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网络素养

青少年网络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网络素养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行为;监督引导;过滤信息;网络人格;文明公约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现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它让人应接不暇,给人以无穷的欣喜,尤其对青少年的求知、娱乐、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从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玩世不恭态度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报复心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才有明天,网络才有未来。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青少年上网的指导。

三、 控制非法信息对学生的侵扰

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重视,公安部门就网络环境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企业相继开发出专门用来隔离有害信息的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网络管理人员控制信息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丰富大家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四、 加强家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1、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2、家校互动。对于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严格规定他的作息时间,规定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加强值日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到校上课,就要进行跟踪调查,查明学生的确定去向,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教育。对于校外时间的控制,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自己孩子放学后回家的时限,严格控制其多余的时间。

3、制定合理的上网规定。直接和孩子商计上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并坚持下去,可以避免与孩子就上网问题发生争执,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约束。

4、设法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你的身边上网,也可以在网上安装监督软件,当你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时,你才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5、及时发现并强化孩子与迷网行为所做的斗争。一些孩子也能认识到自己迷网行为的危害,他们有时也会自觉做出一些与自己迷网行为进行斗争的行为。家长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肯定他们的行为,适时告诉他们,你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

6、作为家长,对孩子在家上网,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比如利用那些青少年上网保护专用软件,这些专用软件不但可以防堵、进滤不良网站,而且可以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有的还具有推荐优秀网站的功能。

五、 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

格,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开来。

六、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倡导网络文明公约

对于同络的虚拟性,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为了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网络生活空间,在学校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可以倡导以下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骗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虽然仅短短70个字,“网络文明公约”却为我们的青少年在网上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言行道德规范,鼓励我们的孩子:信守公约,加强自律,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做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善于沟通,学会自护,做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龙锦华.青少年沉迷网吧引发的思考[J].金色年华.2008.

06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目前对青少年新闻的建设仍存不足,在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方面存在缺位。青少年网络新闻承担着完善青少年网络环境的责任,可以优化青少年可接触的网络应用的结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多方面特征,对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具有诸多启发。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青少年;新闻;建设;大数据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群体成为接触媒介和信息的活跃人群。然而,我国目前对青少年新闻的建设仍存不足,在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方面存在缺位。网络时代信息爆炸,青少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网络信息。因此,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在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解“青少年新闻”

我国目前较少有“青少年新闻”这一提法,与之相关的概念主要有“儿童新闻”“少儿新闻”等,意即以这一类人群为目标受众的新闻信息。青少年新闻,并非理解为与青少年相关的新闻信息,它是以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和解读,专为青少年群体制作的新闻内容。面向成人的大众新闻对于青少年而言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大众新闻的内容和视角或多或少存在不适合青少年接受的信息。正如文学作品都有自身的价值,但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青少年阅读。

我国对青少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相对较多。例如CCTV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就是以少年儿童的视角解读新闻,分析时事,融合百科的儿童新闻栏目。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杭州少儿新闻》则重点关注本土少儿生活和校园新闻,同时也报道包含百科知识的社会新闻。尽管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中基本具备了自身的形态,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探讨,但“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儿童电视新闻类节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甚至相对于前几年还有所退步”。

青少年新闻必须和面向成人的大众新闻有所区别,例如在报道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时,青少年新闻需要尽量用青少年能理解的简单而生动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口头语言和视听语言),并适当加入一些背景情况和百科知识介绍,使得青少年能够亲近地、轻松地理解原本复杂的社会政治与经济。

二、青少年网络新闻发展现状

我国的青少年新闻网相当缺乏。我国在青少年新闻建设方面,过去和现在主要侧重于在少儿报刊上刊载文字新闻,在电视少儿频道或少儿节目中播放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由于没有建立起相当数量和一定质量的青少年新闻网,导致我国青少年网络新闻发展落后,其发展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众多以青少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的网站当中,缺少面向青少年新闻类的网站。在各类青少年网站当中,以学习辅导网(网校)、生活服务网和社交论坛网居多。这些网站往往具有自己单一且明确的定位,如提供视频课程、提供各科试题、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营造交流交友社区等。

