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诸如“教育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样的理念,已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语文学习必须植根于现实,面向生活,开拓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因此,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取向已成为一种共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生活化取向下的虚拟情境及其教学价值。因为,一味地强调和追求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可能会有违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不能回到几十年前去学习、体验,因此就导致了语文课中虚拟教学的必然存在。虚拟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教学中的虚拟情境所实现的将不只是对文本情境的再现,更是一种对情境的再创造。在很大程度上,“虚拟开拓了人的思维空间”,“开拓了人的选择空间”。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在强调生活化的真实情境的同时,不仅不能排斥虚拟情境,还必须予以重视并使它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一、虚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情境
网络以它强大的渗透力和融化力,消解着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距离。现实生活正被虚拟化,或者说,虚拟文化已经深深地介入到了现实中。由此,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我的生存状态。“人已不满足真实世界的生存方式,需要一种虚幻的满足,即不满足‘一种世界’及‘单一’的生存方式。”网络构建的数字化的虚拟世界给人类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它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变得多样化。网络以它独具的虚拟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对于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进一步形成梦幻的、在现实性之外的虚拟。”这种虚拟否定了以往一切从现实性出发的传统的思维方式。虚拟文化作为现实文化的延伸,不再依赖真实的时间和空间,给了人更多的选择空间。于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也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对它的独特理解。虚拟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情境将突破传统教学受制于时间、空间的局限,从而而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情境教学讲求的真实性,首先是参与主体的真实性,即这种真实性要求学生切实地置身于其中。其次是所创设的周边环境的真实性,从而得到的是学生体验的真实性。特级教师蔡伟这样描述:“一个深秋的夜晚,有位语文教师利用晚自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校园秋天的美。”此时,学生切实地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与真实的景物进行着一场真实的对话:“操场上一棵大梧桐树的叶子一片片飘落,这是叶落归根,因为它爱生长的这片土地;办公楼前那一排排灯光不正是教师额上涔涔的汗珠吗!道旁的松塔,那是坚韧、刚强的哨兵;校园的林阴道上,抬头看月亮,仿佛感受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热爱家乡的情怀。”这种让学生与大自然面对面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一种真切的体验,这便是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这种教学体现了教育的真实性,使教学达到了植根于生活、面向生活的要求。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不可能凡事都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任何事都作一番切实的体验,于是便需要创设虚拟情境。
(一)虚拟情境的真实性
虚拟并不是虚假,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是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虚拟”一词的含义,目前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虚拟是数字化的构成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虚拟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及其他相关设备而组成一个系统;还有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笔者更认同第一种观点,即虚拟是一种数字化的构成方式。虚拟讲求的是现有表象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真实,虚拟的东西是真实地存在着的,至少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着,当它被人们意识到或者被认同时,就表现为一种真实。举个简单的例子:红绿灯。当“红灯停,绿灯行”这种虚拟的形式被人们认同时,虚拟便成了一种真实的规范。虚拟的真实性还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现代社会,特别是网络数字化的出现在为虚拟提供平台的同时,更大大拉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像利用电影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使一部虚拟电影《大话西游》突破传统电影《西游记》的虚拟程度一样,虚拟化了的《大话西游》让观众看到的是男女主人公更加真实与感人的爱情演绎。这种演绎,“改变了表述形态,却提高了表现性与观赏性。”教学中的虚拟同样如此,开放动态的虚拟情境,能够使阅读不再成为“一种对文本编码的破译,而是对文本的实现,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虚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空间,这便是虚拟价值的体现。虚拟并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它却具有潜在的真实性。作为思维形式的虚拟是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的超越现实,它同样具有植根于现实的特性。
(二)真实情境的虚拟化
文学作品总是由作家蘸着情感的笔墨写成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但比起画画、唱歌、跳舞,解读文字作品却让孩子们觉得乏味得多。为什么?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画画、唱歌、跳舞等艺术的美更容易被孩子们直观地捕捉到。孩子们喜欢美,美能带给他们快乐!但文学作品呢?不能否认它本身蕴含着美,但对于作品美的解读却需要一种形式的支撑。因为“文学作品并没有提供可以直接作用于读者感官的外部刺激,没有提供足以使读者产生审美情感的物理凭据。”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拟化,让文字“舞动”起来,展现它特有的美。但这种虚拟必须是建立在原有作品基础之上的一种虚拟。有文章指出阅读教学的虚拟可以分为三种:再现现实性的虚拟,即课文的再造虚拟;模拟可能性的虚拟,即作品的过程虚拟;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作品的错位虚拟。无论何种虚拟,其首要的基础都是在原有作品之上的一种虚拟,这种虚拟是对原有作品的变式处理。例如有一部绘本,名为“猜猜我有多爱你”,这部绘本的语言叙述所采用的正是一种虚拟的表述形态,而虚拟化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语言所特有的“陌生化”与“反规范”的气质,给文学作品的理解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给作为解读者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自主性。当教师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后,教师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读了它之后都会这样表达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海的那边!”“我爱你像海那么深!”等。
二、虚拟情境的教育价值
