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经济化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10kV配网工程档案管理特征分析
10kV配网工程相比于其它诸如35kV输变电工程差异性很大,所以在对它的档案管理方面应该注意抓住它的3点特征。
首先是10kV配网工程实施项目主要以乡镇为单位,是典型的多线路多分支施工建设结构,项目设计范围相当广泛。这也就造成了工程整体的资金投入量大幅度提升,每一个分支项目都涉及前期准备、施工、技术调试和后期运行维护4大阶段,整体工程时间跨度非常之长。
其次,由于10kV配网工程建设包含多个单体项目,所以其施工过程很容易受到个别地区环境的影响,此时电力企业就要做好多方协调工作,包括与地方政府及相关组织部门甚至是民众,取得多方支持以后才能顺利开展施工流程。基于上述因素,10kV配网工程是很容易出现项目、时间更改与工程延期问题的,所以工程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协同施工单位进行沟通,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有效资料。
再者,由于10kV配网工程所承担的是送电入户任务,所以工程施工过程与用电户有很大关系。电力企业必须做好规范化运行来应付项目工程结构复杂与配网自动化技术故障等问题,确保优质供电服务输出[1]。
二、10kV配网工程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0kV配网工程涉及技术复杂,且管理事项众多,所以在工程档案管理方面难免面临各种问题,这与档案建设制度有关,也与人员管理意识有关。
(一)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全面管理意识
许多地方电力企业在10kV配网工程方面只重视工程技术建设,而忽略了档案管理层面工作,未能在企业日常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这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技术意识方面相当匮乏,尤其是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性。所以,地方电力企业在10kV配网工程施工前后存在档案收集不全、归档不合理、甚至重要档案文件丢失等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另一方面,地方电力企业强调工程安全生产及施工质量管理,却未能将这两项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导致许多施工管理事项都未能实现书面文字,这对施工工作经验积累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许多施工细节问题屡次再犯,如果电力企业不能合理归纳整理和总结施工档案,就无法在每一次的工程施工中有效发挥技术改进,一步步提高施工水平。
(二)档案收集存在难度大问题
一般地方电力企业都会在城市开展10kV配网工程,但由于城市规划项目存在施工周期长且不确定因素多等特性,也导致了配网工程存在较大变数,常常会发生各种技术与管理内容变更。另外由于配网工程常常涉及多个子工程联合同期开工,所以工程材料常常出现积累、重复、项目不对应等状况。如此复杂的档案收集工作常常由一些兼职人员承担,他们并未受到过专业培训,也未经历过岗位绩效责任制考核,所以这也体现了电力企业对档案收集工作的不够重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工程中档案管理的收集难度[2]。
三、10kV配网工程档案管理的优化意见
(一)建立配网工程档案管理小组
电力企业为10kV配网工程监理档案资料管理领导小组是有必要的,因为他可以对档案资料的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把控,更有利于将来档案资料的有效分配与部署工作。所以,地方电力企业应该根据国家工程项目规模及档案资料管理相关规定,为10kV配网工程实施领导小组责任制,为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业务标准,并组织各个部门共同严格履行责任,确保施工各个时期对档案收集、管理的规范性。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10kV配网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还在于人员业务素质,所以为了进一步确保档案管理质量,消解问题,还应该实现对人才的挖掘,例如培养拥有数据库分析及软件开发、网站制作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利用他们的现代化档案管理能力来为10kV配网工程助力。本文认为,对档案管理人才的结构优化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绩效考核,明确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第二是将档案人才素质培养作为电力企业一项长期任务来做,进而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合理化。
(三)实施“三同步五统一”档案编制管理措施
对10kV配网工程实施“三同步五统一”档案编制管理措施,其中“三同步”就是指单项配网工程在起步阶段就构建施工建设技术记录资料管理体系,将图纸、数据作为档案资料与施工流程结合起来,做到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化施工,做到数据整合同步、技术实施同步和审核工作同步。而“五统一”则是要针对10kV配网项目做到档案资料建设的规划统一、工程结算数据统一、图纸设计资料统一、施工技术资料记录编制统一和施工图框架预算统一[3]。
关键词:出入境管理;信息网络化
所谓出入境管理信息网络化,是指按照国家制订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利用公安出入境信息网络管理软件、网络设备和信息的管理使用机制构成的纵横成网、四通八达、快速灵敏、准确有力的信息系统,使出入境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都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运用出入境管理信息资源,实现全国出入境系统信息共享。
一、凉山州公安出入境管理网络化的实践及面临的问题。自2006年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以来,凉山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在上级公安业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不断从有限的省厅出入境管理局直拨经费中加大网络化建设投入力度,全州17县、市公安出入境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省(市)、地(市)、县、派出所四级联网。同时,加强和凉山治安旅店业系统开发商“金穗”公司的衔接,实现了出入境系统与治安旅店业系统的成功对接。出入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在堵塞管理漏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我州出入境信息系统只是完成了出入境管理静态信息的处理,独立性太强,缺乏兼容性,无法全面实现与刑侦、治安、户政等主要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整体链接,相互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互访性较差,要查询与出入境有关的刑事、治安在逃人员等信息,不仅费时费力,效率很低,而且往往由于上述信息的日常原始记录没有有效采集而无法查询。