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学习能力
阅读,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人类的阅读行为,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形成阅读即生活的文化。其中的典型者当数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尤袤,他曾在《遂初堂书目》序中作如此比喻:“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把阅读融入了自己生活的血液。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阅读应当成为我们生活与工作的习惯,尤其是我们的小学生,在他们最初的人生,在他们纯真的早晨,应该有阅读的滋养,有书香的浸润,有知识的熏陶。古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阅读是形成文化积淀的源源清流,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作为学生人生路上重要的领路人,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把脉脉书香牵引到学生面前,让书的魅力征服他们纯真的领地,让书籍成为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浇灌者,让他们在暗香涌动的天地里品尝阅读的快乐,品味“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蕴。
一、点燃阅读的激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刚开始教学生选择读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他们的兴趣、口味和情绪上的特殊需要。童话、小说、散文、历史、地理、科幻、探险……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允许他们选来读。因为我知道,一本好书对学生心智的启迪是不可估量的。
有些家长曾向我抱怨:孩子的写作能力不强,家里为孩子买了一大堆作文书,孩子就是不喜欢看,偏爱看一些科幻探险漫画之类的“闲书”。为什么“闲书”看不得?只要善于引领,这些闲书就可以成为孩子爱上阅读的“催化剂”。曾经有位家长告诉我,她儿子课余不喜欢看课外书,却特别喜欢看电视球赛,是个铁杆的NBA球迷。我也发现这孩子书包里常有一些NBA球星的明星卡。于是,我跟他谈他喜欢的NBA球星,他很惊讶,下课了跟我特别亲近。我又把儿子订的《环球体育》借给他看,他喜欢得不得了,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阅。杂志中一个个球星的成长故事和奋斗历程深深吸引着他,打动着他,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启迪,同时也让他真正感受到:原来阅读并不是令人讨厌的,阅读是如此的趣味盎然,其乐无穷。所以,要想使阅读成为学生一项终身受用的技能,成为学生生活的乐趣,我们不能过于看重阅读的教育功能而忽视阅读带给学生的乐趣。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远离功利性的课外阅读状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让他们读自己喜爱的,打动自己的书,真正点燃他们的阅读激情。
二、感受阅读的精彩
学生爱上阅读,这是成功的起步。但要避免他们的阅读兴趣成为一时的“尝鲜行为”,还需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具体有效的引导和引领。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定超过以往任何一套教学大纲,在“新大纲”中,课外阅读是作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要求提出来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这在大纲中是第一次。为了营造阅读的氛围,把每一个学生都引进阅读的世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创设一个浓郁的书香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自然、自觉、自主地享受阅读。
1.还学生一个阅读的时空
新学期,我尝试每周二的午读和每周四的早读时间诵读古诗,以古典名诗名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陶冶着学生的思想和心性,激发着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教室里设立了古诗园地,浓重的传统文化氛围如细雨润物。同时,我还利用学校开设的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保证他们的阅读做到有选择、有交流、有收获。学生们在自由的阅读时空中徜徉书山,寻幽访古,塑造一个个丰盈的精神世界。
2.课外阅读与课文相结合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充分说明,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课内的阅读固然重要,但必须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根据课文内容,从知识、智慧、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实践体验点来寻找最佳阅读延伸的结合点。如学完《白杨》,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荔枝蜜》,的《松树的风格》,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还尝试着让学生也参与到拓展阅读材料的准备及阅读中来。学生寻找拓展阅读材料的过程,就是大量收集、大量阅读、比较区别的过程,在拓展阅读量的同时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有效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三、品尝阅读的快乐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就动机是兴趣得以长久保持的最佳动力。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读书的品质,我还努力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升他们阅读的成果,让他们从读书的成果中品尝阅读的快乐。
1.古诗诵读会
为了鼓励学生诵读古诗,领略古典文化的精粹。班中每学期举办“赛诗会”,督促他们人人都能声情并茂地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读书笔记展示会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中学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成型的重要阶段,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的方法,是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古今中外,培养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认为阅读兴趣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学生的阅读现状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量小面窄,阅读习惯不良,阅读充满着功利色彩,阅读水平低,阅读的深度有待拓宽,总体情况堪忧,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直线下降,其中,初一与初三、高一与高三之间差异显著。兴趣的丧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阅读的动力,从而产生厌读的倾向。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警醒我们,我们的阅读研究实践重心应从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转变到更关注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长期保持强烈的阅读期待,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信息,学会方法,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升思想,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其人文素养,提高其阅读能力?这些都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
有鉴于此,在考察当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后,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和教育政策的引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笔者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建构了一系列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实现阅读教学价值最大化的实践路径。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转变观念重视读。让家长、教师、学生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二是激发兴趣我要读。建立一个既符合学生学习、领悟、情感、言语的阶段性特征又符合其精神成长的阶段性特征的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开展活动强化读。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出具备开放性、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特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四是创造条件促进读。创建新型的民主和谐、平等对话、合作共享,能够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形成的师生关系,让理解、质疑和发现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让多元理解和创造之门进入师生的“期待视野”,从而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阅读教学里自由探究,分享交流,乐趣无限。五是教会策略引导读。教会学生能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阅读的策略,使之在这个多元共生、信息喧哗的信息社会,学会辨析与决断,成为信息的主人而非奴隶。六是落实检查深化读。通过家校互动、建立读书报告制度、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不断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阅读有所获、有所得。
【关键词】兴趣 选择 方法 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开展课外阅读还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是启迪智慧、锻炼才能的一条主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确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加强语文阅读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热情,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扩展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应从两方面入手:
1、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其所喜欢的读物。
第一学段的学生,大多是6——8岁,他们的社会交往少,对是非善恶也有自己粗浅的认识,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一些社会模拟活动。这期间,孩子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第二学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第三阶段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等感到好奇。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经典的传统著作。