虚拟情境是一个特殊的现实情境,在教学中虚拟情境体现为将作品中原有的各元素,包括文字、图画等结合音乐等其他大自然或生活的元素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组合与再创造,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在虚拟情境中,时间和空间可以以压缩化的形式存在,学生可以摆脱现实生活对于身体的羁绊,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因此,往往能达到一种游戏般的学习情境,使思想自由开放,想象可以自由驰骋,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和教育价值。
(一)虚拟情境的游戏价值与审美价值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提倡愉快教学,实行寓教于乐,正是源于儿童的这种天性。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经说过:“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虚拟情境正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充满智慧,同时又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的游戏空间。这种游戏空间所带给孩子们的极大的自主性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探索动机,并获得了自我探索的无限乐趣。爱因斯坦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种探索同时也是“感情和思想的净化”。于是,“人们才有他们所能有的那些最微妙的、最高尚的乐趣。”同时,与真实情境相比,虚拟情境更多地利用了艺术的手段包括音乐、图画等的直观呈现,可以说是艺术化的现实情境。这种富有美感的虚拟情境更符合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使他们产生一种“乐学”的情感,从而激起它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意志品质。
与之相关的是虚拟情境的审美价值。“艺术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种需要,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感。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更加强烈,更加敏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那么简单,它同样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呈现需要一种艺术的教学作为桥梁。利用虚拟情境,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艺术美,引导学生体味语文学科的潜在美,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美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虚拟情境拥有悠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点染的色彩和流动的旋律。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色彩、画面、音响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带领他们在虚拟情境所提供的幻象中宣情、达意、畅神,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观照体验,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感受。语文教学过程需要的是更多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让孩子们将他们所学的知识紧紧珍藏并反复体味,让他们有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更深情的体验,从而寻找并获得课堂与生活更加平和与柔软的支点。谁都不能否认现实生活的美,但一味追求“真实”的情境教学却会让孩子们看到生活的瑕疵,这种瑕疵常常误导孩子们,以为生活原本就是如此,让他们缺少了对生活的一种期待。通过虚拟情境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告诉孩子们天空是蔚蓝色的,而且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只不过是蓝天上飘过来的游移不定的浮云,启迪他们用心灵的阳光驱散浮云,从而看到那天空清澈蔚蓝的本色。”
(二)虚拟情境的知识价值与思维价值
教科书浓缩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但同时,过度的简约化和体系化,也使教材变得平淡、乏味,缺少生命的灵性,甚至变得远离时代、远离社会。因此,有时需要将教材进行虚拟处理,让知识还原于它原本的时代,并赋予它生命的灵性。这种将教材虚拟化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原有的知识,同时也会改变孩子们原有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获得一种更具生活意义的知识。传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即“是什么”,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一种求知性的认识,这种认识追求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死板的教科书式的知识。在虚拟情境中,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排列与组合,因此,学生将学习到的是如何获得这种知识和如何运用这种知识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同时也是一个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语文的“情境教学”如果没有知识的沉潜,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虚拟情境的知识内涵是潜在的,在虚拟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与感知,不仅仅是对动态的画面、色彩、音响的感知,同时也是引导他们对于知识的重新认识、想象与再创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这种感性知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内塑型模式,强调的是直接的“灌输”,即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和教育方式的直接性,明确而直接地将教育目的的相关信息传播给受教育者,明确地通过文字或语言告诉受教育者应做什么、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这种教育模式背景下的学生自然是缺乏思考、缺乏想象,没有独到见解的人。虚拟情境意在让学生摆脱这种枷锁,它所创设的虚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是学生自由活动、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虚拟情境中既有形象直观的画面,又有抽象概括的影像,这种影像可以是一段旋律,也可以是一个意象。形象直观的画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接受,给学生真切的内心视像,产生一种真切的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一种思维的成果。而抽象概括的画面更是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本身就需要一种“再创造”,可以有效地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思维,达到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物与神游”的境界。正如教学中凭借媒体插入的一阵风声、一片海浪声、一段旋律,没有任何的画面呈现,没有任何的文字表述,但却更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综上所说,虚拟世界的生存方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语文课中虚拟情境所具有的潜在价值正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日益丰富与完善。语文课中创设虚拟情境并不断挖掘其潜在价值将会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甚至会使语文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应当指出,虚拟情境的创设有它的艺术性,教师们切记不能为虚拟而虚拟,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与虚拟的交融。期待教育家及广大教师们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完善虚拟情境,让传统的语文教育也随着现代化步入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4]裘伟廷.虚拟学习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J].新华文摘,2000,(05).