随着我州于2009年全面启动公安出入境从按事由申领护照到凭《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按需申领出境证照以来,使我州公安出入境管理更加迫切需要打破我州公安内部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融合刑侦、治安、户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动态连接和数据共享,以组成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克服现有信息资源共享性性差的弱点。从目前来看,凉山州公安出入境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还不同程度存在几个不适应的问题。首先是领导者的认识与现实不相适应。一些领导同志认为出入境管理工作无非就是简单的办理各类出入境证照,抓好工作就是抓好证照办理,看不到出入境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迫于压力,被动发展、被动应用。其次,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州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经费主要由省厅出入境出入境管理局直接下拨,出入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有限,投入单一。第三,民警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凉山大部分县域地处深山,信息闭塞,大部分县级出入境管理部门民警呈老年化现象,新知识的接受、更新较慢,缺乏计算机专门技术人员,一些地方甚至连起码的系统管理人员与维护人员都没有,无法维护设备系统的正常运行。第四,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出入境信息的管理工作是出入境管理工作的一部份。目前的出入境信息管理存在着本部门的横向交流投入缺乏、纵向联系受制约较多的弊端,内部的协调不畅,信息资源共享低下。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出入境系统与治安户政部门人口系统的对接上仍是困难重重,目前这仍是困扰我州出入境工作全面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实现出入境管理信息网络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重视是抓好出入境信息网络建设的前提,如果领导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态度不够坚决,那么必然导致工作不力,信息化建设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因此,要认识到加强公安出入境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公安出入境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基层基础外管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牵动出入境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目前,我州群众出入境需求日益增大,境外人员入州数量、频率稳步攀升,非政府组织活跃,部分境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勾结境内破坏分子蠢蠢欲动,这充分说明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迫切要求改变认为出入境工作只是办理各类证照的简单认识,加强出入境信息网络化建设,构筑坚固的信息情报网络,为有效做好全州涉外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二)更新、培养出入境技术和管理人才。同志说:“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因而在建设出入境信息网络化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培训自已的技术力量,与科技的发展同步。对于人才匮乏问题的解决办法,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近年来,我州通过全省公安系统统一考录了一大批“年纪轻、能力强、业务精”的民警分配到各县市,一方面各县局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时代性,合理配置警力结构,充实出入境队伍;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民警对出入境工作的热爱,促发其加强自身学习出入境信息化技能的兴趣。对培养和引进的人才,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出入境信息网络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开发;原生态民族文化; 经济文化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及经济社会良好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发展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旅游消费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旅游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了。所谓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种新的文化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为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复合化。
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民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像》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为中国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一个运作模式,成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成功典型。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作为新兴的,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渗透的现代化经济产业,旅游业这一新发展既是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新要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对旅游消费及经济文化一体化方面内容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丰富和发展了旅游消费、经济文化的内涵,为旅游业产业结构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从现实意义来说, 首先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开发模式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新亮点,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其次,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游客,加快旅游业繁荣;再次增加了本地人民文化自豪感,并让本地民族文化更广泛的为人所知,有助于新时代的民族文化的重构。