2、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服输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为学生讲故事时,应让学生也尽可能地看文本,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认识汉字,刺激阅读的兴趣。第二学段的孩子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他们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第三学段的孩子已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期间,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以及作文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同时,通过课外阅读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平展、手抄报平展、读书沙龙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由于小学生能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小学生求知欲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鲸》,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三、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既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在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游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如可以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游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批注等。
四、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要素,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要依靠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如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这样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被动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写作形式的自由上。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
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居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多关注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地、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体味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写作的规律和技法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如果教师只满足在课堂上传授写作技巧,他就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发现学习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性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发生的,其智力功能和发展价值是相通的。因此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乐趣也就在此。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做学生的事情,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的乐趣,结果教师“喂”得津津有味,学生却仍然饥肠辘辘。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分享成功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把握时,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如果使劲跳了,“桃子”还是遥不可及,那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往往高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解答理科习题的劲头要比写作文的劲头足,原因在于一道理科习题解答出来,学生就摘到了“桃子”,能尝到成功的甜头。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语文是中职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就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语文课时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笔者以为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着重体现中职生的特点,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现代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需要的是独立工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加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转变观念,使教师注重自学
许多老师习惯于用老观念讲授课文,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习惯于做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现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对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是否通过自己的探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确立起新的观念――应立足于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主动发展的权利;应立足于人一生的不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识兴趣,它表现为对语文学习本身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强烈地倾向于去掌握语言表达艺术。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认识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因此,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矛盾期,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求知欲强,希望自己什么都懂,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分析力、鉴别力差。根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尽量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一堂课要使学生听得有趣,趣中有思,思有所得,学生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要力求将学生导入情景之中。
现阶段,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应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的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其次,应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课前一分钟演讲等。
授之以法,使学生善于自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方法,既包括思维方法,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广义的思维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具有纲目性、原则性答案,如,说明文常见的四种说明顺序,小说的三要素,散文形与神的分析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多,如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朗读的技巧,抓文本重点,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造字法等推断词义,文章中文眼、题眼的位置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六步自学法”很值得借鉴。六步自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自学,根据学习重点,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研读课文。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答疑,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自测,即自我检测,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自结,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六步课堂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的主体,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让学生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经过一、二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了做读书笔记;教学效果明显。
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自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应由呈示行为转化为指导行为,强化对学生练习、阅读、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学。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预习。每节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
积累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知识归类,归类时分出主次轻重。如:文言文教学中可根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作为梳理重点,同时也要教给翻译、断句等知识。积累知识靠平时多观察、多读、多想、多记。记有自然记忆和笔录记忆两种,这两种记忆各有优缺点,要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知识,采用自然记忆法,对于复杂的重要的知识则用笔录记忆法,如编制卡片,编写索引等,这样查找起来就方便了。知识积累多了,再加以运用,自然而然就转化为自学能力了。
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表现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会对书籍产生强烈的向往。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若能在此时恰当的予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做好阅读指导,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作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一个书目,既包括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包括当今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让学生或借或买来阅读,总之是开卷有益;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说过:“书并不都是仔细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要求学生读后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或摘抄,或评论,或分析,形式多样,长短不一;检查读书笔记情况,挑出写得好的加以表扬,或朗读,或张贴,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即提高了自学能力。
养成习惯,使学生坚持自学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