其次,同样在众多以青少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的网站当中,青少年新闻内容也十分缺乏。许多表现为百科类的青少年网站,尽管网站信息内容相对多样,却基本没有新闻资讯内容。例如,腾讯儿童(kid.qq.com)定位为儿童创造力衍生平台,为儿童提供最干净纯粹的儿童社区,包括游戏、音乐、动画、学习和百科等板块,内容丰富,唯独缺乏儿童新闻板块。

第三,新闻门户网站或新闻专业网站作为定位明确的新闻类网站,依然缺乏青少年新闻。一些大型新闻门户网站或新闻专业网站如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以及中国新闻网等,尽管非常详细地对新闻信息进行了分类,设有门类新闻频道,但都没有面向青少年的新闻频道,没有提供青少年新闻。四大门户网站都有“教育”“儿童”“育儿”“校园”或“青少年”之类的网络频道,但这些频道都以成年人中的家长和教师等群体为目标受众人群,即使呈现和青少年相关的新闻,也是从成人的角度在传播。

第四,一些青少年网站已经初步着手于青少年新闻建设与传播,但其新闻内容在质量、数量、形式和传播手段上还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青少年新闻的需求。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重视青少年新闻建设与传播的网站并非没有。例如江苏少年网中的青少年新闻就占比较大,同时也不乏青少年小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网站设计体现了多彩童趣,新闻内容图文并茂。不过,这类网站在青少年新闻建设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新闻关注面较窄,多限于本土;成人撰写的青少年新闻还没有很好地以青少年的视角来解读和表现;青少年小记者撰写的新闻稿件“成人化”严重,需要在质量上提高;新闻呈现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居多,形式上还需丰富。

三、大数据对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的启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6月了《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多方面特征,对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具有诸多启发。

首先,青少年网络新闻承担着完善青少年网络环境的责任,可以优化青少年可接触的网络应用的结构。当前青少年可接触到的网络新闻相对缺乏,他们接触网络游戏应用的频率相对过多。报告指出,未成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上的使用率达到了67.9%,而其他应用的使用方面则均低于总体网民水平。适合青少年视听读的内容(包括青少年网络新闻)缺乏,是导致青少年将精力投放在网络游戏应用之上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通过建设高质量的青少年网络新闻,引起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减少他们对网络游戏的过分热衷,为他们完善一个更加丰富、和谐、绿色的网络世界。

其次,青少年同样会主动关注新闻,但网络上缺乏特别适合他们视听读的新闻内容。报告指出,青少年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最主要是使用腾讯新闻,比例为68.4%,其次是新浪新闻,使用率为30.5%,搜狐新闻和今日头条位列第三、四位,使用率分别为29.1%和21.3%。可见,除网络游戏以外,青少年群体对新闻同样表现出关注的态度,但他们从新闻手机客户端等途径中获取的新闻当中,基本没有青少年新闻。

第三,当前青少年网络新闻不仅数量不够,质量有待提高,而且其表现形式明显落后,从新闻网站平台基础性建设到手机新闻客户端特色发展任重道远。从笔者前文概述的“青少年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可以看出,青少年网络新闻网站数量原本极少,青少年手机新闻客户端就更加难寻踪影。报告指出,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提高,2014年达到了81.2%。也就是说,青少年网络新闻的建设重点在于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开发与运用。

此外,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种娱乐新闻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青少年网络新闻在娱乐新闻传播方面需要调整报道视角,遴选报道内容,控制报道数量。不良的娱乐新闻会让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呈现感性化趋向,价值选择也愈加具有功利化色彩,价值目标表现出短期化趋势,形成更加自我的价值主体和非一般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念。在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实践中,应该形成一套全新的娱乐新闻报道范式。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应对策略

所谓网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美国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把这种新的心理障碍命名为“网瘾综合症”。美国心理学家杨格(Young)提出,要诊断一个人是否形成网瘾,通常是根据其在过去一年内,有无下列十种症状中的四种以上:一是上网时间全神贯注,下网以后还念念不忘网事;二是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三是无法控制用网;四是一旦减少时间上网就会明显地焦躁不安;五是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精神亢奋;六是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和事业;七是因上网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八是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九是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十是下网后有孤独失落感。

一、青少年网瘾心理原因分析

人对事物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网络使用的不同需要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瘾现象。

(一)安全的需要。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在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各种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多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正能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由于虚拟网络的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在现实生活得不到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在数字时代的虚拟社会里,由于网络空间的独特虚拟性质,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正好满足青少年寻求安全的心理需求。