二、《云南映像》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分析
《云南映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成果的集成,它用民主舞蹈独特的生命力呈现了视觉盛宴,并用产品包装手法将其推向市场,一位评论家说它“震撼了中国世俗的舞台”。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是一台既有传统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它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民族风情。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首次出任大型歌舞集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作品特色鲜明:原汁原味民族歌舞元素、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六十二面鼓的鼓风鼓韵、一百六十个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百分之七十演员系云南的少数民族。全场分为“序?混沌初开(Born of the Ean)”、“太阳(Sun)”、“土地(Earth)月光(Mooning)”、“家园(Homeland)”、“火祭(Fire)”、“朝圣(Pilgrima)”、“尾声?雀之灵(Spirit of Peacck)”几个篇章。
这是一部包容万象的生态歌舞作品,全剧的天地自然人文情怀及对生命起源的追述,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期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映像源于云南。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多民族省份,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彝、藏、佤、哈尼等十多个民族原始、粗犷、充满绚丽色的生活由《云南映像》生动的展示在舞台上;《云南映像》就是云南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些点滴和片段。
映像长于特色。《云南映像》除了杨丽萍与孔雀舞两大看点之外更以其鲜明独特性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其一,75%来自山寨的演员:启用大部分来自村寨的民族演员,他们血液里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和充满生命勃发的表演是专业演员所不具备的。其二,红土高原原汁原味的表演:七场歌舞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肢体语言中揉合了苗、彝、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着装全部为少数民族生命原型。第三,远古现代时空跳跃的舞美特色:
“打歌” 、“跳锅庄”中大量使用了可移动、升降装置;一百多副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在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中穿梭于缘故和现实,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构建出一种生态美。
映像走向世界。《云南映像》捧走了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并扉声中外,走向国际舞台。
映像传承文化。《云南映像》成功秘诀在于旅游内容日益模式化、枯燥化情况下,取材于精深的民族文化在提升旅游产业层次满足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同时继承、整合,发扬了特色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对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保护。它真正的文化内涵在于救助一些珍贵而不被重视的被称为人类共享经验的东西,通过不粉饰不媚俗的原生态的舞蹈语言呈现出来,使文化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意义。
《云南映像》作为经济文化一体化形态下的旅游商品包装后推向市场,产生了火爆演出市场的强烈效应。在昆明《云南映像》的票房收入超过千万,并在其他地区场场爆满,在上海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最高奖项等等。国内市场掌声不断的同时,《云南映像》以《寻找香格里拉》进军国际文化市场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它更成为一张中国名片,非凡的魅力和艺术穿透力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
三、旅游消费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关系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经济结合日益密切影响下,提出旅游消费文化性要求,即新的旅游消费需求开始产生。新的旅游消费需求的产生,反作用与经济文化生活中,加速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紧密结合。
从《云南映像》的案例研究中我们看到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新旅游消费需求的催生,《云南映像》的产生也并不是突发的横空出世了。正是日益旺盛的旅游需求刺激下,有了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第一台原生态歌舞演出的空前成功;而《云南映像》演出的成功也证实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将文化包装成为商品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紧密结合。
可见,《云南映像》既是旅游消费的新需要、新亮点又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动下和促进下产生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 、结语
在新消费需求推动下,经济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新的旅游商品推向市场是大势所趋。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发展的新要求。而今单纯旅游游览的模式已日趋落后,旅游开发需要经济文化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年轮,经济奠定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地供着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导向,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已越出纯粹的精神王国,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成为当代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独立文化,经济也进入了依靠智力和文化资本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罗明义.《旅游经济研究与探索》[M].昆明:云南大出版社,2004.
