。面临升学压力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考试升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往往是由一张张语文试卷的讲解构成的,但是以考试评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则弱化了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古诗词的语言美,正如在教读课文时忽视语言的本体教学,语文教师做的是“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的无用功,所以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发现、研读语言的习惯,在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时忽视语言教学,没有让学生从诵读语言入手,切身感悟诗词的美。

语文教学应当与美育相结合,古诗词教学更应注重审美,不可忽视学生美的感受与体验,在古诗词诵读中应如何重视学生的审美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语音美,古代文人创作、鉴赏诗词是通过吟诵的方法进行,甚至词在产生之初是谱曲歌唱的,所以不管是吟诵还是歌唱,主要是透过声音表达与感受诗词的内涵,朱光潜先生曾说:“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5]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声韵母的配合、音调的配合、节奏的落脚点,发现并体验古典诗词的语音美。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汉字的字形美,一首优美的诗词由诗人精心筛选的汉字组成,而汉字最初的形体特征就是一幅幅图画,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发现字形美的意识,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表形特征。再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发现诗词的修辞美,以浪漫主义李白的诗为代表善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宏大的意境,“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都不符合写实描写,所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对时空的虚化,而不苛求诗词意境与现实情境的一一对应,才能够感受到诗词所展现的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意境。

四、诵读文化:把握内涵而非流于表面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许多语文教师对诵读的含义把握不准确,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将诵读理解为齐声朗读等情况,没有发挥出诵读应有的功能,忽视学生个体的诵读体验,使得师生都对诵读教学充满怀疑。甚至有不懂语文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对诵读理解有偏差,并且受社会上“国学热”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中穿上传统服装,手捧竖排经书,念起书来摇头摆尾,将文化传承理解为机械复古曲解了诵读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诵读作出明确的内涵界定,使得语文教育在开展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无所适从,用朗读代替诵读教学。何为诵读?有学者认为诵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反复朗诵阅读,口诵心惟,感悟语言的声音韵律和气势,领会诗文意象画面和境界,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在身心参与中习得语言,获得美的体验。[6]诵读应当包括朗读、吟诵、背诵等不同的形式。然而社会大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倒逼使得教育的原有生态受到破环,将一些错误观念引入学校,使得学校教育杂揉着社会浮躁之风,失去了原有的本真。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流传至今,得益于其一定的有效性,如何既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同时兼顾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呢?朱熹提出了关于诵读的“朱子读书法”,语文教师应当借鉴其“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染,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化的内涵,而非走形式主义。其次,语文课程具有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但是一定要把握语文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不同时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各异,语文教师所设计的古诗词诵读应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不应盲目复古;同时更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切忌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17.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95.

[4]魏巍巍.从诗歌诵读教学中的几点问题谈起[J].语文建设,2012(4):75.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九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207.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思考

近年来,人们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语文教学提出质疑。杨东平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这不能不说是切中语文教学的要害。这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无疑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那么造成这种尴尬的根源何在?我想,这主要就在于教学内容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的不合理。多年来,高中教育瞄准高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初中、小学教育情况类似,语文高考的模式被简单地套用到中小学教育中去。于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排除了一些本来应该有的教学内容,安排进了一些不该有的项目和方法。因此,学生该学的没有学好或根本没学,不必学的反倒可能掌握得十分娴熟。正是由于这种应试机制的存在,使得目前在语文的教学中,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追求外在的形式,注重表演和讲授,教师“主演”,而学生是“看客”。教师常常分析肢解课文,把“教参”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当作一个空的器皿,没有真正表达自己思想的发言权。

二、“体悟式”学习策略的科学内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体验和感悟是“课标”的一个突出理念。经过统计发现,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现“体验”“感受”“感悟”等词共有80余次之多,足以见其重视的程度。因此践行“体悟式”学习策略是相当必要的。那么,究竟应如何正确把握“体悟式学习”策略呢?