[6]郦全民.虚拟技术正在改变哲学[J].哲学动态,2001,(12).
[7]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主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2003,(01).
[8]朱水根.虚拟世界需要现实关怀――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J].嘉兴教育,2000,(01).
[9]黄伟杰.阅读教学:在当代文化语境中[J].语文学习,2000,(06).
[10]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张建平.在虚拟中激发创造――阅读教学虚拟论[J].中学语文教学,2001,(12).
[1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张效民,禹明.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社,2004.
[15]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著作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语文教学的三大价值取向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三个相应层次。使用价值对应的是语文学科特色核心素养,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在整个高中阶段学习中逐步达成;社会价值对应的是跨学科的共通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和沟通、社会交往,以及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文明价值对应的是自我发展素养,个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己、他人、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素养。可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落实的主渠道,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价值的落脚点。
语文教育从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意味着其使用价值关系到全体国民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既然语文学科的使用价值对应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在整个高中阶段学习中一步步达成。那么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培养读写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文化价值、文明价值不断升级,使社会更加文明。从当下的社会现实来看,人们呼唤着、期盼着更高水平的语文教育;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学校期待着更高水准的语文教师;从课堂教学层面来看,教师期盼着更理想的语文教材,包括更先进的语文课程设计;从学生求知与成长方面来看,他们需要更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更科学合理的语文考试;从检测的视角来看,我们期待着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语文素养。
语文以语言的形式出现,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与社会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能起到示范、释疑、推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作用。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要明确目标,指引语文学习价值取向;在问题中收获学习,推动价值取向的课堂落实;在探究中发展思维和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积淀文化遗产,丰富文明。
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标及教材,编写出符合学生水平与能力要求的、明确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引导学生生成价值取向的指标,更是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依据。
例如,《说“木叶”》的学习目标可以主设置为:①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实现其使用价值的课堂落实。②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并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传承其社会价值。③感受文章严密的逻辑美,领悟中国古诗词语言暗示性特点所形成的意境美,传承其精深的文化价值及文明价值。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通过设置问题串来发挥其“导学”作用的。教师引领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的实际操作,将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采等语言建构成知识,并内化为语文的工具性素养,这种素养外显为语文应用能力。当然如果设问不清、问题过大或过小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只能让学生增添疑惑,缺乏阅读兴趣,更别说起到“以问导读,以问促思”的作用了。
比如《项羽之死》这篇文章相对较长,一定要用问题引导学生一点、一段去读,不妨设置以下问题。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问题。①垓下被围,听到四面楚歌,项羽有怎样的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②《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体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二)阅读课文2~3段,回答问题。①东城被困,项羽仅余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面对这样的情势,项羽做了怎样的决定?项羽面临败亡,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②“东城快战”一段对项羽进行了极为精彩的描写,结合具体的描写语句,谈谈项羽是怎样的人。③“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①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这些表现了项羽哪些性格特点?②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阅读教材中相关链接,看看历代文人、诗人持怎样的观点,并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对于这篇较长的文章也会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增强了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问题串,提升了辨识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锻炼学生有逻辑地发表意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提升对教材所渗透的价值取向的认识。
再次,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要适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程度也会有差异。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差异性,要力求做到“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即便是探究题也要遵循问题梯度化、梯度循序化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设题,甚至可以设置跨学科的探究题来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各个层次学生的主动性和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处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等几个维度的各种思维得以形成与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得到生成与落实,这样才能实现语文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文化性的相对统一,形成语文学习所希冀的价值行为取向。
当然,语文教学还应当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文化活动,选择贴近中华民族文化的主题,让学生针对主题并结合时代热点各抒己见,教师点评激励评价。这样一来,文化传承会随着学习积累逐渐提升,社会文化得到不断丰富与传承,社会文明不断提升。