[2] 宋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 田晖.《消费经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 芦一萍.《云南天堂——自游主义者的暴走圣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刘晖在《旅游民族学》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现了甘肃夏河拉卜楞寺社会环境的世俗化现象,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例如拉卜楞寺晒佛节等传统宗教节日的娱乐性、程序性增强而宗教性与神秘性减弱。徐赣丽在《《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一书中描写了龙脊地区壮瑶民族文化在旅游经济开发中的经济化与商品化现状,壮瑶族好客敬酒的传统异化为一种挣取小费的方式、农家乐为主要模式的农家旅馆对经济利益的计算使得传统壮瑶房屋家庭的内部结构失去祖先崇拜的神圣性。
两者的矛盾不能仅仅从商品市场中法律法规缺失等制度层面着手而须深入到现代性的内部方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帕森斯看来现代社会(帕氏以美国社会为现代社会的典型)是宗教、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相互分化的社会。相应的,在现代性的世界图景中,彼此分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系统以各自的价值世界明证自身行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哈贝马斯敏锐地指出,分化出来的各个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价值判断的标准,用他的话来说即是有不同的“有效性宣称”。具体而言,经济行动以工具理性为行动准则并以经济目的作为行动依归,社会领域则以整合作为价值选择而文化则更强调艺术的美学与情感价值。这些具有各自有效性宣称的价值序列正如所韦伯指出的处在无可消解的冲突之中,“不同的神祠在相互争斗,毫无疑问地永远在争斗”[2]。具体到民俗旅游经济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命题中,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是以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市场交换的对象,形成集群化的旅游产业链来发展当地经济,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从而摆脱贫困状态。经济行为本质上说必须以市场为载体,服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最终以经济效益为行动依归。然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则是少数民族与族群、生态自然环境以及宇宙世界的长期相互关联与思考建构的产物,具有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的双重架构,而尤以文化所体现的精神价值观最为关键,象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同时也是维持本民族族群认同的标志。从社会、经济与文化领域观之,少数民族文化本质上是一整套文化与社会的实践体系与象征系统。另一方面,现代性又表现为经济中心主义的一元论价值主张。韦伯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因形式理性的法学思想、市民城市的兴起以及新教伦理特殊的宗教救赎观等原因造就了一个“除魅”的理性化世界,新教的救赎“预选”说断绝了天主教教会作为救赎确证的可能性,主张将个人世俗社会的经济成就作为救赎的确证,确立起了经济成就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新教伦理一方面促成了资本主义理性的经济行动的中心地位,同时也使得韦伯的经济行动被宗教伦理所限制避免了经济行动纯粹低级化为经济的营利欲。但是正如贝尔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宗教禁欲对世俗经济行动的伦理监控,“经济冲动力”不断冲击“宗教冲动力”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经济的霸权,取得了相应于社会与文化系统的独占地位,从而将文化与社会作为观照和开发的对象。而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开发视野下则表现为将文化作为开发营利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践行的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逻辑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经济开发与经济效益的“霸权”地位,合法化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开发行为。这也直接导致将少数民族的仪式节日、民族服装等文化因子作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加以开发甚至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出现所谓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逆转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相。这种开发模式似乎类似于莫斯式的“总体性社会事实”体系。其实不然,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莫斯的“总体性社会”背后是一个未分化的整体性的意义世界,而当前的经济实践强调的是经济世界的主导,将文化社会系统纳入到经济发展话语当中。
现代性的多元主义与经济中心主义两个面向彼此冲突,相互矛盾:一方面,现代性展现为价值多元主义,经济、社会与文化各领域之间的彼此分化、相互分野并各有相应的价值判断标准与有效性宣称;另一方面,现代性的经济中心主义则又强调经济价值的主导作用,并以经济观照社会与文化领域,不断削弱社会与文化系统价值宣称的合法性。实践中,现代性两个面向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冲突直接表现在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经济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因为文化系统自身的价值判断与有效性宣称要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重点是如何维护文化系统的本真意义,而另一方面旅游开发项目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本质上说必须以市场为载体,服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最终以经济效益为行动依归,所以必然将导致文化世界精神内涵的逐渐丧失与文化的世俗化、经济利益化。本文所论及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经济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只是现代性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作者:刘涛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而这个伟大时代以前的艺术家们的音乐绘画雕塑,可能在某些人眼中具有群体意义上的“玩”性质,但无论他们中间谁的画作卖出如何的天价,无论他们如何希望自己的创作能给自己带来丰厚的财富,仍然不能指望从他们当中发展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因为从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到社会化的财富生产之间,信息沟通也好,价格形成也好,成本都是如此之高,这不符合“经济”的原则。
