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性思考;教学途径

一、综观课堂,阅读教学困惑依然明显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都有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令每一位教师都萌生出改变传统课堂的热情和信心,“改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化多彩的课堂环节,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海阔天空的讨论交流,似乎令课堂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二、立足教材,理性思考阅读教学明显呈现的困惑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困惑催人思考,以上林林总总的困惑与思考,可以说是在阅读教学中一直会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有时会此消彼长,但是绝不可能自行解决。作为一线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在认识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中,不断摸索,对于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践出真知,真心实意的课程改革实践,必然使我们更有思想,更加提倡科学态度,更加成熟理性。

1. 了解相对意义上的“透彻理解”

我们不能要求中学生也像一位国学大师那样对经典有同样透彻的理解,“不俯就任何学生”,就确定教学内容应有的高度而言是合宜的,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不俯就”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甚至于接受方式等,恐怕是不行的。教师在学生有所感受与反思的基础上,作适宜的引导,使其获得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可能是最为实际的做法。比如,给小学的学生讲鲁迅,要不要讲其杂文,“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体验”(钱理群语),恐怕要好生费一番思忖。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感受鲁迅作品“超越时空的意义”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朱自清语)。

2. 杜绝虚假的“繁华”

教无定法。一堂阅读教学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相信如果有100位教师去上同一堂课的话,会出现100种不同的方式、100种不同的结果。但不管用何种方式,能让自己觉得这课上得满意或者通俗地说已达到预期目的,这课就应该是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可话得说回来,不管教法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换句话说,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应该是最基本的。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独立”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任何脱离、偏离、忽略文本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以人为本,为解决阅读教学困惑寻求教学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要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要依据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特点布局教学程序。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和谐自由但不失纪律性、科学性。理性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 从吃透教材看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灵魂”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平时要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透彻理解,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要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2. 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首先要体现工具性。

3.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同样不可忽视

成功的阅读教学光靠书本上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精选材料,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筛选切实可行的材料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注意文章的难度。只有教师的选材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正如某专家所说,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应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应情绪激昂。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困惑 解决困惑 尝试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3.更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不论是多么堂而皇之的教育理论,只要高考不废除,就必须遵守考试定成败的游戏规则,在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都尽可能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譬如,针对字音、字形必须多反复的学习需求,我们有的老师设置了常规作业,有的老师多听写,多检测。针对散文阅读的难点,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读,而且练。从语文学科的规律出发,找到更符合语文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第3篇

一、教学反思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2.在反思中完善对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经历了一次循环教学后再回头看三年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对语文教材编写的理性思考与正确把握,更加认识到每个阶段教材对于教学的指向性与重要性;更多的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更加认识到课标中各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3.在反思中了解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初为人师时,我信奉“严师出高徒”这条古训,要求学生非常严格,学生没做作业或者考试成绩不好都会受到我的严厉惩罚。结果“高徒”没有培养出来,学生反而开始疏远我。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都会作较冷静的思考,不再机械按自己的标准去塑造有差异的学生。不知不觉间,学生对我亲近起来,他们认为我和蔼可亲、讲解力强,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能把迷惑了他们好久的问题点拨得清清楚楚,其实我还是原来的我,只不过因为注重反思使我的教育方法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还要反思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反思课堂中的创新和不足,在反思中摸索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我们语文教学师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对语文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1.教学反思有利于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

学校开展语文教研组活动,就是让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平台。我们可以将语文教学中自己记录下来的新发现和困惑带到这里进行共同商讨,也可自觉地去参阅一些资料和书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促进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进一步学习,又能使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实现对语文教育理论认识的提高,增加了语文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科研含量。

2.教学反思有利于语文老师的不断成长

教师能够及时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记录下来的语文老师,他们会注意某些较突出的典型问题,并对它们进行探究、思考和改进,从而提高对这类问题教学处理的艺术。他们通过教学反思将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点滴积累起来,通过冷静分析、思考,提炼出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他们能够历史地、全面地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变化,再从自己的变化中来看待教育、思考教育,从而成为一名真正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教育思想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师。

总之,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找到经验就升华。让我们在反思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在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虽然新课改的诸多新型理念生发于教育名家和教育名师的笔端,也能常见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检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甚至去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在困惑之中。现在谈谈我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1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存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习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2从语文学习的评价目的上看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查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3从对教师考核评价上看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

4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问题;困惑;策略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很大。通过专家现场“同课异构”课堂实录、讲解、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界定“核心目标”有了很深的印象。我明白了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我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也很短暂,学生的应答大都不外乎“是”或“不是”,不仅如此,由于所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下面谈谈本次培训的收获与体会,把学到的新方法、新理念运用到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主问题”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华老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教学设进行了诠释。所谓“主问题”,就是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王老师以《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为例,就如何设计这篇课文的主问题深入浅出。可以说,王老师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使课堂有一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她把握好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叉”,真正做到了问点的优化。我以往的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大杂烩,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好胃口”。

又如谭燕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她首先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其次让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随着情节的一步一步的展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主问题”设计。学生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了如何阅读“讽刺作品”的文章。然而,我以前的语文教学“满堂问”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一模式严重耗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围绕“主问题”即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我的语文教学与困惑

王兰在《可爱的动物》习作课教学中,利用简单的课件,展示了可爱的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小动物的可爱之处。由于王老师的教学中善于抓住动物特点的几个动词“趴、跳、抓、扭、偷”等,引导学生些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运用“慢镜头、抓动作、猜想法”等,使学生训练有法。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我们开始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独特体验。但是,不难看到有的课堂上还会出现一些有违新课程改革初衷的课堂。我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根本没有抓住习作教学的“主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讲授如何选材、如何详写、如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而学生往往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如同记流水账。

三、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