“体悟式”学习,首先强调的自然是用“体”的方式解读文学作品。体,本是身体,引申为动词体验:《荀子・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再引申为亲近,《礼记・学记》“就贤体远。”再由亲近的体验而带有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意思:《礼记・中庸》“敬大臣也,体群臣也。”朱熹注云:“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体”强调身体的活动,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知识的改造和发展。因此,以“体”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即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与作者为友,甚或化身为作家体验其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境。但我们必须明确,“体”只是一种认知的手段,目的则为了获取其中的滋味,有所领悟。

“悟”本是佛家重要的思维手段禅宗自诩是不着文字的,讲单刀直入的“识心见性”,主张“顿悟”,因此,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讲究“韵外之致,象外之意。”它体现学习者智慧发展所应有的爆发力和高峰体验。总之,无论“体”和“悟”都要求以读者为中心,真正实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用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有所悟,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可以说,“体”“悟”合起来,就是要达到一种身心的全面融合。而从哲学层面讲,“体悟”之“体”的哲学理解是主体在内外部活动中对自我的关照,“悟”指领会、感悟。它超越了体验亲身经历的局限性。

三、“体悟式”学习策略的意义

“体悟式”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它把学生从教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知识积累,去把握文本,体验感受,思考内化:以积极进取的思维去领悟文本,让学习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从而达到激活课堂的目标。更确切的说,体悟式学习方式包含了这样一些重要的内涵:(1)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体悟式学习意在寻求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个人意义”。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传授―灌输”的教学方式。

2.摒弃单学科、脱离情境的班级封闭环境下的授课式教学,实现了多学科、多形式、多元化的教学整合。

3.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强调引入生成性、创造性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

二、语文网络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网络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并力争将技术手段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育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前指导策略

网络化教学,在内容上体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有着显著的不同。如何实现网络教学内容的最大化,学习方式的最优化,课堂效率的最高化,学生的课前指导策略是基本。

1.指导建立班级网络群

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利用学生的家庭电脑资源,指导建立校园班级网络群,有利于班级信息的沟通,也有利于师生学习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让师生真正成为网络学习共同体。

2.推荐查找的网址或网站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学生必须学习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材料,使学习内容丰富化,学习形式自主化。为了使这种学习方法得以更好运用,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推荐和提供较好的网址或网站,并教会他们查找的路径和方法。

3.指导收集、筛选和保存资料

学生查找到有关的学习内容后,如何收集和选择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这也是关键的学习方法。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对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然后正确保存到自己的空间里(也可是自己的QQ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随时熟悉信息并在群里相互交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策略

我认为,多媒体并不完全是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而是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观念,多媒体网络只是你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才是第一位的,教师要融入学生学习探索的情境之中。通过多媒体,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努力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学习。

1.化“虚”为“实”,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资源的形象性,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变“想我学”为“我想学”,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2.化“无”为“有”,丰富内容,突破难点

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同时都会发现,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些解决得较好,有些还不完美,有些甚至一时无法理解。特别是那些难度较大,通过课本和探讨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即是课文中的难点。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在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学习,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理解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进一步读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为学生增添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的内容和画面,化“无”为“有”,把课文中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补充进来,使其充实化、直观化,丰富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去感悟、去品味语言,让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从而让他们更好更快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3.化“讲授”为“自主”,协作学习,勇于创新

网络课堂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并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的发展。教学中,应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重分析,轻感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丰富资源,化“繁”为“简”,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得”为主框架,以“轻分析,重感悟,重探究,重协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教学课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学会独立思考,更要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之间要保持融洽的关系,共同享受信息资源,共同完成担负的学习任务。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互动模式;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内容,主要是开展单向的知识灌输,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严重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语文素质的系统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没有放低姿态,经常的批评学生,甚至侮辱犯错误的学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差距,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精力投入。因此,打破传统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互动教学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营造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保证互助教学模式的构建效果,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放低个人姿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多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双方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话,构建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跟教师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互动教学的成效。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教师必须重视同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是相对感性的,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2013年人教版新增课文《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未必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通过平等、和谐、互动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结合自身对秋天的观察,发表对秋天的看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二、积极构建生本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与实施,要求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互动模式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等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点、学习基础和个性化素质,更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互动环节都能够实现相应的进步与提高。对此,在构建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偏好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给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互动话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最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小组之间的互动与讨论,这时往往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分组让学生分别寻找文中的顶针、比喻、夸张、反问、借代等修辞方法;也可以分组让学生总结花木兰勇敢、善良、孝顺、爱国的优良品质,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做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的同时,实现了更好的互动效果。