“玩”之所以能够发展为一种经济形态,成为一个群体的理性经济选择,必须是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资源配置的条件,才有可能将私人生活领域的“玩”以最低的成本纳入到社会性的财富创造运动中。
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来看,现在正是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玩”已经可以作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了。比如Google,比如英国伦敦创意市集上的年轻男女。
关于Google如何要求员工们花更多的时间来“玩”,关于Google如何的“奢华”以解除传统上班体制对人精神的折磨,在互联网业界已经口耳相传:往来于办公室之间,员工可骑乘电动滑板车或儿童玩具车,健身球与M&M's巧克力随处可见,门户玄关处还有数百盏迷幻熔岩灯,公司里还有宠物的位置。这里更像一个“托儿所”,员工三分之二的时间被要求用来“玩”,因为“这样比较能激发创意。”Google的员工说,“我们没有正式的公司文化。”
事实上,这可能正是“玩经济”与以往经济形态对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以Google为典型代表的“玩”经济形态下,产品的成功没有一定的公式,因为市场需求(demand)来自于使用者关于“玩”这一层面的渴望,因而也没有僵化的组织和制度来确保某种被类型化的成功;相反,只有那些具有可经济化的“玩”资源的人群才能成为新的禀赋资源,无论是Google旗下的工程师,还是具有想象力的外援设计师。
不仅是互联网界,在英国伦敦的创意市集上也聚集着一群按照“玩”经济形态的规律聚合在一起的年轻人。他们这样界定自己:“你想从你的设计和品牌中传达什么讯息?”“新鲜好玩,又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美。”“你们锁定的客户是谁?”“想在生活中拥有另一个特殊创造物的人”……他们几乎完全靠自己的直觉来确定为市场供应什么;他们的生活“不按常理,没有规律,难以定义,混乱”,你可能看到他们每天都在闲逛,但他们会告诉你“我的休闲和工作是一致的”、“休闲,那是什么……”――正是他们,使伦敦成为全球创意产业的亮点。
而这一切也几乎同时在中国上演。以“80年代”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因为吸收文化的多元性而富有想象力表现力,因为成长于改革开放后而毫不掩饰对财富的向往,向往自由而厌恶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被传统体制所排斥而更加懂得利用互联网以及被互联网所利用,他们正在用传统意义上不被人们必需的创意赚钱谋生:无厘头的彩铃彩信、不知所云的动漫、虚无缥缈的网络游戏、低成本但个性化的视频短片……2006年,依靠令人捧腹的网络视频假唱,“后舍男生”正式登上话剧舞台、签约唱片公司,就是典型的中国“玩”经济案例。
对于“玩”经济的提供者而言,他们可能完全不懂得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不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消费者几岁还是几十岁,不过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玩”经济仿佛遵循的恰恰是全新的另一套模型,最热门的概念称之为“长尾理论”。“长尾” 最早就是被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的。它有三个关键组成部分:热卖品向niches的转变;富足经济( 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 );许许多多小市场聚合成一个大市场。
有人说,“长尾就是80%的过去不值得一卖的东西”;还有人说,“长尾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以前被认为是边缘化的、地下的、独立的产品现在共同占据了一块市场份额,足以与最畅销的热卖品匹敌”;有人提出“长尾”的口号就是:“无物不销,无时不售!”――这些仿佛描述的正是“玩”的经济:如果说规模效应是产业经济的宝典,二八定律是服务经济的宝典,那么长尾理论正在被“玩”经济证明行之有效。
现实社会中,“玩”经济的细胞体往往都是个性化十足的小规模工作室,他们面对的都是市场中极微小的一种趣味偏好,规模和覆盖可能恰恰是他们的天敌,他们是“玩”经济的最小经济单元;而将这些工作室链接在一起成为一个经济形态的,是一个一个的聚合平台,通过这些聚合平台,使单一工作室面对的微利小市场融入由若干微利市场组合而成的完整大市场,从而在降低工作室营销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与大市场大企业同等的品牌效应。
Google是其中最强大最开放的聚合平台,中国则有腾讯、百度、淘宝网、各类博客和播客网站以及正致力于此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他们构成了“玩”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经济效率,而且还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目前风行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第二人生”是当下全球经济产值最大的网络游戏,它几乎将整个现实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网上,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二人生”的用户数就迅速增加到200万。但与其说它是游戏,不如说它是集游戏与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为一身的聚合平台,因为不仅有丰田、沃达丰和IBM等国际品牌开设了虚拟的店面卖起了真正商品,甚至连瑞典大使馆都开设特别办事处,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集团已经在其中开设了一家新闻机构,更有真实的地产公司销售真正的房产。无数“玩”家在其中创造发家奇迹,他们创造财富的方式可能是创造了一种虚拟游戏中畅销的游戏或者畅销产品。
英国的米德在自己的虚拟土地上用脚本创建了一个跳舞球,没想到跳舞球很快就流行了起来。到后来,上门来索求跳舞球的买家越来越多,他每周靠卖跳舞球就能获得1900美元的收入。