关键词:低段语文;趣味朗读;应用方法
在现在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具有了开阔的阅读资源,他们在课外获得的阅读资源比课堂教学中的阅读资源丰富多样,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愿意花时间去读课外书籍也不愿意阅读语文书。课堂上的语文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多少兴趣,他们更多的兴趣落到了课外书籍上。如何将学生的这种阅读兴趣迁移到语文教学中来呢?我想,趣味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语文书的兴趣。
一、淡化考试目的,重在娱乐性的享受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教学“杠杆”――考试,在操纵着我们教学的着力点。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都在考虑着语文教学最后的“结果”,这种“结果论”导致了很多不良的影响,最严重的是以考分为目的的教育观念的生长和“自我保卫意识”的增强。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严重的束缚。关于读书,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不是当下所极力追求的高分模式。教师如何淡化考试目的呢?这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将所要面对的考试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以广阔的视野“融化”所谓的考点,将这些考点迁移到平时的教学中,而不是以教育服务于它,它将被老师以教育的智慧“超越式地融化”在教育的践行中。这里所说的淡化考试目的,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淡化,也就是说,教育学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相信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此之下,考试只是“轻而易举”之事。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一个乐于去求学的人是所有学识人中最为高超的呢?因为“学也无涯”吧。要引导学生成为乐学之人,那就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价值所在。学生能把学习中的吃苦当作一种生活的享受,一种自我提升的享受,这样的教育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要注意发掘语文中的娱乐元素,用这些娱乐因子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体验到语文的乐趣所在,从而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语文的娱乐性,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都能找到。
二、开掘教学娱乐形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学教育;意义;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9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始终难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仅是被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内容而展开。文学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以内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取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1]。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的文学教育,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探究文学作品的精髓,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世界文化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世界各国都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不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文笔表达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世界。主席曾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2]"由此可见,优秀文化作品的意义绝不仅是表现在文化理论方面,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而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层次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素养。学生若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必须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进而才能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建立于文学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是学生精神层面感悟和理解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探究,具有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文学教育具有深层次开发学生精神世界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只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来进行,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教育在学生精神世界开发中的潜在意义。文学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结晶,更体现了创作者在精神层次上对于社会、人生、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受到社会风气及周围事物的影响过程中,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难以准确分辨出事物的好与坏,进而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中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的客体,其在对于文学作品的领悟中,那个主要依据为教师的讲解,并且与自己的实际感官能力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初级层次的精神世界观念,并且将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选择《浮士德》中的部分章节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并且通过对于作品精神层面的深入剖析,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深层次、多角度的开发。《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共两部52场,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在德国和欧洲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描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艰辛历程[3]。在《浮士德》中,歌德强调人生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4]。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著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通过教师在文学教育课堂的系统讲解与引导分析,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会逐渐形成对人生、生活、命运的深层次感悟,并且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人文精神是建立于物质和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时,教师要将眼光有书本知识逐步拓展到教材以外的部分,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并且在内心中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以及精神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他们需要更为广阔的人文精神发展空间。