(二)爱与归属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条件、才华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聊天、交友平台弥补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缺憾。由于网络的不记名性与虚拟性,使得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青少年能够有交流,能够抒发自己的想法,反而让青少年觉得交到自己的“真心朋友”,转而把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爱的虚幻替身。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不论出身和条件的虚拟空间,是青少年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开放地呈现自我,甚至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自我,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未成年人廉价的成就感。同时,网络游戏中重要的“诱”人手段就是升级,这类游戏带给玩家的刺激就是,只要你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就能实现游戏角色级别的提高,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找不到成就感的学生,通过游戏中逐级上升、鼓励胜利、迅速得到了成就感。但其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进一步荒费了学业。除此之外,青少年在网上的观点越是新奇怪异,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他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比如有的年轻人忍受不了“本我”的煎熬,迫不及待地想向别人暴露自己的隐私;有的人不愿意受制于人,希望体验统管他人的快乐。可见,网络能虚幻地帮助青少年找回失却的自信,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

二、青少年网瘾应对策略

(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辅导

第一,营造青少年交流的环境。建立青少年交流的现实环境,让他们可以不需要借助虚拟的互联网来满流的需要,弱化网络交流的必须,强化技能的培养;第二,引导正确的上网动机。对青少年加强自我意识的引导,及时解决其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危机,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第三,强化自我调节。矫治网络成瘾者首先要从培养其自我意识做起,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青少年自控力的意志品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加强自觉抵制互联网使用消极影响的能力,并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认清自己的现实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第四,完善个性。个性完善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对网络成瘾具有抵制作用。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障碍者的矫正要通过发掘其自身力量得到恢复“富者更富”模型理论也说明,那些具有较多社会支持及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多地受益互联网使用。第五,心理医学治疗。“网络成瘾”属于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依赖行为,会产生耐受性、强迫行为和成瘾反应,并导致健康和学习等方面受到影响,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障碍己引起临床心理学的极大重视,给予临床心理学专业帮助是必要的。

(二)建立家庭的网瘾防治

第一,家长应加强对网络的学习和了解,丰富自身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第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三,家长应履行监督义务,及时制止过多的网络使用;第四,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避免网络依赖。

(三)学校建立多效的网瘾防治

第一,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目标;第二,教师要加快知识的更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正面引导网络的使用;第三,建立师生交流,指导家长合理安排网络使用;第四,开展意志力教育和挫折教育,强化青少年心志;第五,通过德育教育,认识网络的利弊;第六,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网瘾青少年。

(四)改善社会网络环境氛围

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第二,政府应创造良好的青少年活动条件;第三,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建设网络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桂宏、赵晓兰:《论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2年1月;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互联网成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4期;

[3]陈明龙、陈先建:《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兰州学刊》,2003年1月;

[4]曾梅华:《青少年网瘾综合症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治疗探究》,《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1月(下);

[5]丛梅:《青少年网瘾的心理危机分析与社会矫正》,《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3期;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第4篇

笔者以调查了解青少年网络道德水平认知现状和网络行为现状为切入点,开展了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调查分析、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调查研究活动,对调查得来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进行归纳、分析、评价、研究。调动多种感观参与,为培养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发挥了网络的育人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与实践取得成果如下:

一、构建特色校园网站,开辟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校园网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信息资源库,在校园网上开辟“园丁风采”“教育科研”“学生乐园”“德育教育”“心理咨询室”“留言板”等栏目,让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自己的校园生活,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了解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安排和反思等,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有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还可利用网络论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起学生不同的认识,经过辩论,统一认识,最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网络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通过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成为了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青少年上网产生问题的讨论,如: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如何对待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如何控制个人上网时间,如何处理上网与学习的矛盾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一种班级氛围,以环境、舆论等形式影响和教育其正确使用互联网,将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点。

三、促进了高素质德育队伍的成长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以及广大家长,都在整个过程中受益,经多次调查研究及反思总结,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特别是调查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另外,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正确的上网,才能将互联网作为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创新能力的工具。