三、打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互动模式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这样才可以使语文课堂拥有足够的互动空间。同时,对于初中语文课程而言,很多问题或题目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和探究空间,教师只是发挥引导性的作用,通过教学情境设置、提问问题等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续写任务,如皇帝在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后,是怎样参加完游行典礼的?皇帝在日后会怎样对待那两个骗子和说实话的小女孩?如此以来,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全文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作支撑,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可能更好的迎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启发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开展互动讨论留足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互动探索,最后在积极思考和互动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获取问题的答案;游戏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快乐元素,增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现,提高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真正落到实处;多媒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保持好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扩大学生的互动空间,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沁园春・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给学生的互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大家想象一下北国雪景、壮丽河山的景象,然后再将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现,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的游戏,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联想和讨论。实践证明,全体师生在互动模式下的积极交流和探索,往往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基于以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互动教学的积极作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互动空间,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华莉.走出互动教学的误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2]丁秀莹.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思索[J].文学教育(下).2010.(08)

[3]罗向民.谈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几个要素[J].中小学电教(下).2010.(08)

[4]杨开贵.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语文教学三维日标[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5]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02)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又一次明确提出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的要求。但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沉闷有余活泼不足“对话有余”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受到单纯追求片面升学率的影响,大量的朗读时间被讲授占用了,老师们还是觉得浪费时间,学生也觉得浪费时间。即使有朗读,朗读的品质也不敢恭维,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发音、换气,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文较多,这些诗文情感丰富细腻,语言含蓄隽永,学生虽能意会,却不能用朗读去传神。此外,多数学生总不敢大声放开朗读,极度限制了自身朗读水平的提高。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影响了新课标语文教育的开展。

 定义

 个性化朗读是多感官的参与、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全息刺激,促使学生调动已有储备,自主能动的进行快速组合、立体感受,从而获得体验的朗读。它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的,倡导以学生为个体进行个性化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教师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验的空间,耐心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让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让他们敢读、想读、爱读。

 个性化朗读策略

 朗读技巧的引导。

 在新课改的语境下,“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理念,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因此,朗读技巧无形中淡化。事实上,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还原和烘托文章的固有情感,然后再解读是必要的。所谓朗读技巧是根据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总的要求。根据阶段目标的不同,各学段可有所侧重。”如果能从低年级就开始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的感情朗读就不成问题。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整合和方式的选择。

以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联想想象的运用。

 联想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和人物的感情,不同的个体想象力不同,理解也不同,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实现其特色阅读才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的映过。这样,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就会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得到真正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角色扮演的定位。

 分角色朗读是根据课程的需要,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课文朗读的形式。分角色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可以更好的融入故事情节,更加真切的体验人物的感情,朗读也就更有感情。分角色朗读一般比较适用于故事性强的文章的学习,中间涉及到对话,或者是不同人物的心理描写等均可以,学生通过朗读来体验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层次分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不仅要在量上做保证,重要的是在每次朗读中力求使学生有所得。一位学者曾经明确指出,读“好”课文的五条标准:“(1)要读得文通字顺;(2)要读得朗朗上口;(3)要读得熟记佳句;(4)要读得自我陶醉;(5)要读得人文合一。”笔者认为,个性化朗读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层次性朗读。例如在教授《夏感》这篇文章时,我先对学生做了细致指导: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然后根据男女生不同音调,语速的差别,做了男女领读,分读及合读的要求,全员参与,互做评委,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我见解。然后再让学生选出读得较好的学生范读,鼓励读得不好的学生大胆的读,比较改进,争取达到自我陶醉人文合一的境界。在台阶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充分地感悟课文,提高了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