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不是说学生读过几部文学作品,或者在课堂中接受了一些文学赏析教育就可以实现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文学教育连贯性、系统性、科学性实施的重要性,在课堂内容、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课外作业等方面的布置中,教师要力争通过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5]。另外,就国内优秀的古典、现代文学作品而言,每部作品中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教师要通过对于文学作品中精华部分的摄取和讲解,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于推动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语文文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并重点突出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文学教育时,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学生人文精神、认知程度、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
[2]赵云锋.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其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0(5);
【关键词】小W语文 书法教学 文化价值 传承文明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4-01
书法艺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艺术种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书法即“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是中文的载体,蕴含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与小学语文教育含有的文化价值是相契合的。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教育目的。
一、书法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书法艺术凝聚着数千年以来中华儿女的智慧,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古代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西周开始,书法是当时教育内容“六艺”中的“一艺”,到唐朝时,书法作为最正统的教育被传承光大。在现代社会,国家对书法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非常重视的。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书法(写字)教育有具体要求。但是,近年来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电脑和手机中的输入文字功能取代了很多手写任务,使得从社会到学校都对书法艺术渐渐漠视了。有不少社会人士甚至是教师,都有“提笔忘字”的现象。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渐少,加上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考高分”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期望,而书法并不是中考高考的考核范围,自然也受不到重视。在很多小学里,书法课程很多时候都被主科目给占用了,甚至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书法课。虽然大部分语文老师都会向学生强调书写要美观,但终究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让学生受到正式的书法教育,真正有效地提升书写的质量。不少学生对汉字结构和笔画都不甚了解,字迹潦草,格式也不正确,连最基础的语文素养都没有建立好又谈何学好语文呢?学生的书写能力如此不被重视,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此现象反思并积极改善。
二、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
(一)中华汉字文化的认同价值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教育变得功利化,其有效性也受到了限制。我国的青少年及儿童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少,传承不够。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却有着重要作用。将书法教育融合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不仅能教会学生写出工整、规范、美观的汉字,也能体现出与中文一样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价值。
(二)书法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书法教育过程中,学生会认识横、竖、撇、捺、点、提、勾等汉字笔画,了解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包围、半包围等汉字结构,理解汉字结构布局,将了解汉字深层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和理解。长期练习书法,将对学生个人气质的形成、人格塑造等都有积极的影响。书法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书法的创造性和特殊性,将全部的力量和精神集中在笔下,写出带有自己个人特色和有感彩的汉字,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却能悄无声息地让学生精神得到升华。
(三)书法教育体现中文的美育价值
书法教育中,当学生看到书法作品时,能产生来自于视觉感官的第一美感,对字体、字形的感知。其次,学生有一种情感反应,对自己的书法作品,学生能产生一定成就感,从视觉和从情感上都能起到美育的目的。
(四)书法教育体现出语文的德育价值
中国自古有“作字先做人”的说法,在现代也有“人如其字”的说法。关于书法与人的品性的关系,历代都有文人学者论述。古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有言论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德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与语文教学有关联的书法教育来促进小学生思想品质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书法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体现。在德育价值中,最突出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被小学生们经常临摹的“颜体字”是出在著名书法家唐代的颜真卿,他的楷书有“外满紧凑、字形端正、线条浑厚、端庄雄伟、气势磅礴”等特点。就如同颜真卿人格一样大气凛然,渗透着书法作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在临摹作品时,作品的灵魂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积极影响。除了书法艺术本身,所临摹的内容也同样对学生有巨大感染力。当学生临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会受作者伟襟胆魄的感染,当学生写着梁启超的“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而中国强”时,会被这样正能量话语所激励……这样的爱国诗句在书法临摹作品中比比皆是,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其爱国主义情怀。
(五)增加小学生的文化深度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经典的艺术,不仅具有汉字文化内涵还涉及到史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知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中有很多都在其他方面也“大有所成”。例如,古代的颜真卿是统兵将领,王羲之是文学家。近代的在取得巨大军事成就的同时,也能写得出一流的毛笔字。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的名人们往往也对书法颇有钻研。在中小学语文及书法教育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各方面知识的积累,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视野被拓宽,文化层次也得到提升。
(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