四、多向交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平台

青少年网络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德育;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而其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作为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特殊群体,无疑成为了网络影响最为深广的一族。一方面,网络可以丰富青少年的德育内容,拓宽青少年德育的渠道,增强青少年德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的不良信息形成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侵蚀,网络成瘾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传统的德育方式带来挑战。这种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顺应时展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理论,指导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河南师范大学耿红卫教授著作《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新华出版社2013年8月版)一书,立足于网络道德问题,以微言大义的宏观阐述与透彻深刻的专题研究相结合,解读了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的关系,既有对于青少年存在的种种网络道德问题的反映,也有详尽而可行的解决措施,更以独到的眼光和辩证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在青少年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读者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览全书,亮点频出,简而言之,感受如下:

一、结构严谨,内容翔实

该著作分为五章,按照“总―分”的篇章思路,在第一章从宏观全局探讨了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从整体上把握网络社会和网络道德的特点,而后又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在二到五章分别探讨了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网络道德缺失与青少年犯罪、网络社交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理论概述――现状分析――策略构建”为基本框架,通过精炼而充分的理论阐述和原因分析,梳理了网络与青少年德育之间的关系,并以全面的眼光分析网络的利弊,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深层挖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一系列有效而独到的策略。体系完整,层次清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该著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数据,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现状,并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研究。问卷内容恰当,贴近实际,主体涉及学生、家长、教师三方,效度广、信度高,是该著的一大亮点。同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列举丰富典型的案例,深入浅出,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增加了读本的可读性。

二、与时俱进,方法科学

网络的出现,给德育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带来了巨大变化,其开放性、自主性、不可控性无疑增加了青少年德育的难度。教育和一切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事物一样,都需要敏感地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人民需求,依时而变,因地制宜[1]。面对社会环境、教育现状以及德育主体的德行素养的新变化,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应对挑战。该著以网络环境为背景,搜集了大量的动态数据资料,深入调查实际,广泛搜集材料,以时代前沿的前瞻性思维,敏锐地为我们解读了这一系列问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道德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过程。真正有效的德育,就需要营造生动的、活泼的、实在的、行动的、自由的道德成长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实现自主的道德学习和自主的发展[2]。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个体”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度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的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生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我约束的发展过程,它依赖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协同作战。该著对策略的构建,集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全面而细致,可归纳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强调物质层面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应用,重视制度层面的社会规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关注精神层面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另一维度涉及青少年自身素养的提高、家长对网络的辨证认识、教师网络的应用意识、以及社会良好网络环境营造。在整个过程中,作者用游刃有余的解说,为青少年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南,为德育实施者准备了有效的行动手册,向各个层面的读者展示了全方位的德育策略,处处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让人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

三、态度辩证,视角独特

青少年群体对网络的依赖,让家长和教师无不担忧,害怕孩子沉迷其中,荒废学业,进而谈“网”色变,一味禁止孩子接触网络。该著以辩证的思维和态度,深入透彻地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并未就此止笔,又立足网络的两面性,将目光转向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有利因素,呼吁家庭、学校、社会正确认识网络,摒弃那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的狭隘观念,合理利用网络,利用青少年喜欢关注并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因势利导,将其作为实施德育的手段,而非简单地用“堵”的手段来应对信息时代的德育挑战。这是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有可以得到蓬勃发展的新事物,都一定有一些特点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网络可以以如此宏大之势介入我们的生活,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生活、生产、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媒体是一个蕴涵丰富意义与多元文化的潘多拉之盒,若不经过一番学习与教育,人们就很容易被五光十色、充满扭曲的媒介文化所误导[3]。成人如此,青少年更是如此。作者在书中针对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德育问题,并非以教育者的姿态进行说教,而是分析网络本身的特点,抓住青少年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及其心理特征,挖掘德育问题的深层原因,如:网络游戏可以满足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网络社交可以满足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当他们在使用网络时,若没有人给予正确的指导,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在德育的实施上,除了对青少年自身提出了建议外,更对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三者的全面结合。一方面,强调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根据其心理发展倾向做出恰当的教育行为,切实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以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引导青少年从科技理性和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培养学生以批判选择的理性观念进行网络活动。正如书中所说:“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应该是‘人’,着重解决人的行为问题。是从‘人’出发,构建在‘人’的基础上的一项基本人生教育工作。道德教育的两个能动体现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实实在在的有思维能力的‘人’。”这是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高度体现。

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一直是人类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该著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针对网络给青少年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更是以辩证的态度将网络作为德育手段,真正做到帮助青少年道德成长,使得网络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关涉青少年生活和幸福的教育,是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新建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